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峡江年鉴 2015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422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22
页码: 401-422

内容

《今日峡江》报2014年度部分文章选摘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收租金分股金挣薪金
  一一峡江县“三金”领跑农民致富路(喻子阳、陈福平)
  “没想到,将土地流转给蔬菜基地后,不仅可以每年收租金,还像工人一样在基地打工,每个月有1800多元的工资。今天,还领到了第一笔分红款! ”12月1日,刚领到的三季度分红款让金江乡铲塘村村民谭早根很高兴。当了半辈子农民的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三金”农民。近年来,峡江县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培育“产业工人”等措施,让万余名“三金”农民成为了小康路上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在致富道路上一路领跑。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峡江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专门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关于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通知》等,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入股、租赁、转包、互换等形式,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集中,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运行。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5.5万余亩,涉及农户1万余户,流转金额达2000余万元。
  为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的坚强“靠山”,全县开辟“绿色通道”,为专业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融资、项目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民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同时,引导合作社不断升级合作形式、合作内容,从单纯的农民合作形式到“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合作也扩展到产、加、销全过程,使合作社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有机整体。此外,通过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骨干会员,组织农技人员为合作社作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种养技能。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7家,入社农户达1.9万余户,入社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以及在合作社基地务工等形式户均增收2.8万余元。 如何将土地流转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近年来,峡江县稳步推进“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忠信玩具、普正制药、安昌铝业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峡江并逐步发展壮大,其中不乏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在产业扩张中,常常遭遇“招工难”,而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则因家门口没有企业而无法就业。为化解这个难题,峡江县因势利导,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把加工车间办到乡镇农村,办到农民“家门口”,吸引附近村民来企业务工,并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将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目前,全县已有上万农民除了留下一些口粮田外,其他土地或入股、或租赁、或转包给种养大户、农业专业组织和农业公司经营,有的返回农业基地打工,有的去企业上班,成了收租金、分股金、挣薪金的“三金”农民。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
  一一峡江县致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陈福平、喻三妹)
  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相继投入使用;水边镇众村小学、桐林乡桐林小学、福民乡方家小学等校舍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近年来,紧紧围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的要求,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贫困学生关爱工程,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致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峡江县始终把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势力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按照“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思路,出台了《峡江县加强中小学校园工程建设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等,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逐步实现“一无五有五配套”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即校校无危房,有符合基本标准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功能用房及运动场地,食堂和餐厅配套、宿舍和浴室厕所配套、图书室和图书资料配套、实验室和实验仪器配套、体卫艺活动场所和体卫艺器材配套。自2009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3374万元,新建校舍面积3.31万平方米,改造校舍0.65万平方米,全县装备图书39万册、多媒体音乐教室36个、标准化实验室31个,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是师资均衡。为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按照“总量控制、逐年补充”的原则,通过“招聘、接受、安置”等途径,积极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充实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近三年,新补充教师199人,其中招聘教师153人,接受“三支一扶”教师11人,“三定向”毕业生安置35人。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从县直学校选派46名具有良好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成绩或班级管理成绩好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去支教“传经”;在新教师中选派20名教师到县直学校任教“学艺”。同时,实行“片区”政策,建立县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一对一帮扶制度,由县直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定期到农村中小学讲示范课、作专题报告,农村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县直对口学校观摩示范课、短期跟班听课、进行经验交流。
  公平是教育均衡的标志。峡江县重视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子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残疾儿童教育,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关爱体系。为保障贫困学生入学,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对贫困生实行生活补助,建立特困生档案,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同时,成立了“曙光?圆梦”助学基金,积极争取“学子阳光”“金秋助学”等项目,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峡江县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在每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通亲情电话、设置心理咨询室,大力推行"教师一对一帮扶”、“代理家长”、“留守儿童之家”等模式,构建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管理格局,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峡江县筑牢百姓健康保护屏障
  一一改善就医环境提高保障能力 (陈福平、高桃英、姚迎春)
  新建的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改扩建的县妇保门诊综合楼相继投入使用,县卫生监督所综合大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桐林乡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马埠镇夏塘村等7个医疗空白村建设即将启动……近年来,我县围绕“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保障能力,全面筑牢百姓健康保护屏障。 为满足广大百姓对安全、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峡江县从完善医疗服务网点入手,按照“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级有达标医院”的要求,釆取向上争项目、财政挤资金的办法,新建或改扩建村卫生室144所、乡镇卫生院11所、县级医院3所,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改善百姓就医环境。同时,为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先后筹集资金购置CT、核磁共振、血糖仪、生化仪、四维彩超等一大批高精尖医疗设备,完善了各种实验室的建设,为乡镇卫生院增配医疗设备55种287件、村卫生室增配电脑122台、打印机98台,使全县各医疗机构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卫生管理等方面均达到省级相关标准。
  在着力完善医疗设施的同时,县卫生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建“党员先锋岗”、“医德医风示范点”、“文明窗口”等活动,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为减轻百姓看病就医负担,峡江县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所有药品执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三统一”政策,取得了“三降一增”的效果,即门急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6.3元,265.6元、3.2天,同比分别下降9.6%,23.4%,20.15%,病床使用率为71.9%,同比增加7%ₒ同时,结合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组织14个医疗小分队深入乡村、企业、社区,广泛开展“送医送药送温暖”活动,为百姓提供健康检查5000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2000份,免费赠送高血压、感冒等常见病药品价值达3000余元。
  如何让百姓就医更有保障?峡江县着力打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医保体系,建立了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逐步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不断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和支付比例。目前,我县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最高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8万元、80%和6万元、70%;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最高支付比例80%;城乡医疗救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万元、最高支付比例达70%ₒ同时,积极开展新农合、城镇医保大病统筹保险,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大病统筹保险最高补偿限额分别为25万元、30万元、15万元,最高补偿比例分别为70%、90%、90%。此外,我县还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等城乡困难群众参保参合进行资助,扎实开展“光明?微笑”工程、儿童“两病”免费救治、尿毒症免费血透、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两癌”免费手术等重大疾病专项救助和跟踪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工业经济稳步推进搭建平台提升技能创优环境
  一一峡江县全力破解园区企业招工难题(卢斌峰、陈华喜、陈福平)
  今年1月份,安昌铝业有限公司新上了一条生产线,令老板没想到的是,100余个岗位在一周之内全部招满,根本没有出现以往的“招工难”现象。近年来,牢固树立“招工即招商”、“服务企业招工就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通过搭建用工平台、提升职业技能、创优服务环境等举措,有效破解园区企业招工难问题。目前,县工业园区企业共吸纳城乡劳动力5000余人。
  搭建用工平台。针对求职人员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和求职成本较高的实际困难,近年来,积极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大学在校毕业生信息库、园区企业用工信息库等,重点完成了县、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实现就业用工信息三级联网发布。实行招工协管员制度,在各行政村分别聘请1名招工协管员,负责对村内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的就业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就业台账,将企业用工信息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积极组织园区企业参加“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送岗下乡”等招聘活动。仅今年以来,共举办招聘活动19场,帮助企业招工1200余人。 提升职业技能。针对当前技术型人才紧缺的问题,以满足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为目标,派员深入各企业调查了解用工和岗位技能培训情况,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招收员工、培训工种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出各工种培训计划,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逐级、分工种开展培训园区职工定向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职工技能培训等。同时,鼓励工业园区企业利用自身力量和社会力量举办用工培训,实现岗位与技术的有效对接。去年以来,举办电脑应用、电工、电焊工、缝纫工等专业培训班20余期,为企业培训员工1000余人次。
  创优就业环境。为让企业“招得进、留得住”员工,制定出台了城乡劳动力免费培训、社会保险、子女入学、户籍管理、廉租房、购买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员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根据岗位设置、工作条件、工作强度等设置薪酬形式和额度与员工协商,确定薪酬和福利待遇、劳动保护方案,及时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发生的劳资、福利、工伤等纠纷,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快园区企业周边交通、住宿、超市、餐饮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建设厂部娱乐场所、健身房,组建篮球队、乒乓球队、文艺队等,组织员工参加县里举办文体活动,做到“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加快产业集群促进科技创新
  一一峡江县生物医药产业风生水起(曾双全、邹光华、何山)
  驰邦药业1000吨原料药生产线正在兴建厂房,和美药业已经着手订购设备,玉峡药业土地平整已经完成……日前,走进全县生物医药产业园,热闹的施工场面让人振奋。近年来,峡江县不断加快引导产业集群,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全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风生水起。2013年,全县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亿元,上交税金6200万元,被省工信委授予“江西省医药化工产业基地”称号。
  以产业集群催生发展张力。近年来,峡江县紧紧围绕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突出招大引强、专业招商、补链招商。目前,落户峡江的医药化工企业有3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8家,和美药业、奥德邦药业、华南药业等五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在建,形成了以普正集团、吉安三力、驰邦药业等为龙头,集中成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保健药品、兽药制剂、香料精深加工、医疗器械及原料药为一体的医药产业集群。同时,针对本地医药生产企业多、医药产晶多、市场交易量大等特点,走“医药产业+专业市场”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规划用地4600亩建设“峡江生物医药产业园”,科学布局传统医药、原料药及制剂、保健食品、兽药、林化产品深加工等六大生产基地;规划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的医贸城,将引进60多家药晶经营企业入驻,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
  为提高产晶的市场竞争力,全县在人才引培、技术创新上做文章。大力推行“筑巢引凤”工程,鼓励峡江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同时,以建立高校毕业生实践基地为纽带,以本地企业技术研究机构为平台,主动与清华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高校联系,组建政府、企业、大学三方合作的研发平台,充分利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势,帮助企业培养人才,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目前,全县医药行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35%以上,其中博士5人,硕士11人。有了人才与技术支撑,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峡江县已培育了星泰、怡康克、穿王、普正恒康等知名品牌,50多个产品荣获江西省新产晶奖,拥有国家新药18个、国家独家品种17个、国家医保晶种9个、国家中药保护晶种4个、发明专利11件、高新技术产品15个。
  农业经济不断提升喜看稻菽千重浪
  一一峡江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纪实(摘自今日峡江)
  金秋的玉峡大地,被一望无垠的稻田覆盖得严严实实。微风吹过,沉甸甸的稻穗泛起层层金浪……望着自己承包的16亩稻田,马埠镇芦溪村农民谢爱林喜上眉梢:“农业综合开发好!田平了,路通了,渠畅了以前没人要的低产田,现在成了抢手货。”近5年来,峡江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251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24万亩,增加粮食产能194.7万斤。
  夯实基础:路通渠畅好种地“以前没有路,别说收割机,连板车都进不去,肥料进田,粮食入仓,靠的都是肩挑背驮。”泉井村村民孔汗子左腿残疾,干不了农法,家里的3亩地都租给别人。今年,泉井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竣工后,机耕道四通八达,各类机械都可以开到田边。他把田要了回来,请人抛秧、打药,收割机收割,三轮车到田里转一圈,几千斤稻谷便回家了。他高兴地说:“高标准农田改造让我这样的残疾人也能种地了 ! ” 像泉井垄项目区一样划入农业开发综合项目区的土地,过去都是些中低产田或者攘荒坡地。如今放眼望去,这些土地已是万亩良田,田成方树成林,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处处生机盎然。仅去年,我县就投入1500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修筑机耕道54.5公里,维修加固小山塘1座,开挖疏浚渠道120公里,受益农民达5500户。
  技术推广:良种良法巧致富普通淮山都是往深土里钻,淮山越大,挖起来就越费劲。金坪民族乡绿韵蔬菜基地引进“定向浅生槽技术”,让淮山横着长,挖淮山比拔萝卜还容易。“新技术种植淮山产量高,易采收,适宜大面积种植。”基地负责人何来春说,“亩产2500多公斤,产值可达1.5万多元"”他的浅生淮山价格比传统淮山贵了一倍,但由于品质好而受到市场热捧。目前,该公司400多亩淮山还未采收,便已被上海、浙江及周边县市客商订购一空。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坚持项目建设与科技推广同步,借助科技推广项目,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进村入户,依靠技术培训、示范带动,让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全县先后在项目区内推广和实施水稻平衡施肥、旱育保姆水稻育秧,二晚薄露灌溉,淮山、莲藕定向浅生种植等10多项农业新技术,许多人因此成长为科技型“新农民”。大面积良种良法的推广使农产品质量、产量大大提高,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种植、粗放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生产上档次、上水平。 突出特色:助推产业大发展峡江县是传统的农业小县,农产晶优质率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如何壮大?农民全面增收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必由之路。全县在着力改造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的优质水稻、烟叶等传统大产业的同时,重点支持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烟叶、药材、杨梅等新兴特色产业,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向这些优势产业倾斜。在相对平坦的粮食产区,重点推广建设标准化农田,发展优质水稻、烟叶、獭兔等产业;在丘陵山区,重点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和多水田改造相结合的模式,发展高产油茶、杨梅等产业。 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原则,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整合农、林、水等多部门涉农资金,共同改善项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在各项支农项目的扶持下,我县烟叶、茶果、药材、花卉苗木等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烤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蒿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杨梅种植面积1.5万亩……带动全县3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建好“菜园子”保障“菜篮子”
  一一峡江县蔬菜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陈福平、邓庆虎)
  近年来,峡江县把蔬菜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规模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莱篮子”工程,通过建好“菜园子”、保障“菜篮子”,鼓起了莱农的钱袋子。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10.68万亩,全年蔬菜总产童可望突破20万吨,总产值达16500万元,菜农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为建好“莱园子”,县委县政府出台了2011一2015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将“莱篮子”工程列入乡镇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按照“梯度开发、远近结合、先重点后一般”的发展思路,在水边镇、金坪乡、巴邱镇建立“近郊”精细商品蔬菜基地,在马埠镇、福民乡建立“中郊”常年性商晶蔬菜基地,在金江、砚溪、桐林等乡镇发展“远郊”特色蔬菜基地。去年,整合项目资金1000余万无,完成宝丰、绿韵、杰亚、金阵等基地蔬菜标准园建设1870亩,新建标准蔬菜大棚198座,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5盏,开挖蓄水塘2口,田间道路和排灌渠基本成形,有效改善了蔬菜基地的生产条件。
  为提高蔬菜生产能力,保障“菜篮子”供应,每年安排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凡种植1亩以上的农户,每年每亩补助100元,新建标准钢架大棚每个补助2500元,农机购置补贴1800元,充分调动农民种菜积极性。如今,全县共建设钢架大棚488个,培育蔬菜专业户1800余户。同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结合阳光工程、退耕还林培训等,重点推广“设施栽培”、“无害化栽培”、“微滴灌”及“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和水旱轮作、菜菜间作等种植模式。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菜农5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还积极引导种菜能人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打造蔬菜品牌。目前,共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22个,农业公司5家,涌现出“青池”牌蒿菜、“杏林”牌豆角辣椒、“玉笥山参”牌山药等7个省级名牌农产品。
  种出好菜关键还要卖出好价钱。为解决“卖菜难”和“买菜贵”的难题,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构建以产地交易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为主导,平价店、直销点为补充的市场流通体系,畅通蔬菜从田间到市场、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营销渠道。去年,投资500万元在县城集贸市场和巴邱镇中心区分别新建了2个蔬菜直销超市。同时,以列入全国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重点县为契机,通过118短信平台、印发《蔬菜价格信息简报》等形式,及时向菜农发布蔬菜生产动态和市场行情,指导菜民合理安排生产销售。用峡江绿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何来春的话来说:“峡江的菜全部销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大型超市,销路不用愁,价格也上去了,蔬菜种植亩产值超过15000元。”
  “金叶”飘香三十载
  一一峡江县烟叶产业发展纪实(曾双全、何山、程小强)
  从无到有、从劣到优、从默默无名到走俏市场、从小打小闹到支柱产业……峡江县烟叶种植自上世纪80年代从湖南引进,历经风雨,已在玉峽大地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如今,全县烟叶种植规模常年稳定在2万亩以上,2000多户烟农靠种烟发家致富。烟叶,已成为峡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政策引导入心:从“不愿种”到“抢着种”。阳春三月,在全县各大烟叶生产基地,烟农们又忙开了。覆膜、移栽、施肥、培土……好一派热闹场景。“多种烟、种好烟,快致富、奔小康! ”成千上万的烟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种烟致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烟叶种植比传统稻作生产工序多,技术含量高,投入劳力大。起初,习惯了传统稻作的群众对这个新鲜事物并不热心。劳动力不够,技术不过关、质量不稳定、效益无保障……烟叶推广遭遇重重阻力。为鼓励乡村发展烟叶生产,调动烟农种烟积极性,我县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多、受益多”的原则制定了烟税返还政策,在当年实现烟叶税中提取58%返还到乡、村,让乡村发展烟叶生产和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种烟大户进行奖励。同时,对签订了种植合同的烟农实行“三包”,即包物资供应、包技术服务、包全部收购,并与县财政按1:1的比例共同筹措烟叶生产风险保障金,用于烟叶生产的救灾补助,解除烟农的后顾之忧。烟草企业还在生产扶持、农机购买、烤房新建、烟水工程等方面给烟农一定补贴,仅去年,全县就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140余万元。政策的引导,促进了我县烟叶生产发展。我县烤烟生产技术水平逐年提高,经济效益凸显。2013年,该县种植烟叶2.4万亩,收购商品烟6.6万担,实现产值7913万元,上缴税收1740.7万元,种烟户户均收入达53502元。
  科技支撑提效:从“门外汉”到“技术员”。“烟草烟草,种得好是烟,种得不好是草。”种了20多年烟叶戈坪乡汀溪村烟农廖建兵,掌握了一套从育苗到烘烤的成熟技术。去年种植18亩烟叶,亩产烟叶153公斤,烟叶销售收入7.2万元。曾建兵说:“从育苗到移栽、从田管到烘烤,都有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现在种烟,技术已经不是难题了。”今年,该村还有7位烟农被聘请到永丰,安福烟区当烟技员。据悉,全县近几年来,向外县输出烟叶技术人才达68名。技术保障是烟叶生产的关键。全县按照烟叶标准化生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要求,统一印制了《烤烟标准化生产作业指导书》,并发到每一位烟农手中,让烟农明白种烟、种好烟。按照每500一700亩配备一名烟技员的要求,聘用烟技员42余名,每位烟技员都建立了自己的重点指导户、标准化示范点、综合防治示范点,从播种育苗、烟叶移栽、大田管理到烟叶烘烤、分级扎把等关键环节深入烟田、烤房进行现场指导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烟农生产技术,提高服务水平,从而确保每个生产环节既有理论资料又有现场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烟农种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让烟农简单种烟、放心种烟。以标准化技术全面落实为支撑,全县烟叶的质量一路稳步提升。烟叶等级水平稳定、商晶质量与話吸质量不断提高,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烟叶香气质好,香气量足,可用性强,配伍性优,烟叶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达80%以上。
  引导合作共贏: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4月18日,在砚溪烟叶专业合作社烟地里,10多个合作社成员一字排开,整体推进。正忙着给烟叶进行统一喷药。烟农胡茂鸿告诉笔者:“合作社统一喷药,不但杀虫效果好,而且省时省力省钱。自家16亩烟田,每喷一次药,能省下200多元钱。”近年来,积极引导烟农组建烟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烟农”的经营模式,在烟叶生产过程中统一规划种植、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交售,使全县烟叶生产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烟叶育苗耗时长、技术要求高,以往单户育苗导致烟农耗费大量人力、烟苗质量参差不齐。为改变这一现象,大力推广合作社专业化育苗,将烟叶育苗这一费神耗力的工序从烤烟生产中剥离出来,由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烟农组成育苗服务队,变大众育苗为专业育苗,使大部分烟农放心从事其它劳作,或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让种烟省心省力,实现了减工增效。目前,全县100%实现了全县统一播种、集中育苗、专人管理的集约化商品化育苗。合作社还成立机耕专业服务队,分区域开展机耕作业服务,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目前,全县机耕服务率达到90%以上。同时,鼓励社员购买机动喷雾器,以带机入社形式参与合作社植保服务。在烟叶采收烘烤阶段,合作社又组建烘烤、分级、供煤等专业服务队,为种植大户提供专业化烘烤服务。截至目前,全县7家烟叶专业合作社1850户烟农享受到合作社经营模式带来的实惠。
  历史文献整理摘录
  2014年,峡江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全县历史人物与古迹的发掘与整理,取得较大成果。现摘录部分有展现峡江历史风貌的相关文章编录《年鉴》,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丛桂堂”续记
  (朱振通)
  《中宪大夫松林公丛桂堂记》,藏于峡江县湖州花门楼习氏族谱,记于清嘉庆五年(1800)。作者彭元瑞,南昌人,赐进士出身,嘉庆工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教习。 湖州花门楼后巷,有一空旷场地,断垣残壁,瓦砾一片,衰草稀疏。这就是建于距今240年前的“丛桂堂”基址。看去不免使人生发苍凉之感。然而,人类历史的足迹有时会证明:孤烟大漠之下,往往隐秘着古民族的金石遗迹;乱石坂岗之处,或许掩埋着一个古国都城的遗址。拂去岁月的尘埃,“丛桂堂”裸露的旧址,竞然讲述着往昔的辉煌,一段传奇的故事。
  “丛桂堂”的主人习传礼,字谦受,号松林。生五子二女,其中两个儿子相继出嗣,身边只育有三子,习振翎其幼。习传礼性聪颖,敦内行,好义乐施,严师取友。乾隆三十一年(1766),受峡江县令张九钺之聘,总理《峡江县志》编修。之后,又授任经理县学“观澜书院”。这段文史经历虽短,却让他感悟到令人痛惜的现实:峡江县在江西属小县,科名稀阔。自乾隆丁卯科(1747)后,相隔三十年,县内未有学子俊彦中魁。诸学子也因此而自卑,学务日惰。习传礼却奋然而起,绝息阴霾,树立育子成才的宏图大略。 建馆舍,督幼学。习传礼析家财,于乾隆戊子年(1768),即子振翎十一岁时建成馆舍,广三间,深两进,后堂三极,屋宇高敞。请进士、即选清江知县杨殿梓(琴斋)命名“丛桂堂”,继邀江宁(今南京)太守侯韦园(学诗)题书堂额。“丛桂”典出“五代窦氏,教五子登科”,取义“五桂”之意。后来,杨、侯皆为振翎兄弟的老师,成才的关键人物。
  “丛桂堂”基址的选择,绝非随意,而是堂主人的精心巧作。踞“花门楼”、“承恩堂”之后,仅一巷之隔。“花门楼”及“承恩堂”为习氏三世祖习仁德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建造,声名远播,是为湖州习氏走遍天下的历史标志。“承恩堂”附建的“榜堂”,即是习氏历代功名、敕令张显之处。课余,振翎与学伴们在此游戏,受这种历史文化韵味的熏陶,岂能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传礼督学子弟,几近严苛。彭元瑞“丛桂堂”有记:“先君子一生,心力尽于斯堂”。“堂之后有三楹,则先君子理家务既毕,辄出居是室。”后堂成了传礼一生督幼学,藏书会文,迎往宾客之所(即今名人的书房画室)。“振翎兄弟幼时,从师受书其中,每闻振翎等读书不倦,即喜形于色,稍惰则归家必大受诃责。岁终散馆,先君子亲为督率。惟恐交游非人,虽亲友往来,非读书立晶者,不使之久”。文字记述详实生动,子弟用心功课,则喜形于色,反之则声色俱厉。亲友的孩子若废于读书,品行不端,皆不许作振翎兄弟的玩伴,恐沾染不良习气。如此严格的督学作风,专勤如一,保持到子弟成年。即便振翎兄弟求学远游,归来暂息,还要在“丛桂堂”研读经史,练习书画技艺。“于是,无一日之暇”。 自乾隆戊子年(1768),振翎及其兄先后入县学,食廩饨。待长成之年,即放飞远游,从学名师。乾隆己亥(1779),振翎得学宪汪晓园先生推荐,入豫章(今南昌)书院就读,肄业。百里求学,继而千里拜师江宁(今南京)太守侯韦园先生。受名师精心栽培,振翎学业益发长进,崭露头角。庚子(1780)乾隆圣驾南巡,江西遴选三十二位名士赴江南献賦迎鸾,恭迎召试,振翎幸荣其一,首告成功。儿子初露锋芒,让为父的习传礼喜不胜喜。更让他看到从学侯韦园这位名师的远大希望。于是,传礼即刻于“丛桂堂”修书一封,晓令振翎跟随侯先生从金陵回赣,道经庐山白鹿洞书院,借馆深造。当年,振翎幸领乡荐。 乾隆辛丑年(1781)之春,习传礼家中春潮涌动,上下忙碌,他亲自率领妻儿和家佣,在“丛桂堂”打扫庭宇,洁净案几、茶具,从早忙到深夜。旁人窥测:定有贵人登门。原耒恩师侯韦园先生高升,取赣江水道赴广东就任。传礼得知,急忙差使家人在侯过峡江巴邱时,中途盛邀。侯欣然迂道至湖州习府,憩息“丛桂堂”三日。当时振翎辛丑科考落榜,家父传礼令子归家,准备下届再试。但这时习传礼对儿子的仕途断然作出超乎常人的改变:放弃北上应试,改为南下入粤,随侯先生继续治学。侯怡然应允。侯先生学政兼优,既精通六经,又谙于史治。振翎随之两年,在广览经史子集时,又协佐侯先生理政,从中体察社情民意。为往后的科考殿试策论打下了社会与生活基础。果然水到渠成。于乾隆甲辰(1784)礼部会试中试,廷试幸捷南宫,中二甲第二名进士。
  得到捷报的家父习传礼,在鞭炮轰鸣声中出人预料的冷静。他深知儿子家庭出身毕竟为山邑之地,为政根底浅薄的弱势。他又一次作出决定,不同凡响,深谋远虑。从“丛桂堂”修书一封,急令振翎留京供职,不要急功近利,外任地方官。后来振翎仕宦之路,也确是如家父安排,顺理成章。庚辰科主考官纪晓岚为《四库全书》总纂,朝中重臣。振翎尊之为恩师,官位下属,两家近邻,眷属相与往来。历世老成的传礼,一般人情之下,也不乏攀附之举。振翎任工部营膳司主政小职之后,继任云南开化知府,山西总藩等职。习传礼乙巳年正月初一恭遇覃恩,诰封直奉大夫,初六日恭适千叟盛宴,衔五話。获赏赐:御制诗、如意朝珠、寿杖、寿字、貂皮、贡缎、色绫、线绉、雕绒羽、给纱、葛荷包、盘碗、攀指,鼻烟壶等珍品。传礼有进呈诗曰:篷莱宫阙绛云昭,咫尺天恩下九霄。
   齿以上中排鹤序,班将内外合宛鸟僚。
   玉笙早入东风律,翠霁频斟北斗杓。
   白发苍颜虔拜赐,微臣荣遇胜松乔。
   父子齐荣,都与纪晓岚的关照与提携形影相息。 习传礼当年正月适千叟盛宴,夏四月七十寿庆,荣赐御五品。人生极尽富贵之时,不意染疾,终于同年七月。振翎兄弟亲自扶柩,从京都归葬本里湖州。殡仪毕,振翎恭临“丛桂堂”梳理思绪,先父毕生精力,托举子弟成才,历历在目:除萎糜,立宏图;建馆舍,督幼学;绝顽劣,净环境;远游学,聘名师;出奇谋,下南粤;知己彼,广人脉。父子荣极天恩。泣血拟就先父行实篇,请彭元瑞填讳墓志铭,永存花门楼习氏族谱。
  仙凡之奇花门楼(摘自《今日峡江》)习仁德是始祖远公的长孙,字畸心,号厚庵。幼随祖于官署,自小聪颖过人,乃祖言传身教,颇具乃祖遗风。及长,亦喜置田宅,构学舍,立宗庙,缔造维新。其祖习有毅很想编辑家谱一帙,稍有空闲,便将先代世系及仕迹迁徙,娓娓告于仁德,并嘱之曰:吾他日尚不及编此,汝带宜踵而成之。仁德公谨记祖父嘱托,于元符三年(1100)庚辰春月,肇修族谱,是为湖洲习氏一修族谱。元丰八年(1085),仁德在村西南水口狮子山建护龙庵,此庵南临沂江水,北靠狮子山,为村之锁龙水口。邑候毛公兮颜其匾曰“狮迴安澜”后又在此设馆,造就出不少人才。元佑三年(1088),仁德公又在梅源坑内建浒坂寺。元符元年(1098),仁德公又在滁山,重修始建于汉唐的广济寺,古匾曰“龙镇灵山”,重修后,邑侯夏能之赠额曰“永兴湖洲”,旋又在石龙山建观音大士庵,匾曰“普陀”。仁德公毕生勤奋,艰苦创业,诸多成就。
  元丰乙丑(1085),仁德公率族裔倾其家资大造屋宇,创建承恩堂和花门楼。花门楼面对青山绿水,高大华丽,有“仙凡之奇”,远近闻名。据传说,楼宇建成之后不仅邑之士绅,平民百姓争相前来观瞻,就连天上神仙也慕名而来。天空祥云朵朵,帝辇仙车,斑服彩衣,仙乐阵阵。满路神仙,驻足凝目,览此胜境,赞不绝口,并且预言:此族日后必衍至邑之巨族,后嗣当育出贵人,乃至王者。久之,“花门楼”便成为湖洲习氏的代称。凡从湖洲迁出去的习氏后人,统称自已为“花门楼人”。“花门楼”也因此成为湖洲的地域性标志。
  当时有名士周琬诗赞花门楼曰:山耸翠屏上插天,磨青千古在窗前。林峦尽带烟霞影,花草常涵雨露鲜。势压坤舆凝秀色,气钟造华产英贤。门庭雄踞高明处,远胜王维住辆川。
  成化十九年(1484),二十代孙贤公春亭,捐资重修花门楼,改木架结构为砖石结构,景悉如旧制,并将花门楼后的承恩堂进行改造,改榜堂名为“继美堂”,在两侧新造房屋百余间。诗人周昂为此赋诗曰:大厦峨峨面水开,邻居绕洞隔尘埃。千年阀阅相辉映,百世儿女迭往来。门外马嘶驰玉勒,樽前蚁泛醉金盗。世人若问朱陈事,即是朱陈日笑陪。
   花门楼等古建筑现已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仁和书院
  (摘自《今日峡江》)
  胡嵩年(1804一1854),字尔芳,号镜舫,安国乡大广即今仁和镇胡家村人。清道光十三年(1933)二甲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长汀、福清、甘肃平番县知县。著有《修月山房诗集》8卷行世。 故居二栋并列,中留巷道2米,东西向,面对賴江。形制、结构相同,进深19米,面阔12米,占地面积无差异。现南栋仍为胡嵩年后裔胡梅生所居,北栋空置。故居平面长方形,三间二进式,内部均为木穿斗构架,外墙青砖包砌。东墙中间低两边高,呈“H”形,大门居中。南北两面侧墙直耸,两角起垛,造型十分别致。屋面上覆青瓦,叠瓦脊饰。进大门内为屋廊,中有天井将明厅与屋廊相间。两边设有厢房和耳房,上横袱木,铺设楼板,藏放谷物、杂物。故居最具特征的是屋内排泄雨水的设置。天井四周檐下装置接水槽,通向嵌在墙内的陶质简管相接的管道,其下由暗道流入天井池。不管雨水有多大,屋内天井檐下不见有滴水,既保持了室内干爽,又合"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古制,可谓传统与科学相统一的杰作。
  仁和书院,坐北向南,进深18米,面阔15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居故居之北,屋后与故居前形成一小广场。砖木结构,第二层之上原建有两重亭阁。歇山式屋顶,上覆青瓦,叠瓦脊饰,飞檐翘角,两重四角下系铃铎,风吹铃动,声声入耳。遥想当年胡氏子弟及周边他姓学子,在立志修身、朗读经书之余,登阁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游目骋怀,是何等的潇洒。惜年深日久,风雨侵蚀,两重亭阁已糟朽,后被拆除,加盖屋顶。
  现所见之建筑为2层小楼,室内木穿斗构架,外墙青砖眠砌,保持了原状、原构件。四坡屋顶,上覆青瓦。整体明洁端庄、朴素无华。后门门楣原镌刻的“修月山房”四字,仍清晰可见。屋旁修竹簇拥,传为胡嵩年手植的一株银杏,径约两围,高约20米,挺直耸立,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秀色可人。解放后,此建筑先后用作仁和小学校址和他用。 修月山房建筑组群,若与其他恢宏建筑相比,是极普通的一组,它的历史也鲜为人知。但经县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多年勘探和考证,为它揭开了一段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面纱,使其在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重新光耀人们的眼球。如今这里已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来此观瞻者络绎不绝。
  1930年10月,以毛泽东为总前委书记、朱德为总司令的红一方面军,在九打吉安后向袁水流域进军,途中到达峡江原县城巴邱镇,在北门原怡顺堂由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即著名的峡江会议,与会者有朱德、林彪、罗荣桓、彭德怀、滕代远、周以栗等20余人。这次会议讨论了土地问题、资本问题,并作出了决议。在讨论红军行动问题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红军内部仍在执行李立三攻打大城市,争取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冒险路线,毛泽东在分析敌我军事态势后,提出了将敌人引向中央苏区,实行关门打狗的“诱敌深入”的战略转移方针,对过不过賴江争论不已,虽然经毛泽东、朱德等耐心说服教育,大部分与会者转变了玄场,赞成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但为统一全军的思想,会议没有形成决议文。10月20日发出了《进攻高安的命令》,部队继续向袁水流域进发。10月底在新余罗坊会议后,全军回师峡江。11月4日红一军团抵峡江巴邱、红三军团抵仁和。红三军团在彭德怀率领下,军团总部驻胡嵩年二栋故居内,在修月山房(仁和书院)召开了军团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专门讨论渡江问题。会议由军团政委滕代远主持,中央长江局代表周以栗到会。由于红三军团干部战士多湘、鄂籍人,不愿远离家乡到赖江以东去打仗,提出“夹江而战”的议题,即红一军团到赣江以东去打仗,红三军团在赣江以西对敌而战。争论十分激烈,渡与不渡江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会议期间,彭德怀因率部分干部在赣江边检查渡口和过江船只情况,开始未参加会议。傍晚时来到会场,见会场争论不休,十分不满,说:你们吵够了没有,总前委已经做出了决议,我是一定要执行的,你们不去,我彭德怀一个人也要过江。一槌定音,大家见彭老总发怒,纷纷表示坚决执行总前委决议。接着就讨论了过渡次序等细节问题。第二天,红三军团各军分别在仁和、新干三湖东渡赣江,向宁都小布一带集结,拉开了反“围剿”的斗争序幕,并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仁和渡江会议,是模范执行总前委战略转移决议的会议,是反地方主义、反分裂斗争的会议。在战略转移方针指引下,全军团整建制东渡赣江,保证了红军的统一和团结,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取得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前奏曲。国内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2012年考察仁和渡江会议会址时说:“没有仁和渡江会议,中国革命史也许要改写”。由此可见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因仁和会议与峡江会议因果关联,县人民政府将修月山房与峡江会议会址向国家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峡江赣江江面最早的桥
  (摘自今日峡江)
  赣江,4500万江西人民心中的母亲河。从赣州市城北八镜台下汇章、贡二水而得名。浩浩荡荡,曲折向北,越千山、穿万壑,一泻千里,注鄱阳、入长江,飘逸豪放,奔向东海。
  俗话说:隔河千里。赣江在造福江西人民的同时,自古以来因无津梁之济,阻断了两岸人民的交往、物流的畅通。峡江河西一带民间代代相传的"嫁女莫嫁河东郎”话语,沿袭成俗,竟为一方的民谚,皆因一河横亘,隔断了亲情而透出的万般无奈。查遍全县各姓的家谱,发现两岸通婚之例,稀如凤毛麟角,诠释了此语的凝重。 新中国成立后,赣江上游至下游,陆续修建了现代化的公路桥、铁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共20来座,为江西的振兴起了关键的作用。2004年7月3日,峡江人民泣血呼唤、梦寐以求的赣江大桥也胜利通车。自此,峡江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飞速腾跃。因其壮观的雄姿、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称之为峡江赣江第一桥,绝非过誉,但从时间上来说,她并不是峡江赣江江面上最早的桥。
  据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四朝的《峡江县志?地理志》载:“浮桥,水东门外,明嘉靖三十七年春,杨贾请设。桥为盐禁,因榷舟有差,后洪水漂没。康熙元年知县颛孙佐圣因泅人见铁柱所在,用牲祭江,得铁索数百斤”。这一段记载,告知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原县城巴丘(雍正三年避孔子讳改“丘”为“邱”)镇水东门外(原县搬运公司码头),赣江河面上曾架设浮桥。当时盐为官卖,私贩犯禁,但禁而不止。私盐以舟船贩运,既无定时,又无固所,官家无法查禁。时有杨姓商人,请在赣江上设桥查禁私盐获准,于是鸠工集材,架起一座浮桥。依据在外地所见,这种桥以舟为墩,上铺木板,2舟为1组,各组用缆绳连接,两岸各立铁柱2根,用铁链或大竹缆2条横贯舟上,将舟系于缆,缆系于柱,各舟首尾用沉于水的锚锭固定。为便于上下船只通行,在航道处的舟组可移动,定时开闭,峡江赣江浮桥原貌也应该如此。可能是用舟数量的误差,或其他技术上的原因,后来一场洪水将桥漂没。此后数百年,峡江赣江上不再有桥。 除旧志有记外,近年在《桂林边氏族谱》中,偶得边毅所撰《赠程石山膺奖序》一文,对峡江浮桥的作用则有详细的记述。边毅(1506一1560),号南岗,今罗田桂林村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台州推官、南台侍御史、湖州知府、大理寺评事、云南道监察御史、刑部郎中。著有《南岗集》。边毅此序,是为褒奖浮桥建造施工负责人程石山而撰。“国家经略税课,盐政为大,行之于其方以通商也。虽严为禁,而越禁犯刑者不已,得非利之所在,人性所趋,非法合所制者乎?”序文开明宗义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盐政地位作了肯定,盐为官卖(专卖),以国家制定的法令、方法实行通商,但为利益所驱使,无视国家禁令、法律者无所收敛,十分猖獗,这不是有了法就能禁止的。“造舟船为梁,绝河流以为关,以断盐徒之出没之所设”,便是有效的措施。浮桥“启闭以时,而舟楫不梗,出纳有方,而商旅称便……往来者德之”,其作用就不单是为盐禁而设,在革除弊端的同时,给商旅、行人以极大的便利,自然会得到民众的称颂。 修桥筑路,历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峡江賴江浮桥存在时间尽管短暂,在峡江交通桥梁史上是不应忽略的。对修桥筑路的善行,不管是当政者借修的工程、还是民间善士自发的义举,对他们也不应该忘记。旧志中载:康熙元年(1662)峡江知县颛孙佐圣(今安徽萧县人,清顺治十五年至康服二年,即1658~1663年任峡江知县)因在赣江游泳者发现固浮桥的铁.柱后,依当时礼制杀牲祭江,以示凭吊,并命人打捞系舟桥的铁链遗物,不失为一种纪念的方式。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不应该忘怀。
  始祖肇基传千秋
  (习分根)
  赣水北去,轻舟一叶,橹摇疾。船头上,老翁神凝,迎风伫立。吉州刺史任期满,习公有毅官场离。思一处颐养天年地,何方觅!蓦想起,好地方,古石阳、旧县址。沂江河畔扎根基,繁衍生息。山环水绕神仙境,虎踞龙盘福祥地。喜始祖开创千秋基,传万世。上调《满江红》述说远公肇基之事。
  习远(991一1055),字有毅,号次卿,今水边镇湖洲人。祖籍宜阳。从小随做官的父亲寓居蔡州。北宋宝元元年(1038),奉朝廷征辟,任吉州刺史。在任时见《吉州志》记载,新汝城南二十八都毗连古石阳县,距吉州不甚远。庆历五年乙酉(1045),习有毅任满,思年老后有块落脚的好地方,于是想起了已废弃的石阳县址。
  其基址渐成丘墟,若以废基安家,必定比其他地方要好。因此,命仆人找来船只,由赣江入沂江,顺沂江上逆至古石阳城,见此地山环水绕,风景优雅别致,果与别处不同。乃重金购基址,因而家焉。改村名曰“湖洲”,是为湖洲始祖。湖洲习氏后人皆尊称为始祖远公。自远公肇基至今,将近千年。故称其为“千年古村”,倒也名副其实。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古村湖洲,数百年间,有衰落之时,更有兴盛繁荣之期。远公三子:俊、僚、信,俊僚皆有功名。长孙仁德于元丰八年乙酉(1085)率族裔,倾其家资,大造屋守,创建花门楼。“花门楼”高大华丽,有“班仙降凡之奇”,远近闻名。久之,“花门楼”便成为湖洲习氏的代称。此后,凡从湖洲迁出去的人皆称自己为“花门楼人”,花门楼因此也成为湖洲的地域性标志。明成化十九年,二十代孙贤公(春亭)捐资重修“花门楼”,将木质结构改建为砖石碑坊,景悉如旧制。并将花门楼后的“承恩堂”进行改造和扩建。两侧新造房屋百余间,该组建筑现依然保存完好,已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花门楼”习氏,在清康乾盛世时,进入鼎盛时期,不仅人口增多,且人才辈出,虽没有出状元、宰辅之官,却也有学政、布政,进士、知县,官宦众多。其中杰出代表,当为习振翎。习振翎为官,勤政清廉,忠君爱国,深得皇家倚重。习振翎官至山西布政使,且与大学士纪期谊笃。习氏大宗祠内曾保存有纪旳亲手题写的“天府呈才”的金字凸雕匾额。此外,祠堂内还曾有“叔侄同科”、“岁进士”等各类匾额百十余块,向人们讲述着习氏往日的辉煌。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均在文革动乱时期被当作“四旧”废掉,几无幸存。据传,清道光年间,太平天国造反,石达开部队途经湖洲,为扩充兵员,带走村中男丁八百多人(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习氏很多村民加入太平军之说,应真实可信。晚清至民国,战乱频繁,国弱民穷,外患内忧,此起彼伏,国家民族濒近危亡,黎民百姓何以安生。至解放初期,村内的残壁断垣比比皆是,周围的几个村庄(水坑、田南、瓦子得、张家塘等)早已是薜荔丛生,人迹罕至。直至解放后,才慢慢恢复生机。 湖洲习氏,自远公开基,已历四十多世。走过了近千年历程,多少次风雨洗礼,依然顽强生存,生生不息,根愈扎愈深,枝叶愈来愈繁茂。其间,不断有人从湖洲迁出,在他乡光大习氏门楣。近者如本县马埠的小安、习家,新干的塘头习家、水背、沧洲习(下水得)、廖家习等,远者如河南邓洲堰子习营村,至今繁衍二十余世千余人,尔后习营村又有一支迁往陕西富平。此外,还有苏州吴门习姓,他们都是祖籍“花门楼”,都是湖洲始祖远公的后裔。邻县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和外省云南、贵州,也有不少习姓村庄,其中大多是与湖洲同修的习氏后裔。由此说来,在峡江众多的姓氏之中,湖洲习氏称得上“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姓氏。 翻开百家姓,习姓在“慕连菇习”一行,位列284,是人数较少的一个姓氏。但湖洲以其久远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底蕴而享有声誉,在2014年3月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国家级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之一。人不知我不为过,我要人知必自强。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潮流中,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形势下,湖洲人必将更加奋发努力,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正可谓:欣逢盛世乘东风,千年古村尽春晖。
  金幼孜《北征录》与元中都的发现(摘自今日峡江)公元13世纪初,北方大草原蒙古族兴起,在其杰出领袖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东征西讨,先后统一了大草原各部落和西夏、金诸国,势力直达欧洲。传至世祖忽必烈,始问鼎中原,对积弱难振的南宋王朝频频用兵。至元元年(1264)攻陷燕京(今北京市)。八年(1271)建国于此,国号大元。十六年(1279)灭宋。开创了一个由蒙古族统治中国97年的历史。
  大元帝国立国先后曾建有3个都城:一是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1256年系宪宗蒙哥所建。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此接位,因是蒙古族的“龙兴”之地,加号上都。二是燕京,1271年建国后,加号大都。三是上都,其确切的位置于何处、是何人、何时所建,又是如消失,因无任何史料可籍,成了长达700年无法破解的迷团,也是新中国文物考古界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孜孜以求而无所得的心结。
  1982年,原张家口市文化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干部、现任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主任的刘建华(女),当时,她刚从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一天,从《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资料集》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北羊城、内有皇城、外有大城、有四门,外城甚大,其形迹已不甚明显,城中有一长形大土台基,在台基上发现了柱石、石条和琉璃瓦残片等,系当年皇族殿阁遗迹”。因北羊城在《口北三厅志》记为耶律阿保机(大辽创立者,公元907926在位)所建的榷场,也就是牲畜交易市场。又记“土人曰:插汗巴尔哈逊”,翻译过来就是白色的城堡,所以又称白城子。从这些文字记录中,刘建华发现既然是辽代的牲畜交易市场,为什么会有皇城之说?1983年10月,她来到张北县坝上地区北羊城(白城子)作了一次实地考察,以探求历史的真相。
  一天的考察,古城的规模让刘建华震撼不已,那裸露地表的汉白玉柱础、不完整的汉白玉鸥吻、黄绿釉的琉璃龙纹滴水、龙纹瓦当的发现,也让她终身难忘。因为这些标本都是元代的,应该不是一般的城,而跟皇家有密切的关系。这究竟是一座什么城呢?刘建华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记录,在《元史》中找不到任何线索。结果在明初重臣金幼孜的《北征录》中寻找到了答案。
  金幼孜,名善,今峡江县罗田镇徘山村人。历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曾扈从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八年(1410)、十二年(1414)、二十二年(1424)北征大漠,负责军旅所至山川、地形、战事、皇帝起居等记录。著有《前北征录》、《后北征录》。在《前北征录》有这样一条记载:明永乐八年,随朱棣出征蒙古,三月初七,大军到达张北县,朱棣率文武大臣到白城子凭吊,当时白城子名叫沙城。朱棣说:“适所过沙城,即元之中都,此处最易牧马”。说过,在此伫立良久才退去。
  朱棣这段话语虽寥寥数句,都十分重要,明白无误地指明了这里就是元中都。因为1410年距元朝灭亡的1368年,仅仅过去42年。而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明初封藩时被立为燕王,长期拥重兵驻守燕京(北京)。位于张北县坝上地区的白城子,距北京市不到250公里,对关外民族历史、动向是十分了解的,他不可能把元中都张冠李戴,他的话是可信的。刘建华根据金幼孜的记载,结合自己在白城子采集到的文物标本,推断白城子很可能就是元朝的中都,而不是辽代的牲畜交易市场一一白羊城。
  根据这些实物、文献资料,刘建华写了《河北省张北县白城子遗址调查简报》,投到了《考古》编辑部,当时她刚刚大学毕业,无论资历还是学术水平,都难以脱颖而出,欲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只能石沉大海。直到1995年,刘建华作为北京大学考古系的硕士研究生,她把13年前的这篇文章投到了《辽海文物学刊》,顺利地发表了,不仅引起了她的导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的重视,也引起了河北省文物部门的关注,在宿白先生的推动下,于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了考古队,对白城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查和试掘之后,证实了白城子就是消失了近700年的元中椰。从其工字形大殿和80余件汉白玉螭首、数千件精美的文物,专家们推断,元中都是仅次于元大都的一座都城,它的雄伟壮丽彰显了元帝国的霸气,也是坝上草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篇章。2000年,被评为全国10大考古发现之一。 元中都的发现,让人唏嘘不已,金幼孜生前决不会想到,他这一段记载在他逝去669年的2000年,竞能对中国考古事业作出如此重大贡献。
  本文至此,本该结束,为避免日后有兴趣的读者关于元中都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建?为什么有了两个都城,还要建元中都?它又是如何消失的等疑问,据有关资料,作一个历史链接。 公元1307年2月10日,元朝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尔去世,因无子嗣,他的两个侄儿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都有可能继承皇位。爱育黎拔力八达,居大都,在母亲的支持下,抢先宣布登基。此时,海山正在漠北镇守帝国的北疆。听说弟弟在大都抢先登上了皇位,心中不服,于是统领三军从漠北返回大都,迫于哥哥的军事压力,爱育黎拔力八达让出了皇位。海山夺取了皇位后,因不是通过正常的继承关系得来的,不具合法性,为减少大都和上都遗老遗少的掣肘,避开弟弟的势力范围,树立自己的权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肇建中都城。公元1307年7月1日,下令修建,次年正月,命令枢密院急调18500名亲军、上都抽3000侍卫亲军,除军士之外,还征调大量的工匠、民夫,不顾坝上地区天寒地冻,开赴旺兀察都,参与中都建设。仅一年时间,宫城里的主要建筑已经完成,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武宗死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又登上了皇位,是为元仁宗。继位三天后,就宣布停建中都,撤销了武宗海山设置的尚书省、留守司、虎贲司等一切行政建制,将中都降为一般的路、府建制。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武宗海山去世18年后,他的两个儿子明宗和世刺与文宗图帖睦尔,为了争夺皇位,在元中都又上演一出更加惨烈的弑兄悲剧。夺取了皇位的文宗图帖睦尔,此后再也不敢到中都去了,元中都从此逐渐荒废。到1351年,红巾军起义。1358年,义军将领关铎、潘诚率军破大同,取道张家口北上,直逼元上都,所到城池均付之一炬,地处坝上门口的元中都,极又可能被焚毁。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元中都从兴建到焚毁,仅仅存在了50年,恰是元朝入主中原近百年一半时间。如今,虽然宫阙万间都成了土,其神话却仍在世代流传。邓伯言与《玉笥集》
  (孔晓云)
  一、寻找“湖丘” 邓伯言,民国《峡江县志》载为峡江湖丘人。但查遍峡江县现有的自然村村名,又翻遍《峡江地名志》,没有一个叫“湖丘”的村庄。“湖丘”村到底在哪里呢因为搜集峡江历史文化资料,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特意向当地耆老探问。在仁和镇彭家村委,有人反映说附近有一个村庄过去叫“湖丘”,村民在自己的生产工具上都号“湖丘某某使用”。难道邓伯言是仁和人吗?这似乎与邓伯言自己的“说法”对不上号。邓伯言在《玉笥集》中有《寄建阳司训陈允章》诗云:“玉笥峰前是我家,数间菲屋白云遮。临池洗砚鱼呑墨,入洞寻真鹿引车”;又有《寄西乡同宗尚志》、《兵后访西乡同宗》等诗,诗中的“玉笥峰前是我家”及“西乡同宗”等字句,说明“湖丘”应该在峡江“东乡”的玉笥山下。 河东的玉笥山绵延数十里,哪里是“湖丘”之地呢?2013年4月,在马埠镇上盖村委,见到了坑得邓氏的《玉峡紫盖富溪邓氏九修族谱》,紫盖即今上盖,富溪即今南元水,谱中有“坑得,又称坑口、湖丘”的记载以及邓伯言的世系资料。同时,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坑口”和“湖丘”是同一个村庄的两处地方,今统名“坑得”。据族谱所载,邓伯言的家应该在元明时的“坑口”,而非“湖丘”。所以,民国《峡江县志》载邓伯言为“湖丘”人,虽然大体没错,却不够准确,应该更改为“坑口(今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委坑得自然村)”人。至于有文献资料称其为“新洽人”的说辞,因伯言所在的世代,峡江尚未从新洽析出,称之为“新洽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注释为“今新干人”则是完全错误的。
  二、逸隐耕读据
  《玉峡紫盖富溪邓氏九修族谱》载,邓伯言,又名雅,字德音,号泉峰,行立二,生于元延佑丙辰年(1316)二月初三日,卒于明洪武壬申年(1392)十一月十四日,享年七十七岁。
  邓伯言的先祖一一邓禹三十四世孙邓浚,出任闽省采访使,因乱世弃官而隐处,邓浚传至添锡、添眷,添锡之子国学(1184一1229)由水坪居紫盖坑口(今上盖坑得),另一支,添眷之子国柱(1186一1235)也同时徙紫盖湖丘(也为今坑得)。添锡公位下后裔的世系在家谱中称谓“紫盖坑口添锡公世系”,尊肇基祖国学为一世祖,伯言为其六世孙(附伯言一支吊线图:一世国学一一二世履信一一三世杰翁月一四世志元一一五世与权六世伯言七世子参、子万以下从略)。
  邓伯言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少年失怙,家境艰难。他自小苦读诗书,学问精进,曾中元朝明经科,以能诗知名乡里。可惜生不逢世,在元末乱世,只能自筑群玉山房,自号群玉山人,逸隐于乡间田野,与志趣情操相投的梁寅讲学于石门山中。 入明后,汉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作为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文人,邓伯言曾两次被征辟。第一次征辟是1382年的六月。这在《玉笥集》卷四中记载非常清楚:“洪武壬戌(1382年)夏六月,诏征天下贤良赴京擢用。雅以非才,例蒙郡举,而适婴疾病,乃恳辞。既归,辱亲故枉问,赋此为谢,并述鄙怀。”《玉笥集》卷一有《圣主得贤诗》,大概就是这次征辟的应命之作。第二次征辟大概是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此时邓伯言已经71岁了。对这次征辟,《玉笥集》卷九有《朝京纪事》专门作了记述,从诗中描述的路途景色、气候,如:“千家砧杵捣寒衣”(《晚宿清江》)、“飘飘空里落天花”(《吴城山听碧山上人讲法华经》)、“庐阜千岩雪”(《鄱阳阻风》)、“北风阻行色”(《夜泊南康》),尤其是在《星子县阻风》诗中一句“冬十二月朝天关”和《应制赋钟山云气臣寒诗》中一句:“《三诰》比谟典,万几思始终”,透露了这次征辟的具体时间。《三诰》是《大明律》制定后,朱元璋先后颁发的三个相似现代的司法解释,即洪武十八年(1385)八月编成的《御制大诰》、洪武十九年三月编成的《大诰续编》、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编成的《大诰三编》,总称为《三诰》。朱元璋为使《三诰》广泛普及,要求官民人等,户持一册,熟读诰中案例,引以为戒。所以根据《玉笥集》的诗和《大诰三编》的编成时间以及印发、学习需要延后一段时间的事实来推断,邓伯言的第二次征辟时间应该是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比较合理。他接到征辟命令后马上动身,到星子县时,已经是“冬十二月”。在金陵应制,则在“沍(音hu,冻结的意思)寒”之时的十二月底了。这次征辟入京,邓伯言被赐了一个翰林谕德的清职,旋以年迈体弱为由,请辞归梓,教馆于今新干县的沧洲至去世。配大墓(位于凰洲村北二三里之处,今村废)陈氏(1322一1385),生子参(1344一1408,字曾先,邑庠生)、子万(1346一1411,字公十,岁进士)二子。夫妻均葬本地。因伯言曾任谕德的原因,祖父志元(1255一1311),父亲与权(1285一1332)均诰赠翰林谕德,祖母邹氏、母亲郭氏均诰赠宜人。
   三、惊“死''于墀
  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对国都定在南京还是北京,一直还在犹豫之中,但在他的心里还是看重于南京。据说南京城东边的钟山,也叫紫金山,有王者之气,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朱元璋找了不少读书人来写诗赞美钟山,其实,是想让这帮人说些好听的,夸夸自己英明伟大。同时,也想从侧面听听文人逸士们对定都南京的反应。 洪武二十年(1387年),通过郡县例荐,明太祖朱元璋召邓伯言赴京朝见,命赋《钟山沍寒诗》。在大殿上,邓伯言稍加思索,挥笔而就,一首36句180字的五言诗稿很快就呈到了朱元璋的御案上,其中有“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一句,意思是说钟山的地势可太好了,皇上建都南京太英明了,皇上就是盘在钟山上的一条巨龙啊!朱元璋觉得这句诗,很对自己的心思,非常的喜欢,一个劲儿的反复念着。后来光念觉得不过瘾,就一边念一边用手拍打着桌子,念的声音越来越高,桌子也“啪啪”的越拍越响。 朱元璋在上边正念得忘形,可在下面的邓伯言却误会了。按礼制,布衣朝见皇帝不能直视,只能跪伏着身体。邓伯言看不到皇帝的脸色,猛然听到朱元瑋重重的拍桌声,以为写的诗犯了什么“大不敬”,惹得皇上大发脾气,看来自己这条命难保了!也许是惧于皇帝的喜乐无常,或许是年高体弱的原因,邓伯言心中一惊,眼前一黑,两腿一软,脑袋“嗡”的一下,昏死于墀(音chi,指古代殿堂上经过涂饰的地面,也指台阶)下。殿前的卫士赶紧把他抬出东华门外,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又掐人中又撅胳膊,好半天,邓伯言才吐出了一口气,算是醒过来了。朱元瑋本来非常看重邓伯言的才华,准备重用,但看到他如此儒弱,自己拍了几下桌子,就给吓死过去了,觉得不堪大任,最后给他只封了一个谕德这样的清闲教职。不久,以年老有病为由恳辞归乡,教书作诗,寄情山水,隐逸世外,洒脱晚年。
  四、传世诗篇
  邓伯言晚年着力于诗,以能诗而鸣东南。著有《玉笥集》九卷,诗作500余首,录于《四库全书》。《玉笥集》经梁寅勘定,最终定稿于洪武二十二年,由其“好友、同里”黎季敏鸠工刊刻。卷首有《梁寅序》及答书一首,又何淑、丁节、栽正心《序》各一首,谢观《题词》一首,皆对邓诗极相推挹。后世刊本极少,《四库全书提要》谓:“此集诸家书目亦未著录。惟此抄帙流传,仅存至今耳。”因之他长期为诗评家、诗选家所忽略,仅《元诗选?癸集》庚集下收入邓雅诗一首。其生平事途亦少见,只有隆庆《临江府志》和《元诗选?癸集》庚集、《元诗纪事》中有很简略的介绍。 邓伯言这样一位少为人知的地方诗人,其诗集能被收入《四库全书》,非常了不起,说明他的诗作水平很高。《四库全书?玉笥集提要》云:“其诗气味冲澹,颇有自然之致。”前监察御史丁节说:“观邓君伯言诗,如春风林坞,卉木鲜丽、泉石清泠,时禽响答,自然天趣,有动人处,繇其好尚之专且久也。”新喻名士梁寅曰:“冲澹自然,华不为媚,奇不近怪,雄不至放,求合典则故宜然者哉! ”聘山戴正心序:“清远条达,不为险艰藻绘之语;澹泊和平,而无忿懑哀怨之意。”其临川老友何淑评:“其为诗歌,每出人意表,简而不疎,直而不俚。其间道气运之盛衰,论人事之得失,往往从容不迫,而意已独至,使接踵陶韦间,未见其大相远也。 邓伯言的《玉笥集》,从标注的年代以及内容来推断,大部分作品作于入明之后,其中大量的作品是与周边道观中人、隐逸高士的唱和,如《题严氏钓隐》诗云:“尚父遇西伯,子陵辞汉光。胡为异出处,所贵安其常。斯人乐渔钓,荣辱两俱忘。桐庐在何许?烟水自微茫。我性爱樵牧,无心慕轩裳。为君发吟咏,有兴在沧浪。”表现了“辞荣名而就有道,屡辞明政府的征辟”的隐士志操情怀。 作为“玉笥峰前”人,邓伯言对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亲朋有着很深的感情,留下了数量不少唱美家乡的诗篇。作者尤其对玉笥山情有独钟,诗集涉及到玉笥山的诗篇有五六十首之多。如他的《玉笥十咏?何君驾虹》云:"紫霄何年驾彩虹,三十万里登瀛蓬。至今岩洞有遗迹,碧桃烂屢揺春风。”《登群玉峰》曰:“群玉有佳处,登临谐宿心。千岩互隐见,万木含阴森。极目小天地,旷怀无古今。临风一长啸,孤鹤下遥岑。”读着这些诗篇,尽管诗人已逝去六百多年,但仍然可以感觉到他一直在玉笥山中游憩,给后人导游。他对玉笥山的炽爱、赞美和流露出来的一腔柔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仿佛诗人已经化成山中的仙灵,与玉笥“十仙”一起,天天守护着玉笥山这块洞天福地,在山中林间施降祥霭,为玉峡两岸增添色彩。
  2014年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及个人获县级以上奖项概况
  一、获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表彰的乡鎮、单位名单
   (一)乡镇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综合奖
   第一名:福民乡
   第二名:砚溪镇
   第三名:金坪民族乡
   (二)县直单位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综合奖
   一类单位:组织部、宣传部、县委办
   二类单位:安监局、计生委、财政局、发改委、交通局
  三类单位:信访局、交警大队、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城管局、城投办、机关效能建设监察投诉中心
   (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先进省、审单位
  供电公司、国土资源局、国税局、农村信用社、地税局、公路分局、烟草专卖局、消防大队、人民银行、农发行
   (四)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奖
  1、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先进乡镇
   第一名:福民乡
   第二名:仁和镇
   第三名:水边镇
  2、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先进县直单位
   第一名:安监局
   第二名:政府办
   第三名:政协办
   (五)货运物流业发展先进奖
  1、货运物流业发展先进乡镇
   第一名:马埠镇
  第二名:金江乡
   第三名:砚溪镇
  2、货运物流业发展先进县直单位
   第一名:县委办
  第二名:商贸行业管理办
   第三名:城乡建设局
  (六)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奖
  金坪民族乡、砚溪镇
   (七)童点项目推进工作先进奖
   一等奖:水边镇、交通运输局
   二等奖:巴邱镇、旅游局、工业园区管委会
   三等奖:城乡建设局、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局、工信委
   (八)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奖
  1、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
   第一名:金坪民族乡
   第二名:桐林乡
   第三名:砚溪镇
  3、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直单位
   第一名:公安局
   第二名:财政局
   第三名:民政局
   (九)综治工作先进奖
  1、综治工作先进乡镇
   第一名:马埠镇
   第二名:罗田镇
   第三名:水边镇
  2、综治工作先进县直单位
   第一名:卫生局
  第二名:纪委监察局
   第三名:教体局
   (十)争项争资工作先进奖
  1、争项争资工作先进乡镇
   第一名:金坪民族乡
   第二名:水边镇
   第三名:戈坪乡
  2、争项争资工作先进县直单位
   一等奖:交通运输局
   二等奖:水利局
   三等奖:人社局、教体局
   (十一)工业企业年度纳税贡献奖
  丰源铜业、智兴金属、普正集团、三力制药、同德盛元、安盛铝业、供电公司、鸿裕织造、恒通助剂、驰帮药业
  二、获县委、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表彰的乡镇、单位名单
   (—)2014年度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
   金江乡、桐林乡
   (二)2014年度扶贫和移民工作先进乡镇
   第一名:福民乡
   第二名:马埠镇
   第三名:仁和镇
   (三)2014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点
  马埠镇马埠村委陈家村、福民乡方家村委巷口前村、戈坪乡戈坪村委裴家3组、罗田镇罗田村委张家村、金坪民族乡新民村委新民5组。
   (四)2014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工作优秀单位
  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监察局、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农工部、检察院、信访局、财政局、发改委、审计局、农业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烤烟办、烟草专卖局、卫生局、民政局、扶贫和移民办、教体局、交通局、计生委、粮食局、药监局。
  三、获县委党建领导小组关于党建工作先进乡镇、单位名单
   (―)组织工作综合考评
  1、先进乡镇
   第一名金江乡
   第二名马埠镇
   第三名仁和镇
  2、先进县直单位
   一等奖民政局
   二等奖县人民法院、县人口计生委
   三等奖县交通局、县工信委、县文广新局
   (二)宣传思想工作综合考评
  1、先进乡镇
   第一名金坪民族乡
   第二名巴邱镇
   第三名马埠镇
  2、先进县直单位
   一等奖县教体局
   二等奖县人口计生委、县委组织部
   三等奖县人民法院、县交通局、县交警大队
   (三)统战工作综合考评
  1、先进乡镇
   第一名金坪民族乡
   第二名水边镇
   第三名戈坪乡
  2、先进县直单位
   第一名县教体局
   第二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第三名县民政局
  四、获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名单
   (一)2014年度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
  金江乡纪委、仁和镇纪委、戈坪乡纪委、县法院、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扶贫移民办、县交警大队、县审计局、县地税局、县烟草专卖局。
   (二)2014年度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
   金江乡纪委肖仁平
  仁和镇纪委严志强
  戈坪乡纪委李苏华
  福民乡纪委毛永根
  砚溪镇纪委江国军
  巴邱镇纪委胡学蔚
  县司法局廖学艺
  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袁键军县委农工部朱晓东
  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何海新
  县财政局邓宏秋
  县教体局金跃平
  县计生委肖夏娥
  县城管局陈建华
  县林业局陈宇民
  县粮食局周林生
  县发改委罗文平
  县卫生局邹振辉
  县房管局陈麟
  县供电公司邹霞
  县纪检监察机关:张建华杨文明王志刚边街英邓春莲
  五、部门、单位、个人获市以上(含业务主管部门)奖项情况
  获奖单位及个人获奖名称授予单位
  县委办全市“走、报、促”先进单位市委政研室
  台办对台联络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市委台办
  统战部统战信息宣传工作二等奖市统战部
  统战部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二等奖市统战部
  统战部统战政策理论创新三等奖市统战部
  统战部全市宗教依法管理先进单位市宗教局
  胡敏军市“最美全家福摄影大赛奖“团市委
  肖才明 《光华时报》优秀通讯员省政协办公厅
  李寒梅经审调研论文三等奖省总工会
  李寒梅经审工作先进个人市总工会
  宋会华市工会干部知识竟赛三等奖市总工会
  徐武互助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市总工会
  肖琏互助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市总工会
  人武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吉安军分区
  人武部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吉安军分区
  人武部政工网宣传先进单位吉安军分区
  杜先华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一等奖)吉安军分区
  欧阳治优秀共产党员吉安军分区
  周毅优秀党务工作吉安军分区
  周毅优秀机关干部吉安军分区
  边梅德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三等奖)吉安军分区
  边梅德 《国防园地》优秀通讯员吉安军分区
  黄勇优秀职工吉安军分区
  江永平省法院系统优秀论文奖省高院
  严琼星全省优秀法官省高院
  彭良圣优秀裁判文书省高院
  彭竹风 “中国梦、巾帼梦”正文活动三等奖市妇联
  肖卫云十佳精品审判案件市法院
  肖卫云十佳民事办案能手市法院
  邓志华十佳精品执行案件市法院
  周玉2014年度嘉奖市法院
  王鸿个人三等功市法院
  李婧全市法院舆情引导工作先进个人市法院
  廖学艺2014年度嘉奖市司法局
  郭文军市司法系统第二届”井冈之星”二等奖市司法局
  财政局预算工作二等奖市财政局
  财政局农业工作二等奖市财政局
  财政局办公室工作三等奖市财政局
  财政局国库工作三等奖市财政局
  财政局科教文卫工作三等奖市财政局
  财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三等奖市财政局
  财政局财政监督工作三等奖市财政局
  国税局组织收入考核三等奖市国税局
  胡云生全市地税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地税局
  肖锦风全市地税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地税局
  邹竹根全市地税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地税局
  习凯全市地税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地税局
  习凯全省地税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地税局
  张建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吴跃军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李小文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席方礼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杨协成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聂波涛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何思华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毛爱梅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甘建喜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曾勇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周勇刚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
  赵兴均优秀公务员市地税局曾琪平地税代征工会经费先进个人总工会市地税局
  吴跃军地税代征工会经费先进个人市总工会市地税局
  曾金虎全市地税系统纳税服务标兵市地税局
  彭燕姣全市地税系统纳税服务标兵市地税局
  朱丽“人民满意”百佳服务明明星工行省分行
  朱丽 “客户最满意员工” 工行总行
  邮储银行增收创效先进单位市分行
  邮储银行清收示范行市分行
  邮储银行计划财务、会计营运条线一等奖市分行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条线二等奖市分行
  邓艳先进工作者市分行
  李小淑先进工作者市分行
  肖慧根工会积极分子市分行
  帅海滨工会积极分子市分行
  袁润生优秀稽查员市分行
  涂睿优秀信贷员市分行
  王丹优秀理财经理市分行
  陈刚“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活动”奖省文化厅
  统计局统计工作单位一等奖市统计局
  统计局统计报表优胜单位三等奖市统计局
  统计局 《峡江统计年鉴2014》优秀二等奖市统计局
  工商局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省统计局
  水边镇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省统计局
  巴邱镇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市统计局
  金平民族乡全国第三次经济去查先进单位市统计局
  注:上述资料只限己上报部门、单位,不代表全县其他单位、部门

知识出处

峡江年鉴 2015卷

《峡江年鉴 2015卷》

本年鉴设特载、专记、大事记、峡江概况、峡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峡江县人民政府、军事、政法、经济综合管理、农林水、工业与信息、旅游、城乡建设、乡镇工作等类目,记载了峡江县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元瑞
相关人物
习传礼
相关人物
胡嵩年
相关人物
边毅
相关人物
习远
相关人物
金幼孜
相关人物
刘建华
相关人物
邓伯言
相关人物
肖仁平
相关人物
严志强
相关人物
李苏华
相关人物
毛永根
相关人物
江国军
相关人物
胡学蔚
相关人物
廖学艺
相关人物
袁键军
相关人物
朱晓东
相关人物
何海新
相关人物
邓宏秋
相关人物
金跃平
相关人物
肖夏娥
相关人物
陈建华
相关人物
陈宇民
相关人物
周林生
相关人物
罗文平
相关人物
邹振辉
相关人物
陈麟
相关人物
邹霞
相关人物
张建华
相关人物
杨文明
相关人物
王志刚
相关人物
边街英
相关人物
邓春莲
相关人物
胡敏军
相关人物
肖才明
相关人物
李寒梅
相关人物
宋会华
相关人物
徐武
相关人物
肖琎
相关人物
杜先华
相关人物
欧阳治
相关人物
周毅
相关人物
边梅德
相关人物
黄勇
相关人物
江永平
相关人物
严琼星
相关人物
彭良圣
相关人物
彭竹风
相关人物
肖卫云
相关人物
邓志华
相关人物
周玉
相关人物
王鸿
相关人物
李婧
相关人物
郭文军
相关人物
胡云生
相关人物
肖锦风
相关人物
邹竹根
相关人物
习凯
相关人物
张建
相关人物
吴跃军
相关人物
李小文
相关人物
席方礼
相关人物
杨协成
相关人物
聂波涛
相关人物
何思华
相关人物
毛爱梅
相关人物
甘建喜
相关人物
曾勇
相关人物
周勇刚
相关人物
赵兴均
相关人物
曾琪平
相关人物
曾金虎
相关人物
彭燕姣
相关人物
朱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