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46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资源
分类号: P962
页数: 19
页码: 36-54
摘要: 本章主要对遂川县的地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介绍和相关统计。
关键词: 遂川县 自然资源

内容

地质地层县内地层发育较全,除缺失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外,均有存在,以下古生界广泛发育为特征。其中以寒武系分布最广,震旦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分布极少。
   震旦系出露不全,仅在双桥和大坑以北有零星露头。
   寒武系广泛分布于县内多数乡镇,尤以中部和北部为多,出露面积1637.54平方公里。
   奥陶系零星分布于华云仙至岭下,鸟面山至竹坑,大汾小坳头,毛公洞,上坪至暖水、茶洞,雷公岭至楠木,横店至九洞坑等地。 泥盆系仅有上、中统,零星分布于峨峰山至南坪,杨华仙至坑口,曲尺岭至上芫、车坳、严岭嶂,仙溪至南村,严塘至中团,马头寨至新寨洞下、上员等地。
   石炭系零星分布于禾源严塘至珠田浮桥、坑口等地,共约25平方公里。
   侏罗系仅有中、上统,呈北东一南西向狭长条带状,分布于密岭至宏山和新江小湖一带。
   白垩系仅有上统,分布在遂川江盆地和五斗江一横石盆地,岀露面积250.1平方公里。第四系按成因类型有残积一坡积层和冲积层等。残积一坡积层分布零星,受控于就地或近处基岩;冲积层较为发育,沿河谷两侧广布,组成河漫滩及河谷四级阶地。 岩浆岩县内加里东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全县有各类岩浆岩岩体37个,其中加里东期17个,燕山期20个,出露面积1049.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9%。岩性以花岗岩类岩石为主,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西部的营盘圩、戴家埔、大汾、黄坑、西溪、五斗江、高坪、汤湖、左安、南江、草林、禾源、珠田、泉江、巾石、碧洲等乡镇。
   构造遂川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赣西南坳陷区。其构造形变有褶皱、断裂、断陷盆地三种形态。 基底褶皱有遂川复背斜,位于万洋山一诸广山复式向斜的西翼,由寒武系地层构成,轴线北北西向延伸,轴面倾向北东,复背斜南端被德兴一遂川断裂斜切和弹前岩体侵入。盖层褶皱为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以宽展型褶皱为主,属遂川一永丰复背斜中珠田向斜,轴向北东,向北倾伏。 断陷盆地主要有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形成的遂川一万安盆地和五斗江一横石盆地。前者主要由上白垩统赣州组和南雄组构成,盆地沉积中心向南东深断裂一侧迁移;后者由上白垩统赣州组构成,北东向延伸,矩形,长约12公里,宽约3公里。 断裂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和东西向四组,往往成带出现,断裂延伸一般数十公里,部分长达百余公里,对成岩成矿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遂川T惠兴深断裂,走向北东,南西端延入上犹县,北东经万安至德兴,斜切遂川南端,控制了白垩系红盆的形成发展和加里东、燕山期岩浆岩的侵入;黄坳大断裂,境内经营盘圩、七岭、热水洲至新江横石延出县外,走向北东,倾向南东,控制了五斗江一横石盆地的形成发展和营盘圩、南风面花岗岩及铀矿(化)的分布。
  地貌
  基本特征遂川位于罗霄山脉中南段以东,地貌特征表现为北西部、西部、南部高,北东低,向北东倾斜。西缘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地势最高,一般主体山脉海拔标高1000一1500米,南风面山顶标高2120.4米,是全县最高点。自西南往北东,则过渡为低山丘陵,一般山顶标高500-1000米。北东边境遂川江出口处海拔仅82米,为全县最低点。县内水系发育,主要河流有遂川江和蜀水河,以笠麻顶至簣山峰为地表分水岭,将全县切割为北部由右江和左江组成的蜀水河流水系统,南部由右溪河和左溪河组成的遂川江流水系统。 地貌类型遂川地貌系统属陆地地貌中流水地貌类型,成因类型有构造侵蚀剥蚀地貌和河谷冲积地貌二类。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形态特征,全县可划分五种地貌单元:构造侵蚀中山地貌,面积337.0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90%;构造侵蚀低山地貌,面积513.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6.62%;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面积1895.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1.31%;构造侵蚀丘陵地貌,面积268.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70%;河谷冲积平原地貌,面积76.5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47%。
  遂川县地貌略图
  1.省界2.县界3.构造侵蚀中山地貌4.构造侵蚀低山地貌5.构造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
  6.构造侵蚀丘陵地貌7.河谷冲积平原地貌8.地貌类型界线9.地表分水岭山脉
  湘赣边境的罗霄山脉为南岭中部大庚岭的北支,近南北走向。罗霄山脉由北段一武功山,中段一万洋山和南段一诸广山组成。以山区为主体的遂川位于万洋山中南段和诸广山北段的东侧。县境内山脉皆为万洋山、诸广山及其支脉的余脉。
  万洋山主脉万洋山古称石含山,又作万阳山。其主脉雄踞于遂川与湖南省炎陵县之间的南风面,海拔2120.4米,为万洋山最高峰。万洋山主脉从南风面向北北东和南南西两个方向延伸。从南风面向北北东方向经遂川边境的暗垄尾、石凹坳、赵公亭、江西坳、平水山等峰延伸至井冈山、永新、吉安等县市,绵亘达115公里,其中遂川县境23公里;从南风面向南南西方向经县内边境的湖洋顶、秀风仙、总良里、交界岭等峰伸入湖南省境内,称八面山,绵亘达85公里,其中县境内20公里。万洋山主脉遂川段,海拔多数大于1500米,北北东一南南西走向,长43公里,组成“遂川屋脊”。
  石人公支脉从万洋山主脉的赵公亭至平水山一带向北东分一支,经井冈山市境至县边境的严岭嶂、三十六曲、石垄坳、石人公、向泰和、万安两县的边界延伸,绵亘80公里,其中县境内48公里。为蜀水和禾水分水岭。
  白鹤山一笠麻顶支脉从万洋山主脉的交界岭附近向北东东方向一支至天子地、鸡笼寨、古楼仙一带,折转北东经白鹤仙、莲花仙、五指峰、犁壁山、笠麻顶、装天湖、十八排等山峰向万安县境延伸,绵亘90公里,其中县境内达77公里。该支脉北东段为遂川江与蜀水之分水岭。
  莲花顶一佛祖仙支脉从古楼仙附近向北东东延伸至大山岗、滁峰仙一带,折转北东经莲花顶,隔草林小盆地,至观音坐莲、佛祖仙等峰涎伸40公里。该支脉北东段为遂川江上游左溪河、右溪河之分水岭。
  诸广山主脉诸广山紧接万洋山南段,其主脉起于上犹、崇义、桂东三县交界处的齐云山,海拔2061米,是诸广山的最高峰。从齐云山向北延伸经烂泥湖至杨何顶一带为诸广山主脉北段,长仅25公里,其中县境内12公里,猫鼻崀支脉为诸广山北段支脉。从杨何顶向北东方向经乌石崇、猫鼻良,延至南江西侧,长30公里,为左溪河上游与大沙水的分水岭。
  斗笠脑支脉从诸广山主脉北段的烂泥湖向北东分一支,沿遂川县的南东边界延伸,经仙人塘、石笋顶、五指峰、痢痢石、筑峰顶、瓜子岭、石窑里、斗笠脑、大岭脑、巾石脑冰口峰等山峰,至遂川县的最东角,向万安县境延伸,构成遂川与上犹、南康、万安等县的界山, 为遂川江与上犹江的分水岭。本支脉是县内最长的山系支脉,绵亘达105公里,县境内延伸达100公里。该支脉还向县境伸岀较多小分支和余脉,有从筑峰顶向北西行一支至观音山;从筑峰顶向北北东行一支至峨峰山;从斗笠脑向北彳一~支经笔架山至高岭脑;从斗笠脑向北东彳支经云岭脑,折转向北北东至十八排及兔子脑等。
   气象
  遂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无霜期长,境内气候差异较大。
   气温全县各乡镇历年年平均气温在15.1℃-18.7℃之间。年平均气温低于17七的有营盘圩和戴家埔2个乡;高于18.5℃的有黄坑、草林、珠田、枚江、碧洲、泉江;其余15个乡镇处于17℃~18.5℃之间。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气温为18.8℃,极端最高气温41.1℃(2003年7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6.0℃ (1991年12月29日)。
   地温县气象站1991—2003年.地面年平均温度21.3℃,较气温高2.5℃;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37.5(2003年),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13.9℃(2001年),地面极端最高温度72.0℃ (2003年8月2日),地面极端最低气温-9.4℃(1991年12月29日),全年地面温度不大于0℃的天数平均为22.6天。地下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地温多年平均值分别是20.6℃ ,20.7℃:、20.8℃、20.9℃。
   降水县境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之间,地理分布不均匀,县境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以上,遂川江平原和南江一黄坑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下,其他低山丘陵区年均降水量在1500-1800毫米之间。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各季、各月降水也很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4-67-9月较少,11-12月更少。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555.3毫米;年平均雨日数为213天,最多年雨日数为246天(1997年),最少仅173天(2003年);最长连续雨日数为21天(1996年3月14日至4月3日),最长连续无雨日数为34天(1998年12月8日至1999年1月10日);最大年降水量2259.9毫米(2002年),最小年降水量1150.7毫米(2003年)。
   霜县境各地在不同年份,霜期及初终霜日皆相差较明显。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无霜期287天,最长达337天(1994年),最短仅242天(1999年),相差95天;平均初霜日为12月2日,平均终霜日为2月17日,实际最早初霜日为11月10日 (1992年),最晚初霜日为1月5日(1995年),相差56天,实际最早终霜日为1月28日(1994、2000年),最晚终霜日为3月31日(1999年),相差62天。
   雪县境降雪不多,积雪天数也少。1991—2003年年平均雪日1.8天,年下雪最多天数6天(1996年),最大雪深度10厘米(2002年12月27日)。
   日照1991—2003年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667.6小时,平均日照率38%,最多年份为2020.6小时(2003年),最少年份为1385.0小时(1997年)。一年之中5—10月,每月日照均在120小时以上,尤以7、8月最多,日照率分别为61%和51%,平均每天近8小时;1一3月日照较少,每月都在100小时以下。
   蒸发量县气象站1991—2003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295.4毫米,最大年蒸发量为1565.3毫米(1991年),最小年蒸发量为847.6毫米(2002年)。一年之中7T月,蒸发量最大,约占全年蒸发量的42%;1—3月最少,仅占全年的13%ₒ 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极端最小相对湿度11%。一年之中冬春湿度大,夏秋湿度小。
   风1991—2003年年平均风速1.7米/秒,风向以北和东北风为主,仅5—7月以南和南西风为主。大风(瞬间风速M17.0米/秒)日数平均每年3.8次。1991—2003年全县气象要素平均值一览表
  水文
  径流遂川径流充沛。不同河流、不同地点、不同断面的径流均不同。据测记:滁洲水文站1991—2003年断面过水平均流量为13.5立方米/秒,最大年日平均流量为17.3立方米/秒(1997年),最小年日平均流量为8.73立方米/秒(2003年);禾源水文站1991—2003年断面过水平均流量为3.75立方米/秒,最大年日平均流量为5.54立方米/秒(2002年),最小年日平均流量为2.34立方米/秒(2003年)。
   水位全县各溪河水位有较明显差异。据测记:遂川江(遂川水文站,黄海基面)1991—2003年平均水位96.35米,最高101.41米(洪痕,1991年9月8日),最低95.65米 (2003年7月20日);右溪河(滁洲水文站,假定基面)1991—2003年平均水位24.61米,最高29.06米(2001年7月7日)撮低24.24米(1992年7月19日));左溪河(南溪水文站,假定基面)1991—2003年平均水位95.80米,最高100.32米(1991年9月7日),最低94.54米(1991年6月1日)。
  土壤
  遂川是江西省土壤类型最多的县份之一。县境内有水稻土、潮土、石灰土、紫色土、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等9个土类,14个亚类,51个土属,118个土种。 水稻土俗称水田,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耕作土壤,共有面积2282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9.28%,占全县总面积的7.26%。按其形态特征和基本属性分,有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等4个亚类,22个土属,61个土种。 潮土是河积物母质经开垦熟化的一种旱土。主要分布在遂川江两岸阶地及一些较大河溪的两侧o质地偏粗,爽水性能好,易耕作,宜种性广。全县有544.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39%,仅一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 石灰土是发育于石灰岩母质上,经开垦熟化的一种旱土,呈黑色,质地中壤,有效土层较厚,具石灰反应,结构好,通气性强。全县仅2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0.11%,分布在西溪乡煖水等地。仅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新江、枚江、雩田、五斗江等乡镇,面积7503.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4%O多为自然土壤,少数为耕作旱地。仅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2个土属4个土种。 红壤风化强烈,土层较厚,是县境较主要的土壤资源,分布广,总计面积达到210155.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6.84%₀多为山地自然土壤,部分为耕作旱地。划分为红壤、红壤性土、山地黄红壤等3个亚类,15个土属30个土种。 黄壤土壤酸性较强,水热状况较稳定,整个土层常呈潮润状态。全县黄壤面积23680.9公顷,占山地自然土壤的9.28%,占全县总面积的7.53%,主要分布县境西部各乡镇。划分为4个土属,共14个土种。
   黄棕壤处于海拔1200-1500米的地段,山地垂直带谱的中上部。面积8769.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79%,占山地自然土壤的3.44%。主要分布大汾、戴家埔、营盘圩、高坪等乡镇和五指峰林场大坝里分场。仅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
   山地棕壤处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的中山地段,山地垂直带谱的上部。面积1991.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0.63%,占山地自然土壤的0.77%₀主要分布大汾、戴家埔、营盘圩等乡镇和五指峰林场的大坝里分场。仅有1个土属1个土种。
   山地草甸土多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中山地段。表土层顶部常有5—10厘米厚的腐殖质层。全县共计面积6950.1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21%,占山地自然土壤的2.68%。据其成土母质的差异,分为2个土属3个土种。植被
  在中国植被区划中,遂川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县内植被丰富,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分属270余科790余属。
   珍稀古老植物县域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省级保护野生植物21种(详见本章第二节自然资源)。 淀粉类县境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水稻有早稻、一季晚稻、二季晚稻,品种分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其中80%以上是杂交品种(详见第六篇《农业》章)。 淀粉类除水稻外,还有小麦、大麦、养麦、玉米、高粱、慧改、小米、甘薯,板栗、土豆、土薯、木薯、芋、莲、慈姑、葛、菱、苦楮和蕨等百余种。 蔬菜类白萝卜、黄萝卜、火车头、浙大萝卜、本地白菜、上海青、三月蔓、四月蔓、五月蔓、佛手瓜、齐菜、芹菜、菠菜、苞菜、觅菜、韭菜、香菜、药菜、雍菜、花菜、海菜、黄花菜、黄芽白、大头菜、萬苣、冬瓜、南瓜、苦瓜、丝瓜、瓠子、黄瓜、凉薯、马铃薯、芋头、竹篙薯、脚板薯、长豆角、四月眉、蛾眉豆、刀豆、雪豆、茄子、辣椒、大蒜、葱、荷蒿、姜、草头、禾笋、豆芽、西红柿等近百种。
   油料类油茶、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花椒、油橄榄、红楠、樟、香樨、油桐、漆树、乌柏、粗糠柴、白檀等200余种。 果品类金橘、橘、柑、甜橙、柚、板栗、木瓜、枇杷、李、梨、刺梨、桃、柿、梅、枣、葡萄、拐枣、石榴、山楂、木通、榔藤、山杜英、中华獗猴桃、茅栗、山荔枝等百余种。
  用材类常见用材树种有500余种。分布普遍,数量较大的有杉木、马尾松、木荷、樟、楠、苦储、甜楷、擦木、青岗冰青岗、青榜、麻栋、枫香、拟赤杨、毛竹等。
  药用类药用植物1000余种,隶属150余科。常年收购的药材150余种。主要有:竹节人参(山七)、绞股蓝(江南人参)、杜仲、厚朴、黄连、天麻、草珊瑚、灵芝、七叶一枝花、黄柏、田七、牛膝、川苇、茯苓、大百部、十大功劳、龙胆草、忍冬藤、接骨草、钩藤、白芨、石斛、海金砂、贯众、远志、百合、三白草、雪胆、白果(银杏)、青皮(臭橙)、女贞子、南山楂、白芍、地黄、吴茱萸等。
   纤维类黄麻、芒麻、棕植I、拟赤杨、结香、雁皮、五节芝、构皮、淡竹、野芭蕉、木槿、象草等120余种。
   色素类茜草、厚皮香、白檀、盐肤木、桧木、紫茉莉、薯萇、铁冬青、黄梔子、觅菜等50余种。
   辣料类钩楮、蚊母树清岗、栓皮栋、枫香、钩藤等50余种。
   杀虫类雷公藤、苦楝、除虫菊、泽漆、毒藜、鸡血藤、边夹鱼藤等200余种。
   芳香类深山含笑、凹叶厚朴、木连、桂花、黄兰、白兰、桜、枫香、薄荷、满山香、山苍子、菖蒲、花椒、野桂花、草珊瑚等百余种。
  绿化观赏类悬铃木、梧桐、雪松、罗汉松、银杏、杜鹃、木兰、草兰、柏、胡桃、石竹、毛萇、樟、蔷薇、芸香、黄杨、冬青、凤仙花、绵葵、仙人掌、瑞香、桃金娘、木樨、夹竹桃、旋花、菊、棕桐、石蒜、铁树等150余种。薪炭类铁芒箕、继木、刺槐、马尾松、紫穗槐、胡枝子等。
   牧草类多以芒、刺芒、野古草、厥、大叶胡枝子、纤毛鸭嘴草、白茅、狗芽草等400余种。
   水生类篙笋、蒙养、莲藕、席草、范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茨草、浮萍、慈姑草、鸭舌草、节节草、水浮莲等40余种。
  第二节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遂川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多田少。2003年全县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有耕地30143.6公顷,林地235100.7公顷,园地3031.8公顷,水域8282.3公顷,居民点、工业用地8841.7公顷,交通用地1838公顷,其他用地21969.5公顷,分别占调查总面积309207公顷的9.75%.76.03%.0.98%268%,2.86%.0.59%和7.11%。与1991年全县土地资源调查相比,耕地减少4914.6公顷,下降1.59个百分点;林地增加3416.8公顷,上升1.1个百分点;园地增加2103公顷,上升0.68百分点;水域增加668.3公顷,上升0.22个百分点;居民点、工业用地增加413.6公顷,上升0.13个百分点;交通用地增加635.9公顷上升0.20个百分点淇他用地减少2322.3公顷,下降0.75个百分点。
  1991—2003年全县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
  注:表中各栏均为全县土地调查数据。
  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在世界动物地区划分上,遂川属东洋界范畴,具有大陆区系的特征;在国内属华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适宜动物繁殖。1960年以前,县内动物种类繁多,仅脊椎动物35目82科290余种。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植被破坏以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资源逐步减少,有些具有经济价值的转为人工饲养。1999年全县野生动物种类及分布状况调查显示,县境野生动物兽类27种,爬行类(陆生)21种,鸟类42种,两栖类11种。 兽类狐、狗耀潢耀潢鼬、鼬灌、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豹猫、金猫、林斑狸、獐、赤鹿潢鹿、小鹿、毛冠鹿、水鹿、苏门羚、斑羚、野猪、短尾猴、穿山甲、华南兔、松鼠、豪猪、竹鼠、刺猬。 爬行类蜥蜴、盲蛇、黑脊蛇、纹花林蛇、赤链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毛锦蛇、环纹游蛇、翠青蛇、灰鼠蛇、滑鼠蛇、乌梢蛇、铝色水蛇、中国水蛇、银环蛇、腹蛇、眼镜蛇、尖吻腹、烙铁头、竹叶青。
   两栖类中华蟾蛛、无斑雨蛙、金钱蛙、泽蛙、沼蛙、虎纹蛙、棘胸蛙、黑斑蛙、斑腿树蛙、肥嫄、东方蝶嫄。 鸟类池鹭、夜鹰、燕隼、环颈雉、白鹏、灰胸竹鸡、黄腹角雉、山斑鸠、珠颈斑鸠、杜鹃、草鹤、猫头鹰、翠鸟、兰翡翠、家燕、乌胸翡翠、啄木鸟、脊鸽、山椒鸟、白头鸥、伯劳、黑枕黄鹏、八哥、喜鹊、红嘴兰鹊、鹊鸠、乌鸦、画眉、红嘴相思鸟、麻雀、棕头鸦雀、黄眉柳莺、山树莺、大山雀、黄腹山雀、寿带鸟、灰喜鹊、黑卷尾、暗绿绣眼鸟、白腰文鸟、黑尾蜡嘴雀、金翅雀。 野生植物县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银杏、南方红豆杉、苏铁、水杉、大院冷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樟树、楠木、花桐木、厚朴、凹叶厚朴、福建柏、鹅掌楸、长苞冷杉、长苞铁杉、连香树、野茶树。属省二级保护的有杜仲、青钩榜、沉水樟、半枫荷、紫荆,属省三级保护的有紫茎、青皮木、饭甑稠、华南桂、红楠、水丝梨、黄檀、猴欢喜、小果石笔木、紫树、长蕊杜鹃、背绒杜鹃、三尖杉、竹柏、柳杉、实心竹。除此之外,县内主要野生树种还有杉木、马尾松、擦木、木荷、枫杨、枫香、油茶、油桐、乌柏、金橘、罗汉松、刺柏、柏木、泡花楠、白玉兰、深山含笑、桂花、甜楮、苦榇、杨桐、黄端木、梧桐、楞木石楠、光叶石楠、虎皮楠、合欢、皂荚、继木、杨梅、小叶栋、白栋清冈栋、板栗、锥栗、茅栗、水青冈、榜树、冬青、柳树、朴树、榆树、构树、柘树、香椿、苦楝、无患子、盐肤木、野漆树、酸枣、紫薇、喜树、拟赤杨、女贞、泡桐、棕植I、鸡爪械、刺槐、山胡椒、胡枝子、马甲子、胡颓子、乌饭、黄梔子、野山楂等。 【附录】遂川鸟道县境西部的营盘号、戴家埔、高坪、汤湖等乡镇地处罗霄山脉万洋山系、诸广山系南风面、齐云山和八面山之间的低山髙丘,特殊地貌形成一条峡谷。每年“清明”、“白露”前后,以东南向西北、西北向东南的风向构成南鸟北飞和北鸟南飞的气流,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千百年来的遂川鸟道。1999年秋,县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候鸟通道进行专项调查,发现在此鸟道迁徙停歇的候鸟有98种,其中受国家及中日、中澳保护协定的候鸟55种。2002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遂川召开“中日江西营盘坪鸟类环志研讨会”,日本鸟类专家、国家鸟类环志中心和湖南、湖北及江西省野保部门的领导、专家等共59人参加研讨。研讨期间,将捕捉的188只鸟在脚上套环标志后放飞,用以跟踪掌握鸟类的生活习性。同年,县林业局从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专购2个特制的工作棚,安装电话,配置用具,建起营盘号鸟类环志站和“牛头坳”鸟类保护站,成为林业部门观察、研究、环志、保护候鸟的场所。2003年9月15—28日,在营盘圩举办“江西鸟类环志培训班”,国家鸟类环志中心的3位专家莅临培训班指导授课。培训期间共捕捉鸟51种323只,并全部环志,其中池鹭102只,红嘴相思鸟31只,栗苇鹅24只,属国家二级以上保护的鸟类有仙八色鹤、红角鹄。2004年9月10日至10月5日,在营盘+于进行第三次鸟类环志工作,国家鸟类环志中心、黑龙江省青峰林场鸟类环志站、省市野保部门的专家等共计30余人参加了这次鸟类环志工作。期间共捕捉环志鸟72种1737只,其中池鹭1030只,黄苇鹅118只,牛背鹭85只,栗苇升鸟70只,红嘴相思鸟61只。同年12月6日,在江西遂川候鸟通道鸟类环志及吉安市鸟类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确认遂川候鸟通道和广西的桂林、云南的大理为中国鸟类迁徙的三条重要通道之一。
  矿产资源
  县内已知矿(化)点352个。已知矿种有金、鸽、镁、稀土、铀、锡、银、铜、钮、铁、铅、锌、镰、皱、锭、钮、镉、饰面用花岗岩、石英岩、硅石、水泥用泥灰岩、滑石、钾长石、高岭土、瓷石、白云岩、石灰石、萤石、叶腊石、耐火粘土、水晶、云母、磷灰石、重晶石、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料、砖瓦用黏土、泥炭、煤、地热、矿泉水等共41种。其中金、饰面用花岗岩、地热、白云岩型镁矿、石英岩5个矿种居吉安市首位。
  金矿遂川金矿资源有沙金和岩金,金矿(化)点45个。砂金矿主要分布在草林、珠田、南江、衙前、禾源等地,矿体赋存在现代河床、河漫滩中,部分矿体赋存在一级阶地或二级阶地中,富矿层为底部含泥砾石层,沙金品位一般0.1克/立方米~0.3克/立方米,最富2.3047克/立方米。岩金矿主要分布在草林、南江、左安、高坪、黄坑、大汾、衙前、新江、五斗江、巾石、枚江、碧洲等地,含矿围岩有寒武系地层、侏罗系地层和加里东期花岗岩体,金矿类型有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带石英脉型、层控型。
   全县已探明砂金资源储量1.042吨,岩金资源远景储量10.71616吨。
  钨矿已知钨矿床(点)34处,铸矿类型为石英脉型黑钩矿,主要分布在碧洲、左安、大汾、戴家埔、大坑、营盘圩、禾源等地。已探明铸矿资源储量26068.4吨,保有资源储量3149.4吨。
   镁矿白云岩型镁矿分布在珠田坑口、浮桥、禾源严塘等地,属石炭系下统大塘组地层,覆盖层厚度2~9.74米。
  稀土遂川稀土矿有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型中轮富错枚轻稀土矿和基性岩岩体型稀土矿。分布在大汾、西溪、黄坑、高坪、左安、南江、禾源、珠田、泉江、巾石等地,矿体分布似鱼群状,单个矿体规模小。
   铀矿分布在大汾、营盘圩、大坑、衙前、雩田等地,探明小型富矿床3处,矿点7处。
   锡矿分布在大汾等地,与铸矿、黄铜矿、银矿伴生。淋洋仙发现富锡矿脉,品位2.57%,属石英脉型餌锡矿。
   银矿分布在大汾、戴家埔、草林、南江、左安、黄坑、衙前等地。属多金属石英脉型银矿,品位50克/吨一800克/吨。
  饰面用花岗岩分布在禾源、汤湖、高坪、大汾等地。其中禾源花岗岩为红色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露天开采条件好,探明矿石资源储量534.79万立方米。 石英岩分布在大汾滁洲片至黄坳,矿体长度4~10公里,宽数百米至1公里,地表风化强烈地段常见石林地貌。简测探明122b级资源储量213.32万吨,333级资源量731.85万吨,远景资源量3780.68万吨。
   硅石分布在巾石、戴家埔、大汾、营盘圩、高坪、禾源等地,探明资源量46.55万吨,远景资源量50万吨,矿石品位Si0₂97.0%~99.45%o 滑石分布在禾源、珠田等地。远景资源量58.57万吨。 钾长石有岩体型和伟晶岩型两种类型。已开发的钾长石矿属伟晶岩类型,分布在巾石、戴家埔、大汾等地。已简测探明伟晶岩型钾长石矿资源储量5.0908万吨,岩体型钾长石矿资源储量3.4万吨。 水资源河流水系县内有遂川江和蜀水两大河流,均属赣江一级支流,为吉安市五大河流之二,构成县内两大流域。县内水系发育,河网密布,集雨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共有165条,总长度1459.1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6公里,其中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或长度为10公里以上的有43条。 遂川江又称泉江。自县城西南端李派渡左溪、右溪两河汇合而成,向东北方向流经泉江、枚江、雩田、碧洲等乡镇,至万安县桂江乡水背洲出境,并在罗塘注入赣江。全长43.5公里,其中遂川境内23.5公里,河道平均宽150米,平均坡降1.3%。,年均流量100.54立方米/秒。自县城以下沿江两岸注入的小溪河,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22条,其中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或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主支河有7条。 左溪河又称草林河、南支河。发源于湖南省桂东县境诸广山的白沙坳,流经高坪、汤湖、左安.南江、草林、珠田、泉江等乡镇,于县城李派渡与右溪河汇合。全长91公里,流域面积97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0.7%。,多年平均径流量31.87立方米/秒。南江口至县城段河宽50-80米。左溪河水系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溪河共有52条,其中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或河长10公里以上的主支河有14条。 右溪河又名大坑河、北支河。发源于湖南省桂东县境的龙潭脑,即万洋山主脉南段东麓石含山中,流经县境营盘圩乡、戴家埔乡、大汾镇进入井冈山市下七乡,于罗洪口重入县境,再经堆子前镇入大坑乡,至县城李派渡与左溪河合流。全长133公里,平均河宽60米,流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平均坡降7.3%。,多年平均径流量49.39立方米/秒。右溪河水系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溪河共有76条,其中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或河长10公里以上的主支河有13条。 蜀水左江和右江在双桥乡江口合流后称蜀水。流经双桥乡湾洲、东垓、马埠,至山坝入万安县境,向东北过泰和县苏溪、马市,于泰和上田蜀口洲注入赣江,县境江口至山坝16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7.6立方米/秒。江口以下县境内有潭溪水等支流注入。 左江又称衙前河,系蜀水上游左源之主要支流。发源于井冈山市境内的江西坳,流经黄坳至南坪附近注入县境五斗江乡,再流经衙前镇双境、溪口、衙前、沿桥后入双桥乡江口与右江合流为蜀水。全长64公里(县境内长36公里),平均河宽30米,平均坡降25.2%。。自两岸注入左江的小溪河,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13条,其中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或河长10公里以上的主支河有5条。右江又称新江河,系蜀水上流右源之主要支流。发源于井冈山市湘洲桃子坪,流经五斗江乡车坳、联桥,新江乡大旺、新江、富溪,入衙前镇段尾、士高,于双桥乡江口与左江合流为蜀水。全长44公里(县境内长32公里),平均河宽25米,平均坡降16.6%。。自两岸注入右江的小溪河,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21条,其中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或河长10公里以上的主支河有4条。 地表水全县共有地表水资源量为40.0181亿立方米,其中过境客水6.4380亿立方米。以2003年人口和耕地数量计算,全县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7666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0437立方米,两者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一个地表水较丰富的县份。 地下水遂川地下水资源不丰,以潜水为主,兼有少量微承压水,分布在遂川江流域(含左、右溪河)第四系砂砾石岩层的孔隙和基岩裂隙之中,靠大气降水和稻田持水的下渗补给。从类型上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红层碎屑岩类裂隙水4类。水质及其化学性质上.主要属于HCO3—CL—K+Na型^HCO,—Ca型和超标的氟猛型3种。全县各类地下水枯季天然资源量共计为每日58.0246x10。吨,年均总产水量4.5867亿立方米,其中基岩裂隙水占总量的82.46%。 地下热水县内出露的地下热水有汤湖、樟木坑、热水洲、坑口和高源等5处。其中,地处泉江镇的坑口和高源两处水量小,水温低,利用价值不大;汤湖、樟木坑、热水洲3处热水均出现在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带上,属断裂承压上升泉,水温较高,水流终年不断。汤湖地热泉位于汤湖镇汤湖村,分布面积23万平方米,热水呈泉群沿东西向断裂涌出。地表最高水温82.1℃,最高孔底(520米)温度87.9℃ ,地热增温率为1.9℃/百米;孔口最大压力1.88公斤/平方厘米,平均最大自流热水量21.45升/秒,昼夜流量2050立方米。按优势离子分类,水质属重碳酸纳T丐质水;按成因分类属氮气弱碱性硅酸水。樟木坑地热泉位于左安镇樟木村水塘中,分布面积0.1万平方米,泉水以冒泡翻砂涌出,气泡成串珠状,地表水温40°C~42°C,具H2S气味,自流热水量1.243升/秒,水质属碳酸一重碳酸纳型。热水洲地热泉,位于大汾镇竹坑村岭下热水洲小河西岸的河漫滩中,沿河岸以泉群形式涌出,分布长度100-150米,宽约10米,地表水温6代,自流热水量5升/秒冰质清澈,pH值为8.8,偏碱性,属重碳酸—钾纳型。 水能资源县境高差大,雨量丰沛,水能较为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29.7085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有20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67.32%。1990年以前已开发15734.8千瓦,仅占可供开发量的7.86%ₒ1991—2003年,新增开发水能资源35950.2千瓦,达51685千瓦,占可供开发量的25.84%。全县主要河流及水资源分布情况(续表)第三节自然灾害
  遂川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风雹、冰冻、地质灾害、虫疫等,其中暴雨或因暴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容易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
   洪涝
  遂川是水灾多发区,暴雨或特大暴雨往往导致洪涝灾害。1991—2003年全县遭受大小洪灾20余次,其中1991年为全县性洪灾,2002年损失最大。
  1991年9月4—8日,受16号台风影响,全县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高坪降雨量505毫米,县城245毫米。7021时30分,枚江乡下湖村进水深近2米,960多人被洪水围困。8日9时05分,夏溪水文站洪峰水位83.88米,比历史最大的1960年高出0.12米。导致全县30个乡镇212个村26万人口受灾,倒塌房屋608栋3257间,因灾死亡16人,伤14人;死亡家禽畜6961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9000公顷;遂桂、遂井公路塌方124处,损毁河堤71公里、陂坝34座、山塘16座、水电站15座、输电线路50公里、通信线路28公里。
  1992年3月16—31日连降16天中到大雨,局部地方降暴雨,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县25个乡镇245个村13万人口受灾,倒塌民房346栋1183间,因灾死亡4人,伤13人; 死亡耕牛150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867公顷;冲毁堤坝、陂圳70多处20公里,毁坏公路58处6.2公里、桥梁8座。
  1992年7月5—6日,全县普降暴雨,36小时雨量在90—140毫米,造成全县22个乡镇173个自然村8万多人受灾。倒塌房屋662间,因灾死亡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15.2公顷,牲畜死亡210头;冲毁公路29处,毁坏路基面4公里;损坏输电线路27杆1000米、通讯线路14杆;损坏堤防6公里,堤防决口227处,损坏护岸64处、水闸56座,冲毁塘坝155座,渠道决口7公里,损坏渡槽10座、桥涵48座。
  1997年5月15日横岭、雩田,5月18日枚江、巾石,6月1日泉江,6月5日大汾、西溪,6月8日双桥,6月20日汤湖,6月21日七岭、大汾、滁洲,7月3—10日禾源、新江等乡镇遭受暴雨袭击。全县17个乡镇受灾,受灾人数15.3万人,倒塌房屋412间,压死5人,压伤6人,雷击死亡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70.2公顷;堤防决口48处4.4公里,渠道决口22公里,损坏桥涵193座,冲毁大小水陂123座。
  1999年7月14—15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14个乡镇81个村7.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80间,因灾死亡1人,伤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60公顷,毁坏农田106公顷;冲毁公路16.9公里,公路塌方52处,冲毁河堤3.5公里、水圳8公里、水陂7座、桥梁26座;倒塌输电线杆75根,损坏输电线路1.5万米。
  2002年7月1日,全县暴雨,造成2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1万人,进水号镇9个,积水3个,造成28个企业停产;倒塌房屋12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160公顷,冲毁鱼塘172公顷;公路中断23条次;冲毁水陂203座,冲坏水圳371条,堤防决口352处,损毁机电泵站51座,损坏水电站1座。2002年9月13—14日,受18号台风“黑格比”倒槽和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共同影响,全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13日20时至14日14时18个小时全县平均降雨量超过150毫米,其中堆子前镇265.8毫米,五斗江乡241毫米,珠田乡226毫米,禾源镇210毫米浪江镇180毫米,大汾镇150毫米。14日15时30分,遂川江县城洪水位达99.24米,超警戒线0.24米。全县水库、山塘暴满,溢洪道过水1米以上。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县20个乡镇325个村18万人口受灾,受淹乡镇5个,被困村庄159个,被困人口4.5万人;引发山体滑坡5000多处,倒塌房屋8300间,因灾死亡28人,伤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731公顷,泥沙埋没农田670公顷,死亡家禽畜5350头(只);损坏堤防31公里,堤防决口360处,损坏护岸900余处,冲毁山塘37座、水陂210座、水圳403条,渠道决口92公里,损坏水库78座、渡槽31座、桥涵260座、机电泵站42座、水电站3座;冲毁公路87公里、桥梁180座;损坏输电线路1.3万米、通讯线路3.5万米。
   干旱
  县内夏秋之交,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高温少雨,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干旱指数加大,造成伏旱或秋旱,甚至伏旱连秋旱。
  1991年,全县大旱。6月21日至8月2日持续高温少雨。受旱农田面积14646.8公顷,其中断水5446.7公顷,开裂3666.7公顷,发白2666.7公顷,枯萎466.7公顷,二晚因旱未插秧2400公顷。
  1998年,全县大旱。6月24日至8月8日全县高温少雨,特别是8月份伏旱连秋旱。全县受灾农田面积15600公顷,其中断水7266.7公顷,开裂3933.3公顷,发白2800公顷,枯苗无收1600公顷,其他经济作物,水产品产量明显下降。同时还造成部分乡镇人畜饮水困难。
  2003年,全县大旱。自6月下旬以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35T以上高温持续40多天,各地总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95.8%。全县大部分小河处于断流状态,遂川江县城河水流量只有常年流量的5%,水库、山塘基本干涸。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1471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2240公顷),水稻重灾面积6133公顷,绝收面积3200公顷,二晚无水栽插2639公顷。饮水困难人口8.2万人大牲畜5.6万头。
   风雹
  县境每年四、五月,气温回升,常有北方冷空气南侵,有时冷暖空气反复拉锯,形成强风冰雹,往往造成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
  1991年4月25日,双桥乡遭龙卷风袭击。5月26日,枚江、瑶厦、雩田等部分地区遭受跑线风袭击,造成部分房屋倒塌,近130公顷早稻受损。
  1992年4月5日,瑶厦、珠田、泉江、盆珠等4个乡镇遭受冰雹袭击,15个村3784户农户受灾,损坏房屋3084栋、农作物933公顷。
  1993年4月21日,黄坑、南江、左安、禾源、珠田、瑶厦、泉江、草林、七岭、扬芬、营盘圩、高坪等12个乡镇遭受程度不同的冰雹袭击,46个村7170户农户受灾,损坏房屋1500多栋、农作物493公顷。
  1994年4月6日,盆珠、瑶厦、雩田、泉江、横岭、大坑等6个乡镇遭受10级以上龙卷风和冰雹袭击,致使44个村8857户、4.4万人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1330公顷,损坏房屋8840间,损坏电线杆605杆、输电线路3万米。
  1995年4月9日凌晨5时30分至6时30分,遂川遭受风力10级、风速25米/秒的魁风袭击,枚江、雩田、盆珠、瑶厦、泉江、碧洲等6个乡镇46个村8200户、4.8万人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1460公顷,倒塌房屋83栋498间,倒塌水泥电线杆96根,损坏输电线路1.8万米,损坏广播通讯线杆80余根,部分乡村输电和通讯中断,105国道洪门桥头塌方堵塞。因灾致伤12人,死亡牲畜35头。
   冰冻
  遂川无霜期长,雨雪冰冻天气不多。
  1991年12月27—28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县内普降大雪,形成雨雪冰冻天气,致使汽车运输中断2天,其中105国道洪门段有5000多辆汽车、1万多名乘客受阻。
  1996年2月17—18日,县内连降10多小时数年罕见的大雪,遭受一场特大的春雪冻害袭击,致使5个乡镇35个村4820户、2.4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41公顷,倒塌民房65间,损坏民房840间。
  地质灾害
  遂川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岩石风化强烈,地表岩土体稳定性差,暴雨和特大暴雨常引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暴雨型山洪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县。1991-2003年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40多次,其中造成人员伤亡20余次。
  1991年5-6月,暴雨引发高坪、营盘圩、戴家埔、大汾、堆子前、左安、南江、草林、珠田等乡镇发生地质灾害412处,毁损房屋224栋,因灾死亡5人,伤4人。
  9月6-8日,县内普降暴雨。高坪、汤湖、左安、杨芬、营盘圩、戴家埔、七岭、滁洲、大汾、堆子前、西溪、黄坑、草林、上坑等乡镇发生地质灾害988处。县乡公路中断6条,毁损民房608栋,因灾死亡16人,伤14人。
  1992年3月23—28日,暴雨引发雩田、横岭、上坑、珠田、左安、南江、黄坑、草林等乡镇地质灾害175处。毁损房屋75栋,公路塌方6.2公里,因灾死亡4人,伤13人。
  7月5-6日,暴雨引发9个乡镇地质灾害132处。毁损房屋121栋,公路塌方7400米,因灾死亡4人。
  1993年5月26日,暴雨引发高坪、营盘圩、左安、滁洲、大汾、堆子前、衙前等乡镇地质灾害224处。毁损房屋124栋,因灾死亡7人。
  1994年6月15—22日,暴雨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613处。受灾乡镇有高坪、南江、草林、禾源、珠田、戴家埔、七岭、大汾、西溪、堆子前等,毁损房屋201栋,因灾死亡5人。其中堆子前七坪村联洲组竹山排山体滑坡长126米、宽500米,山体开裂0.8-2米,滑坡体体积18.9万立方米,毁损民房9栋,威胁16户80余人的人身安全。
  1995年5月29日至6月4日,暴雨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140处。受灾乡镇有戴家埔、七岭、大汾、西溪、堆子前、南江、衙前、横岭、五斗江、新江、双桥、大坑、上坑、草林、碧洲、枚江,毁损房屋74栋,因灾死亡3人。
  1996年4月25日,暴雨引发山体崩塌、滑坡84处。受灾乡镇有五斗江、新江、双桥、衙前,毁损房屋52栋,因灾死亡5人。
  9月9日,暴雨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406处。受灾乡镇有营盘圩、戴家埔、七岭、滁洲、大汾、西溪、堆子前、高坪、汤湖、左安、黄坑、南江、草林、珠田。暴雨引发湖南省桂东县桥头、大地乡泥石流,冲毁遂川县境内沿河建筑设施,毁损房屋71栋,因灾死亡6人。
  1997年5月15日至6月21日,暴雨使五斗江圩场附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输电线路受损,6户房屋损坏,威胁20户人身安全。全年暴雨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193处,毁损房屋103栋,因灾死亡10人,伤6人。
  1998年3月9日,暴雨引发南江乡中顺村山体滑坡,因灾死亡2人,伤2人。6月,暴雨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346处,受灾乡镇有枚江、堆子前、西溪、营盘圩、大汾,毁损房屋142栋,因灾死亡8人。
  1999年4月17日12时05分,暴雨引发泉江镇新寨村狮形采石场山体崩塌,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砸毁手扶拖拉机一台。
  2001年7月6日,暴雨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506处,受灾乡镇10个,受灾人口1.66万人,倒塌房屋256栋2025间,泥石流冲毁耕地114公顷,冲毁通讯光缆6.5公里、线杆148根,冲毁供电高压线杆73根冲断省际公路2条、乡道10条,七岭至营盘圩乡供电、交通、通讯中断。
  7月16日,暴雨引发西溪乡茶洞村窑下组山体滑坡,倒房2栋。高坪镇水口村正城组山体滑坡2700立方米,堵塞省际公路6天。
  2002年7月1日和7月7日,遭大暴雨袭击,全县14个乡镇发生272处山体崩塌、滑坡。受灾乡镇有南江、巾石、禾源、左安、堆子前、黄坑、大坑、珠田、泉江、枚江,损毁房屋175栋571间,公路山体滑坡31处,塌方量11850立方米,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
  9月13—14日,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全县12个乡镇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2691处。毁损房屋1763栋,因灾死亡28人,伤38人,泥石流冲毁农田735公顷、道路254公里、桥梁191座、水利设施672处。
   生物灾害县内农作物、森林病虫害、家畜家禽传染病较频繁,但一般都能有效防治,成灾不多,损失较小,影响不是很大。 农作物病虫灾1991年,县境早、晚稻发生稻飞虱虫害,受灾农田9600多公顷,稻谷减产937.5吨。1999年,巾石、碧洲、枚江等乡镇发生新的水稻害虫稻瘻蚊,受灾面积约660公顷。2001年,县境早稻发生稻瘟病,尤以盆珠为甚,全县受灾稻田1300多公顷,稻谷减产1000余吨。2003年,枚江、雩田、泉江等15个乡镇发生水稻卷叶虫灾害,受灾面积达5300多公顷,稻谷减产350吨以上。 林木虫灾1993年,雩田、盆珠、泉江、瑶厦、枚江、巾石、碧洲等地发生松毛虫危害,受灾面积241公顷。1995年冲石、盆珠、泉江等地发生松毛虫危害,受灾面积120公顷。2001-2003年,云岭林场、五指峰林场、草林采育林场等地山场先后发生萧氏松茎象危害,受灾面积2000多公顷。

知识出处

遂川县志 1991-2003

《遂川县志 1991-2003》

出版者:江西人氏出版社

《遂川县志》共24篇,内容包括:地理、改革开放、三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综合、 农业 林业、工业、商贸、财政 税务、金融保险、旅游名产、政法、国防建设、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遂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