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活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7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活礼仪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3
页码: 860-862
摘要: 生活礼仪主要有以婚嫁、生日寿庆、丧葬、建房乔迁、进学和升学、贺礼等封面进行描述。
关键词: 青原区 生活礼仪

内容

婚嫁
  定亲旧时,男女定亲先得合“八字”,现在基本上不合了,男女相识相爱或经介绍同意后,乡村流行女方上男方家测门户。男方得为女方测门户的客人每人准备3根油条,3个鸡蛋;还得给女朋友见面礼,给孩子红包。男方上女方家定亲过礼,得带上,“一脚一提两壶酒”,外加“三牲”、糖果、礼金、女方穿着等。喝完订婚酒后,女方给男方回礼:每个家人一双鞋,鞋子肚里装鸡蛋、瓜子、花生、果点等。
  圆节准备结婚之年的端午节或中秋节,男方过清彩礼,确定婚期。男方除送“三牲”,还要送把鹅毛扇子,糖糕。定结婚日期,值夏镇一带称“拣日子”,富田一带称“测日子”,东固一带则称“筛日子”。
  出嫁嫁娘出嫁前,要到至亲家走一走,称“辞嫁”,亲戚要准备布料给嫁娘做鞋子。如今已不兴做布鞋,只在亲戚家玩一玩,作告别而已。
  送亲结婚前夜,女方要哭嫁,称“哭发”。婚嫁之日,女方派人送亲。送亲队伍中,新娘最知心的女孩作“伴娘”,伴娘导引新娘拜谢亲朋,代管亲友送给新娘的钱物。女方还派三五位女青年送亲。
  迎亲迎亲队伍由至亲长辈、几位女青年、搬嫁妆的男青年、扛红旗的男孩和乐队组成。结婚日一早,男方敲锣打鼓,在爆竹声中迎亲队伍由媒人带路,远途坐上汽车,近途也抬花轿,赶到女方家接亲。近的当日赶去吃早饭,远的出“隔日轿”,在女方家歇一晚。早饭后,新娘和嫁妆上车或上轿,迎到男方家中。
  摆酒席结婚,男方叫“娶亲”、“讨老婆”;女方叫“过门”或“嫁老公”。摆酒席,男方的称“结婚酒”,女方称“嫁女酒”。女方酒正餐在前一天晚上;男方亦在当天晚上。酒席上论亲疏长幼安排席位,主席位次是:外公(舅舅)、老舅父、姑父、姨夫、如酒桌多就安老姑父、姨夫公公、同年爹;第二天早上有谢媒酒。谢媒酒席上媒人坐上席。开席前还要擂三通堂鼓,一鼓请客,二鼓催客,三鼓入席、安席和开席。现在流行在馆店里举行婚礼,整个婚礼的礼节都由专业司仪操持,双方只需要按桌数买单即可。
  回门满月女婿、女儿婚后次日回娘家,叫“回门”,娘家用鸡蛋汤招待。女方亲人第三天去男方家,称“满月”。次年正月初二或以后几天,新娘娘家家族要轮流置办酒席宴请“新姑丈”。
  生子上灯女方怀孕后,娘家人要“送肚子”;生了婴儿要办“三朝”,做“满月”,贺“周岁”,生了男孩还要“上灯”,主要外婆给外甥送礼灯和礼品,先到祠堂上“响众”,灯挂在堂上,后摆灯酒,喝姜酒,给村人分送喜饼、喜包子或喜糖。
  生日寿庆
  男人活到59岁,过生日叫做“六十大寿”,亦叫“做花甲”。所谓“做九不做十”;女人则“做十不做九”。夫妻健在,只为男做不为女做,父亲去世后,才专为母亲做。69岁叫“做古稀”,79岁叫“做老志”、89岁叫“做耄耋”、99岁叫“做百岁”。寿庆一般为:女儿给父母送新衣,送寿包、寿面;儿子订筵席摆酒。
  丧葬
  报丧向亲友通报死讯叫“报丧”;死者儿女亲自登门通报。对前来奔丧的吊唁亲友,死者的儿子应跪在门口,放鞭炮迎接,有的地方还发吊丧钱。
  守灵为死者淋浴着寿衣叫“下榻妆尸”;死者入棺后,点上脑头灯,儿女和内亲“守灵”;如果尸体保留时间久,就按大小轮流守灵。
  相望请人选好墓址,挖好墓穴叫“打坑”。亲朋好友向遗体告别叫“相望”;出殡前在祠堂里举行,客死他乡的,就在村外临时停放棺木处。葬礼主持人(当地叫地理先生)在相望前贴出告示,将相望时间、与死者冲撞忌讳的年龄等事项告之。不犯冲撞的亲友来到祠堂,在爆竹声中对着棺木跪拜,与死者平辈或年长辈长的就作三个揖。夫妻、女儿等直系亲属则伏在棺木上,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嚎啕大哭,不时用手拍打棺盖。据说拍得越响,哭得越凄惨,后裔就发达。出殡时刻到,抬棺木外出安葬。
  送葬送葬时,左臂系白布练或白毛巾,有的戴白布。直系亲属戴白布帽,儿女戴的白布帽后面拖得最长。走在送行队伍最前的是扛着幡旗的长子,接着是4人抬的棺木,棺木后是分发路钱(冥钱)的,乐队,扛送葬物(被子、毛毯等床上用品)的人,再后面是送行队伍。路上遇到弯道、岔路口、上下坡、沟河溪,都要分发路钱,4个抬棺者还得齐声大喝一声“嗨”。棺木落墓穴前,儿孙在棺木周围爬3圈称为“拖孝”。有些地方,女儿在抬棺绳上用手摸一下,给帮忙者送红包,叫“解索利市”。
  封棺落葬完工焚化冥钱将坑烘干叫“暖坑”;将棺木平稳的放入墓穴中叫“落葬”,墓地填土后,由地理先生焚化各种冥物,亲朋及帮忙者离开后,不得回头看,这叫“完工”。如今提倡火葬,安葬前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即可。
  倒七从亡故之日算起,每7日焚冥钱一次,祭奠一番,共7个“七日”。第49天叫“倒七”或“接七”、“满七”,这天要请道士做法事,亲戚买来灵屋、冥箱等冥物,天黑前焚烧。至此,丧事方告结束。
  祭祀扫墓每年的清明、冬至节,亲人得到墓前祭祀。长者提上“三牲”、酒和香烛爆竹,其他人紧随其后,来到墓前,先清除墓周围的杂草,再酒洒二巡,点香鸣炮,众人跪拜。
  建房乔迁
  民居式样如今乡村建房,先申报审批地基,再设计规划。传统民居多为砖木构架建筑。屋面为中高,前后两面坡式样,屋顶中有脊,脊端微翘。青砖青瓦,墙的下方粉刷石灰,旧时多为草房,一般无院落。现代住房质量有很大的提高。青原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世纪50年代土坯墙、破草房;60年代垛子墙、木头梁;70年代砖瓦房、带走廊;80年代扁砖墙、盖楼房;90年代混凝土,高层房。”
  开工旧时,民间造房前先要请风水先生择地,择吉日开工。在开工及上梁之日,主人置酒肴款待泥木匠,以示敬师,并封“利市”。建房多在农闲时,
  上梁民间最重视房屋中梁的安放。上中梁要选吉日良辰。前一日竖柱称为“暖梁”。亲友送米糕、牌匾、鞭炮、红烛、喜幢等,女婿要送肉、鸡、鱼“三牲”,户主晚上请亲友、泥木匠吃暖梁酒。上梁时,梁子中间挂一个红布缝制的三角袋,袋中装有柏树籽、茶叶、米、铜钱、金银首饰,寓意为稳固长存、吉利发达、丰衣足食。堂屋桌上,放着香烛、三牲、米糕、包子、喜障。桌下放米斗、杆秤(量财宝)、镜(照妖)、青布手巾(避邪)。梁上贴“福”、“吉星高照”、“万载兴隆”等吉祥语。一般梁的尺寸不离六(谐音同“禄”)、八(谐音近“发”)。梁横放地上,前面放着一盆万年青,一盆吉祥草。子时,一家人洗手烧香,磕头敬神。木工唱道:“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接着用铜锡壶装酒浇中梁,边浇边唱着吉祥歌。浇完酒,立在梁两端的木工用绳徐徐上岸,对准安放。再在梁上挂喜嶂,两端插彩纸制金花。在牵梁、装梁、插金花的过程中,木工一直唱着各种祝愿歌木匠将裹着银器首饰的红布包由梁上吊下,一直放到主人兜里,叫做“接宝”。这时,挂在梁上的氏鞭炮响起,鞭炮声中,两个木工将整篮的米糕、包子、寿桃向下撒,任围观者哄抢。
  乔迁房屋竣工,乔迁时,户主再次设宴招待亲友和木泥匠。宴席安席规矩是:“一铁二木三打石四泥水,亲朋好友往后请。”如今,建钢筋混凝土高层楼,或购置商品房,乔迁之日,在馆店里款待亲朋好友。
  进学升学
  进学旧时孩子到五六岁,要进学堂了,至亲前来庆贺,叫“进学喜”。一般送书包、文房用具。家长要置“进学酒”。开席前,先拜孔夫子,再拜老师,这一习俗早已废。现在,外婆家给外甥送进学贺礼的还有。
  升学现在,孩子考上大专院校,家长要置办“谢师宴”或“升学酒”。农村则备多桌酒席,请老师和亲朋好友吃酒。老师坐上席,尤其是班主任、启蒙老师、校领导备受尊敬。
  贺礼
  贺婚嫁20世纪60、70年代,父母给新婚青年一般送毛巾、脸盆、脚盆、热水瓶等,亲友送一段布或小镜匾,送匾的用红漆在匾上写明贺谁、送礼人等。80年代,主要送录音机、电风扇、自行车和床上用品;90年代后送彩电、冰箱、洗衣机或摩托车。进入21世纪嫁妆更多。亲友多送“红包”。
  贺乔迁建房、买房后乔迁,亲朋好友多有送贺礼的,20世纪流行送镜匾、座钟等,21世纪后送电器的多,档次也越来越高,有的送“红包”。
  送白好事礼青原区亲朋好友亡故称“白好事”。要送白好事礼。送香烛、爆竹外,还送礼钱(用白纸或红纸翻过来包),也有送花圈的。20世纪末,开始流行送床上用品。倒七时送灵屋、冥箱等,女儿要“赶餐”,即办几席酒菜招待娘家亲朋,并支付做道场的钱。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专题

定亲
相关专题
圆节
相关专题
出嫁
相关专题
送亲
相关专题
迎亲
相关专题
摆酒席
相关专题
回门满月
相关专题
生子 上灯
相关专题
生日寿庆
相关专题
报丧
相关专题
守灵
相关专题
相望
相关专题
送葬
相关专题
封棺 落葬 完工
相关专题
倒七
相关专题
祭祀
相关专题
民居式样
相关专题
开工
相关专题
上梁
相关专题
乔迁
相关专题
进学
相关专题
升学
相关专题
贺婚嫁
相关专题
贺乔迁
相关专题
送白好事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