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93
人物姓名: 彭镇华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61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31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水县人

传略

彭镇华,1931年生.吉水县人。森林生态学家、林木遗传育种专家。1964年获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兼任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林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等。长期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林木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研究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了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及地方奖励20多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80余篇。 彭镇华主持完成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他所创立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这一理论在原林业部所提出建设完备生态体系和发达产业体系的设想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考察研究,针对我国森林生态的历史和现状,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按照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的规律提出来的。按照这一理论设想,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应该是:将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农田、荒山荒地、水域、城市、村庄等划分出不同的区斑块,以斑块为生态点,以人类活动线、水量分布线、热量分布线为三条主线,以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为面而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人、自然、社会的各自互相协调发展,立体多层次,具有一定格局的动态的复合生态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具有分室行为的依赖性、相互作用途径的多样性以及间接作用的显度性三个特点,同时又具有整体性、 多功能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四个特征。其战略目标是通过保护好现有植被,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土壤涵养水源功能,以达到保护、改善和发展我国现有森林资源,建立起完善的生态体系,使之能长期保护森林多功能、多效益、多方位整体作用的目的,从而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得到控制和改善,减轻风沙、旱涝、台风、海潮等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国土保安能力,保障城镇及全国生态环境和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使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全球的环境与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并详细地提出了点、线、面各自的建设目标。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彭镇华又具体地开展了“点”的研究,其中“城市森林”这个“点”作为研究重点, 提出了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林网化、水网化,建设城市森林”的核心理念,提出将“林网化”建设和“水网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设想,并主张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林木为主体、森林与其他植被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绿地、河流道路农田林网、近郊远郊森林及自然保护区协调配置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就是要在城市范围内建立起这样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又进行了“线”的研究,把长江流域这一有代表性的水量分布线的森林生态研究作为重点。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的河滩地生态脆弱,钉螺孳生,历来是给沿岸人民带来旱涝灾害和血吸虫病害的区域。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彭镇华创造性地提出了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在滩地实施的杨树为主体的农林复合系统工程,来改变滩地钉螺孳生的原生环境,达到抑螺防病和充分利用滩地资源的双重目的,使杨树造林既成为治螺防洪的主要方式,又成为大有经营前景的一项产业,'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