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饲料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5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粮油饲料加工
分类号: TS210.4
页数: 1
页码: 666-666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青原区区内粮食加工方式采用用手工制作,城镇米商使用木砻、碾盘、吊筛等工具;乡村农民多使用土砻、石碾和石臼、石碓等传统工具;东固少数山区利用流水作动力,推动水磨、水碾、水碓加工。
关键词: 粮食加工 粮油饲料加工

内容

粮油加工
  新中国成立前,青原区区内粮食加工方式采用用手工制作,城镇米商使用木砻、碾盘、吊筛等工具;乡村农民多使用土砻、石碾和石臼、石碓等传统工具;东固少数山区利用流水作动力,推动水磨、水碾、水碓加工。油料加工,普遍为土榨作坊榨油。榨用大樟树(围径2.7米以上,躯长3米以上),挖空树心作槽床,油料包成饼,置于其中用木隼撞压取油脂。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内粮食机构组建,人员少,加工力量弱,支援前线的军粮和上调的大米由私营米厂加工,居民和食品行业用粮,向私商米店随市购买,农民自食大米由家庭自行加工。
  1952年,值夏组建加工米厂,1954年扩建值夏加工米厂,1984-1985年,七姑岭粮食加工厂得到完善,备有450马力柴油机和两套电动机设备。
  20世纪60年代,富滩乡有榨油机13台,其中村办7台,村民小组6台。
  20世纪90年代后,辖区内各乡(镇)均开办私营规模化粮油加工厂,就近向农户收购原料,成品大多销往附近城镇或远销沿海等地。
  饲料加工
  以细糠、碎米、稗子、地脚粮为主。1957年开始生产“三七糠”,采用70%的统糠(谷壳粉碎),再配拌30%的糠枯饼(细糠榨油的枯饼粉碎),后称“混合糠”。1984年4月,七姑岭饲料车间归口到原吉安县饲料公司直接管理,对东固饲料车间,实行委托加工,委托销售。1985年又将七姑岭改为饲料站,就地生产、销售和在县内调剂余缺。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