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47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121
页数: 12
页码: 63-74
摘要: 二轮土地承包1998年,县政府制发《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县乡成立领导小组,在全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具体做法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承包的耕地在一轮承包的基础上进行“小调整”,调整面积不得超岀耕地面积的20%。以合同形式明确土地承包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认真整顿“两田制”(把土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严格控制“机动地”,以前未留“机动地”的地方,原则上不留“机动地”;原已预留的严格控制在耕地总面积的3%~5%以内,其余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包到户。明确第二轮承包土地30年不变,并以发证形式予以确认。至年底,全县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9161份,发证率92.8%。2001年对未发证的农户进行补发,到2003年底发证率达100%。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遂川县

内容

二轮土地承包1998年,县政府制发《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县乡成立领导小组,在全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具体做法是: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承包的耕地在一轮承包的基础上进行“小调整”,调整面积不得超岀耕地面积的20%。以合同形式明确土地承包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认真整顿“两田制”(把土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严格控制“机动地”,以前未留“机动地”的地方,原则上不留“机动地”;原已预留的严格控制在耕地总面积的3%~5%以内,其余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包到户。明确第二轮承包土地30年不变,并以发证形式予以确认。至年底,全县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9161份,发证率92.8%。2001年对未发证的农户进行补发,到2003年底发证率达100%。
  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依法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转让、委托代耕、互换、租赁、入股、抵押等形式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流转、升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好,一般农户有可靠非农收入的地方,引导和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同时推进和完善对“五荒”(荒山、荒坡、荒地、荒滩、荒水)、果园、茶园、农场、小山塘(水库)使用权的依法租赁、转让和拍卖,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规模家庭农场、林场、养殖场。至2003年底,全县共流转土地4800公顷,流岀3万户,流入2.6万户。其中转包1200公顷占25%,租赁2000公顷占41.7%,互换267公顷占5.5%,代耕1333公顷占27.8%。 生产经营权放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指令农民种植某种作物,不种某种作物,甚至推广过不宜本地生产或种销不对路的一些品种,妨碍了农民行使生产自主权,使农民蒙受经济损失。90年代中期后,政府不再下达种植计划,而是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经营与种植品种完全由农民根据市场行情决定,使农业生产经营步入市场经济轨道。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侬村出现一些如机耕冰利、植保、防疫、制配种等家庭经营难以解决或不宜一家一户解决的问题。为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政府提出“强化县级、加强乡级、健全村级、延伸组级”的要求,村一级建立经济合作社,乡镇一级建立经济联社;农口单位及供销、金融等部门相互配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机方面,平原乡镇在资金、贷款、办证等方面,重点扶助发展机械经营户;水利方面,则采取分级建设和分级管理的方式,属乡镇、村管的水利工程,由乡镇、村从水费中安排资金,组织农民投劳维修;植保、防疫、制配种等方面,由政府牵头,农技部门和其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有偿服务。雩田镇根据当地商品牛生产发展需要,建立牛种改良站,解决农户养殖配种难问题。通过人工配种,该镇养殖户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
  为突破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县政府把专业市场和民间流通组织列为建设重点。在专业市场方面,先后建立完善县城水果批发市场、西庄鹅鸭市场、雩田赣中南耕牛市场、鱼苗市场、堆子前金橘市场、汤湖茶叶市场、105国道木竹制品市场等11个专业市场;在民间流通组织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县乡相继建立起板鸭、金橘、茶叶、木竹、蚕桑、土纸、畜牧兽医等多个专业协会。如雩田镇先后组建生猪、肉牛、蔬菜三大贩运协会和粮食加工、汽车车棚、苗木花卉、汽车运输等民间流通协会。其中蔬菜贩运协会在南昌、广州、东莞建立蔬菜批发市场。2003年,泉江镇生猪产业协会拥有会员80多户,饲养良种母猪230头,杜洛克公猪8头,肉猪常年存栏在6000头以上。
  至20世纪90年代末,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在经营管理上,县建有经营管理站,乡镇有农经综合服务站,村有农经服务组,组有农经员;在科技服务上,形成以国家科技推广部门(县科技局、科协、各农口部门技术指导站)为中心,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为依托、农村科技示范户为骨干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在农机服务上,形成以县农机局为龙头、乡镇农机管理站为骨干、个体农机户为主力的农机服务体系;在农作物良种服务上,建有县种子公司、禾源种子繁育基地、枚江农作物实验场、乡镇种子供应站的服务网络;在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方面也相应建立起配套服务体系。
   农村税费改革
  2002年4月,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全县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县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此后,在全县推开。
  税费改革的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减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全县税改前税费总额3386万元,亩平负担101.73元,人平负担73.47元;2003年税改后税费总额2190万元,亩平负担65.80元,人均负担47.53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减负35.32%和35.31%。涉农收费、税收征管进一步规范,信访案件明显减少,农村社会更趋稳定。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林业税费调整1991年以来,先后取消护林防火费、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竹业发展基金以及乡管费等林业收费项目。2003年4月,全面放开木竹市场后,统一木竹销售基价,木材经营的各种税费由林业工作站在办放行证时一次性代征代收。林业规费每立方米杉木调减6.1元,松杂木调减2.1元,毛竹每百根调减11.6元,间伐材调减9.6元。增值税、所得税、农业特产税全部在源头代征。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租赁集体(个人)山场造林的个体户、联户增多,并逐步向民营企业发展。2003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发《关于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在稳定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可通过竞标拍卖、转让、租赁、承包等方式,引入民营机制,流转林木林地经营使用权,创办林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培育森林后备资源,逐步实现由林业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木竹加工企业或经营大户新造林面积达到133.33公顷(2000亩)以上,个人承包荒山造林3.33公顷(50亩)以上的,林木采伐时享受采伐计划单列,林业税费减半征收的优惠。按规定进行“四荒”(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及“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植树绿化的林木,允许其自主采伐,凭县林业主管部门审定后开具的证明在县内自主销售。至2003年12月,全县已有林森木业公司、秀州公司等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733.33公顷。翔云公司在西部山区租赁山场334公顷创办药材基地。
  木材市场放开2003年4月起,县内打破国有林业经营单位一家进山收购的营销体制,取消地方工业用材、重点加工企业用材、切块商品材供材的计划,将木竹经营权下放给林权单位。允许持有林业、工商部门证照的单位和个人进入林区购销木竹。
  木材市场放开后,经销商直接进山购材,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至2003年底,全县有45家木竹经营单位(户)、83家木竹加工企业持证参与木竹营销。公平竞争使经销商得利,林权单位和林农增收。新江乡木材销售价格平均每立方米315元,比改革前每立方米增收115元,全乡林农人均增收98元。
  第二节工业企业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后,遂川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逐步推进工业体制改革。同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迅速发展一大批民营工业企业。至2003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335户,其中,国有企业4户占0.12%,县办大集体企业9户占0.27%,个体经营3168户占94.99%,私营企业154户占4.62%,形成以个体民营经济为主力军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承包
  1988-1990年,县经济委员会所属9家国营工业企业推行以实现利润为中心的首轮承包经营责任制。1991年开始第二轮承包,承包期由原来的3年不变,改为长短结合,对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的企业承包期一定3年;技改任务重、产品市场难以预测的定为1年。承包内容,由单一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改为盈利企业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超收分成,递增比例每年3%~8%,超收分成比例4:6,大头归企业;微利企业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分成,比例1:9,大头归企业。第二轮承包由原招标承包、个人承包、合股承包改为组织委任,实行企业领导班子集体承包,承包班子按合同形式交纳承包风险金。发包方为县财政局和县经济委员会,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效益指标、后劲指标、管理指标和否决指标4类。是年,经委系统所属工业企业除县软罐厂实行目标管理外,其余9个企业(其中县办集体企业2个)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承包经营引入风险机制,推行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经济责任制,将各项承包指标分解到科室、车间、班组和个人,推行优化劳动组合、工效挂钩等。运行一年后,7个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实现利润和上缴利润指标,分别比上年承包基数递增24.3%、10.19%和10.68%。
  承包经营存在不少弊端,一是承包基数难以协调:太高承包人不肯接受,太低财政吃亏不答应;二是发包方对承包者的考核不便于操作;三是部分企业负盈不负亏,完成承包指标的,要求兑现合同,没有完成的扣罚难以到位。
   租赁
  1993年始推行租赁经营。其方式是:企业将土地、厂房、生产设备、办公及生活设施等经营权出租,出租方和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承租方向出租方交足租金后取得经营权,盈亏承租方自负。原企业的在岗职工,由承租方全部接收。是年12月,选择经营负债130多万元的县印刷厂作为国有民营租赁经营试点。累计亏损425万元的县纤维板厂也在当年租赁给港商经营。1995年9月,县羽绒厂实行个人租赁经营。1996年3月,遂乐啤酒厂将新厂万吨啤酒生产线租赁给吉安啤酒厂经营,成立吉安啤酒厂第二分厂。1996年12月,县汽拖厂由县机械厂租赁经营。1998年5月,县造纸厂租赁给宜丰县客商经营,组建龙泉造纸有限公司。 实行租赁经营后,盘活了企业的资产存量,承租方按照三资企业的管理办法,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和联产联质联耗计酬的分配形式,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但承租方为追求最大利润,往往让工人超时工作,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致使国有固定资产耗损很大 (拼设备),劳资双方在利益分配上容易产生矛盾,企业长远发展缺乏后劲。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1992年,县火柴厂被列为全区推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企业。当年12月挂牌运行,更名为遂川燎原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金合计359.05万元,其中国家股317.2万元,占88.3%;法人股22万元,占6.1%;员工股19.85万元,占5.6%。1996年10月,将企业原国家股部分股份有偿转让给职工,个人股增至45.11万元,占11.73%。
  1996年,进一步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实施“先出售,后改制”,将生产经营性净资产折股出售给企业内部全体职工,把原有国有小企业改造成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新企业。是年7月,县机械厂、县印刷厂、县钩矿(金矿)、县食品总厂、县罐头食品总厂等5家企业改组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1月,县裕泉酒厂完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
  1997年,遂川贯彻地委、行署《关于进一步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意见》,组织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从整体上搞活国有工业企业为目标的“二号强攻行动”,企业通过双置换,重新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双置换”又称“双转变”或“双买断”,即职工通过买断工龄,由单位人置换(转变)为社会人;企业通过职工集体买断资产,退出国有(集体)序列,置换(转变)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年8月,县裕泉酒厂24名职工集体购买企业资产, 组建县裕泉酒业有限公司,在全县率先完成“双置换”的改制工作。随后,县机械厂通过双置换改制组建江西赣兴机械制造厂;县罐头食品总厂改制,分别组建遂川山珍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和遂川龙泉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县燎原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组建县遂意火柴厂;县印刷厂改制组建县印刷包装厂。6家企业通过改制,组建成7个股份合作制企业,共盘活国有资产2206.3万元,置换882名职工身份。 股份合作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营权与使用权分离和政企不分的问题,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职工代表大会与股东大会合一的管理制度,增强企业民主监管力度;一些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得到解决,不合理的集资摊派明显减少,企业负担有所减轻。县燎原股份有限公司改制运行一年,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年产火柴10.5万件,实现销售收入398.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3%,税金增长16.7%。县机械厂等6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一年共实现产值2437万元,上交税金94.3万元,比上年增加36.6万元,增长38.88%,企业负债率平均下降5.1%。
   兼并
  1997年5月,浙江绍兴医药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兼并县制药厂,组建江西三越药业有限公司。次年8月,三越药业有限公司整体兼并县食品总厂。公司接受被兼并企业全体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全部债权、债务和固定资产漩动资产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以及无形资产等总资产。县制药厂被兼并后,当年扭亏为盈,实现产值576万元,销售收入480万元,上交税金19.7万兀,职工收入大幅提高,扭转了企业效益多年下滑的局面。
  破产拍卖
  历次工业体制改革(除兼并外),新企业只承担与有效资产相当的债务,原企业在银行借贷时,均用企业资产抵押。这样,新企业虽买断资产,但产权不能落实,在银行贷不到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股份合作制重组,职工并未得到现金置换,买断原有企业的股金,只不过是原企业固定资产量化成货币的一种形式,这种职工身份股权化、企业资产股份化的“两化”改革,使改制后的新企业难以筹集资金,运转不久,大多又再陷困境。
  1999年始,对县内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企业,由企业申请,报经政府批准,法院依法审理,实施破产拍卖。实施破产的企业经职工大会讨论,企业申请,报经政府批准,法院依法受理审理裁决。其资产经有评估资质的机构评估后,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产权交易所等中介机构依法操作竞价拍卖。企业拍卖后,按批准的《财产分配方案》进行财产分配。依照清偿顺序,偿还银行抵押贷款和付清所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及交纳所欠的社会保险费等。至2003年,县内先后有5家国有企业申请破产:1999年5月县缫丝厂宣告破产,次年由县茧丝绸总公司收购。2000年12月县印刷厂宣告破产,原厂址拍卖后,用于新建清泉山庄住宅小区。2001年6月县机械厂宣告破产,原厂址拍卖后,用于开发恒福山庄住宅小区。2003年3月县造纸厂宣告破产,当年6月由县众诚纸业有限公司竞拍中标购买。同年10月县遂乐啤酒厂宣告破产,次年1月由江西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竞拍购买。第三节流通领域体制改革
  国有商业
  承包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商业系统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商业管理部门将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到商场、门市、柜组和个人,实行工资与销售额、奖金与利润挂钩。承包方可直接向厂方进货。1992年,流通领域全面实行经营、价格、用工和职工利益分配“四放开”,全方位把国有商业经营推向市场。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有商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是年,国有商业系统实现批零销售3631.84万元,比上年减少85%;上缴税收32.15万元, 比上年减少40%。 国有民营俗称租壳(门市、柜组)卖瓢(库存商品)。1993年1月起,商业系统实行国有民营改制,各公司将门市、柜组和所有库存的商品确定底价,张榜公布,公开竞标租赁和拍卖给职工,中标者当场一次性付清资金,取得经营权。当年,在县食品公司“振兴商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是年底,有28个柜组门店转为国有民营。至次年底,全系统49个商场中有44个实行国有民营,占89.8%,国有民营职工322人,占总数的53.6%,完成商品销售额3228.2万元,在上年同期亏损6.31万元的基础上,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69万元。国有民营改革打破企业长期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经营者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1995年,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4334.77万元,比1992年增长16.21%,上缴税金83.02万元,增长61.13%。
  租赁1996年起,国有民营改为资产租赁经营。商业大厦、蓝天大楼(一楼)、五交化公司等3家企业,一年的租赁费共达33.8万元,全系统一年租赁费68.8万元。
   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商业虽经多次转机换制改革,仍难以走出困境,到1999年底, 全系统负债率高达96.7%,下岗职工达450多人,占全系统总人数的60%以上。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0年10月,县人民政府岀台《关于实施国合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双置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职工安置除货币补偿外,还采取资产租赁补偿、内部退养和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方法安置。2001年,百货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率先在商业系统实行双置换,到2003年底,外贸公司、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商业联合公司也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以上6个企业共置换职工身份530人。次年煤炭公司也实行双置换改革。至此,除五交化公司外,商业系统企业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供销商业
  经营方式转换1992年,零售企业推行“四放开”,职工内部自由组合,分别实行定额管理、联销计酬、纯利大包干、定产值、税金、利润等经营管理方式。1994年在生活资料经营企业中推行“社有社营”、“社有自营”,共收回铺底资金47.60万元。1995—1997年实施为农服务的“32353工程”,即在全县建立30所庄稼医院、200个农资供应点、30个公司+农户组织、5个商品生产基地和300个奔小康示范户,以此拓宽服务,扩大经营,抢占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效。1996-1997年,进一步加大社直企业改革力度,食品饮料厂实行买断经营,车辆修配厂实行资产承包租赁。2000年江南宾馆由内部目标管理转向社会发包。 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并举20世纪90年代后,供销社利用自身点多面宽,基础设施广布的优势,由单纯商品经营逐步转向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并举。1992-1998年,通过自筹资金和向社会集资等形式,先后兴建水南水果批发市场、江南宾馆、供销大厦、供销社商厦等,新增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900万元,面向社会租赁经营,扩大增收渠道。 产权制度改革2001年8月按照县政府批转的《遂川县供销系统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双置换,通过一次性货币补偿,置换干部、职工身份;第二步调整基层供销社体制,重组社直企业。截至2003年底,通过资产变现筹措资金1609万元,置换职工身份773名,占全系统职工的75%,偿还债务931万元。改制后的基层供销社,实行资产管理与业务经营并举。2003年,全系统实现盈利0.5万元,扭转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年亏损的局面。
   粮食
  经营体制改革1994年9月,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管理体制,实行政策性业务、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即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分开进行核算,政策性粮油业务由粮食主管部门委托基层粮管所代理,实行定岗定员定费用包干管理。经营性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各粮油公司在办理好政策性业务的同时,开展粮食外购外销、内购外销和粮食深加工业务,有的还兼营副食、百货、五金等其他业务。1997年,在超额完成贸易粮入库的前提下,扭亏为盈,消化政策性亏损挂账129万元。1998年,推行“四分开一完善”(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物账目分开和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改革,撤销县粮油总公司,设立县粮食收储公司、粮食经营公司和粮食批发市场。县粮食局对上述“两司一场”进行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粮食购销企业由粮食收储公司管理,经营企业由经营公司管理,粮食交易由批发市场管理。当年,贯彻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实施“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粮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式运行和加快企业自身改革)。之后,县粮食局对业务量小的粮管所实行托管和撤并。2000年,上坑、横岭、堆子前、戴家埔、营盘坏等5家基层所委托就近中心粮管所托管。2002年全县撤并9个粮管所,组建13个基层粮油购销公司。 人员分流1992年起,县粮食系统对粮油购销企业实行定岗定员定费用的包干方法,企业人员竞争上岗,并交纳风险金。至2003年底,全系统共精简员工400多人,精简52%。精简的员工自谋职业,企业保留其人事关系,并代交养老保险金(个人部分除外)。 产权制度改革2001年,粮食系统对部分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至该年底,粮油贸易公司和粮食印刷厂先后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在进行资产评估后实行整体拍卖,企业撤销,职工置换身份。粮油贸易公司置换职工身份24人,粮食印刷厂置换职工身份18人。
   物资
  政企分开20世纪90年代初,县物资局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实行物资管理与经营分开,在局内部组建机电化建公司、金属材料公司和物资综合开发贸易中心,各公司作为该局的二级法人,自主经营。1992年实现销售收入684万元、利润14万元。由于公司沿袭吃“大锅饭”机制,经营不活,企业陷入困境,至1996年底,累计亏损65万元,国有资产负债率高达98%。1997年6月,县委、县政府撤销县物资局,组建县物资总公司,政企关系进一步理顺,职能得到较大转变。 统分收放物资总公司对国家专营的民用爆炸物品,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对金属、建材、机电等经营项目则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专业归口做法,一律采取自选门店、自选项目、自筹资金、自办执照的“四自”经营方式。 人员分流2000年,总公司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职工丢掉“铁饭碗”,对遵纪守法,照章纳税,自谋职业的职工,单位除继续保留人事关系外,还给予一定数量的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当年,下岗分流职工增至3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79.2%。
  石油
  1997年8月,县石油公司制订《关于职工分流(下岗)的实施意见》,进行“四定”(定职、定岗、定员、定责)改革。部门负责人先由职工推荐或自荐,最后由公司领导选任;职工经理论、技术考试后,由部门负责人择优录用。凡未录用的职工实行待岗,发给生活费,或申请内部退养。当年有4名大集体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1人申请停薪留职。次年4月又有16名职工内部退养。2000年1月,企业资金上收集团公司统一运作,上市部分取消法人资格,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2001年,凡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正式职工,可自愿与单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按连续工龄每满1年补偿2500元计发,当年有33名职工申请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至该年底,全公司正式职工由1990年的57人减至12人,临时工增至104人。
  医药
  工效挂钩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1991年后将固定工资制改为效益工资制,职工工资与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挂钩,各医药商店在确保完成利润的前提下,足额发放职工标准工资、政策性津贴;浮动工资和奖金则与效益挂钩。
  政企分开2002年9月,遂川县医药管理局从县医药公司析岀,县药检所从县卫生局析出,组建吉安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遂川分局,负责对全县药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从此县医药公司不再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结束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历史。
  民营医药兴起2003年5月起,国家放开药品经营,允许社会和民间经济主体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对符合药品经营条件的申办者,不限投资主体、经济成分和地域,经批准允许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至该年底,全县新增个体和股份制零售药店26户,其中县城5户,乡镇21户。医药民营零售企业兴起,打破了长期以来医药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国有、民营的平等竞争发展,使药品品种丰富,价格渐趋合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第四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以搞活流通为切入口,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县政府制定《关于发展民间流通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决定》,通过兴建专业市场、“农民一条街”,优惠贷款、简化办证程序和提供“绿色通道”等措施,发展和培育农村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1991—1993年,全县新增农产品贩运人员1.1万人。
  199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鼓励外商、港澳台商投资的优惠办法》,鼓励县外、境外客商来县经商办企业。199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继续鼓励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鼓励个人向公有制企业投资参股,兴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人集资兴办有限责任公司。各有关部门也先后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1413户,私营企业58户,全县个体私营企业户累计达到7304户,注册资金216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遂川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经济结构的“补充”位置,提升到“重要组成部分”来抓。通过工商联手、农商联合、乡企“联姻”等办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上档次、上规模。1995年后,县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企业,鼓励干部职工以辞职和内部退养等方式创办个体私营企业。许多个体工商户通过承包、租赁、购买、入股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商贸流通企业改革。1997年6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决定》,全县开展以主攻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一号强攻行动”,涌现出一批果茶、鹅鸭等种养加工经营大户。1997年后,工业企业转机建制,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迅速壮大非公有制经济。1998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业1121户,私营企业32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6户,50万-100万元的26户。是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产值3.53亿元,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3.6%,与国有工业经济“并驾齐驱”。进入21世纪后,遂川把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大户,扩充经济总量作为全县经济工作发展的重点。县委、县政府于2000年制定《关于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在巩固县内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把重点逐步转向引进外资发展上,实施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主平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三主”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引资优惠办法,鼓励招商引资,实施企业评部门,促使机关作风改善;设立办证收费服务中心,实施“一门式”服务;着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通过一系列亲商、安商、富商政策的实施,招商引资工作连年上台阶。至2003年底,共引进外来企业186家,在这些企业中有香港、台湾地区和澳大利亚、美国等境外企业11家,涌现一批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年上交税金百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2003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上交税金3840万元比1998年增长63%,占当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第五节市场体系建设
  日用工业品市场
  1992年,取消对彩电、自行车等工业品的专营,所有日用工业品全部放开经营。此后,个体私营业主抓住机遇,积累资本,发展壮大,逐步取代国有集体市场主体。私营的龙城大超市、新大新购物中心、佳新商厦、云海购物城等成了全县最大的消费品购物商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龙城大市场、小工业品市场、云川综合市场等相继建立,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规模的拓展,平价、特价销售,有奖销售,总经销、连锁经营(统一品牌、门面、进货、价格、管理)、专卖等新的经营方式应运而生。小而专的专卖店,大而全的超市遍及城乡。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县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工商部门加大打假力度,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2003年,全县消费品成交额达46549万元,分别比1996年和1991年增长36%和4.63倍。
   农副产品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一系列搞活流通的优惠政策,撤除关卡、治理公路“三乱”(乱收费、乱设卡、乱罚款),支持鼓励国营、集体和个体从事农副产品贩运活动,生猪、家禽、果蔬等货畅其流。同时兴办各类专业市场,1992年建成的雩田耕牛市场、鱼苗市场,成为赣中南耕牛、鱼苗最大集散地。1994年,江南木材市场建成,成为吉安地区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1995年建成西庄鹅鸭市场,日成交在万羽以上;同年建成水南果蔬批发市场, 年批发量达千万吨以上。1997年建成的堆子前金橘市场,成为湘赣两省20多个乡镇金橘销售的最大批发市场,最高年成交达4万多吨。另外还建成汤湖茶叶市场,该市场除交易本地茶叶外,还吸纳堆子前、戴家埔、大坑、井冈山及湖南桂东等地的茶叶进入市场交易,年成交茶叶达179吨。
   粮食市场
  1991—1992年,县内粮食继续实行合同定购。在新粮上市至全县尚未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期间,关闭粮食市场,并在边境地区的巾石、高坪、堆子前、五斗江和县城设立粮食检查站, 防止粮食外流。对城镇人口用粮实行定额限价供应,计划销售;在农村,由当地粮食部门对产、购、留、销粮食每年一核算,进行丰歉调整,对缺粮农户及因灾减产地区实行计划供应。
  1994年底以后,粮食零售市场长年开放,初步形成国有、个体私营多元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流通的粮食市场格局,但对收购市场仍实行有条件放开。1997年,国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粮食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 随行就市。在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入库之前,仍关闭粮食市场。1998年,按照“管死收购、管住批发、放活零售”的原则,农村粮食收购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承担。当年成立县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非国有粮食经营者通过批发交易市场购进粮食经营,粮食市场常年开放。
  2000年,早粘稻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2002年,国家制定《粮食经营管理条例》,除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外,经工商和粮食主管部门对经营者主体资格认定,核发粮食收购资格证和营业执照的企业和个人也可从事粮食收购。一些有收购资格的粮食、板鸭加工企业和个体户,从新粮一上市就上门或设点收购粮食。粮食市场开放后,竞争有序,运作平稳。
   生产资料市场
  1992年以前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由计划部门分配,物资、林业部门供应;1993年以后,建材逐步取消计划分配,县先后建起江南木材市场、钢材市场、机电市场。至20世纪90年代末,建材全部放开,由市场调节供求。2003年,投资2500万元兴建龙城商贸城建材机电大市场,经营钢材、水泥、石灰、金属型材、玻璃、木竹板材和机电等,成为全县最大的专业市场。
  1992年以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由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实行专营,农业系统可以开展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基本是由县供销社农资企业垄断。1993年1月地产小化肥放开经营,除供销部门外,农业“三站”(农技站、植保站、经作站)也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至1997年,农业“三站”经营的化肥只允许从供销部门进货,价格统一,且不能下伸网点,只能“一乡一照(营业执照)一点”经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资产品尤其是小化肥货源充足。1998年,全县农资供应点增加到210个,凡能通车的村组都有农资供应点。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配合工商部门进行市场监管,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维护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经营秩序。
   房地产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房地产开发由政府实施,建房用地为政府征用,补以少量货币或无偿划拨。公产房有的低价出租,有的无偿分配。1989年县房管局设立房地产交易所,但市场交易量极少,房屋私下买卖或租赁等隐形交易活跃,造成国家税费流失。90年代后,县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规范房地产交易,培育发展房地产市场。
  1993年始,对城镇土地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出让、管理)。是年10月,县土管局设立土地交易所,诞生县内正规的土地交易机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旧城改造、新区开发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8月5日,县政府出让文献街土地4602.5平方米,收取土地岀让金285万元,由吉安地区金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用于商品房开发。这是外商在县内开发的第一宗地产。1998—1999年,全县开展土地定级估价工作。1998年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开招标拍卖,当年拍卖草林号镇旧公产房用地1012平方米,最高地价每平方米达1505元。2000年,县政府公开拍卖县城新联路旁西门住宅小区内国有土地34宗,面积2600平方米,收取地价款240万元。这是县内土地拍卖宗数最多的年份。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房地产开发渐兴热潮,县外民营开发商纷纷涌入,吉安市金岸房地产开发公司、江苏振龙房地产开发公司、吉安市伟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吉安市高康房地产开发公司、浙江鼎立建设集团、赣州豪城房地产开发公司、江西新黄浦房地产公司、金基房地产开发公司、通泰置业有限公司、金利源房地产开发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先后参与遂川房地产开发。到2003年底,累计开发房产(交易出售)24.34万平方米。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县城滨江小区、怡园小区、恒福山庄、盛鑫苑、东路小区和雩田商贸区等。 在房地产开发日益活跃的同时,房地产交易机制也逐步健全。2000年4月成立县乐意房地产评估事务所,2001年7月成立县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心,2002年成立县土地招标拍卖领导小组,2003年成立县土地交易中心。同年,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遂川县房地产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县房地产管理局负责全县行政区域内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工作。其下设的房地产交易中心、乡镇房管所具体负责县城规划区内和乡镇房地产交易管理工作。规定房地产交易须在房地产交易中心或乡镇房管所进行。房地产转让实行房地产成交价格申报制度,商品房销(预)售实行许可证制度,商品房预售进入房地产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房地产拍卖由房地产交易中心负责组织,并由其指定具有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房地产的抵押、租赁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至此,房地产市场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人才市场
  1987年,成立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隶属县劳动人事局。1997年后,县人才交流中心每年组织教育、卫生、林业等企事业单位到南昌、吉安等地参加人才招聘会。至2003年底全县共组织参加省内外人才招聘会24场次,提供招聘岗位520个。2000年4月,成立县人才市场,隶属县人事劳动局。负责开展人才交流、档案管理、人事代理、政策咨询、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业务。受单位和个人委托,收集、整理、查阅、传递档案、办理调动、出国政审、转正定级等手续,协助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和社会保险手续。当年9月,县委、县政府印发《遂川县引进县外人才和用好用活县内人才实施办法(试行)》,通过人才市场当年引进3位博士和1位硕士担任县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嗣后,人才市场开设高级人才绿色通道,每年不动编引进高级人才5人以上,动编引进院校本科毕业生20人以上。至2003年底,人才市场共受理人事档案382份,普查登记各类优秀人才163人,提供岗位就业480人。
   信息市场
  1997年10月23日,遂川县心连心信息服务部挂牌成立(挂靠县总工会职业介绍所),有工作人员6人,这是遂川第_家专业从事信息服务的私营企业。主要开展职业介绍、婚姻介绍、房地产信息、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招生培训等中介服务。该所成立后,先后为裕元鞋厂、深圳安子新和关爱家政服务公司等用人单位输送劳务用工4000余名,为县金狮油城、龙城大超市等单位代理招聘人员400多名。2000年4月,县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并于2003年12月并入吉安市就业管理信息网络。至该年底,县劳动力市场办理就业登记1395人次,求职登记10670人次,介绍就业2437人次。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