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信威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44
人物姓名: 彭信威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21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7
卒年: 1967
国别: 中国
籍贯: 安福县人

传略

彭信威(1907〜1967),安福县人。钱币学家、货币史学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高等师范和英国伦敦大学,回国后在复旦大学银行系任教,又任过《和平日报》记者,出席过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在香港中国银行担任过襄理.后又回到复旦大学银行系任教。新中国建立后院系调整,复旦银行系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彭信威也随之到上海财经学院任教,直至去世。彭信威毕生从事钱币学、货币史学研究,为探索建立新的钱币学、货币史学,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中国历代研究钱币学的学者和著作很多,但长期停留在钱币的形制上,没有或没有更多涉及钱币的流通领域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民生活及同世界各国货币的联系和影响等方面。 而彭信威在钱币学、货币史学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在钱币学理论方面开了一代新风,使钱币学产生一次飞跃发展。经过四十多年艰苦的研究,1952年,他的《中国货币史》出版发行了。这部巨著标志中国钱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彭信威的主要贡献在于:(一) 提岀了中国钱币学的目的和意义。他认为:“前人所研究的多偏重货币的形制。钱币学家的研究对象是钱的形状,钱文的书体.把各代的钱名,像流水账一样抄录下来就算了事,有时连钱的重量和成色都不注意。至于钱的购买力,或为什么发行某种钱,发行后对于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对于政治有什么影响,那是更加不问了。”他把钱币购买力、钱币对人民生活和政治的影响作为研究钱币学的一个目的和任务,改变了过去孤立地为研究钱币而研究钱币的陈旧观念,开阔了研究领域。 (二) 提出了钱币学和货币学相结合的创见。他认为:“过去研究钱币的人,究竟是一些有钱有闲的人,绝大部分是从玩好出发。而且由于时代的限制,没有近代社会科学的基础,方法还不是十分缜密。 所以近百年来没有大的进步。而研究货币学和货币史的人都很少同钱币学发生接触,所以成就不大,一定要书本和实物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货币学与钱币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了解真实情况。”他的三个相结合的提法,就是要求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研究钱币学。他并」丄身体力行,通过《中国货币史》表示他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三) 提出了钱币学的研究要扩大到流通领域,特别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古代钱币学是对钱币实物形制的研究,他说:“其实古钱的形制是古代货币的躯壳。它的生命或灵魂是它的流通情况,尤其是它的购买力。”他提出的货币流通是很大的范I制,包括货币流通过程所发工和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而货币购买力更涉及作为货币最为本质、最为复杂的货币价值问题“弄清了这一本质问题,就可以解开诸如私销私铸、通货膨胀和紧缩等一直困惑着历代统治阶级的难题”(四) 提出了严肃的治学态度和建立新的学风问题。他认为:“明代的学风很不利于学术发展,也许当时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是一个原因,使一般知识分子养成-种浮夸的态度,研究问题而不联系实际,不实事求是,只是凭空臆说。”对清代学人,他说:“他们还保留明代理学那种主观唯心论的治学态度,不重视实物,不实事求是,不严肃,不忠实,只知摹仿抄袭”对嘉道咸同的学人,他说:“那一班人著书,不是为利,而是从玩好出发,多少带一点交游应酬性质,所以书中往往互相标榜。”批评他们把“钱币的出藏、转手,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而不注意科学研究方法、逻辑学和知识面的扩大他甚至还用“捕风捉影”、 “任意穿凿”的词句批评当时个别钱币学家。他第-「、联系明清钱币学的实际,从治学和学风的高度提出发展钱币学的重大问题。 (五) 站在世界钱文化的高度,结合国外货币学进行中国货币研究,明确中国钱币文化在世界钱币文化中所占有的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货币学的内容。他说:“研究中国货币史,不但要懂得中国钱币学,还要懂外国钱币学。”只有对中国钱币学、货币学与外国钱币学、货币学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把中国钱币学、货币学研究走向世界,跨入一个新阶段。 总之,彭信威是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指导钱币学研究丄作的先行者,他对货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记者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