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8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4
页码: 567-570
摘要: 遂川县卫生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预防传染病和地方病,加强医疗单位内部消毒和疫情报告管理。除常规疫情报告外,规定霍乱、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麻疹、百日咳和非典型肺炎、性病实行专报和零报告制度,每年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和传染病漏报率调查。
关键词: 传染病防治 地方病防治

内容

县卫生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预防传染病和地方病,加强医疗单位内部消毒和疫情报告管理。除常规疫情报告外,规定霍乱、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麻疹、百日咳和非典型肺炎、性病实行专报和零报告制度,每年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和传染病漏报率调查。
  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起未发生白喉、脊髓灰质炎病例;流脑、乙型脑炎、百日咳发病率显著下降;疟疾无内源性疟疾和第二代疟疾病例发生;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发病率较高的是肝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淋病和肺结核;淋病、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除1993年和2003年外,其他年份均有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
  1991—2003年全县传染病发病情况一览
  霍乱防治
  1991年起,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霍乱防治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立肠道门诊,建立健全肠道门诊工作制度,做到“逢泻必治,逢疑必检”。县卫生防疫站认真做好医院送检病人吐泻物霍乱病菌检查及县城主要河流和自来水厂水源霍乱病菌检查。1991—2003年,全县未发生霍乱。
   脊髓灰质炎防治
  1991年,遂川发生1例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例。县卫生防疫站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瑶夏、泉江、雩田、枚江、巾石、盆珠、珠田等乡镇施行脊灰强化免疫活动,有效控制疫情扩散。1992年和1993年又对全县0一4岁儿童进行二轮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二轮免疫58632人次,服苗率98.57%。
  1993年,成立县脊髓灰质炎病例诊断小组。是年起,每年元月5日和12月5日对全县0~4岁儿童进行两轮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1994年起设立哨口医院,开展AFP病例监测。2000年对全县29个乡镇384个行政村15岁以下儿童104135人进行AFP搜索调查,未发现AFP病例。2002年在部分乡镇继续开展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1995一2002年完成AFP病例监测17例。1992年后县内未发现脊灰病例。
   痢疾防治
  1991一2003年,县内痢疾患者共计2188人,其中死亡3例。流行较大的有3次,其中两次在学校,一次在农村。
  1991年9月22日,上坑乡中心学校发生痢疾流行,全校发病135人,罹患率41.41%;随后,大坑中学、横岭中心完小也发生流行。2003年10一11月,泉江镇安下村发生痢疾流行,全村发病54人,罹患率2.63%;与此同时,五斗江中学暴发痢疾,全校发病53人,罹患率8%。疫情发生后,县卫生局及时派出医疗、防疫人员奔赴疫源地,紧急防治、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
  1991一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每年在县内均有发生。
  1999年6一8月,全县发生钩体病109例,死亡2例,疫情遍及12个乡镇。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县钩体病防治指挥部,召开全县防治钩体病动员大会,紧急部署钩体病防治工作。县卫生防疫站派出专业人员24人,组成12个防疫小组,分赴乡镇开展钩体病防治,预防服药9.2万人,发放强力霉素27.6万片,预防接种钩体疫苗112736人。县直医疗单位和乡镇卫生院派出治疗抢救小组,积极救治病人。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扑灭疫情。此后,未发生新的疫情流行。
   非典型肺炎防治
  2003年4月20日,江西省首例非典型肺炎(SARS,以下简称“非典”)疑似病人何某,驾车从广东佛山前往江西上饶途经遂川,在县城住宿一天。接到上级卫生部门通知后,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了县预防“非典”协调小组,指定县人民医院为“非典”防治医院。对与何某有过接触的9人给予隔离医学观察。 针对全国“非典”疫情日益严峻的形势,县里成立县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县“非典”防治工作。各乡镇分别成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系统取消双休日,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县指挥部制订了《遂川县防治非典型肺炎(SARS)工作方案》,召开全县防治工作动员大会,举办SARS疾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开通疫情专用电话。在遂川与湖南桂东交界处设置监测点,对湖南方向进入县内的所有车辆进行监测,重点检查乘客健康状况。在105国道组织流动巡逻队,对所有外来人员进行健康监测。5月初,全县所有餐馆和娱乐休闲场所一律暂停营业。各村对外出返乡人员逐一登记,定时测量体温;对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者,及时送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对广东、北京等疫区返乡人员,隔离留观12天以上;对所有载客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实行免费消毒。非典型肺炎防治期间,共检查车辆2787辆,返乡流动人员8827人,收治、留观发热病人222例。经过严防死守,遂川未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
   结核病防治
  1991一2000年,遂川的结核病防治实行任务带经费外加奖励制,即对发现传染源和担负病人化疗管理任务的医疗单位和个人,经认定每例奖励10元;菌阳病例每例加奖5元。10年共收治肺结核病人1593例,其中菌阳498例,菌阴1095例,治愈1202例,死亡22例。
  2000年底,县卫生防疫站开设了结核病防治门诊,承担全县肺结核病人的诊疗、疫情核实、登记、报告和分析工作。县卫生局多次组织肺结核病归口管治工作检査,肺结核病诊治逐步规范。至2003年底,共收治肺结核病人452例,其中菌阳58例,菌阴394例;占2001一2003年总发病人数的42%,还有58%的肺结核病人因乡村和个体诊所截留收治或经济困难未治等多种原因,尚未得到较好医治。
   疟疾防治
  1986年12月,遂川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消灭疟疾县,此后的工作主要是巩固灭疟成果。在采取任务加奖励的办法继续搜索传染源的同时,做好根治现疟病人、加强疫点处理、保护易感人群工作。1987一2003年,全县共计血检35637人次,预防性服药5245人次。期间发生输入性疟疾20例,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和第二代疟疾病例。
   碘缺乏病防治
  1986年6月,经省、地有关部门验收,遂川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标准。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是保障全民食用合格碘盐。1991一1995年,对新江、盆珠、高坪三个地甲病监测点进行监测,共调查3214人,患病44人,患病率1.37%,生理性肿大62人,肿大率1.93%。调查7一14岁中小学生9332人,患病67人,患病率0.72%,生理性肿大1190人,肿大率12.75%。
  1991年至2003年,抽查盐业仓库、供销点、居民家庭碘盐共49770份,合格47702份,合格率95.85%。
  1999年8月,遂川对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在泉江、枚江、盆珠、高坪、新江五所小学检查8一10岁学生795人,查出甲状腺肿大37人,肿大率4.65%,从中抽取尿样60份送上级防疫站检验均在合格指标内。同时,对盐业仓库,食盐零售单位、学生自带家用食盐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检测263份,合格率为100%。考核结果表明,遂川符合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
   麻风病防治
  1987年,遂川被卫生部列为“麻风病联合化疗”项目县,由联合国卫生组织免费提供化疗药品。县康复医院积极开展全县麻风病防治工作,实行送药到家,监督服药,重者服药不少于24个月;轻者服药不少于6个月。为提高专业人员的麻防知识,2003年,邀请中科院专家到县授课、指导。
  1994年8月和2003年3月,县康复医院分别在雩田坏镇和县城工农兵大道设立皮肤科门诊,通过门诊发现、治疗新发病人32例。至2003年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人643例,治愈524例,除死亡病人外,尚有现症病人12例,全县麻风病防治已达到控制指标。2003年8月,全省第三期国际麻风康复合作项目启动工作会在遂川召开,在防治麻风病的同时,开展麻风畸残的康复工作,对全县麻风病畸残对象进行康复指导和康复医疗。至2003年末,全县有治愈留院人员43人,均享受国家规定的低保生活补助。县康复医院康复村有水田20亩,旱地40亩,专供留院人员耕作。
   性病防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导致性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至2003年,全县发现梅毒与其他性病累计17例,淋病累计274例。迫于舆论和伦理道德压力,性病患者不愿公开病情,或不去正规医疗机构诊治,致使性病漏报现象严重。
  2003年5月,五斗江乡一在外地打工女性,经省疾病控制中心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为县内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人。 为加强性病防治,各卫生医疗部门进一步强化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设立了性病专治科室,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等性病宣传活动;严厉打击游医药贩,严禁私自收治性病患者。2003年,县人民医院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通过省级专家组考核验收达标。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