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10
人物姓名: 杨万里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088_00.pdf
性别: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1127年
卒年: 1206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安市吉水县

传略

杨万里(1127 - 1206),吉水县人。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丞、宝谟阁学士。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始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后山、王半山,后又学唐人绝句,经过不断地自我否定,终于跳出江西诗派的圈子,继承晚唐绝句的传统, 创造了清新活泼,风味独特的诚斋体。钱钟书先生说:“杨万里显然想把空灵轻快的晚唐绝句作为医救填饱塞满的江西体的药。”“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钱钟书《宋诗选注》)诚斋体的贡献恰在上继晚唐,下开“性灵”一派。 杨万里不仅在创作上力求自出机杼,清淡空灵,新颖自然,追求一种特别的风味,在诗论中他也把 “味”(或'风味”)作为衡量诗作的核心标准。诚斋论诗,重“味”而轻“形”。他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 江西宗派诗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宗派,藉以维系的是“以味不以形”,很多人论诗“舍风味而论形似”,就论不到点子上。什么是诗的“味”,“酸咸异和,山海异珍,而调腼之妙,出乎一手也”(《诚斋集》卷七十八)。 这种“味”,就是风味,就是今天所说的“艺术风格”。在他看来,只要有“味”,“形”的似与不似就无关紧要了。后世评论家们把它概括为诚斋“风味说”。诚斋风味说继承了魏泰的“余味”说和张戒论“味”的观点,但又将这一诗学范畴推进了一步,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诚斋以“味”论唐宋最具代表性的四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四家者流,一其形,二其味;二其味,一其法者也。”(《诚斋集》卷一百十四《诚斋诗话》,下同)意思是说,四家之诗,外形相同,而有两种风味;这两种风味,又遵守统一的法则。这样宏通的观点,在中国诗学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又以列子御风与灵均驾车为喻,说:“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无待乎舟车,是“神于诗者”;而“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有待于舟车,是“圣于诗者” O李、杜之诗,壮浪纵恣,摆脱拘束,如天马行空,独住独来,有一种无可仿效、不可重复的天才美,是“唐音”的代表;苏、黄之诗,博大精深,千汇万状,熔铸百家,则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人工美,可视为“宋调”的代表。进而提出自己的诗学理想:“合神与圣,苏、 李不杜、黄,杜潢不苏、李乎? ”合李、杜、苏潢之味而融“唐音”、“宋调”于一炉,这无论从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十分完美而几乎难以实现的梦想。诚斋作诗,由宋入唐,确能融合唐、宋两代诗的长处,自成一家,可惜尚未达到他自己提出的理想境界。但是,他有如此高明的见解,能为后世诗人指出一条康庄大道,毕竟是对中国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