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勉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20
人物姓名: 李时勉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098_00.pdf
性别:
时代: 明永乐二年
出生年: 1374
卒年: 1450
国别: 中国
籍贯: 安福县人

传略

李时勉(1374〜1450),安福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官至国子祭酒。李时勉少负大志,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冲进士后一直在翰林院任职,明正统六年(1441)六十五岁擢北国子祭酒,至正统十二年 (1447)七十三岁致仕乡居,在国子监七年。作为-个教育家.对教育右许多深刻的认识和见解,(_)学校是“风化之原”,地位十分重要。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所在,“三纲五常之道由是而后明,《诗》、《书》、《礼》、《乐》之教由是而后行,风俗由是而变,人才由是而出”(《古廉文集》, 下同)。因此,他任国子祭酒后,一方面,十分重视太学的建设。当时,太学地处卑下,房屋破败,设施简陋,与国学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于是上书奏请易地改建。由于他得罪了太监王振,王振从中作梗,未能如愿,只准就地改建翻新。即便如此,李时勉也精勤不懈,H夜操持谋划,终于使太学焕然一新,师生称便。另-方面,也十分重视地方官学的建设和完善"他把国家太学和地方官学看作是一个整体,是紧密相连的,认为“太学受成才于郡县,吏部用成才尸太学,太学.贡士之所自出也”,而贡士之“本原则在乎郡县学也”o所以,他十分关心地方官学,对地方官吏兴学校、崇教化的义举,一一乐为表记,对不关心学校、忽视教化的现象则严加斥责,甚至冋乡探亲也T忘抽空视察…F路过地方的学校和本郡县的学校,积极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 (二) 在教育方法上,李时勉“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尤其提倡“笃实之学”。所谓“格、 致、诚、正”.即格物、致知、诚意、止心,是宋以后儒家氏期提们的修身方法.乍时勉列之为监训,要求师生遵奉,并切实贯彻到教学中去,以达到培养符合治国需要的人才的教育I丨标.要贯彻格、致、诚、IE的监训.就必须做到“笃实”他认为受时风影响,有司重科举.轻学校,十了为了功名利禄,电举业,轻品行、 重文辞,轻实务,这是不町能培养有德有才的治国之才的。他严厉批评这种状况,说:“比年以来.儒学之士多以记涌文辞为业,而不务实学,盖山有司每以簿书期会为急,视学校若不十已后”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认真抓好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提倡“笃实之学”。怎样做到“笃实”,一是“读甘穷理”.不光记诵文辞,而要穷索圣人之道,儒学之理;二是“通言行道”,不光知道理,而要通道理,并努力躬行实践.(三) 提倡因材施教c在教育中要严格把握“仁义道德、廉耻礼节”的“人道之大端”,不要偏离.但又要根据学牛的实际情况,“随苴才质高下诱引成就之”。他把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既作普通要求,自己也身体力行:“因才设科,壮而可仕者,教以吏事……幼而可进祥,教以举子业,日考课程,夜则令宿学舍,虽隆冬盛寒,先生俯就,讲解经史,每至通宵。于是诸牛:各有所造就「(四) 确立正确的教学关系.要使教育不偏离大端,达到造就人才的目的,在教学中确芷正确的教和学、师和生的关系十分重要。李时勉强调:“教者贵于不倦,学者贵于自勉”,“是故为师者.道既充矣, 而必为人传之,业既广矣,而必为人授之,惑既释矣,而必为人解之……为弟子者,道不足于L1 ,必于师而求之……夫如是则为师者诚,而为学者笃.其能相与以右成也,必矣”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国子祭酒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