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水稻杂交品种占绝大多数,至2003年,杂交稻播种面积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84%₀常规品种少量用于早稻或山区一季晚稻。县内双季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泉江、雩田、枚江、珠田、巾石等平原乡镇。高坪镇、戴家埔乡、营盘坏乡等西部高寒山区主要或全部种植单季稻,其他乡镇因地制宜,双季、单季稻均有种植。
早稻2003年全县早稻播种面积0.92万公顷,早稻总产量4.6万吨。 常规品种:主要有浙987、嘉早935、舟优903等。杂交水稻:金优974、金优71、金优402、金优463、中优66、国丰4号、德香早4号、中优974、中优71、中优402、优1402等。 一季晚稻2003年全县一晚播种面积1.03万公顷,总产量4.8万吨。主要品种有:中优838、中优752、金优253、金优725、金优752、金优182、金优527、金优188、金优158、D优68、Ⅱ优58、Ⅱ优86、Ⅱ优63Ⅱ优162、冈优752、Ⅱ优725.65002、新香优63、富优1号、德农2000、德农2003、红莲优6号、汕优58、汕优669、B优827等。 二季晚稻2003年全县二晚播种面积1.03万公顷,总产量5.3万吨。主要品种有:新香优288、金优288、金优82、金优77、金优191、金优晚3、新香优80、中优桂99、金优桂99、金优928、协优46、协优92、协优432、中优432、金优207冲优207等。 杂交水稻制种每年都要引进4~10个水稻新品种进行小区试验,筛选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并由种子公司组织生产。1996年,在禾源乡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成为县内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来源。
2000年《种子法》颁布后,县外各种子集团竞相进入县内市场。由此引进、示范、推广的杂交组合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2003年,全县杂交用种量达35万多公斤,其中由县种子公司供种23万公斤。 杂粮县内杂粮作物主要有甘薯、马铃薯、玉米、芋头等。随着粮食的大幅增产,作为农民主食的稻米得到满足,杂粮作物种植面积相对减少。主要品种:甘薯有徐薯18号、南薯88、鲁薯3号、金山1255、渝苏303等。马铃薯有东农303、克新1号、波兰2号、费乌瑞它等。玉米有农大108、农大3138、掖单13号、西星糯1号、沪玉糯1号、红血糯等。 油料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茶籽和油菜籽。遂川是全省油茶种植大县,产地遍及全县,品种分秋分籽、寒露籽和霜降籽3大类。油菜品种主要有湘杂油1号、油研7号、油研9号、汀油15号、两优586等。
1992-2003年部分年份全县粮油作物产量情况经济作物遂川传统的烟、麻、蔗厚弄、芝麻、葵花籽、棉花等经济作物向来未形成规模,呈零星栽培、多自产自销。20世纪90年代初,曾组织烤烟规模种植,因技术服务和市场等原因未获成功。2000年以后,棉花、麻的种植基本消失,保持一定种植面积的只有花生、黄豆和韩。
花生主要分布在雩田、枚江、盆珠、巾石、草林、双桥等乡镇。品种主要有粤选1;3号,粤油551和当地小粒籽。作副食自产自销。2003年全县播种面积1260公顷,总产2210吨。
黄豆县内各地均有种植。大多种植于水稻田的田膛上及少数旱地。品种主要有六月黄、八月黄等,多作副食;毛豆作菜食,自产自销。2003年总产3094吨。
荸荠主要分布在泉江镇及县城周边的枚江、雩田等地种植。零星栽培为主。年均总产在500吨左右。
蔬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泉江、雩田、草林、巾石等乡镇。蔬菜种植除传统旱地栽培外,1995年始利用水田大面积栽培和水稻——蔬菜轮作种植。平原乡镇陆续建立一批蔬菜基地。1996年,成立县蔬菜生产领导小组。2001年成立县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生产大户发展规模种植。2003年,全县第一个蔬菜协亠一泉江镇蔬菜产业化协会成立。同年,泉江镇蔬菜产业化协会106.7公顷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省专家产地认定。是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1年的2891公顷增加到8823公顷,增长205%。是年全县蔬菜总产量104672吨,产值7863万元。
常规品种主要有:辣椒有早杂2号、赣杂2号、湘研1、2、4、6号、洛椒早4、8号、川椒特早;茄子有万吨早茄、春茄1、2号;番茄有杂交合作903、906;苦瓜有兰山大白苦瓜、大麻子等;黄瓜有津春3、4号、津研4、6号;南瓜有蜜本南瓜、西葫芦;冬瓜有广东青皮、长沙青杂1号;萝卜有信丰萝卜、短叶13号、夏抗40天、浙大长;白菜有夏丰大白菜,3、4、5月蔓;芹菜有津南实心芹、黄心芹;空心菜有本地藤雍、赣蘿1号;豌豆有中豌4、6号;豆角有春秋901青豇豆、优选高产4号、优选特产30号。
果用瓜主要是西瓜。雩田、双桥、泉江、枚江等4个乡镇为主产区。在旱地冰田种植和山上果园中间作,大多连片栽培。品种主要有益农新红宝,日本聚宝1、3号,特大新红宝,黑蜜2号无籽瓜,皖蜜无籽1、2号及秀丽、秀美、早春红玉等礼品西瓜。20世纪90年代初,西瓜种植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粮食生产。雩田、双桥等乡镇不少农户利用水田大规模种植西瓜。1991年,全县种植面积146公顷,产量1.86万吨,达到历史最高产量。之后因受其他水果冲击,西瓜价格走低,水田规模种植锐减,产量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点0.23万吨,2003年种植面积248公顷,产量0.44万吨。销售以县内市场为主,部分供应周边县市,少数运往广东等沿海地区。
香瓜仅平原部分乡镇零星栽培。
果主要有金橘、温州蜜柑、元红桔、甜橙、柚、梨、桃、李、板栗、白果、猕猴桃、杨梅、枇杷、柿、枣、葡萄、石榴、刺梨等。
20世纪90年代后,千家万户小面积零星种植和集中连片种植竞相发展,乡办、村办果园和种植大户充分利用缓坡地带和低山丘陵连片种植,果园面积迅速扩大。1994-1997年,4年间共新增果园1760公顷,到1997年全县果园面积增至3873公顷,为1990年的1.96倍。1998年,遭受百年不遇冻害,大部分温州蜜柑、脐橙、瑁溪蜜柚被毁,果园面积有所减少。2003年全县果园面积3800公顷,产量7935吨。 金橘主产区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带的堆子前、大坑等乡镇。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是扩大种植面积和推广嫁接新品种。至2003年全县金橘种植面积3028公顷,产量5353吨,分别占全县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的80%和70%ol997年8月,遂川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金橘之乡”。
温州蜜柑主要分布在平原乡镇的枚江、雩田、泉江、巾石、珠田和北部山区的双桥等乡镇。20世纪80年代发展较快,90年代后,市场供大于求,发展趋缓。2003年全县温柑产量704吨,比1990年增加504吨,增长2.52倍。
元红桔原为传统品种,后因引进温州蜜柑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萎缩,濒临绝产。
甜橙主要分布在枚江、泉江、左安等乡镇。品种主要有美国纽贺尔脐橙和朋娜。脐橙的水肥管理和技术要求较高,种植户逐渐摸索出一条猪一沼一果发展脐橙生产的生态种果模式,并迅速在平原种植大户中得到较快推广,效益显著。2003年,全县脐橙产量83吨。
柚有甜柚、酸柚,广种于房前屋后。主产区在泉江、雩田、枚江、巾石、珠田等平原乡镇。品种有遂川早熟甜柚、江坝柚、金沙柚、斋婆柚等。引进的高产良种有沙田柚、菇溪蜜柚、玉环柚等。2003年全县柚产量66吨。
梨主要品种有二宫白、长十朗、新世纪、翠冠等。分布在枚江、巾石、泉江、雩田、营盘土于等乡镇。2003年,全县有梨园184公顷,产梨240吨。
桃全县都有种植,品种多为当地毛桃。新引进推广的良种有早花露、早霞露、砂子早生、浏阳四斤桃等。2003年全县桃园面积110公顷,产桃333吨,为1990年的2.5倍。
李种植历史较长。主要分布在草林、枚江、巾石、碧洲、泉江、雩田等乡镇,以当地品种为主。引进的新品种有榜李、芙蓉李、布郎李等,枚江、巾石、碧洲、雩田、泉江有成片的李园。
板栗多为高大实生树。产地集中在盆珠、大汾、草林。引进的新品种有九家种、魁栗、毛板红等矮化、速生、早熟的嫁接良种,主要分布在枚江、泉江、巾石、草林等乡镇,其中枚江、草林连片种植面积20公顷以上。
猕猴桃分布于山区,品种有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和硬齿猕猴桃。以新江、衙前、双桥、五斗江、大坑、碧州较为集中。以野生资源为主,人工种植较少。全县猕猴桃年产量约在300吨左右。
其他果树,如杨梅、枇杷、柿、枣、葡萄、石榴、刺梨、草莓等,主要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县内还曾引进巨峰、黑奥林、龙宝、藤稔葡萄,丁缶杨梅、大五星枇杷等优良品种。
茶叶茶园主要分布在汤湖、戴家埔、堆子前、七岭、大坑、高坪、左安、大汾等乡镇。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岀现一大批经营大户,县水利局、粮食局、计委等县直部门与汤湖乡联合创办10多个面积在40公顷以上的茶园,戴家埔茶厂、七岭茶厂等自有茶园达到10公顷以上。2003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726公顷,茶叶产量达560吨。狗牯脑茶、老仙茶已成为汤湖镇、戴家埔乡的主导产业。1991—2003年全县茶叶生产情况
注:2002年七岭乡并入戴家埔乡。
主栽品种有选育的地方良种狗牯脑小叶种,及引进的福鼎大白茶等优良品种。
蚕桑遂川蚕桑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于90年代初,跌于90年代中期,后又逐渐恢复发展。1989年遂川被列为江西省蚕桑工程基地县。1990年始实施蚕桑“321”工程:即用3年时间,总投入2500多万元,在全县26个乡镇发展蚕桑基地2000公顷,新建县缫丝厂1座。县、乡两级成立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县蚕丝公司负责基地开发的具体实施和服务工作;县政府制定《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实施13条鼓励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优惠政策,全县建立县、乡、村、户四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到1993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从1990年的5.33公顷发展到1965.73公顷,养蚕农户达1.5万户,蚕茧产量由12担增加到9976担,桑园面积达70公顷以上的乡镇有12个。1995年下半年,受国际国内大市场影响,蚕茧价格由原中准价14元/公斤跌到9元/公斤,全县桑园面积连年锐减,1995年1009.20公顷,1996年600公顷,1998年降到166.66公顷。1998年4月,县政府,制定《关于恢复发展我县蚕桑生产的意见》,将原县蚕丝公司和县缥丝厂合并组建县茧丝绸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与蚕农签订包有偿提供桑苗、蚕种、蚕具、蚕药,包收购蚕茧,在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实行保护价收购的“三包一保”的生产合同。2002年,全县桑园面积恢复到592.47公顷。2003年,全县桑园面积498公顷,养蚕农户2000户,鲜茧总产2280担。 桑树品种主要有湖桑“荷叶白”、“桐乡青”,杂交桑“沙伦x109”和“粤桑2号”。养蚕品种主要有“芙蓉X湘晖”、“青萩x皓月”、“白云X薪杭”和“洞庭x碧波”4个品种。 药材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药材种植主要以七岭、营盘坏、戴家埔等山区药农小规模种植为主,1992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166公顷。90年代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药材种植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把药材种植列入全县“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建立药材基地。县医药公司在戴家埔、营盘坏、堆子前、枚江等乡镇创办药材基地160公顷,年产药材最高达170吨,产值140万元。江西翔云药业有限公司在营盘坏、戴家埔、大汾、珠田等乡镇建立种植基地200公顷,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统一规划、种植和培训管理。2001—2003年,累计举办培训班63期,受训药农6000人次。江西三越药业有限公司在高坪、上坑、新江林场、云岭林场建立药材种植基地54公顷,带动农户1200户,户均年增收320元。至2003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396公顷,产药394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03%和47.5%o是年全县药材产值236万元。产业覆盖8个乡镇2870户1.6万人。 品种主要有川牛膝、独活、续断、杜仲、厚朴、黄柏、西苇、玄参潢梔子、白果、云木香、吴茱萸、蒿本、白花蛇舌草、雷公藤、夏枯草、郁金等。 花木遂川花木种植,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国营五指峰林场、云岭林场、林业工业公司为主;90年代末期后,受市场效益走高的刺激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花木种植面积9.87公顷,442.47万株,其中花木8.77公顷、树种22个,花卉1.1公顷。200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把花木纳入木竹产业范围,作为全县“重点扶持”的五大产业之一。决定在105国道、零(田)新(江)公路和赣粤高速公路沿线建立4个花木产业基地。至2003年底,共有燕南飞花木公司等18家投资商建立花木基地43公顷,累计投资340万元。是年全县花木种植发展到352公顷,比1999年增长34倍。 品种主要有茶花、苏铁、桂花、香樟、杜鹃、含笑、玉兰、米兰、茉莉、杜英、红翅械、金边黄杨、千年矮、红豆杉、罗汉松、吴茱萸、龟甲冬青、红楠、女贞、天竺葵、月季等。
畜牧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至2003年,已由1991年的17.02%±升到32%。 家畜以猪居多,牛次之,狗亦较普遍,兔、猫、羊有少量饲养。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有的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商品生产,除满足县内市场外,大量销往广东、福建等地。 猪历来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传统品种多为肉脂兼用型地方良种猪,20世纪90年代后品种逐步优化,多饲养瘦肉率较高的外来良种三元杂交猪。饲养方式不断改进,散养户减少,规模养殖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且全部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经营。1998年,全县饲养量43.13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此后,受市场价格下滑影响,产量有所下降,至2003年,全县养猪37.06万头,比1991年增长28%,当年出栏肉猪19.60万头,70%以上销往外地。 牛分黄牛、水牛。黄牛居多。平原、山区均有饲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牛由役用逐步向商品肉用转变,饲养量逐年增长,2003年全县牛饲养达5.24万头,比1991年增长30.46%,为历史之最。其中商品肉牛增长更快,全年出栏肉牛8180头,是1991年的2.79倍。此外,奶牛饲养也有所发展。 狗主要在农村饲养,用于护院。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肉用商品狗数量大增,每年约有5万条外销广东、福建等地。少数城镇居民还饲养宠物狗。2003年,全县养狗9,98万条。 兔多为肉兔,毛兔极少。养兔数量,由1991年的不足千只发展到1999年的4万多只。泉江、巾石、七岭等乡镇曾引进种獭兔,饲养量三四百只,此后,因销售不畅,饲养萎缩。2003年,全县养兔2,16万只。
马羊马,仅边远山区有极少量饲养,用于结婚迎娶。产业结构调整后,养羊在西部山区推广。2003年,全县养羊6380头,比1991年增加21倍。
家禽以鸡、鸭、鹅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家庭散养。90年代中期后,出现一大批规模饲养专业户。 鸡有蛋用型、肉用型、蛋肉兼用型之分。1991年,全县养鸡76,44万只,1993年159,28万只。1998年后,饲养向规模集约化发展,县城附近建有一批年饲养量超万只的养鸡场。2003年,全县养鸡226,55万只,比1991年增长196,37%₀1991—2003年,全县养鸡年均递增9,1%。 鸭主要集中在泉江、雩田、枚江、珠田等乡镇,多为肉用型和种用型,其中肉用型鸭大部分加工板鸭出口。1991年,全县养鸭126,9万只,到2003年达514,79万只。1991—2003年,全县养鸭年均递增12,5%o 鹅主要集中在黄坑、西溪、南江等丘陵、低山地区饲养。至2003年,全县养鹅达153,61万只。1991—2003年,年均递增14,9%。
1990—1994年,遂川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吉湖农业开发县,实施鹅鸭工程,总投资714,8万元,其中投资267,2万元发展养鸭专业户300户,养鹅专业户400户。 珍禽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珍禽饲养业得到发展。养殖品种主要有鸽子、火鸡、山鸡、野鸭等,年饲养量3万只左右。 蜜蜂遂川养蜂,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坑、五斗江、衙前、新江、双桥、碧洲等乡镇。品种有中蜂和意蜂冲蜂居多。多在偏僻山坑丛林中设蜂箱,分散饲养。20世纪90年代后,饲养量下降。年均产蜜200吨左右。1991年全县养蜂9515箱,2003年,全县养蜂7152箱,产量121吨。 水产业遂川有放养和繁殖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传统。特种水产发展迅速,稻田养鱼面积则略有下降。2003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1106公顷,总产量由1990年的2364吨增至4840吨,增长1倍,当年水产业总产值3500万元。
鱼种生产鱼种生产分二级培养,即水花繁殖和冬片培育。繁殖出的水花经冬片培育于年底或次年初用于成鱼养殖。 水花繁殖主要由县鱼种繁殖场和螺溪、集合鱼苗场生产,可基本满足全县鱼苗需求。1990年,3个繁殖场共繁殖家鱼水花7000万尾。2003年,全县繁殖家鱼鱼苗3亿尾、特种水产鱼苗5000万尾,其中,外销家鱼鱼苗2亿尾、特种水产水花1000万尾。 县鱼种繁殖场,地处枚江乡,是全县鱼种繁殖的主要基地,有水面面积6,2公顷。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引进、繁育、推广彭泽鲫、美国斑点叉尾錮、骗鱼等,并均获成功。2003年繁殖家鱼水花2亿尾,特种水产水花3000万尾,外销水花1,5亿尾。 冬片培育1996年以前以稻田养鱼方式培育冬片鱼苗。1997年后由于电鱼、水灾,尤其是鸟害加重等原因,稻田养鱼面积大幅度下降。至2003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已由1990年的1333公顷降至733公顷,下降45%₀稻田培育面积减少后,所缺鱼苗到泰和、万安等县调入。
成鱼生产主要有池塘养鱼、水库养鱼和零星河汉养鱼。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岀现一批池塘、水库承包养殖专业大户。 池塘养鱼逐步由粗放养殖转向精高标准养殖;养殖品种除传统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鲫鱼、鲤鱼等常规品种外,还相继引进推广彭泽鲫、团头鲂、美国叉尾鲫、蹶鱼、黄颖鱼等名优品种。2003年全县池塘养鱼593公顷,总产2178吨,为1990年的7,8倍。泉江镇安下村、集合村,枚江乡高岭村,堆子前镇鄢背村等岀现一批池塘养殖超3,5公顷的大户o 水库养鱼全县山塘水库有80%得以养殖利用。普遍采用水库化肥养鱼新技术,成鱼产量大幅增加。2003年,全县山塘水库养殖面积300公顷,总产1580吨,为1990年的19倍。
特种水产养殖主要品种有甲鱼、美国牛蛙、鳗鱼、泥鳅、鳍鱼等。20世纪90年代初, 汤湖地热所年产甲鱼达10万只,商品鳖25万公斤。县水禽良种场,年产甲鱼2,5吨。1998年市场饱和,甲鱼养殖锐减。2003年底,全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213公顷,产量1054吨。
1996年8月,福建外商在县水稻良种场创办福泉鳗鱼场,养殖水面3,5公顷。1999年3月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