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豹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23
人物姓名: 聂豹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01_00.pdf
性别:
时代: 明正德十二年
出生年: 1487
卒年: 1563
国别: 中国
籍贯: 永丰县人

传略

聂豹( 1487 -1563),永丰县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聂豹仕途多艰,潜心学问。在王阳明生前未执弟子礼,王阳明死后乃设位,自称门生,精研王学而有所发明,在江右王门中特立突出,形成归寂主静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阳明学归寂主静派代表人物。其主要学说观点可归纳为:(一) “归寂”说。聂豹从反对在良知论上提出的“知觉”说出发,提出“良知本寂”的命题,即“归寂” 说。他认为,以“虚灵知觉”来统言良知,从本体不可分而言是可以的,但就工夫论而言,二者不能混同, “虚灵”是良知之体,“知觉”是良知之用;就其本体而言,可说“虚灵”,就其作用而言可说“知觉”,不分体用,把二者混而为一,这就是“猖狂荒谬”之病。他又认为,“现成良知”说也犯了“知觉”说同样的错误, 因为“良知者,虚灵之寂体”,“虚灵”是良知的本体特征,如果强调良知“知觉”的一面,认为良知是“现成”的,其结果会使人只知“享用”而不知“静养”。因此,他从“良知本寂”出发,强调“虚寂”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形式,提出“寂体”的重要概念。“寂体”就是“寂然本体”。他所提出的“寂体”概念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不睹不闻”,是其本然特性;二是它可以派生岀“感应变化”。他主张:“寂感动静,犁然两端”,“感生于寂,寂主乎感”。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虚守寂”,下“归寂”工夫。 (二) “致中”说。在“格致”论的范畴中,在聂豹看来,“格物”乃是“致知”的具体实践形式,而“致知”的终极目标是达到“未发之中”。他认为,于已发处下“为善去恶”工夫,将终无“归复之期”,必须克服这种错误,这是“归寂”说的出发点;而未发之中即是纯粹至善,“归寂”工夫的最终点即在于“求中”。 “中者心之本体”,他认为“格物致知”即“致中”,亦即“致”心之寂体。他认为,“动”即已发,既是已发, 便是“妄”,“知觉”就是“动”,“以知觉为良知”,便是“以已发作未发”,这就不是“良知”之本体。只有下 “归寂”功夫,才能达到“良知”本体,才能“致中”。 (三) “主静”说。聂豹的格致功夫论的中心内容就是“主静”。他明确指出:“学惟主静,而自能该乎动也。”认为“主静”是为学的主要工夫,而“至静”是宇宙万物之原初状态;在现实的道德领域,一切 “善端之萌”无不“由于静养”。他把“静”看成是贯穿整个宇宙及至人伦社会的普遍原理,认为良知只有通过静寂的工夫才能达到,“立人极者,常主乎静”,力图以静包容动,“动而常夫动,动而常夫静”,“凡用功,似属于动,而用功的主脑,却是静根”。“主静”就是他的“归寂”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他十分强调“主静”,把“主静”视为“致良知”的唯一途径,认为只有与外界隔绝,下主静归寂的工夫,实行纯粹的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兵部尚书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