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74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宗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13
页码: 844-856
摘要: 青原区成立以前,现青原区所辖地原所属县(市)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办理宗教事务。清以前,县衙设道会司、僧会司对道(佛)教进行管理。民国时期,宗教事务管理由县府秘书室负责,分设道(佛)教协会,这两个协会由政府牵头吸纳教内知名僧尼、居士参加,是以民间为主,政府参与协调工作的组合团体。
关键词: 宗教工作 宗教管理

内容

第一节宗教管理
  青原区成立以前,现青原区所辖地原所属县(市)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办理宗教事务。清以前,县衙设道会司、僧会司对道(佛)教进行管理。民国时期,宗教事务管理由县府秘书室负责,分设道(佛)教协会,这两个协会由政府牵头吸纳教内知名僧尼、居士参加,是以民间为主,政府参与协调工作的组合团体。
  新中国建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室设宗教事务秘书,负责管理宗教事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管理工作受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管理工作由统战部和政府办公室协调进行。1996年7月29日,国务院颁发《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办法》后,各级宗教管理部门依此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年检。
  青原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成立于2002年,与区委统战部合署办公,主管全区民族宗教事务。2004年,在青原区范围内开展宗教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专项治理,成立区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建立基层宗教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了乡村两级宗教工作网络。青原区行政区域内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三个宗教教别,已审批登记或正在办理审批登记手续的宗教活动场所有17处,简易宗教活动点或未登记活动场所18处。各教信徒4000余人。
  第二节佛教
  汉末,佛教传入吉安境内。唐开元二年(714),释行思在六祖惠能座下承法后,回往青原山安隐寺,光大南宗宗风,史称“七祖”,其所创青原法系影响深远,传延至今。天宝七年(748)五月,鉴真和尚至安隐寺参礼七祖行思和尚真身塔,其侍者祥彦和尚在此往生,信众争相供养。到了宋代,佛教在境内传播较快。元明清三朝,境内佛教活动时兴时衰,但仍是流传很广的宗教。明亡后,释笑峰大然、释药地等名士入驻青原,以至当时的青原山成为佛法兴盛之地。民国时期,境内多数寺院处衰败之境。抗日战争期间,释高光得居士彭大融等人相助,重建净居寺大雄宝殿、山门、祖堂,再塑全寺佛像,恢复念佛林,重组念佛莲社,香火一度得到复兴。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受到保护,佛事活动不断。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的佛教寺庙或圮废,或被学校、居民占用,法器、佛像被毁,佛事活动被禁,僧尼星散各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和落实,僧尼陆续回住寺院,佛事及生活均得保障,多所寺院得到修缮。至2010年,青原区已审批佛教活动场所9个,简易活动点3个,未登记场所11个,教职人员53人,其中住持、方丈9人、比丘38人、比丘尼6人,信教群众3000余人。
  寺庵
  青原山净居寺位于青原山,原名“安隐寺”,系唐神龙元年(705)肇建,开山祖师法号等失考。开元二年(714),释行思从六祖惠能禅师座下参学,得承法印后归来,驻锡于此,广开法筵,弘扬释惠能所创禅宗南宗宗风。期间,释石头希迁尊师六祖惠能之瞩来寺,投释行思座下参学,经数年钳锤,得承心印而住南岳,门下再开曹洞、云门、法眼二宗。师弟荷泽神会、南岳怀让等人也先后前来商讨禅法。释行思在寺弘法达20余载,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寺中圆寂,塔葬寺后。僖宗谥行思曰“弘济禅师”之号,塔曰“弘济禅师归真之塔”。天宝八年(749),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于返回扬州途中路过青原,与随行的日本僧使普照特地到寺参礼行思和尚塔。大历二年(767),颜真卿来寺参访游览,应寺僧之请,挥毫题写“祖关”二字,后制成匾嵌于第二道山门上。会昌年间(841~846),寺毁。大中五年(851),众弟子捐资重建殿宇,工程历时数载方完成。此间,曹洞宗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过化于此。稍后约在乾符年间(875~879)中,曹洞宗二世道膺曾一度驻锡于寺。期间,赵州从谯禅师等行脚来寺,参礼祖庭。
  入宋之后,齐禅师、青原惟信、如禅师等相继驻锡于此,弘法扬教。崇宁三年(1104),徽宗亲书御赐“净居禅寺”额,寺名随改,沿用至今。咸淳年间(1265~1274),文天祥多次来寺游访,曾特地题写“青原山”三字。寺僧将其制成木匾,悬于寺前红亭中。在此前后,李纲、黄庭坚、周必大、苏轼等先后多次来寺游访,都曾留下诗文墨宝。其中李纲、黄庭坚等人的诗作还勒石刻碑,嵌在大雄宝殿外墙上。
  元末战乱,寺又遭毁坏。明洪武九年(1376),寺僧师巩曾倡募缘复修。经十余年苦心经营,至洪武二十四年,已重现祖庭风姿,再开海单,仍为十方丛林。成化年间(1465~1487),寺又遭损毁。正德年间(1506~1521),王阳明在寺中开设会馆,宣扬儒学“良知”之说。万历年间(1573~1620)之初,邹子尹等信众发起,邹元标等名士参与修复是寺。万历二十四年(1596),憨山德清为修复是寺广募僧材,并亲自到寺礼拜行思和尚塔,在破旧寺宇中为四众弟子开示修持方法。万历四十三年,曹洞巨匠本寂真元入住是寺,承师尊释无明慧经所嗣禅法,重光祖庭先将儒学会馆从寺中迁出,主持再建大雄宝殿,在力弘曹洞禅法的同时,也遵莲池大师遗轨,精修净土法门崇祯十三年(1640),应信士刘晋卿之请,建昌(今永修)云居山方丈晦山戒显和尚来此主坛,传授二坛大戒,并捐资重修大雄宝殿,又铸大铜佛像。清顺治十四年(1657),笑峰大然入主是寺,重修毗卢阁,倡修延寿堂、传心堂,创修《青原山志略》。顺治十六年,笑峰大然圆寂,释药地自新城(今黎川)来寺为笑峰大然和尚封塔。康熙三年(1664)冬至日,药地和尚入主是寺法席。晋院之后,力弘曹洞宗风同时,为常住僧购山场寺产,修葺殿堂,兴建药树堂、涅槃城(普同塔),修复五贤祠、圣域、祖关等圣迹匚释药地主法是寺期间,王夫之、顾炎武、魏僖等名流先后来寺相访,释儒交融;施闰章、毛奇龄主持“青原会讲”,一时天下儒者名宿蜂拥而至,论典说道,名扬天下。同时,释药地完成《青原山志略》、《周易时论》、《药地炮庄》、《物理小识》等撰著或刻印。康熙九年,释药地以病退居,由释叶妙继主寺事。而后,是寺香火虽然不断,但却日渐衰落。咸丰四年(1854),遭兵祸,是寺再次严重受损毁。清末,释登照执掌是寺法席。1911年,释高光主持寺务,陆续修葺观心堂、斋醮堂、功德堂、七祖塔、药树堂、大雄宝殿和客堂等建筑,主持兴建念佛林,实践禅净双修。1930年,是寺又遭毁损,释高光离寺。1938年,应区内四众弟子一再盛请,释高光回寺主持法席。得居士彭大融等人相助,重建大雄宝殿、山门、祖堂,再塑全寺佛像。恢复念佛林,重建念佛莲社。抗日战争期间,国立第十三中学借寺宇成立,以收留、教育因日本侵略而失学的青年。同时,释高光主持新建三圣殿,新塑西方三圣之巨像,礼请释谛闲为念佛林的恢复撰文1944年,由刘子益、彭大融等发起,得彭大融、罗天镜等居士相助,释高光主持编纂《青原山志》,同年告竣刊刻付印。新中国建立后,释高光移居安福莲舫庵。1957年,是寺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布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是寺又遭严重破坏。大多寺宇殿堂被拆毁,行思和尚塔遭推倒,诸佛像被砸碎,僧众被赶出寺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寺交冋由僧人管理。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1984年开始,中央、省、地、市各级政府拨款进行修复1990年冬,原永修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释体光前来主持是寺法席。入住之后,释体光以古稀高龄,力弘农禅并重之祖训,严格寺规,过午不食,冬举禅七,夏行安居,潜心习禅,奋力农事,使寺院僧众自食其力,自给有余。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得海内外信众资助,入住当年,释体光即开始主持“匕祖行思和尚归真塔”(又称“七祖塔”)的恢复重建。2年后,庄严雄伟的“七祖塔”再现于寺后山坡上1992年10月18日,隆重举行“七祖塔”重建落成法会。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日本佛教界江两旅游团一行10人专程赴会,并将在其国内募集的81140美元作为献礼。此后,释体光主持重建钟楼、鼓楼、客堂、禅堂及山门。现在的净居禅寺前有红亭、牌楼,继至山门。入寺之后,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天王殿,弥勒佛笑脸相迎,四大天王分立两侧,威武庄严。三面环水,三座小桥点缀其间的大雄宝殿,进深五间,面积达500多平方米,三尊佛像正中而立,两侧18罗汉,各具异态。两旁为700平方米的禅堂和300平方米的斋堂。大雄宝殿后的毗卢阁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面积达680平方米。底层为观音堂,中塑高及3米的千手观音菩萨像,面目慈祥。上层为藏经阁,供奉《大藏经》等佛门典籍。500平方米的方丈室紧邻毗卢阁,其后的“七祖塔”及护塔阁占地面积达240平方米,塔高3.5米,系花岗石结构,为正五边形造型,高5层,尖顶,护塔楼阁亦为花岗岩结构,塔身正面镌有“唐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等字样:新建的钟楼、鼓楼皆为三层建筑,共计有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寺内常住僧众20余人,每日严守丛林规制,实践“农禅并重”,认真修持。经过修复重建的净居禅寺,成为一座道风严谨,称誉海内外的修行道场。1983、1986、1992年先后有日本驹泽大学、花园田大学、京都大学的佛门弟子与学者榷名宏雄、柳田圣山、圆通幸温率领“日本禅宗史迹百旅”到此寻宗拜祖。1986年9月18日,日本研究元史的专家植松正教授,日本禅宗祥龙寺主持菅应峰、兴国寺主持良辨等到此访问。香港宝莲禅寺释圣一法师、释衍申法师等也多次来寺参礼。2002年,台湾圣严法师一行500人前来寻礼。
  2005年,体光老和尚圆寂,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妙安法师经两序大会推举,有关部门批准,接任净居寺住持。妙安入住当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争取划拨林地约2公顷扩建净居寺。2006年争取井冈山众晟集团捐献一座价值180万元的祈福塔落户净居寺。2007年,成功配合青原山风景区创建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由江西省佛教协会主办,青原区人民政府、吉安市民宗局、吉安市佛教协会、青原山净居寺承办的中国青原山净居寺建寺B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成功举行,邀请了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来自日本、马来西亚等境外宗教界人士,北京市、上海市、河南省、河北省及台湾等地宗教界人士及专家学者,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等三千余人出席了纪念大会。纪念大会期间,举办了中国青原山净居寺首届禅文化研讨会、毗卢阁落成开光、体光老和尚舍利塔落成典礼、妙安法师晋院升院等系列活动。妙安任净居寺住持以来,争取到各方面资金数百万元,翻建了毗卢阁,修建了塔院,对大雄宝殿和天王殿进行了全面整修,对碑林进行了保护,拓宽了殿前广场,完善了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2010年,争取天津可喜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淑花居士资助50万元重新修缮了念佛林。
  云兴山寺位于文陂乡瑶湖村。萧氏创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元初有一高僧避元兵来此,见此地树木参天,祥云笼罩树梢,经久不散,知道自己与此地有缘,遂结一草庵住此而终。瑶湖先祖将其火化安葬于此沙丘。明朝朱元璋重佛劝化百姓,瑶湖先祖建一小庵,供奉观音菩萨等神仙,长年有一老尼侍奉香火。寺庙香火十分旺盛。1936年重建。1998年经吉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合法的宗教场所,恢复宗教活动。1998年7月登记。1997~2004年,扩建至现规模。
  地藏阁又称铜窝庵。位于文陂乡渼陂村东北面,王江西岸,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为渼陂现存最大的寺庙。二层砖木瓦结构。楼阁高12米,占地面积90平方米。此地为富水经渼陂村下游转弯回旋处,为村子下水口,因称铜窝。其地形似锁,村民认为它护住了如流的财源,为渼陂风水关口,所以在铜窝庵的基础上,历数百年,成现规模。
  西华山寺位于富滩镇张家渡偏北的西华山山顶。古名六祖庵,相传六祖慧能曾过此,因名。与青又庵相接,内有“风幡一过”四大字,有御赐般若经,青纸泥银,为元赵孟頫书。佛道合一,历代几经兴废,盛于明代,“文化大革命”时被毁,2001年重修。
  经书庵位于富滩镇作埠村。
  朱陵观位于富滩镇棠溪村。古为道观,后改为寺庙。
  天梁名寺位于值夏镇城上村。明末由附近村民捐建。“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后重修。
  安仁山寺位于富田镇花岩村。原名能仁寺。创建于三国吴黄武五年(226),三国时只有草庵,唐朝时释志明等人建寺,后增建经馆书院,曾多次重修。文天祥、罗洪先、解缙、彭殿元、邹元标等人曾来此游玩、讲学。古寺右旁有与寺同龄的白果树,寺前有六棵红茶花树,寺左旁有一片桃林,原所产茶叶为贡品,相传泡开后有似“安仁山”字样出现。
  天马山寺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原为道观真君阁,北宋景祐三年(1036)佛道合一,后改现名。
  名僧
  行思(673~741)俗姓刘,今吉安市安福县武功山南石下村人,为唐代高僧。行思始祖刘遐,晋安成太守,居安成邕桥。行思为遐之十二世孙。祖父刘延为隋尚书,隋亡,弃官归里,由邕桥迁南石下村,生二子:子轻,子锡。行思为子锡次子。行思幼年出家于距村不远的宝云寺,与寺中和尚谈论佛法,探求佛教真谛。后到广东韶关南华寺参拜六祖惠能大师,学习祖宗佛法。行思深受大师器重,得大师所开创的禅宗真谛,被列为上首,协助大师推展法务,解答师弟们的各种疑问。一天,惠能大师对行思说:“自古以来,佛教是衣法双行,以衣钵为传授法嗣凭信。我自接受五祖衣钵以来,遭受很多磨难,我身后,为法嗣衣钵争竞者必多。现在我得到了你,何患天下不信?传世的衣钵就留在我这里镇守山门,你当外出分化一方,使禅宗延续,不要让它断绝”。行思谨遵师命,于唐开元二年(714)回到故乡吉州,归主青原山安隐寺(后宋徽宗敕赐“净居寺”,沿袭至今)。据传,行思在一次饭后闲游时,随意折了一枝枯荆作手杖,后随手插入寺旁空地。不料,三天之后,枯荆枝叶转青,翌年春竟发出新芽。行思好生高兴,认定此地是风水宝地。事后广为宣传,集募资款,扩建寺院,广收僧徒,传授禅宗,弘扬“顿悟”。不出几年,名扬省内外,四方禅客云集。有一次,一个和尚问行思大师:“佛法大意是什么?”行思反问道:“庐陵米作么价?”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这正反映了禅学的思辨特点,意思是说:佛法就在米价之类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在玄妙的神秘境界里。他冲出了佛学虚幻的思想范畴,把佛教从单纯的学问修行引入道德修行。开元中期(713~741),南岳(今湖南衡山)希迁和尚遵从六祖嘱咐,来到净居寺礼拜行思,参悟道行。经希迁再传,禅宗佛学发展成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禅宗青原派系”,使净居寺成为全国瞩目的佛教圣地,其“顿悟”禅法广播江西、湖南、浙江、山东、朝鲜及日本等地。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行思升座佛堂跡趺圆寂,终年68岁,葬于毗卢阁右后山。次年建“七祖塔”。乾符年间(874~879)僖宗赐号行思为七祖“弘济”,并为七祖塔题字“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以表彰行思对佛学的贡献。至今日本佛教界曾多次组团参拜青原祖庭,研究其思想和曹洞宗法,撰写了多部禅宗佛学专著。
  石头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秉性灵异,悟性极高。几岁时去曹溪宝林寺拜六祖慧能为师,在慧能圆寂10余年后,希迁赴青原山拜行思(希迁的师兄)为师,前后侍奉行思15年之久,深得其法。希迁又“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参礼”(《高僧传》),来到南岳衡山半山腰的南台寺,在寺东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搭茅庵而住下,人称石头希迁。在此他广收门徒,大开法席,弘法近50年。他的禅法,主张“即事而真”的宗旨,着重在“一切现成”,学术上从不故步自封。他所著《参同契》影响极大,所著《草庵歌》在通俗的语言中揭示禅理。
  笑峰大然(1089~1660)江苏镇江丹徒人:俗姓倪,名嘉庆,字笃之,号朴庵,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殁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享年70岁。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官至户、兵二部正郎(管理军粮储运、军机事务的官员)。他为官刚直不阿,不徇私情,反遭上司嫉恨,被诬下狱7年。释后,厌恶仕途,淡泊人生,遂有空门之念,于清顺治三年(1646)出家为僧,取法名笑峰大然。笑峰撰有《丛林须知》和《定祖图说》等佛学著述。清顺治十四至十六年(1657~1659)在青原山净居寺主持期间,首倡收寻史料,主编《青原山志》初稿。觉浪圆寂,笑峰大然前往祭悼,不幸也逝,时年72岁,建衣钵塔于青原。
  药地大师(1611~1671)又名无可,俗名方以智,安徽桐城人。明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曾与陈员慧、吴应箕等人主盟晚明士人政治团体——“复社”,为名士“四公子”之一,以博学隽才著称。明亡后,因与抗清名将交往甚密,遭诬陷后隐于广西山间著书立说。清顺治七年(1650年)被清兵捕获迫降不屈,清帅任其出世为僧,落发于广西梧州云盖寺,数年后左游四方,拜觉浪道盛为师,成为曹洞禅子,先后在江西活动十余载。顺治十七年(1660),笑峰大然法师圆寂。清康熙二年(1663),药地大智入主净居寺,潜心研究禅学。他是一位“释外儒内”的学者型禅师:在他入主净居寺八年间,是青原山寺最为兴盛的时期。药地大师知识领域极为广泛,举凡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书画、音乐、生物、医十,无不涉猎,且几乎都有著述,今人将其辑为《方以智全书》:他的哲学著作《东西均》、《炮庄》、《寂历图》等,是在江西及入主净居寺期间完成的,其学术思想核心是“兼中回互”,将曹洞宗门五位,周易六位参同解说,给曹洞宗注入新的内容。在接引学人方面药地大师也是不遗余力,且以农家子弟居多。还常邀请理学名人来山中论学讲道,邀请文人墨客来切磋文艺,赋诗作画,著名书法家汪楫,著名文学家、江西参政施闰章是他交往深厚的朋友。现青原山净居寺有施闰章题赠的“圣域”石坊,颜真卿所书“祖关”牌坊,药地大师在磨刀石上留下的“天在山中”石刻。1671年药地大师圆寂,是年71岁。在七祖塔旁建有安葬其法骨的药地大师塔。
  高光(1874~1963)永新县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4),殁于1963年,俗名刘宝华。幼年丧父,13岁入青原山净居寺拜登照和尚为师。登照居西华山养病3年,高光侍奉汤药直至师终。登照圆寂后,高光承师连续主持青原山净居寺19年,陆续修葺观心堂、斋醮堂、功德堂、七祖塔、药树堂、宝镜堂、大雄宝殿、念佛堂和客堂等。1930年离寺居南昌灵隐桥附近东湖观音阁,历时8年。1938年回净居寺重任主持,襄助彭大融居士募化巨金,重建大殿、山门、祖堂、佛像等。1944年与彭大融续修《青原山志》,该志是继笑峰大然创修后的第二部较完整山志,留下宝贵的宗教文化资料。1927~1929年在净居寺,掩护过永新贺焕文夫妇及其女儿贺怡等革命志士;在红军攻打吉安城之即,又引荐贺怡至自己的皈依弟子居士彭大融处筹借光洋1万元,以为红军攻城之军需。高光是新中国建立前净居寺最后一位主持。新中国建立后,高光移居安福莲舫庵,和弟子一同生活。1953年,他作为中南区佛教界代表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而后,相继担任安福县佛教协会会长、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1957年,作为江西省佛教界代表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全国代表会议。于1963年1月4日圆寂于莲舫庵,终年89岁。
  体光(1924~2005)俗姓袁,河南项城人。16岁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云台寺海山法师座下披剃出家;19岁在湖北武汉宝通寺传宗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先后遍历河南洛阳白马寺、苏州灵岩山寺、宁波天童寺、广东云门寺等大丛林参学,常住云居山真如寺30余年。1990年始,应江西吉安信众邀请,住持青原山净居禅寺,直至圆寂。入住青原山之后,体光以古稀高龄,力弘农禅并重的祖训,严格寺规,冬举禅七,夏行安居,潜心习禅,奋力农事,使寺院僧众自食其力,自给有余,质朴地继承了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使行思祖庭名重禅林,四方衲子闻风而归。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得海内外信众资助。入住当年,释体光即开始主持“七祖行思和尚归真塔”(又称“七祖塔”)的恢复重建。1992年10月18日,隆重举行“七祖塔”重建落成法会,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日本佛教界江西旅游团一行10人专程赴会,并将在其国内募集的81140美元作为献礼。此后,释体光主持重建钟楼、彭楼、客堂、禅堂及山门。体光座下英才济济,蒙其剃度者,出家众等百余名,其中有妙安、妙心等后起之秀;曾亲近得开示者数以千计,摄受皈依弟子不可计数。2001年,体光率领十余名弟子来到吉安县梅塘龙须山资国寺,为重修资国寺募集善款并亲自组织进行修缮重建工作;先后募得善款几百万元,修缮了大雄宝殿、山门殿等。
  体光一生坚持以戒为师,规矩娴熟,终年一领破衲衣,过午不食;多年用功于禅修,颇有心得。他化导僧俗,谆谆不倦。受其感召教化者,遍及海内外,使祖庭重辉,道风远播。对于体光和尚,虚云长老曾赐偈云:“这个阿师迥不同,灰头土脸遍刹尘。襪汤炉炭常游戏,披毛戴角随转轮。臭气熏天人难近,三界内外觅无踪。若间行年经何许,非色非空非古今。”
  体光曾任江西省佛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第三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副主任、吉安市青原山净居禅寺、吉安县资国寺方丈,浙江天童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庐山东林寺首座等职;于2005年1月24日下午4点38分在南昌市圆寂,享年81岁,1月30日,体光禅师的追思法会在净居禅寺举行,遗体由弟子们护送回吉安青原山,并于后山建全身塔。
  第三节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奉老子。道教先佛教进入青原境地。青原山有试剑石,传说是许逊的试剑处。青原山和尚药地智诗云:“岭北南华开此山,曹溪逆浪洒人间。两株夹路常如此,一斧挥空无不删。”意即道教活动早于佛教活动,只是后来佛教道场大势张扬,佛道并行后,青原山的禅法超过了道教。
  境内道教宋朝盛行,元、明、清依然兴旺,民间道教仍然流传广,相互影响大,如崇信万寿真君、康王爷,喊船习俗,习传茅山教、真空道等。
  清末以后,道教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道教存在的社会基础逐渐消失,但千百年来积淀的一些道教观念,还留存在民众心底,其传布和发展的土壤依然存在,青原辖区尚有民间半职业道士活动(做道场)。青原区成立后,认真落实宗教政策,至2010年,审批道教活动场所2个,简易活动点4个。有教职人员等2人;信教群众63人,道职人员6人。
  道观
  莲花寺位于值夏镇先锋村。明代中期,由当地梁、颜姓民众始建。
  芗城古观位于文陂乡芗城山的三尖峰中峰顶巅。原名朝仙观,相传浮邱公与弟子王郭二真人控鹤而上,见山势如华盖,三仙翁遂于此建庵。
  道士
  阎粟甘肃天水人。唐代德宗贞元六年(790)来吉州任刺史。贞元七年(791),阎棄北上长安,见德宗皇帝,请求辞官学道。德宗皇帝同意了阎窠的请求。据《唐会要》载:“贞元七年,阎菜请为道士,从之。赐名遗荣。”阎菜在长安期间,遇见同是刺史的著名诗人戎昱。戒昱闻知阎黎弃官入道,写了两首诗《送阎使君学道青原》,见《全唐诗》卷二七〇,诗云“闻道桃源去,尘心忽自悲。余当从宦日,君是弃官时。金汞(一作检)封仙骨,灵津咽玉池。受传三箓备,起坐五云随。洞里花长发,人间鬓易衰。他年会相访,莫试烂柯棋。”其二云:“庐陵太守近嚥官,霞帔初朝五帝坛。风过鬼神延受箓,夜深龙虎卫烧丹。冰容入镜纤埃尽,玉液添瓶漱齿寒。莫遣桃花迷客路,知山万水访群难。”
  弃官后的阎窠来到青原山的南麓,今富滩镇棠溪村的方广山,此地风景十分迷人,树木郁葱,石壁陡峭。山腰中有一块巨大的丹霞岩石,岩石下有一个深洞,石洞口并不大,但洞穴很大,地面也比较平整。一股终年不断的溪水从岩洞上下流,形成水濂,是一个大自然赋予的人间仙境。
  阎窠在洞岩旁建了一座道观,当时叫洞岩观,后来叫朱陵观。在此潜心修道。
  若干年后,阎菜的道术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又来到离洞岩仅三十里的天玉山修道。天玉山的最高峰是芙蓉峰,山峰周边形似芙蓉,故名。天玉山是浮丘公及其王郭二真人修炼升天之地,是江南著名道场。阎棄的晚年是在天玉山度过的。由于阎菜修道用功,终于在芙蓉峰上成仙升天,从而成为吉安历史上的高道。
  尹抱元宋乾德年间(963~967),高道尹抱元从玉笥山到吉州城郊来苏坊(今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建道坛,信仰益众,为后来真常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谢子和唐代道人,于唐先天年(712)在朱陵观震灵坛去世。
  庄昭林南宋乾道间年(1165~?)洞岩观(朱陵观)道士。原为汴都开封重华山讲师,后在玉笥山道观修道,约乾道二年(1166)受庐陵姓徐的太守邀请入主洞岩观。来到洞岩观后,革除旧弊,重振观风。不久,洞岩观得到治理,开始规范讲席,以讲席来传授道义。庄昭林亲自开讲,他说:“鼠辈倚席不谈道已经好久了,这是因为没有人来管理。残垣断壁,道坛上都爬满了萝藤,台阶下到处是麋齬乱窜,大白天在观里都见得着野狐狸。石径荒凉,香客稀少。得到贤明的吉州太守、庐陵知县的重视后,道观也象郡县的治理一样划蠹起废,给百姓带来福音。”
  退休在家的朝廷名臣胡栓曾在洞岩观居住,常听庄昭林讲道,深得其味,并写了一篇《洞岩讲坐记》,勒之石,藏之观,使得庄昭林名传青史。
  尹蓬头明代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为当时区境名道士。
  第四节基督教
  基督教于清光绪中叶传入境内,其传入方式和目的与天主教类似。基督教传入虽比天主教晚近300年,但发展迅速,传教遍及城乡。由于教堂建设规模没天主教大,教办事业比天主教少,因而影响较小。“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冲击,停止活动,20世纪80年代逐渐恢复。
  青原区成立后,已审批登记及正在办理审批登记手续的基督教活动场所5个,分别是:值夏镇聚会点(位于值夏圩镇);云楼聚会点(位于富田镇云楼村);湖圻聚会点(位于富田镇水口村);恩光教会(位于青原大道渔民村旁);河东聚会点(位于河东街道新桥社区)。
  信徒800余人。教职人员15人。
  第五节天主教
  天主教于明万历间(1573~1619)传入青原境内:传教士以其西方列强势力为背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利用施医、办学、社会救助等形式,让一些民众接受了天主教,使其在境内得以逐渐传布。新中国建立前富田、陂头、值夏有分堂,1941年富滩的田锻建起了教堂或教坛;吉安解放后,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日渐淡薄,信教人逐渐减少,1956年陂头乡还有天主教的传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主教恢复活动;至1985年,文陂乡有13名信徒;青原区成立以后辖区内已无天主教。
  附:已毁或在故址重建的寺庵和道观
  寺庵
  别峰庵位于青原山,在圣域祖关之内。
  方广寺位于方广,华盖山,青原红亭背的河东街道赣江村,其麓有香慧庵。创建于唐宋年间,周必大所记《过方广》即此。
  碪庵位于青原山小三叠泉右,僧无碍建以种茶,顺径下里许,有荆陇洞,过崛为定慧庵。
  福居寺位于江东(今青原区河东街道),后改廻龙巷。明万历年间(1573~1619),知府汪静峰披荆斩棘开创基业,后之禅者又手写金刚经,藏在佛龛内,明崇祯年间(1628~1644),僧顽石辟地筑室,太史萧拙奄将它更名为鹿苑。后刘晋卿复名福居寺。
  青又庵位于青原山,距净居寺百米左右,又名青幽庵。地基紧靠青原山,夹谷而出,连绵不断,故名青又庵。
  西来庵位于河东街道庄塘村委会金坑村(黄金坑村)下方。
  黄龙庵位于河东街道夏家村与天玉交界之黄江桥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修。
  定慧庵位于青原山,距碪庵一里左右。
  南桥庵位于青原区河东街道斋楼前水口,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合都建造,光绪九年(1883)又进行公修。
  石勋庙位于河东街道浒岗庙山下,从青原红亭过万善桥百步,就是石勋庙。庙面对着侍郎山的石壁,石壁高约百尺,有瀑布悬挂,下面有个洞,洞中是龙王潭,地面用石块砌成。瀑布虽小,但高悬空挂,好像玉珠将要滴下。旁有不落叶的枫树,实际只是外观相似的黄佗树,本地人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兆头。刘氏先贤、状元、修撰刘同升记载说:“七祖是长沙定王的后裔,石勋、石薯、石村三庙也和刘氏同祖,为七兄弟。”庙中有宋咸淳九年(1273)的石碑,敕封昭应侯。诰后列太德平章军国事、魏国公似道,不写姓氏,这是宋代的惯例。过去,每年从九月初一至九月十五日朝拜。
  南平王庙位于河东街道西坑,即平坡庙。神即钟传,仕唐,为镇南节度使,封南平王。初立祠于阳台岭。宋熙宁间,一夕大风雨,庙自山上徙于平坡两山间。遭水旱疾疫,祈之立应。傍竖梦阁郡,士人占梦于此,宋四翼千户、里人刘正甫与弟德甫,施田五十石入庙,以赡庙前渡船。
  灵官庙位于河东街道邓家下坊,始建年代失考,2004年修复。
  慈济庵位于河东街道梅林秦家村,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光绪十七年(1891)合都募捐重修,现存。
  村下庵(下庵)位于河东街道梅林秦家原大队茶厂处,传说下庵为和尚庵,有和尚一百余人,已毁一百余年。
  大塘头寺庙位于河东街道大塘下村,创建于清乾隆间(1736~1795)。
  崇宁寺位于河东街道芫下杨家庄(青原区天立小学正对面50米)。创建于唐宋,相传与青原山净居寺方丈之间斗法失败导致寺庙的香火渐消,原有和尚99个。
  茶庵位于河东街道。
  西度庵位于茶庵之南,原为道教场所洞元观。
  南山庵位于滨江街道。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刘家、麻家、红光等社区民众募捐重修。
  老爷庙(灵官庙)位于滨江街道刘家社区老村东,始建年代失考,于20世纪90年代拆除。
  水月庵位于滨江街道,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坊廓乡71都合都重修。
  宝寿寺位于天玉镇桥上村。唐所建。
  仰庵位于仰山(今天玉镇)。原为道教场所,清初改为寺庵,守僧名“不也”。
  小金城寺位于天玉镇岭上村花原,始建年代失考。有石,倚而平,即孝子王大临醉卧之石。临父被盗号泣,请代盗释之,晚号醉轩。
  地福庵位于天玉镇岭上村,虎背山南偏东8公里处,始建年代失考,吉安解放前焚毁。
  资福寺位于天玉镇流坊村上刘,刘氏前祖先有姓李的,也有姓黄的,传说明崇祯十六年(1643)始建,清朝初建成,前后三栋,两侧厢房,吉安解放初期焚毁。
  龙集寺位于天玉镇流坊,周必大称为龙庆寺,紧靠大云山,在青原山的右边,从待月桥经过期岭就到了龙集寺。龙集寺由唐代僧言师建造。元至正年间(1341~1368)僧元鑑进行过维修,明洪武二年(1369),僧了智重建,明正统九年(1444)僧惠满又进行维修,由太常卿广平程南云书写碑文。禅堂有对联“经归藏龙归海,云在天水在瓶”,由罗洪先书写。清康熙七年(1668)僧天如又进行维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又重修前殿,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后殿,清道光十一年(1831)增建观音堂。
  碧林庵位于富滩镇张家渡村烟棚下。旧传,为孝子匡昕读书处。
  回龙庵位于富滩镇张家渡村下沙。
  金盘庵位于富滩镇富滩村沿浣江河岸村旁边,富滩世德堂民众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慈云庵位于富滩镇。富滩仁孝堂民众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西来庵位于富滩镇沿游江河岸村旁边一富滩垂裕堂民众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2010年修复。
  三头庙位于富滩镇龙口曾家村,清初由附近几姓人共建,是村民敬祭神灵保佑不涨大水、太平丰收之庙。
  嵩华山寺位于富滩镇古富村,悟能和尚创建于唐代初期,传说寺庙中一井终年不竭,井口两活蛙常年守在此地。
  西竺庵位于富滩镇古富村西面,创建年代失考。
  相公庙位于富滩镇古富村。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附近有识之士创建,传说一相公赴京赶考在虎溪过木桥跌下溪中淹死,附近人为防悲剧再发生,便集资建了此桥,并在旁建庙。
  龙头寺位于富滩镇古富村委会彭家与萧家两自然村交界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文化大革命”后修缮,一彭姓老人管理。
  南华山寺位于富滩镇固山村。清嘉庆十七年(1812)由村民捐资创建。肇基山寺位于富滩镇施家边村。施坊诸姓人创建于明代末期。崇福寺位于富滩镇施家边村渡头。清代中期由附近民众捐款合建。
  洞云庵位于富滩镇古富村。
  翠林寺位于富滩镇南团村下梁,明末清初由当地名贤所建,传说曾有上百和尚居此寺中。
  白竺寺位于富滩镇社山村,现白珠庙水库内,与远尘庵、朱陵观相近。明颜伯玮读书处。
  远尘庵位于富滩镇社山村,朱陵观的东面,有西岭崖廉镶嵌,所以又叫狮崖。它的下面是白竺寺。
  吉祥庵位于富滩镇社山村委会流汶塘自然村东边300米处,清代中期四达方各姓人捐资修建,吉安解放前曾驻过四达乡公所和乡苏维埃政府,解放后驻扎过四达公社等,1957年起改办四达小学、社山附设初中班的小学,此时庵舍拆除。
  土祖庙位于富滩镇社山村委会流汶塘自然村西面,原下吉安府的驿道旁,元代时期当地人修建。因庙旁有小街,故香火兴旺。后因改道,庙渐废,至吉安解放前夕仅剩几堵倒墙。
  鹫岭古庙位于富滩镇绕园村东,明代初由绕园村刘、李姓、泉塘民众创建,庙中有两栋建筑,有围墙,吉安解放前夕已废,现仅存遗址。
  经书庵位于富滩镇渡头村,浣江北岸,建于清初,清代至吉安解放初期办过书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曾氏妇女主持,于21世纪初多次修葺扩造。
  寨下庙位于富滩镇三友村委会寨下村北面的浣江河边,清初由附近五瑕下方各姓人捐资修建,“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
  大公庙位于值夏镇塘陂村(西塘)。
  盘古山庙位于值夏镇万胜阳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刘油受当时状元公罗一峰点化,从佳山徙居今阳门村,为保新居平安,在两村之间的盘龙山建一庙,安上神位,庙名为盘古山。庙名三字是罗状元亲书,至今仍清晰可见。曾设过私塾。
  潭溪古庙位于值夏镇南田村舍南村。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古潭庙位于值夏镇南田村张坊自然村。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传说有一深不可测的潭,潭中有龙,建庙为祭拜神龙造福人类。
  崇福庵位于值夏镇大前村寨前自然村。清乾隆元年(1736)由善男信女捐资所建。
  七姑庙位于值夏镇永乐村七姑岭,北宋景德元年(1004)由附近村民捐建,2003年重修。
  宝善庵位于值夏镇万胜村与文陂乡北溪交界处,宾兴书院左,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修。
  娘娘殿位于值夏镇七姑岭,药师古寺右。
  药师寺又名永乐寺,位于值夏镇七姑岭北面,唐天宝六年(747)建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毁于战乱。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明宣德六年(1431)铸钟,并铸有铭文,太仆卿曾皋有记。
  水月庵位于值夏镇黄州村,建于明万历(1573~1619)间。
  一天门位于值夏镇马埠村与万胜村佳山自然村交界之山上,隔富水与值夏车田村、圩镇相望,建造年代失考,“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芳神庙位于值夏镇坪上村。明末由坪上坊各村民捐建。
  灵观庙位于值夏镇大前村路边村。梁天锡创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
  茎草庵位于原纯化乡,详址无考。
  西华山寺位于富田镇。由王安炳主持教务,1996年恢复活动。1996年登记。
  崇先寺位于富田镇匡家村,距文山祠里许,宋末粹然长老化缘而建。后祠毁,寺僧迎丞相像寺中祀之。不久,复建祠。明刘松过寺拜信国公像,诗云:“丞相祠堂野烧空,犹存遗像寄禅宫。弟兄岂计安危异,孙子终怀祭祀同。黄叶断垣鸟绕树,绿芜深院马嘶风。可怜惜华归来恨,城市累累落日中。”后改名为崇仙寺。
  嘉济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匡氏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玄坛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匡氏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齐天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匡氏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半山寺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张延徵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神厅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泥塘村,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护庵位于富田镇陂下村,清光绪十七年(1891)始建,包括佛堂、僧人宿舍、书舍等,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紫沙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弘冈山又名紫沙庙,创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清咸丰六年(1856),陂下村遭太平天国军毁损,几十年后,在僧人默谦的主持下重修。吉安解放后,庙宇全面翻修,修补石佛11尊,新增佛像28尊。
  财神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胡先绍、胡守诚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
  文岗山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潭炉村,罗福安创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
  耕耘山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潭炉村,罗家源创建于清朝。
  玉华山庙位于富田镇陂下下坪村,创建于清朝。
  彭祖庵位于富田镇横坑村,又名回龙庵。循规、循矩、循端三兄弟约明嘉靖四年(1525)创建,地名庵掂(里),中堂有“彭城世祠”、“寿域重开”两块木匾,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另辟有经堂、斋室等配套建筑。和尚始有2人,后增至30余人,香火鼎盛一时。后开辟了书院,供方圆几十里的学子就读。清武举钱宝俊,六晶官员钱瑞芝、钱翰香、钱光鲁先后在此就读。“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现仅存门楼和一块“彭城世祠”牌匾,牌匾保存在“顺公堂”。
  南禅寺位于富田镇王家宗祠诚敬堂右前侧,始建年代失考。青原山禅宗分派于此,易名“南禅寺”,相传白玉蟾曾居于此。寺分两层,内有观音堂、娘娘庙,楼上有走廊。寺前有焚烧塔,塔呈六角形状,高2米,法师圆寂后焚尸处。寺对面隔水塘有三座法师金身塔,塔呈六角形状,高4米,贮藏法师骨灰处。1937年,南禅寺毁于战火。
  报国寺位于富田镇文家村,文山“大小面”山顶,与天马山主峰隔河相望,遥遥相对。创建于南宋末年,专为祭祀文天祥及其父母妻儿。多次毁于兵燹,当地百姓多次自发捐建。
  上乘庵位于富田镇文家村文山旧隐(又名道体堂)旁,文祖钮创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
  大兴庵位于富田镇新安高庄何家村,海秋创建于元末明初,现重修。
  菠萝庵位于富田镇新安草坪上村,创建于明朝中期。
  上天宝庵位于富田镇王田村,曾氏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相传文天祥骑竹马在此上天。
  下天宝寺位于富田镇王田龙尾村,创建于宋朝。现存三米高古塔宝座。
  观音岩寺位于富田镇木湖村大坑观音岩,李健创建于清朝,是自然景观,岩下一送子观音像,求子者众多,传说妇女只需去朝拜摸一颗小石子带在身上就可怀孕,后木湖村民捐资建造了一座小庙。此地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玉皇庙位于富田镇木湖大坑村,康一伦、康一泮创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传说山为夫妻山,又叫天女散花,两山白天分开,晚上则合拢。
  竹林庵位于富田镇木湖李家村,李氏创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其地修竹丛生,故名。
  竹林庵位于富田镇横坑枫树塘,始建年代失考。
  观音庙位于富田镇龙会新居村,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
  仙坛庙位于富田镇水口北韶村,萧天叙创建于明朝,有“天下三坛半水,此占半坛”的传说。
  永兴山寺位于富田镇水口村,郭雍睦创建于宋末。
  龙回寺位于富田镇水口蕉芫村,创建于宋朝。
  平善庵位于新圩镇炉下村,创建于清朝。
  洪生堂庙位于新圩镇炉下村,始建年代失考。
  天赐山寺位于新圩镇新圩街,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寺内有一块明代进士曾皋撰的《重修天赐山寺》碑,记载了寺庙的渊源及当时重修寺庙时的历史。
  耕云庵位于新圩镇璋塘村,梁宗煌创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宠济庵位于新圩镇洋田村,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回龙庵位于新圩镇雅吉村,刘国裕创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
  王江庵位于新圩镇城山村羊角庵老石桥旁,二进三直,前后有厢房八间,左边偏房三间,曾设私塾。创建于明朝。现重修。
  集福寺位于新号镇城山村城山张家村东面,始建年代失考,紧靠富水河,二进,供奉欧阳相公(欧阳修)、武安君。
  茁城山寺位于文陂乡东部约12华里的茁城山上古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一井两进,大门额上镶嵌一块文天祥手书“芗城名山”红米石匾,长1.72米,宽0.50米,虽已断为三截,但仍可拼接成整体,字迹清晰可辨。
  景德寺位于文陂乡香城山郡城隍庙右,唐代建造,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新修葺。
  灵瑞庵位于原纯化乡,现址不祥,罗洪先曾肄业于此。
  大乌山寺位于东固畲族乡龙家塘大小源村,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君庵位于东固畲族乡古竹南源洲村,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仙观庙位于东固畲族乡樟洲樟坑村,始建年代失考,1989年冬重建。
  公王庙位于东固畲族乡樟洲寨背村,始建年代失考,1990年重建。
  南源寺位于东固畲族乡白云山村,陈宗橈创建于清同治九年(1871)十二月。
  罗很庙位于东固畲族乡白云山村,创建年代失考。
  竹子坝庙位于东固畲族乡六渡村,创建于清初。
  白云山庙位于东固畲族乡白云山村,始建年代失考。
  小乌山寺位于东固畲族乡黄沙养军山村,谢氏创建于元朝。
  水东庵位于东固畲族乡江口和丰村,创建于明朝。有刘子龙的“菩提场”题字,毁于“文化大革命”。
  神坊庙位于东固畲族乡殷富村,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宝石山庙位于东固畲族畲族乡峰岭罗坑口村,始建年代失考,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传说明月当空的夜晚,此处会放光,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道观
  文陂万寿宫位于文陂乡淺陂村,陂头街中段西侧。建于清乾隆后期。占地1119平方米,三进砖木瓦结构。是江西乡村万寿宫建筑规模最大的。宫殿前有242平方米的墙园,建造时间稍晚,墙体中镶有“建造园墙乐输鸿名榜”碑刻,有“大清嘉庆四年(1799)立”落款。进入大门的第一进是挑角飞檐、雕龙画凤的大戏台,登上二级台阶,进入二进忠孝堂,忠、孝、神、仙四字分别大书在宫墙左右。二进与三进之间用天井、青石栏杆隔开,使三进成为相对独立的万寿菩萨神龛祭祀的地方。万寿宫入口为牌坊式门楼临街而建,上有三开间式垂花门罩,镶嵌“万寿宫”匾额。前两侧院门为拱门,中为一字门。中门红石框、楣,麻石槛,宽1.6米,高3.3米,门楣为石雕。门楼距万寿宫约50米。墙园的左右侧皆为拱门,上书“天不夜”、“月常明”。宫殿中大门上悬“王江铁柱”匾牌。
  富田万寿宫位于富田镇木湖大坑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康秉桃建。第一次反“围剿”时,毛泽东曾亲手在墙壁上书写红军《十大政纲》,已圮,现存基脚。
  富田万寿宫位于富田镇木湖樟树下村。民国时期建。
  值夏万寿宫位于值夏镇下街游江河边,现值夏中心小学内,由值夏当地人修建,修建年代失考。2008年拆除。
  东固万寿宫位于东固畲族乡古瑞林坳背村。始建年代失考,房子保存完好。
  东固万寿宫位于东固畲族乡六渡张家背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十方善信筹款建。
  东固万寿宫位于东固畲族乡殷富村。始建年代失考。是东龙游击队诞生地,红三军团驻地,1928年被靖卫团焚毁。1965年在原址上建了村级小学和大队部。松青观位于文陂一带(原纯化乡),详址失考。宋嘉定年间(1208~1224),道士袁巢云创建。元至元三年(1266)寇毁,道士刘宏道重修。
  大庙又名芗城庙,位于值夏镇值夏小学内,南宋胡轻倡建。20世纪90年代校舍改建时拆毁。
  仙女庙位于新圩镇城山村城山对面岭中部,始建年代失考,二进共四房,敬奉碧霞元君,曾设私塾。1958年拆毁。
  古城庙位于河东街道友谊毛家自然村。会龙记云,青原西十里许有庙,曰古城,祀陈高祖武皇帝也。创建于隋大业年间,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重修。
  朱陵观又称洞岩观,位于富滩镇棠溪村境内。观后有山,叫方广山,与青原山相连。山前有一巨岩,岩下有一天然丹霞石洞。涧泉流经洞岩上,飞瀑下泻,形成洞帘,岩上树根,白如银丝,垂至洞口。洞口不大,洞内宽大,洞两侧悬崖陡峭,萝藤密布,古树荫翳。洞崖之上,宋朝以前有一坛,叫玉华坛,相传是曾仙童得道升天处,夜间可见坛中亮光。洞崖东西两边各有一涧,东面之涧,旁有一岩,叫自雨崖;西面之涧,深数十里,涧口有一块棋坪石,过涧有一座山脊,向南突出观前再折转向东延伸,就象一条巨臂怀抱观岩。这座山脊有两个山峰,北为玄秀峰,上有震灵坛;南为对剔峰,上有回风亭。涧水沿4两峰流出,出口处溪水迴流,形成小沙滩,称其为沙涌,也叫鹿渡,上面建有石板桥,为进出朱陵观的必经之路。桥前建有康王庙,庙旁有一颗大樟树,能荫蔽千人。
  汉朝时,此地被张天师列为365座洞天福地之第360位。东晋时创观,传郭璞曾来此游历,唐贞元七年(791)吉州刺史阎粟辞官来此修道,此前曾有谢佩仙、彭仙、刘仙、道童曾在此修炼得道。南宋初,值夏胡轻在此创朱陵书院,其孙胡槻,胡藥皆在此就读,后皆中进士,官尚书。宋末,文天祥题有书卷。至元朝,胡蚀依孙胡鸣皋管理朱陵观,举义兵抗击贼人,朱陵观因此被贼人焚毁。后胡鸣皋之子胡兰宛管理道观,重建道观,恢复了往日面貌。元至元二十年(1283),著名词人刘辰翁游洞岩,作《吉水洞岩朱陵观玉华坛记》;明初解缙游洞岩,作《游洞岩》诗,永乐四年(1406)冬,作《重修青原洞岩朱陵观》记。此后又有张鳌山,曾皋等名贤大儒到此游览。
  朱陵观初名洞岩观,阎粟入道后,御赐观名“朱陵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06)奉诏改名为“宝寿观”,北宋英宗治平中(1064~1067)恢复观名为“朱陵观”。道观的大堂叫“据梧”,胡蚀建有自雨亭。名人题咏有:刘将孙书“寻吾”刻于石崖;解缙书写唐代戎昱诗二首并题诗;张鳌山题写“朱陵”二字;曾皋书“回风亭”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朱陵观、洞岩皆遭破坏,道观建筑废圮。1993年,因京九铁路建设需要,在此创办铁路道渣厂,洞岩被开山采石所毁,1998年6月,道渣厂停办,改为石料厂,取其优质石料破碎后,用于工程建筑和铺设道路,今观、岩皆荡然无存。
  天玉观位于青原城区北部,距城区10公里原本叫天狱山,相传此山之山神神通广大,能镇住世上恶魔孽妖,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将世上的妖邪全部赶进天狱山中,此山便成为妖邪魔鬼的炼狱。唐时即有道观,因名天玉观。
  天玉观自古形成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四方百姓来此朝拜,盛况空前。
  真常观位于滨江街道金竹社区马寨前村,今井冈山大学附中校内。吴(三国)嘉和年间(232~238),道士杨仙来到庐陵,在郡城水东来苏坊,标竹为坛,祈雨应灵,后凡有祈祷必定灵验。宋乾德元年(963),道士尹抱元自玉笥山来,建造堂殿,宋治平中(1064~1068)赐额“真常观”。明洪武三年(1371),刘在耕道士修葺,以竹色如金更名为“金竹庵”,始设学堂,进士刘珏曾在此读书。(一说真常观的刘真人有奇异之术传世。人们称他为刘神通,其门徒得其医诀。明崇祯年间(1628~1644)改为庵时,长出浅紫色的竹子,竹杆与竹节之间有黄文相间,犹如黄金碧玉,所以叫做金竹庵)后观毁庵废,今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校址。
  西华山道观位于富滩镇张家渡村北面西华山顶,雄居赣江东岸,遥对永和镇,是青原区境内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场所。
  西华山,古称华盖山。相传,唐末时此山紫气腾空,雷电交加,天气有异象。仙家道士仰慕不已,当地百姓以为天赐祥瑞,便在此建道观敬祀上帝,观名崇先观。此观因临赣江,往来崇圮者众,并相传神明灵异,因而名闻遐迩。
  两宋时,增建道观,有九皇真武殿,华盖崇元宫等,但观宇规模不太大。
  西华山西临赣江,异峰突起,三面迎风,冬季冰雪不易融化,所积雪水据传可医治疾病,百姓以为神奇,四乡香客,纷至沓来,道观名声大振。
  明隆庆五年(1571)的一天晚上,众信徒在崇元观商议扩建修膳事宜,忽然,真武殿左边墙脚突然塌陷,出现一个洞口,后掘起一个石雕閥髅函。是夜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淹没房舍林木,乡民惊恐万状。后因道士使人抛扔污秽之物乃止。此后维修增建道观殿宇,共有:玉皇、九皇、真武殿,文昌阁,崇元、华盖宫,观音玄坛,雷神堂;附属用房有:斋宫、宿庐、庖;畐;还在左隅建有精百堂,以备士大夫游憩。隆庆六年(1572)乃成。
  西华山殿宇建成,为区域内道教盛事,四乡香客、文人雅士、方外仙道云集于此,接踵朝拜,或吟诗抒怀,或作文记胜,后人汇辑而成《西华遗集》。江西右参政张恒(浙江嘉定人,万历进士)作序,进士泰和王鸣臣撰《西华山重修殿宇碑记》,梁(五代)道士尹蓬头、宋制度史赵潘、宋萧(江西清江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明吉水周述等有诗作。
  西华山还建有六祖庵(本章附录“寺庵”记述),为佛道同山。
  洞元观位于河东街道,在茶庵之南。
  仰山祠位于天玉镇,仰山中。旧传阎聚、谢子和诸仙驻足地,当地百姓遂建祠以祀,成为道教场所。明末富滩施家边施逢觐、天顺进士山东海阳人萧鼎等隐居于此。后为佛教场所,名叫仰庵。
  龙王庙又名潇游庙。位于富滩镇江南村,雄踞浣江边的悬崖上,明代初由原吉水县沿江人(水南和富滩一带)捐资修建,庙内供奉龙王塑身等。庙旁有风月亭和瑞贤亭,亭下的龙王潭深不可测,潭下游分布三险滩。原水上交通者路过此,要进庙拜龙王菩萨。“文化大革命”时,庙宇被破坏。1970年修建了螺滩水电站,龙王庙下的深潭险滩变成了库区。20世纪末由赖姓青年倡议重修。
  碧霞观位于富滩镇古富村文水公路右侧,创建年代失考。
  南华山道观位于富田镇横坑村,钱氏创建于清末,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毁于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现仅存基脚。
  真君阁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天马山山顶,唐景福元年(892)始建。宋仁宗倡佛,景祐三年(1036),真君阁佛道合一。南宋时,少年文天祥常上山向僧道求学,中状元后,亲笔题写“天马名山”镶嵌于山门之上。邹彦明辟馆舍于侧稍平坦处之官寨,曰:半山书院。周必大常来此教授《四书》、《五经》。明天顺年间(1457~1464),孟昭重修。现址已改名天马山寺。
  子萧观位于富田镇江背观前村,创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老大将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胡熙鳌创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
  康王爷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胡进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居山庵位于富田镇王田太坪村,匡啟皆创建于宋建炎元年(1127)。道观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拱桥村(无名烈士墓地旧址)。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人物

行思
相关人物
石头希迁
相关人物
笑峰大然
相关人物
药地大师
相关人物
高光
相关人物
体光
相关人物
阎粟
相关人物
尹抱元
相关人物
谢子和
相关人物
庄昭林
相关人物
尹蓬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作品

青原山净居寺
相关作品
云兴山寺
相关作品
地藏阁
相关作品
西华山寺
相关作品
朱陵观
相关作品
天梁名寺
相关作品
安仁山寺
相关作品
天马山寺
相关作品
莲花寺
相关作品
芗城古观
相关作品
别峰庵
相关作品
方广寺
相关作品
碪庵
相关作品
福居寺
相关作品
青又庵
相关作品
西来庵
相关作品
黄龙庵
相关作品
定慧庵
相关作品
南桥庵
相关作品
石勋庙
相关作品
南平王庙
相关作品
灵官庙
相关作品
慈济庵
相关作品
村下庵
相关作品
大塘头寺庙
相关作品
崇宁寺
相关作品
西度庵
相关作品
南山庵
相关作品
老爷庙
相关作品
水月庵
相关作品
宝寿寺
相关作品
仰庵
相关作品
小金城寺
相关作品
地福庵
相关作品
资福寺
相关作品
龙集寺
相关作品
碧林庵
相关作品
回龙庵
相关作品
金盘庵
相关作品
慈云庵
相关作品
三头庙
相关作品
嵩华山寺
相关作品
西竺庵
相关作品
相公庙
相关作品
龙头寺
相关作品
南华山寺
相关作品
肇基山寺
相关作品
洞云庵
相关作品
翠林寺
相关作品
白竺寺
相关作品
远尘庵
相关作品
吉祥庵
相关作品
土祖庙
相关作品
鹫岭古庙
相关作品
经书庵
相关作品
寨下庙
相关作品
大公庙
相关作品
盘古山庙
相关作品
潭溪古庙
相关作品
古潭庙
相关作品
崇福庵
相关作品
七姑庙
相关作品
宝善庵
相关作品
娘娘殿
相关作品
药师寺
相关作品
一天门
相关作品
芳神庙
相关作品
灵观庙
相关作品
茎草庵
相关作品
西华山寺
相关作品
崇先寺
相关作品
嘉济庙
相关作品
玄坛庙
相关作品
齐天庙
相关作品
半山寺
相关作品
神厅庙
相关作品
护庵
相关作品
紫沙庙
相关作品
财神庙
相关作品
文岗山庙
相关作品
耕耘山庙
相关作品
玉华山庙
相关作品
彭祖庵
相关作品
南禅寺
相关作品
报国寺
相关作品
上乘庵
相关作品
大兴庵
相关作品
菠萝庵
相关作品
上天宝庵
相关作品
下天宝寺
相关作品
观音岩寺
相关作品
玉皇庙
相关作品
竹林庵
相关作品
观音庙
相关作品
仙坛庙
相关作品
永兴山寺
相关作品
龙回寺
相关作品
平善庵
相关作品
洪生堂庙
相关作品
天赐山寺
相关作品
耕云庵
相关作品
宠济庵
相关作品
王江庵
相关作品
集福寺
相关作品
茁城山寺
相关作品
景德寺
相关作品
灵瑞庵
相关作品
大乌山寺
相关作品
真君庵
相关作品
仙观庙
相关作品
公王庙
相关作品
南源寺
相关作品
罗很庙
相关作品
竹子坝庙
相关作品
白云山庙
相关作品
小乌山寺
相关作品
水东庵
相关作品
神坊庙
相关作品
宝石山庙
相关作品
文陂万寿宫
相关作品
富田万寿宫
相关作品
值夏万寿宫
相关作品
东固万寿宫
相关作品
松青观
相关作品
大庙
相关作品
仙女庙
相关作品
古城庙
相关作品
朱陵观
相关作品
天玉观
相关作品
真常观
相关作品
西华山道观
相关作品
洞元观
相关作品
仰山祠
相关作品
龙王庙
相关作品
碧霞观
相关作品
南华山道观
相关作品
真君阁
相关作品
子萧观
相关作品
老大将庙
相关作品
康王爷庙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西华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