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止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72
人物姓名: 曾安止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44_00.pdf
性别:
时代: 宋熙宁九年
出生年: 1048
卒年: 1098
国别: 中国
籍贯: 泰和县人

传略

曾安止(1048〜1098),泰和县人。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授宣德郎,因訂疾辞归。曾安止是宋代著名的农学家。曾安止弃官乡居后把主要精力倾注在撰著《禾谱》匕,泰和盛产嘉禾,品种繁多.曾安止长期生活在农村,信奉民本思想,“近时上大夫之好爭者,尝集牡丹、荔枝与茶之品,为经为谱,以夸于市肆。予以为农者,政之所先,而稻之品亦不一.惜未有能集之苕”,于是深入农家田间.搜集水稻品种资料,克服种种困难,于宋绍圣元年(1094)撰成前无占人的《禾谱》五卷。凡“其种艺(之)早晚,物色之差殊,名义之精微,又皆毫分缕析,广记而备言”。书虽已佚,但从清修《匡原曾氏重修族谱》和乾隆《泰和县志• 土产》摘录的部分内容,尚可窥其一斑。 首先正名。指出“稻有总名,有复名,有散名”.“总名”就“谷”、“粟”、“稻”三者进行辨别,指出古籍中的“谷”是指所有粮食作物而言,是统称。但在江南,“谷”包括稻谷(未经加工之稻粒)和黍谷(亦未经加工去壳者),同时以禾为主,不包括寿谷等作物。所谓“粟”,占籍中指未加工成米的“谷”,但西忖一带称稷为粟,而习惯将稻谷、黍谷、稷谷统称为“谷粟所谓“稻”、“禾”是同-种作物的不同叫法而 “稻”又是总名,根据栽培、播种和收获时期的不同,乂包括早稻、晚稻;根据品质乂冇“杭”、“耕”之分, “杭”、“糯”又有不同品种,其列凡数十种。又进一步对贾思勰关于“稍禾”和“稚禾”进行辨析,认为贾思勰所谓“四月、五月种为稚禾”,而“稚禾”就是“再生禾(女禾)”。“复名之辨”是说古籍1卩的稻又称 “徐”,“盖一物而方言异”。关于“散名之辨”列举《诗经》毛、郑二注及郭璞《尔雅注》中关亍水稻品种的记载,又以亲见为例,比较古今品种之间生物学性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指出某此品种实际上古今“名同而实异”,并进一步阐明古今水稻品种的延续性和不同地区品种的传种变化,其次辨品。因书已佚,究竟记载了多少品种,难以确说,但曾氏族谱移录之“谱表”中记录了四十四个品种,另在开篇“总名”、“散名”之辨中还提到黄穆禾、白圆禾、糖禾、早占禾、晚占禾、再生禾(女禾)等总共五十多个品种。对各个品种并非简单记录名称,而是详细记载各品种的工物件状特点。女散名之辨”中提到,“今江南有黄稷禾者,大暑肖刈早种毕而种,霜降节未刈晚稻而熟”.“今江南晚种中冇所谓紫眼禾者,其叶当节处为紫色”。同时,其书虽撰成于北宋后期,但从i普中记载看,有的水稻品种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甚至远至先秦,如白禾、土蕾、菩蕾,或与《管子》中的“白稻”、“稲箱”有关,女禾(再生禾)同于《广志》中的“盖卜口稻”,黄稷禾极有可能是《齐民要术》中的“黄陆稻”。因此《禾谱》是考察江西稻种发展历史渊源的津梁,从地域上说,所记水稻品种远远超出泰和,如归久禾、红桃仙禾、黄糯、早糯、白糯、青稿糯、矮稿糯、八月白禾、黄梔糯、黄穆禾、早占禾、晚占禾等品种.在江浙闽皖宋代地方志书及陈雾、王祯等人所撰农书中亦有记载.这对研究宋代江南地区水稻品种的分布和传种,颇冇启示作用。 《禾谱》在开篇尚冇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外形及原产地等情况的描述,长达五卷的正文对各品种记述的详细程度可以想见,很可能对各品种的栽培技术也有详细介绍。因为当时各种谱录的体例如此3曾安止虽不满于这些谱录的不关国计民住.但对这些谱录的写作体例应当是了解和认同的。 《禾谱》是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尽管全帙不存.其残存部分仍是研究江西乃至全国水稻栽培史的珍贵资料。关于水稻品种的记载唐宋均付阙如,而《禾谱》填补了这个空白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