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流通领域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4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流通领域体制改革
分类号: F721
页数: 3
页码: 67-70
摘要: 本节主要记录了遂川县1991-2003年国有商业、供销商业、粮食、物资、石油、医药等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历程。
关键词: 流通领域 体制改革 遂川县

内容

国有商业
  承包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商业系统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商业管理部门将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到商场、门市、柜组和个人,实行工资与销售额、奖金与利润挂钩。承包方可直接向厂方进货。1992年,流通领域全面实行经营、价格、用工和职工利益分配“四放开”,全方位把国有商业经营推向市场。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有商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是年,国有商业系统实现批零销售3631.84万元,比上年减少85%;上缴税收32.15万元, 比上年减少40%。 国有民营俗称租壳(门市、柜组)卖瓢(库存商品)。1993年1月起,商业系统实行国有民营改制,各公司将门市、柜组和所有库存的商品确定底价,张榜公布,公开竞标租赁和拍卖给职工,中标者当场一次性付清资金,取得经营权。当年,在县食品公司“振兴商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是年底,有28个柜组门店转为国有民营。至次年底,全系统49个商场中有44个实行国有民营,占89.8%,国有民营职工322人,占总数的53.6%,完成商品销售额3228.2万元,在上年同期亏损6.31万元的基础上,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69万元。国有民营改革打破企业长期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经营者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1995年,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4334.77万元,比1992年增长16.21%,上缴税金83.02万元,增长61.13%。
  租赁1996年起,国有民营改为资产租赁经营。商业大厦、蓝天大楼(一楼)、五交化公司等3家企业,一年的租赁费共达33.8万元,全系统一年租赁费68.8万元。
   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商业虽经多次转机换制改革,仍难以走出困境,到1999年底, 全系统负债率高达96.7%,下岗职工达450多人,占全系统总人数的60%以上。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0年10月,县人民政府岀台《关于实施国合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双置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职工安置除货币补偿外,还采取资产租赁补偿、内部退养和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方法安置。2001年,百货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率先在商业系统实行双置换,到2003年底,外贸公司、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商业联合公司也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以上6个企业共置换职工身份530人。次年煤炭公司也实行双置换改革。至此,除五交化公司外,商业系统企业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供销商业
  经营方式转换1992年,零售企业推行“四放开”,职工内部自由组合,分别实行定额管理、联销计酬、纯利大包干、定产值、税金、利润等经营管理方式。1994年在生活资料经营企业中推行“社有社营”、“社有自营”,共收回铺底资金47.60万元。1995—1997年实施为农服务的“32353工程”,即在全县建立30所庄稼医院、200个农资供应点、30个公司+农户组织、5个商品生产基地和300个奔小康示范户,以此拓宽服务,扩大经营,抢占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效。1996-1997年,进一步加大社直企业改革力度,食品饮料厂实行买断经营,车辆修配厂实行资产承包租赁。2000年江南宾馆由内部目标管理转向社会发包。 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并举20世纪90年代后,供销社利用自身点多面宽,基础设施广布的优势,由单纯商品经营逐步转向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并举。1992-1998年,通过自筹资金和向社会集资等形式,先后兴建水南水果批发市场、江南宾馆、供销大厦、供销社商厦等,新增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900万元,面向社会租赁经营,扩大增收渠道。 产权制度改革2001年8月按照县政府批转的《遂川县供销系统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双置换,通过一次性货币补偿,置换干部、职工身份;第二步调整基层供销社体制,重组社直企业。截至2003年底,通过资产变现筹措资金1609万元,置换职工身份773名,占全系统职工的75%,偿还债务931万元。改制后的基层供销社,实行资产管理与业务经营并举。2003年,全系统实现盈利0.5万元,扭转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年亏损的局面。
   粮食
  经营体制改革1994年9月,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管理体制,实行政策性业务、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即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分开进行核算,政策性粮油业务由粮食主管部门委托基层粮管所代理,实行定岗定员定费用包干管理。经营性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各粮油公司在办理好政策性业务的同时,开展粮食外购外销、内购外销和粮食深加工业务,有的还兼营副食、百货、五金等其他业务。1997年,在超额完成贸易粮入库的前提下,扭亏为盈,消化政策性亏损挂账129万元。1998年,推行“四分开一完善”(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物账目分开和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改革,撤销县粮油总公司,设立县粮食收储公司、粮食经营公司和粮食批发市场。县粮食局对上述“两司一场”进行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粮食购销企业由粮食收储公司管理,经营企业由经营公司管理,粮食交易由批发市场管理。当年,贯彻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实施“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粮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式运行和加快企业自身改革)。之后,县粮食局对业务量小的粮管所实行托管和撤并。2000年,上坑、横岭、堆子前、戴家埔、营盘坏等5家基层所委托就近中心粮管所托管。2002年全县撤并9个粮管所,组建13个基层粮油购销公司。 人员分流1992年起,县粮食系统对粮油购销企业实行定岗定员定费用的包干方法,企业人员竞争上岗,并交纳风险金。至2003年底,全系统共精简员工400多人,精简52%。精简的员工自谋职业,企业保留其人事关系,并代交养老保险金(个人部分除外)。 产权制度改革2001年,粮食系统对部分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至该年底,粮油贸易公司和粮食印刷厂先后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在进行资产评估后实行整体拍卖,企业撤销,职工置换身份。粮油贸易公司置换职工身份24人,粮食印刷厂置换职工身份18人。
   物资
  政企分开20世纪90年代初,县物资局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实行物资管理与经营分开,在局内部组建机电化建公司、金属材料公司和物资综合开发贸易中心,各公司作为该局的二级法人,自主经营。1992年实现销售收入684万元、利润14万元。由于公司沿袭吃“大锅饭”机制,经营不活,企业陷入困境,至1996年底,累计亏损65万元,国有资产负债率高达98%。1997年6月,县委、县政府撤销县物资局,组建县物资总公司,政企关系进一步理顺,职能得到较大转变。 统分收放物资总公司对国家专营的民用爆炸物品,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对金属、建材、机电等经营项目则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专业归口做法,一律采取自选门店、自选项目、自筹资金、自办执照的“四自”经营方式。 人员分流2000年,总公司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职工丢掉“铁饭碗”,对遵纪守法,照章纳税,自谋职业的职工,单位除继续保留人事关系外,还给予一定数量的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当年,下岗分流职工增至3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79.2%。
  石油
  1997年8月,县石油公司制订《关于职工分流(下岗)的实施意见》,进行“四定”(定职、定岗、定员、定责)改革。部门负责人先由职工推荐或自荐,最后由公司领导选任;职工经理论、技术考试后,由部门负责人择优录用。凡未录用的职工实行待岗,发给生活费,或申请内部退养。当年有4名大集体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1人申请停薪留职。次年4月又有16名职工内部退养。2000年1月,企业资金上收集团公司统一运作,上市部分取消法人资格,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2001年,凡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正式职工,可自愿与单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按连续工龄每满1年补偿2500元计发,当年有33名职工申请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至该年底,全公司正式职工由1990年的57人减至12人,临时工增至104人。
  医药
  工效挂钩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1991年后将固定工资制改为效益工资制,职工工资与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挂钩,各医药商店在确保完成利润的前提下,足额发放职工标准工资、政策性津贴;浮动工资和奖金则与效益挂钩。
  政企分开2002年9月,遂川县医药管理局从县医药公司析岀,县药检所从县卫生局析出,组建吉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遂川分局,负责对全县药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从此县医药公司不再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结束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历史。
  民营医药兴起2003年5月起,国家放开药品经营,允许社会和民间经济主体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对符合药品经营条件的申办者,不限投资主体、经济成分和地域,经批准允许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至该年底,全县新增个体和股份制零售药店26户,其中县城5户,乡镇21户。医药民营零售企业兴起,打破了长期以来医药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国有、民营的平等竞争发展,使药品品种丰富,价格渐趋合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