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仪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213
人物姓名: 宋仪望
人物异名: 字望之,号阳山,更号华阳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225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514年
卒年: 1578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明永丰县滁溪(今永丰县佐龙乡花园村)

传略

宋仪望(1514 - 1578)字望之,号阳山,更号华阳,明永丰县滁溪(今永丰县佐龙乡花园村)人。9 岁入私塾,10岁便能遍诵章句。17岁时,从江夏(今武昌)县令萧蚪三学习,即领悟王阳明致良知之说, 思想逐渐成熟,并胸怀大志。以孝顺父母传闻乡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考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苏州吴县知县。宋仪望一到任,便考察民间利弊与风俗好坏。设置公田,以除民困;宽免苛税,以招抚流亡。又创文学书院,祀奉子游,表彰孝悌。他还常与郡县中俊秀者交往,讲学谈艺。其间,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吴县士民无不感蒙宋仪望恩德。嘉靖二十八年,升河南道监察御史。上任不到一个月.上疏揭发大将军仇鸾奸状,语极愤切,见者吐舌。疏文虽被扣压,但不久,仇鸾死,其通虏事被揭发,朝廷即下诏,令剖棺枭首,以谢天下,众人都佩服宋仪望的先见。后他又陈时务十二策,建议扼守三关。力主打通桑干河,通宣大饷道。对此,朝廷众议不一,终未开成。 接着,宋仪望出任按河东政,他持法公正,不徇私情,严禁藩室移贷之弊;又创河东书院,弘扬河汾宗旨,社会风气大有改变。 不久,宋仪望因病请假归里,筑象城山房数十楹,经常与师友聂豹、邹守益、罗洪先同游青原山、白鹿洞、五幟山、螺子山等胜地,讲学赋诗,阐发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宋仪望病愈后还朝,恢复御史官职。上疏指陈边防军事六弊二难,又揭发胡宗宪、阮鹄奸贪事实,阮鹑被逮捕。因胡宗宪、阮鹑是严嵩私党,所以严嵩怀恨宋仪望。 朝廷下令修复三殿及午门,宋仪望奉命监督,省水衡钱数万缗。一富商以五千金贿赂严嵩子严世藩,要求参与此项工事,严世藩嘱工部尚书欧阳必进私允其请,而宋仪望执意不肯。工程完成之后,宋仪望升为大理右寺丞,却不按惯例馈谢,严世藩恨之入骨。继而,宋仪望母病故,他守制居家。刚好朝廷考察京官,欧阳必进迁吏部尚书,利用职权,竟以浮躁的罪名,谪贬宋仪望为夷陵州判官。严嵩垮台后,宋仪望才被提升为霸州兵备佥事。不久,转为大名兵备副使。适逢福建倭寇猖獗,宋仪望改任福建监察副使。他到任后,即整饬武库,训练兵卒.严备海防。倭寇进犯,他与总兵戚继光合力将其击溃,维护沿海地区安全。 隆庆二年(1568),吏部尚书杨博想要罢去宋仪望的官职,考功郎刘一儒认为不可。结果.宋仪望还是被降俸二级。他愤而弃官,游览武陵,赋诗述怀。不久,归里南村(今八江乡南村)新地,灌园种树,淡泊自如。 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当权,他素知宋仪望才能,起用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这时,边事比较平静,有的将军有松劲思想。宋仪望认为不可大意,与副使王叔果加紧战备。不久,倭寇果然又侵扰,宋仪望率领将士阻击于黑水洋,擒获倭寇卒及兵械无数。捷报传到朝廷,神宗皇帝赐给白金、文绮、 剑服,并提升他为右副都御史。 万历四年,宋仪望晋升南京大理寺卿。一年后,改官北京。因议论张居正夺情及盐徒事,与省议不合,他被弹劾,皇帝下令暂时解职归里。从此,宋仪望回到故乡永丰县南村,足不出户,天天与老者、旧友赋诗讲学,但念念不忘国事。临终,与亲知程君瑜说:“我死无恨,惟以不尽报国及研学未竟为憾!”著有 《华阳馆文集》12卷和《华阳馆诗集》14卷等书行于世。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