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62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1;G72
页数: 5
页码: 715-719
摘要: 1956年10月,吉安县第一所农民业余中学在陂头(今青原区文陂)成立,招收一个班,学员40余人,学制4年,主要是招收初识文字的乡村基层干部。学校配备了一名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就近聘请小学教师、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讲授各门学科和专业技术课。根据江西省教育厅规定:学制4~5年;设置课程有语文、历史、数学、地理、自然;学习时间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内容

第一节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1956年10月,吉安县第一所农民业余中学在陂头(今青原区文陂)成立,招收一个班,学员40余人,学制4年,主要是招收初识文字的乡村基层干部。学校配备了一名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就近聘请小学教师、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讲授各门学科和专业技术课。根据江西省教育厅规定:学制4~5年;设置课程有语文、历史、数学、地理、自然;学习时间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一年分两学期,第一学期为当年11月至次年4月;第二学期为次年5月至10月,每周6小时~8小时。每天学习4小时(白天、晚上各二小时),全年不少于280小时。其他各地,如东固、值夏等地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设立工人夜校和农民夜校,其学制课程均参照上述安排执行。
  1973年,农民夜校改为政治夜校,对象主要是村组干部,要求通过学习识字1500个,能看浅易报刊,能写简单便条和简单记账,并初步学会打算盘。东固共大办了一所“农民业余大学”,招收不脱产的农技员、共大农学毕业生、生产队长、大队长参加学习。根据农事规律,每年举办4期短训班,每期3天~5天,采用分片设点,上门授课的方法来提高一些基层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有100多人次参加了学习。
  第二节职工文化技术教育
  职工学校
  1950年,境内办起职工业余夜校,分高小、初中班。高小班设政治、语文、数学科为主,珠算、常识等科为辅;初中班增设历史、地理等课程。学习时间均为每晚2小时,高小班一年毕业,初中班二年毕业。老师及其工资都由工会和教育行政部门选派、支付,学员学费由职工所在单位负担,书籍、文具费学员自理。1955年,在值夏好镇职工学校的高小班20人。
  “文化大革命”中,职工学校停办。1973年工会组织恢复,职工业余夜校复办,以职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并设外语、数学等专业班,借此提高业务水平。
  职工文化技术补习班
  1983年辖区内针对厂矿系统大部分青壮年职工虽有初、高中毕业文凭,却没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工资等级与技术水平不相称的现象,采取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的形式,对这部分职工进行文化和技术补课。
  第三节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学校与学生
  20世纪90年代前,境内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公办学校主要有共大、农业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后,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一批民办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青原区2004年出台了《青原区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2006年全区共有民办学校8所:江西新科专修学院(含江西新科中等专业学校)、吉安文武学校、吉安影视艺术学校(含实验高中)、吉阳高中、值夏高中、中医护理学校、青原艺术高中、凯诺商贸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达3824人,他们中间主要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至2010年,全区有职校6所。
  2006~2007学年度,青原区职业教育政府助学金发放仪式于2007年7月4日在吉安文武学校举行,这次受资助的职业学校学生有318名,资助资金为每人1000元。此后,中职生每人每年享受国家1500元的补贴。
  表29-5-12001~2010年青原区部分中专教育与职业教育情况
  单位:个、人
  续表29-5-1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东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5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号召全省各山区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7月各地开始筹备,8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东固分校正式开学,35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吉安县以及与东固相邻的泰和、吉水、永丰等县农村。学校创建伊始无确定的校址,学员分散在相距二、三公里的东固樟坑农业社窑下农民家中,以及东固墟镇上的一个墟蓬内。1959年初春,东固垦殖场党委将本场三、五队的基地移交给学校。至此,学校有了稳定的校址。
  1968年以前,学校直属吉安地区管辖,先后开设了农学、林学、农机、财会等专业。1968年划归吉安县管辖后,其林、农、财会等专业班师生258人转入九龙共大。1969年根据走“五七”指示精神,吉安市三中的全部初中师生1000余人,迁入东固分校,编成21个班,实行半工(农)半读,学制4年。由国营东固山垦殖场和当地社队划进山林作为劳动基地。后又办起了酒厂、茶叶加工厂、化工厂(包括炼油、捡丝、尼龙、针织、印刷等多个车间)。1958~1966年,毕业生一律由国家统一分配,享受中专毕业生待遇。1969年由吉安三中迁去的城市户口学生也由吉安行署安排工作,但不享受中专待遇。至20世纪70年代,学校发展成校园占地7.2公顷,有6个专业,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余人,教职工70余人,并有农田40余公顷,山林近200公顷,校办工厂4个,汽车5辆,拖拉机4台的中等专业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入学实行推荐选拔,实行“社来社去”,由于动乱太多,放松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以至日渐衰微,流生现象严重。1980年9月,九龙共大并入东固分校,改为吉安县共大,学制为3年,办学方针为“半工半读,勤工俭学,自供自给”。办学初期学生学习期间的吃、住、学杂、书籍等费用都通过劳动收入解决,文化学习与劳动时间的比例,按4:6→5:5→6:4逐年增加文化学习时间,1983年以后,文化学习时间占70%。由于劳动收入减少,书籍和伙食费便由学生自备。专业则增设了养殖、缝纫、家电等。1988年3月更名为吉安县东固职业技术学校。1989~199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西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江西日报》、《江西青年报》和《吉安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先后报道了他们的办学情况。至1993年,该校尚有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家电维修、缝纫、果茶等专业12个班,400余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招生面临极度困难,1998年9月开始招收普通初中班2个,2001年9月并入东固中学,东固职业技术学校停办。
  吉安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0年12月创办,校址在现青原区滩头农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94平方米,有水田9.33公顷、旱地1.33公顷、果园3.2公顷、水库两座、水塘五口。学生实行军事编制,按班、排、连建制。1970~1977年,共招生380人,招生对象为本市城乡的初中生。先后开设了师资、园林、农学、财会、农机、畜牧兽医等专业,学制2~3年,实行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教学原则。文化课采用普通高中教材,专业课采用共大总校编印的教材,按专业需要开设课程。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但1972年的师资班60余人全部分配到全市郊区各小学任教,1978年5月学校停办。
  河东公社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8年11月在原青原农中(又叫滩头农中)的基础上创办,取名为“五七”共大,1969年春更名为“河东共大”,招收本公社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学校有教师4人,农业职工2人,后勤职工2人,水田4公顷多,旱地近1公顷,并有砖瓦厂。后来,校址从滩头村祠堂迁往公社滩头农场,建有楼房1栋,学习、生活用房一应俱全。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膳食和学费达到全部自给,办学经费部分自给。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分配工作外,大部分回队参加农业劳动。1971年45名学生毕业,其中4人分配到河东公社机关工作,2名参军,39名分配进吉安机床厂当工人。1973年停办,校址改为公社知青点。
  农业中学
  1958年各地人民公社先后开办农业中学,招收本公社未升学的小学毕业生。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和农业知识课,采用教育部统编初中教材。1958年下半年,有的公社又开办了一种实行学习、劳动、生活三集中的农业中学。I960年各地农中大部分停办。1961年为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整顿和充实了农业中学,值夏农中还被评为重点农中。与此同时新圩、富田也有农中。当时,农业中学半耕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形式有半日制、隔日制、周二制。老师计酬形式各种各样,或记工分,或给补贴,或拿工资。
  1964年,各公社又复办农业中学。其中一所因地处青原公社赣江大队滩头村的农中,取名为青原农业中学(亦称滩头农中)ₒ1965年,各地增办“三集中”(学习、劳动、生活三集中)的农业中学以及“三在”(学习在校、劳动在队、生活在家)的农业中学。原吉安市的这些学校除青原农中外,不久都停办。青原农中从吉安一中、二中、吉安高中抽调3名老师任教,这是当时办得较好的一所农业中学,1968年11月改为公社共大。
  1966年1月,吉安市政府在河东试办“城来社去”的农业高中,取名河东农业高中,校址设在邓家坪田村。招生60名,设高中、初中各一班。1968年10月学校停办。
  1984年下半年,为了培养农村初级技术人才和一代新型农民,吉安市政府决定在河东中学(现井大附中)的基础上增设农业技术高中部。学校分为吉安市河东中学和吉安市河东农业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1989年市河东中学改称吉安市第十一中学,市河东农业中学也改称吉安市第十一农业中学。吉安市河东农业中学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文化课;并先后开设了蔬菜、畜牧兽医、家禽良种、水产、农学、果树栽培等专业课程。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两年。1984~1992年,共招生425人,毕业223人,毕业后全部回家务农。该校在现天玉中学建立了占地面积2.7公顷的生产实习基地,种上了橘树1000棵左右,桃树240棵,另外还有一口鱼塘。学生轮流去基地上劳动实践课,内容包括:除草、施肥、喷药、灭虫、整枝、灌溉、观察生长。1998年吉安市第十一中学改办普通完全中学,吉安市河东农业中学随之停办。
  表29-5-21961年境内部分农业中学情况单位:人、个
  其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
  省立第二农业学校1925年秋,江西省农业厅在青原山阳明书院创办。1927年春,改称吉安农业学校,同年秋,改称省立第三农业学校。1929年迁入吉安城内,1931年冬停办。
  吉安县卫生进修学校1985年冬在东固镇创办,该校分期招收护理、中医、中药、蛇伤防治、乡村医生等五个专业,学制每期3个月,每期50人。
  第四节成人学历教育
  1986年以来,学历教育已成为发展趋势,各地组织了对20世纪70~80年代顶替、补员、招工等参加工作较早、学历较低的在职职工进行学历提升或在岗在职培训。职工只需参加相应的考试,成绩合格者就可选录到各类成人大中专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学业期满,成绩及格者发给毕(结)业证书,享受国家规定的学历待遇。成人学历教育形式多样,如:电大、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层次有高中起点达专、本科,专科起点达本科。1986年~2005年间,成人高考时间为每年5月上旬,考点主要设在市中心城区。2006年起考试时间改为每年10月的第3个双休日。2001~2010年,全区参加成人高考4515人,参加自学考试4614人,专科毕业48人,本科毕业生115人。
  表29-5-32001~2010年青原区成人教育情况单位:人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固镇
相关地名
邓家坪田村
相关地名
吉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