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辉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97
人物姓名: 黄春辉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65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33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安县人

传略

黄春辉,女,吉安县人,1933年生于长沙。无机化学家。1955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 历任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稀土学会理事、稀土化学及湿性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春辉的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主要从事稀土元素的分离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中性、配性、离子缔合、协同四种典型萃取体系的萃和物结构。 配合宏观热力学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推动了萃取机理的研究。在用烷酸从混合稀土中萃取分离高纯氧化轮的研究中,发现这个体系中分离系数(/3La/y)随料液中舗铝比例的变化而有很大变化,洞可由易萃组分变成难萃组分。她用宏观热力学方法证明这个反常现象的原因是双核配合物的带同萃取,又用模型分子获得了銅一锂双核配合物的单晶结构数据,解决了生产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取得了专利。 80年代末,在稀土分离问题基本解决之后,转向研究稀土功能材料,重点是稀土配合物的光学性质, 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对稀土荧光膜的研究。她将荧光性质优越的稀土配合物设计成两亲性分子,利用 LB膜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控制膜厚的优点,以稀土配合物为发光介质、银为反射镜制成共振光学微腔。当微腔腔长1/2A(A为荧光介质发射波长)时,同时观察到荧光强度增强和寿命缩短两个介观物理现象,在不同光学腔长下观察到荧光光谱有很大的变化。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自发辐射是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改变加以调控的。从改善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效率、热稳定性、载流子传导性和成膜性入手, 设计、合成了多种稀土配合物,将它们应用于电致发光研究,收到显著效果,不断刷新文献报道的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效率的记录。 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价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半菁染料的结构与光电转化性质及二价非线性的构效关系,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并将它们应用于染料敏化纳米晶宽禁带半导体太阳能电池中,拓展了 Gratzel电池光敏化剂的研究范畴,用表面修饰电极的办法提高了染料敏化电池的许多重要指标。所组装的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得到了提高,向实用化迈进了一大步。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副主任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