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驹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113
人物姓名: 王驹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76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64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遂川县人

传略

王驹,1964年生,遂川县人。地球化学家。1984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放射性地质矿产专业毕业,1987 年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地球化学专业硕士毕业,1991年在该院获得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后,留院工作,后聘为高级工程师,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和航测遥感研究中心主任。 王驹自1984年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放射性地质矿产专业毕业后,即开始科学研究工作,在核废物地质处理、铀金矿床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历任“辽东早元古代连山关铀矿床富矿成因研究” 课题组长,“碳硅泥岩型金铀矿床成矿富集地球化学研究”课题组长,“我国南方花岗岩外带型铀矿成矿规律研究”项目负责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理技术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深部地质环境研究”技术总负责和项目总负责人之一。1994年至1995年参加“中低放固体废物西北处置场环境地质特征研究” ;1998年与日本专家合作开展“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的核素迁移研究”。后担任国防科技重点项目总负责人,并担任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主任。 主要研究成果有:(-)核废物地质处理研究领域中提出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和地下实验室开发的“三部曲式”技术路线,先后主持开展了“我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库甘肃北山预选区地壳稳定性研究”、“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甘肃北山预选区深部地区环境研究”和“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场——西北处置场院环境地质特征研究”,获得的成果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 铀矿床和铀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气体还原作用”的概念,指出还原性气体是导致铀沉淀的主要还原剂,以充分的证据证明铀矿脉旁的石墨是气体还原剂与含铀热液作用的产物,否认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石墨可充当还原剂的观点,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 金矿床及金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中对一个新的金矿类型——碳硅泥岩型金矿床从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分布、类型划分、地质特征、成矿机理和成矿预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金元素预富集系列和三阶段成矿”理论,详细解剖了金元素在成矿过程中,尤其是在热液作用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指出层控金矿是金元素从无序走向有序,逐步走向定域累积增量的结果。研究中采用的预富集系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被学术界认为是金矿床学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创新,“为提高金铀矿床成矿理论水平乃至整个金属成矿学作出了贡献”。他又指出金元素的富集成矿经历了地层预富集、构造蚀变预富集和工业矿体富集三个主要阶段。通过对金的矿源层的详细研究,提出了金源层的七条判别准则,把活性金和“局部地球化学负异常”作为重要的判别准则,加深了对金源层的理解,为区域含矿性评价及找矿勘探提供了有力依据。通过对不同层位岩石及其蚀变岩石用模拟成矿热液进行平行条件下的高温高压金浸泡实验,系统测定了不同岩石金的浸出率,从而创建了“活性金、惰性金”的新概念。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院长助理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