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医疗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845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篇 医疗 卫生
分类号: R197
页数: 24
页码: 553-576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遂川县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进入21世纪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公费医疗进入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医疗管理 卫生管理

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进入21世纪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公费医疗进入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章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县卫生局为县政府主管医疗卫生行政与业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并承担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县爱卫会)的日常工作。1992年内设人秘股、医政股、药政股、财会股、监察股5个股室,兼管县爱卫会下设的办公室(简称爱卫办),有干部、职工20人。2002年机构改革后,内设办公室,业务股、规划财务股3个股室,下辖县爱卫办(副科级),有干部、职工32人。
   第二节医政管理
  医疗机构管理
  2001年以前,县卫生局设医政股,具体负责全县医政管理工作。2002年机构改革,医政股撤销,其工作并入业务股。
   执业许可
  1993年,县卫生局对全县公办医疗机构和718个乡村、个体医生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995年,按照《遂川县“九五”期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全县医疗机构和乡村、个体医生换发全国统一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01年,调整《全县“十五”期间医疗规划设置》,于2002年起,对考试合格的322名乡村医生和363个个体医疗机构重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此后,每年年底对医疗机构许可证进行检验。
   医院分级评定
  20世纪90年代初,卫生部规定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单位,按“三级”(一、二、三级)、“九等”(每级甲、乙、丙三个等次)评定等级,实行分级管理,经评审合格者由卫生部授牌。
  1995年10月,县人民医院通过省、地评审,定为全国二级甲等医院。1996年,草林、雩田、衙前、左安、大汾五所中心卫生院先后通过地区评审,定为一级甲等医院。2002年5月,县中医院通过省、市评审,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
   人员管理
  包括人员准入、执业与注册管理。
   人员准入
  2002年以前,全县公立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数是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由政府指令性计划分配,少数因工作调入。2003年起,公立医疗机构进人实行公开招聘。当年,首次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22名大、中专医药院校毕业生。
  1988年开始,对全县在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定技术职称,规定从事医、药、护、技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等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实行考试、考核相结合。1995年,职称评定范围扩展到乡村医生,到2003年,全县有595名乡村医生获得中级、助理(师)级和初级(士)技术职称。
   执业与注册
  1995年,开始护士执业与注册工作,至2003年底,全县271名护士获得执业证书并注册。1999年,开始医师执业资格认定,按政策规定,凡1998年6月26日以前取得医士以上职称者,均可认定为执业医师,当年共计认定471人,其中:执业医师372人,助理执业医师99人。此后,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均须通过全国执业医师统考,合格者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至2003年,有137人通过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223人获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至此,全县执业医师509人,助理执业医师322人,总计831人。
   医疗市场清理整顿
  县卫生局依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从1995年起,组织执法人员对医疗市场进行经常性监督管理,加大医疗市场清理整顿力度;在系统内部制发《关于卫生系统在职、停薪留职、因病退职、离退休医务人员申请设置医疗机构暂行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清理。2003年,县卫生局成立医疗卫生执法队,配备专车,重点整顿医疗市场。199一2003年,全县共查处无证行医218家,超范围行医167家,并对全县101家不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输血管理
  1997年以前,全县的临床用血由各医疗机构自采自供。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后,县卫生局成立血液管理委员会,建立遂川县血库(设县人民医院)。规定县内各医疗机构不得自行采血,临床用血全部由吉安市中心血站配送,从而有效保证临床用血需要和献血、受血人员的安全。
   医疗安全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内医疗卫生部门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教育。对全县的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培训,大力倡导“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作风,严格要求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病历、处方的书写与管理;制订长效性预防医疗事故措施,经常性开展医疗质量评检监测,有效遏止医疗事故。县卫生局成立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县直各医疗单位相应成立医疗事故鉴定小组,妥善处理医患纠纷。1991—2003年,共处理各类医疗纠纷56起。第三节药政管理
  管理机构
  1995年10月以前,县卫生局设药政股负责药政管理工作,设县药品检验所负责药品质量检测监管工作。1995年11月,成立遂川县医药管理局,与县医药公司合署办公。2002年10月,撤销县医药管理局和县药品检验所,县卫生局药政管理职能也随之划出,成立吉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遂川分局(简称县药监分局,为正科级单位),全面履行药政、药检、药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督管理职能,下辖万安、井冈山两个县市的药监所,负责遂川、万安、井冈山三个县(市)的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次年6月,吉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遂川分局更名为遂川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隶属市药监局垂直管理,核定编制9人,原辖万安、井冈山药监所划出,增加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职责。
   经营许可
  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内的药品经营单位绝大部分为国有医药公司下属药店,少数为经过批准的个体诊所。90年代中期,国家对申办零售药店有明确的审批程序,凡从事药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先取得县医药管理局核发的《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和县卫生局核发的《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再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否则视为非法经营。2001年,全县持有“两证”的药品经营单位35个,持有其中一证的单位34个。2002年,药品经营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改由吉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直接核发,再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是年,全县重新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69户,均为国有零售药店。2003年,全县新增零售药店27户,其中,个体民营和股份制零售药店26户。年末全县零售药店(门店)达96户,其中16户分布在县城,80户设在各乡镇。批准经营范围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规定经营药店(房)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处方与非处方用药标准。
  2002年起,凡从事药品生产、制剂、批发,须先获得由省药监局核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2003年,全县持有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2户,医疗机构制剂室1户,药品批发企业1户。
   药品监督
  县药品监督部门,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对全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的制剂、药品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对药品生产企业,重点检查其执行国家药品标准、药品原辅材料、生产、质量检验等情况;对药品经营企业,督促其执行对供货单位资格审查,首营药品品种审核,药品进货检查验收以及药品的销售、保管、养护等制度;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毁形严格跟踪监管。进一步规范全县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进货渠道,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药品购销记录。2003年,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期间,药品监督人员对全县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纠正部分医疗单位将工业氧代替医用氧的违法行为,制止了一批劣质口罩和过期失效药品流入市场。对精神、麻醉、医疗用毒性及放射性等药品的销售和使用实行严格管理,规定上述药品必须做到“五专”,即有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簿、专用处方、专册登记。至2003年,全县未发生特殊管理药品的流失事件。
  2003年9月起,县内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实行分类管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逐步实施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是年,江西三越药业公司通过国家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县医药公司通过省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药品检验
  2002年9月以前,县内药品检验工作由县药品检验所(简称县药检所)承担。该所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正式干部职工6人。药品检验实行收费制。每年抽检300个药品品种,平均抽验率为98%,合格率为94%。2002年10月起,县药检所撤销,县内的药品检验工作由吉安市药检所负责,县药监分局执行上级药监部门制定的药品抽检计划,对全县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进行抽样送检。
   专项整治
  1991一2002年,县卫生局会同相关部门查处伪劣药品900多个品种,其中在1999年9月的一次行动中,捣毁地下药材批发点7家,收缴非法品种300个。2002年起,县药监分局以打击制售假劣药品、无证批发药品、邮寄假劣药品为重点,对中药材交易、疫苗流通、基层特殊药品购销、医疗机构自制制剂、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购、销、使用等开展专项整治,对集贸市场出售中药饮片、保健品店和食品店无证经营药品行为依法进行查处。2003年,全县共捣毁无证药品批发窝点7个,涉案金额16.93万元;取缔无证经营药品户(摊点)30个,查处假、劣药案8起,收缴劣药65个品种批次。
   网络建设
  2003年,遂川被列为全省农村药品监督和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简称“两网”)试点县之一;成立了县“两网”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药监、卫生等8个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是年底,全县23个乡镇药店设施进一步完善,76.2%的行政村设有药品服务点,14个乡(镇)建有药品配送站,全县23个乡镇聘用农村药品监督协管员55名,90.7%的行政村聘用药品监督信息员288名,县、乡、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和药品供应网络基本形成。
   第四节卫生事业经费
  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来源于县财政拨款、上级专项补助和医疗单位业务收入。
  县卫生局专设规划财会审计股,按照国家政策与财务法规,对卫生经费严格管理,每年不定期对下属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审计监督。
   经费收入
  财政拨款
  1991一2003年,县财政拨款总计2896.31万元。其中:1991年拨款70万元;1993一1995年每年拨款100万元以上;1996一2000年,每年拨款增至200万元以上;2001年增至341.29万元;2002年增至403.24万元;2003年增至413.58万元。专项补助
  1991一2003年上级专项补助共计162万元。其中:1992一1996年省卫生厅、地区卫生局下拨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补助经费25.7万元;1998年国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办公室拨款16万元,用于开发“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2000一2001年省卫生厅、市卫生局下拨老区卫生院基本建设经费59万元;2002一2003年中央财政,省、市财政、卫生厅(局)下拨医疗卫生基础建设专项补助61.3万元。
   业务收入
  业务收入为县卫生局所属县、乡镇医疗单位的门诊与住院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县内医疗卫生单位逐步走向市场,国家制定了新的医疗收费标准。从1991年起,医疗业务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5.34%,1991年为675.3万元;1993年升至1163.2万元;1995年增至1710.14万元;1999年突破3000万元大关;2003年创历史新高为4817.92万元,是1991年的7.13倍。
   经费支出
  上级拨款属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各医疗单位的业务收入主要用于事业发展、防保投入、公务支出、职工工资福利。1991一2003年,各项支出总计33772.06万元,支出比例年均增长15.35%,略高于业务总收入年增长比例,加上国家拨款,经费收支基本持平或稍有结余。
   第五节公费医疗管理
  管理机构
  1990年12月,成立县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县公医办)于县卫生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定编4人;2002年3月从县卫生局划出,成建制并入新成立的县医疗保险局,为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从此,县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管理办法
  享受公费医疗的对象为县、乡镇行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的在职与离退休干部、职工;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人员。所有公费医疗人员,实行就近就医、定点医疗。
  经县公费医疗管理部门指定,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为县城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各乡镇卫生院为当地乡镇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就诊先以现金交付医药费用,后凭医院收据按规定报销;用药必须符合公费医疗用药目录规定;确因治疗需要超范围用药或因病转诊转院或接受大型医技设备检查,必须经医师会诊报县公医办审批;出差患病可在当地就医,凭出差证明和医院证明报销医疗费用。凡因打架、斗殴、酗酒、交通肇事、医疗事故等开支的医药费用,不予报销。
   公费医疗费用采取定额指标与超支分摊相结合的方法核定。
  医药费定额指标=1991一1993年每人每年80元;1994一1995年每人每年90元;1996一1997年每人每年50元,另按年龄和工龄每年各增加0.5元;1998一2001年,定额指标为100元,继续执行年龄加工龄每年增加0.5元的标准。医药费定额指标总额,每年由县财政据实下拨到相关单位和乡镇包干管理,离休人员、副县级以上干部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人员的医药费据实报销,不占单位包干经费。2000一2001年,乡镇人员的医药费用,县财政按每人每年200元的基数下拨到各乡镇管理,超支不补。县直单位人员超支部分的医药费由县财政、所在单位和享受对象及定点医院四方按比例分摊。2002年起转入医疗保险,按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1991一2001年全县公费医疗收支情况一览
  第二章医疗第一节医疗机构全县医疗机构,分公办与民营两类。公办医疗机构包括全民与集体所有制医疗单位;民营医疗机构,除规模较大的民营医院外,还包括村级卫生所(室)与城乡个体诊疗所(室)。
   公办医疗机构
  1991年全县共有公办医疗机构51所,以后,随着乡镇机构撤并和厂、矿、场企业转制以及各地的中医联合诊所解散停办,至2003年底,县内仅有县直医疗单位3所,乡镇卫生院24所,学校医疗室1个,矿山医务室1个,共计29所(个)。
   县人民医院
  创建于1934年9月30日,原称县立诊疗所,1937年1月改称县立卫生院,1958年更名为县人民医院。是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医院。2003年末有职工379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2人,中级职称120人。有内、外、妇、儿、医技、行政等38个科室,开放病床330张。1995年经国家卫生部授予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2001年列为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和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结为友好协作医院。同年6月2日,县政府批复同意县人民医院成立遂川县“120”急救中心,次月正式开通运行。医院年均门诊量16万人次,2003年业务收入3061.7万元。
  县中医院
  创建于1954年,原为泉江镇中医联合诊疗所,1959年改称为泉江镇中医院,1982年更名为县中医院。是集中西结合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中医院。有内、外、妇、儿、医技、行政等22个科室,开放病床100张,年均门诊量6.5万人次。2003年末有职工92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31人。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3年业务收入559.5万元。
  县康复医院
  创建于1958年10月,原称县麻风病防治所,1966年7月改称县皮肤病防治所,1973年1月更名县康复医院,址设雩田镇江背村。2003年有职工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内设职能科室5个和麻风病人康复村1个,2003年在县城开设皮肤病防治门诊部1个。
   乡镇卫生院
  2003年底,全县有乡镇中心卫生院7所,即雩田、草林、大汾、左安、衙前、巾石、堆子前,有职工25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7人;乡镇一般卫生院17所,即双桥、新江、五斗江、西溪、戴家埔、营盘坏、高坪、汤湖、黄坑、南江、禾源、碧州、枚江、大坑、珠田、上坑、盆珠,有职工18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8人。
   学校医疗室
  遂川中学医疗室,有专业技术人员1人,负责学校卫生防疫和师生保健及一般医疗工作。
   矿山医务室
  碧洲钨矿医务室,有专业技术人员2人。2004年因企业转制停办。
   民营医疗机构
  1991年,全县有村级卫生所(室)400个,其中村或群众集体办37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联合办140个,个体办218个,其他方式办5个。2003年,县内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到686所(个)。
   民营医院
  2003年由深圳光宝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办光华医院,址设县城工农兵大道36号,租赁原五指峰大酒店改建,应清华为董事长。次年5月1日试营业,设内、外、妇、儿、五官、中医、皮肤、性病等科室,有病床60张,职工53人。
   村级卫生所(室)
  承担所在村防疫、保健任务并兼营医疗业务,行政受乡、村领导,业务受乡镇卫生院指导。属非营利性村级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网络的最基点。2003年全县共有322所。
   个体诊疗所(室)
  广泛分布于城镇与乡村,专事个体医疗活动,属营利性社会医疗机构。一般情况下,不承担防疫与保健工作任务,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对其收缴一定数额的税金与工商费用。2003年全县共有个体诊疗所(室)363个。
   第二节医疗队伍
  1991年,全县有医疗卫生人员1353人,其中公办942人,民营411人。2003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人员1838人,其中:县、乡两级公办医疗机构中的现职人员1097人,学校、矿山医务室3人泯营光华医院53人,乡村医生322人,个体医生363人。在全县医疗卫生人员总数中,聘任正高级职称的4人,副高级职称的50人,中级职称的237人,初级职称的1307人,已具备规定学历但工作年限未达规定标准的在岗待聘人员103人,其他无职称人员137人。
   中医
  1991年,全县公办医疗机构中有中医人员128人,乡村和个体医生中有中医人员511人,共计639人。公办医疗机构中,多数人员为中医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少数人员以及乡村和个体医生中的中医为师承家授学徒出身。
  随着西医科技的发展,部分中医人员改行西医,至2003年,全县有中医人员385人,其中公办医疗机构189人,乡村、个体和光华医院196Ao所有中医人员,均取得相应的任职技术职称。
   西医
  1991年,全县公办医疗机构(含学校、厂矿)和乡村、个体医生中的西医人员共有1021人。2003年发展为1453人,其中,公办医疗机构908人,民营医疗机构545人。2002年以前,公办医疗机构的西医人员,全部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2003年,人事制度改革后,实行公开招聘;民营医疗机构中的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大部分学徒出身,少数自费就读于医药院校,毕业后自主开业。所有乡村和个体医生均经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发证,分别获得中级或初级技术职称;民营光华医院的西医人员则全部聘请县内、外离退休医务人员。
   培训教育
  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县卫生部门鼓励并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及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按规定,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可在省内医院进修,部分重点专业技术人员,经县卫生局批准可在省外大医院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一般由县医院培训,经批准可在地(市)级医院进修。对在职的进修人员发给基本工资,条件较好的医疗单位还承担进修、培训期间的全部或部分费用。乡村医务人员,由县卫生学校组织办班培训。1995年末,县卫生学校停办,乡村医生、妇幼保健员由县卫生局安排下属医疗、保健单位组织培训。1991—2003年,全县参加省、市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培训人员达790人次,县内培训乡镇医务人员268人次、村级保健人员1560人次;全县80%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各类医学培训教育,有128人取得第二学历。
   第三节设施设备
  业务用房
  1991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业务用房29697平方米,此后,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加快业务用房建设。县人民医院先后投资800万元兴建外科住院大楼、医技大楼、改建原内科大楼,新增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县中医院接管原瑶厦卫生院后,于1995一1999年期间相继兴建36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和45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2002年,县妇幼保健所兴建5350平方米的保健大楼。县卫生防疫站兴建1990平方米的卫生防疫综合大楼。草林、雩田等13个乡镇卫生院先后改建、扩建或新建门诊部、住院部。至2003年底,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新建、扩建、改建业务用房面积35253平方米,全县总计医疗、工作用房面积41758平方米,是1991年的1.41倍。
   病房病床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医院先后改善了住院条件。从2001年起,县人民医院多次改建和调整病床设施,将所有木质床改为不锈钢床,配备了自动翻身床、多功能康复床、骨科牵引床、褥疮预防气垫床等。在11个住院病区设置了优质病房,装有电话、电视、空调等设备,每个护理单元设1至2名清洁员和生活护理员。县中医院也设立高档次病房,内有单独卫生间、陪护床、有线电视、空调等设备海日为病人供应热水、开水。
  2003年,县人民医院投资95万元,将县云岭林场场部办公旧址改建成县“非典”防治点,内设病床20张,各类设施、用具齐全,因未出现“非典”病例,留作备用。
  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编制病床732张,其中县人民医院250张;县中医院100张;县妇幼保健所50张;县城光华医院60张;乡(镇)中心卫生院149张,其他乡镇卫生院123张。
   诊疗设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县内各医疗卫生单位逐步购置一批常规诊疗设备和高科技诊疗仪器,用于临床诊疗。
  县直医疗单位和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以及部分乡镇一般卫生院,都有了常用的检验、放射、诊疗设备。
  2000年以后,县人民医院先后投资2000万元,购置大批高、新、尖医疗设备。其中有美国进口双层螺旋CT、核磁共振、美国GE彩超、阿洛卡彩超及其工作站、CR摄片机、遥控X光机、美国产电视腹腔镜和妇科腹腔镜、阴道镜、宫腔镜、日本富士能电子胃镜和电子肠镜、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红外线乳腺扫描仪及其工作站、气压弹道碎石机、前列腺汽化电切仪、多功能麻醉机、鼻窦内窥镜、16导电生理记录仪、日本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口酶标仪、放免检测全套设备、爱滋病毒筛选设备、数字减影机、激光照相机、数码摄影机、吸附式制氧设备中心吸引、中心供氧全套设备等,并装备5辆救护车和一辆农村巡回医疗专用车。县中医院拥有进口美国GE・CT机、索诺声彩超、超声波碎石机、肺功能测定仪、全自动生化仪、电子胃镜、电子多功能牵引床、进口电脑验光配镜等设备,装备有2辆救护车,并在全市中医院中率先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
  至2003年末,全县医疗单位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其中县人民医院2564.61万元,县中医院688.42万元,县妇幼保健所314.65万元,县防疫站170.23万元,7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合计600.05万元,17所乡镇卫生院合计662.44万元。学校和乡村医疗所(室)有的也添置了小型便携式X光机和牙科仪器、激光治疗仪等。
  第四节医疗技术
  中医
  县内中医传统医术逐年发扬光大,疗效显著。除治疗常见疾病外,治疗肝炎、肺结核、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和神经衰弱等慢性病以及运用中草药治疗毒蛇咬你烧伤等均有显著疗效,外地慕名来县治疗者甚众。骨伤科、针灸科、五官科和中医妇科、儿科发展迅速。县中医院针灸科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合牵引、理疗、推拿、按摩、拔罐、放血、小针刀等,有效治疗颈肩腰腿疾病、风湿病、中风偏瘫等症;骨伤科运用中医传统方法整复四肢骨折和脱位,对小儿課间骨折、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骨折迟缓愈合症、外伤性截瘫等疾病治愈率高,利用中医传统疗法、治愈外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262例。县人民医院利用中医逐水软肝法成功治愈肝硬化腹水(失代偿期);利用中医三步疗法治愈脑中风60余例;该院自拟的退黄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临床应用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西医
  县内西医治疗水平日渐提高,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周边县(市)病人慕名来县就诊者络绎不绝。
   外科
  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所先后引进腹腔镜手术系列设备,成功开展腹腔镜下胆囊、阑尾、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县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成功开展二尖瓣狭窄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射频消融术、永久性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装等手术。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主治医师谢建宏采用剑突下横切口心包底置管引流术,成功抢救心包填塞致心力衰竭10余例,开创县内胸腔外科先河,成功抢救重度胸部创伤30余例。县人民医院脊柱创伤治疗中心,先后开展颈椎间盘突出髓核及前路钢板固定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椎管狭窄扩大成形术、骨椎骨板及滑脱DICK、RF、AF钉、Steffe钢板固定术、Harrington氏、lugue氏棒等各种脊柱固定器材内固定术、全競及人工股骨置换等手术。主任医师梁路石1999年采用半梅花梯形齿状自身加压接骨板治四肢骨干骨折治疗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3年底,手术成功矫治小儿麻痹症患者60余例。县人民医院眼科治疗中心,开展现代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手术,治愈患者2000余例;1999年以来,副主任医师肖志军自创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700余例,居国内领先水平,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县人民医院肿瘤介入治疗,已成功治疗各种恶性肿瘤40例;开展的肝癌TAE和TACE术,肺癌BAI术,胃肠胰脾癌、肾癌、脑肿瘤、食道癌化疗术、皮下泵植入术、四肢肿瘤与良性肿瘤介入治疗术,经皮穿刺肺、肝活检术、肝癌和胸腹壁转移癌性化学化融术、多种支架植入术等均取得良好效果。乡镇中心卫生院及部分乡镇卫生院普遍能开展清创缝合、下腹部手术、阑尾、疝气切除术等,个别卫生院还能施行上腹部手术。
   内科、儿科
  1991年后,内科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范围不断扩大,诊断符合率和医疗效果明显提高。县人民医院内科利用WLFH0Y电脑超滤腹水浓缩回收术联合软肝利水术,成功抢救顽固性肝硬化并腹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重患者多例。儿科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危急重症儿童的抢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县中医院在全市县级医院中率先引进和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和肺功能检查术,成功开展支气管冲洗疗法、胸膜活检和肺活检术,在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方面颇具特色。各乡(镇)卫生院也能实施内、儿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
  根据临床需要,县内医疗单位大胆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县中医院采用抗蛇毒血清,配合自制的外敷中草药抢救危重蛇伤患者200余例,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吸引了赣州、南康、上犹、吉安、桂东、丰城等地患者前来就医。中医副主任医师郭嘉萌,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施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多种疾病;县人民医院采用推拿加丹参针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经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县妇幼保健所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小儿疳积等症,均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章预防
  第一节
  机构县卫生防疫站,是县卫生局下属专事卫生预防工作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疾病监测、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与监测、突发卫生事件处理、卫生防疫培训与指导等,是全县卫生防疫业务指导中心。2000年开设结核病防治门诊,2002年开设预防接种门诊。2003年末有工作人员43人,其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4人。内设卫生、防疫、检验、行政四个科室,有业务用房1990.64平方米。县宜公办与私营医疗机构设立防保组,各乡镇卫生院设立防保站,配备2-3名专职防疫人员,325个乡村医生承担本村防疫与计划免疫工作,全县形成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络。
  1991一2003年,县卫生防疫站添置灭菌、消毒、检测、采样、冷藏等仪器设备80余台(件);购置疫情处理车、疫苗运输车和疫情网络信息设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和各乡镇医院的防保机构配备了冰箱、冰柜、冷藏背包等冷链设备和疫情网络信息设备。全县防疫工作运转正常,具备对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节卫生防疫
  饮水卫生监督监测
  为保证县内供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控制水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县卫生防疫站定期对县自来水公司的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余氯、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四项指标检测和水质分析,发现问题,限期改正。每年对该厂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不合格人员建议调离岗位。
  1992年,遂川被指定为全国农村饮用水卫生调查点,调查工作到1995年结束,县卫生防疫站检验科张毓获全国农村饮水卫生监测课题科研进步二等奖。
  1995年起,部分乡镇开始筹建自来水厂,到2003年已有18个乡镇自来水厂先后投入使用。县卫生防疫站参与对水厂选址、竣工验收和水质进行监测,保证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1991年以后,县卫生防疫站每年对县内的宾馆、旅社、理发店、大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等进行卫生监督监测,监测率达100%ₒ每年举办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班,1992年还对县城旅店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卫生法规和卫生知识考核,合格率95%。不定期开展二氧化碳、粉尘、细菌总数、噪声、照度、微小气候等卫生监测。13年间,监测采样共计2616件,达标率82.37%。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至2003年,共体检2604人,合格率96.36%,不合格人员责令调离。对违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单位,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责令整改。全县未因公共场所卫生质量问题引发疾病流行。
   食品卫生监督监测
  20世纪90年代后,全县食品加工经营户由1991年的1568户发展到2003年的2479户,从业人员由3018人增至6771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范围与监测力度逐步加大。
  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内容主要有:负责食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的发放;食品、餐饮用具的检测;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1991一2003年共检测食品6891份,合格5399份,合格率78.35%;检测餐饮具11190份,合格6671份,合格率59.62%。实施行政处罚1604户(人);责令调离食品加工、经营人员783人;销毁伪劣假冒食品16060公斤。
   学校卫生监督监测
  1991一2003年,县卫生防疫站重点抓紧县城中小学的卫生监督监测。每年安排对遂川中学、泉江小学进行一次学生健康体检,逐年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累计体检43350人次,患病率较高的是视力低下和龋齿。1991年在水南小学开展一次寄生虫病、头癣和龋齿调查,调查学生355人,蛔虫率41.86%,头虱感染率13.24%,龋齿率52.88%。乡镇中小学的卫生监测工作由当地卫生院实施。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点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和学校周边餐饮、食品摊贩经营卫生管理。2003年举办一期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培训班,参加人员56人。
   劳动卫生监督监测
  20世纪90年代初,县卫生防疫站对县火柴厂、棉纺厂、水泥厂等21家企业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监测,建立有害工种作业人员健康档案。1991一1995年监测有害因素点126个,其中合格64个。1991年、1992年J996年先后组织对接触有害作业工人体检688人次,检出有病人数67人。90年代中后期,县内企业亏损严重,劳动卫生监督监测处于半停顿状态。2002年对县内制革制鞋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健康调查,对17户接触有毒工种的24名工人进行健康体检。2003年开展职业病防治,对林森木业公司放射源进行监督检查,对县内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进行摸底,查明粉尘作业14户95人,有毒作业2户11人。针对存在问题,督促厂方及时调整患病人员的工作,完善劳动卫生防护措施。
   放射卫生监督监测
  县卫生防疫站协助上级防疫部门做好县内医疗单位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对X光机的性能、机确房环境、工作场所和个人剂量等进行严格监测。到2003年,对县内装备放射性仪器的15个医疗单位,办理放射经营许可证,为41名放射人员办理上岗证。第三节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
  县卫生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预防传染病和地方病,加强医疗单位内部消毒和疫情报告管理。除常规疫情报告外,规定霍乱、钩端螺旋体病、肺结核、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麻疹、百日咳和非典型肺炎、性病实行专报和零报告制度,每年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和传染病漏报率调查。
  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起未发生白喉、脊髓灰质炎病例;流脑、乙型脑炎、百日咳发病率显著下降;疟疾无内源性疟疾和第二代疟疾病例发生;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发病率较高的是肝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淋病和肺结核;淋病、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除1993年和2003年外,其他年份均有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
  1991—2003年全县传染病发病情况一览
  霍乱防治
  1991年起,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成立霍乱防治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立肠道门诊,建立健全肠道门诊工作制度,做到“逢泻必治,逢疑必检”。县卫生防疫站认真做好医院送检病人吐泻物霍乱病菌检查及县城主要河流和自来水厂水源霍乱病菌检查。1991—2003年,全县未发生霍乱。
   脊髓灰质炎防治
  1991年,遂川发生]例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例。县卫生防疫站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瑶夏、泉江、雩田、枚江、巾石、盆珠、珠田等乡镇施行脊灰强化免疫活动,有效控制疫情扩散。1992年和1993年又对全县0一4岁儿童进行二轮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二轮免疫58632人次,服苗率98.57%。
  1993年,成立县脊髓灰质炎病例诊断小组。是年起,每年元月5日和12月5日对全县0~4岁儿童进行两轮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1994年起设立哨口医院,开展AFP病例监测。2000年对全县29个乡镇384个行政村15岁以下儿童104135人进行AFP搜索调查,未发现AFP病例。2002年在部分乡镇继续开展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1995一2002年完成AFP病例监测17例。1992年后县内未发现脊灰病例。
   痢疾防治
  1991一2003年,县内痢疾患者共计2188人,其中死亡3例。流行较大的有3次,其中两次在学校,一次在农村。
  1991年9月22日,上坑乡中心学校发生痢疾流行,全校发病135人,罹患率41.41%;随后,大坑中学、横岭中心完小也发生流行。2003年10一11月,泉江镇安下村发生痢疾流行,全村发病54人,罹患率2.63%;与此同时,五斗江中学暴发痢疾,全校发病53人,罹患率8%。疫情发生后,县卫生局及时派出医疗、防疫人员奔赴疫源地,紧急防治、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
  1991一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每年在县内均有发生。
  1999年6一8月,全县发生钩体病109例,死亡2例,疫情遍及12个乡镇。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县钩体病防治指挥部,召开全县防治钩体病动员大会,紧急部署钩体病防治工作。县卫生防疫站派出专业人员24人,组成12个防疫小组,分赴乡镇开展钩体病防治,预防服药9.2万人,发放强力霉素27.6万片,预防接种钩体疫苗112736人。县直医疗单位和乡镇卫生院派出治疗抢救小组,积极救治病人。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扑灭疫情。此后,未发生新的疫情流行。
   非典型肺炎防治
  2003年4月20日,江西省首例非典型肺炎(SARS,以下简称“非典”)疑似病人何某,驾车从广东佛山前往江西上饶途经遂川,在县城住宿一天。接到上级卫生部门通知后,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了县预防“非典”协调小组,指定县人民医院为“非典”防治医院。对与何某有过接触的9人给予隔离医学观察。 针对全国“非典”疫情日益严峻的形势,县里成立县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县“非典”防治工作。各乡镇分别成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系统取消双休日,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县指挥部制订了《遂川县防治非典型肺炎(SARS)工作方案》,召开全县防治工作动员大会,举办SARS疾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开通疫情专用电话。在遂川与湖南桂东交界处设置监测点,对湖南方向进入县内的所有车辆进行监测,重点检查乘客健康状况。在105国道组织流动巡逻队,对所有外来人员进行健康监测。5月初,全县所有餐馆和娱乐休闲场所一律暂停营业。各村对外出返乡人员逐一登记,定时测量体温;对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者,及时送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对广东、北京等疫区返乡人员,隔离留观12天以上;对所有载客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实行免费消毒。非典型肺炎防治期间,共检查车辆2787辆,返乡流动人员8827人,收治、留观发热病人222例。经过严防死守,遂川未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
   结核病防治
  1991一2000年,遂川的结核病防治实行任务带经费外加奖励制,即对发现传染源和担负病人化疗管理任务的医疗单位和个人,经认定每例奖励10元;菌阳病例每例加奖5元。10年共收治肺结核病人1593例,其中菌阳498例,菌阴1095例,治愈1202例,死亡22例。
  2000年底,县卫生防疫站开设了结核病防治门诊,承担全县肺结核病人的诊疗、疫情核实、登记、报告和分析工作。县卫生局多次组织肺结核病归口管治工作检査,肺结核病诊治逐步规范。至2003年底,共收治肺结核病人452例,其中菌阳58例,菌阴394例;占2001一2003年总发病人数的42%,还有58%的肺结核病人因乡村和个体诊所截留收治或经济困难未治等多种原因,尚未得到较好医治。
   疟疾防治
  1986年12月,遂川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消灭疟疾县,此后的工作主要是巩固灭疟成果。在采取任务加奖励的办法继续搜索传染源的同时,做好根治现疟病人、加强疫点处理、保护易感人群工作o1987一2003年,全县共计血检35637人次,预防性服药5245人次。期间发生输入性疟疾20例,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和第二代疟疾病例。
   碘缺乏病防治
  1986年6月,经省、地有关部门验收,遂川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标准。防治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是保障全民食用合格碘盐。1991一1995年,对新江、盆珠、高坪三个地甲病监测点进行监测,共调查3214人,患病44人,患病率1.37%,生理性肿大62人,肿大率1.93%。调查7一14岁中小学生9332人,患病67人,患病率0.72%,生理性肿大1190人,肿大率12.75%。
  1991年至2003年,抽查盐业仓库、供销点、居民家庭碘盐共49770份,合格47702份,合格率95.85%。
  1999年8月,遂川对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在泉江、枚江、盆珠、高坪、新江五所小学检查8一10岁学生795人,查出甲状腺肿大37人,肿大率4.65%,从中抽取尿样60份送上级防疫站检验均在合格指标内。同时,对盐业仓库,食盐零售单位、学生自带家用食盐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检测263份,合格率为100%。考核结果表明,遂川符合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
   麻风病防治
  1987年,遂川被卫生部列为“麻风病联合化疗”项目县,由联合国卫生组织免费提供化疗药品。县康复医院积极开展全县麻风病防治工作,实行送药到家,监督服药,重者服药不少于24个月;轻者服药不少于6个月。为提高专业人员的麻防知识,2003年,邀请中科院专家到县授课、指导。
  1994年8月和2003年3月,县康复医院分别在雩田圩镇和县城工农兵大道设立皮肤科门诊,通过门诊发现、治疗新发病人32例。至2003年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人643例,治愈524例,除死亡病人外,尚有现症病人12例,全县麻风病防治已达到控制指标。2003年8月,全省第三期国际麻风康复合作项目启动工作会在遂川召开,在防治麻风病的同时,开展麻风畸残的康复工作,对全县麻风病畸残对象进行康复指导和康复医疗。至2003年末,全县有治愈留院人员43人,均享受国家规定的低保生活补助。县康复医院康复村有水田20亩,旱地40亩,专供留院人员耕作。
   性病防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导致性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至2003年,全县发现梅毒与其他性病累计17例,淋病累计274例。迫于舆论和伦理道德压力,性病患者不愿公开病情,或不去正规医疗机构诊治,致使性病漏报现象严重。
  2003年5月,五斗江乡一在外地打工女性,经省疾病控制中心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为县内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人。 为加强性病防治,各卫生医疗部门进一步强化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设立了性病专治科室,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等性病宣传活动;严厉打击游医药贩,严禁私自收治性病患者。2003年,县人民医院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通过省级专家组考核验收达标。
   第四节计划免疫
  1991年,县内计划免疫工作经上级部门抽查,四苗覆盖率达93.81%,单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100%,卡疤率71.43%,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96.62%、脊髓灰质炎糖丸99.52%、麻疹疫苗97.14%,儿童计划免疫投保3855人。1991一1993年,四苗单苗接种率除麻苗外,其余均达85%以上。1996年4月,遂川计划免疫通过卫生部第三个85%达标考核。同年开展计划免疫儿童免疫水平调查,在雩田镇进行了锡克氏试验;在新江、碧洲、五斗江三个乡进行了PPD试验。锡克氏试验调查3T岁儿童99人,其中阴性84人,阴性率84.85%;PPD试验调查0一13岁儿童117人,其中阴性29人,阴性率24.79%。2002年11月,吉安市卫生局对遂川计划免疫接种率90%达标考核,调查了巾石、草林2个乡镇58名儿童健卡率、建证率、卡介苗接种率均为100%,卡疤率96.55%;脊髓灰质炎糖丸按三期接种分别抽查57人、58人、58人,接种率分别为98.28%、100%、100%,全程合格率98.28%;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三次均已接种,接种率100%;麻疹疫苗接种55人,接种率94.83%;四苗全程合格率为93.10%;乙肝疫苗全程合格率为94.83%。除搞好四苗接种外,还开展非常规疫苗预防接种,1991一2003年,共接种流脑疫苗452342人份,乙型脑炎疫苗416036人份,乙肝疫苗29183人份。1993一2003年,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194810人份。狂犬疫苗接种人数逐年增加,仅2001一2003年接种21220人份。1997年起开始甲肝疫苗接种,当年接种2500人份。2002年接种10286人份。2001年起,开展腮腺炎、流感、风疹、水痘等疫苗接种,接种人数逐年增多。2002年,县防疫站开设预防接种门诊,严格按规定预防接种。2003年,遂川被列为中央政府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儿童疫苗基金合作项目单位,推动全县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1994一2003年全县四苗接种情况一览
  第四章保健
  第一节机构县妇幼保健所,属县卫生局下辖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是全县妇幼卫生保健、培训与妇幼科研中心。承担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妇女病普查、遗传病筛查、产前诊断与接生、高危孕产妇筛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幼保健咨询服务与指导,并开展妇产科、儿科门诊与住院医疗业务。1995年该所获卫生部爱婴医院称号。2003年末有职工7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人,中级技术职称21人。业务用房5350平方米,设置保健、妇产等8个科室,开放病床50张。2003年门诊量44307人次,住院2300人次,业务总收入393万元。全县有健全的妇幼保健网络组织:在县级医疗单位设立保健科、妇产科和小儿科,协同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乡(镇)卫生院均有兼职保健医生;村级医疗室、卫生所负责当地的妇幼保健工作。次年3月,该所更名为遂川县妇幼保健院。
   第二节妇女保健
  妇女婚前保健
  妇女婚前保健工作,具体包括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和婚前医学检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和各基层卫生院都建立婚前保健门诊,开展婚前卫生咨询指导和保健服务,严格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对不宜结婚、不宜生育或应暂缓结婚的男女青年进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影响结婚生育的疾患及时治疗。199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后,婚前保健工作进一步强化,婚前医学检查更为规范,确定县妇幼保健所为县内法定婚前医学检查单位,并允许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工作。是年,全县婚检人数4720人,婚检率100%,检出各类患病人数71人,患病率1.5%,此后婚检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2003年10月1日,国家颁布新《婚姻登记条例》,婚前医学检查由强行规定改为个人自愿,县内婚检率大幅下降。
   孕产妇系统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县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试点乡镇10个,90%以上的乡镇签订母子保健保偿服务合同。各乡镇卫生院普遍成立了危急孕产妇抢救小组,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分别建立危急孕产妇抢救中心,共同承担“三网”(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监测工作。2003年,城市孕产妇建卡率达93.3%,农村孕产妇建卡率达85.3%,孕产妇系统管理达76.4%,孕产妇死亡率由1991年的213.05/10万下降到2003年55.53/10万。
   新法接生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法接生虽屡经推广,但因接生员水平、素质太低,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1991年起,全县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一方面逐年整顿接生员队伍,在原有接生员中选优汰劣,接生员从1991年444人减少到2003年的155人,基本去除了文盲接生员和不合格接生员。另一方面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力量,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由1992年的35人增加到2003年的442人。此外,县卫生保健部门多次举办乡、村妇幼保健人员新法接生培训提高班,提高乡、村两级妇幼保健人员素质,广泛推广运用妇幼卫生适宜技术。全县新法接生基本普及,到2003年,新法接生率达99.7%。 妇科病查治县卫生妇幼保健部门每年对乡镇妇幼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每年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及讲座,大力普及妇女保健知识。
  1991年起,妇科病查治工作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县总工会每年下发通知,对全县已婚妇女进行妇科病及乳腺病查治。至2003年末,全县共普查妇女118697人,其中患病54183人,患病率45.65%。患病者中阴道炎患病人数16055人,治疗14664人;宫颈炎患病人数28274人,治疗21636人;淋病患病人数52人,治愈41人,其他病种9802人,分别给予对症治疗。查治中发现,宫颈癌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尿痿和子宫II度下垂“两病”患病人数逐年下降;乳腺病较多,患病人数占检查总人数的44.9%。
  第三节儿童保健
  1991年以来,儿童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县城乡普遍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各乡镇定期对0一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评估,将体弱儿纳入系统管理,定期随访。1995年起,全国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妇女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县妇幼保健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雩田、草林中心卫生院先后评为“爱婴医院” 。县妇幼保健所每年开展一次5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调查,县妇幼保健所负责儿保的人员经常下乡指导督促小儿腹泻和肺炎“两病”管理工作,城乡小儿“两病”发病率有所控制。2003年,全县新生儿死亡率为15‰,婴儿死亡率为21.8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6.1‰。
  第四节项目工作
  1994年,遂川列为世界银行贷款综合性妇幼卫生Ⅵ项目县。1999一2002年又两次列为省“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简称,降消’)”项目县。1999年,省财政厅下拨资金16万元,用于项目实施。县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制定《遂川县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实施方案》,由县妇联、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共同组织项目实施。期间,县妇幼保健部门不断更新接生队伍,提高接生员素质,对乡村两级妇幼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复训,累计培训乡级妇幼卫生员817人,村级妇幼保健员2270人;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所分别成立“危急孕产妇抢救中心”,选派人员赴省医疗机构进修培训。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加强产科建设,改善产房设施。
  按项目规定,对孕产妇贫困对象发放救助卡,持卡到县、乡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可适当减免医疗费用。2000年有82名贫困孕产妇得到减免医疗,减免医疗费17048%;2001年有202名贫困孕产妇得到减免医疗,减免医疗费36500元。2001年底,项目通过终期评估。
  2003年,遂川再次列为项目加强县,救助贫困对象74人,减免医疗经费4150元。通过项目实施,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明显降低。2000年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数为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4.591/10万以下。
  第五章群众卫生活动
  第一节爱国卫生运动
  遂川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县爱卫会),是全县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爱卫办)为副科级常设机构,隶属于县卫生局,有工作人员3人。
   健康教育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遂川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宣传、卫生、教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也成立相应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协调县乡健康教育工作。 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普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咨询、义诊,各医疗卫生单位普遍设有健康教育专栏;教育部门在各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普及卫生科普知识;文化广播电视部门播放健康教育音像制品,传播卫生科普知识;团县委每年数次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实践活动;县妇联定期培训妇女干部;各乡镇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农村改水、改厕
  1990年末,农村改水受益人口约77.9%,其中自来水覆盖率仅占7.63%。1992年起,县委、县政府每年拨款2万元,用于农村改水工程。到2000年末,受益人口增至86.7%,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16.42万人,覆盖率33.17%;到2003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46.14万人,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22.8万人,覆盖率达44.98%,饮用手压机井水的占11.39%,饮用山泉及其他清洁水的占34.68%,但仍有8.95%的人口饮用卫生清洁水困难。
  1992年底,累计农村改厕381户,其中三格式307户,沼气式74户,受益人口1895人,仅占全县农村人口的0.42%。1997年,县爱卫办在堆子前镇的鄢背、陂田,草林镇的楠木、源溪,珠田乡的山口、黄塘,泉江镇的银山、云岗,雩田镇的长盛、任溪,枚江乡的张塘、高城等12个村开展农村改厕试点。1998年,遂川列入全省沼气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县,1999年举办沼气式建厕建池培训班二期,为13个乡镇培训325名技术人员,落实建池任务1420个,建立改厕示范村5个。有13个乡镇按高起点、高标准、集中连片的要求着手开展了沼气池建设工作。至2001年,全县农村改厕76673座。同年9月,遂川获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先进县一等奖。
   除“四害” 县爱卫会每年以各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消灭老鼠、苍蝇、蚊子、蝉螂(简称“四害”),并在春秋(冬)两季统一开展全县灭鼠活动。1993年10月和1998年9月,县爱卫办开展鼠密度调查,在野外与室内定点投放饵料或标记物,测出县城鼠密度最高的单位达49.2%,一般单位达25%,按照卫生城市(鼠密度不超过5%)的标准,县内鼠密度严重超标。
   门前“三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县城规划区内的单位、居民户、个体经商户实行划分卫生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管理办法。门前“三包”,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门内“达标”,即要求各单位与私人住宅内部的清洁卫生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各居民户、店主和所有单位,与县爱卫办签订达标责任状,爱卫办联合卫生、城管、工商、交通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检查。2000年以后,门前“三包”管理工作更为规范,责任单位或个人在“三包”地段范围内每天派人随时清扫保洁;县直单位内部的干部职工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形成制度,并确定每月20日为全民爱国卫生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消灭卫生死角,次日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进行评比检查。评比结果分为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三个档次,对基本达标的发放整改通知书,不达标的发放处罚通知书,在处罚后仍需整改直至达标。2002年末,全县共评出县级卫生庭院35个,省级卫生庭院15个。部分单位因卫生、绿化工作卓有成效,由县绿化委员会授予“花园式单位” 。
  第二节红十字会
  县红十字会是社会救助组织,其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开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等社会公益救助活动。1993年、1999年两次换届选举,每届设会长1人,常务副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长1人。
   救灾赈灾
  1991一1993年,县内部分地区连续三年遭受洪灾和风灾。灾情发生后,县红十字会及时组织救护队赴灾区施救,三年共派出红十字医疗队109次,救护人员686人次,出动救护车辆30余次。1997年,县红十字会为江浙洪水灾区募捐救灾款1.5万余元。1998年,县人民医院红十字会派出医生3人,赴九江余干县洪水灾区参加义务救治工作。1991一2003年,共抢救各类伤员4978人,向县内灾区输送大米16吨,衣物5044件(套),棉被582床,食品93箱,治疗与消毒杀菌药品共602箱,募捐救灾款27.9万元。
   扶贫助残
  1991一2003年,县红十字会开展扶贫助残募捐活动29次。平时组织会员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每年“5月8日”红十字纪念日,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卫生下乡活动。
  宣传培训
  每年国际红十字日,县红十字会积极组织会员以各种形式宣传《红十字法》和卫生救护、保健知识。每年举办红十字急救员培训班,为部分急救员配备急救箱和急救包。1991一2003年,共举办110期培训班,培训急救人员13721人(次)。城乡医疗单位均建立了红十字急救站。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期间,县红十字会共发放宣传单1960份,组织义务咨询、义诊3次,接受咨询1620人次,发放资料6000余份。1991一2003年,共印发各种宣传品13万余份。
   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县教育局成立红十字会工作委员会。至2003年,全县有7个学校建立红十字会组织。各校红十字会经常带领青少年学生开展尊老助残、扶危济困、维护交通秩序、打扫公共卫生等公益性活动,定期举办卫生初级救护知识讲座,开展现场救护演练。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