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一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82
人物姓名: 杨志一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53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5
卒年: 1966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安县人

传略

杨志一(1905〜1966),吉安县人。中医名家。1922年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经5年专修, 1927年毕业。在校学习期间,虚心好学,潜心钻研,成绩优异,深得经方大家曹颖甫老中医赏识。三年级时,杨氏曾作《伤寒阳明证与温热阳明证异同论》一文,曹颖甫先生评价极高,说:“原原本本.直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杰作也。”并推荐发表在当时的《中医杂志》第15期上。 杨氏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当年即在上海开业行医,适逢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废止中医,在全国各界引起极大震动,掀起了反对废止中医的热潮。杨氏与同学张赞臣、朱振声等组织“医界春秋社”,并任编辑部主任,出版我国早期中医刊物《医界春秋》,历时11年,在反对废止中医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医界春秋》除介绍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外,还大声疾呼发扬中医药,沟通中西医,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反击对中医药的攻击歧视,为争取中医药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地位而努力奋斗。如他在《中医诊治之特长》一文中指出:“大凡无论何种学术,其能力久而不败者,必自有不可磨灭之价值在,况关乎民命之医学乎?况保障人民垂教数千年之中医乎?则其不可磨灭之处,应如何发挥之,精微特长之处,宜如何表扬之,似较其尤为当处之急! ”当时中医界的贤达名人如张锡纯、曹颖甫、悻铁樵、章太炎等亦纷纷来稿,《医界春秋》因而被誉为全国中医药界的“中流砥柱”、“医界曙光”。杨氏又于1930年和朱振声创办《幸福报》,继又主编《大众医报》(后改为《大众医学月刊》),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是我国最早的中医药报纸之一。杨氏在诊余还勤奋编著,在短短10年中出版发行了《胃病研究》、《吐血与肺廃》、《儿病须知》、《食物疗病常识》等中医药书籍近二十种,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对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中医药人员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刚到而立之年,杨氏便成为国内中医药界的知名人士。 抗战爆发后,1938年杨氏回吉安老家开业行医。1953年到南昌参加江西省中医实验室筹建工作, 成为最早建立的中医院的骨干医师。1958年转入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并任临床研究室主任。从进入省中医实验室开始,长期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深入农村,奔波在血防第一线,并摸索岀了一整套治疗和预防血吸虫病的理论和方法。当时中医药治疗血吸虫病多限于用验方逐水消肿,往往只能获得短期疗效。杨氏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治疗血吸虫病同样离不开中医治病的基本规律——辨证论治,1960年他在《几年来中医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总结》一文中指出:治疗血吸虫病“从单方发展到复方,再从复方发展到全面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治疗研究血吸虫病的发展过程。1956年3月,我省中医即开始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即归纳晚期血吸虫病为瘀热、湿浊、虚弱三种类型,以后逐步发展提高,终于总结出六经分类的辨证论治的规律。”他总结出血吸虫病急性发热期病在表里阴阳之间,为邪正相争阶段,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进入慢性期又纯为阴阳失调,为脏腑虚损阶段,治疗以调理阴阳为主。这一治疗方法对省内外血防中医药治疗工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他对传染性肝炎、子宫颈癌、放射性宜肠炎、膀胱炎以及泄泻、痢疾等,也都用六经辩证法进行治疗,这种广泛运用仲景法治疗杂病的钻研精神和灵活手段在中医药界还是比较罕见的。 杨氏数十年来从事《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实验研究,善于运用经方治病疗疾,同时也重视后世方剂的临床运用,认为历代不少医家一生的学术经验,往往就体现在一两张方剂上,因此他的临床病案往往体现了中医的大方大法,对后学颇有启发。他曾用黄罠建中汤加减治疗溶血型黄疸,在国内属于首次,引起了中医药界的关注。由于杨氏理论造诣高,临床经验丰富,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名老中医之一。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主任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