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8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16
页码: 501-516
摘要: 1991年以来,遂川县教育局先后制定《全县教职工奖惩方案》,对教职工实行定岗、定责,年终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责任情况,奖优罚劣。同时制定《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常规检查各项内容,量化细化各项评分标准,严格规定工作时间和请假制度。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教育管理

内容

第一节教育管理
  管理机构
  县教育局
  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1991年,内设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监察股、财务股、审计股、校建办、教学研究室、招生考试办公室、电教仪器站、教育电视台,有工作人员50人。1997年6月,教育局更名为教育委员会,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2年9月,县教育委员会复名教育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称体育局,两局仍合署办公,内设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体育股、财审股、监察室、两基办、招生办、教研室、校建办、电教仪器站。是年12月教育电视台停办,机构撤销。2003年,全局有工作人员63人(含督导室人员)。
   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简称县督导室)
  1991年9月成立,属县政府派出机构,副科级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6人。1998年9月,更名为教育局督导室。2000年10月,复名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导室负责人称主任督学,其他成员称督学。主任督学由县人民政府任命,其他成员由县人民政府聘任。2003年,有工作人员6人。
   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
  1991年10月,全县各乡镇相继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简称乡镇教委),乡镇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任主任,中学校长、中心小学校长、乡镇文教干事等为成员。下设教育办公室(简称乡镇教办),中心小学校长兼任教办主任。教办配备专兼职干事3~5人。2002年8月,乡镇教办撤销,日常工作由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负责。
   人事管理
  全县各级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遂川中学、遂川职业中学、遂川第二中学正副校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由县政府任免,遂川中学、遂川职中(含遂川二中)各处室主任、雩田中学、瑶厦中学校长由县委宣传部任免。其余中学校长、中心完小校长、(处室)主任由县委宣传部备案,教育局任免。村小校长、教导主任由中心小学校长提名,乡镇教委任命。教职工在系统内调动,由教育局决定。跨系统调动,须经教育局和宣传部同意,由县委组织部或人事局下达调令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1992年8月起,在部分乡镇实行教职工分层聘任试点工作。经过几年试点,教职工聘任工作在全县普遍推行。2003年6月县政府印发《关于批转县教育局遂川县中小学“教职工聘任方案”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聘任程序,完善聘任方式。
  2002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停止。为解决中学教师缺编问题,教育局向县政府申请招聘教师指标,经县政府同意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2002年,招聘本科学历高中教师13人,专科学历高中教师10人;2003年招聘本科学历高中教师13人。
  为解决县城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增强中小学教师工作调动的透明度,2003年起全县在编在岗教师采取个人申请、文化考试、上课以及考核近4个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等方式,择优选调教师进县城中小学任教。2003年,通过选调招聘教师的学校扩展到雩田镇和珠田乡中、小学。
  2002年8月,教育局面向全县在编在岗中小学教师(含学校行政人员)首次公开竞聘泉江小学校长1名,副校长2名;巾石中学校长1名,大汾中学校长1名。次年又竞聘碧洲、西溪中学校长各1名,珠田、南江、衙前中心小学校长各1名。
   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1991年以来,教育局先后制定《全县教职工奖惩方案》,对教职工实行定岗、定责,年终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责任情况,奖优罚劣。同时制定《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常规检查各项内容,量化细化各项评分标准,严格规定工作时间和请假制度。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和考试5个环节。教师开学初有教学计划,期末有教学总结。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好]门主教学科的详细教案,备课适度超前,作业布置量适中,形式灵活多样,设计精心;书面作业一般当天批改,作文一周内批改完;认真阅改、讲评单元测试卷。考试内容以大纲、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合理命题,不出偏题、怪题。
  学校教导处、教务处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职能处室,校长、主任负有督查职责。督查的范围是:教师是否按课表上课,是否有教学计划,是否执行教学常规。学校对教师执行教学常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并上报检查结果。2000年后,全县实行教学常规检查月报制度,县教研室和中心完小适时进行抽检或听课,对教学常规执行好的学校和教师予以通报表扬,对违反教学常规的学校、教师进行通报批评或经济处罚,处罚情况记录在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教育评估
  1991一1999年,评估工作由县教育局教育股牵头组织。2000年后,由县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抽调中小学部分行政人员参与,组成若干个评估组,在规定时间内,深入各乡(镇)中小学进行实地量化评分。
  各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学校)、局属学校为教育局年度综合评估必评学校,同时抽评各乡镇1~2所村小。未抽评的村小由乡镇教办(中心完小)组织评估。
  评估方案依据教育局年初下达的工作要点和评估内容制定,以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安全工作、“两基”工作、教学质量为重点内容,按一、二级指标,确定评估要素、分值、评估标准、资料收集方法。评估方案既有年度重点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又根据不同学校类别下达年度重点工作目标。
   年度综合评估结束后,将结果通报全县各中小学,同时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评估总分中学前6名,小学前7名的学校,授予年度教育重点评估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和奖金。对排名较后的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评估排名在后的学校领导予以免职或调离。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县教育局制定教师业务档案管理试行办法,加强中小学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教师业务档案存放学校教导(教务)处。各校对每位教师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考评,如实填入《教师业务档案》。教师工作调动,业务档案由调出学校封签后转入新的工作单位。
   学生学籍档案管理
  学生学籍档案由各学校自主管理,县教育局注册备案。学生在本乡镇内跨校就读,由原就读学校开出转学证明并提供学生档案,乡镇教办办理有关转学手续。学生跨乡镇、县、市转学就读,由县教育局教育股办理转学手续。学生因病等特殊原因休学,教育股按有关规定办理休学手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由原毕业学校提供学生学籍档案,县招考办办理后提供给招生学校。毕业后未升学的学生档案,由原校保存。
   经费管理
  1991一2002年,学校办学经费实行“两级办学、三级管理”体制。村完小、初小由乡村管理;农村完中、初中和中心小学由乡镇管理;遂川中学、遂川职业中学、遂川第二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泉江小学、荧屏小学、县机关保育院归县教育局管理。教育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用制度。2002年11月前,县直属学校包干到校,乡镇、村学校包干到乡镇,不足经费由乡镇财政解决。校舍修建经费实行分级自筹,危房改造经费由县教育经费或上级专项经费、世行贷款和社会捐助、学校自筹等渠道解决。2002年11月起,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由以乡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改为以县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统一核算、统一划拨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初中、小学公用经费,县财政按省规定标准,年初列入预算,按学期下拨各校。校建经费,县财政建立危房改造资金专户,实行封闭管理。
  1991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258.57万元,2003年为7929万元,是1991年的6.3倍。2003年财政拨款5987万元,占县财政总支出的29%,占教育总支出的75.5%。是年,县财政下拨中小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618.3元,是1991年的82倍;中学生人均1010.3元,是1991年的6.2倍;1991年,县财政拨给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2.1元,2003年30.1元,是1991年的14.3倍;1991年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8.6元,2003年40.5元,是1991年的3.7倍。
  第二节学前教育
  1995年上半年以前,全县学前教育由县妇联管理,下半年起由县教育局管理。此后,不少农村小学利用网点布局调整后的空闲教室开办学前班,一些私人幼儿园也相继在城乡开办。1997年后,实行学前教育申报许可制度,明确规定办园条件和师资学历最低标准,学前教育管理日趋规范。到2003年,全县共有公、民办幼儿园111所,学前班68个(全日制小学开办),在园(班)学前儿童9822人。县城基本实行三年以上学前教育,县城周边乡镇及山区大乡大镇基本普及一年以上学前教育。幼儿园选介
  县机关保育院
  是县内唯一的公办幼儿园。1991年开设5个幼儿班,有260个幼儿,15名教职工。1995年上半年前归县妇联主管,此后由县教育局主管。2003年,开设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四个年级,共有9个教学班,500多名幼儿,23名教职工。
  1992年,县财政拨款55.4万元,新建1栋4层砖混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全院占地总面积1400多平方米,其中活动场所700多平方米,场内有各种大、中、小型幼儿玩具。该院“舞蹈”、“美术”教学颇具特色。
   苗苗幼儿园
  为县内最大的民办幼儿园,1999年,双桥乡高晓燕租用县林业公司闲置场地创办。设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4个年级。园内设施比较完善,配有幼儿接送车和多台大型组合玩具等教学设备。初办时有教师10人,幼儿268人。2003年,教师增至30人,学生458人。该园引进教育部重点课题“早期教育”子课题一一幼儿科学游戏识字,取得良好成效。
   第三节小学教育
  办学形式与规模
  学制与形式
  全县小学教育均为公办,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下拨,校园建设经费由县、乡、村三级负责。教学以学校为基本管理单位,以班级为基本教学单位。1991一2000年,实行五年学制,2001年起,全县实行六年学制。
  办学规模
  1991年,全县有小学389所。其中完小259所,教学点96个;有教学班1692个,其中复式班253个;在校学生59148人。全县有学龄儿童47693人,其中在校适龄儿童456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8%,在校学生巩固率98%,小学升学率53.9%。1995年,全县有适龄儿童47597人,适龄儿童在校生47138人,入学率达99%,小学毕业升学率77.7%。1998年,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在校适龄儿童54650人,入学率99.6%;因20世纪90年代后严格实行计划生育,2001年全县适龄儿童明显减少,乡镇小学相继进行学校网点调整,学校逐年减少,部分山区小学实行寄宿制。2003年,全县有小学299所,教学点12个,复式班111个,在校学生48489人,其中适龄儿童3739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课程设置
  2他纪90年代以来,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9门课程,其中社会课和劳动课为3至5年级开设课程,自然课为3至6年级开设课程。2000年后,增开地方课和活动课。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和科技文体活动课。2001年秋季起,有条件的中心完小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2002年秋,县实行小学一年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生活课。2003年起,因师资不足,英语课程时开时停。
   教学
  小学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按年级分班上课,少数偏远山区村小因学生少,把几个年级学生编在同一教室进行复式教学。
  1996年前,小学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侧重抓好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单元测试5个教学环节。小学语文重点抓一年级拼音识字教学和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期间,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综合素质教学相对减弱,曾一度出现填鸭式、满堂灌、频繁考试和重主科(统考科目)轻副科(非统考科目)现象洛年级早晚补课现象比较普遍。
  1997年后,全县小学教育开始迈入素质教育轨道,改变以前单纯以本为本,死记硬背的固有教学模式,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教学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新模式,在重视统考学科教学的同时,加强体、美、音等非统考学科和活动课、劳动课教学。泉江小学、荧屏小学等校先后成立各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小组。建起多媒体教室,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现代化。
  小学选介
  泉江小学
  是县内师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城镇小学,校园占地面积9333.8平方米,建筑面积8738平方米。2000年8月,该校与泉江二小合并,一校两址,分设一部、二部。合并前由泉江镇管理,合并后为教育局直属小学。
  该校注重电化教学,装配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课件制作室、图书资料室、仪器室、实验室。学校先后被团中央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命名为“全国雏鹰大队”、“中国名校600家之一”,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1991年,有学生1489人,教职工52人。2003年,有学生3452人,教职工12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特高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46人,小学一级教师71人。
   荧屏小学
  创办于1976年,前身是瑶厦乡集合中心完小。1991年,有教学班9个,学生420余人,教职工21人,校舍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1995年,中央电视台捐款36万元,建起教学大楼,1996年,学校更名为遂川荧屏小学。2000年8月,划为县教育局直属小学。2003年,县政府投资150余万元进行校园扩建,校园占地面积增至8067平方米,建筑面积4054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起微机室、课件制作室、多媒体教室、自然实验室、图书室,添置小霸王学习机和电视机40套,电脑60台,校藏书2万余册。1996年起,学校在三年级以上班级开设英语课程。
  2003年底,有教学班16个,学生906人,教职工37人。小学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83%,一级教师占14%。
  该校先后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教育厅评为“全国模范希望学校”、“江西省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电教活动先进单位”、“江西名校”。
  第四节中等教育
  中学教育
  学制与形式
  1991一2003年,初中和高中学制均为3年,所有初中均为公办。2002年8月前,高中全属公办,是年9月起,开办县内第一所私立高中,形成以公办高中为主,民办高中为辅的办学体制。办学规模
  1991年,全县有初中29所,教学班323个,在校学生15907人。2000年,初中增至30所,教学班531个,学生29802人。2001年,小学分步实行六年学制,初中招生人数明显减少。2003年,全县初中教学班减至410个,在校学生减至22232人。
  1991年,全县有高中6所,教学班43个,在校学生2077人。1995年起,高中网点进行布局调整,先后撤销大汾、左安中学的高中部;1996年,遂川二中高中部停止招生,瑶厦中学复办高中;1999年8月,撤销草林中学高中部;2000年下半年遂川中学停止招收初一新生;遂川二中复办高中,逐步撤销初中部。2002年,县教育局通过招商引资,办起县内第一所民办高中一一三合中学,该校当年开设教学班8个、招收学生462人。次年开办第二所民办高中一一唐彩中学。2003年,全县有遂川中学、遂川二中、瑶厦、雩田、三合、唐彩6所高中,139个教学班,8143名学生,比1991年增加6066人,增长2.92倍。
  1991一2003年全县初、高中招生情况
  课程设置
  1991年,初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1993年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课合并为生物课,并增开劳动技术课,班团队活动课,科技文体活动课和地方课,以上课程设置延至2003年。高中从高二起按文理分科设置课程:文科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理科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1997年,课程计划有较大调整,文理科除开设必修课,还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2002年,高中文科必修课调整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体育保健、综合活动课,选修课为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理科必修课为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选修课为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
   教学
  1991一2003年,初、高中教学采用按班授课形式。1996年以前,重视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倡导启发式教学;教学管理,注重抓教师教学常规落实。1997年后,全县加大中学素质教育力度,不断规范教学行为。音、体、美等非统考学科的教学趋于正常。学科教学注重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学校普遍开展多种教改活动,多媒体教学得到较快发展。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2003年,全县中考人平均分和及格率在全市排名第三;高考综合排名居全市第六名,其中文科成绩名列全市第二。
   中考
  即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1991年冲考报名人数3319人(含民师103人),其中小中专录取157人(含民师66人),普通高中录取672人,职业高中录取334人,录取率为35.04%ₒ2003年,报名8120人,小中专录取522人,普通高中录取3719人,职业高中录取142人,录取率为53.97%。1991—2003年,中考共计报名59616人,录取28078人,其中小中专录取7515人,普通高中录取16575人,职业高中录取3988人。
   高考
  即高中毕业生升学考试。1991年,全县高考报名1289人,录取140人录取率10.9%;1996年报名744人,录取222人,录取率29.8%;2003年报名1683人,录取1434人,录取率85.2%。1991一2003年,全县共计报名13007人,录取5406人,其中一本502人,二本1417人,三本142人,专科2932人,大中专207人,高职108人,平均录取率41.56%。13年中考入清华大学7人,北京大学3人。
  1991一2003年全县高考录取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
  县内开办最早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位于新江横石的遂川职业中学,其前身是江西共大遂川分校,校园占地面积6.1公顷,校舍面积1.25万平方米。另有水田14.53公顷,山林面积77.87公顷。1985年更名为遂川县职业中学,由原来的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形式改为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形式。1991年起开设的主要专业有三年制的农牧和两年制的农村经营、文秘财会、乡镇企业管理、蚕桑、营销、电脑、机电、农机、电算会计、公关文秘、摩托车修理等。是年招收8个职高班,1个初中班,有学生369人,教职工45人。1993年县职业中学列为省级示范职业中学。1995年,有职业高中班11个、初中班3个,学生448人,教职工58人。1996年10月,职业中学从新江横石迁出,与县第二职业中学(1986年开办)、县第二中学合并,挂遂川职业中学、遂川第二中学两块牌子,址设县城东郊泉江镇螺溪村。2000年5月,遂川职中易名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2年起,分3年撤销初中部,成为一所普通高中与职业中专并存的综合性学校。
  2003年,学校占地面积6.59公顷,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共设34个教学班,其中职业班8个、普通高中班22个、初中班4个,在校学生1780人,教职工126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中级教师37人。
  该校合并后,根据就业形势,对原有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开设的主要专业有林学、企业管理、电算会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幼师教育、电子电器、家电、机电一体化、农牧、农村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2002年后,该校分别与省新闻出版学校、省女子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开设印刷技术、空乘预科与外事服务、双语幼儿师范、电子与计算机应用专业。
  1991一2003年,学校共培养3845名毕(结)业生(含培训学员),向高一级职业技术学院输送240余名学生,不少回乡学生成为农村致富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的领头人。
  中学选介
  遂川中学
  位于县城泉江河南畔,属省重点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3.8公顷。1991年有教学班34个,学生2244人,其中初中18个班、1372人,高中16个班,872人。有教师109人,其中本科学历39人,专科学历48人,其他学历22人。有中学高级教师13人。2000年起撤销初中部。2003年高中开班54个,在校学生3366人,有教师194人,其中,本科学历105人,专科学历79人,其他学历10人,中学高级教师48人。
  该校不断加大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投入,2000一2003年,共投入校建资金1800多万元,先后兴建办公楼、科技馆、实验楼、多媒体大厅、教学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校舍面积由1991年的1.39万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4.441万平方米,增加2.2倍。校园实现了“绿化、净化、美化、亮化”。该校教学设施日臻完善。1993年,在全区中学率先建起微机房。2002年,每个教室安装智能语音系统,建有一个能容纳400多人的多媒体大厅,有微机160台,投影机、录音机、放像机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2003年,学校拥有固定资产2250万元。
  1991一2003年,该校教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8篇。师生获国家级奖项16个,省级57个。完成省级教研课题4个。13年中,教师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4人,省级获奖2人,市级获奖28人。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40人,省级53人,市级134人。
  该校1991年参加高考学生268人,录取136人,录取率50.7%;2003年高考生838人,录取711人,录取率84.8%,其中重点大学84人,一般本科289人,专科338人。是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市重点中学第三名,其中文科列市第一名。
   泉江中学
  创办于1979年,是县城一所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址设泉江镇东门村。1991年,有学生1320人,教职工79人。2003年,有学生1792人,教职工100人,校园面积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599平方米。学校辟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室和多媒体教室。
  该校不断强化管理,狠抓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工作进入一个新时期。至2003年,该校学生获数学竞赛等各种奖6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学校完成省级科研项目9个,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中考成绩多年位居全县前列。
   三合中学
  2002年,由罗昌坚(江西泰和县人)创办,是县内第一所民办高级中学,校址设县城西郊天子地(原缫丝厂内),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辟有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球场等设施,总投资500多万元。有教师2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10人。2002年下半年,开设教学班8个,招收高一新生462人。2003年,有教学班12个,招收新生611人,学生总人数1096人,教职工50多人。
   第五节成人教育
  1991年以来,全县加大成人教育力度,对顶替、补员、招工,参加工作时间较早,学历较低的工作人员进行学历提升和在岗在职培训。对未达高中毕业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参加相应的文化考试,成绩合格者选录到各级各类成人大、中专学校或职工学校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学业期满,成绩及格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享受国家规定的学历待遇。为方便在职就学,1991年后,县内开办2所成人中等学校并与大专院校联办成人大专班。
   成人中等教育
  教师进修学校
  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址设县城环城路。1991年,有教职工22人,1991一1992年招收2届离职进修中师班,至1994年毕业学员139人。1991一1996年培训中专(含中师)函授学员,毕业371人。13年中,举办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冲小学音乐教师岗前培训、小学英语教师转岗培训班共43期,培训学员2591人。2002一2003年,组织小学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培训与考试2069人。2003年,学校有教职工15人。
   职工学校
  址设县总工会,1991年有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9人。主要承担企事业单位职工及社会青年的学历提升和下岗职工的适用性培训I。1994年5月,经吉安地区教委批准开办职业高中班,学制两年,开设的主要课程与全日制高中相同,国家承认学历。学校主要利用早晚时间授课。至1999年有752人经考试合格获得高中毕业证。学校还与基层工会和有关用人单位采取自办和联办形式对职丁进行职业技术培训,13年间培训人员128万人次。
   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参加成人高考者多为在职干部职工。分两个起点、三个层次招生,分别为大专起点达本科,高中起点达本科,高中起点达专科。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参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合格者由省内外大专院校成人教育班或党校、干部学院录取,一般为带薪留职脱产学习。90年代中期以后,在职人员一般为不脱产学习,以短期面授、集中考试形式完成学业;经考试各科成绩合格,由教育部颁发”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享受国家规定的学历待遇。1991一2003年,全县成人高校报名6075人,录取3335人。
   电大教育
  1991年,县总工会毕业第一期学员36人。1992年招收第二期电大学员62人,至1994年毕业学员62人。2000年5月,江西电大委托县委党校开办小学教育、法律、工商企业管理、会计专科学历班,当年招收学员410余人,至2003年毕业81人。同年设立开放教育本科教学点,开办会计、教育管理、法学3个专业,招收学员90余人。2002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受吉安电大委托招收专科学员77人,2003年招收本科学员16人。1993一2003年,县职业中学与县委党校受吉安电大分校委托,开办成人大专财务会计、注册函授教育视听生财务会计、法律、成人大专高级护理、汉语言文学、电脑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共招收学员560余人,毕业440人。
  函授教育
  1992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受吉安师专委托,开办“三沟通”大专函授班,开设中文、政治、文史、历史等专业。1994一1996年,有大专毕业学员190人。2002年,受赣南师院委托,开办本科函授班,招收学员24人;受江西教育学院委托,开办本科学历英语、教育管理专业班,招收学员106人。2003年,该校受华中师大委托开办法学和中文2个专业班,招收本科网络远程学员61人。
   自学考试
  1991年后,县内报名参加自学考试人数逐年增加。1991年,报考人数849人,毕业17人,毕业率为2%。2002年,报名3011人,毕业137人,毕业率为4.55%。2003年报考2051人,毕业143人,毕业率为6.97%₀13年间自考本专科毕业生共计633人。
   第六节特殊教育
  1999年9月,县开办特殊教育学校,址设泉江小学二部,由1名南昌特师学校毕业生任教。是年开办1个教学班,招收学生6人。2001年,开办2个教学班,分4个年级,实行复式教学,有教师3人。招收的学生为7一14周岁聋哑少年儿童,至2003年共招生83人。学校按全国聋校课程计划开设语言训练,阅读、思想品德、美术、体育、劳动等6门课程,学生吃住在学校,政府减免学生的学杂费,适当补助学生生活费。
   第七节教师 教师队伍 小学教师1991年初,全县有小学教师2208人,其中男教师1799人,女教师409人;中师、高中以上学历1532人,中师、高中肄业及初师、初中毕业579人,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97人。是年评聘小学高级教师162人,一级教师513人,二级教师352人,三级教师81人,尚未评定职称的1100人。2003年,全县有小学教师2269人(含公办幼儿园教师23人),其中有男教师1640人,女教师629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8人,本科学历14人,专科学历460人,中师(中专)学历1451人,高中学历166人,初中以下学历170人。是年聘任特高(含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634人、一级教师1160人、二级教师384人,尚未评定职称教师87人。
   中学教师
  1991年,全县有中学专任教师877人,其中男教师767人,女教师110人;初中教师740人,高中教师137人。教师中有本科学历83人,本科肄业20人、专科学历肄业404人,中专、高中学历350人,中专、高中肄业以下20人。是年,评聘中学高级教师29人、一级教师138人、二级教师298人、三级教师195人。2003年,有中学教师1860人,其中男教师1506人,女教师354人;初中教师1437人,高中教师423人。教师中,研究生课程班结业48人,本科学历367人,专科学历1193人冲师(中专)学历192人,高中学历60人。是年,聘任中学高级教师177人、一级教师465人、二级教师900人、三级教师141人。
   民办教师
  1991年,全县有中小学民办教师657名(其中中学19人,小学638人)。此后,对民办教师问题分别采取如下办法解决:一、对1980年7月19日后吸收的民办教师不予核编;二、每年拿出部分中师招生指标选招合格民师;三、拿出部分转干指标用于民师直接转编;四、对少数学历较低、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较差、考试不合格的民师予以辞退,按教龄长短发放一次性辞退费;五、对教学时间较长,年龄偏大,符合民办教师退休条件的办理退休手续,每月领取一定的生活补贴费。至2003年,全县中小学民办教师通过以上途径均得到妥善解决。
   教师待遇
  1991年后,教师待遇逐步提高,在编在岗教师每年享受寒暑假带薪休假待遇。具有30年以上教龄教师退休,享受100%退休金;不足30年,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教师享受80%的退休金。2002年11月,教师工资上收县管,保证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等级)工资、活工资、生活补贴、教龄津贴、年终奖励工资等部分组成。1991年,中小学教师年人均工资4590元,1996年为6057元,净增1467元,2003年上升至1.06万元,比1991年净增6031元,增长1.31倍。
   职称评聘
  1991年后,继续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县教育局和地(市)、县职称评聘机构根据各乡、校(小学以乡、中学以校)教师人数和已评聘职称人数比例确定职数(主要指中级职称以上),依据年度考核、教龄、学历、任职年限进行评分,并按评分结果确定评聘对象,逐级上报审批。中级以下职称评定不受此限制,只要条件符合,可晋升相应职称。2002年后,职称制度改革,对中级以上职称实行评聘分开,根据德、能、勤、绩,年度考核、工作年限、学历、教学成绩、获奖情况综合评分,得分高者优先聘任,聘任后享受相应职级工资待遇;已评未聘者,则不能享受所评职级工资待遇。2003年起,对选派到山区学校支教人员优先聘任。
   教师培训
  20世纪90年代后,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教师逐步达大专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达中师或中专以上学历。县教育局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教师学历提升,鼓励中小学教师报考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或参加函授、电大、自考。强调终身学习,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开展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组织教师进行新大纲、新课标和计算机培训、WTO和更新知识培训,新教材、新教法培训和教育法规、普通话培训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2003年起,教育局将教师继续培训情况记入个人继续教育证书,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1991—2003年,全县累计培训教师2.8万人次。
  第八节校园建设
  危房改造与校舍新建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县校舍总面积25.2万平方米,绝大部分校舍是土木、干打垒结构,危房比例高达78%。80年代后期,衙前、新江、双桥、五斗江等乡镇先后开展危房改造,将土木和干打垒结构的危房改建成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新校舍。1991年后全县加快危房改造和校舍兴建步伐,成立县危房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称校建办)于教育局。县委、县政府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加大校园建设资金投入,1991年投入资金134.35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09万平方米;2003年投入资金1011.8万元,新建面积2.21万平方米。1991一2003年,全县共投入校建资金8759.19万元,新建校舍面积29.41万平方米。2003年,危房面积减至0.98%。
  1991—2003年全县校舍新建与危房改造情况一览
  希望工程
  1992年,香港沈炳麟先生捐资12万元,在巾石乡巾石村建成县内第一所希望小学一一巾石庆同楼小学。此后,县内外各界人士广开门路,对外联谊交友,引捐校建资金。至2003年,有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香港各地和美国、日本等国的友好单位和人士向遂川伸出援助之手,共捐资857.38万元,兴建36所希望学校,捐建面积达2.94万平方米。其中以单位和企业名义捐建的希望学校30所,捐款金额较大,捐建面积较多的有上海邮电管理局捐建的上海电信希望小学,上海警备区捐建的上海警备区希望小学,福建龙马集团捐建的龙马希望小学。以个人名义捐建的6所希望小学是:香港沈炳麟先生捐建的巾石乡巾石村庆同楼希望小学、台湾王茂永先生捐建的枚江乡遂东小学、日本国深见东洲先生捐建的巾石乡竹坪村东洲春蕾希望小学、香港王波如先生捐建的盆珠王滋华希望小学、日本牟田清香女士捐建的珠田良洲小学、美籍华裔腾蒙祝先生捐建的黄坑古洲希望小学。1991-2003年全县希望学校情况一览配套建设
  1991一2003年,遂川实施“普及实验县”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教学配套设施,更新实验和教学设备。累计筹集资金642.67万元(其中国家贫困义教工程投入131万元,世行贷款投入108.32万元,县乡财政拨款59.95万元,按政策收取学生实验设备费213万元,学校自筹122.4万元,社会团体、个人捐赠8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图书,购置教学仪器、文体用具、电化设备等。
  2003年,全县中小学图书藏书95.56万册,其中中学藏书37.99万册,乡镇中心小学藏书51.94万册,村完小藏书5.63万册。1991一2003年,全县累计投入教学仪器设备资金287万元。添置文体器材经费71.69万元,其中添购体育器材2.87万件,投入资金56.66万元;美术器材813件,10.76万元;音乐器材652件,4.27万元,2000年后,泉江小学3年自筹经费27万元,采购电脑42台,装备计算机教室1间。2001年3月,县教育局购买联想牌电脑180台,分别装备瑶厦、雩田、草林、珠田、枚江中学和雩田三中等6所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是年,县荧屏小学接受中央电视台捐赠电脑62台,学校投资12万元建起1间多媒体教室。2002年,遂川中学投资74万元购买电脑62台,建起县内第1间可容400人的阶梯式多媒体教室。是年,县教育局投资79.24万元购买联想电脑⑼台,装备泉江、左安、巾石、大汾、禾源5所乡镇中学和泉江镇水南中心小学、泉江镇盆珠村上海警备区希望小学等学校。2003年,雩田二中投资6万元,购置16台电脑及其他辅助设备,装备H算机教室1间。是年6月,瑶厦中学自筹资金8万元,新建1间阶梯式多媒体教室。
  第九节两基工作
  20世纪90年代后,县政府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头戏,先后制订了《遂川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和《扫盲工作方案》,成立“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县教育局和各乡镇成立“两基”工作办公室,加强”两基”工作领导。
   扫盲
  1991年初,全县共有青少年文盲2.99万人。此后,县、乡、村、校齐抓共管,加大扫盲工作力度,把扫盲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村、到校、到人。县内每个村开办一所扫盲夜校,由中小学教师任教。大多数夜校备有电视机、图书室。教学对象主要是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教学内容是认写扫盲生字表,学算简易数学和简易种养殖业技术。每晚学10~15个生字,布置相应的作业,及时评改和检查。对外岀务工的未脱盲人员,由乡村和学校采取多种措施,督促其返乡参加扫盲夜校学习。至1996年,全县共计扫盲脱盲24194人,还剩6859人未脱盲,青少年文盲率为2.4%。1997年底,遂川的扫盲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合格。为巩固扫盲成果,县继续保留扫盲机构,扫盲力度不减,扫盲工作由突击性活动转为常规性管理。
   普九
  1996年,县政府先后印发《遂川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和《遂川县“普九”工作实施意见》,县宜各单位派人驻乡挂点,协助乡镇开展“普九”工作。1998年11月,县人大作出《关于保障适龄人口就学的决定》。1999年起,全县“普九”工作实行学龄人口入(复)学通知制、流生报告制、上户动员入学责任制、家长责任追究制的“四制”制度。对辍学在家的适龄儿童,深入各户动员入学;因外出未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要求监护人配合乡村和学校督促子女复学,拒不复学者依法追究监护人责任。为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是年9月,县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1999年11月,县“普九”工作经省政府“普九”评估验收,验收结果为:初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6.2%;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24%、初中2.79%;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61.7%;15周岁人口受完初等教育完成率98.9%,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2%,17周岁人口受完初级中等教育率达82.4%,各项指标均达到“普九”合格标准。
  2000年后,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重点总结和部署“两基”工作。县政府继续与教育局、各乡镇签订“两基”工作责任状;县教育局与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签订“两基”工作责任状。采取多种方法从一年级起抓入学率,各个年级抓巩固率,小学毕业班抓升学率,继续巩固和扩大“普九”成果。
   第十节教学研究
  教研网络县教学研究室简称县教研室,是县教育局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的业务机构,具体负责策划和组织全县的大型教研活动、教学检查。教研室人员按学科需要配备,分中学组和小学组。1991年以来专职教研人员保持在8一11人之间,除专职教研人员外,还聘请学科兼职教研员。1997年,从第_线聘请19名骨干教师兼任教研员,2000年聘任24名兼职教研员(聘期为3年),协助县教研室开展教研工作。
   乡镇教研组织
  1996年后冲学以若干乡镇划片成立中心教研组,小学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教学辅导站,学校以学科为单位组成教研组,形成片、乡、校三级教研网络。
  教研活动
  县教研室经常组织全县骨干教师送优质课下乡;片中心教研组每年组织乡与乡之间开展教学交流;乡教学辅导站每学期分年级组织4~5次全乡性听课、评课活动;学校教导处每学期组织教师采取集中听课和分散听课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学期交流听课10节以上,以此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培训类
  1993年暑期,县教研室结合中小学教材的修订,开展中小学学科新教材培训活动。分县、乡、校逐级培训,是年培训教师2100余人。1996年,县教研室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比武活动,参加人员860余人。1998年暑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对新教材进行培训学习,参加人员3300人。1999年,结合修订版大纲的使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学大纲、考大纲、用大纲”活动,参考人数达3885人,合格人数达98%。2002年暑期,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标新教材逐级培训,参加学习与考试人员3500人。2002年起,县教研室与教育股对全县50岁以下教师集中进行普通话培训与考试,语文教师合格线为87分,其他学科教师为80分。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合格证,并将普通话过关与职称评定挂钩。至2003年,全县有2791名教师取得二乙级以上普通话合格证,合格率达99.6%。评优类
  1994一1995年,全县开展中小学百名教坛新秀评选活动,通过自下而上的课堂教学比武,共评出小学54名、中学46名教坛新秀。1998年以来,全县开展3次大规模 “说课、作课、评课”活动,每次有50%以上教师参加,共计5000多人次。1999年,县教研室组织“创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对排在前5名的学校颁发奖品和奖状。2000年,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契机,开展“素质教育在课堂”、“我最满意的一堂课”优质课评比活动。2001一2003年,开展“学模、说模、用模”优质课评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2002一2003年,县教研人员开展送优质课下乡活动,两年组织送课下乡16次,作课40余节,讲座40余次,活动遍及23个乡镇,有1800余人参加观摩听课。
   课题类
  1992年,县教研室在泉江小学组织的“小学语文单元读写结合尝试教学法”实验,受到省地教育部门表彰,并在县内10所学校推广。1995年,县教研室承担的地区教研课题一初中三年跟踪研究实验取得成果,并在县内18所中学推广。
   教研成果
  1991年以来,县教研人员和教师先后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885篇,其中国家级刊物228篇,省级280篇,地市级377篇。获国家奖的有48篇、省级奖58篇、市级奖61篇。郑连生的《CDER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和《从“接受机”到探索器》分别获江西省历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和江西省优秀历史教学论文竞赛一等奖。王若晖的《浅谈中学生词汇学习中的遗忘与对策》获全国教学论文评比科研成果二等奖。何晓涛的《谈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三等奖。郭显莲的《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获中央党校等单位优秀奖。刘承体的《山区初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张满珍的《小议教学后记》获华中师范大学校报二等奖。柏继锦的《讲评课初探》获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一等奖。教研室主持开展的33个课题研究实验,有2个获省表彰,7个获地区表彰。全县有21人次获省级优质课奖,54人次获地市级优质课奖。2000年,泉江小学师生制作的电脑动画作品《我的梦》获全国三等奖。2001年,荧屏小学师生制作的《走进荧屏》课件获省三等奖。2002年荧屏小学教师李峰梅制作的《环保垃圾桶》课件获省电脑制作优胜奖。2002年,遂川中学教师刘焜、王若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化学、英语竞赛中获三等奖,郭春怡老师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教育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中获三等奖。2003年,荧屏小学师生制作的电脑动画作品《南瓜小子补天记》获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二等奖,该校教师黄九香制作的课件《9的乘法口诀》获省电脑制作二等奖。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