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21
人物姓名: 刘定之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099_00.pdf
性别:
时代: 明正统六年
出生年: 1409
卒年: 1469
国别: 中国
籍贯: 永新县人

传略

刘定之(1409〜1469),永新县人。明正统六年(1441)进士第三,官至礼部左侍郎,入阁预机务。刘定之既是政治家,在经学、史学、文学诸方面也颇有成就,同时也是货币理论家。他的货币流通论在我国货币思想理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几年后,因财用不足,宝钞越发越多,钞值大跌。此后建文、永乐间继续大量发钞,造成物价暴涨。至宣德朝,民间仍用金银,钞法不行。为改变现状,朝廷停发新钞,收回昏烂旧钞烧毁,严令照法定用钞,对不用钞者、伪造钞者予以严厉处罚,但仍无效果。至宣德九年(1434)米价比洪武时上涨千倍,民不堪其苦。刘定之在这种背景下,经过精心调查研究,于宣德九年写出了《历朝钱法楮法得失》和《钱钞法制异同》(均见《十科策略》)两篇货币理论著作,专论货币、 钱币、纸币流通问题。 (一) 关于货币流通,刘定之认为:珠玉金宝可以作为货币,但不可多得;谷粟布帛可以作为货币,但使用携带很不方便;使用钱币、纸币就非常方便,随时可以交换衣食所需商品。钱币本身并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购买商品,成为有用之物。纸币本身并没有什么用,但却可以代替钱币流通,因此也是有用之物。不管钱币还是纸币,都是货币,都可以流通使用。 (二) 关于钱币流通,刘定之说:自周朝以来都用钱币,而钱币的弊病在于“轻重不中”。如果钱币的重量过轻,则物价必然匕涨,就会发生通货不行之患。如果钱币的重量过重,则物价必然下跌,但又会发生盗铸不已的忧患。因此.钱币的重量标准,应该像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那样,轻重得中。这里强调的是钱币的重量要适中,不影响正常流通,否则就会产生忧患。 (三) 关于纸币流通,刘定之说:自北宋以来都用纸币,而纸币的弊病在于“贵贱不中”。如果纸币印造少,则其购买力就会高涨,而发行过少.就不能满足市场流通需要;如果纸币印造多,则其购买力就会降低,但发行过多.又会造成通货贬值。因此,应该像宋仁宗天圣时的交子和元世祖中统时所发行的中统钞那样,币值稳定,“贵贱得中”。这里强调的是纸币发行的数量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必须有利于流通,少则“不足于用”,多则“不可以行”。 (四) 关于货币稳定,刘定之在阐述货币、钱币、纸币流通问题之后,又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稳定本朝货币币值的建议和主张。他认为:前代百姓手中的昏烂纸钞可以倒换,因此可以“钞无滥恶”,百姓赋役可以用纸钞交纳,因此可以“钞有流通”;而本朝纸币发行有出无入,破旧的又不能倒换,只知向百姓征钞,却不向富家大户征钞,再加上官府腐败,所以本是利民之事,却成了“病民之本”;因此,要稳定币值.改善纸币流通,就应该收回市场上过多的纸币,又不能损害一般平民百姓的利益,可以采取向商贾、 徒役征取,或官库拿出帑藏、公钱去兑取,如果采取了多种办法旧钞回收还是不行,那就废除旧钞,而直接印造新钞流通使用。 刘定之的货币流通论的可贵之处在于:既肯定纸币和钱币在流通中具有同样的作用,都是“抚世便民之良规”,又说明纸币和钱币具有不同的流通规律,应采取不同的办法来保证币值稳定。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