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民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88
人物姓名: 张俊民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57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24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莲花县人

传略

张俊民,生于1924年,莲花县人。土壤地理学家。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农艺系,最初分配在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土壤室工作,1953年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时随土壤室并入,成为当时土壤所为数不多的助理研究员之一。他作为土壤专业领队人之一,1954〜1957年曾参加粤、桂、滇等省的橡胶树宜林综合考察,1958年以后,长期在淮河流域从事以砂姜黑土综合治理开发为重点的土壤考察研究,成绩突出,成为土壤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离休后返聘,继续工作,同时参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淮北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和综合治理研究”和“1:100万南京幅土壤图编制研究”三个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先后按计划完成研究工作,获得院、部表彰、奖励。 早在1976年,他参与《安徽淮北平原土壤》的编写工作,总结他们从1953年到1973年对安徽淮北平原进行土壤调查和定位观测试验的资料,对淮北平原土壤的形成和特性、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作了科学的分析,对这一区域土壤的分布规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作了理论上的探讨,针对本区土壤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和改良的途径。这本专著是区域土壤学的一部很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出版以后获得安徽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他又参与了《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书的编写工作。这部著作吸收了我国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对我国自然条件、自然特征及以往自然区划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全国划分为3大自然区域,14个自然带,44个自然区,并重点对自然区的自然面貌、农业现状和生产潜力、发展方向作了论述,对我国农业资源作了评价,对全国性的农、林、牧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土地合理利用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意见,是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规划工作的重要参考书。 1984年出版后获全国农业规划委员会“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规划奖”。 1992年起,他全力以赴参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工作,与课题组其他同志一道,先后到苏北、鲁中南、皖北、南阳、汉中和大巴山等地进行实地土壤考察,他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撰写发表了一批重要论文,如《汉中盆地主要土壤的诊断特性和系统分类》 (1994)X长江中下游淋溶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1995)、《中国淋溶土系统分类参比研究》(1996)等,为该重点课题中淋溶土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补充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来为专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写了长达10万字的专章《淋溶土》,内容丰富,极有创见。这部著作对土壤调查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土壤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 他在任职期间担任多届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领导并推动全国土壤科普工作的展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亲自编写了青年自学丛书中《土壤知识》一书,介绍我国富饶的土壤资源、土壤来历和分布规律,分析土壤本质,以较大篇幅说明全国低产土壤类型、特征及改良利用途径。全书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多次再版,发行50万册以上。他又主持编写了两本土壤科普书,一是中国地理丛书中的《中国土壤地理》,一是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中的《中国的土壤》,都是极富价值的优秀科普著作。 此外,他还参加了《地理学词典》、《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土壤》、《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问题》、《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研究》、《土壤地理研究方法》等多部著作的编写工作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地学大事典》、《当代中国科技成就概述》、《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等大型国家辞书的部分编纂工作,主持编写了《江苏省志• 土壤志》,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