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与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6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与学生
分类号: G455
页数: 6
页码: 699-704
摘要: 境内兴办近代小学教育始于清末。至宣统元年(1909),境内各书院均改设学堂。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学生

内容

境内兴办近代小学教育始于清末。至宣统元年(1909),境内各书院均改设学堂。
  1912年,执行南京临时政府颁发的《小学校令》,将学堂改称学校。同时将初、高等小学校分开。
  1915年,青原区河东坪田村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毕业生张谦回乡办教育,任庐陵高等小学堂学监(校长),后将校名改为吉安县立高等小学校。他率先在学校设立国文、算术、中国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后张谦升任吉安县教育会长。
  1928年,实施第一期初小义务教育,各地普遍增设公、私立小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小学教育事业,把“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作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苏区办起了一大批列宁小学。
  1935年红军北上后,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实施第二期初小义务教育。采用“政教合一”的方式,区设置区中心小学,鼓励公、私立小学兼办短期小学。
  1936年后,各地除继续增设保学外,区政府所在地设中心小学,区中心小学增设高级部,小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1939年8月,取消“保联中心小学”名称,仅分中心小学与保学两类。次年,逐步改乡镇中心小学、保立小学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
  新中国建立初期,采取“乡学乡办、村学村办”的办法,积极鼓励和发动群众自筹经费办学,小学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8年,实行农村人民公社化,乡中心小学改为公社中心小学。每个大队都建有小学,村学经费由生产小队或大队负担,民办教师实行工分计酬制。
  1963~1965年,在办好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农村陆续办起了一批耕(工)读小学和半日制、隔日制,早、中、晚班,巡回小学等多种形式的小学,人学儿童大大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在师资力量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读小学不出生产队”的要求,1969年辖区内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管理,实行民办公助。
  1983年,吉安地区把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列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积极开展普及初等教育工作。
  2010年4月7日,东固小学更名为东固民族小学。
  2001年,吉安地区撤地设市时,青原区共有小学107所,学生21591人,教职工1326人,校舍面积158342平方米。至2010年底,有区属公办小学79所,学生16579人,教职工909人,校舍面积142775平方米。
  表29-3-12009~2010学年青原区区属公办小学教育情况
  续表29-3-1
  续表29-3-1
  表29-3-21992~2010年青原区已停办的小学情况
  续表29-3-2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庐陵高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京师大学堂
相关机构
东固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