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麟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14
人物姓名: 徐天麟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093_00.pdf
性别:
时代: 宋开禧元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新干县人
亲属: 徐梦莘

传略

徐天麟,徐梦莘侄,新干县人。宋开禧元年(1205)进士,官至英德知府,罢归。徐天麟自幼受其伯父徐梦莘、父徐得之影响,酷爱治史。认为治史有益治道,须博考汉、唐典章制度之沿革,而前史记载于“典章文物,或散见于纪传,而兵、刑、食货,曾莫究于源流”,因而仿唐苏冕《会要》、宋王溥《唐会要》体例,编纂成《西汉会要》七十卷。此后,有感于东汉一代“永乐庶事,视西都为加详,建宫置兵,以节约而乡简”, 其所以能绵延二百年之久,“以纲纪法度犹有可以凭籍扶持也”,因此又取范晔《后汉书》,旁贯诸书,加以编辑,纂成《东汉会要》四十卷。这两部书后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典籍,颇具学术价值。 (一) 在古代会要的编纂形式上,开创并完善了这种史籍体裁。唐苏冕、宋王溥虽率先创立了会要这种形式,但尚兼促狭,不够完备。徐天麟于这种史籍形式的完备有开创之功。《西汉会要》分目为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十五门,每门之下再分子目,计三百七十六事,其无可隶者,则以杂录附见。每条材料之下,又都注明出处。《东汉会要》较之《西汉会要》,除去学校、运历、祥异,增入文学、历数、封建,每门之下,也分子目,计三百八十四事,所引材料, 也一一注明出处。其书以博洽详备著称,眉目清楚,便于查考。《四库全书总目》在其《西汉会要》提要中称:“班固书最称博赡,于一代礼乐刑政悉综其大端,而理密文繁,骤难得其体要。天麟为之区分别白, 经纬本末,一一释然。其诠次极为精审”,“其贯串详洽,实未有能过之者。昔人颜师古为《汉书》功臣, 若天麟者,固亦无愧耳”。 (二) 引证详密,材料丰富,颇具参考价值。《西汉会要》引证材料一以《汉书》为准,有一定的局限, 而《东汉会要》克服了这一个缺点,除范晔《后汉书》外,还利用了刘珍等《东观汉记》、司马彪《续汉书》、 袁宏《后汉纪》、杜佑《通典》、应劭《汉官仪》、卫宏《汉旧仪》等等,取材范围比《西汉会要》广泛得多,其中一些引证的书早已亡佚,赖此得以保存了一部分,故其价值比《西汉会要》为高。《四库全书总目》 “《东汉会要》”条称“其大体详密”,“实深有裨于考证” C(三) 在体例上,《西汉会要》不加论断,《东汉会要》采取苏冕驳议之例,“间以己见,为之论述”,附有“臣天麟按”的按语,或引用他人的议论。他称这样做,可以“参两汉之沿革,以求三代之遗规,则是非得失,粲然在目,孰为可法,孰为可鉴,于是考而证诸,其于世教I巨云无补乎”。其中虽然宣扬了一些维持世教、人心的观点,但大都可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由于徐天麟这两部史籍在会要体例上的开创完备之功,对后世影响深远。继徐天麟之后,补缀古代会要的甚多,计有姚彦渠《春秋会要》、孙楷《秦会要》、杨晨《三国会要》、朱铭盘《西晋会要》、《宋会要》、 《梁会要》、《陈会要》、龙文彬《明会要》等,大都遵循徐天麟会要的体例。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英德知府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