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间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68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民间艺术
分类号: J193
页数: 4
页码: 784-787
摘要: 青原区的民间艺术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民间音乐有山歌、小曲等。民间器乐主要是打击乐和二胡、板胡、喷呐等。民间灯彩以淺陂、匡家的彩擎承年代久,新圩箍俚龙入编《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民间文化

内容

青原区的民间艺术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民间音乐有山歌、小曲等。民间器乐主要是打击乐和二胡、板胡、喷呐等。民间灯彩以淺陂、匡家的彩擎承年代久,新圩箍俚龙入编《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第一节民间音乐
  民间歌曲以山歌、小调、号子、田园歌曲、风俗歌、歌舞曲等为主’“五四”运动以来,大多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到了土地革命时期,境内反“围剿”的斗争如火如荼,群众都时兴唱革命歌曲,如“送郎当红军”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则以唱毛主席语录为主,戏剧多演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
  山歌
  东固畲族乡和富田镇的客家人喜欢唱山歌,语言自具原居地色彩,形象生动、纯朴自然、通俗易懂,便于口头传唱。曲式结构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由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乐段的曲式。其次在乐句中插入衬词、衬句而构成的扩充乐式。那些较长的“盘歌”或“滚板山歌”,多属叙事性,音调平稳,节奏富于变化,接近自然语调。即兴性强,借景抒情,随唱随编。表现客观实在、语意直率,语言丰富,大量用“比”、“兴”手法。唱时常加一些衬字、衬腔,以助情绪的发展和气氛的形成,用“哎呀勒”表示歌唱的开始,用“呜喂”表示歌唱的结束。女口“过山梆”(山歌):“哎呀勵一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皑皑。行了几多石子路,丢掉几多烂草鞋。呜一喂!”
  小曲
  小曲,也叫田歌,与山歌相似。农民野外劳动时或闲暇时随口唱一些小曲来解闷,以表情达意、解除劳动疲劳为主,不受劳动形式和强度的束缚,节奏自由,直抒胸臆。所以,小曲多以生活故事为题材,曲调仍然保持着民歌的风貌。因歌词与曲的关系不固定,随想随唱,小曲显得格外好听。也有大众场合唱的小曲,这样的小曲受场所的制约,歌词与曲的关系比较固定,一般是事先编好歌词,曲调由若干段组合起来,以分节歌的形式演唱,显得委婉流畅,优美平和。旋律多呈曲折的波浪形。节奏比较匀称而有规律,变化对比不大。如东固的采茶小曲,在茶山上,有老太婆、姑娘、小孩子、也有男青年,激情迸发时就会边想边唱,内容由唱者即兴而编,但曲调的旋律不变。如:“燕千花(杜鹃花),满岭红,大妮子嫁,细妮子送,送到牛牯崇。哎哟勵一一脚板痛!妮呀妮唔要哭,过只坳子就是你格屋。呜——喂!”有点像说话,或像山东快书,但又掺杂着唱,其衬词的发音方式大多是开口呼韵母,便于引长、传远,主要表现为较为明亮的声音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明朗、乐观的心态。
  小曲中衬词的特点是歌词以正词为主,衬词只起补充音节等辅助作用。所使用的衬词种类较多,基本归为五类,语气词、拟声词、称谓词、虚化词和表意词,形式多样。
  号子
  分为水上号子和陆地号子两种。水上号子多流行于富水河和滋江流域,船行上水,划船或拉纤同时用力所发出的具有音乐节奏的呼号;陆地号子多流行于东固、富田、新号、富滩、天玉这几个乡镇。歌词多以劳动内容、形式为主,扛抬重物时所需由一人发出号令,以协调众人的动作,所以,用一人领众人和的演唱方式来协调劳动节奏。多由领唱人即兴编成,句子的字节数随劳动的工种和强度的不同而变化,有二字成句的,也有五字和七字一句的。劳动强度大,则速度快,旋律简单;反之则速度慢,旋律多变。如扛槽树,则是由槽匠师傅拿着斧头坐在樟树上敲打树身指挥众人扛抬。
  风俗歌
  《喊船歌谱》是富田陂下古村挖掘出来的古老风俗歌,一人领唱,众人和,配以众少年跳火,烘托出一个盛大的、欢快热烈的场面。其他如《划龙船歌》、《朝拜歌》、《报春歌》、《哭嫁歌》、《辞嫁歌》、《哭丧歌》、《上梁赞》、《苦辛歌》、《怀胎歌》等,都是风俗歌,歌词多即兴编成,内容因人因事而异,随情而生,多用比兴开始,徵音落韵。女口《阿妹好比下土丘水》:“阿哥哥来阿哥哥,你要积钱讨老婆,阿妹好比下圻水,哪有保得上圻禾。阿哥一心听妹哇,不去嫖赌自成家,明年娶妻归门转,守规道矩持好家。”《要我唱歌唱不成》:“要我唱歌唱不成,生得一条苦瓜命。结头打了千多只,蜡烛挽得一万零。鞋有底,袜有掌,想做长工有人请。想来教书有学生。年纪到了一大把,有捡都走人家不赢。人才生得是蛮丑,不曾打扮有介精。六月天光想得到,想了一身会冰冷。”特别是闹洞房时所唱的歌既诙谐,又充满乐趣。
  灯歌
  春节期间,农村耍龙舞狮,挑花提灯划龙船,载歌载舞进行表演,所演的即为灯歌。流传较广的有“茶灯闹春调”、“马灯调”等。内容由山歌、民歌中的叙事成分发展为简单情节和人物的民间故事,每段四句或八句。稍带叙事性,有情节的则长达数十句,以七字句为多。也有五字句或五、七字句相间出现,每句音节多为二、二、三,演唱时多以乐器伴奏。
  第二节民间器乐
  吹打乐
  吹,即为啖呐;打,即为鼓、锣、钱、梆子。境内民间器乐以吹打乐占主导地位,如婚、丧、嫁、娶、酒宴及民间灯彩之中演奏。吹打乐分为单吹打和双吹打两种类型:单吹打乐曲较为单一,但可反复演奏,多用于特定的场合,如道士做法事时,一人既吹喷呐又打小鼓。双吹打在单吹打基础上可增加乐器,锁呐一般为高、低音两支,如结婚丧葬时鼓锣喷呐同时进行。梆子,一般为戏剧和做道场所用,演奏气氛热烈,多应用于特定、庄重的场合,曲式结构呈综合性形态。由于各地环境、习俗不一,演奏的风格、色彩上也有所不同。
  天玉啖呐天玉镇的喷呐不但保留了浓郁的江南韵调,而且在古代“工尺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一些曲牌改成了现代乐谱。
  啖呐的构造分为哨子、天芯、木管、提子四个部分,做工非常讲究。哨子采用立夏后一个星期的芦苇草,取其中间部分;木管是喷呐的核心部分,选用红木、紫檀木制成圆锥体,在管身上开8个音孔,分别为前七后一;提子和天芯则均为铜铸造而成。
  天玉镇代代相传的“牌字谱”和“工尺谱”为“上、尺、凡、五、六、乙”七声调式,曲牌种类有一百多首,如丧事有:《柳青杨》、《闹京街》、《九龙鼓》等;喜庆事有:《大开门》、《小开门》、《吉三匡青》、《枫入青松》《千秋遂青》、《四大锦》、《将军令》、《朝元歌》、《京八板》等。弟子拜师时,必须先拜“唐朝敕封青原大帝位”,上书“上天风流主,人间快乐神,鼓板先师,音乐童子”,然后才向师傅行叩拜大礼。演奏时,可独奏也可合奏,配以锣鼓镣,很是震人心弦。技高者能循环呼吸,即鼻口同时进气和吹气,不间断地吹奏半个小时。
  天玉镇的喷呐队很活跃,检兵、送兵、剪彩和开业等活动都会请演奏,该队技法有所创新,并获得了许多奖项。
  打击乐有堂鼓、板鼓、大鼓、扁鼓、小锣、堂锣、月光锣、大汉锣、京锣、大钱等演奏低沉的乐曲,有时还要加入特大锣,以表现肃穆,深沉的气氛,如搞龙时游村,两人抬一面大锣,边走边打,在富水河流域最为常见,富滩、河东、天玉次之。
  宗教音乐
  古时,青原辖区内的道观众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庙会、散族谱、开醮场、做道场、开坛、祭祀及“灵堂”吊孝,都有村间的乐鼓手为道师做法事伴奏,道教音乐有一套完整的演奏程序,如做道场时,按开坛、安灵、祭坛、下坛、上表、开启、别灵、送驾的顺序依次演奏。使用乐器为:锣鼓、钱、喷呐、竹笛、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流传的演奏乐曲为《功曹点光》、《卫临关告点八卦》、《三宝赞》、《灵宝赞》、《大擂》、《坤光三宝》、《刀枪赞》、《法事调》等。其乐曲表现为高亢、激越或低沉、哀怨、色彩鲜明。现在庙宇里面菩萨开光时大致都是上述的几种乐器,如散族谱时,道士一边摇铃念经,另一边有一人耍大刀。
  第三节民间灯彩
  新垛箍俚龙
  箍俚龙传世于新圩镇栗溪村,流传了几百年。据栗溪《胡氏族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8),村前有一座祖山,称“龙形”,盛产毛竹:山上有一口活泉,叫“珠源”(现已建成珠源水库)。相传该村就是靠了这股龙口含珠的水脉才得世代繁衍的,所以村民们把“龙形”山“珠源”水奉为神明。箍俚龙就在人们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和每年的春祭活动中产生了。
  箍俚龙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一当地的下元宵节前后表演,以祭祀天地、龙王、祖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对神明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正月二十六日起,村民们便筹备扎灯,待到二月初一午后,人们把龙灯带到“龙形”山上“请水”“发龙”:表演时由九人持龙,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因为龙身是由一个个蔑箍紧紧相连的,给龙的穿绕、摆字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所以表演时无论集散都连贯自如,穿花摆字能随心所欲。
  1954年,箍俚龙参加了当地农民文艺会演。1958年挖掘并首次整理,除注意保留箍俚龙的原有特色外,还作了尝试性的改动。其中就有把摆字“天下太平”增摆“东方巨龙”。1959年2月,东方巨龙参加了原吉安地区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奖,3月加入吉安地区代表对参加江西省农村文艺会演,受到一致好评,并选拔参加了最后的公演。1959年10月,东方巨龙在吉安街头隆重举行建国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表演。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力度,1984年,吉安地区开展民间舞蹈普查,在原吉安县文化馆的协助下,重新排演了这个节目,并依据该龙灯的特殊制法,恢复了箍俚龙的名称。1986年箍俚龙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被编入《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并且被推荐到《中国民间舞蹈集成》。1991年1月9日,为庆祝文天祥纪念馆开馆,箍俚龙在民间灯彩晚会上再次精彩表演,受到数万观众的交口称赞。2004年,在青原区举行的经贸洽谈会上,箍俚龙的表演给中外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9月,参加了吉安市“金土地杯”农村文艺会演获三等奖。2010年3月吉安民间灯彩《箍俚龙》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体的扎制工艺箍俚龙整条龙用三根结实的麻绳将一千多只蔑箍连缀而成,总长达24米以上。龙头龙身龙尾贯穿一气,全龙不分节。龙头金碧辉煌,角竖而坚,舌大似扇,眼珠如拳,髯口两侧分别贴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龙身至龙尾层层叠叠贴上黄红色鳞片。鳞片之多,数以万计。龙体脊背上饰有一黄二绿龙筋的称为“黄龙”,饰有一黑二绿的称为“乌龙”。制作一条这样的箍俚龙需耗彩纸约300张。
  表演内容箍俚龙的表演一般是双龙并进,各为九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没有彩珠。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整个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龙的行进、穿花、盘柱、咬尾逶迤蠕行、首身翻转,酷似巨蟒。至于摆字,古已有之,《清官遗闻》中就有用丁字竿摆字的记载,曲牌为《四篮子》、《千秋柱》、《风入松》等。颂诗赞词为:
  太公古庙守下方,二龙住在栗溪庄。
  左狮右虎来相助,中有龙凤共呈祥。
  左边金山挂金榜,右边溪水点文章。
  箍俚龙摆字的难度系数很大,因为它是用一个整体来摆,表演最后一个花节盘王时,整个龙身盘结成立体螺旋状犹如蛇之歇息,因此本地人称箍俚龙为“蛇龙”。
  渼陂彩擎
  渼陂古村的彩擎始创于南宋初,距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渼陂梁氏几乎每年上元宵(正月十五)、下元宵(正月三十)、二月初一、农历八月十五都会举行“彩擎”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做“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停止。2002年开始恢复、创新,在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表演。淺陂彩擎表演队人数为28人,装彩擎前先从梁氏宗祠“永慕堂”里请出大神,由若干名五、六岁的小男孩沐浴后盛装跪拜,然后才能完成装擎的工作。出游时有彩旗、万民伞等开路,还配有民间吹打乐。
  早期的渼陂彩擎是一种结构简单,高约3米的擎,绑坐在擎架上的小孩人数为3人,由4个壮汉抬着控制擎的平衡与转向游走。道光年间梁氏人中有个生意人叫梁道伸(字梅轩)的人,建议把擎改装成高4米,制作工艺也相应复杂,整个擎架用上好的木材制作,柱壁上刻写有“忠、孝”等字,高高的擎架上用靠垫类物体绑坐7~8个小孩,抬擎的也多达十几人。擎架由专人控制转向和平衡,在水平面的道具上按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伴有表演动作。
  创新后的彩擎底座形如米斗,上约80厘米,下约100厘米见方,上小下大,可容纳二人。底座中心由一根柱子支撑,三个男孩扮成戏文人物,或扮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分别绑扎在三个支点上,再套上戏服,支柱隐藏在戏服内,不露半点痕迹。底座上有固定的抬杠,抬起底座,三人高悬半空,如腾云驾雾一般。
  二月初一,是渼陂游神最后一天。永慕堂天井四周摆满了长长的竹篙,竹篙上吊着垂地放的鞭炮。天井中心吊起直径约一米的架花,外表看似纸扎的大脚盆,机关和巧妙都藏在里面。点燃引线后,落下一层纸扎人物,不是历史典故,就是戏文故事,变幻无穷,栩栩如生。四周小烟花五光十色,火花四射,令祠堂流光溢彩,香气袭人。架花少则五层,多则九层或十一层。燃放架花时,用瓶子花、筒子花作烘托,景象万态。
  上房各房祠装扮彩擎,各房都备有戏装道具。永慕堂装一台,孝友堂、节寿堂、洪庆堂各装扮两台,求志堂人多,装扮三台,其中一台像风车形,村民称“乌叉擎”。清隐堂装扮一台,全村共十一台。十一台彩擎先集中在永慕堂,拜祖敬神后,统一出发。族长及老成斯文手提灯笼,与肩挑花篮的姑娘走在前面,彩船、高翘、蚌壳精及装扮的故事人物紧随其后,四至八人抬的彩擎紧随,鼓号齐鸣。队伍穿渼陂古街而行,游至街尾义仓,再返回永慕堂,上午活动结束。在扮的故事人物中,节寿堂的“驼子背妻”是个传统节目,一人扮二角,演技过人,逼真的形象,诙谐的语言,最招人喜爱。
  彩擎的表演形式多以名人典故为主,以传统名剧为造型,如:“《西游记》、《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何昌言、文天祥、罗伦等人物。按故事情节表演模仿历史典故人物的形象、特征,服饰新颖,每年不断更新,把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寄予其中。
  匡家彩擎
  匡家的擎是一个八人扛抬的大抬架,架子上再装上一个几丈高的竖架,架顶端立着一个身穿彩服的小孩,扮演某个神仙人物。匡家的擎妙就妙在“装”字上,支撑小孩的是一根钢筋,而这根钢筋必须装在一根茏茅杆里,不能让人看见。问题是这根钢筋不是直的,而是弯弯曲曲的,装饰难度非常大。“文化大革命”后,富田街道和匡家村的电线、电话线如蛛网一般,高度大大低于擎的高度,受电线网的制约,匡家的擎无法游街,也就停止不再表演了。
  横坑舞狮
  舞狮,就是打狮。横坑的舞狮始于清末,是富田镇独具特色的一项民间灯彩活动。舞狮队由狮手、乐手组成,不举行祭祀仪式,只需锣鼓一敲,乐器一响,便可表演节目,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其程序为:
  先是乐队打操台(即前奏曲)。依次表演拳术、棍术、刀术、凳术等。间以翻跟头、变魔术等插科打浑的节目。最后是舞狮,狮身系彩布做成,狮头仿狮子缝制而成。两个舞狮的人需要较深的武术根底,弹跳力强,一般由二十岁左右的少年担任。舞狮全靠鼓点指挥,尤其是狮尾,需弯腰弓背,看不见外面,还要抓住舞狮头的人的腰带,让他好做动作所以,舞狮人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熟悉听鼓点来协调行动。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天玉镇
相关地名
新圩镇栗溪村
相关地名
渼陂古村
相关地名
富田镇
相关地名
匡家村
相关地名
东固畲族乡
相关地名
富田镇
相关地名
富田陂下古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新垛箍俚龙
相关专题
渼陂彩擎
相关专题
匡家彩擎
相关专题
横坑舞狮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