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中学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62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中学选介
分类号: G637
页数: 3
页码: 712-714
摘要: 青原区主要有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吉安市第十三中学以及停办的私立文山中学等。
关键词: 中等教育 学校管理

内容

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
  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井大附中)位于青原区河东街道金竹社区“金竹庵”,早在明洪武时这里就已开办学堂。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创办金竹初级小学,1959年办完小,1969年附设初中班,改称金竹学校,学生362人。1978年撤销小学,办完全中学,同年8月23日改名为吉安市河东公社金竹中学,隶属河东公社管辖,有8个班级,两栋土坯木材结构房(一栋砖瓦房教室,一栋砖木结构的教师办公室、宿舍)和简单的化学、物理实验设备。1983年更名为吉安市河东中学,由吉安市教育局接管。其间盖了一栋二层共10间教室的钢筋混凝结构的教学楼,规模扩大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63人。1992年学校规模扩大到教学班26个,学生1033人匚另有一个农技班,学校分为吉安市河东中学和吉安市河东农业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学校管理体制,并在天玉中学开设了农业实习基地,有一果园,面积2.7公顷。为适应学校发展,学校先后建造了一栋三层共15间的教学楼和一栋三层综合楼,于1989年3月9日更名为吉安市第十一中学。2001年7月,更名为井冈山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04年被批准为“江西省建设优质高中”。2008年9月,学校更名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题写校牌。2009年5月被批准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2010年,井大附中有教学班60个(初中8个,高中52个),学生3310人,教职工255人,其中硕士学历10人,本科学历223人;高级职称85人,中级职称99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人,江西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井大附中行政级别定为正科级。校园面积56200.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289平方米,绿化面积37000平方米;有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绿茵草地足球运动场1个,可提供运动场所21000平方米,篮球场4个。校园内建有休闲广场,集竹林、水池、亭台、绿茵地于一体。各教学楼之间建有区间花园,供学生课余休息活动。学校共投入300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学校教学区、实验区、运动区、生活区、行政区布局合理。综合楼内除校行政办公室外,还有多媒体教室5间,微机房4间,计算机230台,音乐、舞蹈练功房3间,多功能厅2间,美术教学专用教室6间,阅览室3间,图书藏室6间,藏书100000册。
  井大附中共为社会输送10000多名优秀毕业生。2002年12月获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先进学校称号,2005年1月获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的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5年12月被江西省关工委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获江西省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比赛初中组三等奖。2009年荣获江西省创新改革先进学校。2010年度获省级“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学校、“绿化校园、美化环境”活动先进学校。
  吉安市第十三中学
  吉安十三中坐落于青原区赣江大桥桥东,是青原区重点建设的城区初中,也是吉安市教育局重点扶持建设的初中学校。
  该校校址原在青原山庙山下村,其前身是1939年创办的国立第十三中学。1969年8月,吉安市河东公社决定恢复高中办学,时名河东公社五七高中。1970年3月18日正式开学,始设2个班,教师4人,学制2年。1972年8月改称为“吉安市河东高中\1973年始设初中部,成为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初高中共8个班,学生约380人,教师24人。1976年8月,学校改称为“吉安市河东中学”。1982年7月高中停办。1983年1月学校始称为“吉安市青原山中学”。1994年5月,在原国立十三中老校友的提议下,经吉安市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吉安市第十三中学”。2001年7月更名为“吉安市青原区河东中学”,2001年10月更名为“吉安市青原区青原山中学”。2003年9月1日,学校整体搬迁至现址,规划面积4.7公顷。2005年8月,青原区政府将青原山中学定为行政副科级单位。2010年3月恢复“吉安市第十三中学”的校名。
  吉安十三中在职教职员工99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35人。本科以上学历8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骨干教师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4人,区级骨干教师4人。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300余人。
  学校拥有教学大楼2栋,建筑面积5980平方米,可用教室40间;标准化物理实验室1间、生化实验室2间、多媒体教室2间、学生计算机房2间、音乐教室1间(配有1台钢琴)、九年级8个班都配设了班班通;1栋学生公寓,面积1930平方米;1栋学生食堂,面积3230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达31%;配备办公用电脑26台、学生电脑60台、服务器3台,建立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藏书量达2万册;校史室收藏着原国立十三中和青原山中学的珍贵史料;成立了一支学生管弦乐队。
  学校有合唱、朗读、书画、象棋、围棋、剪纸等多个兴趣小组,每周五下午三四节课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固定时间。2009年开始,该校在七年级全面实施“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秉承国立十三中的优良传统,以“尊师重道”为校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育人箴言,以寓意“笑对人生”的深山含笑为校花,以《十三中进行曲》为校歌,以《青原山》为校刊。积淀了以“领导廉洁务实、教师团结向上、学生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十三中精神”。
  2009年至2010年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教育系统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江西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已停办的中学简介
  私立文山中学抗日战争初期,为给失学青年创造就读机会,经教育部同意,省教育厅立案注册,从英美留学回国的毛礼锐等集资借吉安北门原县学宫旧址(今吉安一中校园内)创办了一所中学。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吉安富田籍的民族英雄,故取名为“文山中学”,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亲自为学校题写“江西私立文山中学”校名。
  1937年9月,文山中学正式开学,是一所完全中学,第一学期学生约300人。毛礼锐的父亲毛伦为首任校长。1938年下半年,因日寇飞机轰炸,学校迁至今青原区新圩镇杨梅“志和书院”,这是青原区有始以来第一所中学,学校于1944年在新圩街万寿宫设有高中部,全校共有学生500余人。
  1946年夏,毛锡吾得到父亲毛伦和胞弟毛礼锐赞同,向吉安九曲巷米店万咸丰老板借资,在九曲巷戴家塘萧公馆又开办了一所文山中学分校,招收初中学生。1947年上半年,老校长毛伦病逝后,新圩杨梅文山中学并入吉安九曲巷文山中学。1949年1月,毛英鸣借学校教室开设大学进修班(属高中补习班性质),同年5月,学生58人毕业,进修班停办。
  1952年冬,毛锡吾校长自愿向政府捐献了私立文山中学及其全部财产。随后,文山中学与市内其他私立中学合并成立江西省吉安第二中学(即现在吉安市第一中学)。由于毛锡吾校长对吉安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被评选为吉安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
  国立第十三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沦陷区学生辗转来到后方,衣食无着,求学无门。因此,当时的教育部创办国立中学,广招流亡学生。1939年秋,国立十三中选定吉安青原山为校址。
  1940年1月,国立十三中在吉安、宁都、浮梁、铅山、莲花、铜鼓等地分设考区,应考者5900余人,实招1305人(含中央赈济会拨款增班人数)、在青原山本部设高中6个班,初中7个班。铅山分校设在鹅湖书院,始为4个班,后发展至6个班。莲花分班设初一2个班。1940年3月13日正式开学,首任校长陈颖春。从此,先后有3600余学生,在200多位师长教育下,开始了“在炮火中过活,在炸弹下长成”的战斗、学习生活。
  学校本部在原阳明书院和净居寺的基础上扩建校舍,高中部设在阳明书院,初中部设在净居寺。
  1941年莲花分班并入校本部。
  1941年秋校本部加设6年一贯制实验班,与“三三”制初一同时招生。
  1942年,日寇南犯樟树,吉安震动,学校紧急疏散。无家可归者,由学校统管。初中留校学生步行
  去泰和,员工和家属乘船去万安。同年炎夏,日寇进攻浙赣沿线,上饶濒危,铅山分校师生从铅山县徒步跋涉,辗转九县,历时一月余,步行700多公里,才到达赣南宁都边界的谢村、青塘新址。复课一学期后奉教育部令改为师范,离开国立十三中别树一帜,部分师生归入校本部。
  1944年,日寇在中国国土上垂死挣扎之际,十三中师生纷纷投笔从戎,参加者200余人。
  1945年1月,日军妄图打通大陆南北通道,占领赣州后,窜扰赣江沿线,危及泰和和吉安。校本部决定迁校永丰藤田,师生于农历小年(腊月二十四日)出发,冒雪徒步跋涉100余公里,于农历除夕抵达藤田镇,休整数日过年后,再去三华里外的新址筱岭王村,不久,青原山即遭日寇蹂蹒,杀死一和尚,烧毁大礼堂和初中部宿舍。2月敌退岀吉安,高中部回到青原山复课。初中部8个班及一贯制6个班仍留藤田,以班级为单位,借用民房(多为阴暗潮湿的柴草间、杂物棚、旧仓库、牛栏等)为宿舍,平整空地为操场,利用王氏大祠堂为膳厅,直到日寇投降后的1946年1月迁回青原山。1945年下半年,刘孝柏接任校长。
  六年一贯制班级在迁回青原山复课中,因净居寺校舍不足,初三以下班级,暂驻距青原山4公里的吉水平湖,租用民房继续上课,直到1946年7月才全部迁回,1947年因抗战胜利,学校奉命复员,改为江西省立天祥中学,并撤销了对学生的经费供应。同年8月迁泰和县,与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江西省立泰和中学。
  国立十三中以“尊师重道”为校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育人箴言。任课教师多数是北大、武大等著名学府的本科毕业生,其中有黎国昌、黄贤汶、胡守仁、余心乐、刘天浪等许多知名之士。校方和学生自治会还经常邀请社会名流来校作专题学术讲演,如胡先骗讲《生命的意义》,曹聚仁讲《中古以来江西之哲学流派》,陈鹤琴讲《儿童心理学》等,王造时、任卓宣都到校作过学术报告。
  从国立十三中出来的学生,不少在各自的领域上获得了较高成就。他们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姚桐斌,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中科院院士、力学专家刘高联,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庆元和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公刘等。
  表29-4-21940~2008年辖区内已停办的中学情况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