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泗原(1911〜1999),安福县人。楚辞学专家和语言学家。王泗原早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报纸编辑工作,新中国建立后经推荐介绍到教育部、岀版总署从事编审工作,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曾参与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工作。
王泗原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王邦玺、伯父王仁煦、父王仁照都是学力深厚的知名人士,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饱读诗书。成年后专攻古语文,对文字、音韵、训诂、语法及金石之学都有很深造诣。民国时期冲小学语文课名为“国语”、“国文”。新中国建立后,王泗原经过认真考辨,建议改称为“语文”,被采纳,沿用至今。1944年着手撰写专著《离骚语文疏解>,1946年脱稿,后经叶圣陶、俞平伯、文怀沙三人审阅,并由叶圣陶题写书名,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以后致力于楚辞研究,积数十年之功, 于199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楚辞校释》,对《楚辞》作了全面系统的校订和解释,从语法、训诂、 音韵、文字、校勘等诸方面辩证阐发,决疑难,明是非,考证精当.解释贴切,解决了汉唐以来历代学者未能正确解释的许多问题,成为学术界有关楚辞研究方面的经典性著作.书后附录的《驳反训》、《也声字韵部辨正》则是音韵学方面独树一帜的重要论文。这两部力作的出版发行在楚辞研究界产生『重大的影响,王泗原也成为享誉学术界的楚辞学专家。
他的另一部语言学力作《古语文例释》于198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将平H研究典籍所得记录下来,70年代初在与叶圣陶来往交谈中深得叶先生激赏,而且在以后I-年屮每写就一二十则,就送交叶先生审阅,至1981年编定,又经反复修订,正式出版"全书分句法判断语意词义、句法和虚词用法、断句、词义、古音和同音通假、文字、章法、篇、书凡例、校勘和考据、名物、古语文后人模仿之失等 13题335贝叽40万字。全书就先秦两汉典籍中语文上的疑难问题一一作了辨析,提出正确解释,见解独到,辨释精辟,成为研读古代典籍的一部重要著作。王泗原认为,据句法判断语意及词义的疑难,是研究古语文特别重要的方法,这一点前人的认识是不清楚的,注家训诂的差错多是由于不明句法,因此,“读古书要能发现疑难,不可只凭古注旧读或名家见解。”“旧注中一些重大的错误,多由于不明句法。”他指出,古书断句、古语文训诂、古语文虚词及同音假借、文字源流以及古语文章法、体例、校勘、名物都必须做到“于古籍及前人注释,疑其所当疑,信其所可信。反复辨正以示其当疑,严密论证以明其可信”。他说:“学术之事,著一论,主一名,不容有一义之不安。”正是以这种严谨审慎的精神来做学问,搞学术,使他的几部学术专著平实警辟、精审独到。《古语文例释》解决了汉唐以来历代传注家疑而未决或以讹传讹的许多疑难问题。例如:“焉”作为虚词,或为副词,或为助词,但训诂家常以焉为代词介词,王泗源认为“非是”,他指出王引之、马建忠、杨树达三家“共举例一百六十之多,都不能成立”,并一一加以驳正, 指出他们致误的原因有七方面,最后得出结论,认为“焉”的作用,一是副词,二是疑问副词,三是助词。 又如对《尚书•无逸》中的“亮阴”、《论语•述而》中的“束脩”、《楚辞•卜居》中的“默默”等词,他认为汉唐以来的传注家的误解沿用至今,并详加考证,得出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