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4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9
页码: 36-44
摘要: 本节主要对遂川县的地质、地貌、山脉、 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的介绍和统计。
关键词: 遂川县 自然环境

内容

地质地层县内地层发育较全,除缺失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外,均有存在,以下古生界广泛发育为特征。其中以寒武系分布最广,震旦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分布极少。
   震旦系出露不全,仅在双桥和大坑以北有零星露头。
   寒武系广泛分布于县内多数乡镇,尤以中部和北部为多,出露面积1637.54平方公里。
   奥陶系零星分布于华云仙至岭下,鸟面山至竹坑,大汾小坳头,毛公洞,上坪至暖水、茶洞,雷公岭至楠木,横店至九洞坑等地。 泥盆系仅有上、中统,零星分布于峨峰山至南坪,杨华仙至坑口,曲尺岭至上芫、车坳、严岭嶂,仙溪至南村,严塘至中团,马头寨至新寨洞下、上员等地。
   石炭系零星分布于禾源严塘至珠田浮桥、坑口等地,共约25平方公里。
   侏罗系仅有中、上统,呈北东一南西向狭长条带状,分布于密岭至宏山和新江小湖一带。 白垩系仅有上统,分布在遂川江盆地和五斗江一横石盆地,岀露面积250.1平方公里。第四系按成因类型有残积一坡积层和冲积层等。残积一坡积层分布零星,受控于就地或近处基岩;冲积层较为发育,沿河谷两侧广布,组成河漫滩及河谷四级阶地。 岩浆岩县内加里东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全县有各类岩浆岩岩体37个,其中加里东期17个,燕山期20个,出露面积1049.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9%。岩性以花岗岩类岩石为主,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西部的营盘坏、戴家埔、大汾、黄坑、西溪、五斗江、高坪、汤湖、左安、南江、草林、禾源、珠田、泉江、巾石、碧洲等乡镇。
   构造遂川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赣西南坳陷区。其构造形变有褶皱、断裂、断陷盆地三种形态。 基底褶皱有遂川复背斜,位于万洋山一诸广山复式向斜的西翼,由寒武系地层构成,轴线北北西向延伸,轴面倾向北东,复背斜南端被德兴一遂川断裂斜切和弹前岩体侵入。盖层褶皱为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以宽展型褶皱为主,属遂川一永丰复背斜中珠田向斜,轴向北东,向北倾伏。 断陷盆地主要有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形成的遂川一万安盆地和五斗江一横石盆地。前者主要由上白垩统赣州组和南雄组构成,盆地沉积中心向南东深断裂一侧迁移;后者由上白垩统赣州组构成,北东向延伸,矩形,长约12公里,宽约3公里。 断裂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和东西向四组,往往成带出现,断裂延伸一般数十公里,部分长达百余公里,对成岩成矿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遂川T惠兴深断裂,走向北东,南西端延入上犹县,北东经万安至德兴,斜切遂川南端,控制了白垩系红盆的形成发展和加里东、燕山期岩浆岩的侵入;黄坳大断裂,境内经营盘坏、七岭、热水洲至新江横石延出县外,走向北东,倾向南东,控制了五斗江一横石盆地的形成发展和营盘坏、南风面花岗岩及铀矿(化)的分布。
  地貌
  基本特征遂川位于罗霄山脉中南段以东,地貌特征表现为北西部、西部、南部高,北东低,向北东倾斜。西缘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地势最高,一般主体山脉海拔标高1000一1500米,南风面山顶标高2120.4米,是全县最高点。自西南往北东,则过渡为低山丘陵,一般山顶标高500-1000米。北东边境遂川江出口处海拔仅82米,为全县最低点。县内水系发育,主要河流有遂川江和蜀水河,以笠麻顶至簣山峰为地表分水岭,将全县切割为北部由右江和左江组成的蜀水河流水系统,南部由右溪河和左溪河组成的遂川江流水系统。 地貌类型遂川地貌系统属陆地地貌中流水地貌类型,成因类型有构造侵蚀剥蚀地貌和河谷冲积地貌二类。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形态特征,全县可划分五种地貌单元:构造侵蚀中山地貌,面积337.0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90%;构造侵蚀低山地貌,面积513.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6.62%;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面积1895.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1.31%;构造侵蚀丘陵地貌,面积268.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70%;河谷冲积平原地貌,面积76.5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47%。
  遂川县地貌略图
  1.省界2.县界3.构造侵蚀中山地貌4.构造侵蚀低山地貌5.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
  6.构造侵蚀丘陵地貌7.河谷冲积平原地貌8.地貌类型界线9.地表分水岭山脉
  湘赣边境的罗霄山脉为南岭中部大庚岭的北支,近南北走向。罗霄山脉由北段一武功山,中段一万洋山和南段一诸广山组成。以山区为主体的遂川位于万洋山中南段和诸广山北段的东侧。县境内山脉皆为万洋山、诸广山及其支脉的余脉。
  万洋山主脉万洋山古称石含山,又作万阳山。其主脉雄踞于遂川与湖南省炎陵县之间的南风面,海拔2120.4米,为万洋山最高峰。万洋山主脉从南风面向北北东和南南西两个方向延伸。从南风面向北北东方向经遂川边境的暗垄尾、石凹坳、赵公亭、江西坳、平水山等峰延伸至井冈山、永新、吉安等县市,绵亘达115公里,其中遂川县境23公里;从南风面向南南西方向经县内边境的湖洋顶、秀风仙、总良里、交界岭等峰伸入湖南省境内,称八面山,绵亘达85公里,其中县境内20公里。万洋山主脉遂川段,海拔多数大于1500米,北北东一南南西走向,长43公里,组成“遂川屋脊”。
  石人公支脉从万洋山主脉的赵公亭至平水山一带向北东分一支,经井冈山市境至县边境的严岭嶂、三十六曲、石垄坳、石人公、向泰和、万安两县的边界延伸,绵亘80公里,其中县境内48公里。为蜀水和禾水分水岭。
  白鹤山一笠麻顶支脉从万洋山主脉的交界岭附近向北东东方向一支至天子地、鸡笼寨、古楼仙一带,折转北东经白鹤仙、莲花仙、五指峰、犁壁山、笠麻顶、装天湖、十八排等山峰向万安县境延伸,绵亘90公里,其中县境内达77公里。该支脉北东段为遂川江与蜀水之分水岭。
  莲花顶一佛祖仙支脉从古楼仙附近向北东东延伸至大山岗、滁峰仙一带,折转北东经莲花顶,隔草林小盆地,至观音坐莲、佛祖仙等峰涎伸40公里。该支脉北东段为遂川江上游左溪河、右溪河之分水岭。
  诸广山主脉诸广山紧接万洋山南段,其主脉起于上犹、崇义、桂东三县交界处的齐云山,海拔2061米,是诸广山的最高峰。从齐云山向北延伸经烂泥湖至杨何顶一带为诸广山主脉北段,长仅25公里,其中县境内12公里,猫鼻崀支脉为诸广山北段支脉。从杨何顶向北东方向经乌石崇、猫鼻良,延至南江西侧,长30公里,为左溪河上游与大沙水的分水岭。
  斗笠脑支脉从诸广山主脉北段的烂泥湖向北东分一支,沿遂川县的南东边界延伸,经仙人塘、石笋顶、五指峰、痢痢石、筑峰顶、瓜子岭、石窑里、斗笠脑、大岭脑、巾石脑冰口峰等山峰,至遂川县的最东角,向万安县境延伸,构成遂川与上犹、南康、万安等县的界山, 为遂川江与上犹江的分水岭。本支脉是县内最长的山系支脉,绵亘达105公里,县境内延伸达100公里。该支脉还向县境伸岀较多小分支和余脉,有从筑峰顶向北西行一支至观音山;从筑峰顶向北北东行一支至峨峰山;从斗笠脑向北彳一~支经笔架山至高岭脑;从斗笠脑向北东彳支经云岭脑,折转向北北东至十八排及兔子脑等。
   气象
  遂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无霜期长,境内气候差异较大。
   气温全县各乡镇历年年平均气温在15.1℃-18.7℃之间。年平均气温低于17七的有营盘坏和戴家埔2个乡;高于18.5℃的有黄坑、草林、珠田、枚江、碧洲、泉江;其余15个乡镇处于17℃~18.5℃之间。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气温为18.8℃,极端最高气温41.1℃(2003年7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6.0℃ (1991年12月29日)。
   地温县气象站1991—2003年.地面年平均温度21.3℃,较气温高2.5℃;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37.5(2003年),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13.9℃(2001年),地面极端最高温度72.0℃ (2003年8月2日),地面极端最低气温-9.4℃(1991年12月29日),全年地面温度不大于0℃的天数平均为22.6天。地下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地温多年平均值分别是20.6℃ ,20.7℃:、20.8℃、20.9℃。
   降水县境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之间,地理分布不均匀,县境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以上,遂川江平原和南江一黄坑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下,其他低山丘陵区年均降水量在1500-1800毫米之间。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各季、各月降水也很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4-67-9月较少,11-12月更少。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555.3毫米;年平均雨日数为213天,最多年雨日数为246天(1997年),最少仅173天(2003年);最长连续雨日数为21天(1996年3月14日至4月3日),最长连续无雨日数为34天(1998年12月8日至1999年1月10日);最大年降水量2259.9毫米(2002年),最小年降水量1150.7毫米(2003年)。
   霜县境各地在不同年份,霜期及初终霜日皆相差较明显。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无霜期287天,最长达337天(1994年),最短仅242天(1999年),相差95天;平均初霜日为12月2日,平均终霜日为2月17日,实际最早初霜日为11月10日 (1992年),最晚初霜日为1月5日(1995年),相差56天,实际最早终霜日为1月28日(1994、2000年),最晚终霜日为3月31日(1999年),相差62天。
   雪县境降雪不多,积雪天数也少。1991—2003年年平均雪日1.8天,年下雪最多天数6天(1996年),最大雪深度10厘米(2002年12月27日)。
   日照1991—2003年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667.6小时,平均日照率38%,最多年份为2020.6小时(2003年),最少年份为1385.0小时(1997年)。一年之中5—10月,每月日照均在120小时以上,尤以7、8月最多,日照率分别为61%和51%,平均每天近8小时;1一3月日照较少,每月都在100小时以下。
   蒸发量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295.4毫米,最大年蒸发量为1565.3毫米(1991年),最小年蒸发量为847.6毫米(2002年)。一年之中7T月,蒸发量最大,约占全年蒸发量的42%;1—3月最少,仅占全年的13%ₒ 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极端最小相对湿度11%。一年之中冬春湿度大,夏秋湿度小。
   风1991—2003年年平均风速1.7米/秒,风向以北和东北风为主,仅5—7月以南和南西风为主。大风(瞬间风速M17.0米/秒)日数平均每年3.8次。1991—2003年全县气象要素平均值一览表
  水文
  径流遂川径流充沛。不同河流、不同地点、不同断面的径流均不同。据测记:滁洲水文站1991—2003年断面过水平均流量为13.5立方米/秒,最大年日平均流量为17.3立方米/秒(1997年),最小年日平均流量为8.73立方米/秒(2003年);禾源水文站1991—2003年断面过水平均流量为3.75立方米/秒,最大年日平均流量为5.54立方米/秒(2002年),最小年日平均流量为2.34立方米/秒(2003年)。
   水位全县各溪河水位有较明显差异。据测记:遂川江(遂川水文站,黄海基面)1991—2003年平均水位96.35米,最高101.41米(洪痕,1991年9月8日),最低95.65米 (2003年7月20日);右溪河(滁洲水文站,假定基面)1991—2003年平均水位24.61米,最高29.06米(2001年7月7日)撮低24.24米(1992年7月19日));左溪河(南溪水文站,假定基面)1991—2003年平均水位95.80米,最高100.32米(1991年9月7日),最低94.54米(1991年6月1日)。
  土壤
  遂川是江西省土壤类型最多的县份之一。县境内有水稻土、潮土、石灰土、紫色土、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等9个土类,14个亚类,51个土属,118个土种。 水稻土俗称水田,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耕作土壤,共有面积2282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9.28%,占全县总面积的7.26%。按其形态特征和基本属性分,有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等4个亚类,22个土属,61个土种。 潮土是河积物母质经开垦熟化的一种旱土。主要分布在遂川江两岸阶地及一些较大河溪的两侧o质地偏粗,爽水性能好,易耕作,宜种性广。全县有544.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39%,仅一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 石灰土是发育于石灰岩母质上,经开垦熟化的一种旱土,呈黑色,质地中壤,有效土层较厚,具石灰反应,结构好,通气性强。全县仅2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0.11%,分布在西溪乡煖水等地。仅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新江、枚江、雩田、五斗江等乡镇,面积7503.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4%O多为自然土壤,少数为耕作旱地。仅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 红壤风化强烈,土层较厚,是县境较主要的土壤资源,分布广,总计面积达到210155.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6.84%₀多为山地自然土壤,部分为耕作旱地。划分为红壤、红壤性土、山地黄红壤等3个亚类,15个土属30个土种。 黄壤土壤酸性较强,水热状况较稳定,整个土层常呈潮润状态。全县黄壤面积23680.9公顷,占山地自然土壤的9.28%,占全县总面积的7.53%,主要分布县境西部各乡镇。划分为4个土属,共14个土种。
   黄棕壤处于海拔1200-1500米的地段,山地垂直带谱的中上部。面积8769.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79%,占山地自然土壤的3.44%。主要分布大汾、戴家埔、营盘坏、高坪等乡镇和五指峰林场大坝里分场。仅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
   山地棕壤处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的中山地段,山地垂直带谱的上部。面积1991.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0.63%,占山地自然土壤的0.77%₀主要分布大汾、戴家埔、营盘坏等乡镇和五指峰林场的大坝里分场。仅有1个土属1个土种。
   山地草甸土多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中山地段。表土层顶部常有5—10厘米厚的腐殖质层。全县共计面积6950.1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21%,占山地自然土壤的2.68%。据其成土母质的差异,分为2个土属3个土种。植被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遂川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县内植被丰富,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分属270余科790余属。
   珍稀古老植物县域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省级保护野生植物21种(详见本章第二节自然资源)。 淀粉类县境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水稻有早稻、一季晚稻、二季晚稻,品种分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其中80%以上是杂交品种(详见第六篇《农业》章)。 淀粉类除水稻外,还有小麦、大麦、养麦、玉米、高粱、慧改、小米、甘薯,板栗、土豆、土薯、木薯、芋、莲、慈姑、葛、菱、苦楮和蕨等百余种。 蔬菜类白萝卜、黄萝卜、火车头、浙大萝卜、本地白菜、上海青、三月蔓、四月蔓、五月蔓、佛手瓜、齐菜、芹菜、菠菜、苞菜、觅菜、韭菜、香菜、药菜、雍菜、花菜、海菜、黄花菜、黄芽白、大头菜、萬苣、冬瓜、南瓜、苦瓜、丝瓜、瓠子、黄瓜、凉薯、马铃薯、芋头、竹篙薯、脚板薯、长豆角、四月眉、蛾眉豆、刀豆、雪豆、茄子、辣椒、大蒜、葱、荷蒿、姜、草头、禾笋、豆芽、西红柿等近百种。
   油料类油茶、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花椒、油橄榄、红楠、樟、香樨、油桐、漆树、乌柏、粗糠柴、白檀等200余种。 果品类金橘、橘、柑、甜橙、柚、板栗、木瓜、枇杷、李、梨、刺梨、桃、柿、梅、枣、葡萄、拐枣、石榴、山楂、木通、榔藤、山杜英、中华獗猴桃、茅栗、山荔枝等百余种。
  用材类常见用材树种有500余种。分布普遍,数量较大的有杉木、马尾松、木荷、樟、楠、苦储、甜楷、擦木、青岗冰青岗、青榜、麻栋、枫香、拟赤杨、毛竹等。
  药用类药用植物1000余种,隶属150余科。常年收购的药材150余种。主要有:竹节人参(山七)、绞股蓝(江南人参)、杜仲、厚朴、黄连、天麻、草珊瑚、灵芝、七叶一枝花、黄柏、田七、牛膝、川苇、茯苓、大百部、十大功劳、龙胆草、忍冬藤、接骨草、钩藤、白芨、石斛、海金砂、贯众、远志、百合、三白草、雪胆、白果(银杏)、青皮(臭橙)、女贞子、南山楂、白芍、地黄、吴茱萸等。
   纤维类黄麻、芒麻、棕植I、拟赤杨、结香、雁皮、五节芝、构皮、淡竹、野芭蕉、木槿、象草等120余种。
   色素类茜草、厚皮香、白檀、盐肤木、桧木、紫茉莉、薯萇、铁冬青、黄梔子、觅菜等50余种。
   辣料类钩楮、蚊母树清岗、栓皮栋、枫香、钩藤等50余种。
   杀虫类雷公藤、苦楝、除虫菊、泽漆、毒藜、鸡血藤、边夹鱼藤等200余种。
   芳香类深山含笑、凹叶厚朴、木连、桂花、黄兰、白兰、桜、枫香、薄荷、满山香、山苍子、菖蒲、花椒、野桂花、草珊瑚等百余种。
  绿化观赏类悬铃木、梧桐、雪松、罗汉松、银杏、杜鹃、木兰、草兰、柏、胡桃、石竹、毛萇、樟、蔷薇、芸香、黄杨、冬青、凤仙花、绵葵、仙人掌、瑞香、桃金娘、木樨、夹竹桃、旋花、菊、棕桐、石蒜、铁树等150余种。薪炭类铁芒箕、继木、刺槐、马尾松、紫穗槐、胡枝子等。
   牧草类多以芒、刺芒、野古草、厥、大叶胡枝子、纤毛鸭嘴草、白茅、狗芽草等400余种。
   水生类篙笋、蒙养、莲藕、席草、范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茨草、浮萍、慈姑草、鸭舌草、节节草、水浮莲等40余种。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