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宗六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53
人物姓名: 萧宗六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28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25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安县人

传略

萧宗六,1925年生,吉安县人。教育管理学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开展教育管理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从1950年起在中学任教,担任过教导主任、校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于1979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并任系主任,离休后接受返聘。凭着他好学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凭着他数十年在中学、大学从教和行政管理的丰富经验,他在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涉及面很广,成果丰硕。 (一)关于教育方针和学校领导体制的研究。1979年,萧宗六把教育方针和中小学内部领导体制作为研究课题。经过认真研究,写成了长篇论文《教育方针质疑》一文在《人民日报》的《内参》发表.他认为,1958年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牛.产劳动相合”的教育方针,“是左倾思潮的产物,是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的,提法是含混的,不全面的,二十年来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好的。因此,把它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执行的教育方针是不合适的,对指导今后的教育工作是不利的。” 这篇文章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984年教育部一位负责人在南京召开的教育方针表述研讨会的致词中说:“对教育方针提岀质疑,是华中师大萧宗六首先发难的。”在以后的20多年中,他围绕方针问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教育方针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教育方针质疑几乎同时,他的《中小学领导体制应当改革》的文章也在《人民日报》的《内参》发表,率先提出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的建议,引起了高层注意,随后又连续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他的观点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得到了反映,《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后来 《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他提出的这两个改革的建议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的破冰之举,表现了一个坚持真理的学者的可贵的学术勇气。 (二)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管理的混乱状况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教育管理学,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清除“左”的影响,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萧宗六正适应这个需要,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管理学研究,率先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开设学校管理学课程,并担任全国学校管理研究会(后改名为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筹备组组长 (后任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教育学科专业委员会会长),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接着又经数年研究,于198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学校管理学》,受到教育部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并推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鉴于教育行政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多,教育行政人员深感缺乏相关理论指导的状况,他与时任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的贺乐凡合作,经过数年努力,1996年出版了《中国教育行政学》。这部著作内容丰富,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广泛欢迎,至今已印刷11次发行11万余册。他又将在全国主要报刊发表的有关教育管理研究的数十篇文章编辑成《教育管理研究》一书出版发行。 (三) 萧宗六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就是追求真理,大胆质疑,深入研究,坚持不懈,求得正确认识。 他所研究的范围很广,质疑的问题很多,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一些标新立异、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举措”、“新动向”,经他质疑研究,常常给人以清新正确的认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的还直接引发了相关问题的学术讨论,对活跃和推进学术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主任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