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沆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117
人物姓名: 刘沆
人物异名: 字冲之,号庐山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184_00.pdf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995年
卒年: 1060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州永新(今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

传略

刘沆(995 -1060)字冲之,号庐山,北宋吉州永新(今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庚午科殿试第二名,是吉安历史上第一个榜眼。 刘沆参加乡试后,举进士不中,便称退士不复出,无意于仕途。经父亲一再勉之,于是赴京参加天圣八年庚午科会试,殿试擢进士第二,为大理寺评事,通判舒州(今安徽舒城)。他一上任就果断地处理了积压数年之久且悬而未决的案件,平反了一些冤狱,显示出了公正办案,依法理政的好作风。刘沆为官清廉、办事公道,能为民作主,深得民心。他奉命出使契丹,大义凛然、严词拒绝对方的无理要求。因政绩优异,升任太常博士,历经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后改任右正言、知制诰。庆历三年(1043) 四月,调知江宁府(今南京)。九月,以龙图阁学士、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和州(今安徽和县)、江州。再兼安抚使知潭州,镇压湖南瑶人起事。皇祐三年(1051)三月,刘沆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他积极参与国事决策,重大问题多商议解决,对政事有所救正。 至和元年(1054)八月,刘沆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当时中书省任官多近臣举荐,有法不行。刘沆向皇帝进言指出其三弊:(一)近臣保荐,授非公选,多出私门,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互以贸易,以致不能选贤任能;(二)任人唯亲,造成“当入川广,乃求近地,当入近地,又求在京”, 边远贫困之地,无人愿去;(三)奖罚升迁,“常格虽存,侥幸尤甚,以法则轻,以例则厚,执法者不能依法, 多以例与之”,以致赏罚不明。刘沆恳请皇帝能革除这用人上的弊端,使真正有才德的人能挑选到朝廷中来。仁宗接受了刘沆的奏请,诏令照此施行。刘沆奉诏,实行三举,革除“三弊”。一、举荐贤才;二、强化中央集权;三、竭力抑制侥幸,深入观察权近的功过是非。他敢于启用贤人,救正时弊。嘉祐元年 (1056),被论以挟私劾出御史,罢为工部尚书,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又调任刑部尚书知陈州(今河南淮阳)。刘沆一生不但政绩卓著,而且文才横溢。他年轻时就以气义自负,为了开阔眼界,经受锻炼,增长知识,他经常游览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刘沆仕途之坎坷,为政之艰难,壮志之难酬, 不能不给他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嘉祐五年(1060)二月二十八日去世,终年66岁。 刘沆逝世后,仁宗皇帝十分悲痛,阙朝三日志哀,诏赠左仆射兼侍中。神宗时,复赠太师、中书尚书令,追封究国公、吴国公。徽宗时,加封秦国公、谥文安。仁宗皇帝写了挽诗对刘沆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早富经纶业,终成辅弼功,立朝无党势,为国尽公忠,此日悲遗直,谁人嗣匪躬?深嗟亡一鉴,何以慰予衷! ”刘沆任地方官时,断案公允,清正廉明,弘文兴学,兴利除弊;在朝执政期间,荐用贤能,改革弊政, 不结党营私,不贪赃受贿,连仁宗赐给他几百两金器都辞谢不收,是一位爱国为民、办事耿直的贤相。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