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客家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8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客家风情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3
页码: 592-594
摘要: 遂川民风淳朴,习俗繁多,除前志记述外,本章只作补遗,并增记部分新兴习俗。
关键词: 风俗习惯 客家风情

内容

衣着穿戴
  客家人穿衣最明显的特点是男女上装均为右衽偏襟形式,儿童也穿大襟衫,女孩上衣稍长过膝,男孩上衣则要短些。成年妇女的大襟衫做工精细,领口、开襟、襟边以丝线刺成花饰,十分美丽;为便于劳作,在上衣外加系“围身裙”,裙上绣以花鸟吉祥图案,两侧下摆贴上花边,系上银制项链与腰链,束出胸挺腰细的效果,既干练利索,又富有美感。客家男人喜围“搪裙”,即用白布或青布围在腰间,热天便于揩手擦汗,冬天便于避风烤火笼。为适应山区耕作,客家人的裤子一般为大裆裤,裤脚宽大,便于耕作时挽卷。衣裤多用土布,冬装染成藏青色,夏装用土法漂白制作。
  客家人大都习惯赤足,出门远行或上山多穿草鞋,早晚休息或走亲戚时才穿布鞋。布鞋都是自制,鞋面用料不同,但鞋底都是手工扎成的白布千层百纳底,经久耐穿。客家妇女还以自制布鞋作为表达情爱的一种方式,客家姑娘出嫁前制作大量男女式布鞋随嫁赠与丈夫家皿其亲友。
  客家妇女结婚后梳髻。髻上插各式银饰,配上手镯、耳环、颇显尊贵大方。客家中、老年妇女冬天在额边系一块宽约两寸的夹层青纱条御寒,称“贴耳帽”(本地人称“汗巾”),正中缀以玉器或银器饰物,年纪稍大的妇女寒冷时还会裹上一条头帕。老年男性和小孩戴双层夹布铺上棉花、遮住后颈及肩部的风帽,小孩风帽都做成兽头状,既像虎又像狗,缀以各种饰物,帽后系飘带铃铛。母亲背幼儿外出时,身上披一块用芒麻线编织的“网裙”,网裙周边系吊数十枚古铜钱,稍一摆动,叮当有声,传说可以辟邪驱兽。改革开放以后,多数客家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衣着穿戴逐渐与时尚同步,只在偏远山区部分老年人依然保留传统的穿戴装饰习俗。
   民居与卫生习惯
  客家民居建筑古来讲究较多。营造前,必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踏勘选址;根据“聚水藏风”的要求“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由大的四境到具体界址扮步确定居住的方位朝向,最后选好吉日良辰,开工动土。房屋结构分前后栋,中间设天井,中轴设正厅,其余的叫偏厅或横厅,房屋均为两层,楼上供储藏之用,楼下为卧室或书房。门前一般有一块大的场地,称为“禾坪”,供晒物之用。牛棚猪栏厕所与住房相距较远。房前屋后,栽树种果以美化绿化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旧俗多已简化,前后栋天井房结构建筑极少,多为土坯房。20世纪90年代后期始,少数较富裕的山区客家居民建房改用砖混结构,屋面少有碇平顶多见盖瓦,保持客家民居部分特色,也有少数砖混结构2至3层平顶房,建筑风格与城镇居民相像。偏僻山区,仍以砖木结构瓦房为主。
  客家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年坚持洗热水澡,自出生至去世从不间断,即使寒冷天气也不隔3天;饭前饭后洗手,也是客家人常习。此外,客家人喝茶也有讲究,每家都有专用茶壶,家家都备有茶叶。泡茶须用沸水,且不喝隔夜残茶;喝酒则要将酒温至烫手烫口,称喝“闭酒”(谐音,意为烫开了的热酒),一般不喝冷酒或生水酿造的米酒。
   风味食品
  客家久居山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创制出不少风味食品。
  酿豆腐
  客家人擅制豆腐。因山区多清溪流泉,酿制出来的豆腐特别嫩滑,制作的酿豆腐更是香气四溢,味道鲜美。酿豆腐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豆腐切成三角形,将半肥瘦猪肉剁碎,加上葱、韭菜等,拌以冬酒、胡椒末、盐、味精等佐料做成馅子,在豆腐的斜面剖切一小口,塞入馅子,抹上荧粉或鸡蛋清,人油锅中文火煎成金黄色,或蒸或煮后打薄荧上盘即成。酿豆腐的来历传说是客家人祖居北方,南迁后仍有年、节包饺子习俗。但南方少面粉,只好用豆腐取代,便有了现在的酿豆腐。
   黑薯干
  客籍地域盛产番薯,既可充作主粮,又可制成副食。除刨制成薯片薯丝作粗粮外,还制成风味独特的黑薯干。其制作方法为:先将生番薯洗净去皮,切成四方条状,在锅里氽至半熟,捞起晒至半干,上甑蒸熟,稍晒阴干,再入锅沾上番薯糖水,再蒸再阴干,如此数次蒸晒,薯干晶莹黑亮,软硬适中,贮罐封存。待来年春,外出耕田、插秧或上山劳作时带在身边以作充饥之食。此物甜味醇厚,柔韧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干菜
  客家的干菜品种很多,几乎所有荤、素菜都可制成干菜。荤干菜称“腊味”,每年冬至之后,即将禽畜鲜肉或整体或条块拌加佐料腌上两三天后晒干,有的还浸入茶油中保存,供日常食用。素干菜有笋干、香菇干、茄子干、苦瓜干、冬瓜干、南瓜干等品种,其中“米粉辣椒干”、“米粉南瓜花干”、“米粉薄荷花干”、“米粉丝瓜干”、“米粉木槿花干”等最具特色,油煎后松脆可口,佐茶下酒均为上品,城镇宾馆饭店将其列为特产名菜,颇受欢迎。
   浸坛
  客家的浸坛别有风味,几乎家家都有。制作“浸坛”极有讲究,除精选原料外,特别要求用冬至日的山泉水酿成的水酒娘作浸液,食盐要炒熟,入浸食品要晾成半干,取用时必须用干净的竹筷入坛以免污染变质。浸坛食品有蒜头、苴头、辣椒、刀豆、萝卜、大头菜、子姜、青菜杆等。其味甜咸适中,入口醇香,非一般醋浸坛可比。
   粉皮
  又称烫皮。一般在农历8月份后烫制。方法为:把大米磨成浆,放少许食盐,每次一至两勺舀入圆形锌铁或铝盒,摇匀入笼蒸熟,米浆须臾变成一张体薄色亮的粉皮。粉皮出锅时点上红、黄颜色(分别为两种植物果实浸制的颜料),晾至半干,切片晒干封存。水煮、油煎或砂炒均可。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衣着穿戴
相关专题
民居与卫生习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