邓光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292
人物姓名: 邓光荐
人物异名: 原名剣,又名景禄,字中甫,号中斋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257_00.pdf
出生年: 1232年
卒年: 1303年
国别: 中国

传略

邓光荐(1232 ~ 1303)原名剣,又名景禄,字中甫,号中斋。宋吉州庐陵蓝溪(今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村)人。从小就聪颖好学,诗文俱佳,故被选进白鹭洲书院深造,与文天祥、刘辰翁等人同窗共读,均为大教育家欧阳守道的高足。景定三年(1262)中进士,官致礼部侍郎。但他无意功名,选择了隐居生活。 德祐元年(1275),元军大举南侵,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奉诏起兵勤王,邓光荐立即响应,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他把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当作己责,给文天祥出谋献策,为抗元事业奔走呼号。文天祥奉朝命去元营谈判,被元军统帅伯颜无理拘留后,勤王军被解散,江西沦陷,邓光荐入闽避难。德祐二年,当时在福建的南宋宗室赵绸久征聘他任干办官。景炎二年(1277),推荐邓光荐为宣教郎、宋正寺主簿。是年夏,元兵进入福建,闯进邓光荐家,焚其居室,妻子儿女12 口被烧死,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逃了出来。家庭的毁灭,给邓光荐打击太大,但他抑制着个人的悲痛,忘却家庭的不幸,又跋山涉水,奔赴抗元前线,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战不息。景炎三年( 1278)四月,端宗崩,卫王即位,他随皇帝到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大海中),封秘书丞兼礼部侍郎,迁任直学士院。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 南宋流亡小朝廷彻底覆灭。当时邓光荐投海自尽,但被元军从海里救起因而没有死。元将逼迫和引诱他投降,都被拒绝。只好将他与文天祥囚禁在一起,作为要犯押送元都燕京。一路上,他俩患难与共,经常用诗唱和,互相勉励,共同斗争。至建康后,文天祥囚驿中,邓光荐因身患重病而迁寓天庆观(今南京朝天宫)就医。两月后,文天祥被押北行,希望邓光荐能为他写篇传记,把他一生的功过、是非告诉人民。 邓光荐用泪水写了 3首诗给文天祥送行.后他多次请求出家当道士,最后被释放回家。 文天祥在燕京柴市英勇就义后,邓光荐不忘嘱托,撰写了《文信国公墓志铭》、《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以及《哭文丞相》、《挽文信公》等诗,向人们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事迹,颂扬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邓光荐是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在他笔下,文天祥的崇高精神,光辉品格,博大胸怀,凛然气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元大德七年(1303),邓光荐卒于武昌,葬于吉安瑞华山,终年71岁。 邓光荐致力于诗歌创作,后历经动乱,备尝人世艰辛,其诗多记宋末吏事及忠烈之士,材料翔实,文笔精练,忠言之气溢于言表。著有《续宋书》、《德祐日记》、《填海录》、《东海集》、《中斋集》等。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