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畲乡畲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75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畲乡畲民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3
页码: 867-869
摘要: 东固畲族民族乡畲族人居住相对集中,虽然没有畲民族文字,但属苗瑶语系,接近汉语的客家方言。域内通用汉语言文字,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畲族特有的风俗传承较好。
关键词: 畲族 民族风俗

内容

东固畲族民族乡畲族人居住相对集中,虽然没有畲民族文字,但属苗瑶语系,接近汉语的客家方言。域内通用汉语言文字,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畲族特有的风俗传承较好。
  丧葬
  畲族在历史上曾盛行过火葬。新中国建立前,畲族人民迁徙较多,传说迁到哪里就把祖先的骨灰背到哪里。定居下来后,才改用土葬,丧仪程序有报丧、戴孝、大敛、小敛、择日、出殡、送葬、十葬、祭奠、扫墓等。也有以歌代哭、做功德、拾骨重葬等丧俗。
  报丧父死,孝子去亲房叔伯家报丧;母死,去娘舅家报丧。他们前来吊唁时,门外要鸣放鞭炮通知,孝子、孝孙要按长幼跪在门外,一手持明香,一手敬酒,跪迎吊唁者,并对歌一首。歌毕,来人扶起丧家子孙,接过明香,进至灵堂,把明香插进香炉里:这时,孝子端水给娘舅洗脚、请喝茶、吃点心,称之为吃“娘家茶”。
  浴尸亲属吊唁后,孝子到河边烧纸钱,并提回一些水给死者洗澡,叫“买水”。死者沐浴毕,更衣,女的要将出嫁时的衣服穿在最外面,头戴凤冠。棺内放纸钱、灰包、茶叶和米。娘舅验尸后封棺。死者入殓后,搭起灵台,用一幅土布遮着,棺材放在里面,外面放一张桌子,上摆供品,布幔挂挽联。
  死者落棺后唱“哭歌”,也叫“哭灵歌”,又称“白事歌”(即丧葬歌)。唱“哭歌”的,除子女外,大都为女客,有时多达几十人。她们身穿白裙衫,头扎白罗帕,围坐在棺材边,唱“哭歌”。内容是缅怀祖宗,悼念死者,歌唱死者生前处世为人,祈祷死者安息,也有忏悔自己对死者生前照顾欠周等。直到天亮“抬丧”才止。
  出殡出殡时,棺材上要披一条五色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儿媳走在最前面,挑一副担子,内放香炉和一盏灯,途中可以休息,一直挑到墓地,不得回头看,接着是孙子拿着纸钱一路走一路扔,叫“引路”。棺材抬到墓地,落土埋葬前要抽竹蔑;死者有几个子女,墓穴中就放几根竹蔑,上用泥土压实,让子女们同时去拔,谁先拔出谁吉利。拔完竹蔑后,落土埋葬:其他人可以脱去孝服、孝帽。孝子至少要穿戴7天,49天内不得剃头,媳妇在头上扎白线或在鞋上缝白线,其他男亲属则剪一块小白布挂在胸前或缝在帽子上,在此期间,亲友、村人热情相帮,赠送鸡、米、豆、柴等,有的帮忙做事。
  安神主如果家中原供奉了“大、小、百”三代祖先的神位,到“千”字位的人死后,就把“大”字辈的神位牌送到祠堂去,称为“神主”,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点油供祭。
  重葬人死埋葬了一至三年后,再择吉日开棺拾骨,先下肢后上肢,最后是头颅,按顺序放入陶罐内,然后在山坡铲出一个垂直面,再打一个洞,把罐放进去,以石块封口,烧掉棺材,称“化殓”,装尸骨的陶罐称之为“金瓮”。死者有墓的,也可把“金瓮”埋于墓中。
  扫墓抬骨重葬后才能扫墓。每年清明要祭扫祖墓,为坟地除草、培土。
  婚姻
  订婚畲族男女婚姻虽然听从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恋爱比较自由,一般都在祭祖活动中,或参加别人婚嫁场合中,或在山上、河边、劳动中、赶集公共场合里,或去亲戚家玩时。畲族男女青年通过对歌,达到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订下终身。如男青年唱道:“砍好柴禾下山岗,三岔路口等少娘;有心问你一句话,金鸡能否配凤凰。”如果姑娘同意,就回答:“娘村有个观音堂,你郎拜佛又烧香;早托媒人来定亲,有情定会配成双。”在畲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无情则无歌”,因此,青年男女又称情歌为“缘歌”(结姻缘的歌)。双方同意,回去告知父母,再请媒人去说亲,最后,送礼订婚了。
  迎娶婚嫁迎娶那天,新郎领着“行郎”和担着酒菜、彩礼的“赤郎”到新娘家“叫亲”。到新娘家门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们拿板凳和杉树刺拦着,这叫“拦赤郎”。这时,媒人要放双响爆竹,拿出一双红包相送,才让新郎进门。进门后,女方关起大门,唱《拦门歌》。“行郎”唱起《开门歌》回应,女方才开门相迎。入座后,“行郎”一边唱着《接亲歌》,一边将男方担来的礼品一一清点,送给女方。这时,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脚水,又用对唱山歌形式来接待男方喝茶、洗脚。这叫《脱草鞋》,也有叫《插田螺》。女家摆酒款待新郎时,要举行“调新郎”活动,即上席后,不陈一物,必要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有一物即有一物歌,歌词仅数句而已,新郎唱,司厨者和,酒席上的东西应声而来。吃完后,新郎又要一首一首地唱着歌,把席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司厨者也唱着歌来收席。这期间,新娘在梳妆:脱下女儿装,穿上新娘服,梳头包罗帕、插银花,歌手们都围着不断地唱。新娘梳妆完毕,便喝糖茶。然后,由陪人扶送到中堂。七星灯已放入米斗里,米斗上倒盖米筛,新娘坐上太师椅上,将双脚搁在米筛上。不一会儿,先向父母跪拜,后与新郎交拜。再祭祖,大家围坐唱拜。父母受礼后,唱《请女歌》、《嫁女歌》、《劝女歌》,礼仪结束,放起鞭炮,对新人登程。新娘弟兄接坐太师椅,并脚搁米筛上,象征新娘不会忘祖。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各人手中都拿一把雨伞,两人一边走,一边唱歌,互诉爱慕之情。一路上,逢桥、过溪都撒下了豆花。
  新娘到了男家,喝过蛋酒,拜见翁姑,祭拜祖先后,接入洞房。这时,堂上长辈和贺客就座吃喜酒,“行郎”唱着《劝酒歌》,对客人们劝酒。歌手比赛唱着酿酒、出酒、上酒、吃酒等情景歌。劝过酒,举行“举盘说花”仪式。“行郎”手捧木盘,盘底垫红纸,盘内点一对蜡烛,立中堂檐前,边作揖边唱起《捉蛙歌》,这是上第一道菜时唱的祝福歌,从中堂首席开始,请贺客把原已包好的小彩包(内装少量喜钱)放在盘内。收齐后,“行郎”由几位男青年相伴,举着木盘,来到新房门口,对着新郎唱歌。酒筵一过,搭开“歌台”,长夜对歌开始了。从夜晚唱到天亮,有时歌手争雄,老小助兴,男女嬉闹,对歌可连续唱三天三夜。
  迎客
  畲族人十分好客,并有考歌和盘歌的习俗。客人进屋,先唱《迎客歌》、《敬茶歌》,然后开始盘歌。主人首先用畲语和畲歌考几个问题:如果都答对了,就认为是自家人,主人就会把你当做上客,热情接待;如果答不下,你虽然也讲畲语,他们还不承认你是畲族,就不很热情。听说本村来了客人,青年们就马上活跃起来,特别是歌手们会汇集起来。当晚就有一场通宵歌会。叫“烧火烤”(即歌会),向客人盘歌、考歌。歌会开始,先由主人说一些客气话,表示欢迎。开始盘歌了,问山答山,问水答水,从古人到今人,从动物到植物,无所不有。这种盘歌,除娱乐外,还有竞赛性质。都是即兴创作,看谁对得出,内容不许重复,叫“比肚才”、“争高手”,如考《谜歌》很有意思,一类是以动物做谜面,如“头带纱帽一点红,住在青山石子弄,人若问我有多大?皇帝开口叫公公”(娱蚣)。一类是字谜,如“日头照来到娘村,娘村造的好大门,日头照晒家门内,方方贺贺空一村。”(闻)。到一个村子做客,不开口是过不了关的,不会对歌的会受到奚落,调皮的还用锅灰抹你的脸,弄得客人狼狈不堪。如果是个歌手到一个村子,村中无人陪唱,不举行歌会,那这个村子会被讥为“无兴村”。
  蔡家城祭祖节
  江口村委会蔡家城自然村,散居着42户畲族雷、蓝两姓,共241人。他们的居住条件、交通、生活变好了,但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未变:他们山歌唱得悠扬飘逸,老少皆行;他们的衣着汉化了,但遇上重大事件还会身着奇异的民族服装,显得庄严传统,颇具民族特色;尤其是公王庙祭祖节,盛况空前。在半山腰的公王庙祭祖、敬祖、拜祖和颂祖时,鼓乐齐鸣,爆竹连连,杀猪宰鹅,血祭畲家图腾——狗头王公。敬祖供品很多。畲民们对祖先顶礼膜拜,虔诚有加;口中念念有词。下山后,在家中宴请宾客,以高朋满座为吉庆,骄傲自豪。席间互相贺喜,祝福安顺,热闹胜过节日。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专题

畲族报丧
相关专题
畲族浴尸
相关专题
畲族出殡
相关专题
畲族安神主
相关专题
畲族重葬
相关专题
畲族扫墓
相关专题
畲族订婚
相关专题
畲族迎娶
相关专题
畲族迎客
相关专题
蔡家城祭祖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