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火土之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王国》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443
颗粒名称: 柒 火土之魂
分类号: K876.3
页数: 8
页码: 049-056
摘要: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因此,有人形象地把陶器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兀0新干先民们同样烧制了精美的陶瓷器。
关键词: 新干商墓 陶瓷器

内容

前面我们讲了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其功能主要是祭天祀祖、宴飨宴客、歌功颂德。我们也知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炊器、食器和酒器等。但这并不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器具,那么,先民们日常用的器具是什么?据传,天火赐给祖先美味的熟食,烤是最早出现的烹饪,从此,中国人就开始了一场食不厌精的美食文化,不断研究出更好的炊煮方法和器具。时间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森林中有一堆篝火烧红了旁边的黏土,成为板结状,变得非常坚硬,智慧的灵光在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闪过,他和族人们一起捏泥做形,犹如漫漫长夜渐露曙光,终于烧制成第一个蒸煮、储存食物的器具一一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因此,有人形象地把陶器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新干先民们同样烧制了精美的陶瓷器。新干商代大商墓出土完整和已复原的陶瓷器139件,数量之大在商代遗存中极为罕见。这批陶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红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类有鬲、鼎、釜、罐、瓮、大口尊、豆、盆、盘、簋、钵、壶、罍、筒形器、器盖、纺轮等。纹饰主要为圈点纹、凹弦纹、细绳纹、云雷纹、方格纹、网结纹、曲折纹、篦纹、附加堆纹和燕尾纹等,与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相比,新干陶器具有更多的吴城文化地域特征。从造型、纹饰质地来看,大洋洲商墓无釉陶器上的中原文化因素与吴城文化因素并存,而硬陶与原始瓷则是纯粹的吴城文化器物。
  为了更好地认识新干商墓出处的陶瓷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吴城遗址。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吴城乡,在新干大商墓以西,直线距离20公里左右,1973一2002年共进行过10次发掘,提出了以吴城遗址为代表的“吴城文化”,是一支有自己的分布地域和自身文化特征,又受到商文化强烈影响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与发掘,确立了江南地区商代文化的年代学标尺。历年的发掘和研究,可将吴城遗址的文化堆积划分为三期。吴城文化一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红陶,印纹硬陶比例小,有少量原始瓷。器类有鬲、深腹罐、甑、鼎、豆、罐、盆、尊、大口尊、缸、四系罐、钵、盂、碗、器盖等。其中深腹罐和敛口四系罐只见于一期。这其中,鬲为侈口,卷沿,高颈,高裆,颈腹间无折度,袋足肥大,高大于宽,通体饰粗绳纹或附加堆纹。罐为小口,广肩,颈和肩饰几周圆圈纹,通体压印方格纹,挂灰褐色釉。尊为瓷质,较粗肥,小口,短颈,窄弧折肩。假腹豆为折沿,浅盘,高圈足,盘外腹壁折角不明显,足上带十字镂孔,饰粗弦纹。除假腹豆外还有高圈足浅盘豆和矮圈足深腹豆。一期陶器的纹饰以粗绳纹为多,鬲、盆等器上常通体饰粗绳纹。敛口罐、大口尊等的肩、颈部多饰附加堆纹。圈点纹和弦纹只见于折肩罐上。
  吴城文化二期的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印纹陶和原始瓷增多。器类又增加了原始瓷罐、球腹罐、瓮、擂钵、圈足盘等。1973年第一次发掘时曾清理了10座二期商墓葬,1975年第四次发掘时清理了3座商墓葬,1987年第六次发掘时清理了1座商墓葬,这14座二期商墓葬的器物组合均以鬲、罐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加尊、豆、鼎、瓮、盆、钵、等。二期的陶鬲已为短颈,矮裆,颈腹间有折痕,高宽相等,饰细绳纹和圈点纹。此外又新出两种鬲,一种在口沿上设一对附耳,颈部饰圈点纹,颈以下饰细绳纹和绳索状附加堆纹。另一种为联裆鬲,颈部饰圈点纹,颈以下饰细绳纹和扉棱、乳钉。小口折肩罐为广弧折肩,肩部外鼓而不似一期罐那样略显内凹。尊体型变长,尖唇向下斜,高领,窄斜折肩,口径与肩径相同或略大。假腹豆为浅盘,盘外腹壁折角明显,圈足上一般不再饰十字形镂孔。高圈足浅盘豆胎质坚硬,通体施青灰色釉,盘下和足上饰弦纹、圈点纹。陶器纹饰主要为圈点纹、弦纹、细绳纹,锯齿状压印纹和燕尾纹。在器物颈、肩、圈足和器盖下缘饰一周或两周上下为弦纹的圈点纹,这是二期陶器最常见的装饰风格。
  吴城文化三期陶器仍以灰陶占多数,但印纹硬陶、原始瓷进一步增加。常见器形有鬲、鼎、豆、罐、盆、尊、大口尊、缸、钵、碗、器盖,并新出了壶。1973年清理了三座三期商墓葬,商墓中陶器组合以罐和鬲为主,此外还有豆、尊、盂。同二期商墓相比,似乎器类较少。三期陶鬲多为泥质灰黄陶,个体小,陶质松软,颈腹折度明显,联裆,宽大于高,以细绳纹为主,但素面鬲增多。小口折肩罐为广平折肩,口更小,肩宽而近平。尊体型更加瘦长,窄肩,肩折度不甚明显,颈和肩上已无圈点纹。豆由前两期的假腹豆演变而成,盘与足间已无折痕。矮圈足深腹豆的圈足变矮,盘更浅。三期仍多细绳纹,但素面陶增多,只有折肩罐、碗、器盖等上还有圈点纹和弦纹。
  在这连续发展的三期文化中,第一期年代相当于二里冈上层(公元前1427年一公元前1330年),第二期与殷墟早期相当(公元前1370年一公元前1195年),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晚期(公元前1205年一公元前1038年)。
  新干商墓出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但釉陶和原始瓷较多,占总数的20%。这一比例高于吴城遗址二期的5.08%,又低于三期的29.2%。但新干商墓为一大商墓,这两类器物的比例应当高于地层中出土的同时期的同类器物。新干商墓陶器组合基本一致,只是类别和数量更丰富。从器形上看,新干商墓的陶器也与吴城文化二期陶器相同。
  鬲均为折沿,方唇,高颈,颈腹间多有折度,分界明显,分裆较高,器物高大于宽或高宽相等,器身普遍饰细绳纹,颈和肩部饰圈点和凹弦纹,素面鬲少。鬲是商代中原地区最典型的器种,江西地区商代以前的土著文化中从未发现过鬲,出现鬲已到了商代中期,而且新干鬲的质地为中原常用的软陶,这都说明新干陶鬲受中原商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但另一方面,商代中原文化陶鬲均为分裆,而这件陶鬲却是拱形联裆。此外,鬲器身满饰绳纹,也与商文化陶鬲风格大异。
  小口折肩罐为圆唇,窄平沿,短颈,广弧折肩,小凹底。颈和肩饰圈点纹和弦纹,腹部饰细绳纹,也有少数为素面。大多为釉陶或原始瓷,是吴城文化中最常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种瓷器型,其形制纹饰与吴城文化址二期罐接近。
  原始瓷高领罐为折沿,敞口,长颈,宽折肩,腹向下收,壁内弧,平底。颈、肩、足饰圈点纹和弦纹。此器造型飘逸,为中原未见,与吴城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二期同类器相同,第六次发掘时采集到1件类似的凹腹罐,仅纹饰为弦纹和方格纹。
  尊多为敞口,高领,窄折肩,弧腹,凹底。器瘦高,口径大于肩径,颈和肩腹转角处饰圈点纹和弦纹,腹和底部饰斜细绳纹。此种尊为新干体积最大的陶器之一,表现出高超的制胎工艺,与吴城遗址二期尊基本相同。
  豆为泥质陶,均为平折沿,浅盘,喇叭形高圈足。依足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弧腹,圈足外撇,足饰圈点纹和弦纹,中部有3个十字镂孔。这与吴城二期高圈足豆完全相同。另一种为折腹,圈足上有四凸棱,下部为折棱座。具有类似风格的折棱座豆在九江神墩下层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中已出现,并与喇叭形高圈足豆同出。但神墩豆把较短,上细下粗,且柄上无凸棱。类似的折棱豆在角山商代晚期窑址也有,并可在筑卫城、樊城堆和新余拾年山等新石器晚期遗址中找到雏形。可见这种豆在江西商代及更早的遗址中也很常见,新干的这种豆上饰吴城文化二期最流行的圈点纹。
  翁为小口,束领,广肩,凹底。饰方格纹,或饰圈点纹、弦纹和细绳纹。这与第四次发掘出土的吴城文化二期翁相同。
  盆为折沿,方唇或圆唇,颈腥分界明显,深腹,凹底,有的还带圈足,颈下饰圈点纹和弦纹。这与吴城一、三期颈腹间无折度的盆差别大,而与吴城文化二期盆相同。
  壶为敞口,高颈,折肩,斜弧腹内收,圜底,矮圈足外撇。肩部有一对贯耳。颈、肩、足饰圈点纹和弦纹。吴城遗址在第四次发掘中出土过一、三期的泥质灰色硬陶壶,为直口,扁圆腹,圈足,肩部有一对桥形纽。新干商墓出土的壶与其差别较大。第六次发掘时出土一种吴城文化二期的敞口尊,为折沿,高领,折肩,腹壁斜直,圜底微内凹,饰弦纹和方格纹。新干商墓壶与之接近,仅多贯耳和圈足。
  罍为直口,广折肩,弧腹内收,圜底,矮圈足外撇。肩部有四贯耳,肩和足饰圈点纹和弦纹。吴城遗址第六次发掘时出土和附加堆纹。这两件器物的区别在于四系罐无圈足,因此新干的罍有可能是从吴城文化一期的四系罐发展而来。
  筒形器为尖唇,直口,筒形深腹,底内凹,口下及近底部各横刻一周方向相反的燕尾纹。器物形制特别,制作十分精致。这与吴城文化二期的直口筒形罐相近,仅后者壁略有弧度,带双耳,饰弦纹和方格纹。
  釜为侈口,束颈,腹下,圜底,颈有对称圆孔,孔外有瓦形耳。通身饰网结纹。这与吴城遗址第四次发掘的二期侈口束颈鼓腹圜底盂相近,仅盂无耳和圆孔。
  器盖较多,均为圆形伞状,菌状捉手,多数边缘内有矮子口,饰圈点纹和弦纹。伞状器盖在吴城遗址中变化非常明显,吴城文化一期子口很长,二期变短,三期子口已基本退化。新干商墓的器盖明显具有吴城文化二期的风格。曾有2件器盖出土时扣在折肩罐上,因此一些器盖可能与折肩罐配套使用。
  在新干商墓出土陶器中,除筒形罐饰燕尾纹、釜饰网结纹、簋饰细绳纹外,几乎所有的器类都以圈点纹和弦纹为主纹,甚至连吴城遗址中不见的陶罍和折棱豆都以此为装饰,新干商墓陶器这一最主要的装饰特点,也与吴城文化二期盛行此种组合纹饰相吻合。除此之外,新干商墓陶器上常见的细绳纹、方格纹、燕尾纹等也是吴城文化二期最主要的纹饰。
  毋庸置疑,陶瓷器一般是推定遗存年代最可靠的依据。通过对新干商墓的陶器与吴城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相比较,新干大商墓的年代应是吴城文化二期,大致相当于殷墟早中期。
  新干商墓出土的陶瓷器,我们明显感觉到种类繁多,各种生活用器齐全;陶瓷原料精良,陶土经过多次淘洗,杂质很少;成型技术先进,主要采用轮转拉胚,器物规整秀丽;装饰艺术独特,纹饰非常丰富,装饰技法有拍印、刻划、堆朔等;烧造技术精湛。
  此外,新干商墓出土的硬陶和原始瓷上,发现有刻划字符,其中以“戈”字符最多,占总数字的一半以上,且大都是刻在硬陶或原始瓷的折肩罐、罐的肩部,只有少数刻在器底。这些刻划文字与符号大都与吴城遗址发现的相同,应该是当地先民使用的文字。

知识出处

青铜王国

《青铜王国》

出版者:江西教育出版社

青铜文明,又称青铜时代、青铜文化,在考古史上是以实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鲜明时代的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出现对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追根溯源,作为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器,青铜器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