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63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46
页数: 8
页码: 728-735
摘要: 教育体育局2001年3月,成立青原区科技教育体育委员会’2002年10月,青原区委、区政府印发《青原区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吉青发〔2002〕15号),决定青原区科技教育体育委员会更名为青原区教育体育局,属区政府工作机构,是区人民政府主管全区教育、体育事业的职能部门。教育体育局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科、教育科、体育科、纪检组(监察室)、校建办。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教育管理

内容

第一节管理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
  教育体育局2001年3月,成立青原区科技教育体育委员会,2002年10月,青原区委、区政府印发《青原区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吉青发〔2002〕15号),决定青原区科技教育体育委员会更名为青原区教育体育局,属区政府工作机构,是区人民政府主管全区教育、体育事业的职能部门。教育体育局内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科、教育科、体育科、纪检组(监察室)、校建办。
  教育督导室代表区政府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省市教育督导工作规定,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全区教育督导工作,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业务管理机构
  电教仪器装备站拟定和提出全区各类学校电化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规划并逐步组织实施,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
  教学研究室对全区中小学进行教学业务指导,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招生办公室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有关政策进行宣传;组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报名、体检、考试工作;组织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报名、考试工作;负责青原区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考试及高中毕业会考的组织与管理。
  第二节管理体制
  20世纪80、90年代,各地教育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政府管理”的管理体制。建区后,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
  2002年8月,实行全区中学正副校长竞聘上岗制度,31位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应聘人员参加了竞聘演讲,14位具有副校长任职资格的应聘人员参加了笔试。尔后,根据演讲、笔试成绩及业绩考察,产生了全区各中学正副校长。
  2002年9月2日,区政府下发(吉青府字[2002]20号)文件,决定撤销全区乡(镇)、街道教育管理机构。此后,乡镇、街道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直接负责,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由乡镇、街道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同年青原区明确规定正科级单位学校的正副校长及副科级单位学校的校长由区委组织部考核,区委常委会任免;股级单位初中、中心小学的校长、副校长由区委宣传部和区教体局联合考察,区委宣传部任免;村级小学校长由中心小学管理和任免。
  2002年9月,撤销全区乡(镇)、街道教育管理机构。此后,乡镇、街道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直接负责,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由乡镇、街道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区教体局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每学期开展一次“社会家长评学校、教师评校长、学生评老师”为主题的“三评”活动。
  2009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青原区中小学校长聘任管理办法》,同年9月份由区政府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对井大附中4位副科级副校长、青原山中学副科级校长依据该办法进行了聘任。
  第三节教师管理
  师资调配
  2002年8月,青原区科教体委印发了《青原区学校人事管理办法》,规范了教师调配原则。各中小学按师生比例,核定教职工岗位数,城区高中1:11.6、城区初中1:16.7、农村初中1:18、城区小学1:18.4、农村小学1:23.5。对边远山区的中小学作适当放宽,年级学生不满30人的村小按每班1.5个教师的标准配编。编制由区教育体育局、编委、财政局实行一年一核定,乡镇小学核定的编制在本乡镇学校内可调剂使用。考虑城区中、小学校人数逐年增多的实际情况,城区中、小学可适当预留少部分编制,以满足城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4年9月,青原区人民政府制定下发《青原区城区中小学教师配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城区学校教师实行“缺一补一,逢进必考”的调配原则。通过考试、公开选拔的方式,从区内外调入了一批教师充实了井大附中、天立实验小学、青原山中学师资力量。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区教育主管部门还定期从城区中小学抽调骨干教师到边远乡镇中小学支教。
  教师招聘
  建区后,青原区根据省市有关政策,有计划地选拔招聘教师。2002年8月,面向高等院校和吉安市各县区选拔录用了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和16名高中教师到井大附中任教。同年12月,组织全区37名民办教师参加全省统一选招公办教师考试,录用了35名。
  自2003年始,每年根据需要,面向师范院校和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招聘程序为:招聘信息公告、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笔试、试讲)、体检、录取、公示、聘用。2010年,教师招聘工作由江西省统一组织进行。从2007年起,青原区每年都接纳一批由省政府统一招募的“三支一扶”(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大学生,到基层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服务活动。“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支教服务期间,由省县(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生活和交通补贴。服务期满后,根据个人意愿,区人事局和区教体局共同办理接收安置手续。
  2003~2010年全区共招聘录用教师339名。
  教师竞聘
  2003年6月,青原区委、区人民政府根据省市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下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校长竞聘上岗、教职工聘任和末位淘汰制等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2003年下半年,通过实施教职工聘任制改革,共分流教职工149名,交流教职工58名。
  教师考核
  辖区内教师队伍的考核工作由学校行政班子组织进行,同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审批,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宣传部门进行。考核一年一次,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考核内容分为德、能、勤、绩,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各学校都制定了相关的考核细则,并对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职称评聘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于1988年开始实行。等次包括中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二级、中学三级,小学特高、小学高级、小学一级、小学二级等。2002年前,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评定程序是:教师本人根据任职条件和人事部门限定的职数提出申报,经单位推荐,最后人事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后,即可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为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同时享受相应的工资等待遇。
  2002年6月,江西省人事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赣府厅发〔2002〕14号),全区中小学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开的职称制度改革。在职教职工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自主申报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不受单位岗位职数的限制。学校在人事(职称)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指导下,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确定岗位责任和任职条件,在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下,自主聘任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聘后其工资福利待遇按所聘任的职务(岗位)来确定。对已经超过核定结构比例的单位,采取多退少聘(即超结构比例10%以内的退二聘一,超结构比例10%以上的退三聘一)和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使其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实行评聘分开的目的,就是把资格申报权交给个人,资格评审权交给社会,职务聘任权交给用人单位。教师待遇
  2002年5月,青原区人民政府决定全区中小学教师工资从6月份起由区财政局统一代发。多年来存在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自2004年起,全区设立了教学质量奖励基金,起始年为20万元,奖励的重点就中考而言是看其及格率和平均分与全市平均水平的比较。
  自2006年9月起,在全省率先执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贴,2007年、2008年按每人每月50元、100元、150元发放,2009年、2010年按每人每月70元、140元、150元发放,高于省定每人每月70元、120元标准。
  自2007年7月起,全区中小学教师津补贴按国家公务员标准进行补助,2007年下半年按每人每年7000元,2008年按每人每年8200元发放,2009年12月,青原区率先在全市发放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每人年均1.5万元的绩效工资。
  从2008年起,青原区开全市先例,奖励“省级学科带头人”每人每月200元,“省级骨干教师”每人每月150元,“市级骨干教师”每人每月80元,“区级学科带头人”每人每月50元。
  2010年,经过区“名师”领导小组审核,评选出第二批区级学科带头人17名。推荐了陈小明、刘晓燕两位老师参评省特级教师。至2010年底,青原区共有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8名。
  教师培训
  建区后,教师培训途径不断增多,除有提高学历的培训外,更多的是在职业务培训。
  2001年1月,在井冈山师院附中举办全区多媒体电脑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
  从2003年起,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业务培训、学历达标培训、校长资格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四培”工程。同年4月在青原山中学召开全区电化实验教学工作现场会,7月在井冈山学院附属中学召开全区信息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124人。
  2004年,区教育局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全国教师培训中心合作,成立青原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共有51位校长、100多位教师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培训,同时聘请基金会培训中心教师到青原区上门讲课。
  2004~2007年,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着“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先后对小学、初中所有担任新教材起始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参训教师达1100余人。
  自2005年起,新招聘的教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已参训人员达284人。
  2006年,颁发《青原区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名师工程”。
  2007年4月,青原区教育网开通,区电教站在天立实验小学进行卫星资源接收使用和计算机系统维修等技术培训,参训教师达30人。
  2007年~2009年,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多次举办班主任培训,参训人员1100多人,向培训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
  2010年,启动了第一批教育部“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报名工作,全区共有100多名小学班主任报名参加。举行了第二批区级骨干教师“在岗研修”启动仪式,对全区现有108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新课程理论知识考试。同年5月26日~28日,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电脑基础操作、资源查找下载、运用PowerPoint整合教育资源、制作演示课件等。
  校长培训
  自2001年起,青原区加强了对校长的培训,强调校长持证上岗,高(完)中校长均要参加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在省教育学院组织的培训班学习,初中校长要参加地市教育学院岗位培训班学习,培训时间2—3个月不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除参加岗位培训班学习外,还要参加提高班学习。
  2002年8月19日至21日,青原区首届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和校长论坛在铁路大厦举行,有37位中小学正副校长参加了培训,并编印了《校长论坛论文集》。
  2003年7月28至31日,区教体局举办第二届校长论坛,全区各中小学45名校长参加了本届论坛。论坛共收集论文45篇,其中17篇被收录《青原区第二届校长论坛论文集》。2005年、2006年共派岀30名校长赴北京和上海参加免费培训。
  2010年,选派了25位村小校长参加中国青基会举办的198期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班。
  第四节教学管理
  规范教学行为
  2003年8月区教育体育局印发《关于青原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处理意见》,对青原区中小学在职在岗教职工提出“十个严禁”:严禁在校园内打扑克、玩麻将进行赌博和游戏;严禁向学生推销任何商品和强制学生集体购买教辅读物、复习资料等;严禁向学生乱收费、乱罚款;严禁在上课期间接打手机或电话;严禁使用旧教案或不备课上课;严禁上课缺席、迟到、早退、拖堂以及随意调课;严禁歧视、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课前喝酒和在教室吸烟;严禁利用工作时间在校外经商或从事有偿家教;严禁穿拖鞋、背心或奇装异服上班。每年区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到各中小学进行教学督查,规范校风、教风和学风。
  教学研究
  建区后教学研究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2000年起对初三年级在校学生,根据学生自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分流教育,即升学预备教育和劳动就业预备教育。
  建立区学科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把转化差生、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严格规定考试次数。
  测评学业成绩时采取平时考查和阶段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学分制变等级制,成绩报告单变等级加特长加评语,一般评语变赠言式评语。
  2002~2004年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演练达标”活动,通过教师申报一学校考核一教研室验收的形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2005年区教研室印发《关于推进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意见》,各中小学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个人钻研一集体交流一共案达成一课堂实施一课后反思”等环节,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2006年起,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仅2010年全区有7个课题成功申报省、市级课题,并有省级课题结题1项,市级课题结题3项。
  第五节升学与招考管理
  初中会考
  1990年起在初中二年级实行历史、地理结业会考,会考成绩列入毕业考试成绩。此后对初中会考科目及时间作了几次调整,2010年生物、地理笔试时间在初二下学期,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加试在初三下学期。
  中考
  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17~19日,2001~2002年区内在井大附中、值夏中学和富田中学设考点,2003~2009年考点均设在井大附中和富田中学,但2003年,因“非典”疫情全区各初中以校为单位设考点。2010年考点设在井大附中和吉安十三中。
  1994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和江西省教委《关于施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吉安市实行初中毕业学生中考体育加试,满分30分,其成绩计入中考成绩。2003年,因“非典”疫情发生,体育加试工作停止,体育测试由各校自行组织。
  2003年,江西省中招考试科目发生变化,在原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基础上增加历史、地理、生物合卷一场考试,时间提前至6月16日下午进行,开考计七场9科。
  2005年,中考考试科目改为六场7科,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与历史合卷,考试时间恢复为6月17~19日。当年,理化实验操作列入中考会考考查科目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得录取进入省、市重点高中就读。
  建区后,为保证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的生源素质和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从2003年开始在全区各初中毕业生中实行学校推荐、个人自愿、择优录取的办法每年选拔了一批三年直升生进入附属中学。
  因青原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遏止部分偏远穷困地区教师素质下滑的趋势,从2006年起,青原区依据上级的招生政策,实施“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农村小学教师。即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在校表现良好,有志于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学生作为定向委培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三定向”培养对象的中考成绩不低于青原区井大附中当年高中统一招生分数线40分,东固畲族乡、富田镇的考生可再降低20分。“三定向”学生毕业后还须经过考试录用,再分配至区内农村小学任教,而且必须服务五年以上。
  从2007年起,针对社会上择校生现象愈演愈烈的势头,为了保证教育公平、扶持薄弱学校,青原区启动了均衡招生工作,即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切出一块按毕业生比例分配到各校,并适当向条件较差的初中进行倾斜。这一工作旨在鼓励初中生就近入学,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有利于全区各初中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对因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可推荐到吉安一中的宏志班学习,其中的一些女生还被选送到吉安一中的春蕾班学习。
  表29-8-12001~2010年青原区中考科目及分值情况
  高中会考
  为了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克服普通高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群体性“偏科”现象,江西省于1991年成立了省市县三级会考组织管理机构。决定自1991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会考制度,高一考生物、历史;高二考化学、地理、物理、外语;高三考语文、数学、政治。会考科目中有一科不及格,便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
  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高中毕业水平考试。
  江西省首轮高中会考自1991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开始至1994年6月结束,每年进行两次常规考试、一次补考,考试科目为9科。
  从2000年6月起,实行每年2次会考,每次开考全部科目。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对考生一次报考的科目和科次不作限制;允许考生多次参加同一科目的会考,按取得的最高等第记录成绩。允许少数优秀学生提前参加会考。2001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向社会开放,凡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社会人员,不论职业、年龄均可报名参加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允许高中阶段教育其他类学校如职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班)、成人中专、技校的在校生参加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凡参加规定科目会考成绩合格者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针对多层次、多特色的高中办学模式,将语文、数学、外语3科的会考交由各设区市在全省统一规定的时间内组织施考,自行命题、组考和阅卷,施考后须根据省会考办关于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等第成绩的转换原则,将原始考分转换成A、B、C、D四个等级,D级为不合格,但可以通过补考达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思想政治学科的考试由闭卷改为开卷的方式,2005年6月,历史、生物、地理3个学科也实行开卷考试。
  为鼓励一部分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长,促进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办出特色,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创造宽松环境,从2004年6月起全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试行单科免考制度,自2002年秋季以后入学的在校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参加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全国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省级竞赛获一等奖)的考生,有资格申请相关学科的免考。
  从2010年春季起,高中会考改为学业水平考试。
  高考
  1994年高考,江西省由传统高考形式向“3+2”形式过渡,即文科由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历史、地理2科;理科由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物理、化学2科,各科考试均采用标准化试题。
  2002年高考,江西省首次实施“3+X”考试方案,即“3+小综合考试”。考试科目文科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文科小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理科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加理科小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考试科目及分值为语、数、英各150分,文、理科综合各为300分。考试时间由两天半压缩为两天。当年考生档案全部采用电子档案采集信息,并首次对高考语文作文采用网上评卷和实行高考网上录取改革。
  2003年高考,江西省继续实行“3+X”考试方案,但数学试卷开始分为文理科,当年高考提前至6月7~8日两天进行(过去是每年的7月7~9日),青原区每年高考的考点均设在井大附中。
  2004年,首次取消调剂志愿,采取网上填报缺额院校志愿,首次实行艺术类专业全省统考,本省高校依据统考专业成绩录取;开始调整定向招生办法,定向生录取分数线不能低于同层次统招控制分数线,定向计划面向全省考生,考生自愿填报志愿,依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高校先录取,后与考生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2005年,江西省加入分省命题改革的队伍,语文、数学、英语3科自行命题,实现了由“全国卷”向“江西卷”的顺利、平稳过渡。同时,高考全部科目实行网上评卷,全面提高了评卷质量。
  2006年,全面实行网上报名,三本和高职(专科)院校志愿由往年纸质填报改为网上填报。
  2007年,首次实行“知分、知线、知位”填报志愿,即考生在公布成绩、分数线和排名后填报一本、二本院校志愿。外省三本(独立学院)和高职(专科)的艺术类专业全部使用省专业成绩录取。
  2008年,在所有考点、考场设置手机屏蔽仪。
  2009年,在第一批本科批次实行平行一志愿改革;全部批次实行网上填报志愿。
  体育艺术类考生笔试:考生分文科、理科类,文科类的考试科目和试卷与普通文科相同,理科类的考试科目和试卷与普通理科相同。
  体育艺术类考生专业考试:音乐、美术在高三上学期每年的1~3月份进行,体育在高三下学期约每年的5月份进行。
  表29-8-22000-2010年井大附中高考报名与录取情况单位:人
  续表29-8-2
  第六节“两基”工作
  1998年前后,辖区内原所在县市(吉水县、吉安县、原县级吉安市)均已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但随着上世纪末大中专院校学生自主择业的推行和打工潮的兴起,一时间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各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中学生中途辍学。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巩固两基成果,青原区根据省、市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要求,2001年12月9日,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宣传部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两基”复查年检工作领导小组。
  2002年4月9日,青原区教育系统“两基”复查年检动员会召开,吉安市检查组同志到会指导。同年4月19日,青原区政府办公室批转区科教体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保学控流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4年4月5~6日,吉安市“两基”复查组对青原区“两基”迎检工作进行过程督查。同年4月20日,召开青原区迎接省“两基”复查年检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长、镇长、街道办主任及分管领导、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中学校长、教办主任参加会议。
  2005年5月17~21日,江西省“两基”复查组一行六人,对青原区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行了检查。根据抽签结果,检查组对天玉、文陂、新圩三个乡镇进行了复查。复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已达标。
  2007年1月19日,在天立实验小学召开青原区“两基”工作迎“国检”动员暨业务培训会。各中小学校长、“两基”专干、局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了会议。同年3月30日,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在区政府八楼会议室召开。区政府向各乡镇、街道下达了《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目标责任书》。同年5月14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组长、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来青原区视察调研“两基”工作。
  2009年5月15~20日,江西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组对青原区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督导评估期间督导组到井冈山大学附中、青原山中学、天立实验小学、河东小学、文武学校、井冈山科技应用学校、天玉镇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
  第七节特殊教育
  青原区教育行政部门2002年9月年制定了《青原区特殊教育规划》,建立了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完善了青原区特殊教育工作。2006年对全区残疾少年儿童进行了普查,共有在校残疾儿童136人。其中: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12人,区各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有92人,入学率76.5%;对11名盲童实施了“长江新里程盲童入学项目”、2名肢残学生实施了“扶残助学项目”、50名残疾学生得到了资助,补助金额达29398元。从2007年春季起免除学费,并免费提供国家统一的教科书。2010年秋季,全区适龄残疾儿童86人,其中25人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57人在青原区随班就读,入学率95.3%。
  第八节学校安全管理
  青原区成立以来,学校安全工作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所重视。区政法、公安部门派出优秀干警到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抓好校园治安管理,打击扰乱校园的不法分子,并协同文化、工商部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对“三室两厅”和网吧进行了清理整顿。区交警大队对校车接送工作进行了重点整治,取缔了隐患校车。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安全监督部门积极做好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和其他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区消防大队对学校消防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配齐了消防设施,组织了学校安全员参加消防知识培训,对师生进行了消防知识宣传,组织师生进行了消防演练。如2008年1月11日,教体局和区消防大队联合在青原山中学进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全区各中小学校长参加了观摩。2008年3月24日~4月10日,教体局又组织开展“森林防火知识进校园”活动,旨在增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安全用火意识和防火责任意识。2010年开始,政府为所有学校配备了保安,每年拨款40万元用于支付全区各中小学校保安工资。每年投资20万元用于全区中小学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每学期除教育局给学校下发安全工作责任书,学校给职能科室和班主任下发责任书,学校与每一名学生家长签订“家长监护子女责任承诺书”外,全区中小学(含所有村小、教学点)、民办幼儿园要进行安全工作全面排查,教育局及相关部门要下发排查整改通知书,各校要一一落实整改措施。同时,青原区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全区9个乡镇、街道和18个中小学校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全区各中学、中心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俱乐部”,配备专职老师做心理辅导。制定了《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谈心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等。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小明
相关人物
刘晓燕
相关人物
张天保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青原区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江西省人事厅
相关机构
井冈山师院附中
相关机构
井大附中
相关机构
值夏中学
相关机构
富田中学
相关机构
吉安十三中
相关机构
井冈山大学附中
相关机构
青原山中学
相关机构
天立实验小学
相关机构
河东小学
相关机构
文武学校
相关机构
天玉镇中小学
相关机构
青原山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吉水县
相关地名
吉安县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东固畲族乡
相关地名
富田镇
相关地名
青原区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西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