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61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7
页码: 699-705
摘要: 境内兴办近代小学教育始于清末。至宣统元年(1909),境内各书院均改设学堂。1912年,执行南京临时政府颁发的《小学校令》,将学堂改称学校。同时将初、高等小学校分开。
关键词: 地方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第一节学校与学生
  境内兴办近代小学教育始于清末。至宣统元年(1909),境内各书院均改设学堂。
  1912年,执行南京临时政府颁发的《小学校令》,将学堂改称学校。同时将初、高等小学校分开。
  1915年,青原区河东坪田村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毕业生张谦回乡办教育,任庐陵高等小学堂学监(校长),后将校名改为吉安县立高等小学校。他率先在学校设立国文、算术、中国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后张谦升任吉安县教育会长。
  1928年,实施第一期初小义务教育,各地普遍增设公、私立小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小学教育事业,把“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作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苏区办起了一大批列宁小学。
  1935年红军北上后,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实施第二期初小义务教育。采用“政教合一”的方式,区设置区中心小学,鼓励公、私立小学兼办短期小学。
  1936年后,各地除继续增设保学外,区政府所在地设中心小学,区中心小学增设高级部,小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1939年8月,取消“保联中心小学”名称,仅分中心小学与保学两类。次年,逐步改乡镇中心小学、保立小学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
  新中国建立初期,采取“乡学乡办、村学村办”的办法,积极鼓励和发动群众自筹经费办学,小学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8年,实行农村人民公社化,乡中心小学改为公社中心小学。每个大队都建有小学,村学经费由生产小队或大队负担,民办教师实行工分计酬制。
  1963~1965年,在办好全日制小学的同时,农村陆续办起了一批耕(工)读小学和半日制、隔日制,早、中、晚班,巡回小学等多种形式的小学,人学儿童大大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在师资力量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读小学不出生产队”的要求,1969年辖区内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管理,实行民办公助。
  1983年,吉安地区把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列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积极开展普及初等教育工作。
  2010年4月7日,东固小学更名为东固民族小学。
  2001年,吉安地区撤地设市时,青原区共有小学107所,学生21591人,教职工1326人,校舍面积158342平方米。至2010年底,有区属公办小学79所,学生16579人,教职工909人,校舍面积142775平方米。
  表29-3-12009~2010学年青原区区属公办小学教育情况
  续表29-3-1
  续表29-3-1
  表29-3-21992~2010年青原区已停办的小学情况
  续表29-3-2
  第二节学制与课程
  2000年吉安撤地设市时,辖区内各小学执行的是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五•三”学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即:一至五年级均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美术。三至五年级增设社会、劳动。每天还有10分钟晨会,每周班队活动1课时,科技文体活动3课时。
  2001年,辖区内各小学向六年制过渡,过渡方式为当年小学五年级70%学生升入初中,30%学生留校读六年级;2002年小学五年级中30%学生和当年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中,五年级中70%学生留校读六年级,两年过渡完毕,2002年秋季全区小学学制均实行六年制。
  1986~2002年,辖区内小学一至五年级使用省颁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五年制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秋季至2002年秋季,小学六年级语、数两科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制教材。
  2003年秋季开始,区内小学从一年级起使用小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第三节小学选介
  青原区天立实验小学
  青原区天立实验小学创建于2005年8月。该校坐落于青原区东井冈路15号。至2010年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60人。学校占地面积2.28公顷,教学区有一栋四层的教学楼和一栋五层的综合楼,建筑总面积8649.1平方米。两栋大楼之间有一个800余平方米的学生活动场地,西边还建有一个标准的200米环形跑道和两个篮球场。绿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左右。
  学校有两间学生用微机房,一间语音室,一间学生实验室,两间多媒体教室(共可容纳230余人),一间学生舞蹈练功房,有室内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还有远程教育接收设备和播放教室,有教师专用电脑11台;有广播音响系统、高档电子琴、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教学设备。
  该校倡导以“做人如紫薇花颜隽永、交往似金桂弥散馨香、学习若香樟勃发希望、生存像红梅傲雪凌霜、劳动犹月季竞相绽放”为人生目标,以“好学、进取、自律、文明”为校训。建立了写作、舞蹈、合唱、书画、田径、电脑等多个兴趣小组。
  该校有教工86名,其中有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骨干教师和12名区级骨干教师。教师平均年龄28周岁,学历都达标,其中本科有46人,大专40人。该校有1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8个市级教研课题正在研究或已结题,其中《家校合作,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该校先后获得江西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荣誉称号。
  值夏中心小学
  创办于1926年,重建于1938年,为乡办初级小学,取名为联保学校,1943年改为值夏乡中心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复名为值夏小学。
  学校占地19620平方米,位于值夏圩镇。2010年,有23个教学班,1320名学生,48名教师。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厚德、敏行”为校训,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从教育学生热爱校园入手,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德育工作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肯定,《江西教育》杂志为此发表专访文章《绿化、美化、净化》,详细介绍值夏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同时在刊首配发评论文章。
  学校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开展多项教改实验,倡导“善教有格,授以渔”的教风,举办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全市“古诗文活动”开展的典范。学校加强教学科研,开展古诗文诵读的研究、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研究、小学教学互动式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至2010年,学校先后荣获“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绿化单位”、“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江西省先进基层工会”、“吉安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吉安市似的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庐陵高等小学堂
相关机构
京师大学堂
相关机构
东固小学
相关机构
江苏教育出版社
相关机构
值夏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青原区
相关地名
值夏圩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