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油料作物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4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油料作物生产
分类号: S565
页数: 2
页码: 546-547
摘要: 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三项,其中以油菜为主。
关键词: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生产

内容

种类、面积和产量
  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三项,其中以油菜为主。2008年国家对种植油菜开始进行补贴,有效地促进了油料作物生产的发展。2010年油菜种植面积占油料作物面积的72.2%,花生占22%,芝麻占5.65%。
  表22-2-42001-2010年青原区油料作物生产情况
  分布
  油菜油菜古代称“芸苔”。元朝,南方水稻地区已大量利用冬闲田种植。区境内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富滩、值夏、新圩、富田、文陂、天玉和河东等乡镇。大多栽培在冬闲稻田里,也有少数种在旱地或山坡上。境内油菜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最早栽培的是芥菜型,20世纪50年代被白菜型所更替。白菜型油菜早熟、耐瘠、耐寒,但抗病性差,籽粒小,产量低,亩产一般在30~35公斤。从1964年开始引进甘蓝型。甘蓝型油菜迟熟、耐肥,抗逆性强,籽粒大,产量高,亩产一般达70公斤。1993年以后又引进推广湘油13号、湘油15号、福油4号“双低”(芥酸、硫貳含量低)油菜品种。到2000年推广杂交油菜,品种以湘杂油1号、赣油1号、赣油8号为主,杂交油菜平均单产突破75公斤。20世纪90年代推广“双低”油菜后,吉安地区粮油站曾在天玉镇流坊村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
  花生全区各乡镇均有种植,以富田、富滩、值夏、天玉和新圩等乡镇种植面积较大。新中国建立前,所产花生多为内销,用于榨油,果品食用。花生以前只种在旱地,1987年以来,改用粮田种的逐渐增多。以前只有春播,称早花生(又称春花生),80年代后,既有春播,又有秋播。
  芝麻芝麻是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由于芝麻耐旱、耐瘠、出油率高,但产量比其他油料作物较低,因此,农民只利用贫瘠缺水的旱地、沙滩地或山坡地种植。青原区主要分布在浓江两岸的富滩、值夏及富水河两岸的富田、新圩、文陂、值夏和赣江边的河东、天玉等沙性旱地和易旱水田。芝麻的品种,按播种期分,在芒种前后播种的叫早芝麻,小暑前后播种的叫晚芝麻。按果荚形状分,有六角芝麻和八角芝麻。六角芝麻果荚稀疏,产量较低;八角芝麻果荚紧凑,产量较高。按芝麻籽的颜色分,有白芝麻,黑芝麻,红芝麻。芝麻亩产30-40公斤。旱地主要种植早芝麻,易旱水田主要种植晚芝麻(收获早稻后栽种)。品种主要有中芝7号等。
  表22-2-5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油料作物良种推广情况
  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油菜育苗移栽由于甘蓝型油菜生育期长,影响次年早稻春插。为了解决油菜前后茬口矛盾,1986年开始推广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既培育了壮苗、提高了单产,又确保了“稻——稻——油”高产栽培模式的实施。
  油菜免耕1988年,开始推广油菜板田育苗移栽,即不需犁耙整地,只是在二季晚稻收割后的稻田里开好“三沟”(围沟、畦沟和腰沟),畦间距5市尺;然后按行距1尺,株距5寸的规格挖穴。移栽时,将育好的油菜苗栽在穴里,盖上火土灰,浇上扎根水即成。也有的在板田中直播油菜种子,省时、省力。
  花生地膜覆盖花生覆盖地膜可提早播种,确保下季作物及时栽插,也可防止肥料流失和草害。油菜施硼、花生施锢甘蓝型油菜花而不实、苗好产量低和花生空壳、子粒不饱满是油料作物生产中的难点。推广油菜施硼,花生施钮技术后.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