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恢先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85
人物姓名: 刘恢先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55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12
卒年: 1992
国别: 中国
籍贯: 莲花县人

传略

刘恢先(1912 - 1992),莲花县人。结构力学家、地震工程学家,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1937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工程学博士,先后在国内、美国任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转中国科学院创建的哈尔滨土木建筑研究所(后改名工程力学研究所)任所长,直至1984年任名誉所长。1980年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学报主编。 1951年创建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以后,刘恢先相继开展地基土壤、建筑设计、地震工程等多项研究,在工程地震学、建筑物原型和模拟试验、地震荷载计算、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方面取得了极高成就。1958年刘恢先发表《论地震力》一文,提出中国在地震方面应积极开展的几项工作:(1)强地震记录的积累;(2)建筑材料和建筑物整体动力性能的研究;(3)地基土壤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4)竖向地震力和扭转地震力;(5)地震力与地震烈度的关系。从而为中国地震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刘恢先极为重视地震宏观现象,认为“地震对建筑物是实际的考验,是不可多得的足尺经验” o首次提出“小震小坏,大震不倒”的建筑物抗震设计思想。在人类还不能完全准确预测地震危害时,要求在设计上应做两手准备:一是在预计的破坏性地震时,保证建筑物不受损坏或只受轻微损坏;二是在意外的大震时,承受严重破坏而不致倒塌。一般的方法是:第一种情形以强度控制;第二种情形以变形(延性) 控制。60年代邢台地震以后,刘恢先多次带领科研人员深入现场调查震害,总结经验教训,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主编《唐山大地震震害》(共4册),是关于唐山地震的历史性文献,受到世界地震界的高度称赞。 1959年,刘恢先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抗震规范草案》,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动力法进行抗震设计的研究成果。1964年又编制第二部《抗震规范草案》.对前一个草案作了改进。女口:采用实测的地震加速值作为设计基础,并引出了结构系数;区分地基实效和振动引起的破坏时,针对不同的场地条件采用不同的反应谱,而不是简单地强调烈度。这个规范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制定法规性抗震规范的基础,在国际上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是比较先进的。 60年代初,刘恢先提出如下方法来确定挡水填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1)用模型试验测定填的自振特性,包括频率、振型、应力分布等;(2)用电场模拟寻找出对应各自振振型的动力压力或流速势函数; (3)通过拉格朗日方程确定在地震作用下的广义坐标;(4)根据振型组合原理计算地震荷载与应力。这一方法应用于三峡重力填、新丰江水库大填和恒山拱填等工程,表明其优点是适应复杂的填型与边界条件,同时在测定振型时只需确定各点位移(或应力)的相对比例,无需确定其绝对数值。 刘恢先认为地震烈度应理解为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地震破坏力的平均水平,只能用这个范围内某种物理量的平均值来表示,但它不反映地震造成后果的轻重,因为后者牵涉到被破坏对象的抗震性能。 为明确烈度概念,刘恢先提出“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的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的”定义。他首次提出结构抗震验算原则,要求工程设计数据应当选取这个平均数加上一定的具有合理概率基础的偏差,宏观的和物理的烈度尺度都是需要的,但必须以物理的尺度为准。他还应用元元统计识别和回归的方法来抽取衡量地震烈度的地面运动主要特征,确认地面运动的峰值,特别是地面运动水平速度的峰值乃是对建筑物破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他在组织制定《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时,注意吸收近年来的经验,应用震害指数作为宏观烈度的定量指标,同时补充物理尺度,便于地震调查和工程抗震设计时应用。 作为结构力学家,刘恢先没有局限在刚构静力分析的圈子里,而是充分认识抗震研究对国家建设和人类安全的重要性,及时提出研究抗震结构的任务。60年代,他亲自主持“地震波传播理论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尽管“文化大革命”使课题组解散,但他仍坚持研究,所取得的诸如波在离散模型中传播的透射力边界法、处理波散射问题的变函数法等重要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刘恢先主持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重力現抗震方案、新丰江水库地震和現体抗震加固、京津地区抗震、二滩水电站抗震、海洋工程抗震以及西南、西北地区建设等许多抗震研究任务,为中国“两弹一星”高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教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