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排涝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5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排涝工程
分类号: F407.9
页数: 1
页码: 609-609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青原区境内无排涝工程。每当汛期,农田、村庄受淹,洪涝灾害严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才开始兴建排涝工程。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排涝工程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无排涝工程。每当汛期,农田、村庄受淹,洪涝灾害严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境内才开始兴建排涝工程。
  梅林堤排涝站
  位于河东街道夏家行政村湖弦上村梅林堤旁,与湖弦上涵闸毗邻。始建于1976年10月,1979年8月竣工。设计标准为五年一遇三日最大暴雨不成灾,集雨面积4.8平方公里。2005年开始,青原区用两年时间,投资92万元,分两期对梅林堤排涝站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泵房为墩墙式砖混结构,排涝流量2.43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220千瓦,保护农田面积246.67公顷。
  河东堤滨江排涝站
  坐落在河东堤6+030处,控制排涝面积8.72平方公里,设计排涝流量10.7立方米/秒,总装机1040千瓦,并布置有一条长4.5公里低排水渠。
  胡弦上闸
  位于河东街道夏家行政村胡弦上自然村的梅林堤上。1970年10兴建,1971年9月竣工。钢筋水泥土矩形涵管横穿堤身。涵闸断面:宽2米,高2.5米。装有木闸门和手摇螺杆式启闭机开关。排除堤内渍水,消除内涝。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