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述先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59
人物姓名: 刘述先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33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34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安县人

传略

刘述先,1934年生,吉安县人。哲学家、新儒学家。自少年时代即立下宏愿,献身于哲学事业,他说: “萦绕在我少年的心愿不外乎两个中心的问题:人生意义与价值,以及中国未来的前途。”他在哲学研究中会通百家,而又归宗儒学,选择了成为儒家的当代传人。他说:“由于家学的渊源以至于我自己自觉的抉择,在哲学上我继承了中国哲学,特别是新儒家的传统”,并以“要用现代的方法去重新解释并改造本来含藏在中国哲学以内的智慧”为自己的“终身信守”。数十年来,刘述先在哲学的田野中辛苦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第三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新儒学领域的主要理论贡献:(一) 由中国传统儒学的“理一分殊”而揭明“两行”之理。刘述先指出,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已经体现出了“理一分殊”的智慧,但在宋明理学时期才明确提出,最早是程颐从解释儒家“爱有差等”的角度提岀,经杨时、李侗的理论升华发展至朱熹而呈现圆熟之境,使之具有了形上学与宇宙论的义涵。他说: “朱子尤把理学发展成为一整套的观念:阴阳是气,是分殊原则;太极是理,是统一原则。一理化为万殊, 所谓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月印万川,恰正是’理一分殊’的写照。”他透过朱子思想和特定时代相关联的具体表现形态亦即“分殊”而深入探究其中所蕴涵的儒家思想的“中心信息”亦即“理一”,以对“理一分殊”的思想特质、理论局限以及现代意义有一个合理、合时、合宜的“全观”。他对传统儒学的“中心信息”即“仁”、“生”、“理”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认为,正是“仁”、“生”、“理”的三位一体构成了朱子“理一分殊”的核心理念。刘述先在此基础上又对当代西方哲学家所代表的多种哲学思潮的优长与制限进行了评析.在对比之中突显了“理一分殊”所可能具有的现代意义,进而突显了“理一分殊”对于当代人类哲学与文化而言所具有的一般性意义,并提出:为了确立人类活动的价值之源,必须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突显“理一”的功能性规约作用;为了充分体现“生生之德”,必须对“分殊”予以高度的重视。特别是为了实现“理一”与“分殊”之间的辩证联结,刘述先大力倡导“两行之理”。“两行”一词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对是非不置可否,任其自然。他使用时作了转换,认为“’理一’和’分殊’才是两行,兼顾到两行,才合乎道的流行和妙谛”。由此而生发开去,就表现为生生不已的过程,表现为生生不已的天道,与现代特殊条件的辩证统一。 (二) 创设“意义哲学”或曰“系统哲学”的理论形态。刘述先一反现代“科学地哲学”将哲学界定为 “关于实体的知识”的理论路向,对哲学及其功能作了新的界定,认为哲学“是依于智慧对于此岸的意义系统作合理的抉择与安排”,“哲学的终极目标便是企图探测人生的本质及其自我实现的道路”,“哲学的功能正是人类以一种自觉的智慧的努力去认识生命的本质”。并提出,这是任何知识哲学所做不到的,必须求助于形上学,而正是形上学构成了“意义哲学”最核心的内容:“哲学不是科学,在科学中取消了形上学竟好象在《哈姆雷特》中取消了 ’哈姆雷特’”他把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比较研究作为意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这就在“方法论的桥梁上沟通了正统哲学形I:学的探究丁作正统的历史文化哲学的探究一同化为统一的意义哲学研究领域”。由F形上学成为竹学的屮心内容,意义哲学对东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就落脚于东西形上学的比较。西方各种对形上学的解释都是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最能给人以启迪的是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揭小J'人生的意义,因而被称为“意义哲学的先驱”。而不同于始于对客观世界的玄思玄想的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以内在体认的形上学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东方哲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印度哲学主要对付生命轮冋之解脱,中国哲学则重在解决安身立命,二者都注重存在的体验,都川之于“境界形上学”的范畴,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形匕学那样,表现为对“实体”的一种臆测。同时,从现代形上学关切人生的意义取向而書,中国儒家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在生命世界中,单纯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意义”才是这个世界中最真实的貞.实:因此,意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就是:它是彻底实证的,决不作飘荡无根的形上学讨论;它是彻底唯实的,要为…切显出其存在的基础;它是彻底理想主义的,其一切意义系络不具备高度的理想性"他认为,意义哲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意义哲学又称为系统哲学,在理念上展示厂哲学仝观”的理论涵括力。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意义哲学展示了一个既具有系统的现代方法意识而又具仃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形态。 (三)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立足于儒家智慧精神对于“现代”与“后现代”问题的辩证思考。其基本特点在于:采取现代与传统双向批判的辩证态度,力图既以丿I:放的力量接受两方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洗礼,而又不盲从西方,而是通过以儒家哲学的智慧精神对于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反批评,以收补偏救弊之功。从“理一分殊”的思想理路出发,他认为,中国哲学必须一方面与时推移,吸收当代西方哲学的睿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加入现代的阵营;另•方面却又要保昭自家传统哲学的智慧,给予崭新的阐释.对于现代采取一种批评的态度,指出其偏向以及不足之处.立足于这样的认识, 他对现代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如人生意义的失落,非人怦:化的倾向,打破r白然的平衡,普通商业化使市场价值变成了唯一的价值标准,集团人主宰的趋势导致精神的平面化,等等。他提出,“现代的偏向是必须加以扭转的”。他的这一理论比场任二个方面得到明确的表现:人生意义的安顿问题构成了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的理论落脚点,这也是他的“意义哲学”的主体观念;指出科学技术作为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并尝试以儒家传统中所富含的价值理性来导引.滋润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工具理性;面对一个断裂化和平面化的时代,他提倡创立通过深度整合来确定一套既重“分殊”而又突显“理一”的具有整体性的价值系统。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意旨.就是力图通过深度整合的方式.将作为人类文化之基本形态的宗教、哲学、科学乃至艺术在精神归趋上统贯为一,使之收川于“仁心”或曰“良知本体”, 来为“无根无向”的现代人确立一个既可以安身立命又町以利用厚牛.从而足以安顿人之全幅生命的价值之源,以图根本改变当代人所面临的“支离破碎”、“分崩离析”的存在境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