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7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记
分类号: K820.856
页数: 25
页码: 938-962
摘要: 本章记录了青原区传记人物64人,古代人物6人,人民解放军将军20人,现代人物26人。
关键词: 人物传记 青原区

内容

本章传记人物64人。
  古代人物6人:胡铃、罗泌、文天祥、邓光荐、胡广、张贞生。
  革命英烈11人:萧道德、赖金邦、梁一清、梁明哲、胡海、曾炳春、萧韶、胡发坚、匡唐伟、彭德大、郭猛。
  人民解放军将军20人:中将4人(袁升平、梁兴初、李作鹏、梁必业);少将16人(杨怀珠、蔡长凤、梁仁芥、李木生、刘世湘、姚国民、刘华香、王力生、廖鼎琳、黎有章、钱江、罗通、刘贤权、任昌辉、余致泉、刘昂)。
  现代人物26人:曾贞、罗炳之、刘一峰、彭善坊、毛礼锐、石坚、温华桂、李贻南、姚世峰、段大明、郭光洲、姚子和、袁功廷、蒋瑛住中军、梁必俱、李振山、胡立教、王金生、王昌虎、岳林、潘友宏、萧德、刘广德、高诗荣、罗彬、郭光斓。
  以上人物均以生年时间为序排列。
  第一节古代人物
  胡铨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庐陵芗城(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
  建炎二年(1128),宋高宗以《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的御题对策,胡栓答以“汤武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洋洋万余言,高宗读后,感到特异,取为进士第五。
  绍兴八年(1138)十月,金国派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携带金熙宗的诏书,由王伦陪同,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与南宋进行和谈,金国把南宋称为“江南”,把宋高宗赵构当成金国的臣僚,要赵构对诏书“再拜亲受之”,这对南宋朝廷是个极大的侮辱。但高宗出于小朝廷的利益,在奸相秦桧的怂恿下,不惜卑躬屈膝与金议和,激起朝中多数大臣和全国军民的义愤,纷纷起来反对。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轻反对议和最为激烈,指出:王伦(派驻金国的使臣)本是一个无耻狎邪小人、市井无赖,因为宰相无识,才使他出使敌国,欺骗和诱使陛下效法刘豫。天下人恨不得要吃王伦的肉,陛下为什么要相信他,并指出:“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凌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在这篇奏疏里,胡轻不但对宋高宗提出规谏,对金国议和阴谋进行揭露,而且直接向高宗提出要求:斩奸佞秦桧、王伦、孙近的头。胡铃说:“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最后他表明: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不愿在小朝廷求活。“封事”一出,吏民争相传诵。当时奉称它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宜兴进士吴师古将这篇奏疏刻印散发,因此被贬,且永远不得应奉入朝。宋高宗和秦桧对胡铃的“封事”,则以“狂妄上书,语多凶悖,意在鼓众,劫持朝廷”之罪,革去胡铃官职,把他编管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秦桧迫于公论,而以胡铃监广州盐仓。
  绍兴十二年,胡铃又在广州上书谴责秦桧的阴险毒辣,戕害忠良。秦桧通过他的党羽罗汝楫弹劾胡栓,诬胡铃上书为“饰非横议”,下诏除名,发配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庐陵同乡王庭珪不畏权势显赫的秦桧,仗义挺身而出,作诗赠胡铃。
  绍兴十八年,胡铃在新州作《好事近》词,有“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之句。秦桧死党张棣(新州守使)以此向朝廷告密,诬胡栓“谤讪怨望”,因此胡铃被贬谪吉阳军(治所在今海南省崖县崖城镇)。
  绍兴三十三年孝宗即位,胡铃重被起用,任左奉议郎,知饶州、史部官员。孝宗召见胡栓,要他谈谈如何执好朝政。他提出:“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个方面的意见。朝廷任他为国史院编修官。隆兴元年(1163),因抗金名将张浚在符离之战失败,与金议和之风又刮起来了。十一月,在一次朝议上,孝宗征求群臣意见。当时,侍从、台谏参与议论者有十四人,主和者一半,可否者一半,言不可和者,只有胡铃一个人。隆兴二年,孝宗诏廷臣商议阙政急务,胡栓主张赈灾为急务,议和无需考虑,并上了一份“愿绝口勿言和字”的“十吊十贺”奏章,竭力反对议和,深刻揭露时弊。是年,胡栓升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同修国史。
  胡铃的一生,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记的心志:“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抗金名将张浚说得好:“秦太师(秦桧)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个胡邦衡。”这说明胡栓不愧是南宋一位坚持抗金、嫉奸如仇的伟大爱国者。
  乾道七年(1171),胡铃辞官回家。淳熙七年(1180),胡栓卒于故里,谥忠简。
  罗泌
  罗泌(1131-1189),字长源,号归愚,庐陵(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草坪花树下村)人。
  生而颖迈,弱冠好读书。一生不曾入仕,受父影响极大。父罗良弼临终前有遗训:“吾少时意功名指取,落落晚节,汙颜复来,其将溢然。汝离兄友敬,勉自植之,无坠先绪,吾志尚伸,幸矣。”二十多岁中进士,一生专心攻读,发愤立说,绝无仕意。史料载“有劝之(入仕)者,辄拍案而起。”
  罗泌喜游历,寓居襄阳十一年。漫游对他从事史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积数十年之功,于乾道六年(1170)撰成《路史》,初稿一百余卷。为使内容充实,罗泌常携书稿在身,不断订正,最后成四十七卷。费辉经湘衡过庐陵,见罗泌于聞阖间,罗泌奉《路史》见示。费辉见其引证浩博,鸿篇巨制,感叹地说:“立萧曹勋业易,作罗氏《路史》难。”并为之作序,云:“公之立言远过贾谊,而叙述则在庄马之间,班范而下不论也。”《路史》即大史之意,记述上古三皇至东汉末年之事,为历代史学所重,其引征浩博,文采瑰丽,考证精赅,保存了大量古代佚书传说,为后世研究上古史特别是上古神话传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梁启超称之为宋代史学八部之一。
  罗泌著作有多种,《庐陵县志》卷二六载:“罗泌《图学》二编、《樵隐山爛景陵纬阁字书同异解》”。
  康熙年间,清政府曾派江西布政使施闰章送来金匾,旌表其族,匾曰“史学世家”,主要是因罗泌著《路史》传世而获此殊荣。
  邓光荐
  邓光荐(1232-1303),名景禄,字光荐,号中甫,又号中斋,原籍庐陵蓝溪,构居于庐陵纯化乡(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邓家坪)。光荐少时与文天祥、刘辰翁同是白鹭洲书院山长欧阳守道的得意门生。景定三年(1262)中进士,咸淳四年(1268)升任吏部侍郎。
  景炎元年(1276),元军大举南犯,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奉诏在吉州起兵勤王,光荐积极响应,举家抗元。次年3月,元军攻陷临安,宋恭帝投降。5月,宋陈宜中等拥戴益王赵是(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继续抗元。光荐携家入闽,追随朝廷,任宣教郎、宗正寿簿。景炎二年夏,元军陷闽,光荐突围入粤。不久,广州陷。光荐携家避居香山县(今中山市)之黄梅山。这年冬天,遇土贼劫掠,一家12口藏在暗室中被贼烧死,独光荐一人脱走。次年4月,端宗卒。光荐跟随陆秀夫、张世杰等又拥戴卫王曷为帝,改号祥兴,坚持抗元。6月,禹帝转移至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县南的大海中),光荐与陆秀夫等保护馬帝在海上坚持战斗。期间,光荐任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权直学士院。这年闰十一月,张宏范率元军击败勤王军,在五岭坡俘获文天祥后,移师攻打崖山,祥兴二年(1279)二月,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抱品帝投海死,光荐也投海尽节,但被元军救起.再次投海又被救起,张弘范以宾客之礼,允他穿戴原来衣冠扶持文天祥乘舟北上燕京(今北京):.
  北上途中,光荐与文天祥朝夕相处。常以诗词唱和,倾吐国破家亡的满腔悲愤。元至元十六年(1279)六月十二日行至建康(今南京),停留不发。文天祥被囚禁在驿馆中,光荐因病安置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文天祥将景炎元年以来所作诗词《指南录》交给光荐保存。八月二十四日,张弘范遣都镇抚石嵩护文天祥离建康渡江北上。不久,张宏范携光荐于十月初至燕京,设馆于赵冰壶家,令光荐教他的次子读书。光荐在教馆期间,曾请求出家当道士,不得允许后经再三请求才放归故里,元大德七年(1303),卒于武昌,葬于吉安瑞华山,其子嗣建祀于吉州城东门外雪山寺旁。
  著有《续宋书》、《德祐日记》、《填海录》、《东海集》、《中斋词》等。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本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宋吉州庐陵淳氏乡富田魁巷村(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学家。
  文天祥出身于书香门第,母亲曾氏贤慈明理,经常以先哲良言训子;父亲文仪,深明大义,特别喜好读书,精研经史百家,对文天祥兄弟教管甚严。文天祥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自小抱负宏大,学业甚佳。在邑校读书,参观吉州学宫,看到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铃等人的画像,肃然起敬,发誓说:“我身后如果不能和他们并列,便算不得大丈夫!”表达了他的少年壮志。
  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就读,深得良师欧阳守道器重。19岁(1255)参加乡试,首试得中,宝祐四年(1256),进京会试,优异入选,殿试第一,天下闻名。
  文天祥在殿试回答问题中,针对时弊,直言力谏。他取《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对理宗提出善意规劝。他建议皇帝严肃纲纪,整饬吏治,排除外戚和宦官干政擅权,听取公论,奖励直言。理宗对文天祥的奇才大略十分欣赏,钦定文天祥为进士第一名——状元。
  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劝皇帝迁都,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无人敢出来说话,只有文天祥不避权贵,立即上书:“请斩董宋臣以统一人心。”井且提出四项建议:一是要皇帝实行战时体制;二是建立方镇,加强地方官的权力;三是实行征兵制,加强军事力量;四是破除用人专重资格的习惯,主张选拔英豪贤能不论资格。可惜文天祥的这些忠谏,未被采纳,他只好愤然弃官回乡。
  景定四年(1263),文天祥出任瑞州知府。这地方刚受元军蹂蹒,满目疮痍。他到任后,实行宽惠、廉静的安抚政策,又张布纪纲,处理鱼肉百姓的不法官兵,一时上下肃然,社会安定。咸淳五年(1269),文天祥任宁国知府,当地社会经济完全崩溃,已到了民不聊生的境地。文天祥上奏请求减免民间赋税,奖励农桑,采取其他措施弥补浮额,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他任职不到两月,离任时老百姓竟凑钱为他立生祠。
  咸淳十年,文天祥出任赣州知府,上任三个月,就把混乱状况梳理得有条有理。他坚持“不可以刑威慑,而可以义理动”的施政方针。老百姓都相约守法,地方秩序良好。由于元兵直逼临安,他组建义军保家卫国,开始了戎马生涯。文天祥组织勤王军,奉召捍卫京师。并开赴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前线,和元军作战。景炎元年(1276),他受封为右丞相,被派往臬亭山与元军伯颜谈判,遭到无理拘留,被押送北方,一路写有许多爱国诗篇,集为《指南录》。他从镇江逃脱,几经生死辗转来到福建,在南剑州(福建南平)组织督府军,宋端宗授任他为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转战于赣南、闽南、粤东一带。景炎二年夏,向赣南进军时,五月收复会昌,六月攻克兴国,曾取得“于都大捷”。赣州所属十县全部攻克。只剩下赣州没有攻下;吉州所属八县也攻克四个。临川、洪州(南昌)各郡都送来军饷。潭州(长沙)赵潘、张虎、张唐、刘斗元等起兵响应。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都满腔热情派人到文天祥军中联系,一时声势浩大,震慑得元朝统治者胆战心惊。祥兴元年(1278),收复惠州(惠阳)后,潮(阳)、梅(县)、循(龙川、和平一带)三州归宋,使粤东形势出现转机。督府军组建一年零一个月时,文天祥在永丰空坑被元军李恒包围,士卒全部溃散,妻妾子女都被元军俘走。部将赵时赏用移花接木计,冒充文天祥,才得让他虎口逃生。是年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元军张弘范部的千户王惟义所俘,部将邹汎、刘子俊、陈复龙、萧明哲皆殉难,督府军全部瓦解。
  文天祥被俘后,决心以死报国,他吞服了预先准备好的樟脑片,但没有死,被押解到潮阳见张弘范。张的部下命令他向张弘范下拜,文天祥昂首挺胸,不屈不折。张弘范只好以礼相待。后与他同往崖山,要他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教人背叛父母,可以吗?”追索再三,文天祥便出示所作《过零丁洋》一诗掷给对方,当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时,知道文天祥选择的是宁死不屈的道路,只好作罢。
  1279年,南宋王朝覆亡。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国已亡了,丞相忠孝都尽了,你如果以奉事宋朝之心改奉大元皇帝,将不会失去宰相地位。”文天祥凄切涕零道:“国亡不能救,为臣子的死有余罪,哪里敢逃脱死而改变心意啊!”张弘范无奈,便派使者护送,将文天祥押解到元都燕京(今北京)。
  文天祥在押解途中,经过吉安,绝食8天,希望死在故乡。到了燕京,元世祖仰慕文天祥的才华,命王积翁劝文天祥降元,将委以重任。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分得一死矣!还有机会得到宽假,所愿是作为平民百姓归故乡。”王积翁想联合宋朝旧臣谢元昌、留梦炎等10人,保释文天祥,准他为道士。留梦炎考虑自己已降元朝,怕放了文天祥,他曾两次号召江南起兵,一旦得势,留梦炎他们就无地容身,不同意这样做。文天祥在燕京被监禁3年,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并在狱中作《正气歌》,表白他的心志。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1283年1月8日),殉难前一天,元帝忽必烈召文天祥上殿并亲自劝降,“你用侍奉宋室的心意侍奉我,我就让你任中书宰相。”文天祥回答:“我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我惟有死而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忽必烈又说:“你不当宰相就当枢密使。”文天祥坚定回答:“一死之外,没有可以考虑的。”元帝还有些不忍将他杀害.但元朝官员却力主杀他。第二天,忽必烈下令将文天祥押往大都菜市口杀了。临刑前,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要求,文天祥从容说:“我的事结束了。”被杀前,他向南面拜了几拜。
  就义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尸时,见文天祥面色如生,并在他的衣带中发现遗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殉难时只有47岁。后人在他被囚的兵马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表纪念。他的指、发(另一说是头颅)由义士张千载背回,葬于富田老家鹫湖大坑。
  胡广
  胡广(1370-1418),字光大,号晃庵。明吉安府吉水县临江大州(今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邱家胡家边村)人。
  建文二年(1400),胡广应科选,名列前茅,参加御前对策。当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兵变,朝廷兴师讨伐。胡广的对策中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之语,指责燕王嚣张跋扈,图谋篡位,造成了全国人心浮动的混乱局面。惠帝允烦十分赞赏,亲自点他为状元,并赐名“靖”,任命为翰林修撰。
  明成祖即位后,胡广因迎驾有功,被提为侍讲,后改任侍读。永乐五年(1407),任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朱棣北征,胡广与杨荣、金幼孜随驾,常被召入帐殿议事,有时议论到深夜,过山川扼塞,还与朱棣并辔而行,议论不休,有时,胡广掉了队,朱棣即派骑坐四处寻找。一次,胡广迷了路,脱衣跨马渡河,水深没马,朱棣见他这般辛苦,倍加慰劳。胡广言行谨慎,皇帝跟他讲的话,以及他职务上的事,从不外传,时人将他与东汉大臣胡广媲美。胡广还能顾大局,有远略。曾上书言治国之道:“稽之于古,三代有天下率数百年之久,其所以致隆盛者,莫不以仁义之道也。及其后世之衰,亦莫不以不行仁义之故。:”胡广奔母丧还朝后,朱棣向胡广询问百姓安否,胡广回答说:“安。但是郡县追查建文时同党,株连旁系亲属,百姓十分惶恐,请求皇上宽宥。”胡广所言所求,都被朱棣采纳。
  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八日,胡广卒于北京官舍.时年49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他的灵柩运回家乡途中,路过南京时,太子设案祭奠。仁宗继位,加赠少师。
  著有《胡文穆集》20卷,其目录存于《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其中《文穆杂著》1卷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杂集类。
  张贞生
  张贞生(1623-1675),字翰臣,号瑶山,又号簣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富田江城村)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赴京参加戊戌科礼部会试,取得进士第一。选翰林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康熙十一年(1672)因越级言事削职.归家治学。隐居泰和王山,辟讲学房,又捐宅为诚意书院。居京师,贫寒狷介。康熙十三年,奉旨起补原官,康熙十四年去世。《清史稿》卷四八有传。一生著述颇丰,为清初著名理学家。著有《知过日录》2卷,《理学正传录》40卷,《王山遗响》六卷,《唾居随录》4卷,《庸书》20卷,《正气录》3卷,《簣山集》30卷。康熙初,庐陵知县于藻聘张贞生总纂《庐陵县志》26卷。
  第二节革命英烈
  萧道德
  萧道德(1898-1935),今吉安市青原区滨江街道金竹社区萧家村人。
  家境贫困,共读了4年私塾,为生活所迫到吉安萧家码头做搬运工,为省立第七师范学生,在码头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而积极工作。1925年,“五卅”期间发动码头工人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9月吉安总工会成立,任工会委员长。1926年1月入党,是吉安市第一批入党的工人。北伐军攻下吉安后,受党指示,建立水东区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仍在水东等地坚持斗争。1927年10月,组织农民暴动,经常到村庄里做宣传鼓动工作。1929年除夕与曾山、萧义仁等领导水东农民在苞茅坑举行暴动,恢复水东农民协会,并组织赤卫队、儿童团、妇女队等组织。接着又成立水东特別支部.任特支书记。同年8月,遵照赣西特委指示,在水东开展减租斗争,并取得胜利,为整个赣西的秋收斗争积累了经验。不久,中共水东区委成立,任区委书记。1930年3月当选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委员、常委、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任委员、常委、代理主席,协助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领导发动和组织第三、四、五、六、七次攻打吉安的战斗。1930年9月成立赣西南赤色总工会,任委员长。1930年10月5日,攻克吉安城,10月7日举行万人庆祝大会,宣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萧道德当选为委员。1931年1月,他代表赣西南党组织赴上海出席六届四中全会,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牺牲。195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萧道德为革命烈士。
  赖经邦
  赖经邦(1899-1928),原名泽智,号有济,字云长,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敖上古瑞林村人。
  1919年秋,考取江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后,受聘于吉安县永和高小。1926年9月由第七师范同学县教育局局长梁明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任吉安县教育局巡学员,其间利用到东固巡学的有利时机,发展涧东书院教员刘经化、汪安国、汪元从、李会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于1927年2月组建东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成立九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吉安“八•六”惨案后,潜回东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9月下旬在敖上村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东龙(东固南龙)党支部,任书记,同时成立东固农民协会和工农革命军,任队长,说服绿林队伍“三点会”的首领段月泉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1月12日举行东固暴动,没收王初曦的财产,并到永和坏打击了八个土豪。此时兴国尼村民团首领梁人杰、泰和紫阳山孙道发等也投奔赖经邦。工农革命军还到永丰、吉水等地开展党的组织和农协,革命队伍迅速壮大。1928年2月在养军山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赖经邦任党代表兼参谋长,多次攻打永丰藤田、君埠、罗坑、水南及泰和等地靖卫团,拔掉了王初曦的反动据点,转战各地,威震四方。
  1928年6月30日,赖经邦率七纵队和东固各地赤卫队500余人捣毁枫边坪靖卫团巢穴,向密石方向乘胜追击,队伍在石子背坏拱桥遭敌伏击,赖经邦只身突围后在垄上一农妇家被五个靖卫团丁抓捕,绑在旗杆石上毒打,用尿勺盖住头,将尿泼在他身上,在解往枫边的途中,赖经邦挣脱绳子,跳下担架欲往山上奔跑,此时敌人抡起大刀砍下,赖经邦躲避不及,倒在血泊中。歹徒将赖经邦的心肝剖出、头额砍下,悬挂在万寿宫前示众三天。赖经邦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梁一清
  梁一清(1899-1927),原名兴性,字恒德,今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人。
  4岁丧父,随母度日,5岁进陂头街同仁号杂货店当学徒,不经意中阅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被老板发现,大吵一场,愤然离店。1922年秋,借同村梁清的小学毕业证,且在名字中间加“一”字,以“梁一清”的名字考取了公费江西省立第七师范。在校期间,受进步学生梁明哲、陈正人等人影响,1926年春入党。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曾延生奉党中央指示在吉安组织“沪案交涉干事部”,梁一清任特别干事。6月上旬,召开抗议集会,梁一清在会上报告了“五卅”惨案之经过,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此后奉党指示,梁一清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工运,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在各行业中成立工会。1926年夏,吉安第一个工人党支部成立,任党支部书记,领导工人罢工,要求加薪,要求县政府释放工人积极分子,并罢工三天,取得胜利。1926年冬,受党指示,组织破坏北洋军阀在吉安的防御设施等,使北伐军一枪未发而收复吉安城。北伐军进驻吉安后,工会活动由秘密转入公开。梁一清被公推为总工会委员长。为改善童工待遇、工人伙食和提高童工工资等,他与资本家进行坚决斗争。1927年2月,为普遍提高工人工资,领导全市工人总罢工并取得胜利,还办起工人书局、工人图书馆、工人子弟学校、工人夜校,并担任工人夜校校长,自编课本自任教,经常开水泡饭.咸菜充饥,被工人尊称为“咸菜委员长”。为此,资本家公推盐行老板彭富华贿赂梁一清,而被骂得狗血淋头.1927年4月12日前夕的一天晚上,梁一清在吉安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说,被资本家收买的凶手用石头砸伤后脑勺,鲜血直流。“四一二”政变后,梁一清和赣西南党组织负责同志在吉安钟鼓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举行讨蒋示威游行大会,在大会即将开始时,遭国民党新编20师第1营官兵捣乱.梁一清逮捕了该营营长,解除其武装。事发后朱世贵率部赴吉安镇压,以召开治安联席会议为名,将到会的梁一清和商会会长晏燃等扣留,并于8月12日将他们杀害在中山场。工人们当晚冒险将尸体抢出刑场护送回烈士故乡安葬,并拍下烈士遗容。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城后,毛泽东、朱德会见了梁一清家属,并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为其题写挽词:梁一清同志精神不死!为人民牺牲死的光荣!
  梁明哲
  梁明哲(1899-1929),号永吉,别号舜华,化名王明楫,今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璋塘村人。
  他出身贫苦家庭,在省立吉安第七师范求学期间就寻求革命真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利用假期回乡之机,到第七师范学校宣传马列主义。1925年5月,“五卅”惨案发生后,梁明哲、袁振业等在声援“五卅惨案”大会上,号召学生工人积极行动起来,并在学校发起募捐运动,支援上海工人的正义行动。1925年在第七师范学校参加共青团组织。同年10月,参加了由第七师范学校组织的江浙教育参观团,听了著名共产党员蔡和森讲授的《政治经济学》。此次参观推动了吉安学生运动的发展。1926年1月,第七师范学校吉安共产党小组成立,梁明哲由团骨干分子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任吉安县教育局局长,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9月,北伐军攻占吉安后。梁明哲奉命由学校回到农村宣传革命,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先后建立了中共值夏支部、宝善支部以及寨前、任家、芳洲和南湖党支部。当时,梁明哲两重身份,既是共产党员,也是国民党员,积极争取国民党中的进步分子加入共产党,使党政大权掌握在共产党员手里。1927年7月,中共吉安县委正式成立,梁明哲任书记。同时,以省特派员身份分赴莲花县巡视工作,受到莲花各界人士欢迎。1927年8月6日,驻防吉安的国民党第三军第八师师长吉安警备司令朱世贵假借召开各界负责人会议之名,在会上将总工会委员长梁一清等3人逮捕杀害。梁明哲幸得吉安警备司令部一官员(共产党员)秘密通知.方才脱险,他转避深山,来到广东始兴县。1929年,吉安豪绅地主向国民党中央政府告发,梁明哲于是在始兴县被捕,不久,解送广东南雄而遭杀害。
  胡海
  胡海(1901-1935),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江口村人。
  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1928年夏,先后任东固江口乡农民协会主席、江口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东固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参与领导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0年春,任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指挥中路赤卫军参加攻打吉安城。同年10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副主席₀1931年11月出席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10月任公略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2月调任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参与组织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查田运动。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并再次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任公(略)万(泰)兴(国)特委书记,领导三县军民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3月不幸被俘,6月15日于南昌英勇就义。
  曾炳春
  曾炳春(1902-1932),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古竹欧家城村人。
  1920年考入省立第七师范,北伐军攻占吉安后,任吉安总工会秘书兼码头工会主席,领导工人运动。1927年2月在吉安县永和组织农民协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回到东固,参与组织恢复中共东固党的组织农民协会及工农革命军;10月参加领导东固农民武装暴动。1928年2月任江西工农革命军第7纵队秘书长,6月任党代表;9月任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2团政治处主任,参与领导部队转战吉安、吉水、兴国、新余、安福等地。1929年10月,任赣西南暴动总指挥,中共赣西南特委委员、军委书记。1930年1月任红6军第二纵队政委,2月任赣西南红军学校校长、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部长;7月任红20军军长、后任红20军政委。参加领导了东固及赣西南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工作,多次指挥部队攻打吉安。1931年2月,任河西(湘赣边)红军总指挥部政委,参与指挥部队取得永阳、横江、安福等战斗的胜利。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1932年5月“富田事变”中在吉水县被错杀。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予以平反。曾炳春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萧韶
  萧韶(1903-1935),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江口村人。
  自幼父母双亡,靠叔父供其上学。小学毕业后,由公堂资助就读于吉安阳明中学。1922年考入上海大学。1925年10月毕业后,投笔从戎,入黄埔学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7月,随陈奇涵校友回江西开展群众工作,到达会昌时,在十四军政治部工作,后随军进入赣州,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9月,陈奇涵、萧韶等成立中共赣州县临时委员会。随后任中共赣州特支委员,他和陈赞贤一道领导组织了赣州总工会,陈赞贤为委员长,萧韶、钟左才为副委员长,萧韶还兼任工人纠察队总队长,纠察队为捍卫工人利益,打击不法资本家,推动赣州工人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1月底,萧韶调任江西工农运动训练班训练部长。“八一”南昌起义后,任赣南特委委员,以特派员身份负责于都、兴国、信丰等地的工作。“八七”会议后,来到于都制订了武装暴动计划。1928年2月下旬,再次到于都与丘倜、李英等组成于都暴动总指挥部,并于2月29日晚暴动。此次暴动虽然失败,但是拉开了于都武装夺取政权,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来到于都,会见了萧韶等于都暴动领导人。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赣南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萧韶任书记。1930年5月,将信江特委改为赣东北特委,萧韶任委员。1931年1月,萧韶任闽北特委书记。
  1933年5月,受党内“左”倾思想打击,调任泰宁县委书记。不久,萧韶调任闽北特委组织部长。1934年,在闽赣省肃反扩大化中,以“改组派”罪名遭关押。1935年初,在福建省宁化县泉上村被错杀。
  胡发坚
  胡发坚(1906-1939),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人。
  早年在家乡参加吉泰游击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第二、三、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屡建战功,由士兵升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政治委员。长征后,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参谋长,协助团长杨得志执行先遣任务,参与指挥突破乌江、攻占遵义、强渡大渡河战斗,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193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夜渡于都河,胡发坚和杨得志指挥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前堵后追的敌“王牌”军余汉谋部,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胜利地通过了敌人的三道防线。
  1935年元旦前夕,胡发坚和杨得志在雨雪交加、寒风凛冽的天气中,率领先遣团强渡过乌江天险,1月3日,胜利地攻占了贵州省遵义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胡发坚与杨得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部队在贵州、云南、四川之间迂回、穿插、奔袭、激战。5月,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奔向大渡河,胡发坚又挑选了17位体格健壮,水性好的勇士强渡大渡河,配合红二师四团飞夺泸定桥,保证了红军千军万马渡过大渡河。
  红军进入雪山草地时,胡发坚负责队后的收容工作。他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战士组成担架队,抬着伤病员一步一步艰难行进在雪山草地上。
  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胡发坚升任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参加直罗镇战斗和东征、西征战役。1938年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调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是年6月,率部挺进苏南敌后,协助陈毅指挥大小战斗百余次,开辟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月,胡发坚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司令员,率部在江苏省武进县南部、无锡市西部进行游击活动,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3月15日上午,因教育大刀会匪徒候人雄改邪归正,在武进以南追击逃匪时,不幸中弹牺牲。
  胡发坚牺牲后,遗体安放在谈家头村。全国解放后,陈毅向江苏省建议为胡发坚烈士立碑。碑址位于谈家头村东南方土墩上。“胡发坚烈士纪念碑”由原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江渭清题写。
  匡唐伟
  匡唐伟(1908-1948),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芳洲麻洲村人。
  开始在家乡参加革命,1931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军独立第五师师部宣传员。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等职c1943年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第二大队政治委员,1946年任陝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供给部政治委员,教导第三旅政治委员。1948年2月在陕西省宜川瓦子街战斗中牺牲。
  彭德大
  彭德大(1911-1940),今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胜利彭家村人。
  1928年,彭德大参加当地游击队,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30年10月4日参加红军。先后在红十二军、红九军团政治部任文书、秘书、干事等职。参加了长征。1937年秋,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10月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五团一营教导员。不久,奉命去山西惇县、平原一带扩大主力部队。1938年4月,奉命开辟内蒙古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任绥西工委书记兼物质筹备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地方工作。彭德大率部队到哪里,就把宣传工作做到哪里。亲自与蒙、汉各阶层接触和交谈,主动帮助蒙民解决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得到蒙汉群众拥护和支持,很快在大青山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春,李井泉率七一五团主力离开大青山,绥西只留下两个半连和100余人的蒙古族游击队。面对十余倍的日寇,他率部与敌周旋,多次粉碎日寇的“扫荡”,使大青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为巩固大青山根据地,彭德大组织了绥西地区的反顽固派斗争。1940年3月12日,彭德大率部向国民党总指挥部及其所属第三、四路发起猛攻。为全歼残敌,乘胜追击,不幸被流弹击中胸膛,壮烈牺牲。大青山军民将他安葬在黄麻岭下,1951年移葬石家庄市白求恩烈士陵园。
  郭猛
  郭猛(1913-1943),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富滩垂裕村人。
  他出身贫寒,15岁帮地主撑船。1927年参加打土豪、分田地运动。1929年加入共产党组织。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连指导员。1933年,永新石灰桥战斗中.右臂受伤致残,后任青原山红军总医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率伤病员百余人在九龙山打游击.为湘赣边区省委筹措给养。1935年,与组织失去联络,所部处境困难。是年冬,所部编为湘赣游击第三大队,任政治委员。三年来,在天河、敖城、安福、莲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为革命保存了一部分力量。1937年,任新四军驻吉安办事处主任,迫使国民党释放百余名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1938年,任新四军丹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支队政委。挺进江南敌后,开创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先后任茅山特委常委、一支队老二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卫岗阻击日寇。之后先后当选镇江、丹阳、金坛、句容4县常委。1940年初,任苏北指挥部第二团政委兼扬中县政府办事处主任。1941年元月,郭猛团被整编为一师二旅四团,参加了郭村保卫战和黄桥保卫战,受到陈毅和师、旅首长的称赞。郭猛关心同志,常把自己骑的马让给伤病员骑。黄桥保卫战时,老战友彭寿生右臂被截,思想悲观。郭猛说:“好兄弟,别发愁,让我们两个’左臂子’打天下!”逗得彭寿生笑了。老四团参加了东台、车桥、曹甸、盐城、上岗、兴化等反扫荡,作战骁勇,被誉之为“白虎团”。1941年,摧毁了日寇在盐城的秦南仓据点,歼敌一个加强营。
  1943年元月17日,白虎团兵分两路,强渡岗沟河,于徐马庄、李梅庄、三九舍之间截击敌人。敌军溃退,我军乘胜追击中,而遭敌人援军袭击,郭猛被流弹击中胸膛,在转移到中湾庄途中牺牲。扬中县委、四团千余人在中湾庄举行追悼会,并将护东乡改为郭猛乡。墓葬于中湾庄,1962年4月迁西杨果林场。
  第三节人民解放军将军
  中将
  袁升平
  袁升平(1912-2003),原名袁兴旺,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木湖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年授)O
  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红军独立团排长、连长,独立第六师连长兼连政治委员,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总支书记、政治处副主任,红一军团直属队政治委员,第一师一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战斗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后,历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十三团党总支书记、第一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第二大队政治委员,第一军分区第一、二、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冯家沟、阜平、雁宿崖和黄土岭等战斗。1940年秋赴延安,先后在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历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二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军区、辽吉军区、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参加了四平保卫战,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战役ₐ1949年7月起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回国后,从1954年4月起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80年至1982年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82年J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8月27日在北京逝世。
  梁兴初
  梁兴初(1913-1985),原名梁兴祚。今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年授)。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9岁入本村私塾念书,12岁因家贫辍学。13至17岁在本村学徒打铁。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次年在参加活捉张辉瓒的战斗中负伤。历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排长、三十一团连长、三十二团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五团营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o1932年秋任红四师三十一团三连副连长时,身先士卒,带伤指挥连队参加黄陂战斗。战后,获“模范连长”称号、三等红星奖章一枚,所在三连被授予“战斗模范连”。长征西进至云南马龙县时,曾装扮成国民党军团长,率1个连大摇大摆进县城,没费一枪一弹就将敌人1个团全部缴械。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二师二团团长,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6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六八五团营长,参加了平型关、广阳、午城和井沟等战斗。1938年起任六八五团副团长,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东进支队支队长,教导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一师师长。在山东期间,曾指挥所部取得了拔除湖西崔庄据点、三攻虞城、鬼头沟伏击日军、奇袭郑城、三打甲子山、讨伐顽军李永平、马耳山反“扫荡”和攻打诸城等战斗的胜利。任新四军旅长时,参加大小战斗60余次,曾指挥所部在苏北陈道口一举歼灭敌人2个团,被陈毅称为虎将。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兼一师师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第十六师师长,第十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张麻子沟伏击战和东北1947年秋冬季攻势作战。在辽沈战役中,指挥十纵与5倍于己之敌在黑山地区进行了连续3天的顽强阻击作战,寸土未丢,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接着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后挥师南下,途经河南新乡时,经耐心的说服工作,促使新乡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李辰照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夏任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了宜沙、衡宝、湘西、广西和滇南诸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至第四次战役。指挥所部在飞虎山、松骨峰、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汉江南岸等地打得美军、南朝鲜军闻风丧胆。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所歌颂的志愿军英雄,就是以松骨峰战斗为背景写的。此次战斗为我军取得第二次战役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所部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特令嘉奖,并亲签“第三十八军万岁”!后任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西海岸防御指挥所副司令员。1954年回国后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I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1967年至1973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一生身经百战,9次负伤,战功卓著。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
  李作鹏
  李作鹏(1914-2008),今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流坊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年授)。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第二局参谋、第二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1938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参训队队长。1939年起,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第十六师师长。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军长。参加了进军中南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五兵团参谋长,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高级步兵学校、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5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起任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1968年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梁必业
  梁必业(1916-2002),原名梁必焜,字朗山,后改名梁必业。今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年授)。
  出生于农民家庭,读过4年小学,后因家贫辍学。在杂货店、药店当过学徒,也曾沿街叫卖。1929年参加儿童团,先后任乡、区儿童团团长、副团长。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任村团支部书记兼少先队指导员。1930年10月,与父亲梁兴教(共产党员)一同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分在红四军办公厅政训队当学员,之后当红四军办公厅交通兵。1931年10月入瑞金列宁青年学校学习。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后历任红四军政治部科员、第十师政治部青年科长、红1军团政治部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队长,直属政治处总支部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东征和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总务处长、直属政治处主任,第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组织委员。先后参加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山东军区1944年与1945年春夏季对日伪军攻势作战和大反攻。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委员。与师长一起指挥所部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作战。1947年9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次年3月任一纵队政治委员,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衡宝、湘西、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1956年9月入中央党校研究班学习。1957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0月赴朝,为做好志愿军撤离回国工作,并主持起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尊重朝鲜政府爱护朝鲜人民公约》和《撤军政治工作30条K1958年10月回国,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1960年12月后,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等职。是一位在军队政治工作战线上耕耘了50多个春秋的高级指挥员。1985年退居二线,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著有《东北解放战争中的第一纵队》、《我在人民军队》、《军队政治工作的学习与实践》等。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0月14日在北京逝世。
  少将
  杨怀珠
  杨怀珠(1910-1999),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思敬杨家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61年授)。出生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赣南万泰县游击队当勤务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同年起历任福建军区武平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军总兵站部第二十兵站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中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第二局管理科科长、军委总经理处运输大队大队长。到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保卫部管理科科长、侦察队队长。参加了东征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保卫部侦察科科长。1938年随部队到冀南地区与东进纵队会合后,任东进纵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参加巩固、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0年起,历任第一二九师政治部保卫部第二科副科长兼侦察队队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局第二科科长。参加了太行区反“围攻”、反“扫荡”。1944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南进支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随部队赴东北,后任辽西纵队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热辽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补充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衡宝、广西战役。1950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卫生部政治委员、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海军军法处副处长、海军军事处法院院长、海军技术部政治委员。1963年任海军工程部政治委员。1975年至1983年任海军后勤部顾问。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0月6日在北京逝世。
  蔡长风
  蔡长风(1910-2001),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宋溪藕塘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乡苏维埃政府秘书,红十二军三直六师军需处粮秣股股长。参加了南雄水口、乐安宜黄和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处处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供给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主任,师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兼粮秣科科长,教导五旅供给部部长,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部长,滨海军区后勤部部长,后兼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广阳、午城井沟、陈道口、赣榆、诸(城)东、滨海反“扫荡”和胶县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暨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山东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供给部部长等职,参与组织领导了鲁南、莱芜、孟良崗、沙土集、许昌、洛阳、豫东、济南、淮海和渡江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第十兵团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1956年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海军后勤部财务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顾问等职。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梁仁芥
  梁仁芥(1912-1991),今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9岁进学,读书三年:1929年10月,加入共青团组织,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石城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县独立团政治委员,公略县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任懋功独立营政治委员,共青团川康省委副书记,红二方面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教导团政治处副主任,津南自卫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2月任教导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9月先后任三五八旅第四团、第7团政治处主任,1944年任第八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初期.任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委员。1948年6月任第一野战军三军七师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宜川、扶眉、兰州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兵团军政治委员。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回国后,任军政治委员,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治委员。1969年3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委员。1976年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8日在西安逝世。
  李木生
  李木生(1912-1971),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思敬李家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早年在锯木厂学徒。1929年在江西省警卫营当兵。1930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后任警卫连班长、排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先后任第一军团四军十三师连长、第三军团四师十团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中任第三军团四师十团副团长。到陕北后,任第一军团二师四团副团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1936年年底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营政治教导员、营长,第五支队十五团营长,在皖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三团参谋长、副团长,第六旅十八团团长。参加了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金牛山、山子头等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六旅团长。参加涟水保卫战后,任六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四旅副旅长兼苏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江淮军区第三十四旅旅长。率部转战于徐州以西、陇海路两侧地区,牵制、打击敌军,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豫东、济南战役:参加淮海战役后,任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一O二师师长,参加了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九师师长。参加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7年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1957年起任江苏军区(后为省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校毕业后,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71年9月17日在南京逝世。
  刘世湘
  刘世湘(1913-1993),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峰岭大沙丘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64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军独立六师五团机枪连排长,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警卫营机枪连排长,红九军团三师七团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1937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起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营营长、军部参谋处作战参谋,第一支队一团副参谋长、新编一支队老一团参谋长。参加了皖南1940年反“扫荡”作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五十五团参谋长,第七师参谋处作战科代科长、侦察科科长,师直属独立团参谋长,师参谋处作战科长。参加了皖中1943年春季反“扫荡”、新四军1944年对日伪军攻势作战和1945年大反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七师干部学校副校长、第七师二十旅参谋长。1946年秋入华中党校学习。1947年起历任山东军区与鲁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后备兵团教导师副师长、第一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江阴要塞司令员。参加了淮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苏南军区江阴要塞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吴淞要塞区参谋长。1956年于军事学院海军系高级速成班毕业后,历任海军西营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榆林基地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2月17日在广州逝世。
  姚国民
  姚国民(1913-2004),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固山江头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1929年参加农民暴动后加入区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军总部警卫团四连排长,防空连副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长征中,兼任红军总部警卫员。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营政治教导员,第二军分区五大队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第十七团、第八军分区二十三团政治委员。1942年9月任冀中军区南进支队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冀北“五一”反“扫荡”作战。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初期,随部进军东北,先后任龙江军区龙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共绥化县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二十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十九师政治部主任。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一三O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作战及辽沈、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金城战役。1954年回国后,任东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校长,第五十八文化补习学校政治委员。1958年7月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8月任主任,1970年1月任副政治委员。同年5月任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政治委员,1971年5月任政治委员。是中共九大、十大代表。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11月21日在北京逝世。
  刘华香
  刘华香(1913-2007),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1929年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合办的教导队当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历任红六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八师二十四团政治委员。1932年入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33年任红九军团三师七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1936年任红三十二军九师参谋长,同年入陕北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后随八路军雁北工作团在左云、右玉和平鲁等县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正式组建雁北第六支队,任支队长,率部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参加百团大战后,任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绥蒙军区参谋长、绥远军区参谋长。参加了解放朔县和晋北、大同集宁等战斗。1950年任绥远军区萨县军分区司令员。同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o1952年毕业后,任蒙绥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兵役局局长。1954年至1981年任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2007年11月在北京逝世。
  王力生
  王力生(1914-1999),原名王叙坤。今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浒岗庙山下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十二军三十五师一O五团通讯员、班长,江西广昌县政府警卫连连长兼政治委员,红十二军独立四师司令部通讯排排长,红二十二军六十四师十团三连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二师六团重机枪连政治指导员,第二师六团卫生队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长征中任红一军团二师六团政治处敌工干事,陕甘支队五大队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二师四团总支书记,二师二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遵义、强渡大渡河和直罗镇战役,是十八勇士之一。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任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政治委员,第五支队政治委员兼鲁北支队支队长和政治委员,鲁西军区运河支队政治委员,太西军分区司令员兼运河支队副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滨海独立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辽宁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辽东军区一七一师师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司令部军务处处长。1957年至1963年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共七大代表。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廖鼎琳
  廖鼎琳(1914-),曾用名廖鼎林,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木湖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红1军团炮兵营通信员、警卫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战役。1936年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后任中央教导师连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连政治指导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六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营政治教导员,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十七团政治处主任,第七军分区二十六区队政治委员,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冀中区“五一”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第十一旅代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定县军分区司令员O参加了绥远、清风店、石家庄、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七军独立骑兵旅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军政治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训练基地政治委员,炮兵学院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自由功勋荣誉章。
  黎有章
  黎有章(1915-1958),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古竹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授)。
  出生农民家庭,加入儿童团,协助农会开展革命斗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福建军区独立一团副排长,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O七团排长。1933年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先后任红军学校机枪连副连长、连长,特科学校机枪营营长,彭杨步兵学校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军大学连长,副营长,教导师特科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随营学校队长,支队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营长,第三、第二大队大队长,滨海军区第十三团参谋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参加了山东军区1944年攻势作战和1945年对日军大反攻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三十一军参谋长。参加了潍县、兖州、济南、淮海、渡江、福州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交通处处长兼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6月3日在上海逝世。
  钱江
  钱江(1915-1996),原名钱昌鑫。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横坑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小时丧母,家庭贫苦。曾担任儿童团团长和少先队副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在红军总部公务班当公务员,后调红军总部卫生所当卫生员,常给毛泽东等送药。1931年9月调红军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不久入总部无线电总队学习。1932年学习结束后,先后在红三军军部、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机关从事报务工作。长征途中,他悉心侦察技术,积极搜集情报,为毛泽东四渡赤水等策略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毛泽东曾称赞他们:有了你们(指报务人员),我们就好比打着灯笼走夜路。后任红军总部无线电台报务主任、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二局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第二局处长、局长,中南军区司令部第二局政治委员。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平津、衡宝、广西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技术部办公室主任、部长助理,军委三部三局局长,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政治委员。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罗通
  罗通(1915-2005),原名罗芬兴,小名文贵,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下厅厅上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出生农民家庭。1923年上学一年,因家贫辍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特科学校排长,中革军委五局后方勤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时,在红军总部先遣工作团,经常晚睡早起为部队服务。到陕北后,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关中保安司令部政治科科长,保安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调新四军,先后任鄂豫挺进纵队第四团政治委员,豫鄂区委军事部副部长,平汉路西指挥部参谋长。1941年起,先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政治委员,鄂西指挥部指挥长,中原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5年5月任湘鄂赣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鄂东军区参谋长。1946年9月任吕梁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区补充旅政治委员。1948年5月,任江汉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9年7月任第四野战军五十一军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某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7年8月任装甲兵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9年4月任济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同年12月任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9月1日在武汉逝世。
  刘贤权
  刘贤权(1915-1992),原名刘贤耀。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早年读过私塾。1928年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任队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当通信班班长、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32年入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后任红一军团二师连政治指导员、代理连长、师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直罗镇战役。后任红二师民运工作队队长、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民运股股长、第三四三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先后到山西平山、灵寿等县、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起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民运部部长、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参加陵县战斗后,任支队代理政治委员、运河支队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兼泰西军政委员会书记。在泰西地区多次率部取得反“清剿”、反“蚕食”斗争胜利。1942年后,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赴东北,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第一纵队三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参加过东北1947年秋冬季攻势;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师长、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一一四师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滇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副军长、政治委员。1953年回国后,任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4年入中南军区文化学校学习°次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速成系、战役系学习。1957年毕业后,历任军长、沈阳军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1975年4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12月至1982年6月任济南军区顾问是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92年6月15日在济南逝世。
  任昌辉
  任昌辉(1916-1989),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马埠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一军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O七团通讯员、班长、排长。1931年入红军大学工兵学校学习。后任第二十六师工兵连副连长、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到陕北后,任陕北独立第一师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七团三营营长。1938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兼第一大队区队长。后任抗大第二分校支队长、第三大队大队长、第二团团长、高干科副科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武装部部长,第二团副团长,第七区队区队长.冀热辽军区十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十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纵队十二旅旅长、东北野战军九纵队二十匕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三八师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某师师长。1952年入中南军区高干班学习。后任河南省军区参谋长。1961年至1964年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郑州卫戍区司令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11月30日在郑州逝世。
  余致泉
  余致泉(1916-1977),原名余新汰,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南团茅园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64年授)。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公略独立团当战士,1934年3月编入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三团二营,后任班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任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团二营副排长、排长、连长。参加了龙家寨、板栗园、将军山等战斗,参加了长征。1936年12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汾阳游击队队长。1939年12月任一二O师三五八旅七团三营营长"参加了原平甄家庄等战斗。1945年6月随南下第2支队到河南,后赴东北。1948年6月起,任东北野战军十二纵队二十六师一O八团团长、四野战军四十九军一四七师四四一团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在湖南强渡资江战斗中,率团出色完成任务,受兵团电令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率团执行广西剿匪任务。1951年8月任第四十九军一四七师副师长兼参谋长。1954年底毕业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后任步兵第十一师师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参加过甘南剿匪、西藏平叛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73年12月起,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77年9月在甘肃山丹殉职。
  刘昂
  刘昂(1916-2002),原名刘孝德,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55年授)。
  出生农民家庭,上过三年小学,十二三岁参加儿童团组织,站岗放哨、贴标语、送信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军十二师政治委员、办公厅宣传员。1932年冬入瑞金红军学校步兵科学习。后任红九军团第三师九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1935年任红三十二军第二OO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红三十二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红二方面军第三十二军二OO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三营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副团长。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城作战和下薛孤村等战斗。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随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湘粤边,任南下支队干部大队分队长,湘鄂赣军区东分区参谋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原军区干部教导团团长。参加了中原突围。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北军政大学高级干部队队长、三总队副总队长。参加了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十二步兵学校校长。1954年于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毕业。后任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战史编辑室主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空军某军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月17日在南京逝世。第四节现代人物
  曾贞
  曾贞(1890-1937),号干生,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作埠村渡头自然村人。前清秀才。1903年考取江西大学堂。后得友人谢平隆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药科学校学习。
  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为总部庶务。1907年7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药学科深造。1909年毕业回国,任江西高等学堂及江西医学专门学堂药物、化学教员。1911年,任江西工业学堂监督(校长)。这个时期,在南昌积极宣传孙文学说,从事革命活动。在江西陆军学堂、江西陆军测绘学堂的学生中及驻省新军的将士中,介绍不少富有爱国思想的人如邹恩浩等加入同盟会,秘密进行推翻清政府的活动,并策动两个学堂及新军中的同盟会员响应武昌起义。南昌光复后,江西的会党如洪江会、三点会在江西南昌及各府的势力很大,土豪劣绅和会堂头子勾结,滋生事端,暗杀同盟会员。曾贞当时是江西省同盟会会长,又是江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多次险遭杀害。1912年1月江西省临时议会推选曾贞与陈鸣钧至武昌接洽政事。在武昌与武昌起义湖北革命军副总指挥、同盟会员王宪章商议,迎李烈钧率领军队来赣。同时发电南京总统府内务司司长钟震川,联合向总统孙文建议任命李烈钧为江西都督。
  李烈钧任江西都督时,曾贞任实业司司长(厅长),领导全省农业、商业、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后江西省同盟会改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时,他辞去江西省同盟会会长职。1913年7月,李烈钧反对袁世凯,在湖口起义,曾贞极力赞助,在南昌主持交通运输,供给前线武器、弹药、装备和粮米,当李烈钧军事失利由姑塘回到南昌时,曾贞派轮船送李烈钧至樟树镇,而自己最后乘船板由南昌沿赣江上溯至吉安,沿途备受艰苦,几遭不测。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曾贞奔赴镇远,随李烈钧参加讨袁,转战广西、广东,在军中负责救护伤病员工作。后弃政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南昌二中、江西省医学专门学校任教。1937年病逝于南昌。
  罗炳之
  罗炳之(1896-1993),原名罗廷光,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云楼村人。
  5岁跟父亲学识字,10岁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1911年入吉安县高等小学。1916年在省立六中(今白鹭洲中学)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1918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7月,参加欧美留学考试,以公费派往美国入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教育史。毕业一年后转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行政和比较教育。1935年初,入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教育学,期间翻译了凯德尔的《比较教育》。1935年8月,罗炳之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出席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教育会议,向到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社会教育社的概况。1936年1月至6月,先后考察了法、德、意、波、苏等国家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团体和其他教育机关。抗日战争胜利后,罗炳之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1948年,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出席了当年在南京召开的成立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罗炳之任教育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罗炳之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1954年起.罗炳之专门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1955年,罗炳之代表南京师范学院出席教育部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的师范院校教育史教学大纲编写工作会议,主持编写了《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史教学大纲九1961年.罗炳之岀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师范教育重要问题。提出了“为人师表,春风化雨”的观点.对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基础理论及教学等皆有较深的研究。先后撰写了教育论著20余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普通教学法》、《教育科学研究大纲》、《教育研究指南》、《实验教育》、《教育概论》、《师范教育新论》、《教学科学纲要》、《最近欧美教育综览》、《比较教育》、《教学通论》、《师范教育》、《教育行政》、《最近欧美小学教育概览》、《中国近代教育家》、《外国教育史》等。刘一峰
  刘一峰(1897-1956),今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黄塘村人:
  历任吉安省立师范学校训导主任、校长,吉安县临时参议长。1927年3月30日任江西省政治委员,4月武汉国民党中央委任为特派员,代理江西省党部事务.4月13日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5月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政府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彭善坊
  彭善坊(1904-1982),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塘陂彭家村人。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股长、团供给处长,鲁南三分区供给处长,鲁中南军区供给处长,鲁中南军区后勤部长,南京工程兵学校校务部部长,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兰州办事处主任,工程兵学院院务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军队院校工作,为工程兵部队培养了大批指挥人才和技术人才c1965年离职休养。1982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毛礼锐
  毛礼锐(1905-1992),号振吾,今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江头毛家村人。
  1919年高小毕业。1924年考入东南大学工科,后转教育系。1929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私立鸿声中学及南昌几所省立中学任教,并任吉安县教育局长。1932-1935年在南昌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担任师范科主任,兼任实验小学校长。1935年赴英国留学,师事伦敦皇家学院名教授沛西•能,专攻教育原理。193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次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因抗日战争暴发,而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回国。通过家庭出资创办文山中学,后相继在河南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授,并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华北革命大学政治学院学习,次年应陈垣之聘,任辅仁大学教授。后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仍在教育系执教,任教研室主任。毛礼锐早年加入国民党,1950年入“九三学社”。参加1950年的新学制讨论和1956年的全国长期科学规划等。注重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教育哲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研究。在教育史方面,偏重儒家教育体系的研究。50年代开始招收教育史专业研究生,1956年,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接见。1983年招收中国教育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教育史专业教育与科研人才。《中国科学家辞典》、《中外教育名人辞典》和《世界名人传》都有他的传记。著有《地方教育行政指南》(南昌艺文书局出版)、《古代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简编》、《中国教育通史》(1~6卷)、《中国教育家评传》(1~3卷)、《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评传》(上、下卷)、《中国古代教育家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在北京逝世。
  石坚
  石坚(1906-1976),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镇敖上村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同年任敖上党支部书记、农协常委。1931年7月任东固区江口乡肃反委员会秘书、乡主席。1932年4月任宁都田头区委宣传科长、区委书记、组织部长。1934年10月任一军团二师政治部长征地方工作团组长。1935年11月任中央组织部巡视团小组长。1936年3月任陕甘省富县县委书记、省工委秘书长、陕甘省委工作团团长。1937年12月任吉安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任皖南广郎地委组织部部长。1941年12月任苏南特委、区党委组织部部长。1943年4月任苏南江宁县县委委员兼区委书记,皖南广德县委书记。1944年3月任苏南二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5年任苏南一地委组织部部长ₒ1947年1月任山东鲁南区党委城工部副部长。1948年1月任3野先遣纵队干部大队政治部政委、组织科长。1949年9月任安徽省芜湖市委组织部长、市委书记。1952年1月任安徽省委组织部部长。1953年3月任上海市卢湾区宗教办公室、里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副书记。1954年7月任上海市提篮桥区委副书记、书记。1963年8月任上海市虹口区人委副区长。1976年2月在上海逝世。
  温华桂
  温华桂(1907-2004),原名温端兴,字旺器,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镇殷富长头坳村人。
  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九连班长、司务长、连副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党支部书记、宣传队长,石城县、瑞金县政治保卫局科长,瑞金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赣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大官圩抗日大队副政治教导员兼五连政治指导员、二支队教导队政治指导员、江南指挥部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新四军军部侦察连政治指导员、五十五团政治处保卫股长、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在发展壮大皖江根据地的斗争中,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夺取抗战胜利做了大量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和(县)含(山)支队保卫科长兼行署公安处处长,新四军和含独立团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第七师新兵团团长、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警卫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济南、淮南、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公安局警察总队政治部主任,总队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政治委员,江苏省军区徐州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I960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5年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1988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勋章。
  李贻南
  李贻南(1908-1972),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镇南龙黄金坑人村。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参加了长征。历任宣传员、排长、出纳科长、财务科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第4野战军10纵队供给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江西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党委常委。1972年9月在江西九江逝世。
  姚世峰
  姚世峰(1909-1992),今吉安市青原区吉水县富滩镇固山江头村人。
  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红色警卫连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六八六团二营五连连长、营长,山东抗大一分校大队长,滨海军区特务团团长,临沂城防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警卫旅旅长、潍坊城防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公安总队总队长,上海第一警备师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享受省、军级待遇。
  段大明
  段大明(1910-2008),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南田舍南村人。
  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村乡少先队队长、团支部书记、区土地委员、游击大队文书、副政委。参加红军后,历任红一方面军十二师、十一师团部党支部书记,十一师五团战时工作队队长、连指导员,公略县独立营连指导员、营长,赣江独立团营长,红一方面军八军团政治部总支书记兼总务科长,机枪连政委,红军步兵学校副特派员,陕北红二十九军特派员,陕北红军二团政委,陕北红军独立五师三团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支队政委兼支队长,抗大三大队七队副队长,一大队五队指导员,抗大总校干部分配股股长,抗大三分校干部科科长、校务处处长,中央军委二局副局长,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二野六纵队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十匕旅政治部主任,十二军三十六师副政委,南京公安学校副校长,南京市公安部人事处处长,重庆市公安局人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公安学校副校长,西南公安部政保处处长,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兼政治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重庆市委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共重庆市委常委、市监委副书记.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重庆市纪委第三书记,重庆市委顾问,市政协主席,市顾委常务副主任,
  郭光洲
  郭光洲(1912-1971),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富滩垂裕村人。
  出身贫农,从小随父帮人拉纤。12岁,在值夏镇学徒.14岁跟表兄去瑞金县做木匠。父亲郭烈炳,中共党员,红军北上抗日后,被靖卫团迫害致死。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地下工作,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任乡、区青年干事、青工部K1931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公略县团县委巡视员、中共会昌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1934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青工部副部长。是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参加国际赤色工会第匕次代表大会,因情况变化未去成而留在上海,任上海工联主任,开展工运活动。1936年,“梅世钧惨案”发生后.郭光洲和工联其他领导同志,遵照刘少奇《白区工作大纲》精神,领导并参加了十月间的上海工人大罢工运动,取得重大胜利。1937年春,郭光洲前往延安汇报丁作,陈云、李富春肯定了上海工人运动所取得的成绩。1938年2月,党中央派高文华、郭光洲去湖南筹建中共湖南省委。郭光洲被选为省委委员.任省委组织部部长。1940年调回延安,先后任马列主义学院组织科科长,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兼秘书,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1942年,进中央党校第一部学习。1944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1946年任冀鲁豫第八地委会宣传部部长。1947年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任皖西区党委城工部长兼临江县委书记。1949年初调中原局,任中原职丁.学校校务委员兼第一部主任。5月调回江西,任江西省委委员、江西省委职工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江两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7月任省总工会主席。1953年任江西省委常委,城工部长。1954年任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任江西省委常委、候补书记兼南昌市委书记处第一书记。郭光洲主持南昌市委工作10多年,为全市的工交、财贸、农业、文教卫生、政法、党群和城市建设等做了大量的工作。1966年5月任江西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1967年,为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员,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光洲十分关心烈士家属,提供情况调查下落,馈赠钱款,排忧解难,每次回乡,都亲去探望。且有计划地邀请烈士爹娘或老红军去南昌住些日子。夫人朱春之做了绝育手术,他俩抚养张云善烈士的后代并照顾烈士的父母。1971年9月23日,郭光洲逝世于南昌。
  姚子和
  姚子和(1912-1997),原名姚相修,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固山江头村人。
  1929年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警卫营一连宣传员,红一军团政治部收发科长,红一军团司令部警卫连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直属队教导员,随部进入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后历任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政治处组织股长,东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深入敌后为开辟苏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后期,赴延安政治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嫩江省兆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黑龙江省军区二旅副政治委员,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兆安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巩固和壮大东北解放区的斗争和辽沈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业到武汉市工作,历任武汉市公安局人事处长,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武汉市冶金局副局长,武汉市交通局局长、党委书记,武汉市阳新工业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武汉市民政局局长,武汉市电信局代党委书记、党委书记,武汉市经济委员会顾问。是武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2年12月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1997年元月4日在武汉逝世。
  袁功廷
  袁功廷(1912-2002),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棠溪村人。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永丰县独立团二连班长,独立第五师排长,国家政治保卫局区队长,中央军委警卫连指导员,二局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政治协理员,陕甘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九师团特派员、旅锄奸科长、教导第五旅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省敦化中心县委书记、地委组织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赣州市委书记,赣州地委书记,辽宁省建设厅长,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广州市委顾问。1983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蒋瑛
  蒋瑛(1913-1989),原名蒋宇修,今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平湖村委会蒋家村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十二师四团通信班长,四师供给处出纳、会计。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鲁西军区三四三旅会计科长,八团供给处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军区管理科参谋、股长,七纵队军械科长,冀鲁豫军区十六军军械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资遣处副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后勤部副部长,朝鲜开城停战谈判代表团行政处处长。十五军后勤部部长,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I960年授大校军衔。1978年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
  王中军
  王中军(1914-1992),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固山南村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中央军委一局机要科参谋、股长、科长,红二十七军司令部作训科科长,教导大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特务营营长、团参谋长、团长。警一旅南下干部大队大队长,冀热辽纵队特务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热河省军区二十二军分区警备四团团长、第四野战军十一纵队九十八团团长、四十八军一四四师四三一团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五、六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喀秋莎火箭炮兵二十二师师长,五十军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1984年离休。
  梁必碘
  梁必(1(1914-1992),又名梁玉贵,谱名梁必典,今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人。
  父辈以务农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青年党,193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任红军中央教导师第四卫生队队长,1937年任新四军军部卫生队队长,1939年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代理部长,1941年任新四军一支队教导队卫生队队长,1942年任新四军一纵队野战医院副院长。1949年任三野三十一军卫生部副部长,1951年任福建省军区第十兵团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53年任广州南海舰队后勤部参谋长(副军级)ₒ1992年10月在广州逝世。
  李振山
  李振山(1914-2000),今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田北村人。
  1933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
  政治委员、军直工部部长、热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总医院政治委员、四川涪陵军分区副政委等职,后离职休养,享受副军职待遇。2000年2月在南昌逝世。
  胡立教
  胡立教(1915-2006),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人:
  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特务团青年委员、宣传分队长、二连副政委。中央军委第二局三科主任、科长、副局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进武昌军官训练团陆空联络班学习。任新四军军部参谋处第三科科长兼无线电总队队长,新四军军部后方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情报处处长、部长、社会部副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与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中央财政部副部长,中央财政干校校长,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党组书记、代行长,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市人大主任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6年7月3日,在上海逝世。
  王金生
  王金生(1915-1998),原名王惟林,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花岩潢汾村人。
  1929年参加农民协会,任村、乡儿童团团长。1930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班长、军政治部宣传队长、宣传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疆航空队机械员。1942年集体被捕入狱,1946年无罪获释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老航校政治指导员、协理员、学生大队政治委员、大队长、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油料处处长,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部长、党委书记。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转业至三机部第一局任局长、部党委委员。1982年离休,享受副部长级待遇。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8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王昌虎
  王昌虎(1916-1989),今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岭上村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通讯员、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北八路军留守兵团股长、政治协理员,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历任五大队、六大队队长,执行过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副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宜山军分区副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和广西剿匪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四十九军一四七师副政委,林业工程第一师政委,华南垦殖总局海南垦殖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广东省林业厅长、党组书记,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副书记,广东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他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带领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积极推进农垦区的各项改革,使广东、海南农垦事业有较大发展。王昌虎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退居二线,享受副省级待遇。1989年3月7日在广州逝世。
  岳林
  岳林(1916-1979),曾用名匡汉茂,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芳洲村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长征。历任红四军十师战士、宣传员,二十八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四团一营书记,红一方面军保卫局一科科员,陕北红军十五军团七十八师特派员。1937年7月到1939年5月,在延安抗大和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历任留守处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孝感县工委书记兼挺进团副团长,路西独立支队二团政治处主任、四团政委,第二游击纵队政委,地委军事部长,鄂中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湖北十二纵队十五旅政治部主任,中原警卫团政委,冀鲁豫南下干部队政委,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秘书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一区和四区区委副书记、书记,重庆市公安局长、副市长,重庆市委书记处书记。享受副省级待遇。1979年10月24日在重庆逝世。
  潘友宏
  潘友宏(1916-1984),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灵峰洋坑村人。
  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闽赣红军十八团第二支队二大队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后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供给处主任、苏浙军区第一分区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直属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九兵团军后勤部部长、第三野战军第三十三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参谋长、部长,为打击国民党军队海上残余和解放一江山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1957年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学院。历任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海军青岛基地后勤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3年8月离职休养。是一位正军职无衔将军。1955年9月授予海军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o1984年11月7日在青岛逝世。
  萧德(1916-1979),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古富萧家村人。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方面军班长,十七师五十团通信排长,五十三团通信主任,师通信参谋、连长、红军大学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三五九旅营长,山东省滨海军分区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分区副团长、独立团团长、师长兼军分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后勤学院油料系副主任,六十五军一九四师副师长,高射炮师副师长,山西省大同军分区副司令员,榆次军分区副司令员。1955的被授予大校军衔。1967年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
  刘广德
  刘广德(1917-1992),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陂下下坪村人。
  1929年参加少年儿童团。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ₒ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卫生部看护员、红军第三医院司药、陕北保安卫校学员、陕西省军事部卫生所所长等职。参加了长征。参加过广西全线外围、泸定桥、毛儿盖、松潘外围、腊子口、保卫延安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教导营卫生所所长、三边分区司令部卫生所所长、陕甘宁保安司令部九团卫生队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刘邓(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四纵队卫生部五所所长、豫西军区卫生部二所所长、河南军区第二后方医院院长、河南军区医院院长等职务。参加过淮海、陇海等重大战役与洛阳、潼关等战斗。并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到通令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处组织计划科科长,一六一陆军医院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三0九医院院长、顾问等职务c1955年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2年6月副军职离休,安排在总后勤部黑山扈干休所休养。1984年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第一届政协委员。1988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高诗荣
  高诗荣(1917-2007),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高庄高家村人。1917年8月出生,1931年5月参加革命,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干事、晋察冀一团三营教导员、哈尔滨总队二团政委、四十三军一二八师政委、海军榆林基地副政委、旅顺水警区司令员、旅顺基地副司令员、广州基地司令员等职1981年10月离职休养。按正军职待遇。高诗荣同志曾参加过黄土岭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州战役、广西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战斗,先后被授予二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2007年7月16日在大连逝世。
  罗彬
  罗彬(1917-2006),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杨渡坳头村人:
  1928年参加儿童团、少年先锋队,任杨渡、城头村儿童团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新安乡共青团组织委员,红三军四师侦察连侦察员、班长、副排长、排长,红十五军团八十一师特派干事、师直属单位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延安保安司令部政治部组织干事、政治指导员,延安第三检查站站长,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治处调查统计股(锄奸股)股长,十八集团军总部炮兵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一二0师特务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北野战军新兵团政治处主任,第一野战军三纵三旅九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团党委副书记,西北军事干校一大队二队副队长,甘肃省军区岷县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甘肃省军区武都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2年入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党委书记。I960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北京地下铁路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65年参加抗美援越,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队第六支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69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195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郭光斓
  郭光斓(1918-1992),今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富滩垂裕村人。
  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一军团二师六团九连卫生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卫生队医师,冀南军区青年纵队新四旅十一团卫生队长,四军分区卫生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二纵队五旅卫生处长,鲁鄂豫皖军区黄川军分区卫生处处长,湖北省军区卫生处长。参加了上党、平汉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孝感军分区卫生处处长,省军区野战医院院长,海军预科学校校务部副部长兼卫生处长,海军第二海校校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驻鞍山钢铁公司军事代表组组长,海军驻第一重型机器厂军事总代表,海军驻天津地区军事代表处政治委员。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81年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广
相关人物
张贞生
相关人物
萧道德
相关人物
赖经邦
相关人物
梁一清
相关人物
梁明哲
相关人物
胡海
相关人物
曾炳春
相关人物
萧韶
相关人物
胡发坚
相关人物
匡唐伟
相关人物
彭德大
相关人物
郭猛
相关人物
袁升平
相关人物
梁兴初
相关人物
李作鹏
相关人物
梁必业
相关人物
杨怀珠
相关人物
蔡长风
相关人物
梁仁芥
相关人物
李木生
相关人物
刘世湘
相关人物
姚国民
相关人物
刘华香
相关人物
王力生
相关人物
廖鼎琳
相关人物
黎有章
相关人物
钱江
相关人物
罗通
相关人物
刘贤权
相关人物
任昌辉
相关人物
余致泉
相关人物
刘昂
相关人物
曾贞
相关人物
罗炳之
相关人物
刘一峰
相关人物
彭善坊
相关人物
毛礼锐
相关人物
石坚
相关人物
温华桂
相关人物
李贻南
相关人物
姚世峰
相关人物
段大明
相关人物
郭光洲
相关人物
姚子和
相关人物
袁功廷
相关人物
蒋瑛
相关人物
王中军
相关人物
梁必碘
相关人物
李振山
相关人物
胡立教
相关人物
王金生
相关人物
王昌虎
相关人物
岳林
相关人物
潘友宏
相关人物
萧德
相关人物
刘广德
相关人物
高诗荣
相关人物
罗彬
相关人物
郭光斓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