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农业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564
颗粒名称: 第六篇 农业林业
分类号: F302
页数: 40
页码: 175-214
摘要: 遂川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建设,逐步形成木竹、果茶、畜禽、蚕桑、药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和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与此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侬田水利设施建设、区域开发等投入,推广农业科技和优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治,运用新型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取得明显成效。 这一时期,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
关键词: 遂川县 农业发展

内容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遂川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建设,逐步形成木竹、果茶、畜禽、蚕桑、药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和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与此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侬田水利设施建设、区域开发等投入,推广农业科技和优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治,运用新型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取得明显成效。这一时期,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1991年起,全县开展大规模灭荒造林活动,至1994年,遂川达到消灭荒山标准。随后实施“山上再造”、“退耕还林”等工程,推进高效林业建设。加强林政管理,林业生产逐步走上科技兴林的可持续良性发展轨道。至200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4%,比1989年提高26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1003万立方米,比1989年增加309万立方米,增长44.5%。蓬勃发展的木竹加工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21世纪后,一大批装备先进的林业工业企业先后落户县工业园区,标志着遂川木竹加工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章农业第一节管理机构县农业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农村经济和综合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村机械的职能部门。1991年称县农牧渔业局,内设行政股、审计股、监察股、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能源站、土肥站、经作站、经管站、蚕丝公司、果茶公司,共有工作人员84人。下辖农机局、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机制茶厂、金橘加工厂、农业技术服务部及农场5个(水稻良种场冰禽良种场、鱼种繁殖场傢畜良种繁殖场、园艺场)、乡镇农业中心10个。1997年6月更名县农业局。2003年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审计股、科技教育产业发展指导股,共有工作人员23人。下辖副科级事业单位6个(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种子公司、茧丝绸总公司、农机、果业局)农场5个(水稻良种场、水禽良种场、鱼种繁殖场傢畜良种繁殖场、园艺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3个,社团组织1个(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站所7个(经济作物站、能源站、水产站、农业执法大队、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经营管理站、场厂办公室)。全系统总人数549人,其中干部314人(聘干78人)、职工235人(固定工81人、合同工109人、大集体工45人),专业技术人员245人(高级职称16人中、中级职称48人初级职称181人)。
   第二节耕地增减县内耕地面积受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基本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而增减。1991年底,全县耕地面积2.66万公顷,1993年底2.63万公顷,1998年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年底耕地2.76万公顷,比1993年增加4.94%。此后,每年都有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占用耕地;2002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全县退耕0.2万公顷,到2003年末,全县耕地2.55万公顷,比1991年减少1029公顷。
   水田面积的变化:1993年水田面积2.35万公顷,1998年2.47万公顷,比1993年增长5.1%;2003年2.28万公顷,比1993年减少2.9%。
  1991年以来,旱地面积增减不多,变化不太。1993年2733.33公顷,1998年2893.33公顷,比1993年增加160公顷,2003年2740公顷,比1998年减少153.33公顷,比1993年增加6.67公顷。
  第三节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县内一度卖粮难,农民增收趋缓。为此,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由种养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种养加工、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是:调优粮食生产,发展果茶等经济作物;增大养殖业比重,发展附加值高的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壮大加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3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56.24%减少到53.99%;畜牧业产值由23.48%增加到34.17%冰产业产值由3.5%增加到9.0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增长9.87倍。
  布局结构根据各乡镇资源优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城镇周边平原乡镇,重点发展鹅鸭、生猪、蔬菜、水果、特种水产、珍禽养殖和油茶生产;汤湖、戴家埔等乡镇发展优质高产茶园;堆子前、草林、黄坑、西溪、大汾、左安、大坑等乡镇发展金橘、蚕桑生产;大汾及久营公路沿线乡镇发展中药材、草食动物;碧洲、新江、衙前、五斗江、双桥等乡镇发展竹木生产。
  制度结构改革耕作制度,改二熟为三熟(稻一稻一菜或瓜一稻一菜),提高复种指数;经济作物,改零星种植为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养殖业改千家万户散养、放养为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饲养。在左安、巾石、泉江、堆子前、草林、碧洲等乡镇建立猪一沼一果(菜、鱼)模式生态畜牧小区,至2003年百头以上养猪户达356户。
  品种结构种植以发展花卉、苗木、饲草、绿化草、果树、茶叶、蚕桑、蔬菜、中药材为主。1991一1995年以发展种桑养蚕为主,其中1993年蚕桑面积达1965.73公顷。199—1998年,以发展金橘为主,开发“百里金橘长廊”,至1998年,全县金橘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80%₀1999-2003年以发展蔬菜和中药材为主,至2003年,种植面积分别达到9666.67公顷和466.67公顷。茶叶生产引进福建、浙江等地良种名茶种植,作为地方名茶狗牯脑茶和老仙茶的补充。2003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达0.27万公顷,为1991年的1.83倍。1999年以后,年均改种髙效经济作物或退耕还林调减水田380公顷。畜牧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快速发展草食畜禽。2003年生猪饲养量37.06万头,比1991年增长28%;养牛5.24万头,增长30.46%,其中肉牛出栏8180头,是1991年的2.79倍,养奶牛15头,年产奶20吨;养羊6380头,增加21倍;养鸡226.55万羽,增长196.3%,年递增9.1%;养鸭514.79万羽,是1991年的4.06倍,年递增12.5%;养鹅153.61万羽,年递增14.9%;其他特种养殖如鸽、麝鼠等珍稀动物年饲养量也在5万只以上。
   水产除草、鲢、鳙、青四大家鱼外,还发展淡水白鲳、匙吻鲟、彭泽鲫、美国斑点叉尾鲫、鳗鱼、甲鱼、罗氏沼虾、观赏鱼种等新品种。2003年,全县水产品总量4900吨,比1991年的2364吨增长1.07倍。
   品质结构种植品种和养殖品种均以优质高效品种取代常规传统品种。早稻80%以上栽种优质杂交稻,中晚稻95%以上种植杂交稻;水果类以李、水晶梨、脐橙、沙田柚等优质水果取代遂川麻梨、红皮李、元红桔等地方传统产品;推广精制茶、有机茶,高档茶叶的制作工艺,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40%以上;推广外来三元杂交瘦肉型良种猪,逐步取代传统肉脂兼用型猪,瘦肉型猪所占比重提高到39.5%;推广良种吉安红毛鸭取代遂川麻鸭,红毛鸭所占比重达69.3%。
  加工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乡镇加工业作为改变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工业化,实现“潜力大县”向“实力大县”转移的重要举措。90年代初中期,乡镇加工业以壮大集体经济为主,坚持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驱动”,走从资源开发起步,靠初级加工壮大,以精深加工腾飞的发展道路。在产业和产品上,着重扶优扶强“三宝”(板鸭、金橘、茶叶)、”三板”(胶合板、纤维板、石材板)。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先后创办的羽绒、胶合板、食品、火柴盒片、食品罐头、造纸、板鸭加工、折扇等一大批乡镇加工企业,大多通过改建、扩建,规模逐渐扩大。衙前胶合板厂,90年代以前是一家单一经营的木竹加工企业,到90年代后期,已发展成集林、工、贸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司隧川县秀州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值由1990年的352.9万元增至2003年的2558万元,增长6.25倍。1997年,全县实施以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目标的“一号强攻行动”,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到1999年底,全县发展板鸭加工业312家,木竹加工业108家,石板材生产企业13家,金橘加工业10家,骨干茶厂10家。浦东木制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外来民营加工业落户遂川。2000年8月,县友联板鸭厂、友兴板鸭厂、联兴板鸭厂、卜村板鸭厂等联合组建遂兴板鸭有限公司。次年,以”遂兴”商标加工的板鸭年产突破500万只,销售收入超亿元。2003年,全县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规模加工企业达12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2169人,产值1.3亿元,增值税398万元;以木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83家,产值达1.2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后,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民增收。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44.5%和1.5倍。第四节产业化经营
  1998年,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下设金橘、蚕桑、水禽、茶叶、木竹等5个产业化领导小组。2000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确定重点抓好木竹、果茶、鹅鸭等三大主导产业,培育药材产业,继续巩固发展生猪、油茶、蔬菜及其他农产品生产。2002年,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确定重点扶持鹅鸭、果茶、木竹(含花木)、蚕桑、药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同年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下设木竹、果茶、鹅鸭、蚕桑、药材等5个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各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2003年,为策应建设食品工业大省的战略要求,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经过多年努力,木竹经营已形成从基地建设一加工一肖售,果茶经营从育苗——栽种抚育——加工一肖售;鹅鸭经营从饲养母鸭——孵化雏鸭一养毛鸭——加工板鸭——加工羽绒的链式格局。木竹、果茶、鹅鸭三大产业覆盖全县20个乡镇10.5万户农户。2003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产值6.8亿元,利税4000万元。
  基地建设依据“九点四线”,即以泉江、雩田、碧洲、汤湖、衙前、左安、大汾、草林、堆子前等9个乡镇为重点,以105国道、遂井、遂桂、遂新等4条公路沿线为轴心,依托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按照“一业为主,重点突岀”的原则推进基地建设。木竹基地主要分布在五斗江、新江、衙前、碧洲、双桥、大坑、大汾等乡镇。木竹以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和木荷、枫香等阔叶树及毛竹为主。1991年造林2万公顷、毛竹10万株;1992年人工造林1.53万公顷;1995年油茶低改466.67公顷,新种毛竹0.11万公顷,低改毛竹0.33万公顷。至2003年,全县林业用地24.6万公顷,其中油茶4.9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03万立方米,毛竹4655万根。果茶基地以金橘、茶叶基地为主。金橘基地主要分布在草林、堆子前、西溪、黄坑、大坑、南江、左安等乡镇;茶叶基地主要分布在汤湖、戴家埔等乡镇。1991年,实施果茶工程,建果园533.33公顷、茶园666.67公顷;1995年,在汤湖、戴家埔、七岭、高坪等乡镇建茶园400公顷;1997年建设“百里金橘长廊”,新增金橘种植面积266.67公顷;到2003年,金橘基地面积发展到3028公顷,茶园面积2726公顷。年产金橘5353吨、茶叶560吨。鹅鸭基地主要分布在泉江、雩田、珠田、枚江等平原乡镇及草林、左安等地。1996年,在珠田、泉江、雩田兴建22家毛鸭孵化厂,扶持饲养100羽以上的饲养大户3420户。至2003年,全县年饲养鹅鸭600万羽,其中鸭400余万羽,年加工板鸭560万只,板鸭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1999年8月,遂川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 “中国板鸭之乡”。
   蚕桑基地主要分布于新江、左安、双桥、大坑、珠田、草林、汤湖、堆子前、大汾、五斗江、南江、雩田、衙前等乡镇。1990—1993年,实施蚕桑工程,种桑最高年份1993年面积达1965.73公顷。之后,效益走低,面积锐减,20世纪90年代末期逐步恢复发展,在左安、新江、双桥等乡镇建立“三高”(高质、高产、高效)桑园基地,推广方格簇结茧新技术。至2003年,桑园面积498公顷,产蚕茧2280担,蚕桑产业覆盖全县17个乡镇2.3万农户。药材基地主要分布在营盘圩、戴家埔、大汾、高坪、五斗江、新江、衙前、双桥等乡镇。通过实施“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规模不断扩大,至2003年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96公顷,产药394吨。
   龙头企业建设
  20世纪90年代后期,遂川对龙头企业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实行税费、用地等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服务,放宽经营范围,设立绿色通道,支持科技创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龙头。遂川板鸭厂先后投资116.5万元,对原有厂房、设备进行扩建改造,并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引进新技术开发真空包装板鸭、香酥鸭片等新产品。1999年,遂川板鸭厂年加工板鸭30万只;金乃福公司年消化金橘鲜果2500吨;秀州公司利用毛竹加工竹胶合板、竹地板后,公司年创产值3300万元,利税330万元。汤湖狗牯脑茶厂年加工销售茶叶17.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利税30万元。该厂通过开发极品、贡品、珍品等高档茶叶,带动整个茶叶质量提高,茶叶收购价比原来高出40%以上,少数极品茶最高卖价每公斤5360元。至2003年底,木竹龙头企业主要有秀州公司、林森公司,产业覆盖20个乡镇4万多农户,系列产值2.8亿元;果茶产业有汤湖狗牯脑茶厂、玉宁罐头食品厂,茶叶产业覆盖13个乡镇1.3万农户,金橘产业覆盖13个乡镇2.6万农户,果茶系列产值6700万元;鹅鸭产业有遂兴板鸭有限公司,产业覆盖15个乡镇4.7万农户,系列产值1.82亿元;蚕桑产业有县茧丝绸总公司,年产鲜茧2.63万公斤,系列产值2611万元;药材产业有三越药业有限公司詡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产业覆盖8个乡镇5500户农户,系列产值4500万元。这些企业中,秀州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级龙头企业,狗牯脑茶厂、玉宁罐头食品厂、三越药业有限公司、翔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遂兴板鸭有限公司、茧丝绸总公司、林森木业有限公司、罗霄山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等9个企业发展成为市级龙头企业。
  流通渠道建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先后建设培育堆子前金橘市场、汤湖狗牯脑茶叶市场、西庄鹅鸭市场、江南木材市场等专业市场11个,形成以县城综合大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批零结合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农产品营销员发展到5万多人。1997年,县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民间流通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次年成立县民间流通协会,29个乡镇建立起基层民间流通分会。茶叶、金橘、板鸭等专业协会应运而生。雩田镇通过8个协会的运作,农产品销售年收入达到3.5亿元。“遂川三宝”2000,2002.2003年先后参加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香港和厦门博览会、第四届中国特色文化节、深圳农产品交易会,提高产品知名度。2000年,县筹资8万元,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将“遂川三宝”等农产品上网推介。此外,还为运销大户办理省、市“绿色通道通行证”。
  品牌建设遂川板鸭长期借用“南安”品牌外销出口。20世纪90年代后,品牌、绿标建设逐步受到重视。2000年9,遂川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遂兴”板鸭商标。此后,全县板鸭实行品牌、质量、价格、包装、检验“五统一”。“狗牯脑”商标因多次被人冒用,导致声誉降低,市场萎缩,县工商部门在南昌等地开展一系列打假活动,维护“狗牯脑”茶品牌形象。至2003年,遂川已建立“狗牯脑”茶、“遂兴”板鸭、“秀州”建材等五大主导产品知名品牌,“狗牯脑”茶获国家AA级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食品标识;“遂兴”、“狗牯脑”、“老仙” “罗宵山”等品牌获省著名商标。
   第五节农业综合开发机构
  1996年,遂川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是年7月成立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次年7月成立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与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2002年10月,县农村工作办公室撤消,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与县委农工部合署办公。2003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内设人事秘书、计划财务和工程管理等3个职能股,工作人员7人。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重点,分为土地治理、多种经营、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和示范等3类项目。1996-2003年,遂川实施开发的有前两类,其中,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宜农荒地开垦、生态工程建设等;多种经营项目包括种植业(粮、棉、油等农产品除外)、养殖业、农副产品初加工等。199—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2001—2003年以金橘产业为主。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中央财政、地方(省、市、县)财政配套、银行贷款和群众、单位自筹共4块资金构成,其投入比例为1:0.9:0.5:0.5,其中,省市县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为0.7:0.1:0.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每期3年,遂川从第三期开始实施,第三期至第五期(199—2003年)项目总投资5602.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19.3万元(有偿资金649.5万元,无偿资金1069.8万元)、省级1072万元、市级156.9万元、县级342.3万元、银行贷款1166万元,群众和单位自筹1146.4万元。在这些项目资金中,用于土地治理项目3654万元,其中水利项目1628.4万元,农业项目426.8万元,林业项目1440万元,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及仪器设备购置项目158.8万元;用于多种经营项目1948.9万元,其中种植业744.5万元,养殖业411.9万元,农副产品加工业622.5万元,农业生产服务170万元。
  2000年以前,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实行财政逐级下拨,2001年开始实行县级报账制。
   开发效益
  199—2003年,全县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226.67公顷,其中园田化面积2546.67公顷,水源涵养林面积1593.33公顷;开发经果林1120公顷,农田林网面积1326.67公顷;新增灌溉面积46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9200公顷,新增除涝面积2700公顷,改善除涝面积5200公顷,新增机耕面积2680公顷;农村实用技术及绿色证书培训7900人次。累计新增粮食2425万公斤,油料298.2万公斤,增加产值6200万元。
  主要项目简介土地治理项目主要包括园田化冲低产田改造冰土保持、排灌渠系配套等内容。
  1996年,实施泉江镇共裕、里口段园田化,谐田、新林段中低产田改造,雩田镇沿溪、雁林、堂境段中低产田改造,云岭林场水土保持林等4个项目,累计投资262.7万元。
  1997年,实施珠田乡黄塘、珠田、山口段园田化,雩田镇新泽段园田化,珠田乡南村、黄塘、山口、珠田、洋湖段中低产田改造,雩田镇田心、雩田、新泽、任溪、龙溪、堂境段中低产田改造,下塘村水土保持林等5个项目,累计投资275万元。
  1998年,实施枚江乡定口段园田化,雩田镇雩田段园田化,枚江乡龙陂、高陂改造,雩田镇中坪水源涵养林等4个项目,累计投资218.5万元。
  1999年,实施枚江乡钱塘段园田化,定口段园田化(续建),堆子前镇鄢背村八陵角、干下渠系配套等3个项目,累计投资181.2万元。
  2000年,实施雩田镇雩田南坊段园田化,泉江镇安下、洋村、集合段渠系配套,汤湖镇水源涵养林等3个项目,累计投资367万元。
  2001年,实施泉江镇太盆水库,良头马军锻园田化等2个项目,累计投资327.2万元。
  2002年,实施西溪乡横昌村曲潭水陂及排灌渠系,堆子前镇鄢背村瓜洲流域渠系配套等2个项目,累计投资159万元。
  2003年,实施草林镇大坪村岩坑水库维修,冠溪村山塘及排灌渠系,黄坑乡周元村的南洲凹、大沙背和古周湾水陂及渠系配套,黄坑水陂引水渠险段加固等4个项目,累计投资148万元。
   多种经营项目主要包括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原料基地建设。
   红毛鸭1998—1999年,在泉江、雩田、枚江、巾石等乡镇新建红毛鸭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县友联板鸭厂和县水禽厂进行红毛鸭繁育与加工,共计投入资金665.3万元。繁育良种红毛鸭140.7万羽,加工板鸭140万只,新建鸭舍1.32万平方米,仓库900平方米。新增产值1530.5万元,安排从业人员420人,带动农户130户。
   金橘1997—2003年,在泉江、堆子前、西溪、草林、黄坑等乡镇高标准种植金橘813.33公顷,金橘低改440公顷,新建金橘新品种繁育与示范基地40.67公顷,改建金橘果糕加工生产线,购置设备35台(套),新建厂房及仓库1605平方米,总投资1318.9万元。带动专业大户160户,安排从业人员105人。蚕桑2001年,在左安、新江、珠田、大汾等乡镇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扩建桑园,投入89.2万元(中央财政资金),种桑150公顷,带动专业大户50余户。
  第六节农业生产种植业水稻杂交品种占绝大多数,至2003年,杂交稻播种面积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84%₀常规品种少量用于早稻或山区一季晚稻。县内双季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泉江、雩田、枚江、珠田、巾石等平原乡镇。高坪镇、戴家埔乡、营盘圩乡等西部高寒山区主要或全部种植单季稻,其他乡镇因地制宜,双季、单季稻均有种植。
   早稻2003年全县早稻播种面积0.92万公顷,早稻总产量4.6万吨。常规品种:主要有浙987、嘉早935、舟优903等。杂交水稻:金优974、金优71、金优402、金优463、中优66、国丰4号、德香早4号、中优974、中优71、中优402、优1402等。一季晚稻2003年全县一晚播种面积1.03万公顷,总产量4.8万吨。主要品种有:中优838、中优752、金优253、金优725、金优752、金优182、金优527、金优188、金优158、D优68、Ⅱ优58、Ⅱ优86、Ⅱ优63Ⅱ优162、冈优752、Ⅱ优725.65002、新香优63、富优1号、德农2000、德农2003、红莲优6号、汕优58、汕优669、B优827等。二季晚稻2003年全县二晚播种面积1.03万公顷,总产量5.3万吨。主要品种有:新香优288、金优288、金优82、金优77、金优191、金优晚3、新香优80、中优桂99、金优桂99、金优928、协优46、协优92、协优432、中优432、金优207冲优207等。杂交水稻制种每年都要引进4~10个水稻新品种进行小区试验,筛选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并由种子公司组织生产。1996年,在禾源乡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成为县内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来源。
  2000年《种子法》颁布后,县外各种子集团竞相进入县内市场。由此引进、示范、推广的杂交组合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2003年,全县杂交用种量达35万多公斤,其中由县种子公司供种23万公斤。杂粮县内杂粮作物主要有甘薯、马铃薯、玉米、芋头等。随着粮食的大幅增产,作为农民主食的稻米得到满足,杂粮作物种植面积相对减少。主要品种:甘薯有徐薯18号、南薯88、鲁薯3号、金山1255、渝苏303等。马铃薯有东农303、克新1号、波兰2号、费乌瑞它等。玉米有农大108、农大3138、掖单13号、西星糯1号、沪玉糯1号、红血糯等。油料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茶籽和油菜籽。遂川是全省油茶种植大县,产地遍及全县,品种分秋分籽、寒露籽和霜降籽3大类。油菜品种主要有湘杂油1号、油研7号、油研9号、汀油15号、两优586等。
  1992-2003年部分年份全县粮油作物产量情况经济作物遂川传统的烟、麻、蔗厚弄、芝麻、葵花籽、棉花等经济作物向来未形成规模,呈零星栽培、多自产自销。20世纪90年代初,曾组织烤烟规模种植,因技术服务和市场等原因未获成功。2000年以后,棉花、麻的种植基本消失,保持一定种植面积的只有花生、黄豆和韩。
  花生主要分布在雩田、枚江、盆珠、巾石、草林、双桥等乡镇。品种主要有粤选1;3号,粤油551和当地小粒籽。作副食自产自销。2003年全县播种面积1260公顷,总产2210吨。
  黄豆县内各地均有种植。大多种植于水稻田的田膛上及少数旱地。品种主要有六月黄、八月黄等,多作副食;毛豆作菜食,自产自销。2003年总产3094吨。
  荸荠主要分布在泉江镇及县城周边的枚江、雩田等地种植。零星栽培为主。年均总产在500吨左右。
   蔬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泉江、雩田、草林、巾石等乡镇。蔬菜种植除传统旱地栽培外,1995年始利用水田大面积栽培和水稻——蔬菜轮作种植。平原乡镇陆续建立一批蔬菜基地。1996年,成立县蔬菜生产领导小组。2001年成立县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生产大户发展规模种植。2003年,全县第一个蔬菜协亠一泉江镇蔬菜产业化协会成立。同年,泉江镇蔬菜产业化协会106.7公顷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省专家产地认定。是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1年的2891公顷增加到8823公顷,增长205%。是年全县蔬菜总产量104672吨,产值7863万元。
  常规品种主要有:辣椒有早杂2号、赣杂2号、湘研1、2、4、6号、洛椒早4、8号、川椒特早;茄子有万吨早茄、春茄1、2号;番茄有杂交合作903、906;苦瓜有兰山大白苦瓜、大麻子等;黄瓜有津春3、4号、津研4、6号;南瓜有蜜本南瓜、西葫芦;冬瓜有广东青皮、长沙青杂1号;萝卜有信丰萝卜、短叶13号、夏抗40天、浙大长;白菜有夏丰大白菜,3、4、5月蔓;芹菜有津南实心芹、黄心芹;空心菜有本地藤雍、赣蘿1号;豌豆有中豌4、6号;豆角有春秋901青豆豇豆、优选高产4号、优选特产30号。
  果用瓜主要是西瓜。雩田、双桥、泉江、枚江等4个乡镇为主产区。在旱地冰田种植和山上果园中间作,大多连片栽培。品种主要有益农新红宝,日本聚宝1、3号,特大新红宝,黑蜜2号无籽瓜,皖蜜无籽1、2号及秀丽、秀美、早春红玉等礼品西瓜。20世纪90年代初,西瓜种植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粮食生产。雩田、双桥等乡镇不少农户利用水田大规模种植西瓜。1991年,全县种植面积146公顷,产量1.86万吨,达到历史最高产量。之后因受其他水果冲击,西瓜价格走低,水田规模种植锐减,产量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点0.23万吨,2003年种植面积248公顷,产量0.44万吨。销售以县内市场为主,部分供应周边县市,少数运往广东等沿海地区。
   香瓜仅平原部分乡镇零星栽培。
   果主要有金橘、温州蜜柑、元红桔、甜橙、柚、梨、桃、李、板栗、白果、猕猴桃、杨梅、枇杷、柿、枣、葡萄、石榴、刺梨等。
  20世纪90年代后,千家万户小面积零星种植和集中连片种植竞相发展,乡办、村办果园和种植大户充分利用缓坡地带和低山丘陵连片种植,果园面积迅速扩大。1994-1997年,4年间共新增果园1760公顷,到1997年全县果园面积增至3873公顷,为1990年的1.96倍。1998年,遭受百年不遇冻害,大部分温州蜜柑、脐橙、瑁溪蜜柚被毁,果园面积有所减少。2003年全县果园面积3800公顷,产量7935吨。金橘主产区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带的堆子前、大坑等乡镇。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是扩大种植面积和推广嫁接新品种。至2003年全县金橘种植面积3028公顷,产量5353吨,分别占全县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的80%和70%。l997年8月,遂川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金橘之乡”。
  温州蜜柑主要分布在平原乡镇的枚江、雩田、泉江、巾石、珠田和北部山区的双桥等乡镇。20世纪80年代发展较快,90年代后,市场供大于求,发展趋缓。2003年全县温柑产量704吨,比1990年增加504吨,增长2.52倍。
   元红桔原为传统品种,后因引进温州蜜柑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萎缩,濒临绝产。
  甜橙主要分布在枚江、泉江、左安等乡镇。品种主要有美国纽贺尔脐橙和朋娜。脐橙的水肥管理和技术要求较高,种植户逐渐摸索出一条猪一沼一果发展脐橙生产的生态种果模式,并迅速在平原种植大户中得到较快推广,效益显著。2003年,全县脐橙产量83吨。
  柚有甜柚、酸柚,广种于房前屋后。主产区在泉江、雩田、枚江、巾石、珠田等平原乡镇。品种有遂川早熟甜柚、江坝柚、金沙柚、斋婆柚等。引进的高产良种有沙田柚、菇溪蜜柚、玉环柚等。2003年全县柚产量66吨。
  梨主要品种有二宫白、长十朗、新世纪、翠冠等。分布在枚江、巾石、泉江、雩田、营盘土于等乡镇。2003年,全县有梨园184公顷,产梨240吨。
  桃全县都有种植,品种多为当地毛桃。新引进推广的良种有早花露、早霞露、砂子早生、浏阳四斤桃等。2003年全县桃园面积110公顷,产桃333吨,为1990年的2.5倍。
  李种植历史较长。主要分布在草林、枚江、巾石、碧洲、泉江、雩田等乡镇,以当地品种为主。引进的新品种有榜李、芙蓉李、布郎李等,枚江、巾石、碧洲、雩田、泉江有成片的李园。
  板栗多为高大实生树。产地集中在盆珠、大汾、草林。引进的新品种有九家种、魁栗、毛板红等矮化、速生、早熟的嫁接良种,主要分布在枚江、泉江、巾石、草林等乡镇,其中枚江、草林连片种植面积20公顷以上。
  猕猴桃分布于山区,品种有中华獗猴桃,毛花猕猴桃和硬齿猕猴桃。以新江、衙前、双桥、五斗江、大坑、碧州较为集中。以野生资源为主,人工种植较少。全县猕猴桃年产量约在300吨左右。
  其他果树,如杨梅、枇杷、柿、枣、葡萄、石榴、刺梨、草莓等,主要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县内还曾引进巨峰、黑奥林、龙宝、藤稔葡萄,丁缶杨梅、大五星枇杷等优良品种。
  茶叶茶园主要分布在汤湖、戴家埔、堆子前、七岭、大坑、高坪、左安、大汾等乡镇。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岀现一大批经营大户,县水利局、粮食局、计委等县直部门与汤湖乡联合创办10多个面积在40公顷以上的茶园,戴家埔茶厂、七岭茶厂等自有茶园达到10公顷以上。2003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726公顷,茶叶产量达560吨。狗牯脑茶、老仙茶已成为汤湖镇、戴家埔乡的主导产业。1991—2003年全县茶叶生产情况注:2002年七岭乡并入戴家埔乡。
  主栽品种有选育的地方良种狗牯脑小叶种,及引进的福鼎大白茶等优良品种。
  蚕桑遂川蚕桑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于90年代初,跌于90年代中期,后又逐渐恢复发展。1989年遂川被列为江西省蚕桑工程基地县。1990年始实施蚕桑“321”工程:即用3年时间,总投入2500多万元,在全县26个乡镇发展蚕桑基地2000公顷,新建县缫丝厂1座。县、乡两级成立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县蚕丝公司负责基地开发的具体实施和服务工作;县政府制定《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实施13条鼓励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优惠政策,全县建立县、乡、村、户四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到1993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从1990年的5.33公顷发展到1965.73公顷,养蚕农户达1.5万户,蚕茧产量由12担增加到9976担,桑园面积达70公顷以上的乡镇有12个。1995年下半年,受国际国内大市场影响,蚕茧价格由原中准价14元/公斤跌到9元/公斤,全县桑园面积连年锐减,1995年1009.20公顷,1996年600公顷,1998年降到166.66公顷。1998年4月,县政府,制定《关于恢复发展我县蚕桑生产的意见》,将原县蚕丝公司和县缥丝厂合并组建县茧丝绸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与蚕农签订包有偿提供桑苗、蚕种、蚕具、蚕药,包收购蚕茧,在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实行保护价收购的“三包一保”的生产合同。2002年,全县桑园面积恢复到592.47公顷。2003年,全县桑园面积498公顷,养蚕农户2000户,鲜茧总产2280担。桑树品种主要有湖桑“荷叶白”、“桐乡青”,杂交桑“沙伦x109”和“粤桑2号”。养蚕品种主要有“芙蓉X湘晖”、“青萩x皓月”、“白云X薪杭”和“洞庭x碧波”4个品种。药材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药材种植主要以七岭、营盘圩、戴家埔等山区药农小规模种植为主,1992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166公顷。90年代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药材种植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把药材种植列入全县“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建立药材基地。县医药公司在戴家埔、营盘圩、堆子前、枚江等乡镇创办药材基地160公顷,年产药材最高达170吨,产值140万元。江西翔云药业有限公司在营盘圩、戴家埔、大汾、珠田等乡镇建立种植基地200公顷,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统一规划、种植和培训管理。2001—2003年,累计举办培训班63期,受训药农6000人次。江西三越药业有限公司在高坪、上坑、新江林场、云岭林场建立药材种植基地54公顷,带动农户1200户,户均年增收320元。至2003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396公顷,产药394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203%和47.5%。是年全县药材产值236万元。产业覆盖8个乡镇2870户1.6万人。品种主要有川牛膝、独活、续断、杜仲、厚朴、黄柏、西苇、玄参潢梔子、白果、云木香、吴茱萸、蒿本、白花蛇舌草、雷公藤、夏枯草、郁金等。花木遂川花木种植,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国营五指峰林场、云岭林场、林业工业公司为主;90年代末期后,受市场效益走高的刺激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花木种植面积9.87公顷,442.47万株,其中花木8.77公顷、树种22个,花卉1.1公顷。200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把花木纳入木竹产业范围,作为全县“重点扶持”的五大产业之一。决定在105国道、零(田)新(江)公路和赣粤高速公路沿线建立4个花木产业基地。至2003年底,共有燕南飞花木公司等18家投资商建立花木基地43公顷,累计投资340万元。是年全县花木种植发展到352公顷,比1999年增长34倍。品种主要有茶花、苏铁、桂花、香樟、杜鹃、含笑、玉兰、米兰、茉莉、杜英、红翅械、金边黄杨、千年矮、红豆杉、罗汉松、吴茱萸、龟甲冬青、红楠、女贞、天竺葵、月季等。
  畜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至2003年,已由1991年的17.02%±升到32%。家畜以猪居多,牛次之,狗亦较普遍,兔、猫、羊有少量饲养。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有的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商品生产,除满足县内市场外,大量销往广东、福建等地。猪历来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传统品种多为肉脂兼用型地方良种猪,20世纪90年代后品种逐步优化,多饲养瘦肉率较高的外来良种三元杂交猪。饲养方式不断改进,散养户减少,规模养殖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且全部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经营。1998年,全县饲养量43.13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此后,受市场价格下滑影响,产量有所下降,至2003年,全县养猪37.06万头,比1991年增长28%,当年出栏肉猪19.60万头,70%以上销往外地。牛分黄牛、水牛。黄牛居多。平原、山区均有饲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牛由役用逐步向商品肉用转变,饲养量逐年增长,2003年全县牛饲养达5.24万头,比1991年增长30.46%,为历史之最。其中商品肉牛增长更快,全年出栏肉牛8180头,是1991年的2.79倍。此外,奶牛饲养也有所发展。狗主要在农村饲养,用于护院。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肉用商品狗数量大增,每年约有5万条外销广东、福建等地。少数城镇居民还饲养宠物狗。2003年,全县养狗9,98万条。兔多为肉兔,毛兔极少。养兔数量,由1991年的不足千只发展到1999年的4万多只。泉江、巾石、七岭等乡镇曾引进种獭兔,饲养量三四百只,此后,因销售不畅,饲养萎缩。2003年,全县养兔2,16万只。
   马羊马,仅边远山区有极少量饲养,用于结婚迎娶。产业结构调整后,养羊在西部山区推广。2003年,全县养羊6380头,比1991年增加21倍。
   家禽以鸡、鸭、鹅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家庭散养。90年代中期后,出现一大批规模饲养专业户。鸡有蛋用型、肉用型、蛋肉兼用型之分。1991年,全县养鸡76,44万只,1993年159,28万只。1998年后,饲养向规模集约化发展,县城附近建有一批年饲养量超万只的养鸡场。2003年,全县养鸡226,55万只,比1991年增长196,37%₀1991—2003年,全县养鸡年均递增9,1%。鸭主要集中在泉江、雩田、枚江、珠田等乡镇,多为肉用型和种用型,其中肉用型鸭大部分加工板鸭出口。1991年,全县养鸭126,9万只,到2003年达514,79万只。1991—2003年,全县养鸭年均递增12,5%。鹅主要集中在黄坑、西溪、南江等丘陵、低山地区饲养。至2003年,全县养鹅达153,61万只。1991—2003年,年均递增14,9%。
  1990—1994年,遂川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吉湖农业开发县,实施鹅鸭工程,总投资714,8万元,其中投资267,2万元发展养鸭专业户300户,养鹅专业户400户。珍禽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珍禽饲养业得到发展。养殖品种主要有鸽子、火鸡、山鸡、野鸭等,年饲养量3万只左右。蜜蜂遂川养蜂,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坑、五斗江、衙前、新江、双桥、碧洲等乡镇。品种有中蜂和意蜂冲蜂居多。多在偏僻山坑丛林中设蜂箱,分散饲养。20世纪90年代后,饲养量下降。年均产蜜200吨左右。1991年全县养蜂9515箱,2003年,全县养蜂7152箱,产量121吨。水产业遂川有放养和繁殖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传统。特种水产发展迅速,稻田养鱼面积则略有下降。2003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1106公顷,总产量由1990年的2364吨增至4840吨,增长1倍,当年水产业总产值3500万元。
   鱼种生产鱼种生产分二级培养,即水花繁殖和冬片培育。繁殖出的水花经冬片培育于年底或次年初用于成鱼养殖。水花繁殖主要由县鱼种繁殖场和螺溪、集合鱼苗场生产,可基本满足全县鱼苗需求。1990年,3个繁殖场共繁殖家鱼水花7000万尾。2003年,全县繁殖家鱼鱼苗3亿尾、特种水产鱼苗5000万尾,其中,外销家鱼鱼苗2亿尾、特种水产水花1000万尾。县鱼种繁殖场,地处枚江乡,是全县鱼种繁殖的主要基地,有水面面积6,2公顷。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引进、繁育、推广彭泽鲫、美国斑点叉尾錮、骗鱼等,并均获成功。2003年繁殖家鱼水花2亿尾,特种水产水花3000万尾,外销水花1,5亿尾。冬片培育1996年以前以稻田养鱼方式培育冬片鱼苗。1997年后由于电鱼、水灾,尤其是鸟害加重等原因,稻田养鱼面积大幅度下降。至2003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已由1990年的1333公顷降至733公顷,下降45%₀稻田培育面积减少后,所缺鱼苗到泰和、万安等县调入。
   成鱼生产主要有池塘养鱼、水库养鱼和零星河汉养鱼。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岀现一批池塘、水库承包养殖专业大户。池塘养鱼逐步由粗放养殖转向精高标准养殖;养殖品种除传统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鲫鱼、鲤鱼等常规品种外,还相继引进推广彭泽鲫、团头鲂、美国叉尾鲫、蹶鱼、黄颖鱼等名优品种。2003年全县池塘养鱼593公顷,总产2178吨,为1990年的7,8倍。泉江镇安下村、集合村,枚江乡高岭村,堆子前镇鄢背村等岀现一批池塘养殖超3,5公顷的大户。水库养鱼全县山塘水库有80%得以养殖利用。普遍采用水库化肥养鱼新技术,成鱼产量大幅增加。2003年,全县山塘水库养殖面积300公顷,总产1580吨,为1990年的19倍。
   特种水产养殖主要品种有甲鱼、美国牛蛙、鳗鱼、泥鳅、鳍鱼等。20世纪90年代初, 汤湖地热所年产甲鱼达10万只,商品鳖25万公斤。县水禽良种场,年产甲鱼2,5吨。1998年市场饱和,甲鱼养殖锐减。2003年底,全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213公顷,产量1054吨。
  1996年8月,福建外商在县水稻良种场创办福泉鳗鱼场,养殖水面3,5公顷。1999年3月停办。
  第七节疫病防治作物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种类水稻病虫害常见的病害有稻瘟病(苗瘟、叶瘟、颈瘟)、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为害严重的害虫以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蜒虫(包括稻飞虱和浮尘子)、稻纵卷叶虫、稻蜻象、稻苞虫、稻蝗、稻蓟马、稻螟蛉为主。
  1999年,巾石、碧洲、枚江等3个乡镇新出现水稻害虫稻痿蚊,面积约670公顷,之后几年,陆续扩展到珠田、草林、南江、左安、汤湖等16个乡镇,为害面积2533公顷,丛为害率最高为100%,—般为20%~40%,株为害率最高达70,5%, —般为10%~15%,对一、二晚稻构成巨大威胁。
   其他作物病害有软腐病、晚疫病、炭疽病、根腐病、立枯病等;虫害有天蛾、妍虫、玉米螟、豆尺蟆、豆芜菁、蝽象、菜青虫、地老虎等。防治坚持综合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推广抗病优质高产品种,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力,大力减轻推迟病虫的早发、重发;实施药剂防治,治早、治小,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如高兴龙螟施净(防螟虫)、龙丹(防卷叶虫)、大功臣(防蜒虫)、三唑磷、纹枯净等,逐步取代甲基1605、甲胺磷、杀虫醚等高毒农药。生物农药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如苏云杆菌、阿维菌素等。同时大力提倡保护虫害天敌、保持生态平衡,采取以虫治虫等一系列农业病虫综合防治措施。
   畜禽疫病防治疫病种类县内畜禽疫病种类繁多。1991—2003年,消灭了牛瘟、牛炭疽,但新增许多疫病,严重时达41种,发生在主要畜禽中的有:牛病以消化道疾病为主。主要有瘤胃积食、瘤胃鼓气、前胃弛缓、瓣胃阻塞等。此外,还发生一些传染病。1992年高坪镇发生牛出败,少数地方牛流感流行,零星散发牛狂犬病,各类寄生虫病和中毒症比较常见。猪病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常发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痘、猪哮喘、猪流感、仔猪黄白痢、猪链球菌、弓形体和各类寄生虫病等。1994—1997年,猪水肿病发生较多;1997-2000年,母猪繁殖障碍病(细小病毒、伪狂犬、乙脑)呈零星散发,附红细胞体时有发生;常年有少数猪破伤风、猪狂犬病等发生。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交叉传染增多,不断有一些新疫病呈局部流行,2003年由于大量仔猪调入,圆环病毒、兰耳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也时发时歇。家禽疫病以传染性疫病为主。有鸡新城疫、禽出败、鸡痘、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鸡白痢、禽球虫病、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鸭葡萄球菌、肉毒梭菌性中毒、鸭伤寒、小鹅瘟、小鹅流感和各类寄生虫病及中毒性疾病。这些疾病,每年仅有少数病发生,呈地方流行或散发。疫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工作方针,重点完善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建立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防疫由原来的春秋两防改由常年防疫(市场注射和窝边注射),生猪防疫年超40万头/次,防疫密度98%以上,重大疫病防疫率90%以上,家禽防疫密度超过80%。新特疫苗的广泛应用,使重大疫病发生得到明显控制。主要疫病逐年下降,1991年牛病、猪瘟分别为4407例、2050例,2003年降至425例、181例;鸡瘟、鸭瘟、小鹅瘟1991年分别为97958例.50337例、9616例,2003年降至1120例、1560例.2210例。禽出败则上升,1991—1996年间年均2100例,1997—2003年年均4050例。
  鱼病防治鱼病种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常见的鱼病主要有病毒型的草鱼出血病;细菌型的赤皮病、烂鲍病、肠炎病、打印病、白头白嘴病;原虫型的单鞭虫病、多鞭虫病、打粉病、小瓜虫病;寄生型的锚头鳗病冲华颯病、鱼怪病。之后,随着鱼病病原体抗药性的增强,鱼苗鱼种跨地区调运,鱼病呈现多发性、多元性、复发性的特点,一些常规鱼药治病效果下降,并出现一些县内以前未见的新鱼病,如肠炎型的草鱼出血病,草鱼、騙鱼的粘抱虫病和鲤鱼的竖鳞病。防治措施县水产站设立鱼病门诊部,由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全县鱼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2000年,以县鱼种场和安下村的水产养殖大户为试点,对鱼体注射疫苗预防,效果明显。两年后,该预防法为养殖大户普遍接受。2001年起,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用乌柏、枫叶、辣蓼、苦楝叶、五倍子、大黄、黄连、大蒜等中草药防治鱼病的效果进行对比试验,试验显示,乌柏加生石灰煮水为鱼苗白头白嘴病的特效药;大黄、黄连防治草鱼出血病、大蒜防治肠炎病均取得明显效果。这些方法迅速得到推广。1986年,县水产站设立水产门市,经营销售高效低毒的新鱼药和营养丰富增强抗病力的新饲料。至2003年,共向养殖户推广新饲料5种,新鱼药20种。
  第八节农业科技推广种植业科技推广品种更新水稻,先后引进推广新香优、菲优多系、Ⅱ优等系列杂交稻,使新优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显著扩大。2000年超高产品种65002在遂川小面积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之后,全县扩大推广超级稻,品种有红莲优6号、B优827等。引进推广的其他农作物品种有玉米农大108、农大3138、掖单13号、西星糯1号、沪玉糯1号、红血糯,油菜品种有湘杂油1号、油研7号、油研9号、湘油15号、两优586等。茶叶,引进福建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和浙江龙井43、鸠坑种。新技术推广水稻种植,1996年推广塑盘育秧、抛栽技术、大田除草技术。塑盘育秧培育带有营养土块的秧苗,移栽时可直接抛栽,既省时省力,又利于禾苗早生快发。除草剂的使用,改变传统耘田除草方式。2003年全县抛秧5333公顷。1999年在泉江、雩田、枚江、禾源等乡镇进行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示范。选择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田面平整、耕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稻田,在栽种前通过喷施除草剂,使田间、田境杂草和禾莞再生苗得到有效控制,不犁耙耕作,省工、省力、省成本,在“双抢”农忙时利于农民抢季节。之后,水稻免耕栽培技术陆续在平原地区推广。
   蔬菜栽培,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广嫁接育苗栽培,地膜覆盖、遮阳网、杀虫灯等新技术。90年代末,推广大棚蔬菜技术。
   西瓜栽培,推广温室育苗、营养袋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喷施膨大激素、增甜剂等新技术。茶叶栽培,实施茶园低改,逐步采用速生密植矮化技术,提高茶叶的单产和品质。技术上除改土改树等常规方法外,还采用低位嫁接、喷施生物农药等技术手段。至2003年,全县低产茶园改造334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由低改前的150公斤,提高到270公斤。
   果树种植,推广大穴、大肥、大苗、一篓(营养竹篓)的“三大一篓”高标准建园技术和 “猪一沼—果“生态种植模式,促进猪、沼、果良性循环。
  畜牧业科技推广品种改良猪,推行“四化”(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本地化、肉猪杂交良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措施。重点推广大约克、长白公猪改良地方品种,猪的瘦肉率明显提高。
   牛,1996年雩田镇建立牛改站,改本地役用种牛为肉役兼用型种牛。引进西门塔尔、海福特等良种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冷配繁育。
   鸭,1998—2003年,推广应用吉安红毛鸭选育及配套应用技术,对吉安红毛鸭进行五世代封闭选育,初生重由40-42克提高到45~50克,成年体重由1.5~1.8千克提高到1.8-2.25千克,饲养周期由90天减少到70天,胸腿肌率由21.36%提高到22.58%,成活率由95%提高到97%。1999年,农业部专家鉴定小组审定吉安红毛鸭为中国优良地方品种鸭。2001年,农业部专家审定吉安红毛鸭为加工板鸭的最佳原料鸭。
   新技术推广猪饲养,1994—1996年,推广“宝丰871”饲料及推行“四改”措施,改稀喂为干喂或半干喂、改熟食为生食、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吊架子育肥为一贯育肥,生猪长速加快,出栏时间由原来的1年左右,减少到4个月左右。1996—2001年,推广低成本养猪技术。普及自配配合饲料、驱虫保健、模式化驱虫、配套饲养、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全县80%的养猪户按低成本养猪模式经营。2001—2003年,实施生态畜牧小区建设,推广猪一沼眾、猪一沼一菜、猪一沼F生态模式,城郊建设生态畜牧小区6个。
   牛羊饲养,推广短期育肥、模式化驱虫、种草养牛养羊新技术。
   鸭饲养,1991—1993年推广“种、料、防、管”配套新技术和大棚养鸭技术;1994—1995年推广模式化驱虫技术、禽霍乱灭活菌苗应用技术。大面积鸭瘟消灭,鸭的发病率减少20%,成活率提高10%以上,肉料比由1991年的1:3,2降到1996年的1:2,8,种鸭蛋鸭的产蛋量由1991年的每只年产220枚,增加到1996年的每只年产260枚,产蛋率提高18,18%ₒ1996-1998年,推广优质板鸭生产综合应用技术,开发利用吉安红毛鸭提升板鸭加工原料鸭的质量。红毛鸭加工的板鸭毛根少,皮板洁白,瘦肉率高,出口率增加20%。“吉安红毛鸭选育及配套应用技术”项目获2001年度吉安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和江西省200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鸡饲养,1991—1992年推广“种、料、防、管”配套饲养技术;1993年推广配合饲料喂鸡技术;1994年推广集中育雏技术;1995年推广家禽模式化驱虫技术、禽霍乱灭活菌苗应用技术;1998,一1997年推广“三阶段”(集中育雏、中期保健、大鸡散养)养鸡配套技术;1998年推广优质土鸡圈放结合饲养技术;1999—2001年推广优质土鸡集中育雏,中、大鸡散养技术;2002—2003年推广禽病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各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养鸡的料肉比、料蛋比下降10%,成活率提髙20%ₒ 鹅饲养,1991-1996年,江西省农业厅扶持遂川实施“鹅鸭工程”,推广种植黑麦草养鹅技术,扶持养鹅示范户120户。
   养蜂,全县90%以上的蜂农推广割蜜改摇蜜的中蜂新法饲养技术,单产由7,5公斤/箱增加到15公斤/箱。
   水产业科技推广 新品种引进1991—2003年期间,全县共引进彭泽鲫、长吻鲍、金鱼等近20个品种,其中繁殖成功、推广面积较大,效果较明显的有:彭泽鲫1994年从彭泽县引进原种,经2年培养和选育,引种成功。繁育的苗种广泛投放水库、池塘等养殖水域。
   湘云鲫1996年引进,1997年繁殖成功推广。
   团头鲂1999年引进,2001年繁殖成功。
   美国斑点叉尾鲫2000年引进在县鱼种场进行培育,2002年繁育成功,2003年起逐渐成为遂川的优势良种。金鱼2003年,引进狮子头金鱼和鹤1购金鱼良种在县鱼种豳I。半礙錘幼苗600尾。新技术推广遞较为显著的有水库似腿用、标准池塘种草养鱼和80:20养殖技术。水库化肥运用1991年,县水产站以雩田横陂水库、盆珠同裕水库为试点,实施水库施用化肥增产新技术。通过3年试验,增产效果明显,1994年在全县推广。1997年该技术结合“三鲫”(彭泽鲫、湘云鲫、白鲫)在水库中的投放,全县水库的水产产量大幅增加。至2003年,全县水库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990年的355.5公斤增至525公斤,增长47.7%。标准池塘种草养鱼1999年,泉江镇集合、安下村试用标准池塘种草养鱼技术。通过建立标准养殖池塘,并按一定比例的荒地、水田、塘境种植青草,使鱼、水、草合理搭配,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很快为养殖大户普遍接受。至2003年,全县共建高标准池塘24.67公顷,每公顷产量达到11340公斤,是池塘养鱼平均单产的3.1倍。
  80:20养殖技术2002年,运用以产值为衡量标准的80:20养殖技术。以价值较高的鱼为主养鱼,极少量搭配其他鱼,以主养鱼饲料为主,最终使主养鱼与其他搭配鱼的产值比例大于80:20。
  第九节农业机械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机械耕整地、机械抛秧、机械收割、机械脱粒、机械植保、机械开沟、机械运输、机械排灌等相继推广,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步伐加快。200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7.76万千瓦,比1990年的4.92万千瓦增长57%。是年,机耕作业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8%,机械抛秧50公顷,机械植保13公顷,机电灌溉8000公顷,机械收获733公顷,机械开沟734公顷,机械加工农副产品34.2万吨。
  农机种类耕作机械在使用传统的大、中型拖拉机的基础上,逐步引进推广耕整机、微耕机、抛秧机和开沟机。
   拖拉机东风-12(15)型手扶拖拉机,是水(旱)田耕整地的主要作业机具,也是农村短途运输的主要运输机械。随着该型号拖拉机的推广使用,原有大、中型拖拉机基本淘汰。1996年后引进江西拖拉机厂的“丰收”——180中型轮式拖拉机、浙江永康“四方”牌、安徽“长江”牌、广东韶关“丹霞”牌等手扶拖拉机及配套机具,但保有量为数不多。2003年全县小型拖拉机保有量1015台,配套农具1133部。耕整机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深受农民欢迎的水田耕整地机械。适宜于土地经营规模小,地块不大的丘陵、山区使用。水田耕整机有独轮和双轮两种,县内以独轮耕整机居多,主要机型有湖南莱阳的“三牛”牌、安徽南陵的“神牛”牌、广东韶关的“丹霞”牌。2003年保有量538台。微耕机1998年,引进广西容县微型手扶拖拉机厂的“腾乐”牌和广东韶关拖拉机厂的“丹霞”牌微耕机各1台,在泉江镇桃芫村等地进行犁耙整地和果园除草示范,效果较好。这两种机型可在山区梯田、茶园果园、花卉蔬菜大棚内使用,只需更换农机具,即可完成水田、旱地旋耕、犁耕、抽水、除草、喷淋、喷药等10多种作业。2003年底全县有微耕机12台。
   抛秧机1998年,引进中科院设计生产的2ZPY-Z自走式抛秧机1台,在泉江镇、枚江乡等地进行试验示范,效果良好。但该机仅适用于大田作业,价格又高,未能推广。开沟机1996年,引进铜鼓县农机局设计生产的1KSH-15A型圆盘开沟机在枚江乡冬种板田油菜示范,性能良好,之后迅速推广使用。该机以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为配套主机,造价低、功效高,主要用于旱地栽种油菜、红花、大豆的开沟覆土和开挖排水沟作业,集挖沟、碎土、抛土、覆盖一次完成。到2003年底,全县保有量达55台。
   水稻收割机械可分收割机和联合收割机两种。1997—2001年,在实施国家粮食自给工程项目时引进收割机3台,联合收割机7台。收割机的机型有福建南靖收割机厂生产的龙江-140型圆盘收割机、浙江宁波的4GL-120A割晒机。因收割机只收割不脱粒,还需人工拾捡脱粒,故未推广。联合收割机有自走式和背负式两种,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主要以小型为主,机型有湖南湘潭的“田丰” HL-130型、浙江永康的“四方”4L_80型、广东韶关的 “丹霞”4L-110型、湖北石首的“劲松”4LZ-08型、江西手拖厂的獭江”4L-08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机型有与“奔野” -284型拖拉机配套的桂林4号2台。由于联合收割机具有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装粮等工序的功能,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抢收抢种”进度,在县内较受欢迎,至2003年底,全县共引进9台。
   水稻脱粒机械1998年始,实施人力脱粒机改造工程,引进小型汽油发动机1E40(45)F用于改造人力打谷机。在农户原有的NT737型、NT-600型单、双人脚踏打谷机上安装小型汽油机,实现机动脱粒。由于小型汽油机价格适中,改造安装方便,维修简单,减轻劳动强度,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到2003年,全县人力脱粒机改造(包括小型柴油机)达2072台,平原乡镇大部分实现动力脱粒。對E灌机械20世纪90年代后,原集体管理的大中型排灌站、水轮泵站因年久失修,设备陈旧老化,已基本废弃。体积小,灵活方便的小型农用水泵逐渐推广使用。如小型单级单吸离心泵、单相潜水电泵、小型柴(汽)油机水泵等。其中使用广泛的是单相潜水电泵和小型柴(汽)油机水泵。至2003年底,全县农用排灌电动机由1991年的510台增加到3893台,农用水泵由481台增加到2395台。
  1991-2003年部分年份全县主要农业机械保有量农机营销与维修
  20世纪90年代,农机销售形成以县农机公司为中心、乡(镇)农机站及个体户为主体的销售网络。2000年县农机公司改制后形成以县城农机个体私营经销大户为中心,乡(镇)农机站、个体户为主体的销售网络。为满足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扩大农机销售市场,县农机部门在每年农忙季节前,择时、择地举办农机具现场演示展销会,促进农机销售。至2003年,全县已有农机销售点56家。
  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农机具维修业务主要由县机械厂、汽拖厂2家国有企业承担,辅以少量的个体维修点。随着改革的深入,个体私营维修企业逐渐增加,2家国有企业于90年代末相继破产。全县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私营个体维修网点服务体系。2003年全县农机修理点138个,从业320余人,修理农用车、拖拉机、内燃机、电动机、农机具2.73万台次。
  农机管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全县形成县农机局、乡镇农机站、村(组)农机服务队三级管理服务体系。乡镇农机站实行县乡双重领导,以县管为主,2003年10月与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合署办公,业务上仍归专业主管部门指导管理。村(组)级农机服务队实行忙统闲散,单机核算,自负盈亏。
  1989年2月,成立县农机安全监理站(挂靠县农机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县内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业务受上一级农机监理机构指导。1991年8月,县内拖拉机及其驾驶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县交警大队移交给县农机局。2003年,有农机安全监理员17人,其中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员12人。
  2003年,县农机局内设安全监理、质量投诉、技术推广、培训、修理、管理等科室。是年,全县有乡(镇)农机站23个、人员79人,其中科技人员34人;村队(组)作业服务组织26个;农机户4364户,从业5514人,其中农机作业专业户882户,1033人。
  第十节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2000年9月29日成立,为县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2003年底有工作人员6人。执法范围为种子、农药、化肥市场监管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渔政管理。种子管理站1991年,县种子管理站与县种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有工作人员13人。2001年4月,县种子管理站从种子公司析出,种子违法案件查处职能划归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渔政管理站1991-2000年,渔政管理站与水产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1年,渔政管理职能划入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1999年4月成立,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下辖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县饲料办公室:县畜牧兽医站。执法范围为防疫检疫、种畜禽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2003年有工作人負14人,下辖2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聘用在岗人员31人。管理种子管理依据国务院《种子管理条例》,县种子管理站对县内种子市场进行监管。全县农作物常规品种实行多渠道经营,但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由县种子公司独家经营,县种子管理站1996年查处非法经营种子1.35万公斤,非法制种面积172.2公顷。2000年查处非法经营种子1750公斤,非法制种面积5.2公顷。
  2001年起,种子销售全面放开,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依据《种子法》对无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种子,无委托书销售种子和无检疫证书跨县调运种子,推广未经审定通过的品种,销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至2003年,共查处种子违法案件17起,没收种子300公斤,罚没入库1万元。农药管理2001年前,农药市场监管工作由工商部门负责。2001年起改由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与工商部门共同监管。依据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重点查处经营假劣农药、经营超范围、假冒登记证号、销售过期农药等违法行为。2001-2003年,对农药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全县共办证152份。共查处农药违法案件4起,没收农药200公斤,罚没入库6000元。化肥管理2001年以前,化肥管理由工商部门负责。2001年后,依据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每年不定期对全县经销的化肥进行抽检,对含量不足及未进行登记、标识不全的产品进行查处。2003年,对32个化肥品种进行抽检,其中含量达标或超标的8个,含量不足的24个,罚款入库2.5万元。渔政管理管理内容为:核发和注销捕捞许可证,进行船检,发放渔船牌照,征收渔业资源费,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重点查处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1991年,县造纸厂因污染水源,向集合鱼苗厂赔偿5000元;1994年,湖北通山鱼苗厂因出售带病鱼种,向安下养鱼户赔偿鱼种款6400元。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成立后,执法力度加大,2003年,查处各类渔政违法案件21起,没收柴油机并发电机3台,小型背负式烧鱼机24台,罚没入库4000元。动物检疫以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市场检疫为重点。1995年,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成立后,检疫监督力度加大,实行派驻乡镇检疫员到场检疫,对检疫合格的畜禽或产品开具检疫合格证明,准予出售、运输或屠宰;检疫不合格的畜禽或产品,根据情况,分别进行隔离观察、治疗、高温消毒、深埋等无害化处理。2003年,在乡镇设立动物防疫检疫站,当年完成产地检疫12万头,产品检疫3万头。种畜种禽管理1992年对种畜种禽的生产、经营、引进实行许可制,对农户饲养的种畜禽,由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现场鉴定,合格的颁发《种畜禽生产许可证》,不合格的淘汰。良种引进一律由农技部门统一供种,对家禽孵坊审核验收发放《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至2003年累计发放500多份。饲料管理2000年,成立县饲料办公室(与县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对饲料生产、经营业主进行监督管理,规范饲料行业市场。每年不定期对饲料经营户进行抽样送检,抽样数在30-40个,检验合格率65%~70%。不合格的,则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作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处理。兽药管理县畜牧兽医站(中心)对申请兽药经营的业主,按国务院《兽药管理条例》进行条件审查,合格者发给《兽药经营许可证》,年发证100份左右。每年1~2次不定期地抽样送检,抽检样品20~30个,检验合格率由1996年的60%提高到2003年的80%。不合格的按《兽药管理条例》规定,作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处理。对无证经营兽药者进行查处。
  第二章林业第一节管理机构县林业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林业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和林业产业管理,行使林业行政执法职权。1991年内设人事秘书股、监察审计股、计划财务股、工业管理股、林政股、营林股、油茶股,共有工作人员64人。2003年,内设人事秘书股、营林股、林政股、计划财务审计股、森防站、林业调查设计队、项目办、监察室等8个股室,另有县人民政府调解处理山林权属争议办公室、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县森林防火办公室在局内办公,共有工作人员51人。下辖森林公安分局、林业工业公司2个副科级单位。下设横岭、大坑、高坪伍斗江木材检查站和碧洲、大汾护林哨,林政稽查大队及草林、新江、双桥、堆子前林政稽查分队,森林苗圃、林业开发公司和泉江、堆子前、大汾、左安、汤湖、高坪、衙前、雩田、南江、西溪、巾石、碧洲、双桥、草林、禾源、大坑、戴家埔、五斗江、新江等19个林业工作站。至该年底,全系统在册人员1412人(不含森林公安分局人员),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277人。
  第二节森林资源林业用地据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显示:1994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45619公顷,1999年241366公顷,2002年242285公顷。1989—2002年的13年间,林业用地减少0,37万公顷,下降率为1,5%。林业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公路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建筑用地、矿产开发等。有林地面积,20世纪90年代后不断上升,1994年为201372公顷,1999年为235440公顷,2002年为240672公顷。分别占当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81,99%、97,54%、99,33%。8年间共增加39299公顷,年均增加4912公顷。2002年,在有林地面积中,森林177399公顷,占73,71%;灌木林63273公顷,占26,29%。
  林地植物资源县境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植被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分属于270余科790余属。木本植物含乔木和灌木,有1300余种(包括变种和少数栽培种)分属120余科370余属。其中,裸子植物10科22属33种(包括引种栽培),被子植物110余科350余属1300种。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群落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等四大类。针叶林有暖性针叶林和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常见的有杉木和马尾松2个林系,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是县内最主要的用材树种,其蓄积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4;温性针叶林,主要有南方铁杉、长苞铁杉、大院冷杉潢山松、福建柏等。南方铁杉多见于南风面等1400米以上山地南坡山谷。高坪杨何顶有较大面积飞播黄山松,人工栽培的柳杉林。据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2002年,全县针叶林面积131463公顷,占全县森林总面积177399公顷的74,11%₀ 阔叶林阔叶林树种丰富,生长繁茂,以其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纯常绿阔叶林或纯落叶林较少,常见的是混生状态。常绿阔叶乔木主要有壳斗科中的青冈属、楮属、栋属,樟科中的香樟属、润楠属、桢楠属,冬青科的冬青属,杜英科中的杜英属,山茶科中的木荷属等。组成种类以青冈、榜树、樟树、香樟、沉水樟、楠木、冬青、木荷、杜英等为代表;落叶阔叶乔木主要有壳斗科的栗属,榆科中的榆属、朴树属,木兰科中的木兰属,械树科的械树属,金缕梅科的枫香属,蝶形花科中的黄檀属,胡桃科中的枫杨属、化香树属,安息香科的拟赤杨属,玄参科中的泡桐属。组成种类以板栗、锥栗、茅栗、榆树、鹅掌楸、鸡爪械、枫香、刺槐、枫杨、拟赤杨、泡桐等为代表。2002年,全县阔叶林面积21325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12,02%。针阔混交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广布于县内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杉阔混交林集中在北部低山区的五斗江、新江、衙前、双桥、大坑和西部山区的大汾、戴家埔、汤湖、左安等乡镇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混生种类主要有木荷、青冈、甜楮、拟赤杨、枫香、榜树。温性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海拔800~1400米山区,混生树种有青冈、甜楮、麻栋、石栋、白栋等。2002年,全县针阔混交林面积3967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23%。竹林县内毛竹林资源丰富。毛竹林集中分布区域在碧洲与巾石下湾和银山村、大坑下长隆和案前村、横岭焦湖、大汾滁洲片、戴家埔七岭片、新江、双桥、五斗江、衙前等地。一般生长在海拔200-600米以上的山地,大汾、戴家埔、大坝里海拔1000米山上也有生长良好的毛竹林。2002年,全县毛竹林面积20644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11,64%。灌木林主要有樟科中的山胡椒属,杜鹃科的杜鹃属,蝶形花科的胡枝子属,山茶科的茶属,卫矛科的卫矛属,鼠李科的马甲子属,胡颓子科的胡颓子属,越桔科的乌饭树属,茜草科的水杨梅属、梔子属,蔷薇科的山楂属。组成种类以山胡椒、杜鹃、胡枝子、油茶、马甲子、胡颓子、乌饭、黄梔子、野山楂等为代表。藤本、攀缘植物常见的有葡萄属,爬山虎属,獗猴桃科的猕猴桃属,蝶形花科的葛藤属、鸡血藤属,茜草科的钩藤属,蔷薇科的悬钩子属、蔷薇属、木瓜属,木通科的木通属、大血藤科的大血藤属。
   草本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菊科、牡丹科、百合科、兰科、灯芯草科、报春花科、石蒜科、三白草科、堇菜科、十字花科、蓼科、英科等。树种
  1991年,全县大致有乡土树种110科1300多种,引进树种17科60种,共120余科1300多种。其中保护树种有:水杉、银杏、福建柏、鹅掌楸、观光木、杜仲、伞花木、香果树、苏铁、长苞铁杉、凹叶厚朴、樟树、天竺桂、楠木、闽楠、花植I木、厚朴、连香树、南方红豆杉、大院冷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还有沉水樟、南方铁杉、紫茎、半枫荷、竹柏、三尖杉、紫玉兰、玉兰、青钩榜、实心竹等省级一、二、三级保护树种共50余种。引进树种情况:1991年,五指峰林场引进桐棉松种子育苗造林800公顷;1992-1994年,县林业公司和云岭林场从九江、宜春引进酸枣种子育苗造林333公顷。平原乡镇于1999、2002年分别引种栽培东京野茉莉和杨树系列“中潜3号”。
   森林覆盖率
  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实施大规模灭荒造林、高效林业建设、山下再造、退耕还林工程,开展封山育林,加强林政管理,森林面积逐年增大,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据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显示,1994年、1999年.2002年森林覆盖率分别为67.3%.75.8%、77.4%。2002年比1994年提高10.1个百分点,比1989年提高26个百分点。
  蓄积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显示,1994年全县森林总蓄积量为724万立方米,比1989年增加30万立方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森林蓄积生长量第一次超过采伐量。1994年后,随着造林灭荒、大面积封山育林和积极实施改燃(煤、电、气)节柴、改灶节柴等措施,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全县森林资源逐年稳步增长。2002年,活立木总蓄积为1003万立方米,比1994年增加279万立方米,8年间年均增加35万立方米。
  1994、1999,2002年全县森林蓄积量公益林公益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20世纪90年代初灭荒造林后,以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发挥公益效益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益林建设逐步成为植树绿化的重点工程。1999年始,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把全县森林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2001年7月,全县组织开展国家公益林区划认定工作,划定国家公益林面积6.51万公顷,占全县公益林总面积11.87万公顷的54.9%。2002年区划水源涵养林1.23万公顷。是年,经国家批准确定公益林实施规模2.94万公顷,其中水源涵养林0.336万公顷,水土保持林2.604万公顷。2000年6月,省林业厅批准建设神山寺森林公园,公园规划面积966.66公顷,2003年7月16日,神山寺森林公园2000年生态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县内公益林中,风水林占有_定的比例。风水林多为栽种在村前屋后的常绿林木。从古至今,风水林受到严格保护,不少地方有成片的祠族、村落风水林。县内著名的有枚江乡石牌村的“后龙山林”和禾源镇三溪村的风水林。在风水林中不乏百年古树名木,五斗江乡五斗江村白石坑尾的“杉树王”,系木洞李姓开基祖所植,树龄300多年,树干围径2.9米,树高34米,树冠覆盖面91平方米。
  第三节造林育林人工造林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造林逐步向国营、国户联营、集体、个体私营企业造林多元化发展。1991一2003年,累计人工造林49624.32公顷。荒山造林1990年以前,县内造林虽未间断,但由于造林跟不上采伐,且重造轻管,仍存在大量宜林荒山。1989年,全县宜林荒山达3.4万公顷,为江西省的荒山大县。1990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三年消灭荒山,七年绿化遂川的决定》,经过3年奋战,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33万公顷。1994年全县有林地面积增加4.44万公顷,增长28.9%;活立木蓄积增长29.7万立方米,增长4.3%;森林覆盖率由灭荒前的62%提高到67.3%。是年经省、地林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遂川达到消灭荒山标准。国、户联营造林作业,严格按工程造林实施:造林前先作规划,搞好作业设计,造林中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并分作业阶段严格验收,造林质量显著提高,成活率达85%以上。1994年,完成联营造林1713公顷,占当年全县造林面积的46.26%。1991-2003年累计国、户联营造林1.75万公顷,占全县造林总面积的28.08%₀ 集体造林,主要为联户造林、乡村林场造林:林场造林多为承包集体荒山连片集中开发。至2003年底,全县户办、联户办林场发展到195个,累计造林1.8万公顷,占全县造林总面积的28.97%。
  2002年后,个体私营造林得到发展,至2003年,个体私营造林面积由1991年的20公顷发展到1747公顷。
   迹地造林1991—2003年,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进行人工更新造林1.36万公顷。山下造林为挖掘村、宅、水、路四旁和河滩、冈地的巨大潜力,2001年5月始,全县实施山下造林工程。当年规划植树64.25万株,其中“四旁”零星植树折合面积152.15公顷,坡地、滩涂等连片面积275.76公顷,实施计划为3年。是年县林业局率先在草林镇大坪村进行山下林业建设试点。2002年,全县山下连片造林69.4公顷,零星植树9600株。2003年,山下造林地块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义务植树20世纪90年代后,全民义务植树渐趋制度化。1995年3月,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局和物价局联合下发通知,规定男性18~60周岁,女性18-55周岁的公民,每人每年应参加义务植树4株,对无故不履行植树义务或特殊原因不便于履行义务植树的,按每人每年4元的标删交绿化费,1997起调整为每人每年12元。另外,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城乡各地都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城镇街道、公路两旁、机关庭院和义务绿化基地植树。2001年3月21日,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县有关部门干部职工共500余人在泉江镇北门营造 “世纪纪念林” 。1991—2003年全县累计义务植树3192.30万株。最高年份1993年达523万株。
   飞播造林
  1991—2003年飞播造林共进行4次,分别在1991、1992、1996和1997年,累计造林12818.67公顷。1996年飞播造林面积最大,共14个播区4667公顷,涉及扬芬、禾源、汤湖、左安、高坪、七岭、滁洲、戴家埔、营盘圩等9个乡镇及五指峰林场、林业公司等11个单位,累计用种0.9万公斤,总投资26万元,平均每公顷55.5元。
  1991-2003年全县造林情况统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世行贷款项目1991年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共分3期实施。
   第一期“国家造林项目”。1991—1995年实施,由县云岭林场承担,完成项目造林5802.1公顷,幼林抚育25827公顷次,共投入资金1065.7万元,其中世行贷款960.4万元,省级配套105.3万元。
   第二期“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1994-2002年实施,由县云岭林场承担,完成项目造林229公顷,幼林抚育318.3公顷次,投入资金330.9万元,其中世行贷款293.4万元,省级配套37.5万元。第三期“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FDPA)”畀998年实施,至2004年基本结束。由县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完成,全县参与项目涉及9个乡镇的贫困农户4209户,完成项目造林面积3778.8公顷,其中用材林492.7公顷、经济林1319.6公顷、竹林垦复1966.5公顷。投入资金1220.8万元,其中世行贷款963.7万元、各级配套214万元。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助(试点)项目2001年,遂川被列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试点县,试点面积2.94万公顷,重点落实在西部和西南部的泉江、巾石、大坑、雩田、珠田、枚江、衙前、新江、草林、禾源、堆子前、西溪、大汾、戴家埔、营盘圩、南江、左安、汤湖、高坪等乡镇以及五指峰、云岭林场和林业丁业公司冲央财政每年每公顷拨付管护费75元,其中70%直接用于管护,30%用于试点地块的森林防火、林业治安、病虫害防治、资源监测、林区道路维护等。退耕还林2002年,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坚持农民自愿退耕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每公顷退耕地国家每年补助粮食(原粮)2250公斤,资金300元,造林苗木费750元;荒山每公顷补助造林苗木费750元。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生态林补助按8年计算。2002—2003年,全县累计退耕还林4000公顷,其中退耕地(坡耕地)、荒山荒地各2000公顷。共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粮食675万公斤,资金90万元,种苗费300万元。退耕还林后,县政府对退耕地颁发林权证。
  2002-2003年全县退耕还林面积一览高效林业建设全县灭荒造林达标后,林业生产逐步由传统的以绿化为目的的粗放型经营向发展高效林业转移,大力进行人工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封改造相结合丰产林、毛竹丰产林、油茶丰产林和特种经济林等6大基地建设。人工用材林基地以云岭林场、五指峰林场、林业工业公司以及林区乡镇为主体,选择“一二类”集中连片的宜林荒山、疏林地实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重点营造杉木、马尾松、火炬松、木荷、南酸枣等树种。对杉木、松类2个主要造林树种,坚持统一采(调)种,集中育苗,统一验收,使用一级苗木造林。到2003年,全县发展人工用材基地4.2万公顷。工业原料林基地以五指峰林场、云岭林场和林业工业公司为主实施,主要营造马尾松、火炬松、木荷、枫香、拟赤杨、杨树等树种,以满足各类人造板、制浆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工业原材料的供应。一些用材量大的企业建有自己的原材料基地733.33公顷,全县工业原料基地造林已由1994年的1600公顷增加到2933公顷。封改造相结合丰产林基地县境林区有较大面积的天然低产林分,县西南有较多的疏林地,这些地方树种混杂,生长缓慢,林相参杂不齐。通过合理疏伐、斩杂,全面封山和适当补植,提高林分质量,高标准建立针阔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的林业基地。通过封改造相结合,提高林木的生长量,同时保留大量有经济价值的阔叶类、松类树种。到2003年,全县封改造相结合丰产林发展到1.13万公顷。毛竹丰产林基地重点对碧洲、衙前、五斗江、滁洲等4个毛竹主产区的低产竹林进行改造,并在毛竹资源相对缺乏的西、东部乡镇适当新造高标准竹林。低产竹林改造,主要是通过斩山、垦复、号竹建档、施肥、封山禁笋等措施提高竹林标准。到2003年,全县已发展毛竹丰产林基地1.54万公顷。油茶丰产林基地1990年遂川被列为国家油茶低改项目县,以巾石、禾源、上坑、横岭、草林、堆子前、西溪、珠田和南江等9个乡镇为建设重点。通过全垦深挖、稀林补植、密林疏伐、修枝整形、挖“竹节沟”、良种高接换冠、合理施肥、防病灭虫等一系列低改措施,进行综合改造,复壮林分,提高油茶产量。到1992年,已完成第一期低改任务,面积2867公顷,建立高产林54公顷。1993—1995年进行第二期低改,完成总体规划1000公顷。1993年度全国油茶低改检查评比,遂川获第一名。1997年,遂川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冲国油茶之乡” 。到2003年,全县共建成油茶丰产林9267公顷。低改后的油茶林,林相整齐,三保(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强,产量提高20%~40%。2003年,全县茶油产量由1990年的965.5吨,提高到1968吨。
   特种经济林基地重点建设“百里金橘长廊”,建立高产优质茶园和果园,到1994年,全县发展优质茶园666.67公顷。1995—2003年,新增甜橙、沙田柚、温州蜜桔、壬官溪蜜柚、新世纪梨、芙蓉李等其他特种经济林197.73公顷。
  森林抚育新植幼林和萌芽更新抚育在林木郁闭前进行。通过全刈、全铲、穴垦或全刈穴垦,全刈条垦等方式,除去杂草藤灌和多余的萌芽条。萌芽更新造林1~2年后,只保留紧靠泥土向上的健壮萌芽条1~2株。1991—2003年,全县幼林抚育累计12.12万公顷,其中1991—1993年年均2.87万公顷,最高年份1993年为3.38万公顷,1994—1996年年均0.65万公顷,1997—2003年年均0.46万公顷。全县油茶抚育1.76万公顷。毛竹抚育在新笋出土后的前5年,连续进行斩杂和松土,同时对毛竹林中的针叶树和过密的阔叶树以及病竹、腐竹进行清除,时间以每年6月为佳。第6年起,根据作业设计密度,按竹间距2x2米的标准伐老竹,每公顷保持3000株左右。此后,每年每公顷按20%的幅度伐老竹,同时按同样的标准留长新竹。1991—2003年,全县毛竹抚育0.63万公顷。
   林木间伐
  20世纪90年代后,全县郁闭成林的杉木人工林面积逐年增大,间伐面积逐年增加。首次间伐每公顷一般保留1800株,隔3~5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每公顷保留1200-1500株。每年在森林采伐限额内优先安排年度中幼林抚育采伐计划,实行专项管理,层层落实到林业基层生产单位。1991—2003年,全县间伐面积累计2.47万公顷,其中国有1.30万公顷,集体1.17万公顷;累计出材23.79万立方米,其中国有10.12万立方米,集体13.67万立方米。
  第四节森林资源管理林木管护封山育林20世纪90年代后,着重在县城附近乡镇的新造林地、疏林地、封禁后能天然下种更新的林地进行封山育林。主要采取全封方式,划定封山范围,订立禁约。先由村写岀申请,乡镇政府签署意见,林业局视情确定封山范围和面积,直接与村订立封山育林合同。凡封山的村均配备专职护林员,有切实可行的封山公约,有完整的档案材料。封山后,每年验收一次,对达到“六不”(不准砍树、打枝、割草铲草、放牧、开荒、扒松毛)封山育林标准的,林业局每年每公顷补助管理费6元。1997年底,全县合同封山面积1.9万公顷,分布在雩田、枚江、珠田、盆珠、泉江、巾石、碧洲、禾源、草林、横岭、上坑等乡镇,大部分封山区的林木郁闭度均达0.6以上。1998年,县林业局与封山单位签订合作封山育林协议,管护费标准提高到每年每公顷9元,间伐收入由林业局与封山单位按二八比例分成。2003年,全县合作封山育林面积达1.85万公顷。
   护林防火在抓好机构、队伍、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大设施、工程建设投入,巩固护林联防,森林火灾呈下降趋势。
   机构护林防火工作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指挥部设办公室于林业局,定编4人。各乡镇场相应成立森林防火指挥所。2003年,全县建有防火指挥所25个,一线指挥人员230人。
   队伍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森林扑火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到1994年,全县有扑火队306个,队员4400人。2002年8月,在原县森林扑火大队的基础上成立县森林消防大队,由各乡镇和林业、卫生、电信、广电、交通、公安等部门组成森林消防队、医疗队、通讯队、运输队、后勤队,指挥长兼任大队长。林业局森林消防队有在职队员58人,林业基层单位有应急消防分队14个,队员300人;乡镇有森林消防队26个,队员1100人;村级义务消防队307个,义务消防员1.2万人。制度建设建有生产性用火审批、森林防火设备使用管理、森林火灾报告、森林火灾处置和森林防火值班等护林防火5项制度。强化当事人追究和快速扑救机制。2001年4月,根据国家林业部、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的通知》,对故意放火或过失引起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的,列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2003年8月,县防火指挥部制订《遂川县森林火灾扑救预案》。设施建设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改善林区防火条件,增强控制火灾能力,至1994年,全县修建防火线1200公里,林带715.6公里,林道352.5公里。防火通讯网络布及各主要林区,全县设置无线电台45台,修建瞭望台9座。2003年,配置森林防火指挥车2辆,运兵车1辆,建专用物资库150平方米,添置风力灭火机20台,油锯4台。工程建设2001年11月,井冈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五斗江乡为子项目区。实施范围包括五斗江、新江和堆子前、大汾、大坑等乡镇及五指峰林场、新江、五斗江采育林场的32个行政村、13个分场(工区)。实施面积7.29万公顷,总投资20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3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3万元。按项目建设内容,2003年制作大型钢制宣传牌1块,中型搪瓷宣传牌40块,分别安装在实施区主要路旁;森林防火电子沙盘和地理信息平台,指挥决策系统软件投入使用;添置二号扑火工具1500把,灭火弹400枚;配备车载台30台,超短波电台30台,转讯台3套6台,对讲机24台;在五指峰林场五指峰分场瞭望台顶安装林火自动监控设备,火情监控图像通过电信光缆可直接传至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护林联防1991年后,遂川仍属湘、粤、赣第四、五联防区及吉安市第一联防区的护林联防组织成员,联防区之间互通信息、协调行动₀1994.2000年遂川为第四联防区值班县,分别主持召集第33,39次护林联防会议;县内相关联防单位每年参加湘、粤、赣第五联防区年会。1992、1993、2000、2001年遂川为吉安市第一联防区值班县,分别主持当年护林联防工作并组织召开第7、11次护林联防会议。
   火灾简况1991—2003年,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37起,受害森林面积434公顷,年火灾发生率和森林受害率均低于省、市控制指标。1994和1995年连续两年未发生森林火灾。2003年久旱高温,地表干燥,森林火灾发生频繁,当年发生森林火灾12起,受灾森林面积162公顷,14名肇事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火灾案例1998年4月18日上午11时,滁州乡竹坑村民黄某烧田埸引发森林火灾,受灾面积26.53公顷,烧毁林木1243.8立方米,损失35.98万元,黄某被判刑2年。
  2000年3月28日下午2时,盆珠乡泽江村焦坑组村民周某烧田埸引发森林火灾,受灾面积24公顷,烧毁幼树6万株,周某被追究刑事责任。
  2003年2月22日上午11时,大汾镇烟头村瑶坪组村民张某烧田埸引发火灾,过火面积11公顷,造成林木损失2.03万元,张某被判刑一年零六个月。
   森林病虫害防治县林业部门建立防治网络,强化病虫害的监控、检疫,实施灵活多样的防治办法。网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全县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工作。定编4人,设检疫室,配备电脑、显微镜、电冰箱、电热恒温箱等检疫设备。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标准站。1994年,在泉江、珠田、巾石、雩田等乡镇设立25个虫情观察点,有30名专(兼)职测报员,对虫情实行全程监控。
   病害防治1991—2003年,县内常见的森林病害有28种。新发病害4种,即1998年新发现的柑橘溃疡病、松枯梢病和2002年新发现的杨树溃疡病和生理性黄化病。防治办法:一是疫区控制,严禁病区苗木及接穗调运到无病区、新区种植或繁殖;二是化学防治,对已感病的林木使用多菌灵、百菌清、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等化学药剂喷洒,1999年,经地区林科所专家考证,遂川松针褐斑病已得到根治;三是加强栽培抚育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清除病枝病叶。虫害防治常见的森林虫害有45种,以马尾松毛虫危害为最。新发现的虫害有5种:1996年在云岭林场碧洲分场的珠湖、达泉、水东,首次发现萧氏松茎象,受害面积270.67公顷;1998年5月在云岭林场发现思茅松毛虫;2003年6月发现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和杨扇舟蛾。防治办法:一是对食叶性和蛀干性害虫采用化学农药喷洒或注射性防治;二是对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实施生物农药防治,1991—2003年,共使用“白僵菌”104吨,防治松林4.3万公顷/次;三是通过采用林相改造、马尾松纯林补阔等营林手段,提高植被恢复率,培养害虫天敌,以虫治虫。1999年,在105国道遂川段两旁1公里范围内建成6000公顷综合防治林;四是实施松毛虫治理工程,1999年,遂川被列为国家级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K.2000-2003年,项目投资109.98万元,采用封山育林、纯林改造、疏林补阔、保护天敌、人工摘卵、生物农药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治理松林面积2.4万公顷。检疫对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生产期间或调运前进行检疫。检疫范围包括种苗繁育基地、种子园、母树林、贮木场及加工点、集贸市场等。检疫合格的发给 《产地检疫合格证》,凭此证换发《植物检疫证书》,经检合格方可进入市场。检疫不合格的,发给《检疫处理通知单》,按要求进行除害处理。1994年,在砂子岭设立森林植物检疫办证点。2003年调运检疫实行电脑办证,全国联网。
  林政管理采伐管理重点抓好全额管理、禁伐规定、伐区管理。
   全额管理1991年,采伐限额实行全额管理,即按林木采伐类型和消耗类型制定分项限额控制指标并进行分类指导和分项控制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抓限额控制,使实际采伐量控制在上级核定的限额内。1998年,国有林和集体林分别制定年采伐限额,采伐计划不得相互串换01991-2003年,上级核定遂川设计商品材生产计划166.6万立方米,实际安排采伐123.75万立方米,占计划的74%,实际采伐低于采伐限额。禁伐规定2003年4月始,实施《遂川县森林采伐管理暂行办法》。严禁采伐古树名木、母树以及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树种;严禁利用阔叶树烧木炭和生产活性炭;严禁砍伐杂木;严禁砍伐天然阔叶林;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助资金试点的森林不安排商品性采伐。伐区管理实行伐前审批、伐中监督和伐后验收制。国有林的采伐由国有林场管理,县林业局进行监督;集体林采伐按商品材采伐计划,由林权单位提交申请和山林权属证明,林业工作站负责伐区作业设计,经乡镇政府审查,报县林业局审批,林业工作站建立采伐台账,发放采伐许可证,并进行伐区拨交。在采伐过程中,对采伐作业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责令停止采伐。采伐结束后,林业工作站及时对伐区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验收合格证。
   运输管理主要是办证、放行管理。办证县内运输木竹由林业工作站依据“采伐许可证”和“木竹销售证”办理县内放行手续,运出县境的木竹放行由地区(市)林业局驻县代办点办理。1994年8月,江南木材市场建成后,五指峰、云岭林场和林业工业公司的商品材和代购代销的木材,由林业工作站签发《县内木竹集材运输凭单》集材至木材市场。地方工业用材、毛竹、木竹制品、采伐剩余物、旧房料、家具等由林业工作站办理《县内木材运输证》。放行1991年起,根据遂川森林资源分布及交通状况,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高坪、五斗江、横岭、大坑、双桥设立检查站,1992年,又增设大汾、碧洲护林哨,共有检查人员42人。2003年4月起,执行《遂川县木材运输检查管理暂行办法》,从林区运输木材或木竹制品,必须持有县内木竹运输证,林业税费缴交凭证和木竹检验记录(码单)。2003年,全县办理木材放行11.79万立方米,毛竹72.17万根,检查站收缴违章运输木材140立方米。木竹营销管理1991年,集体林产材单位生产的商品材,由当地国营林业经营单位凭采伐证收购经销,乡办、村办林场的间伐材由国营林业经营单位代销。
  1994年8月起,全县的商品材统一集材在江南木材市场交易,集体林区的间伐材由县林业工业公司在木材市场设专点代购代销。林业、工商部门制定《木材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木材调运、交验、销售、发货制度。地、县林业部门在木材市场设立木材运输办证点,市场内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实行调运、交验、检尺、结算、装卸、放行一条龙服务。
  2003年4月,木竹经营市场放开,实施《遂川县木竹营销管理暂行办法》,进入林区经营木竹的单位和个人须凭证经营,销售价格由供需双方议定,严禁欺行霸市和压级压价,林业税费一律在当地林业工作站缴交,木竹及其制品仍执行凭采伐许可证销售、凭县内木材运输证放行的管理办法。
   木竹加工管理管理的重点是计划用材、凭证加工。计划用材1991年始,县计委、林业局联合下达地方工业用材计划,用材计划下到企业,由国营林业经营单位组织代购,林管所凭代购调单办理县内放行。1993年,乡镇企业用材由林业部门代购改为乡镇按年度采伐计划由所辖乡办或村办林场供材。2000年,县政府为缓解乡镇企业用材指标紧缺的矛盾,从下达给有关乡镇的商品材计划中按5%的比例,切出一块指标用于增加当地乡镇企业加工用材。2003年4月,木竹加工用材计划取消。凭证加工从事木竹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林业、工商部门申办证照,一年一审。1995年,县林业局对105国道旁经营木竹制品的个体户、县城和坏镇的家具加工户和以木竹为原料的其他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重点清理无证加工和乱收乱购木竹行为。2003年,执行市政府《关于清理整顿林产工业企业促进全市林产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年耗原材料100立方米以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企业不予审批;对林区乡镇木材加工企业耗材量超过所在乡镇原料供应能力的限制审批;对浪费资源、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的香粉企业不予审批;已进入工业园区的细木工板生产企业予以保留,新上的细木工板企业耗材量已超过县内原料供应能力的不予审批。2003年,全县386家木竹加工企业,经市政府审批发证的83家,其余未批的停产或转产。林业治安管理网络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到2003年,全县已形成以森林公安分局为主,林政稽查大队、林业工作站参与的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林业治安网络。森林公安分局下设新江、五指峰、五斗江、云岭、汤湖、大坑、戴家埔等7个森林派出所,共定编55人(含工勤人员5人);林政稽查大队下设草林、新江、双桥、堆子前等4个分队,共31人;全县19个林业工作站分布于泉江、堆子前、大汾、左安、汤湖、高坪、衙前、雩田、南江、西溪、巾石、碧洲、双桥、草林、禾源、大坑、戴家埔、五斗江、新江等乡镇,共136人。经常'性巡查注重从源头上加强林业治安管理,坚持山上管严,经常组织人员在主要林区及交通要道上巡查,春节及五一、国庆“黄金周”长假期间,组织力量坚持24小时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乱砍滥伐、盗伐、无证运输、非法收购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治安整治1991年3月100,县森林公安分局集中全局力量,并在林业系统抽调24人,组成58个工作组,分赴大汾石狮、洛阳、草汾等10个村开展重点治安整治,历时10天,查处各类林业案件142起846人次,罚没款3.68万元。
  1994年10月5—17日,在双桥、衙前乡开展林业治安整顿,处理违法人员225人,收缴无证木材5.7立方米,罚没款4.9万元。
  1995年2月,结合全省农村治安集中整治工作,在新江乡集中整治盗伐、滥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查处林业行政案件48起。专项斗争1995年3月1日至4月30日,在全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严打斗争,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72起,破获犯罪团伙5个,处理违法人员197人,其中逮捕5人,治安拘留8人。
  1996年,县林业公安部门组织开展“百日林业严打”活动。共整治“难点”、“热点”地区4个,查破各类案件32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89人,收缴木材73立方米,杉木床板100副,罚没6.4万元。
  1996年11月]日至1997年2月底,县内开展严厉打击毁林犯罪的“严打冬季攻势”,共查处各类案件93起,其中刑事案件3起,处理违法人员325人(收审3人,治安拘留6人),收缴木材122.5立方米。1997年4-5月,再次开展“严打春季攻势”,查处各类案件62起,处理违法人员87人,收缴木材126立方米。
  2003年,全县实施林业经营体制改革,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盗砍滥伐森林,走私贩运木材。为保证改革的健康发展和林区治安的持续稳定,严惩各类毁林犯罪,于是年9月25日至12月10日,全县开展代号为“霹雳行动”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案件15起,其中刑事案件2起,摧毁犯罪团伙1个,成员6人,收缴木材72.56立方米。治安案件查处查处的案件主要有盗伐、滥伐、盗窃木材、非法贩卖木材、殴打护林人员、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森林火灾等。1991—2003年共查处林业治安案件2664起,其中盗伐260起,滥伐232起,非法收购和贩卖木材1695起,非法经营野生动物41起,失火21起,殴打护林人员43起,其他256起,共收缴木材5799.488立方米,罚没款425万元,处理有关人员7219人。
   典型案例2002年7月10—11日,大坑乡高倚村曾某,擅自在自留山上采伐国家二级珍贵树木楠木7株,计2.136立方米,以每立方米200元的价格卖给赤坑村张某、肖某。此后又经多次转手倒卖。曾某以涉嫌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被逮捕。张某与其他倒卖人员以涉嫌非法收购珍贵树木罪被逮捕。
  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重点加强宣传教育.严禁乱捕滥猎,加强经营管理。管理网络1987年成立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林业局。2000年5月,县林业局设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站,与绿化办合署办公,工作人员3人,负责绿化、野生动物保护日常工作。各乡镇林业管理所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站,有兼职人员21人。
   保护措施1991年后,每年对野生动物的经营和驯养繁殖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并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1998年始,每年4月1—7日为江西省爱鸟周,11月为江西省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期间,县林业局出动宣传车、举办知识讲座、张贴标语、放映电视录像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1999年9月15日至10月底,林业、工商、森林公安联合清查高坪、五斗江、滁洲等3个农贸市场和县城泉江大桥南端三叉路口野生动物交易点;整治营盘圩、高坪候鸟通道。这次专项整治共查处乱捕滥猎和非法贩运野生动物案件21起,收缴并放生蛇类618条、鸟类560只、兽类25只,没收网具32张,农民自动拆除捕鸟网具95张,收缴鸟铳350把。2000年,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年”活动,出动宣传车在全县25个乡镇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并对餐馆、集贸市场、饲养户、运输行业进行重点整治。2003年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代号为“春雷行动”的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重点整治滥捕乱猎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将缴获的野生动物全部放生。2003年6月10日至7月5日,开展代号为“飓风行动”的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专项活动,共检查野生动物经营户18户,宾馆、饭店32家,集贸市场11个,收缴银环蛇70公斤,水蛇625公斤,查处违法案件28起,处理违法人员12人。经营管理对野生动物经营、驯养繁殖实行许可证制度,每年一审。2000年起,在县办证服务中心林业窗口专设1名办证员,办理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出省运输证明。2003年受“非典”影响,停止驯养并收回驯|养证。2000年至2003年5月,全县办理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15户,放行蛇类4.3万公斤,蛙类0.6万公斤,兽类5665只。野生植物县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银杏、南方红豆杉、苏铁、水杉、大院冷杉;列为二级保护的有樟树、楠木、花涧木、厚朴、凹叶厚朴、福建柏、鹅掌楸、长苞冷杉、长苞铁杉、连香树、野茶树。禁伐1991年后,贯彻国家林业部《关于保护珍贵树种的通知》,县内严禁采伐珍贵树种,对零星分布的古树名木,由林木所有者予以保护管理,林业部门进行监督。普查1996.2002年,县林业局先后2次进行古树名木普查。普查表明:县域共有古树名木779株,其中古樟树320株、古银杏30株、古松树28株、古枫香41株、古楠木110株、古柏树46株、红豆杉46株、其他树种158株。在这些古树名木中,500年以上树龄的有38株,1000年以上的2株。在普查的基础上,给全县的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建档立户,列入林政管理重点范畴。采集1997年1月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各林业管理所确立专职或兼职的野生植物保护人员,掌握辖区内野生植物现状及物种变化情况,做好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严格野生植物采集、销售、运输审批程序,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采集国家二级和省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须经县林业局签署意见后,向省林业厅申请特许采集证;采集省三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须向地区林业局申请特许采集证;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采集利用,由县林业局根据资源情况,确定当年的采集限额,逐级报省林业厅审批。运输、携带野生保护植物及其产品出境,必须持有野生植物放行证。2002—2003年,全县办理野生植物放行53株,其中采伐枯死樟树10株、桂花树20株、罗汉松23株。2002年,湖南省重修炎帝陵,出价13.5万元采购双桥乡潭溪村一株800余年的罗汉松。此树高14米,胸径140厘米,冠幅80平方米,当年7月7日移植于炎帝陵行礼台右侧。
   森林资源监测与调查
  1991年,林业局设立林业调查设计队占营林股合署办公。2003年8月析出独立办公,丙级资质,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负责全县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及森林资源监测等工作。
   二类调査1994、1999、2002年的7-12月,全县开展了3期森林资源调查和县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査。调查方法采用样地复查控制全县总体蓄积,小班调查将蓄积落实到各乡镇场村的山头地块。
  1994年与1999.2002年的二类调查技术标准有变化。1994年二类调查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为:土地总面积包括林业用地面积和非林业用地面积。1999和2002年二类调查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为:土地总面积包括陆地(含滩涂)面积和内陆水域。1999年起,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将林种划分为两大类,即公益林和商品林。
  3期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总面积保持在311776公顷,但林业用地面积减少,有林地面积上升,森林覆盖率提高,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大,生长量大于消耗量。连清复查县域内共落入省固样地布点48个。1991、1994、1996、2002年对省固样地进行复查,全部绘制样地范围内样本位置图。山林权属争议调处机构1991年,县人民政府调处山林纠纷办公室易名为县人民政府调解处理山林权属争议办公室,正科级单位,编制4人。1994年6月改为副科级单位,办公室由县政府院内迁至县林业局。权属争议与调处林业“三定”(稳定山林属、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后,林业收益显现,权属争议增多。对争议严格依法定程序调处。调处种类权属争议主要是山权(含界址、面积)、林权之争。按区域有县内、县际争议;按对象,有林农之间、林农与集体、林农与国营、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国有以及国有单位之间争议。调处程序在一个乡镇之内的公民之间、公民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山林权属争议的由山林坐落地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调处,跨乡镇的,由县主管部门调处。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山林权属争议的,县内的由县主管部门调处;跨县的由市主管部门调处。处理时,采取先调解后处理的方法。对调解无效的,由负责调处的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对处理决定不服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调处机关申请复议,对于复议的结果仍不服者,应在限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调解或判决。
   调处数量1991—2003年,全县山林权属争议案共117起,已调解处理111起,调处率为95%,涉及面积1478公顷。在全部争议案中,国有与集体之间的14起,其中,调处10起,行政处理2起,上级处理1起,法院判决1起,处理率为100%,面积233.73公顷;乡村之间的97起,已得到全部处理,其中调处48起,行政处理38起,上级处理5起,法院判决6起,面积665.20公顷;与本市(地区)邻县的争议3起,其中,上级行政处理1起,上级调处2起,面积579公顷。
  典型案例遂川县林业工业公司五斗江采育林场与井冈山企业集团朱砂冲林场“上狗子脑”山林权属争议“上狗子脑”,又名蓝窖里,坐落于五斗江乡庄坑口村大湾里,是国有县林业工业公司五斗江采育林场的国有林,新中国成立前为五斗江刘姓“仁学堂”的众产,土改时划为国有林,一直归属县林业局所有,先后由五指峰林场、五斗江采育林场管理经营。1997年4月,井冈山企业集团朱砂冲林场雇请民工在“老雅山”的“桃子坪” 一带山场上采伐林木,因民工对山场界址不明,采伐到相毗邻的“上狗子脑”山场,被五斗江采育林场发现后,引发山林权属争议。
  1997年7月3日,井冈山企业集团朱砂冲林场派人到遂川查出一份遂川县井冈山区原名石溪乡犁坪村骆唐桂、骆业木、骆呈保“蓝窖里”《土地证存根》,由此而认定“蓝窖里”山林是该场职工骆呈保、骆才良家的祖业。骆氏入场后,该户的山林、土地应归林场所有。经吉安地区行署山调办调查、验证、实地勘察山场,查明争议范围:东从海拔961米高程山顶向南沿山冲中间溪水至河,南是上、下狗子脑之间的河,西和北是该山山脊分水(即海拔1110米至961米高程的山脊),面积约40.67公顷。朱砂冲林场的井石字782号土地房产证存根,与遂川县档案记载的原始件相符。证上记载的山名与实地相符,且有骆氏房址、浸蓝的靛池和祖坟佐证;证上记载的四周界址冻西界址相符,南北界址不符。五斗江采育林场的“狗子脑”国有林的文书和表册,是1953年和1964年的原始件,可作为“狗子脑”国有林的权属证据,虽然没有四址范围,但国有林的山名是“狗子脑”,应包括争议的 ”上狗子脑”山在内。争议双方均称进行过长期经营管理。然争议山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极不方便,双方都没有作过认真的正式经营管理。因双方调解未果,吉安地区行署于1998年4月7日作出处理决定:“上狗子脑”的山林属土地改革时期重复分配的天然林,应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划分山林权属界址。1998年10月16日,双方当事人及县山调办人员按处理决定倒实地划定山林权属界线,埋设界桩,划定遂川面积为14.52公顷。至此,权属争议结束。“岭排岭脑”山林权属争议“岭排岭脑”又名石子岭脑,山场位于砂子岭飞机场西南侧,山林面积约4.67公顷。2002年遂川县泉江工业区招商引资,计划在砂子岭实行有偿征地。在勘测作业阶段,县森林苗圃、雩田镇中洲村委会、泉江镇谐田村一、二组对“岭排岭脑” 的权属发生争议。争议山场涉及面积约3.33公顷。谐田村争议的理由是:①本村持有山场的《土地证》和《山林所有权证》,权属明确、四周界址清楚;②中国成立后该山场一直由本村的第一、二组耕作、管理,并营造了马尾松林。中洲村争议的理由是:①新中国成立前该山场是本村郭姓人的众产,族谱上有文字、山图记载;②新中国成立后本村组织劳力在此山集体造林,有经营管理事实;③i皆田村的《土地证》和《山林所有权证》所载“石子岭脑”东西界址与争议山场实地界址不符,属“张冠李戴”。县森林苗圃认为:①此山属1958年县委、县人委下文征用的土地范围,一直归国营林业单位经营使用,从未退还任何村、组;②几十年来,山上松林由国有林业单位检疫监测、抚育管理,该山场的权属应归森林苗圃。经联合调查组调查核实:1958年11月18日,遂川县委、县人委下达《关于国营五指峰垦殖场建立花果园和育苗需征用土地的通知》,在砂子岭征用集体133.33公顷山场,建立 ”国营砂子岭花果园”(现为县森林苗圃)。三方争议的“岭排岭脑”包含在此范围,此后并未退还有关村、组。
  2002年6月26日,联合调查组组织争议三方,进行调解,达成如下协议:
  1.县森林苗圃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放弃对征地补偿费的要求,由雩田镇中洲村委会,泉江镇谐田村一、二组分别与县工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签订土地征用协议。四周界址:东以与城溪相邻机耕路为界;南以北澳陂水渠为界;西以岭排山脚及水库为界;北以城溪新岭上水沟为界,面积4.27公顷。
  2.土地征用协议签订后,上述争议山场使用权归县工业化建设领导小组,争议三方不得再行提出权属要求。
  第五节森林资源利用木竹销售以销售杉、松、杂木和毛竹为主,尤以杉木销售为最。1991—2000年,杉木销量占木材总销量的51%,松、杂木除安排地方工业用材外,每年还有2万至3万立方米外销。外销木材以原木为主,经销者根据市场需求制材,长度多在2米~4米。毛竹以销原竹多,整车调运多。优质大径材红心杉市场最紧俏,主要销往广东,销价每立方米达1750元。木材经水运和陆运出县,销往江苏、浙江、广东、安徽、湖北等省及省内市场。2001年后,由于县内松、杂木可伐资源锐减,开始实行天然阔叶林禁伐,不准杂木原木调运出县。至2003年,杉木销量提高到总销量的84%。同时,增加杉木抚育间伐计划,除小部分原木外销外,大部分木竹销给县内加工企业。
  1991—2003年全县商品木竹生产及销售量一览木竹加工
  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木竹加工的大宗产品仍为传统的锯材、木竹制品和家具、农具。生产企业多为小而散的个体加工户,大中型加工企业较少。1991年,全县木竹加工企业33家,年产值1512万元。1994年后,县纤维板厂投产和衙前胶合板厂技术改造促进了县内木竹加工业的发展。县纤维板厂选用宽幅面流水线定型成套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衙前胶合板厂改制成立秀州股份有限公司后,着力开发新产品,在抓好主导产品”秀州”牌胶合板生产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复塑高强度竹帘胶合板、复塑胶合板等5个新产品,70%的产品出口东南亚、非洲、北美洲等国际市场。之后,木竹制品生产又有新的发展,红杉、宝马、雩田家具厂相继投产生产中高档家具;云岭办家具厂、竹艺厂、单片厂等3家加工企业;金泉公司增设空心保建竹凉席和竹粉生勞,生产保健凉席和竹屑板。1996年,全县木竹加工年产值5072万元,占林业总产值的61%。
  1998年,县内木竹加工企业发展到52家,年耗木竹4万立方米,至2003年底,落户工业园区的木竹加工企业已达24家,占全县83家木竹加工企业的29%,全县木竹加工产品由原来的锯材、木竹制品为主发展到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胶合板、竹胶板、木竹地板、高档家具、铅笔、竹帘、装潢料、工艺品、蚊香、竹棉签、竹凉席等29个产品。2003年,全县年产中密度纤维板32630立方米,胶合板7300立方米,竹胶板7200立方米,细木工板5000立方米,木地板10.2万平方米,竹地板2000平方米,家具50万件,造纸5万担,木竹制品总产值达1.2亿元。
  林产化工
  20世纪90年代后,林产化工逐步向精深、高附加值加工业发展,并取得较好的效益。1992年,县化工厂兴办投产,以精制松香为原料,加工生产菇烯树脂系列产品,最高年产1100吨,产值1200万元。2002年,江苏三笑集团遂川日化有限公司投产,以木炭、香粉和其他药剂为原料生产蚊香。2003年,生产蚊香80万箱,产值4097万元。随着松脂资源的减少,县内传统的松香、松节油加工萎缩,产量锐减。2003年,全县松香、松节油总产350吨,仅为1991年的34%。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