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43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6
页码: 542-557
摘要: 本章详细介绍了青原区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主要包括青原区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种植面积、产量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种植业,作物经济

内容

第一节粮食生产
  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
  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22863公顷,总产12.8万吨,占全区农作物总面积的75.9%。水稻是粮食作物的主体,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21746公顷,总产12.6万吨,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2.2%,产量占98.62%;其次是大豆,种植面积占1.54%,产量占0.38%;红薯等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1.47%,产量占1.12%。
  表22-2-12002-2010年青原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粮食作物种类和分布
  水稻吉安自古就是重要产粮地区,北宋农学家曾安止在《禾谱》序中说:“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漕台岁贡百万斛,调吉谷者十常六七”。水稻按米质分类,有粘稻和糯稻;按生态特征分类,有粳稻和釉稻,境内釉稻栽种居多,粳稻栽种很少;按种植季节分类,有早稻、一季晚稻、二季晚稻;按年种植次数分双季稻、单季稻,全区主要以双季稻为主,单季稻主要分布在东固、富田等乡镇山区的深泥田、冷水田。据记载水稻单产:20世纪80年代以前,境内的水稻单产较低,增长速度缓慢。1949年水稻播面亩产仅106.5公斤;至1979年播面亩产才达207.5公斤。在水稻早、中、晚不同季别的单产中,新中国建立前由于灌溉条件差,境内很少栽种二季晚稻。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利,改善排灌条件,扩大旱涝保收面积,二季晚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加上推行科学种田,增加农业投入,二季晚稻单产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播种面积,21748公顷,亩产达到408.7公斤。
  大、小麦境内的小麦生产始于南宋初(1127),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的乡村。20世纪50年代前,品种为本地的老鼠麦、须麦、棒槌小麦等,一般亩产只40~50公斤。家庭联产承包后基本不种植。
   豆类境内豆类栽培历史悠久,种类较多,到明代,已有黄豆、黑豆、绿豆、赤豆、蚕豆、豌豆、扁豆、貳豆、虎斑豆、峨嵋豆、刀豆等。
  大豆,区内豆类以种植大豆为主,全区各地均有种植,但主要分布在值夏、富田、富滩、新号、天玉和河东等乡镇。按播种和收获期分,有早大豆、晚大豆。早大豆于清明前后播种,小暑前后收获,多以旱地、山坡地、望天丘和田壇种植,主要是用于剥新鲜毛豆作为蔬菜上市出售。晚大豆于大暑前后播种,霜降至立冬收获,一般在早稻收获后,不翻地,打穴或种植于禾莞缝中。1949年至1962年,主要品种有吉安黄豆、青皮豆、茶豆、乌豆。此后,主要以引进品种为主。
  蚕豆,俗称大豌豆。“秋分”前后播种,次年“立夏”前后收获。境内均有种植,一般种在旱地或山坡上,平均亩产约力公斤。豌豆,俗称小豌豆,播种和收获时间以及播种地点与蚕豆相同。平均亩产约76公斤。
  绿豆,俗称青豆。绿豆为民间用作清热解暑食品,并作为制作高级粉丝的原料,是传统作物,适应性强,耐贫瘠,易种植,生长期短,果实成熟期先后不一,收获费工,产量不高,亩产一般在55公斤。1985年以后,引进了中绿1号、中绿2号两个品种,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不裂荚、品质优、籽粒大等特点。
  薯类薯类作物有红薯(也称甘薯,吉安称番薯)、马铃薯、怀山、脚板薯、芋头、魔芋、竹蒿薯、木薯8种。马铃薯、怀山、脚板薯、芋头、魔芋、竹蒿薯多为蔬菜。
  红薯,全区均有种植,多以旱地种植早红薯为主,区内种植相对较多的有富田、值夏、富滩、新圩、河东和天玉等乡镇。是境内的传统旱粮,新中国建立前山区有“一季番薯半年粮”之说,以红薯作为主食。红薯也可加工成淀粉、粉皮、粉丝,还可酿酒,制成酒精。红薯的繁殖方法是:将鲜薯晾干后放入地窖冬藏,作种薯。清明前后将萌发了芽的种薯埋放在旱地里,使其长出薯藤。芒种前剪藤栽种,叫早红薯,大暑至立秋前后从早红薯地剪藤栽种叫晚红薯。解放前,本地只种植红皮白心、红皮黄心等品种。20世纪50年代,从浙江引进短藤的胜利百号红薯,含淀粉多。80年代引进杂交红薯、产量高。
  荞麦俗称花麦。境内历来有种养麦习惯,把它当做备荒作物。“立秋”至“处署”利用秋闲田播种,一贯栽青秆、红秆两个品种。采取翻耕点播,盖灰、出苗后锄草一次,生育期一般80天左右,“立冬” 前后收获,一般亩产40~50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基本不种植。
  玉米零星种植于旱地、菜地,河东、天玉等乡镇种植面积较大,以鲜食为主。过去沿袭种植本地高秆玉米,1984年引进杂交玉米中单3号,并用其亲本作母本,与330作父本杂交成中单2号。
  高粱历来种植本地糯高粱,1971年引进杂交高粱。
  表22-2-22001-2010年青原区部分杂粮种植面积与产量
  水稻良种引进与培育
  新中国成立前,各类作物种子无专业管理机构。种子来源由农民自己选留。重视选种的农家采用单穗选,一般农家用块选,长年累月,品种陈旧、混杂、退化,产量逐减。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执行“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方针。至2000年,区内水稻良种推广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1960年,主要是对地方高秆品种进行鉴定、评选、推广,同时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第二阶段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在继续引进推广和普及矮秆良种的同时,逐步推广早、中、晚杂交水稻组合,并实现早、晚两季杂交水稻配套模式化栽培技术;第四阶段,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引导农民从追求高产品种转变为追求优质高产品种,并根据食用、饲用、工业用粮的不同需求,分别引进推广适合各种用途的品种。
  水稻品种培育,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两田两场”良种繁育制度。即在生产队建立单本繁殖田和种子培育田;各公社建立公社良种场,县市建立县市良种场。对从外地引进的、经过试种适合本地栽培的良种,在两田两场进行单本繁殖或成片种植。
  1975年从外地引进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采用“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制种繁育杂交水稻种子。1975年至1981年前后,各地每年抽调一批农技人员组成制种队赴广西和海南岛进行杂交水稻制种。以下是原河东乡参与原县级吉安市杂交水稻制种的经历:
  1975-1978年,吉安市农林水利局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赴海南岛三亚地区荔枝沟师部农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龙潭公社兴华大队进行大面积的春季杂交水稻制种。制种组合主要是汕优2号、汕优4号、南优2号,平均亩产仅25~40公斤。由于赴海南、广西制种路途远,费用高、效益低,1978年秋季,杂交水稻制种从外地转向本地。1978~1981年四年中,先后在河东公社芫下大队、大塘大队等地进行秋季杂交水稻制种。制种组合为汕优2号、汕优4号、汕优6号。由于气温、土质的差异,加上制种技术没有过关,亩产低的仅15公斤,高的也只有30多公斤。1982-1988年水稻制种停顿下来了。1989年,吉安市农牧渔业局在认真总结过去的制种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又组织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市郊各乡进行千亩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承包,产量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亩产133.9公斤。
  杂交稻经历了从三系杂交稻向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发展过程。21世纪后,青原区早稻主要有金优463、金优402、蓉优3号、株两优02、没鑫203、陆两优996等;一晚/中稻有:扬两优6号、II优航1号、两优培九等;晚稻有:岳优9113、洽鑫688、天优998、金优207、先农20号、中九优228、蓉优5号等。
  表22-2-3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水稻良种推广情况续表22-2-3
  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水稻育秧境内水稻育秧自古沿用水播水育,即将晒了的稻种风选、水选(部分地区用盐水或石灰水选)洗净后,装入袋内放入池塘浸1~2天,之后滤干打包,每日浇水1~2次,有的快速催芽用温水淋洒,4~5日后,视其萌芽达1厘米左右,散播在秧田内。1964年以后,推行湿润秧田、稀播壮秧。因秧田有畦沟、围沟,既容易排灌,保持畦面湿润,又利于秧苗通风透气,不易烂秧。1965年试行水田薄膜育秧;1969年推行场地薄膜育秧,小苗带土移栽;1989年又提倡板田薄膜育秧和旱床育秧。到1996年,板田薄膜育秧技术逐步被水稻塑盘育秧抛栽技术(简称水稻抛秧)取代,不仅把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了,而且秧苗根系无损伤,生长快、分藥多,产量高。建区以前,新圩、文陂、值夏、富田等乡镇抛秧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左右,河东、天玉只有15%左右。建区以后,至2010年,全区抛秧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
  水稻直播2005年以前在值夏永乐等村开始试行早稻和一季稻(中稻)直播,面积20公顷左右,此后遍及全区各乡镇,种粮大户中推广尤为迅速。至2010年,全区直播面积达333.3公顷。
  水稻“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2007年开始全面推广杂交早稻每亩大田用种量2-2.5公斤,中、晚稻每亩大田用种量1.25-1.75公斤,大幅度地增加了基本苗和有效穗,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当年推广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0%₀
  合理密植1951年前,境内水稻植株较稀,粘稻株行距一般40x50厘米,糯稻50x66.7厘米。1951年后,进行合理密植,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合作化初期,水稻高秆品种株行距26.7x33.3厘米,还推广了小株密植。1958年,刮起越密越好的风,高秆水稻株行距11.7x23.3厘米,是年秋还出现移禾并丘的错误做法,结果通风不良,谷穗不结实,严重减产。1966年至1976年,大量引进矮秆良种,积极推广“早、小、密、矮”,水稻株行距20x23.3厘米、20x20厘米、13.3x20厘米。为了早,1970年推行小苗带土移栽。1979年后,以20x23.3厘米的合理密植(高山冷水田稍密,门口肥田稍稀)得到普及。
  灌溉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水利设施少,灌溉条件差,主要是防旱。因此,对水稻普遍采取“加高田膛,蓄水防旱”的办法长期深水淹灌。1964年以后,随着大批蓄引水工程的兴建和推行“田圳分家”,水稻普遍实行“寸水返青,浅水分麋,够苗晒田,干湿壮籽”的科学灌溉方法。
   水稻免耕栽培2008年开始在二季晚稻生产中示范推广免耕栽培技术,2010年在部分种粮大户中面积达千亩。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着重推广了种子消毒处理、稻田耕泯灭螟、秧田超剂量“送嫁药”、杀虫灯灭虫、混合保穗药、配方用药等综合防病虫技术,全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达90%。
  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
  在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的扶持下,青原区2008年在富滩镇社山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2009年在富滩社山、富田云楼各建了一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种植面积1329公顷。示范片不仅应用良种良法,而且机耕率达100%、机插率达20%以上、机收率达80%以上。当年,经专家测产,早稻平均亩产达487公斤,晚稻平均亩产达485公斤,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0公斤。示范片已成为全区农民参观学习农业科技的实训基地。
  第二节油料作物生产
  种类、面积和产量
  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三项,其中以油菜为主。2008年国家对种植油菜开始进行补贴,有效地促进了油料作物生产的发展。2010年油菜种植面积占油料作物面积的72.2%,花生占22%,芝麻占5.65%。
  表22-2-42001-2010年青原区油料作物生产情况
  分布
  油菜油菜古代称“芸苔”。元朝,南方水稻地区已大量利用冬闲田种植。区境内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富滩、值夏、新圩、富田、文陂、天玉和河东等乡镇。大多栽培在冬闲稻田里,也有少数种在旱地或山坡上。境内油菜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最早栽培的是芥菜型,20世纪50年代被白菜型所更替。白菜型油菜早熟、耐瘠、耐寒,但抗病性差,籽粒小,产量低,亩产一般在30~35公斤。从1964年开始引进甘蓝型。甘蓝型油菜迟熟、耐肥,抗逆性强,籽粒大,产量高,亩产一般达70公斤。1993年以后又引进推广湘油13号、湘油15号、福油4号“双低”(芥酸、硫貳含量低)油菜品种。到2000年推广杂交油菜,品种以湘杂油1号、赣油1号、赣油8号为主,杂交油菜平均单产突破75公斤。20世纪90年代推广“双低”油菜后,吉安地区粮油站曾在天玉镇流坊村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
  花生全区各乡镇均有种植,以富田、富滩、值夏、天玉和新圩等乡镇种植面积较大。新中国建立前,所产花生多为内销,用于榨油,果品食用。花生以前只种在旱地,1987年以来,改用粮田种的逐渐增多。以前只有春播,称早花生(又称春花生),80年代后,既有春播,又有秋播。
  芝麻芝麻是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由于芝麻耐旱、耐瘠、出油率高,但产量比其他油料作物较低,因此,农民只利用贫瘠缺水的旱地、沙滩地或山坡地种植。青原区主要分布在浓江两岸的富滩、值夏及富水河两岸的富田、新圩、文陂、值夏和赣江边的河东、天玉等沙性旱地和易旱水田。芝麻的品种,按播种期分,在芒种前后播种的叫早芝麻,小暑前后播种的叫晚芝麻。按果荚形状分,有六角芝麻和八角芝麻。六角芝麻果荚稀疏,产量较低;八角芝麻果荚紧凑,产量较高。按芝麻籽的颜色分,有白芝麻,黑芝麻,红芝麻。芝麻亩产30-40公斤。旱地主要种植早芝麻,易旱水田主要种植晚芝麻(收获早稻后栽种)。品种主要有中芝7号等。
  表22-2-5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油料作物良种推广情况
  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油菜育苗移栽由于甘蓝型油菜生育期长,影响次年早稻春插。为了解决油菜前后茬口矛盾,1986年开始推广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既培育了壮苗、提高了单产,又确保了“稻——稻——油”高产栽培模式的实施。
  油菜免耕1988年,开始推广油菜板田育苗移栽,即不需犁耙整地,只是在二季晚稻收割后的稻田里开好“三沟”(围沟、畦沟和腰沟),畦间距5市尺;然后按行距1尺,株距5寸的规格挖穴。移栽时,将育好的油菜苗栽在穴里,盖上火土灰,浇上扎根水即成。也有的在板田中直播油菜种子,省时、省力。
  花生地膜覆盖花生覆盖地膜可提早播种,确保下季作物及时栽插,也可防止肥料流失和草害。油菜施硼、花生施锢甘蓝型油菜花而不实、苗好产量低和花生空壳、子粒不饱满是油料作物生产中的难点。推广油菜施硼,花生施钮技术后.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第三节蔬菜生产
  境内蔬菜栽培历史悠久。1958年公社化后,集体按农业人口人均0.1亩的标准分给农户自留地种菜,但因生产面积小,均以自食为主。1978年,遵照国务院关于城市蔬菜生产“以近郊为主,远郊为辅”的方针,原河东公社的向阳、梅林两个大队(现合并为河东街道的梅林村委会)曾划归原县级吉安市的青塘公社管辖,专业种植蔬菜,其口粮一律由农业粮改为定销粮,与市蔬菜部门签订粮菜挂钩合同。这期间,因受自然条件、产销体制、生产技术、基础设施的制约,蔬菜产量低,而且淡旺季明显,淡季蔬菜供不应求。
  1995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改蔬菜自产自食为商品生产,并围绕调节市场供求,引进了反季节栽培技术,兴建大棚,扩大规模,把蔬菜生产作为振兴地方经济一大支柱产业来抓。
  2006年青原区被列为吉安市三个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县。2010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133公顷,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3333.3公顷,在新圩建立千亩以上规模供港蔬菜产业基地1个,钢架大棚等设施蔬菜基地10个,培育蔬菜生产龙头企业3家,蔬菜年产量7.3万吨,产值1.34亿元。
  表22-2-62001-2010年青原区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
  品种与分布
  青原区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名特优新品种较多。据《江西蔬菜品种志》载,河东白花大叶蘿菜、长白苦瓜、长肉丝瓜、白皮迟冬瓜、牛角茄、长荷包辣椒、水东萝十冰东黄瓜、青皮黄瓜、水东葫子、芥菜头、紫叶萬笋、短苦瓜、花皮冬豆角、花皮豆角、无花藕16个品种,均属江西省优良蔬菜品种。其中大叶蘿菜、长白苦瓜、芥菜头3个品种闻名全国。
  全区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湘研系列、汴椒系列、丰优系列辣椒,京丰系列甘蓝,广东大顶苦瓜,津春系列黄瓜,以色列西红柿,韩国白玉春萝十,台湾毛豆,竹蒿薯,天玉红芽芋头等。
  区境内自1980年起人工栽培食用菌,先只有单一的平菇,后有了香菇、金针菇、凤尾菇等。起初是从外地购进菌种,后来大多数菇农学会了自己配制菌种。建区后,青原区先后在文陂、富滩、富田等乡镇引进了“山宝菌业”、“富荣蘑菇”两大菌业龙头,着力推广稻草秆菌菇、双抱蘑菇等食用菌栽培技术。至2010年,全区食用菌种植面积33公顷。
  表22-2-7青原区主栽蔬菜种类及品种续表22-2-7续表22-2-7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保护地栽培保护地栽培是利用温室、塑料棚、地膜、防虫网、转光膜、高保温无滴长寿膜等保护性设施进行蔬菜栽培的一项新技术。它为“春菜冬种”、“冬菜春种”的反季节栽培创造了条件;为蔬菜均衡上市、消灭蔬菜淡季打下了基础。境内的保护地栽培始于1975年,当时县级吉安市青塘公社梅林、向阳等大队建玻璃温室用于冬季蔬菜育苗。保护地栽培的棚型结构,80年代主要以小棚和中棚为主,棚架材料为竹木和少量镀锌钢管,覆盖材料以普通农膜为主;进入90年代后,保护地栽培的棚型以中棚、大棚为主,棚架材料以竹木、镀锌钢管、水泥柱及其他材料为主,覆盖材料以长寿膜、长寿无滴防老化膜、转光膜、生态膜为主;1998年,普遍为钢架塑料大棚,从而结束了大面积的竹木架或水泥柱塑料大棚的历史。栽培时间上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周年保护地生产(即春提前、夏遮阳、秋延后)。
  青原区成立后,2003年开始在富滩金丰蔬菜基地推广蔬菜遮阳网加棚膜覆盖栽培技术,至2010年全区已达130多公顷。
  2004年又开始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技术推广区域,全部或部分采用钢架大棚、标准复合型材料大棚,实行路网、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药、肥水管理严格按标准化要求操作。通过几年的示范推广,全区建立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无公害蔬菜农产品认证10多项。
  育苗技术的改进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后,育苗技术由原来传统的按季节育苗发展为反季节多种方式育苗;由原来的直播一次成苗发展为直播后再假植二段育苗。20世纪80年代后期,茄果类、瓜类蔬菜的育苗,在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中广泛应用了塑料营养钵(筒)育苗。
  新制剂的应用境内在蔬菜生产上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始于1985年。当时使用较普遍的是赤霉素(又名“920”)。其作用是促进叶菜类蔬菜(尤其是芹菜)的生长,提早上市,提高产量。后来逐渐发展到运用乙烯利涂(喷),促使西红柿提早成熟;运用24-D防落素对西红柿、茄子点(或喷)花,提高座果率;运用多效哩、矮壮素防秧苗徒长,培育健壮秧苗;随后,喷施宝、云大-120、植物生命源、绿风95等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微肥广泛在蔬菜上应用。
  同时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广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取代一些剧毒高残留农药,使蔬菜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防病灭虫药主要有:可杀得系列、卡死克、杀毒矶、雷多米尔、达科宁、杜邦万灵、阿维虫清、农夫得利2号、菜蝇杀、绿亨1号、绿亨2号、农地乐、乐斯本、甲霜灵、铜高尚等。
   除草剂主要有:都尔侬达、农民乐、盖草能侬旺、地乐胺、扑草净、乙草胺等。
   生长激素主要有:云大-120植物营养宝、座果灵、ABT生根剂、绿芬威、施乐园、植物双效助扎素、宇航牌高效微肥、喷施宝等,淘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使用的赤霉素(920)。
  蔬菜产业扶持政策
  1995年,原县级吉安市为鼓励农民发展蔬菜生产,对集中连片新建100亩以上常年商品蔬菜基地者,按每亩100元;建立蔬菜大棚者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当年,县级吉安市蔬菜办公室选择地处105国道和京九铁路旁、有种植商品蔬菜传统和经验的河东镇夏家、沙芫两个行政村建立起全市最大的高标准商品蔬菜基地33.33公顷。
  1996年,对河东镇的夏家、红光,天玉镇的田心等村的蔬菜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添购钢管大棚。
  1997年,开发和完善了河东镇夏家村的高效塑料大棚基地2.67公顷;建立和巩固了河东镇梅林村的常年商品蔬菜生产基地3.33公顷。
  1999年,台湾顺元国际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港币在河东镇浒冈村开发高效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基地7.27公顷。
  2001年~2008年,凡在青原区内投资发展蔬菜生产的,不管是外地客商,还是本地农户,都可以享受国家、省、市、区规定的一切优惠政策。每建一个钢架大棚,补助800元;对新增集中连片、规模在3.3公顷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给予配套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对成绩显著的种植大户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资金给予奖励;获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绿色食品标志的,予以重奖。
  2010年12月,为加强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发展,青原区专门出台《关于印发青原区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奖补办法的通知》(吉青府办字〔2010〕179号)文件,财政划拨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奖励。
  蔬菜产业化生产企业
  江西从玉(青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由广州从玉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主要经营蔬菜、果树种植及种苗和包装材料的销售。公司在新圩建有120公顷的供港蔬菜基地,配套设施有排灌渠、道网、喷灌设备、冷冻房、蔬菜加工房、蔬菜冷藏保鲜库、肥料房和农药、农具仓库。
  吉安市富荣蘑菇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位于青原区富滩镇棠溪芫下村,由客商陈成悌投资,是一家集双抱蘑菇菌种生产、技术培训、产品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企业。公司除富滩的蘑菇基地外,在富田也拥有蘑菇基地,两地共计蘑菇种植面积20公顷。
  第四节果业生产
  20世纪80年代前,区境内有桃、梨、广柑、蜜橘、李、枣、柚、石榴、枇杷、柿、板栗、葡萄等品种。这些果树虽然广泛分布,但都是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到2010年,青原区果树品种主要有温州蜜柑、械柑、井冈蜜柚、脐橙、李、梨、板栗等。果树总面积1479.73公顷,其中柑橘类面积1405.13公顷,落叶果树74.6公顷。分布于全区各乡镇(街道),年总产2433吨,总产值301.03万元。据统计,温州蜜橘面积为453.3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30.63%,年产蜜橘1559吨;椪柑面积151.6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10.25%,年产椪柑327吨;脐橙面积36.6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2.47%,年产脐橙28吨;井冈蜜柚面积754.13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50.96%,年产114吨;南丰蜜橘面积为33.3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2.25%,年产20吨;其他如梨、李、桃、杨梅、葡萄等果树面积较少,不到总面积的1%。荸荠在本区主要作水果食用,零星种植。
  果业产业扶持政策
  1982年1月21日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给中共江西省委负责同志的指示信,极大地激发了境内人民发展水果生产的热情,各地出现了群众性开山种果的大好局面,尤其是蜜橘栽植面积大幅度上升,1985年,值夏镇有19公顷,产果8350公斤;新圩乡13.2公顷,东固镇10.8公顷。1993年天玉镇建立茅坪果园。1996年河东友谊果园扩大面积26.7公顷。2007年11月,青原区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实施“兴果富民”战略,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青发〔2007〕17号),确立了在五年内新开发果业面积2000公顷。为此,区农业局对全区果业建设规划基地的农户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培训,从园地选址、规划、栽培技术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做了细致讲解,并成立了技术专家小组,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全区果农也严格按照区农业局制定的《青原井冈蜜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美国红提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的要求,对果园进行管理。
  品种引进
  建区10年来,青原区先后引进了温州蜜橘、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奈李、翠冠李、沙田柚、日南1号蜜橘、金沙柚、桃溪特早蜜柚等果树品种。其中主推以桃溪特早蜜柚为代表的井冈蜜柚品种。
  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
  境内的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诸如早春的低温阴雨,春末夏初的干热风,7、8月份的伏秋干旱及冬季冻害等。早春的低温阴雨严重影响着桃、李、梨等落叶果树花器的生长发育,传粉受精不佳,造成幼果急剧脱落而减产。春末夏初的干热风,造成柑橘类果树大量异常落果。伏秋干旱严重影响着果实的膨大, 从而导致单产降低、果品品质变差。
  冻害是境内的主要自然灾害天气,也是常绿果树正常生长的制约因素。枇杷果树的树体虽然极耐低温,但因其是寒冬季节开花,而枇杷的花器不耐低温冻害,当枇杷碰上大冻年份,往往花器被冻死而造成减产或绝收。柑橘类果树抗冻性较弱,常常因气温过低而造成严重落叶、枯枝、枯梢,直至全株被冻枯至死。全区柑橘类果树遭受冻害的情况比较频繁。在一般的情况下,5至10年一小冻,10至20年一大冻。从1949年后,吉安地区遭受了六次较大的冻害,分别是在1955、1967、1977、1991、1999、2008年。后三次冻害的程度尤为严重,为害甚大。
  井冈蜜柚栽培
  2007年11月,区农业局专门召开了“青原区果业发展研讨会”,邀请省、市果树知名专家就青原区能否发展井冈蜜柚进行专题论证。通过论证与考察,专家认为青原区发展井冈蜜柚是切实可行的。
  2008年3月,青原区在富滩镇丹村成功开发了万亩井冈蜜柚一期示范基地,该基地已连片种植井冈蜜柚面积133.3公顷。到2010年3月,全区新栽井冈蜜柚(桃溪特早蜜柚、沙田柚等)总面积达666.7公顷,共栽苗木26万余株。
  2008年,区农业局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吉安清源现代果业有限公司”和湖南株州“地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在值夏镇建立了一个面积2.7公顷的高标准果业育苗基地,该基地每年可出圃优质无病毒井冈蜜柚苗木30万株,可移栽大田666.7公顷。
  新技术推广与应用
  柑橘简易贮藏1986年开始,推广采前喷药、树下分级、采后浸果、就地贮藏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使柑橘贮藏90天后好果率达85%-90%ₒ
  三大一篓栽植1996年开始,推广大穴、大肥、大苗、一篓(或一袋)栽培技术。
  高接换种1997年开始,推广该技术,高换对象为中熟柑、实生板栗、黄花梨。
  无公害栽培2000年开始,推广“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实施果品套袋、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生产技术。
  第五节经济作物
  青原区的地方特色经济作物主要有瓜类、茶叶、茶油、中药材、食用鲜竹笋等。2010年,青原区有瓜类面积330公顷,茶叶面积290公顷,竹笋面积3333.3公顷;另外,中药材、青饲料、绿肥等农作物也有种植。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天玉镇、富滩镇,种植面积30公顷;青饲料主要在东固畲族乡,面积260公顷。
  表22-2-82001-2010年青原区经济作物生产情况
  茶叶
  青原区境域内种植茶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85年,东固垦殖场有茶园114.4公顷,产茶4.62万公斤;东固共大67公顷,产茶1.23万公斤;东固镇53.3公顷,产茶0.325万公斤。
  东固出产的绿茶已成为省、市名牌产品。东固垦殖场茶厂位于东固畲族乡境内,自1968年建厂至今有40年历史,现有茶园面积200公顷,生产茶叶系列产品有东固龙井、东固翠薇、东固毛尖、东固蟠青等,年产优质有机干茶达0.5万余公斤。茶山位于著名的白云山、大乌山脉中间,海拔一千余米,四周苍松翠竹,云雾缭绕,为茶树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2006年该厂茶叶系列产品“东固山龙井茶”荣获国家颁布的“AAA”级绿色有机商标,同时荣获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2007年荣获“江西名牌农产品”称号;2008年“半山居牌”东固绿茶又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银奖。
  低产茶园改造主要措施是改树和改土。改树即采用重修剪和台刈(即砍蔸方法),剪去茶树某部分缺乏生机的枝条,以促进新枝生成,培养新的树冠,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改土就是对重修剪和台刈的茶园进行深耕,重施有机肥,以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东固龙井制作工艺是东固垦殖场从西湖龙井仿制而来的,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匀齐光滑、芽毫隐藏稀见,色泽嫩绿或翠绿油润,汤色杏绿清澈,香气清高持久,滋味甘鲜醇厚,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叶底匀嫩成朵。向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闻名。制作工艺手法分为抖、带、搭、甩、捺、挺、扣、抓、压与敲、磨等十种手法。
  棉花
  境内种棉始于宋,种植零星分散,江河两岸平原冲积土区域种植较多。民国前,以种草棉为主,品种为白花棉、紫花棉。所产棉花多为自产自销,农民的衣料主要是自种、自纺、自织的家织土布。民国时期种植改良棉(即陆地棉)。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推广改良棉种“岱字15号”,亩产皮棉由5公斤提高到20公斤以上。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黄(红)麻
  黄红麻是境内的传统农作物,古称枲麻,主要用来织麻布、制麻袋、麻鞋、搓麻绳和麻线。境内黄红麻种植始于唐朝,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青原区黄麻种植主要分布在天玉、河东、富滩和值夏靠近大小河流的村庄。解放前,农家种植红皮和青皮两种(俗称土麻)。1951年引进印度长果种黄麻(俗称印度麻)。1973年,引进红麻(洋麻)青皮3号;1983年底,引进中国麻类研究所育成的红麻7804良种,比青皮3号每亩增产20%左右。该品种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抗炭疽病能力强,生育期较短,属中熟品种,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并能收到60公斤左右的成熟种子,实现了红麻用种自繁自用的重大技术突破。
  芒麻
  早在明初境内已普遍栽种。解放前,境内生产夏布,种植芒麻为夏布生产提供原料。民国以前多为传统技术,一次种植,多年耕耘收麻,常有几十年老麻园。20世纪80年代推广了“四改”:一改当年栽麻当年不收麻为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收获;二改年收三次麻为年收四次麻(头麻5月下旬,二麻7月上旬,三麻8月下旬,四麻11月中旬);三改手工刮麻为机械刮麻;四改被动防病灭虫为科学测报防病灭虫。20世纪80年代以前,均是栽植地方品种(鲁斑蔸)。1985年下半年开始引种湖南的芦竹青和广西黑皮蔸。此后,这两个品种已成为当家品种,一般亩产70公斤以上。
  甘蔗
  甘蔗古代叫柘。从南朝梁(502-557)起称蔗。公元5世纪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说:“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可见,境内在南北朝已种植甘蔗,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富滩、天玉、河东的赣江及其一级支流两侧的潮土类(俗称沙洲土)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减少。品种有本地热蔗、甘蔗一号、台蔗等。
  烟叶
  境内烟草种类有晒烟和烤烟两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均栽种晒烟(俗称生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江西农工商矿略》记载:“吉安、泰和、吉水等广种烟叶,且各乡均多仿行”。晒烟加工成的黄烟丝成为境内传统特产之一,品种多为当地品种,叶形有柳叶尖、三角尖、大牛舌、小牛舌等,这些品种大多自繁自用,混杂退化极为严重。1977年,新圩乡和文陂乡从浙江引种烤烟17.1公顷,产烟叶1.04万公斤。1988年吉安市曾号召大力发展烤烟,河东乡也属种植之列,由于技术未过关,亩产仅15公斤, 以后境内种植较少。
   籽用瓜(打籽瓜)
  区内生产打籽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有红籽瓜和黑籽瓜两种,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如河东、天玉和富滩,尤以河东的赣江、红光村和富滩的三友村为主。亩产50-60斤。红瓜子盛销广东、香港、澳门。
  果用瓜
  果用瓜除西瓜外,还有金瓜、梨瓜、香瓜等。果用西瓜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70年代大面积推广,80年代中期,由平原及沿江河两岸乡镇发展到丘陵山区乡镇,且大多在水田集中连片种植。主要有马兰瓜、青皮瓜、无子瓜等品种。
  药材
  主要有紫苏、枳壳、黄栀子、荆芥、白芍、白芷、茯苓、薄荷、车前子等10多种。
  白芍1970年吉安县药材公司在东固试种0.7公顷,1973年收获1500公斤,1985年种植0.7公顷,三年后收获。
  白芷境内主要种植区域在富滩镇的三友村,其他乡镇也有少量种植。1957年,吉安县药材公司在值夏种植0.7公顷,1958年收获2800公斤。1978年和1985年,又分别在值夏镇每年种植0.7公顷。
  茯苓区内过去在山区松林内有野生。1974年,吉安县药材公司从外地引进人工栽培技术,在东固试种0.7公顷。1975年,扩种14.8公顷,1977年收获3950公斤。1979年种植3.7公顷,1985年收获652.5公斤。
  黄柏、杜仲、厚朴全区各地有野生。山区比平原丘陵地较多。1975年,开始人工栽培,白云山林场分别种植黄柏10.7公顷、杜仲6.9公顷、厚朴6.7公顷。
  车前子据日本专家分析鉴定,中国车前子质量较好的为吉安。吉安车前子远销缅甸、泰国、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车前子性寒味甘,功能利尿通淋、清热明目。全区各地均有野生。早在300年前,辖区内即有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河东乡赣江沿岸各村。
  第六节绿肥
  绿肥是区内重要肥源之一,无论是农田、荒山、坡地、水面均可种植。绿肥不但具有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性质和增加覆盖,防止水土流失等重要作用,且绝大多数绿肥作物是畜禽的优质青饲料和蜜源植物,可促进畜牧业和养蜂业的发展。绿肥主要在东固、富田、新圩、值夏、富滩等乡镇零星种植,2010年面积达670公顷。
  绿肥的种类
  冬季绿肥指秋季或初冬播种,翌年春季或初夏利用,整个生长期有一半以上是在冬季。适宜区内栽种的冬季绿肥种类主要有紫云英(红花)、肥田萝十、油菜、蚕豌豆、地燕麦、黄花苜蓿、黑麦草等。紫云英是主要品种。
  夏季绿肥指春季或夏季播种,到夏末秋初利用,整个生长期有一半以上在夏季。夏季绿肥适宜种植在红壤坡地或玉米、甘蔗等宽行作物行间和果、桑、茶园以及田头地角。适宜区内种植的夏季绿肥种类有田菁、大叶猪屎豆和绿豆等。
  水生绿肥指利用冬水田或沟渠、库塘等水面培养提供肥料的水生植物。主要种类有红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这些绿肥产量高,成本低。
  多年生绿肥指栽种利用年限一年以上的绿肥.又称长期绿肥。它们常种在荒地、坡地、沟边、路边等空隙地上,如胡枝子、紫穗槐,黄荆、葛藤和板蓝根等。
  主要绿肥栽培技术
  紫云英为豆科黄罠属越年草本植物,又名红花草。忌渍怕旱,喜温湿,爱群集,宜种于湿润田块。15℃~20℃适宜种子发芽,低于5℃或高于30℃时,发芽困难。紫云英可以单作或与油菜、肥田萝十混种(俗称“三花”混播,红花亩播2公斤子,油菜亩播50克子,肥田萝十亩播200克子)。播前要进行选种:用10%左右的盐水选;擦种:种子放在轧米机内轧二遍(已用机器脱粒的可不擦种);浸种:用清水将擦过后的种子浸泡8~12小时,或用2%的硫酸鞍溶液浸泡12小时(50公斤溶液浸50公斤种子),或用10公斤腐熟人尿倒入50公斤清水浸种一夜;拌种:每亩用10公斤钮酸鞍拌种,或用根瘤菌拌种,尤其是新区必须接种紫云英根瘤菌。一般在9月下旬播种,湿润出苗,出苗后间歇灌跑马水,保持田面潮湿,晚稻收割后,要开好围、腰、厢三沟,达到雨后不渍水,能排能灌,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初霜来临前练苗7天以上。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作基肥,配施少量氮肥作春发肥。注意防治蜗虫、潜叶蝇、蓟马、秆柱蝇以及白粉病、菌核病等。种子有75%-85%变黄色或黑色时,在露水未干时收割,然后脱粒、晒干、保存。
  肥田萝十9月至11月上旬,耕耙整地再作畦,带肥下种,翌春枯株结角期,截断匀撒、泯田。种子收获后供下年播种用。一般推广“三花”混播方式(即与油菜、红花草混播)增产效果好。
  第七节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
  作物病虫害种类
  水稻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其他如恶苗病、赤枯病、胡麻叶斑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绵腐病等也很常见;2007年,青原区开始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并且病害发生逐年加重。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其次还有稻蓟马、黏虫、稻粉虱、稻铁甲虫等。
  棉花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立枯病、角斑病、褐斑病、轮纹斑病、枯萎病、红叶枯死病、红粉病、黑果病、棉疫病等;主要虫害有棉铃虫、金刚钻、卷叶虫、造桥虫、斜纹夜蛾、叶跳虫、红蜘蛛、棉妍虫、黏虫、盲椿象、象鼻虫、棉蓟马、棉叶螃、中华蚱、棉大卷叶虫、地老虎等。
  油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软腐病、龙头病、菌核病、花叶病、青枯病等,其中以菌核病危害最大;主要虫害有菜螃虫、菜螟、叶跳甲、猿叶虫、菜白蝶、潜叶绳等,以菜妍虫和菜螟危害较大。
  麦类主要病害有条锈病、散黑穗病、赤黑穗病、赤霉病等,以条锈病为害较大;主要虫害有螃虫、麦叶蜂、象鼻虫、线虫、麦秆蝇、黏虫等,以麦螃虫危害较大。
  豆类主要病害是赤斑病;主要虫害有蚕豆象、食心虫、豆天蛾、豆荚螟、卷叶螟等,以食心虫和豆荚螟危害较大。
  甘薯主要病害有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病、甘薯黑斑病、甘薯软腐病;主要虫害有甘薯卷叶蛾、甘薯天蛾、短额负蝗、甘薯龟甲等。
  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玉米黑粉病、玉米大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叶锈病,玉米螟、酚虫、东方喽姑等。
  芝麻主要病害有青枯病、褐斑病;主要虫害是紫云英虫。
  花生主要病害有褐斑病、黑斑病、枯萎病(青枯病)、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是蚜虫。
  甘蔗主要病害有黑穗病、花叶病、煤烟病等3种;主要虫害有甘蔗二点螟和甘蔗棉蚜虫。
  蔬菜主要病害有辣椒病毒病、辣椒青枯病、辣椒疮痂病、番茄早疫病、晚疫病、菜豆锈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疫病;主要虫害有甜菜夜蛾、小菜蛾、桃蚜、菜青虫、斜纹夜蛾、红蜘蛛、美洲斑潜蝇。
  柑橘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溃疡病、疮痂病、黄斑病、褐色小园星病、裂皮病、树脂病、脚腐病、烟霉病;主要虫害有柑橘红蜘蛛、柑橘粉虱、酚壳虫、潜叶蛾、锈壁虱、天牛、吸果夜蛾、桔螃、凤蝶。
  梨主要病虫害有梨锈病、轮纹病、黑星病、黑斑病,梨虎、金缘吉丁虫、梨小食心虫、梨茎蜂、星毛虫、刺蛾等。
  桃主要有炭疽病、褐腐病、穿孔病、流胶病、桃虎、红颈天牛、桃蛀螟、桃妍、一点叶蝉等。板栗主要有白粉病、栗实腐烂病、水肿病、苗木根腐病、板栗瘻蜂、栗链蛤、板栗透翅蛾等。
  葡萄主要有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灰霉病、葡萄斑叶蝉、葡萄透翅蛾、葡萄虎天牛、二星叶蝉、十星叶蝉、金龟子等。枇杷主要有灰斑病、癌肿病、炭疽病、根腐病、黄毛虫、枇杷瘤蛾、蚜虫、天牛、蓑蛾、刺蛾等。
   李李囊果病、流胶病、干枯病、炭疽病、果实褐腐病、李日灼病、奈李根癌病、蜗虫、金龟子、李小食心虫、叶蝉、李实蜂等。
  农田鼠害20世纪70年代起,全区农田鼠害渐趋严重。区内害鼠种类,主要有黑线姬鼠、黄毛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社鼠和针毛鼠等,分布广、危害重的为前4种。
  农田杂草稻田杂草主要有稗草、异型莎草、三棱草、牛毛毡、千金子、鸭舌草、空心莲子草、眼子菜、矮慈菇、四叶萍等。
  病虫害防治技术
  新中国建立前,无农药和施药器械,每遇虫害,只用人工捕捉或烟火驱虫,仅有少数用烟草、辣蓼等植物煎制土农药防治。对于飞鸟走兽危害农作物,则采用击锣敲盆、扎茅草人、狩猎等办法。1975年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了多种病虫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病虫防治的主要方法,使用的农药品种达300多种,在1994年以前,以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为主,1995年开始,以三哩磷取代甲胺磷,2000年开始,推广使用“Bt”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2003年冬,各地颁发了“关于禁止销售使用高毒农药的通知”,倡导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化学防治历程是1957年起使用化学农药六六六粉等,如用喷雾器洒6%的六六六粉灭蝗。1958年,大部分水稻推广使用有机氯、有机汞如六六六粉、西力生、二二三乳剂;棉花开始使用滴滴涕(DDT)。60年代,使用有机磷“1605”及“1059”、乐果、甲六粉、敌百虫、马拉松、杀虫双、虱螟灵。70年代,发展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有机氮,如:咲喃丹、杀虫眯、敌敌畏等。80年代,推广使用叶蝉散、速灭威及菊酯等农药。1984年,推广使用托布津、井冈霉素、稻脚青、稻瘟净、叶枯净、甲胺磷、富士1号,并提倡不同种类的农药混合和交替使用,以减少病虫害的抗药性,提高药效。同时,采用盐水、石灰水、强氯精、福尔马林、401浸种消毒,减少病虫的发生。1995年后,大面积使用水稻田化学除草技术。1997年,推广应用卩比虫林防治稻飞虱技术。1998年,推广应用“引向胜”防治水稻细条病。2000年,推广锐劲特防治水稻二化螟。2004年,推广毒死蝉复配制剂防治水稻卷叶虫。
  农业防治1953年,开始实行“三光”(田埴铲光、禾蔸拔光、杂草烧光)灭虫。调整耕作制度,水旱轮作或改单双混栽为双季稻,减少中间桥梁田。推广抗病虫品种、打捞菌核、增施磷钾肥以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等。1968年后,在螟虫化蛹期间,稻田灌深水7~8天灭蛹。1987年,推广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果蔬上应用“黄板”诱蚜、人工钩杀天牛、人工捕杀斜纹夜蛾等。1965年开始提倡点煤油灯灭蛾,1973年后点黑光灯灭虫,2000年后开始推广杀虫灯灭虫。
  生物防治2004年以来,试探推广应用“稻鸭共栖”、白缰菌等生物防治技术。
  植保服务体系
  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县、社、大队三级病虫测报网。各公社农技站均配备了2~3名植保员。承担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指导、新技术新农药的推广等工作,每年发病虫情报12~20期。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全面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检疫人员实行统一着装。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