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峡江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385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69
页码: 425-493

内容

《今日峡江》报2013年度部分文章选摘
  腹有诗书气自华
  ♦何小娟
  读书,让我变得更健康,更美丽。
  一一题记
  "茗一杯茶,在温暖的午后,窗根透过一丝灿烂,斜斜地落在屋危。手捧一本书,心灵被文字滋润,化开,一如那茶,那光。"小时候向往的读书环境,是周围一尘不染,旁边有书橱古画做伴。人置其中,犹如仙境。事实是,到初中才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一个只有一张床的书房兼卧室。不过,我非常满足。曾于嘈杂中,自辟空间屏避一切,手捧一书,津津自乐。忽闻一声,"哎哟喂,书精呢,在这儿也能读。"猛一抬头,思绪未回,只见鼻子、眼睛、嘴巴,来不及拼接,欲低头继续神游书中,却被一把制止:“唉,让我看看,什么好书?”速抱紧了逃离。外人哪能知其精妙,有恐辱了书名,为力保其贞洁,速速离去。如此大煞风景的看客不只一二。于是,自有了自己的空间后,更有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记得那时正读初一,我爱上了《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自尊、孤独、向往和坚忍,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他的不甘、向往超越和刻苦,还有他那颗敏锐地捕捉着四周目光传递过来的轻蔑、温暖或友好等信息的心,是那样的丰富、敏感而脆弱。于静静的夜晚,周末的空暇,我细细地感受着他。还有作者路遥那苍凉悠远的文字,沉健的笔道,让我体验着于芸芸众生中,人,是多么的孤独,又是多么的不易。而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却又是多么的积极,多么的顽强。我第一次思考人是怎么回事,为何生存,这些重大的人生问题。虽然因贪读晚睡而屡次被父母喝令,但一颗为生存而乐观奋斗的种子,就这样于书香中种下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当听到别人夸自己有气质时,我不知是否得益于书,但自认为良好的个性,独立的思维和诗意的生活,绝对是得益于书。有那么一段失意苦闷的日子,大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感。每天上完班,疲惫地坐在床上享受阅读的时刻,才是我最舒心的时刻。因每晚与书本相拥,才让我第二天能平静微笑地面对生活。一切滋养安抚和激励自不待说。在书中,我听着成功人士忙碌的抱怨,疏于打理自己家庭生活的遗憾,心想:我此刻的生活不正是他们最想要的吗?一个人,要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我可以学会料理家务,料理生活,享受美文,享受面膜,塑身、健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样都可以花费我很多时间,哪还有空自怨自艾呢?我决定充分享用属于自己的时间,行动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观念一转天地宽,我发现家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我可以把它们弄得窗明几净,然后照照自己美丽的笑脸,欣赏自己劳动的杰作。我可以在那面大镜子前面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地跳一段舞,尽情感受青春的美丽。我可以肆意地在老公面前哮一阵,充分感受做女人的娇贵。我还可以精进厨艺,让家人享受美食的快乐..当然,再忙也会静静地把自己置身书海,静阅时光的流转。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读师范时,我尤爱诗歌散文。参加工作后,我选读一些教学论著和滋养心灵的生活感悟的小美文。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年龄的推进,读得最多的要数养生美容一类的书。
  也许是从小体弱的缘故,也许是想挽留住现有的青春,抑或是比别的女人更怕衰老吧。曾于梦中捧镜惊觉:吾何时老矣!如此不堪。直到次日揽镜观颜,依然艳丽,才释然。关注健康就是关注美丽。我喜欢寻源,不惜重金买来《经络养生美容》、《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纪律——女人身心性护养宝典》、《好好爱自己》等有名的女性养生和心灵成长的书。阅读,练习,爱生活从好好爱自己开始。关元、气海、足三里,我熟记了这些养生要穴。又买来艾条和艾灸盒,按照所有医学书中的指点,开始用艾灸为自己的健康加分。当你一身轻松地奔跑在大自然,满脸灿烂地迎接阳光的抚摸,你会发现,健康是多么幸福,美丽是多么美好。一点一滴,一言一语,专家名人挚友的思想已大部分融为我用。
  心灵随旅者的文字放逐,饮食随养生专家的忠告而清淡,语气随教育家的提醒而和善,心智随菩提的教化而睿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我想加注:请别偏食。生活是立体多维的,包括婚姻、工作、育儿和娱乐等。平衡生活,从均衡你的阅读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阅读,就决定了你的生活。美丽人生,从良好的阅读开始。
  打柴
  ♦欧阳小平
  打柴,是我们暑假里一项常规工作。准确地说,这打柴,应该是"刮柴”,就是使用一种竹耙,把落在地上的松针刮到一块儿,挑回家用来烧火做饭。
  天还没亮,妈妈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起来吃饭啦!吃完饭,巷子里吆喝一声:刮柴哟!眨眼工夫,昨天约好了的伙伴们就在村口集合到一块儿了。
  去山上刮柴,有些规矩一定要遵守:一是不准放火,二是不准砍树,就算是砍树枝也不行在我们那里,叫做"禁约"。那些山,都是禁山,山上的树,大多是松树。每年冬天,会解禁一次。这期间,各家各户都可以去山上砍柴,但还是不能砍树,只能砍树枝每当这时,一听说人家又去山上砍树枝,一担一担把树枝挑回家去,心里不知有多羡慕一一要是我们村也有山,也能像这样去砍树枝该多好啊!但是没有。没有就没有啦!我们也不会老惦记这事,只是偶尔,碰巧会看到一个人肩上扛着一根木头,木头上吊着一面铜锣,身后跟着两三个人,那扛着木头的人一边走,一边"当"的一声敲一下铜锣:我是一个贼呀!我偷了山上的树,大家不要学我的样啊 ……据说,在公社范围内所有大队,村庄,都要去吆喝一遍,这就是违犯禁约的结果。
  这种结果叫人震撼。我们小孩子,刮柴的时候谁也不敢动树一根手指头。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我们刮柴的脚步一一大人们刮柴总是围着一棵棵松树把松针刮到一起,我们小孩子不这么干,常常是几个排成一排,反手拖着竹耙,在那些舒缓的小山坡上拉网似的走过来,走过去,一边说着话,或者唱着歌,这种时候,偶尔会看见一些野果子,大家就会停下来,抢着吃。最多的是菌菇,什么高脚菇,包子菇,黄脚菇,松树菇一一那是我们的叫法,学名叫什么不知道。没有东西装,我们就把裤子脱下来,用草扎紧裤脚,把菌菇放进裤管里,结果回家时,大家只好穿着一条短裤,挑着一担松针,带着满满两裤管菌菇忽闪忽闪的回到家里。
  如果是晴天,假日里几乎每天都要做这种事情。然而刮柴时对我来说最神秘的地方,是奶奶庙听说那个庙里有尼姑。大人们是不去的,因为那里没有松针刮,虽然听说有许多高大古老的松树,按说应该是有松针的,但是没有,这更引起我的好奇:我不知道尼姑会是什么样,真的没有头发吗?为什么那里没有松针?终于有机会去奶奶庙了一一我们四五个小伙伴决定去那里冒险一一那个地方很好找,出村口一眼望去,奶奶庙就在不远的山头上,我们沿着这个方向"一路走,没多久就到了:这里古松参天,有些阴森森的,地上干干净净,连草都很稀少,一座庙宇,就耸立在山坡之上,我们几个惴惴的往上走,一路就想:见了尼姑该叫什么呢?叫尼姑,阿姨,奶奶还是什么呢?大家商量了一下,一个小伙伴机灵,说:我们什么都不叫,就说去讨一点水喝,不就行了?大家一致同意。
  硬着头皮进去,里面光线很暗,没有怒目圆睁的金刚,也没有高大威严的菩萨,可是大家都有些紧张:“有水喝吗?”连声音都是小小的。这时一个尼姑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有啊,来喝吧!我们跟在她身后,只见她一身青色衣服,头上戴一顶青黛色帽子,一阵轻风似的,在我眼前吹过我不知道青黛色的小帽下是否盘有头发,也没看清她长什么样子,水更是漫不经心喝了一口做个样子……而一年当中,刮柴最爽的季节,是大豆开花的时候。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豆花松针,每当豆花盛开,秋风起,松针落,每棵松树下面,都撒落着一片金黄的松针,伴着阵阵幽幽的松脂香味,和着淡淡的树木的芬芳,不禁叫人沉醉。平时我们刮柴总是天刚亮就出发,到下午一两钟才能回家,这"豆花松针”一来,常常只要三四个小时就回家了一一挑着满满一担松树,在山间小道上奔走,我们常说:挑担不走,压鸡压狗!这意思是说,如果挑担不快点走,就像压鸡压狗,压死了,别人还说你是个蠢孩子!
  激发工作干劲提升干事能力
  峡江村小组长争当乡村“大管家”
  《今日峡江》报讯(邹清华、潘淑根)万台村小组长任玉龙带领29户移民支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整体搬迁;新田村小组长金宗根为城区建设征下20多亩地立下汗马功劳;铲塘村小组长谭安生搞好土地流转引进一家蔬菜种植公司……日前,我县许多村小组长纷纷想干事、愿干事、争干事了。这是我县积极引导村小组长由"甩手掌柜”向乡村“大管家”角色转变的可喜一幕。在村民小组长的示范带动下,我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11元,同比增长10.25%0村民小组长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神经末梢,承担着繁重琐碎的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县为激活这一"神经末梢”,不断创新机制,从“选拔、培育、管理、考核”四方面入手,有效掀起了"村小组长也有大作为”的热浪。针对部分村小组长有名无实不管事的现状,我县推出提高工资报酬、注重精神激励、实施政治关爱等措施,在全省率先提高村小组长工资报酬,每人每月200元,由乡村两级根据考核情况年底一次性发放;对考核评为优秀的村民小组长,县里每年表彰100名,每人给予500元奖金,对连续三年受到县级表彰的,授予“峡江县模范村民小组长"荣誉称号,并给予1000元奖金;对特别优秀的村民小组长进行重点培养,在其入党、推荐入村“两委”班子等问题上给予优先。提高待遇不忘选优人才,我县对现有村民小组长进行了撤并调整,从农村致富能手、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优秀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的群体中,选拔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威信高的农村青年担任村民小组长,全面优化了村小组长队伍结构。
  如何提高村民小组长能力?我县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将村小组长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依托党校、远程教育、函授平台,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人辅导、个人自学等形式,定期对村民小组长进行轮训。今年初,我县就对近千名村小组长进行"十八大精神”轮训,全部由县领导亲自授课,培训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层次之高,创下了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史上的新高。同时,有针对性地将村小组长安排到科技示范基地、实用人才创业基地等地跟班学习、实地考察,不断提高村民小组长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目前,我县90%以上的村小组长均掌握了一至两门致富技能。
  我县为让村小组长明白自己在农村要干啥事,怎样干事,要求各地根据各村民小组的实际情况,制定《村民小组长目标管理考评办法》,明确村民小组长作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便民服务员、致富领航员等权利和职责,并将工资报酬与工作事项挂钩,年终由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打分考核。同时,建立联系帮带制度,县、乡、村三级挂点干部分别联系2一5个村小组长,采取谈心谈话、定期回访、上门帮扶等措施,及时指导帮助村小组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使村民小组长真正做到“能干事、敢干事、会干事、有成就”。
  孝心唤醒“植物人"一一我县打工仔朱发根照顾父亲记邹清华、陈福平
  听说福民乡尹家村有个大孝子,悉心照顾"植物人”父亲400多天,不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日前,笔者慕名来到该村采访,见到了一个面庞消瘦、精神憔悴、满头白发,与实际年龄很不相符的中年人,他叫朱发根。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谈到"植物人”父亲朱存良时,朱发根悄然流下了眼泪。自从父亲出事后,他辞去打工高薪的工作,日夜守护着父亲,用孝心唤醒了重度昏迷56天的父亲,并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照料,又让没有思维意识的父亲恢复到现在的左手、左脚能慢慢活动了。
  天有不测风云,父亲摔成"植物人"问及父亲朱存良缘何会摔成植物人?朱发根一直很自责,怪自己没本事赚钱,让父亲受累了。
  原来,朱发根和妻子一直在外打工,年近六旬的父亲为帮助儿子尽快还清做新房时欠下的几万元外债,毅然在家种起了13亩水稻。2011年10月27日,朱发根的父亲像往常一样扛着稻谷到三楼楼顶上去晒。由于劳累过度,不慎从二楼楼梯口摔落,头部重伤、血流不止……还是邻居发现后送往医院抢救。
  噩耗传来,朱发根连夜从浙江赶回来。见父亲在县医院抢救了三天还不见好转,朱发根赶紧将父亲送往省九四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抢救30多天后,父亲的性命虽然保住了,但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严重损害,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成了 "植物人”。
  再苦再累也不放弃,孝心创造生命奇迹颅内严重受伤、深度昏迷、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好心的医生告诉朱发根,父亲极有可能一辈子都醒不来,等于是个"活死人"。但是朱发根从未放弃对父亲的治疗,他无数次向医生表示,只要父亲还有一口气,即使债台高筑,也绝不放弃。
  朱发根每天细心地为父亲擦洗身体、按摩血位、聊天说话……一个多月过去了,父亲的身体始终干干净净的,没有生过一回褥疮,也不见有肌肉萎缩现象。
  同住的病友和医生都夸朱发根:"咯崽没白生,有良心、有孝心。"俗话说,好心有好报。也许是朱发根的孝心感动了天地。2011年12月的一天,朱发根像往常一样和父亲聊天,突然他发现父亲眼睛睁开来了。"爸爸醒了!爸爸醒了!"朱发根兴奋地叫起来!那一刻,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已是父亲昏迷的第56天了。
  久病床前有孝子,不离不弃常守护虽说父亲苏醒了,但不识人、不说话、不能动…… 医生说,这已经创造了奇迹。但朱发根心里可不这么想,他坚信只要自己悉心照料,父亲就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这句老话。
  2012年3月,父亲的病情稳定下来了,在医生的建议下朱发根把父亲接回家治疗,从此他更加细心地照料了,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六七次,白天在地里干活,中途也要跑回家察看。由于缺乏运动,身体抵抗力差,他的父亲经常感冒发烧。一天半夜,朱发根发现父亲迷迷糊糊的,用手一摸额头,发烧了!他连夜将父亲送到乡卫生院。在持续高烧40多度还是退不下来的情况下,他又赶紧将父亲送到县医院治疗。整整一个晚上,朱发根忙东忙西在父亲身边照料着,总算把烧给退下来了。像类似的事,每个月都要发生几次。
  为给父亲增加营养,朱发根经常跑到河里去摸些鱼虾回来做汤喂给父亲吃。在朱发根的悉心照料下,父亲身体逐渐好转,脸色变得红润起来了,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而朱发根却瘦了好几斤,头上的白发比父亲还要多了。
  一人有难众人帮,不忘感恩好心人为给父亲治疗,朱发根欠下了近20万元的债务,生活非常拮据。当地政府获悉后,热情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新农合还未报销的情况下,为他家先行垫付了3万余元的医药费,将朱存良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好心的邻居,有钱的捐点钱,没钱的出点力。八十多岁的邻居聂生桂经常来陪他父亲说话。老人家常说:"我虽然没钱帮老朱家,但也希望自己的话语,有一天能刺中了他的哪根神经,让他能说话了。”乡里乡亲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到爱心人士大有人在。采访中,朱发根对笔者说,他想借助媒体向那些帮助过他家的好人道声谢谢。
  采访结束时,朱发根说:"现在父亲的病情已经逐渐稳定了,等明年开春,我想请人帮忙照看父亲,自己继续外出打工挣钱,一来小孩上学读书要花钱,二来父亲看病也要花钱。"是呀!朱发根孝不仅肩负着照顾父亲的重任,还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在此,我们的默默地祝福他和他的父亲,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好心人来帮助他家,希望朱发根的这片孝心,能够创造更大的生命奇迹!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注册联合国CDM项目
  首期将带来3.5亿碳交易收益,规模为我省之最本报讯(轩宣)近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注册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允许进入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这是目前全球少数成功注册的大型水电站CDM项目之一,也是我省在联合国注册的减排规模最大的CDM项目。它的成功注册,标志着我省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交易迈上新水平。首个7年计入期内,该项目预计将带来3.5亿元碳交易收益。
  CDM是在《京都协议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合作机制。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鼓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友好项目进行投资。在CDM框架下,发达国家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CER(经核证的减排量),以此抵减投资方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我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灌溉等功能。2011年全线开工,预计于2013年7月投产运行,由江西中电投峡江发电有限公司经营管理。该工程发电装机容量36万千瓦,以水电替代包含江西省在内的华中电网的部分火力发电。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约11.42亿度电,预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约77万吨,相当于节省约30万吨标煤。
  一直以来,江西中电投峡江发电有限公司强化碳交易理念。自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建以来,该公司深入研究国际国内政策,并与在碳资产开发和管理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上海丸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认真开发、积极申报该项目。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该项目最终在联合国成功注册。
  七旬老人自办报展颂"雷锋"
  本报讯(曾金虎)日前,在吉安市中心城区仁达艺术馆"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书画作品展”上,我县七旬老人毛本义带着自己收藏多年的有关雷锋的报纸,在该艺术馆举办雷锋精神报纸公益展,呼吁更多的市民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现年75岁的毛本义是我县地税局退休干部,退休后就开始大量收集报纸,15年来共收集的报纸共6000多种、15000多份。他把收集来的报纸分门别类,有创刊号、号外报、专题报等。在专题报里有中国申办奥运会到奥运会结束后的大量报道,有关纪念辛亥革命的报道,有关建党周年纪念的报道等。其中年份最长的报纸是1949年的《民国日报》。日前,他还因收集了不少的《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获得了《江西日报》举办的首届"井冈山文学奖”的热心读者奖。
  自2008年自费举办了“建党80周年纪念”报展开始,毛本义先后在社区、街道、学校等地自费举办公益展览共12场。今年3月,他又在我县各中小学举办“向雷锋学习”的报展,自己当讲解员,让雷锋精神走进学校,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每次办报展,毛本义都要准备好留言本。如今,在他的留言本上记满了观众的留言:有"希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有"重温党的历史,接受党的教育”的箴言,也有赞扬毛大爷个人为公益展览做出的努力。据悉,他还打算在今年12月26日举办"毛泽东事迹”报展。
  感情乡村行
  ♦宋英志
  "清明”时节,回到老家踏青祭祖,那进山的小路,早已被丛林花草所覆盖。眼下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满目青山翠绿,郁郁葱葱,各色繁花把大山装点的格外秀美,望望那湛蓝的天空,呼吸着眼前的清新空气,则心旷神怡、感慨万千……记得在三十多年前,这山是光秃秃的。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乱砍乱伐太常见,砍掉的树拿去卖,砍下的柴变成了炊烟。如此折腾了好多年,山上已是满眼黄土,一下雨尽是黄泥水。那水流进山下的田里,农田欠收,水沟淤塞,鱼虾赶跑,道路泥泞不堪,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穷山恶水",村民由此怨声载道!按理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主导下,农业应该是很发达,但事实却与之相反,村民终年劳累却不能获得温饱。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先进技术,实施封山育林,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农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村民才得以解决温饱问题,并走上致富之路。由此看来,国富民强不仅要有好的社会制度,还要制定正确的政策,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如果政策不对,用人不当,村民就是累死也没有好的收成,更不能拥有好的生态环境!对比今昔,反差巨大。记得当年砍一担柴要走很远很远,因为近山的柴均已砍光,甚至连柴莞也挖了做冬日烤火的燃料。"穷山恶水"就是这样形成的,那真是苍凉苦难的一幕,不堪回首!现在看看这绿绿的山,尝尝这清澈透明的水,不由得问村民:现在家里用什么做燃料。答曰:树叶一一落下的松树叶。
  是啊,树长了是要落叶的,如果树叶储存太多,极易引起山火,而把它"捞”走,又可解决村民的燃料,有了树叶做燃料,村民自然不会去砍树砍柴,山上就会出现这勃勃生机,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不该忘记的苦难坚决不能忘记!以一个时代的苦难去换取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教训深刻,重新唤回的青山绿水我们要好好珍惜。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生态环境,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肥田沃土,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陈礼泽:"扛"着家前行
  饶黎黎、陈福平
  母亲因患直肠癌在花去巨额医疗费后去世,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经常离家出走,妻子的癫痫病也时常发作。虽然家庭几经变故,也没能压垮这个农家汉子,他始终坚强执著,一个人"扛”着家前行。他就是马埠镇曾安村委王岗村村民陈礼泽。
  4月26日,笔者来到王岗村,见到了这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衣着破烂的青年。他只有38岁,然而生活的艰辛使他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
  陈礼泽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父母身体健康,在家务农,自己外出打工,日子也还过得不错。
  然而在1997年,陈礼泽的父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为了照顾父亲,他回到家中务农。在他和母亲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病症十几年未犯。2009年,60多岁的母亲被查出患有直肠癌。为了给母亲治病,陈礼泽带着母亲到吉安、南昌等地求医。为给母亲凑医药费,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把家里唯一的耕牛也变卖了。但是他的孝心与努力还是没能挽回母亲的生命。母亲的去世,只给他留下了悲伤和十几万元的债务。
  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的去世给父亲造成了极大的刺激,父亲的病又发作了,经常胡思乱语。一次,陈礼泽从田间劳作回家却发现父亲不见了。陈礼泽发了疯似的到处寻找,多次辗转吉安、南昌、长沙等地。在漫漫寻亲路上,只要听到哪里有走失的老人,他都要跑去确认。经过两年的寻找,终于在长沙街头的一个垃圾堆前找到了正在捡食垃圾的父亲。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回家后不久又再次出走。父亲说,他要去寻找母亲。陈礼泽就是这样辗转反复地跋涉在每一次艰难的寻亲途中。
  这些年父亲离家出走了6、7次,时间长的有一、两年,短的也有一、两个星期。在寻亲路上,陈礼泽为了省钱,经常露宿街头,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就啃食几个馒头,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说:"我已经失去了母亲,再不能失去父亲了。"陈礼泽的妻子也患有癫痫病,还需要治疗,两个孩子刚上小学。这些年发生的变故,家里早已一贫如洗。一家人生活全靠陈礼泽种七、八亩责任田。
  "我最怕的就是生病,如果我也生病了,真不知道一家人该怎么生活下去了。"现在陈礼泽每天都不敢休息,一家人的医药费、生活费全都压在他肩上。
  当地党委政府得知陈礼泽家的情况后,将他家列为农村低保对象,每个月有200多元的低保金,并把他家作为重点帮扶走访户,经常到他家帮助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对此,陈礼泽非常感激。
  谈到今后的生活,陈礼泽充满了憧憬:"我现在正在筹建一个小型养猪厂,希望日子能好起来。"风雨过后见彩虹。我们也祝福他们家能渐渐好起来。
  簪缨望郡一一何君古村
  ♦边经仁
  "九仙乘诏上龙湖,尽是骊山所送徒;惟有邓公留不去,松根支鼎煮菖蒲。"从黄庭坚这首《游何君洞》诗中,可貌见何君古村风韵,领略其深厚的人文。
  何君村位于峡江新县城西南,以吴姓为主。据《吴氏族谱》载:何君始祖吴铁镜于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避乱,自永丰耸溪来居于此。吴铁镜精通医术,兼通天文地理、百家之书,仕宋,为医学博士,轻车都尉。其子吴杏林继为太医院,父子俩明医誉世。
  自此瓜绵椒延、子孙繁昌,或以医行名,或功名著称,或以文显,或商贾或隐士,至今繁衍四十世。
  何君村名的由来颇具人文色彩,黄庭坚诗中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据清同治《峡江县志》载:相传秦末有孔邱明、骆法通、吴天印、张法枢、谢志空、周仙用、邹武君、谢幽严、杨元中、何紫霄等十人避秦乱于此隐居修道,九人仙去,惟有何紫霄仍在尖石洞中修炼,称何君洞,村因以为名。
  何君村与玉笥山道教名胜融为一体,因而该村的山石草木,溪水流泉都赋予人格魅力,诗情画意。
  解缙《西游集序》云:"周末有避者,九人隐玉笥",多为四言诗,刻于石间。
  玉笥山原名群玉峰,据《太平广记》载:"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灿……"因天降玉笥,武帝改名为玉笥山。玉笥山既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第十七大秀法乐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第八郁木福地。一山兼揽洞天福地,世属罕见。最盛时有一池、一阁、二宫、二祠、二桥、三园、三庵、六宅、九亭、十二台、二十一观、三十六坛、三十二峰。曾有道士500余人修行于此。
  玉笥山道教文化自秦汉以来,就吸引了大批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遁世隐居,筑巢岩洞,修道炼丹,或寄情山水,著书论道,题诗赋文。有汉梅福,晋葛洪,南朝萧子云,唐方千,南康徐铉,宋黄庭坚、朱熹,明解晋、金幼孜、王阳明、胡俨、清查慎行等。
  玉笥山道教文化发韧于秦汉,兴于晋、南朝,盛于唐、宋、明,微于清末民国。其道教多神崇拜,立善积功等宗教观念深入民间,和儒家的仁爱忠义、佛教的善恶报应等通俗之说混融在一起,深入到民间节日的各项活动中。如玉笥山的"观音生日"、"王母娘送福"、"梦老爷”托梦等已成为峡江民间重大习俗,影响周边县市群众上山祈福、许愿托梦、沐身还愿等。
  何君村远看如一弯修月隐于石山之间,一泓清泉自玉笥山流来,绕村蜿延而过,占尽风水之胜。村中多石灰岩,形态各异,奇特古雅,有"何君六石”散落村境。
  紫霄石在何君村右即玉笥六石之一,又名尖石以何紫霄得名,白石拔地数千仞,远望若白云之垂霄汉,近看则皑若残雪,中有洞,即紫宵隐居处,因居民利其山烧石灰残削不存,游人惜之。
  仙人石在何君村中,云起波涌,玲珑万状,奇花香草杂生其中,阁前有泉日仙人泉,从洞中缘石桥而上可以眺远。
  泰石在何君村北隅,根蟠数十亩,在六石中最大,瑰奇崛觇,茂林修竹,楼台篱落与朝烟夕霏四时辉映,有洞,大者可藏数十人,小洞交通曦景漏射,别有人境。鹤石在仙人石后,群石森立矗为一峰,峰巅一石矫首引吭,如元鹤下饮清溪,又名雀石。
  龟石在仙人石右,石势层叠云气浮动状,又类船故又名船石。
  温涧石在仙人石前,温涧上较诸石参,差苔葬斑录可,云树芊绵,泉从石底流出,汩汩有声。
  温涧水终年清澈温暖,泉上有环玉阁,初建于宋,原名“大成阁”。阁旁原有蒙学馆,为村童学习场所。
  何君古村历来经族人的营造扩建,厅房、祠堂、水井、学堂、牌坊、戏台、寺庙等齐备。古巷两旁的砖木建筑,桃檐斗拱,垛墙镂窗,雕花板、匾额等造型别致、古朴华丽;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精致;镂雕、透雕、浮雕技法娴熟;图案花草虫鱼、人物典故栩栩如生,寓意丰富,赋予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内古木参天,有银杏、香樟、旃檀等,或如龙腾云,或如蛟戏水,姿态各异,并有许多动人传说,如五子登科、夫妻连理、手足情深等,成为何君村又一道亮丽风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何君村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故人文蔚起。在传统文化的血脉里,人们耕读渔樵,仁、义、忠、孝,敦亲睦邻在古村得到较好地传承。
  人们穿行于一条条古巷,如翻阅一段段古文字,心领神会于一个个先贤的教诲。
  有勤政为民的孝廉官员,明朝的吴杨、初任工部水清吏司主事,再任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福建清吏司郎中,适逢广东东部水灾严重,人民饥荒,永乐帝焦急万分,寻思合适人选前往抚恤。朝廷公卿联署推荐吴杨。帝喜,于正统五年七月(1440)赐敕诏对,擢吴杨为广东布政司左布政使,统领广东行政,吴杨不负帝望,精选廉洁奉公,能力强的吏员数十人,采取多种措施救灾,开粮库散灾民,酌减税赋,组织灾民自救,劝归流离灾民回乡,恢复生产。为保一方平安,吴扬亲率人员抓盗赋,抚民心,德政于民,声望大振,任满调升兵部右侍郎。年老归家后,在村中建布政厅,厅内木柱大者围径达1.8米,气宇轩昂。
  何君先贤有行医名世的传统,自宋至今世代传承。一始祖吴铁镜、吴杏林父子以太医仕宋,父子共创"吴氏神曲”,主治消化不良,有消食、止泻、健胃等功能,流传于后世。"吴氏神曲"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动人的传说。宋天圣年间(1023~1031)的某年仲夏,村民大多数得了一种怪病,腹满膈胀、茶饭不思、头昏眼花、四肢无力。以致成熟在田的水稻无力收割,眼看5区烂,村民惊慌。一时请神、祭天,延道打醮,除鬼驱邪等活动风行,但回天无术。消息传至京城任太医的吴铁镜,上奏恩准回乡疗疾。一日晚,父子俩同样在梦中遇一鹤发童颜的老人,说是何紫宵,告知治病仙草。父子诧异,按照"何君”的指点,用仙人石旁的几种草,潜龙潭灌溉的稻穗,经蒸煮发酵而成的曲米,用仙人泉水拌和,研碎成药,散给村中患者,果然药到病除,从此“吴氏神曲"名声大震。
  玉笥山的仙风道骨与何君山泉,洗涤了先民的心灵情怀,他们修身养性,齐家为民。如清代吴君卜,他的先世多以医显闻,家学继起,考举屡试不成,于是有志济民,上究《灵枢》、《素问》,下学李朱之书,扶杖探六石之幽草,涉玉笥山巅仙草碧茸。并在家中杂种药草,以待不需,有患者上门求诊,欣然而往。还有吴逊,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工诗文词赋,洋洋洒洒,为人仗义,不管贫贱富贵都乐意交接。还有吴芸楼,博综经史,教弟子儒学之余,焚香弹琴一曲,可谓隐者风范。吴大瑞,号易楼,从幼嗜学至老不倦,淡泊名利,与亲友兄弟相处无间,精通医术,凡有患疾者上门求药方,虽夜深有求必应,有时远到几十里外,有回天之术。病患家属为报答救命之恩,贫困人家送鸡、鸭、猪肉他不受,富贵人家送金帛他照样不要,医德博爱践于言行。永丰状元刘绎曾为何君桂斋先生题有对联:“和可契兰修怀自得,静能爱竹乐事相于”。
  置身于何君古村,我们分明聆听了灵山秀水中的一段段迷人的乐章……
  “小人书"的诱惑
  ♦廖健康
  "华罗庚的哥哥有那么一匣子满满的小人书……"特务诡秘地比划着对我和老板说。特务、老板和我是三文个死党,特务、老板是外号,华罗庚也是。那时,我们疯狂地喜爱上了小人书,到处上窜下跳搜寻小人书的身影。正因此,在学校我们成了老师的重点教育对象,老师们语重心长,敦敦教导我们应专心学习,不要过分沉溺于小人书。华罗庚读初中的哥哥们把小人书唤作“连环画”,而我们喜欢叫"小人书"。
  老板读五年级的哥哥是我们高烧小人书的传染源。之前,我们的爱好是水果糖,一粒水果糖在口中撞击牙齿的清脆声和不断融化的过程,那甜蜜和幸福得无法比拟的。除此,我们整天就知道追追打打、嘻嘻哈哈,挖空心思用别人的外号取乐,偶尔也会在班上来一番小恶搞。
  有一天,老板的哥哥对我们说:我讲个故事给大家听吧……讲的是赵子龙单骑救主,我们听得入了神,想不到世上有这么神勇的将军,想不到课本之外还有这么有趣的故事世界。以后,躁动的我们突然安静下来了,大家紧密团结在老板哥哥的身旁,每天上学下学,在老板哥哥的率领下,一路前呼后拥地行进在田境小路上。
  哥哥的故事其实是小人书上看来的,老板对我们说。我们便央求老板把载有故事的小人书拿来给我们看。那些天,老板俨然成了皇上,我们争着给他背书包,老板神气地向我们发号施令。我们先急切地翻看小人书上的插图,老板不时地从我们手中抽走小人书,直弄得我们猴急猴急。接着,我们开始一字一字读插图下的文字,原来看小人书比听老板哥哥讲故事要过瘾得多。可惜老板很快就不能从家里拿出小人书了,老板当皇上的历史也宣告结束,老板气嘟嘟地背着书包跟在后面直骂我们过河拆桥。
  最先拥有自己小人书的是特务,特务偷了家里的钱,一口气买了六本小人书,其余的钱买糖吃了。虽然被爸爸修理了一番,但特务满不在乎身上的伤痕,他哗啦啦翻着新买的小人书直炫耀自己,着实让人羡慕,特务因此成了班里的英雄,很多同学都以特务为榜样,效仿特务。
  在那个小人书统治我们整个心灵的时期,真是"一段美妙的时光。每天,我们都沉浸在小人书的欢乐世界之中,现实中的我们变得神经兮兮起来,上起课来也不断分心。那段时日,一些不好的读书习惯,诸如边吃饭、走路,边看书,被我们正常化,并发挥得淋漓尽致。田境小路上,我们手捧小人书,边走边读,不时有人不小心一只脚踩入水田,惹来阵阵欢快的笑声。
  我是较晚拥有小人书的人。姐姐办嫁妆,通过在供销社工作的堂叔买了一部"蝴蝶”牌缝纫机。缝纫机从县城大伯家运抵家中时,发现包装纸箱中凭空躺了一本小人书《哪吒闹海》,大概是我的某位堂兄弟顺手放入其中后忘记拿出吧。那可是一本别人没有的独一无二的彩色版小人书,我激动地呼吸加剧,用颤抖的手拿起笔在扉页上一笔一画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本彩色版《哪吒闹海》给我赢得了不少面子。我是轻易不肯外借的。
  某个上午,有同学在上完一堂课后玩失踪,后来又有同学举报,说该同学正躲在厕所里看小人书。没想到的是,厕所事件竟间地接牵扯到了我,原来是我拒绝向该同学借阅我的小人书《哪吒闹海》,他情急之下从我书包里偷走后躲进厕所。事后,该同学诚恳地向我认了错,并用他的小人书借阅作交换条件,并外带送给我一幅他心爱的天安门照片,我才肯作罢。
  华罗庚哥哥那满满一匣子小人书我们也是偷着看完的。特务说我们欺负过华罗庚,他肯定不会把小人书借给我们看。于是,我们就以向华罗庚请教数学问题作掩护,每次两本三本偷出,看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竟没引起华罗庚的注意。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伙伴早已成家立业,老板和特务分别工作在离家遥远的外地,华罗庚则是家乡一所省重点中学的高三数学把关教师。有次,我和华罗庚谈起那段往事,华罗庚说,我们当年偷看他哥哥的小人书,其实他早已发觉,只不过慑于我们集团的威力,装着不知道罢了。"哥哥后来发现他的匣子动过,还狠狠地揍过我呢。"华罗庚爽朗地笑着说。
  三孔乡邑考
  ♦赵国祥蜚声北宋元祐文坛的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世称“三孔"。黄山谷在《豫章集三•和答子赡和子由、常父怀馆中故事》诗里曾将三孔与苏轼、苏辙并提,诗云:“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天不堕斯文,俱来集台省。"但数百年来,世人对三孔籍贯各持异说,至今尚无定论。《隆庆临江府志》和《同治峡江县志》记为峡江人,而《宋史》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辞源》等史书与辞书中,却云三孔为新喻人,使人不知何以为准。近年,结合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在寻觅三孔著述和遗物中,我们遍访了峡江罗田镇的西江(安山)、水北、坑头和泉井、茶园洲、校林坑、秧坑等孔姓诸村,查阅了各村的《西江安山孔氏族谱》,从中获得了关于考证三孔籍贯的宝贵材料,对于澄清三孔籍贯诸说有着重要的价值。
  峡江县孔氏源流和三孔籍贯考证
  元朝至元己丑年(1297)重刊《孔氏旧谱序》说:“西江孔氏自先圣四十世孙绩,按汉兴祖所修阙里旧谱及唐宰相世系所载,乃唐左拾遗温谅之子。古谱谓在唐之末,绩仕吉州推官,遭乱不复北归,喜属邑新淦县黄金乡新兴里,西江之滨,山川秀丽、环抱拱揖,秩满买田筑室,隐居为林泉之乐。”成为峡江孔氏肇基祖,即“西江第一世”。唐时峡江地尽属新淦县,归吉州管辖。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诏建临江军,划新沧县归隶。至明嘉靖五年(1526)分新淦置峡江县,西江之滨的黄金乡新兴里更属峡江,即今罗田镇安山村。
  “源流记”还说:"推官公后六世生司封公,司封公生文仲公、武仲公、平仲公,号称三孔,辅成元佑之治。至四十九世名原者,四十八世沂之子也,由泽坑分居泉井,五十世史茂者,由安山亦分居泉井,故西江分为泉井派;至五十六世希约公,由泉井分居茶园,故又有茶园派;四十九世宁公宣义郎又分居水北,故西江又有水北派。散处四方如四十八世倬礼公徙居袁城孔家洲,五十二世宗武公,登进士承事郎,徙居新喻荷塘,故西江又有孔家洲、荷塘派。"记载中提到的“司封公”即三孔之父孔延之,字长源。在《安山西江孔氏族谱世系总图》(以下简称:"世系总图")中为孔子世系"四十六世、西江第七世”,因官至司封郎中,故称"司封公"。在"世系总图”中记载孔延之有子七人,长子即孔文仲、次子孔武仲、三子孔平仲为孔子"四十七世、西江第八世”。因文章彪炳史册,世人称为"三孔”。从上面引证的"世系总图”,不难看出:峡江孔氏从唐末开基至北宋末,历经二百余年,在三孔之后,因氏族繁衍,才由安山西江分居本县水北、泽坑,或由西江、泽坑再分居泉井、茶园洲、桂林坑和秧坑等地。
  峡江县西江孔氏世族迁居本省各县则是北宋末年孔倬礼开始,这孔倬礼乃平仲长子。《世系总图》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西江安山孔氏重修族谱序》都分别有记:"倬礼,平仲长子,是为孔子四十八世、西江第九世,由安山侨居袁城(今宜春)”。越二世,即其孙孔明王宣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卜居于宜阳安仁镇之西郊,因其名曰孔家洲"。新喻荷塘派派生时间更晚,从南宋末"五十二世"孔宗武、孔宗式兄弟迁徙荷塘(今新余市渝水区北岗乡孔家村)才开基。后世还有从西江分居吉水、永丰等地者,因与本文无牵涉,故不赘述。总之,峡江孔姓氏族,从唐末开基,至北宋末开始向本县各地和外县迁居,共分十门(派),概从西江分出。历次修谱都是各派同修的,族谱中记载有各派领谱的部、卷数。因此,峡江孔氏称西江为江西孔姓的"老死"是符合史实根据的。无论从《源流记》或《世系总图》看,峡江西江第一世孔绩至第八世三孔,西江孔氏均不见分居各地的记载,所以说三孔是峡江县人,应是无疑的了。
  在族谱中我们还查到《谏议公文仲元日祠堂讲书示诸儿侄诗》一首,也有助于我们考证三孔籍贯,特引述如下:
  元日同宗拜景先,一团和气暖如绵;
  派分东鲁几千里,书讲西江二百年。
  亦有豆鼓嘉且净,岂无酒食吉而蠲;
  祗惭空讲先人传,只恐遗心不在言。
  孔文仲官任在外,于何年回乡写下此诗尚待查证,但诗文中写到的"东鲁几千里"、"西江二百年”,绝不是出于对仗需要而杜撰的。孔文仲于正月初一在祠堂合族祭祖后与诸儿侄辈讲书而写下此诗以缅怀先人,勉励后辈。从峡江孔氏源流和迁徙情况看,当时只能是在西江祠堂,而不是他处,故有"书讲西江二百年”之句。
  又《同治峡江县志山川卷》记载:"西江,县西三十里。水源由庐陵界东流入金名桥,至此波流萦回,号日西江。北岸系三孔故里”,明确地指出了三孔故里的位置,与现在地名相符。明初吉水学士解缙有《西江访孔宅诗》一首,诗日:
  卿家难弟复难兄,诗礼丁传虚过庭;
  云接西江承教雨,天开东壁见文星。
  八州事业空见尘,三孔衣冠尚典型;
  沐浴清光今寂寞,愿从洙泗学遗经。
  族谱中还载有曾巩所撰写的《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文日:"君(孔延之)临江军新淦县人,孔子之后四十六世孙”。按曾巩与孔延之系同时代人并且相友善,对孔延之及三孔的籍贯决不致错讹。因宋代峡江隶属新淦县,故曾巩的"新淦”之说,也可佐证。三孔为今峡江人。
  新喻三孔之说的由来
  三孔是峡江人,一场延续了八百年的"官司",其是非通过上面的考证,是可以断论的了。但是,为何有三孔是新喻人之说,这个问题也必须解决。
  据《西江安山孔氏重修族谱》记载:"至四十六世司封长源公,称极盛焉,一门兄弟竞夹,则有临江孔氏其啧啧在人口者:日文仲,字经父、日武仲,字常父、日平仲,字毅父,均以理学名宦显于宋代,当时仰若山斗,后世奉为典型。山谷有联璧美二苏以分鼎颂之,三孔之明微也。乃一传,又有小三孔之名:文成进士日滋公、日淑公、日源公。再复传有后三孔之文名:同榜进士日伯元公、伯迪公、宗武公。后世济美,累登进士及第者四十余人"。这一段记载,说明峡江孔氏有文名者不仅有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这"三孔",与三孔同辈的还有孔滋、孔淑、孔源"小三孔",后世还有孔伯元、孔伯迪、孔宗武“后三孔"。按《世系总图》云:小三孔之孔淑(父仲询)登元丰五年(1082)进士;孔滋(父仲容)登元佑三年(1088)进士;孔源(父仲和)登绍圣元年(1094)进士。"后三孔"之孔伯元、孔伯迪系叔伯兄弟,同登南宋嘉定庚辰年(1220)进士;孔宗武为伯元之子,登宝佑元年(1253)进士。前面已提到,正是孔宗武与其弟孔宗式迁居新喻荷塘,遂成为荷塘派肇基祖。因孔宗武有"后三孔"之文名,后世讹传为 "三孔",而称三孔为新喻人,概出此因。
  不一般的会议邹清华在峡江,不仅村小组长常列席县四套班子联席会,就连出租车司机、商铺小贩也常列席县四套班子联席会,不仅听县领导汇报工作,还可当场指出不足或提意见。
  你信吗?这可不是传闻,是真的。瞧!6月13日上午,出租车司机肖建平、县城个体工商户熊小军等就在我县县委常委会议室参会,认真听取各位县领导汇报全县35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情况。
  "樟吉高速连接线'二改一'建设项目6月底可动工……"、"赣中建材项目征地协议15号可签下来……”、"纸业市场正在规划……"就本周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等挂点的四套班子领导逐一汇报。
  讲得仔细,听得认真。在一旁参会的群众代表习才生一边翻看项目建设单,一边认真记下每位领导的汇报。他说:"那些都是为百姓造福的工程,要认真听,听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要提意见……”"几个县领导为完成碧玉路的征地任务,增进与征地群众的感情,端午节都在何君老表家里过……” 当县委书记介绍完碧玉路的征地情况后。已经参加过3次四套班子联席会的何君村村小组长龚义明悄悄地说:"这点我清楚,也想说句公道话,为了新县城的建设,我县领导确实吃得苦、工作做得细,不晓得在我们村'磨'了多少回."据悉,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建成小康峡江步伐,在去年投入10亿余元启动38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35个重点项目,将修筑一条条"金扁担",建设一座座"产业城"、兴建一个个"生态园"。
  针对许多项目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支持的现状,我县解放思想,革新观念,主动请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群众代表等参加四套班子联席会,让全县上下了解县里的决策和工作,让广大群众更加理解支持峡江的项目建设。
  只要领导干部心里有群众,群众也是通情达理的。这不,听完35个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后,出租车司机肖建平感慨道:"群众有困难,政府积极帮;政府有难处,群众也应理解支持……"
  练子宁峡江籍证论
  ♦朱振通
  练子宁(1350一1403),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明洪武十八年(1385),中丁显榜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榜眼,官至御史大夫。因忠直敢谏,反对明燕王朱棣而殉难。因其“人"和“文"为后世旌表传颂,故明宣德帝追谥忠贞,清增谥忠肃。后人将其遗文集成《练中丞集》六卷传世,今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当今,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中,古代名人往往成为各地争夺的焦点,练子宁也不例外。那么,练公为峡江籍说,有哪些不可泯灭的历史证据呢?
  知府钱琦的行文与建祠
  历史上临江府始辖新余、清江、新淦三县。明嘉靖间,钱琦出守临江知府,与巡御史秦钺、陶俨会奏朝廷《新淦分设峡江事宜》,获准。嘉靖五年(1526),析新淦县6乡6坊24都置峡江县。练子宁、金幼孜、何昌言等古代名人的本籍顺应立县而归入峡江。钱琦以知府职守,奉行吏治权力,总揽署理分县事宜。他确定了淦、峡县界地域、土地经费、人口户籍的划分,还特别关注练子宁籍贯的归属。著《忠祠议》,颂扬忠烈,廓清是非。《忠祠议》曰:练子宁"系临江府新淦县人,今分峡江县,则公峡江善政乡二都人也"。文告明白无疑地肯定,练子宁籍贯随行政区划的变更而改隶峡江县。"议”在古汉语中除一般义项外,又特指"判令”。钱琦以“议”的文告形式公开判令,通告本府辖内官民遵守执行。自此,新淦当事县署、知事不违府令,不存异议;民众虽有杂音,但不具吏治效力。
  钱琦在以官府文告通令的同时,还亲自署理峡江县建造练子宁专祠。峡江县志载,建县当年,知府钱琦亲自署理,在县治巴邱的凤凰山巅建祠,题名《自靖祠》,专祀练子宁,并撰《忠祠议》,文行郡府辖地:练子宁峡江籍,从此既有文传,又有专祠鼎立。此举,更显得钱琦深谋远虑,为政练达。继任者传承光大,《自靖祠》的祭祀、移址和修复,延绵明、清、民国。嘉靖三十六年(1557),临江府通判、署峡江知县何坚,赴祠祭祀,始议改迁至凤凰山下。何坚辟开山麓,将粮仓基址和古刹场地一并捐俸移址;继任知县濮桂建成,扩为五楹,日"求仁书院"。山顶原址仍建“练公亭”。峡江人理直气壮建专祠,后任知县移址扩楹,明豁宏深,皆源于坚守钱翁判令,传承练子宁人文精神。
  状元罗洪先的故址探究,遗卷作跋
  练子宁的人文精神,历史上远比他的籍贯传播广远,深入人心。不少显宦名人纷纷撰文立说,为之立碑正名。自然也引起新科状元罗洪先的慨慕与探究。罗洪先明嘉靖乙丑(1529)科状元。登科入仕后,于明嘉靖癸丑年(1553),即峡江县分设27年后,过玉峡,登玉笥,访三洲,历时半月余。此行考证练子宁为三洲人,祭祀练公坟莹,瞻仰练子宁明初建造的"永兴寺”。并有《访三洲练公故址》和《自靖祠记》两篇游记问世。又一次澄清了练子宁峡江籍的归属,并发现练子宁的部分遗文手迹。
  《自靖祠记》有云:"余往读'金川玉屑集‘,不胜慨慕练公之为人。然未详其生何地也。嘉靖癸丑登玉笥九仙台……入永兴禅刹,老僧自述:由此南上三里许,频江有地日三洲,即其故乡;又南一舍至玉峡,峡分为县,公今实峡江人也。""其先本淦东东山人,至伯尚迁三洲,是生公。比及第,复居淦城"。伯尚,即练子宁父,迁三洲后,生练子宁。练子宁金榜题名入仕后,直到35岁才复迁新淦县城。由此可见练子宁出生、成长、成家立业都在峡江三洲。而历来史志编修,均以名人出生地定籍,这是编撰史志大典的铁律;去年,国家民政部编辑《政区大典》的规则中,特别重申:名人籍贯"一律以出生地为准"。由此,练子宁编入峡江县典籍,无可争辩。罗洪先《访三洲练公故址》曰:"遇黄生廷用出其练公手卷,阅之叹息,始信居在善政乡三洲。旧隶新沧六都五图,今为峡江东二都二图。”(现属水边镇北龙村委黄家村)练子宁部分遗文手迹就是罗洪先在三洲发现的。黄廷用在永兴寺呈示练子宁旧题手迹一卷。罗洪先“捧读洒泣,不能终卷",并以诗文作跋。数年后,黄廷用将附有跋语的手卷整理装璜,缴还。罗洪先见廷用年高德邵,赐与"三洲硕果"匾一方,并与之结为刎颈之交。经罗洪先跋后的手卷,后归三洲,三洲既殁,黄氏有"好义者宝藏之"。直到练子宁八世裔孙练绮从福建归峡祀祖,黄氏遂将文卷一并归还。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化遗产保存轶事。这不是籍域之外的练氏所能杜撰出来的故事。谱载:练、黄深情厚谊,源于二姓在三洲毗邻聚居,世代为姻。练子宁岳父即是黄去伪,恩师是黄竹庄。靖难中,练氏诛家赤族,死151人,戍边者百余。黄氏亦连坐惨重“但在危难贫病中,黄氏仍然节衣缩食,藏匿、抚育练氏孤儿,保存遗文手卷。今三洲不存练氏,仅存遗址。黄氏连坐复又繁衍,村民渐以"黄家”代称 "三洲”。
  练子宁后裔的归宗祀祖
  明万历丙申(1596年),县令黄得贵迎请练子宁八世利因避祸匿居福建长乐的练绮归峡,为诸生,奉练子宁祀。练绮之子练士迁继承俸禄。清顺治丙戌丁亥间(1646一1647),峡江县城巴丘兵马络绎。迫于世乱,练士迁移居祖籍"三洲”。继而县城郊"自靖祠”渐倾圮,邑人士更址修茸,改建在县署右侧,前门额更为"练公祠”。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毁于火;三十年(1850)知县蔡廷兰复倡修。每年春秋,官府为之致祭,其祭品、仪式与名宦、乡贤相同。到民国,祀典废。1916年秋,其祠失慎火毁。练氏后裔贷资修复,前为店房,后为祠宇。1924年又毁兵火。邑人士陈豫经营泰昌商号,意欲在其址建店房,练裔遂将基址向该商号出售。练子宁后裔寻祖归宗,独归峡江县奉祀,后又移居先祖故址三洲,管业"练公祠”基址至20世纪30年代,佐证峡江三洲为练子宁故籍。
  状元何昌言与清水洲
  ♦何山
  江西赣文化中,最典型的是进士文化,最出彩的是状元。据《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所列,自唐至清千余年间,江西共有文科状元41人,按时序何昌言排第10位,即宋•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状元。因古今行政区域变化,村庄兴废,加上家谱不外露的习俗,何昌言的身世和出生地成为疑点。2012年10月23日,何昌言次孙何德符故里新修家谱,在新干县痕头村举行园谱庆典活动,笔者应邀参加。其间,村长何金根(何昌言29世孙)提供了清代老谱资料:本文依据峡江县仁和、巴邱,新干县痕头、黄土陂四套家谱资料及其他史料,试对状元与清水洲的关系及其家世和出生地进行考证。
  清水洲的地理位置
  仁和《庐江何氏九修宗谱》存有北宋欧阳修《清水洲三洲亭楼记》,其中云:"淦西清水何,世禄家望族也。"又新干痕头《何氏八修族谱》世系谱云:"保昇,生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从(新余)山田吉坑迁居新淦断金乡清水洲胡锥头。"又新干痕头《何氏八修族谱》载罗洪先(吉水人•状元•地理学家)于明嘉靖三十四年撰《何氏世谱序》云:“余尝闻玉峡清水洲何氏,号称极盛。"巴邱《何氏族谱•地名注》云:"清水洲隶新淦县断金乡,即今峡江县砚溪镇虹桥北侧。保昇公由山田徙居于此,宋、明两朝盛极于时,今日已成废墟。"又因"清水洲分为上、中、下三洲",所以清水洲是一个区域名称,范围指峡江县今砚溪镇虹桥村委,包括了戈家边、茶溪、会里、宋家、胡家等村落。
  何昌言出生时间及出生地
  谱载:"昌言,正彦子,字忠孺。生于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067)甲辰月戊午日辛酉时。“对于他的出生地,状元族侄何安宅在《何氏年谱节略》一文中写到:"宋皇祐登进士洎公者(状元的叔祖),终于吏部侍郎,居洲上之左地名前山;其居洲上者,有收南寇农智高的武翼大夫(何)正修(状元堂叔),有被誉为神童的何正臣(状元二叔)……有讳昌言者,绍圣四年大魁天下……",点出了何昌言出生地即在清水洲下洲,又叫前山村。又新干痕头《何氏八修族谱》载峡江水边湖洲进士习振翎于1799年所撰《己末何氏三修谱序》云:"余里清水洲何氏代有闻人。如两举神童,五标黄甲,游状元于迎春门(指北宋京城开封迎春门)外,排鸦班于白玉阶前,载诸史册,脍炙人口久矣。"道出了何昌言是"余里清水洲"人的事实。
  何昌言的家世
  何昌言一世祖何修为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安后裔,因避祸而改姓何遁居安徽潜县(今潜山县),传十一世何祯,被尊为庐江何氏始祖,二十二世何滋于隋大业四年(608)知吉州侨居吉之桐江,后迁居新喻铜坑,二十六世何海迁苦竹,三十世何顼迁山田,三十二世何保昇迁居清水洲(今峡江县砚溪镇虹桥村北)后被尊为清水洲始祖。保昇生盼,盼生绍,绍生四子:舟、川、贯、禹、始分甲、乙、丙、丁四房,何昌言为丙房何贯的曾孙。鼎兴时期的清水洲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峡江县志》1995年版共收录宋代清水洲籍何姓进士13位,主要有何昌言的四叔祖何禹登天禧三年 (1019)已未王整榜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军功赐金紫光禄大夫,何禹次子何洎为皇祐元年(1049)己丑冯京榜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族叔何若谷登景祐元年 (1034)甲成张唐卿榜进士,因边疆平叛立功封紫侯;三叔何正臣登治平四年(1067)丁未许安世榜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封上柱国清源郡侯;五叔何正功、族叔何执礼、堂兄何铎三人同登元丰五年(1082)壬戍黄裳榜进士,诗云:"黄金榜上三同姓,白玉阶前四越班。”在朝廷内外传为佳话。家族浓厚的文化薰陶和精神传承,铸就了何昌言卓越的才华,以上何昌言的近亲都是清水洲的翘楚,从血缘上说明了何昌言出身清水洲世家。
  何昌言在县城建住宅
  公元1187年,何昌言族侄何安宅在《清水洲亭台记》中写道:"(何)贯(状元曾祖父)居下洲,建有大门宅,金紫光禄大夫育(状元祖父)建微阁一所……,一居沧上,中有巨堂一所,正面玉笥,名日望仙,工部侍郎、太子詹事讳昌言所建。"文中道明何昌言中状元后选址淦城(今新干县城)凤凰山下,座北向南面对玉笥山建巨宅,门楼仿京城开封迎春门而取名“迎春",因此,有些网文误为状元出生在新干县城迎春门。其实迎春门只不过是何昌言中状元后新建的一栋楼名而己,他绝不可能出生在自己建的住宅里。
  何昌言直系后裔的居地和墓葬地
  何昌言曾祖父何贯居清水洲下洲,葬漕水坑丫环冈(今砚溪镇虹桥村西部)。昌言祖父何育,字希元,葬斛岗浴岭(今砚溪镇防江村后之何家山);何昌言夫妇同葬古新淦善政乡泥江下(今峡江与新干交界的沂江边);何昌言的独子何孝本,字德先,葬扬名乡五十四都桐陂头(今砚溪镇觉溪村)。妻宋氏葬安国乡福田(今仁和镇横州村)。状元长孙何德冲,葬扬名乡赤溪(今砚溪镇车溪村)。次孙何德符,字子信,于绍兴年间(1131一1162)自清水洲徙居淦痕头村(与峡江水边镇下痕村交界)为始祖。何昌言亲属的居地与墓葬地均在峡江境内或新干县与峡江县交界的沂江边,从侧面证明何昌言与清水洲的密切关系。
  地方志及家谱记载
  明隆庆六年(1572)及同治年间编纂的《临江府志》均载:"何昌言,正臣侄,峡江人。"因为公元1526年,析新淦置峡江县,领6乡、6坊、24都,以巴邱为县治,隶属临江府。所以府志重申状元籍贯为"峡江人"。又《新干县地名志》痕头村条目云:"开基祖何德符由清水洲迁入"。又新干痕头光绪三十四年编纂的《何氏族谱》之《痕头何氏历代始祖世系》云:"二十九世德符(指何桢29世),字子信,以祖状元昌言,补授将仕郎,自峡江清水洲徙居痕头,为始祖"。这些史料对何昌言的籍贯“峡江”及“峡江清水洲"记载十分清楚。尤其痕头家谱没有尊何昌言为开基祖而尊其孙,充分说明当时何昌言由清水洲下洲考取进士后,一直未迁居,直至三代后才徙居痕头等地。究其原委:据清水洲二十八世孙何安宅于宋淳熙丁未(1187)所撰《清水洲盛事记》载:"……余幼童樨随宦湘中,弗克见吾乡之盛事。十年始归,齿未及冠,是时犹存楼台亭池,一一记之。建炎(1127一1130)兵火之余,未尽毁弃。绍兴丙辰(1136),赤地千里,斗米千线,避难迁徙,昔之景物化为煨烬荆棘。今之荒园走狐兔,大厦堆瓦砾。若不抽毫以记之,则后嗣何以观焉……"由此可见,建炎之后,兵祸天灾接踵,何氏一族陆续迁出,清水洲由盛极而衰废。状元之孙何德符徙居新干痕头也不外此因。谱载:何昌言长房三世何徵于元初迁清江肖洲桥(今樟树市),六世何龙津迁迎春门,七世孙何介寿迁黄土陂(今新干县上何村)。
  新干何家山及状元塔的来历
  《新干县地名志》载:"何家山,位于新干县城东郊站南路东侧,山顶有明代所建的宝塔一座。《地理志》载:何家山原名凤凰山,在迎春门夕卜,即宋状元何昌言故宅,又名何家山。"由此可知,山名来历与状元何昌言有关。何昌言未中状元前此地既无宝塔,也无何家山,更无迎春门,只是到了明朝昌文人治国时,为纪念状元何昌言而大兴土木,改凤凰山为何家山,山顶建状元塔,山下修园林,因此,清代饶梦铭《何家山》一诗云:"状元争取名山转,迎春门外问何家",充分说明先有状元后有何家山。
  赣鄱飞壮歌
  一一写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之际邹清华、本报记者沈志平、蒋阿平中国,有一条水系如游龙般由南往北,注入鄱阳湖,后:曳入长江。她将其三分之二的身段、300公里河道蜿蜒于吉安境内。她是我们的母亲河——赣江。
  历史上,赣江古渡漕船,桅杆如林,橘帆如云,两岸人民享舟之便、得水之利。然而,因缺乏控制性枢纽工程,这条看似温婉的母亲河,枯水期常"断奶",汛期却变成"咆哮的猛兽”。
  2009年9月,峡江古镇巴邱听到南风送来的轰隆的礼炮声,解放以来江西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一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奠基,吉安又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驭江驯水之战!赣鄱大地飞出一曲雄浑壮歌!
  一、关怀机遇
  许多人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这画面:那是2007年的5月。赣鄱大地天蓝水碧、和风煦丽。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亲自来到峡江县巴邱镇,考察赣江流域治理和防汛等工作。在巴邱镇大桥上,当地干部面向南面遥指远处的赣江山峡汇报着。在摊开的《赣江流域治理规划图》前,曾庆红深情地说:"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治理赣江、抵御洪灾、发展经济,一直是沿江人民期盼多年的心愿。江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国家财力增强了,更要加大力度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感动,感恩,感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从设想到规划,从立项到建设,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关怀,汇聚了来自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厚爱。
  江西需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吉安需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赣江中下游防洪需要它!作为赣江下游的防洪控制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任何一座水库都不能替代的。有了它,省会南昌市的防洪标准可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赣东大堤防洪标准可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江西能源需要它!我省电厂依靠省煤炭发电,不但成本高,且一旦发生冰冻天气等就易断煤缺电。峡江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1.57亿度,可缓解我省飙升的电力需求带来的压力。
  赣江航运需要它!工程建成后,可渠化峡江库区航道77公里,使之可航行千吨级船舶,并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提高航运保证率。且有专家大胆论证,修建赣粤运河是修建一条永不结冰的战略通道。
  峡江坝址下游两岸农田需要它!工程可使21.26万亩农田由提灌改为自流灌溉,并新增11.69万亩农田灌溉能力。
  南昌市城区供水需要它!工程建成后,利用其调解库容向下游补充水量,可成为省会南昌市饮用水的应急水源……
  早在1989年,这个项目就报送水利部,获得了审批立项。到2008年11月,峡江水利枢纽经国务院批准立项,成为首批进入“四万亿"投资计划的三个水利枢纽项目之一,我们足足等了20年。
  这漫长的等待背后是什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移民环境处处长管升明深有感触。从筹建办公室,到建设总指挥部,管升明一直在掉头发,他自嘲说自己是“当年办公室的小伙子,今天指挥部的小老头”。
  在管升明的柜子里,至今依然小心地保存着一些当年的资料。资料显示,建国三十多年来,曾先后编制有“赣江流域普查报告”、"赣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赣江水利电力开发综合规划报告"、“赣江流域规划报告”及一些重要支流和区域性规划报告。不难推测,赣江上拟建水利工程的计划,其实在建国后不久就已经在酝酿了。
  首次提出建设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并将其列为 “赣江干流中游河段综合利用效益较为显著的骨干工程”的,是当年由省赣江流域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的 《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
  将“规划"变成“计划”,整整的八年“修炼”。
  水资源论证、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水土保持、地质灾害及压覆矿评价、文物评估……"各种材料、报告多得能摞成山! ”管升明的话毫不夸张。
  默默付出的不仅仅是他们!省里及时组成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筹建领导小组,专人专职抓项目推进;我市及吉水、峡江等县相继成立以市、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全力支持、配合筹建,为推进项目"上马”提供坚强保障。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前半年多上报,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同步加快编制前一个报告刚递上去,马上就开始准备下一个程序的报告。
  多亏了这股"抢”劲,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抓住了机遇!2008年,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已经做足了"功课”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等来这一刻……
  2010年7月,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
  二、惠民奉献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重点在移民,难点也在移民!可以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既是一篇大气恢弘的水利之作,更是一部值得历史铭刻的民生巨著!工程涉及我市的吉水、峡江、吉安、吉州、青原5个县(区)、18个乡镇、73个行政村。淹没房屋面积135.2万平方米,占用耕地3.3万余亩,需规划建设移民新村113个,安置移民6680户共24953人。
  这些数字背后多少感人故事发生。
  "尽可能地减少移民人数、淹没耕地数,努力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规划设计到开工建设,这样的民生理念贯穿始终。
  "根据老的规划设计,整个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涉及移民10万人、淹没耕地10万亩”,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吴义泉告诉记者,"现在,移民人数大大减少、淹没耕地大大减少,但整个工程在这一块的投入却是成倍增加。"原来,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将规划蓄水水位从48米降到了46米,又增加7个库区防护工程和15片抬田工程,将移民人数减少了7.5万人,淹没耕地减少了7万亩。
  移民数量减少了,淹没耕地减少了,工程投入却直线增加!项目立项时按2003年的物价水平算,工程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主体工程投入30亿元,库区移民和库区工程投入20亿元。工程设计调整后,按照2010年的物价水平算,主体工程投入增加不到1个亿,库区移民和库区工程投入则增加到了60多亿元。
  不计代价降低群众损失,把移民工作做成"惠民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理念。这段时期,库区及吉安人忘不了的是那些来自上级的指导、嘱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指导,再三叮嘱,"要把移民新村作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来抓”。"要通过扎实的工作,使广大移民移得出、留得住、富起来,不反复。”
  移民,成了有温度的民生工程:
  移民补偿标准,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省重点工程的补偿标准再上浮5%执行!这在全省水利工程中前所未有!强化帮扶力量,49个省直单位和省属企业对口支援移民新村建设,汇聚帮扶资金1.745亿元!如此大的帮扶力度,开创历史先河!提起省直单位的对口帮扶,深受感动的市扶贫和移民办党组成员、市移民局局长周勇一连说了三个 "没想到":
  一一"没想到他们这么重视!"49个省直单位和省属企业,个个组成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把移民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
  一一"没想到他们这么认真!”49个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深入实地调研300余次,搞规划,定项目,谋产业,跑资金。
  一一"没想到他们这么真心实意!”道路硬化、饮用水低压入户、建村卫生所等等,项目、资金只要能给予的一定尽数给予。
  这座江西最大投资工程就是一个最大的惠民工程,党和政府的关爱、真情不仅给库区移民及吉安儿女信心与力量,同时还激发出库区人民、吉安人民的奉献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都有担当的机遇。这座工程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其工程量之巨、工期之短让人"咋舌"。
  工程等别为Ⅰ等,规模为大(Ⅰ)型,蓄水位46米,防洪高水位49米,总库容11.87亿立方米;电站安装9台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6万千瓦;船闸设评1000吨级。工程还涉及7个防护区工程、15个抬田工程,静态总投资93.39亿元,总投资99.22亿元。
  一组以"万"为单位的数据展示着工程量之浩大:工程主要工程量(含临时工程)涉及土石方开挖390.45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267.2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19.23万立方米,钢筋制安3.84万吨;库区工程主要工程量(含临时工程)涉及土石方开挖2101.81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4713.87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34.94万立方米,钢筋制安0.77万吨。
  枢纽主体工程须在72个月之内完成。这就意味着每天完成的土石方就超1万立方米。
  "我们要像当年支援红军一样支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发出号召,吉安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工程建设缺余土堆放场地,我们迅速调度解决;工程建设需要补充力量,我们第一时间调集组织;工程建设引发群众纠纷,我们立即派出工作组协调处理 ……吉安调动一切力量,提供最坚强的后勤保障!
  2010年7月23日,一期围堰提前顺利合龙,标志着峡江水利枢纽主体工程进入高强度、大规模的实施阶段;2011年7月31日,二期围堰提前10天顺利实现截流合龙,为后期主体施工提供了根本保障;2012年8月29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如期实现大江截流,主体工程施工进入冲刺阶段;2013年7月25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一期蓄水技术预验收……看似顺风顺水,实际上施工建设一路风浪不断。2010年赣江峡江段遇罕见大洪水,2012年3月又遇流量达10600立方米/秒罕见特大早汛,还有台风“苏拉”、“海葵"、“天秤”带来的暴雨洪水……展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画卷,一些人和事总给人感动一一
  杨金平,砚溪镇干部。2009年,峡江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施工进场道路建设启动,他无条件带头拆除了自家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主动做起了亲戚朋友的工作,动员他们积极拆迁。他的想法很简单,"绝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耽误工程建设!"工程进场道路涉及巴邱镇木膳村、福民乡巷口前村、张公石村共33栋房屋拆迁。原峡江县支建办主任习晓虹,第一时间带领工作人员上门上户做工作。由于当时补偿标准未明确,只能暂时参照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对拆迁户予以补偿,标准明确后再按新补齐。可村民们提出"拆迁可以,先给6万元押金。”为了保障进场道路按时开工,在经费还未到位的情况下,习晓虹个人借款6万元,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吉安人民充分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以自己"舍小家顾大局"的实际行动,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扫清各种障碍。
  回放2012年的3月那场突如其来的早汛之战,更能让人理解什么是担当与奉献。
  连续的降雨导致赣江高峰流量将超过10600立方米/秒,并将持续数十小时。
  由于地质影响,艰难的防渗闭气施工导致工期滞后,原本设计挡水标准为8620立方米/秒的二期围堰面临险境。一旦围堰溃堤,将对围堰内数十亿元的投资设备以及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灾情就是命令,市委、市政府紧急调度,迅速部署,一方面,切实做好后勤保障给养工作,为武警水电第二总队紧急驰援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以峡江县为大本营,周边县协同配合,紧急准备人、物、料;同时周密地布置保护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军地团结一心,全力以赴支援抗洪抢险!吉安军分区紧急集结500名民兵预备役部队随时听候调遣;周边县立即行动,吉水连夜将10卡车块石运抵工地,峡江县迅速落实块石料源10000余方,紧急向工地装运块石1200多方,并调集100人的应急分队投入抢险。
  3月仍是春寒料峭,可大坝上到处是奋不顾身的身影:
  五支队参谋长吴志刚,连续两天两夜在危险的堤头指挥车辆抛填沙石,嗓子喊哑了,说不出话,就灌上两口矿泉水润润;驾驶员吴明波夜班白班连续行车时间达到26小时,完成向围堰紧急输送石渣及粘土料300多车次、4200多方;战士李艳刚,在险情最重的那晚连续奋战21小时。在深达40CM、长达40余米深的泥泞大堤上,他来回抢运沙袋700余袋,在迎水面铺设工布200余米,双手血泡,手臂红肿;武警水电官兵与吉安广大干部群众廛战了整整101个小时,成功处置大小管涌28次,迎水面滑坡7处,消除安全隐患43处。做到了无一人死亡、无一设备损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和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度汛。
  这是一枚枚闪光的隐形“勋章":发电机组制造单位负责人到施工现场亲眼看到工程建设的进度后,立即安排设备生产。在这之前,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像峡江水利枢纽这样的大工程,是绝不可能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
  克服连续三个月阴雨天气影响,Ⅱ标、Ⅲ标工程单日基坑土石方开挖、出渣量超2万立方米,高峰期碎浇筑量超8万立方米,并在1个枯水期完成校浇筑超过32万立方米,施工强度之大,投入的设备力量之大,“创下了江西水利建设之最,在全国也属罕见!"
  这是井冈儿女的奉献精神写下的壮丽诗篇。
  三、决战圆梦
  农村的傍晚是美丽的。夕阳下,峡江县巴邱镇蒋沙移民新村青砖黛瓦、翠竹新树,余晖给村庄镶上了一道金边。一栋飞檐翘角的小楼上,村民边三妹站在阳台上向赣江远眺。
  边三妹原来的家,就在不远处江岸边老村里,有一年,洪水走了又来,来来回回折腾了4次,光是搬东西上下楼、清洗洪水退后的淤泥就把她和丈夫累得够呛。辛辛苦苦种下的几亩水稻几乎颗粒无收,搬不上楼的家具家什淹得不成样子,反复浸水的房子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如今,赣江(今后的峡江湖)成了家门口最美的一道风景,峡江、吉水两县早就准备帮扶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哩! "我们起码是提前30年过上了好日子啊!”想着村里新建的漂亮的休闲小广场,看着装修时尚、现代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的新家,憧憬着今后的梦一般的美好生活,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幸福地笑了。
  对于整个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所有移民来说,这幸福的笑容来之不易!“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不反复”,这十二字移民要求,是大考题。
  更难考的是,按照工程计划,2013年7月要下闸蓄水,2015年工程要全面竣工,工期倒逼,吉安自迁自建满打满算只有两年多时间,其中2011年还遇上大半年的雨季。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缺乏经验,缺乏人财物…… 三峡移民仅迁出尚且花费整整十年,相比之下,正在爬坡过坎、加快发展中的吉安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考验吉安市及吉水、峡江等县(区)干部作风能力的时候到了。
  不讲条件,勇于担当,排难而上,市委、市政府在不放松发展脚步的同时,将移民安置工作作为支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最大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急功近利,不简单地就移民而移民,而是站在移民长远发展的角度,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全面小康的高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协调,排兵布阵,强力推进!各县(区)不盲目冒进,不一哄而上,而是根据实际,分别制定各自"作战方案"。承担着整个工程90%以上的移民任务的吉水县,就采取"试点先行、战役推进”的战略战术,在总结八都镇住岐村等地移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打响"百日攻坚"、“百村竣工”、"乔迁安居”、“库区清理”四大战役!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排兵布阵。
  省里统一部署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将移民安置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高规格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挂县(区)领导协助抓,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检查,形成坚强的领导力量。
  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人人亲自挂帅,所有关涉乡镇个个明确任务,全体县直单位家家都有压力,各县(区)纷纷抽调骨干组成专门的移民工作队伍下到移民一线,以"一天一汇报、一汇总、一分析,一周一调度、一督查、一通报"的方式,加快工作节奏,迅速集结起决战移民的能量!这是一次闪耀着民生情怀的政策引导!从移民的长远发展入手,规划要着眼长远,生活环境与产业发展并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超前规划;选址要反复论证多个候选点,让移民说了算;建村要有规划、有章法,结合当地文化特点,传承庐陵民居风格,以美丽家园引导移民积极搬迁!建设庐陵风格新居,每户奖励1万元;出平水,每户奖励2000元,建起第一层奖励2000元,三层再奖励2000元,搬迁入住奖励500元;按有关要求外迁并完成旧房拆除的,每户补助800元……按照时间进度建房搬迁,除了移民补助款,移民户还可以得到1.7万余元的奖励金。
  哪里有移民或移民家属,宣传的声音就响到哪里。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国家重点工程上来,行动统一到移民搬迁安置目标上来,口径统一到移民安置政策上来,全市上下形成了良好的移民工作氛围。
  哪里有问题就向哪里去,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走。关心移民工作,市委书记王萍,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世忠,市委常委郭庆亮,副市长肖玉兰等一次次实地检查督促、调研指导、现场办公和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们。工程建设现场、移民新村建设工地、移民群众家里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脚步和声音。
  哪里建设移民新村,哪里就要建成美丽乡村的精品。坚持为移民创造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好的发展前景目标,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交通便利、靠近城区或园区、水源充沛、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址,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突出特色传承庐陵风格,完善配套打造美丽家园。
  这是一次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我们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办大事办成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尽显。
  截至7月30日,全市移民22567人,占总移民人数的90.5%,42米高程以下移民搬迁安置、企事业单位迁建、专业项目迁(改)建及库底清理等工作全部完成,工程下闸蓄水移民安置阶段性终验顺利通过!移民攻坚,吉安打了个漂亮仗!移民群众点多面广,力量不够,就调动全县力量来补充。吉水县上千名党员干部自带被子长期驻扎在移民村里,连续数月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峡江县各县直机关和乡镇干部200多人不顾休息,连续多日奋战在移民工作一线。
  移民工作每天都有故事:峡江县蒋沙移民新村村民毛冬生,儿子在外务工,他和妻子两人要承建自己和儿子的两栋新房,请不到小工,夫妻俩急得团团转。挂点帮扶的县广电局工作组组织了10多人驻村义务帮工。没有双休日,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入户做群众工作,在工地上他们都是义务"小工”,搬砖块、铲砂浆、提水泥什么都能干,磨出了血泡,累酸腰,咬咬牙继续干毛冬生哽咽着说,“等咱家搬新房的时候,你们可一定要来啊!"不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广大移民干部养成了时刻把手机捏在手里的习惯,以及时接听移民群众的电话,立马为其解决问题。
  在移民工作大决战的日子,天天村里田间一线转,县、乡的干部多数脸晒黑了,衬衫被汗水打湿几次有股汗味,可他们心与群众贴得更紧了,移民工作越来越顺了。
  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美丽家园图:洋溢着庐陵风格的现代楼房、清新亮丽的休闲小广场、憧憬着幸福的笑脸……当移民内心的“要我搬”转变成“我要搬"、"要我建”转变成"我要建”,美丽家园的梦想正迅速从纸上落到现实里。
  "房新村新面貌新,千好万好政策好”,火红的对联表达着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感激。
  中国梦、吉安梦、库区梦、移民梦已可触摸。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承载着江西人民和几代水利人的梦想已经成真。比这更令人欣喜的是,善于自我加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井冈儿女巧借移民东风建设美丽新农村、巧借峡江湖的万斛碧水打造旅游新优势产业新格局,让千千万万农民华丽转身全面小康。
  在新的历史时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广大的移民群众,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谱写着赣鄱大地上最动人、最雄浑的壮歌!
  古石阳县及其古县城历史渊源考
  ♦傅汉保
  石阳县,东汉永元八年(96),与临汝(今抚州临川)同时置县,辖区主要在今天的峡江县赣江以东及周边地区,石阳古县城遗址在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附近的西元。
  一、古石阳县的历史变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西汉、东汉王朝,随着疆域的扩展和管理地方政权的需要,郡县制进一步发展。据晋朝史学家司马彪撰写的《后汉书•志》记载:“豫章郡高帝置。雒阳南二千七百里。二十一城,户四十万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万八千九百六。南昌建城新淦宜春庐陵赣有豫章水。零都南野有耋领山。南城鄱阳有鄱水。黄金采。历陵有傅易山。馀汗枭阳彭泽彭蠡泽在西。柴桑艾海昏侯国。平都侯国,故安平。石阳临汝永元八年置。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置。”(《后汉书•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91页)由此可见,古石阳县的存在有可靠的历史记载,并列入了当时豫章郡的二十一城之中。清朝康熙八年,佟国才、谢锡蕃修纂的《峡江县志》卷二记载了古石阳县的历史变迁:"汉高帝初,柝九江为淮南国,后又析淮南置豫章郡。东汉永元间,分新沧置巴丘、石阳二县,属庐陵郡。三国统于吴,历晋宋齐梁陈隋咸隶焉,隋开皇十年(590)废,复并入新淦。"古石阳县自公元96年建立,至公元590年撤并,历时495年。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最多的年代,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公元220一280年),中间是西晋(公元265一316年)的短暂统一,接着东晋(公元316一20年)在江南建立政权,然后是南北朝时期,在南朝(公元420一581年)的160多年间,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石阳县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几次变革,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吴国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石阳县属庐陵郡,县城迁至今吉水县东北醪桥。晋时,庐陵县改为高昌县,到南朝梁时则省高昌入石阳县。隋时改庐陵郡为吉州,最初的石阳县伊入新淦县,其余大面积的石阳县地则改为庐陵县。
  二、石阳古县城的历史兴衰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石阳古县城兴建于东汉永元八年(96),废于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县城存续时间近百年。清朝康熙八年《峡江县志》卷一在行政区划图上明显标注了石阳古县城在湖洲村附近,卷二《峡江县志•古蹟》篇记载:“石阳城,玉笥乡仙居里,溪源。”这里讲的玉笥乡仙居里浚源,就是今天的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委西元组。"石阳”县名的由来,缘于其创建时,治所坐落在接源,北靠龙护山,南临沂江河,古代有"山南水北是为阳"的说法,因此取名石阳县。当时选择这里建县城,据考证分析,主要有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等因素。
  从地理位置来讲,石阳县是从古新淦县分置出来,县城应该离新沧县城有一段距离,但又不是太远;而且石阳县管辖的范围在今天的峡江县赣江以东及周边地区,浚源正好处在中心位置。从交通优势来讲,走水路:顺沂江而下经新淦通往赣江,然后进长江达中原,逆江而上可达峡江、新干、乐安三县交界地曾家溪,沂江几乎贯通整个石阳县。走陆路:也有官道沿沂江岸边通新淦、临江、豫章,据峡江《傅氏族谱》记载,在沂江边上、离溪源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村庄就叫"官路下"。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讲,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无一例外是建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方,古石阳县城也是如此,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借沂江的舟楫之便,漕运发达,在石阳县城上游一公里处的下析村至今还留有古代漕运的账单和船锚等历史文物;石阳县城下游二公里处有一个古村庄叫"馆市"(今水边镇馆头村);在石阳县城附近的湖州古村,其《花门楼习氏族谱》记载了村中多人经商的经历,保存至今的古建筑,也表明这里的富庶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
  石阳古县城选择建在玉笥乡仙居里溪源,与玉笥山的道文化底蕴和历史名望有密切关联。相传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路过群玉峰。据《太平广记》载:"汉武帝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降真坛大还丹灿……”因天降玉笥,武帝将群玉峰改名为玉笥山。玉笥山道教文化发勃于秦汉,至东汉永元年间,已是闻名于世,在此建县城实属众望所归。再者,古人择地建城非常注重风水,石阳县城依山傍水,与道教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十分吻合。在江南丘陵地带,古玉笥乡地势相对比较开阔,适合人类居住。如今,居住在这一带的村庄都是大村落,200户以上、1000多人口的自然村有10个。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吴国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石阳县属庐陵郡,县城迁至今吉水县东北醪桥。隋朝改庐陵郡为吉州,最初的石阳县併入新淦县,其余大面积的石阳县地则改为庐陵县。从此石阳县退出历史舞台,其古县城只保留下了一些历史遗迹,后人只能从历史文献中回眸其曾经的辉煌和历史贡献。古石阳县的撤并,其县城的搬迁,反应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和宋齐梁陈等江南割据政权的建立,统治的范围向赣中腹地和南岭推进,郡治、县治作为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这段时期中原战乱,大批中原人南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庐陵人口激增,生产发展,经济繁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造船水平的提高,赣江水运的优势更加凸显,地处赣江中游的庐陵(今吉安市)迅速兴起,升格为庐陵郡,成为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丘也得赣江水运之便利,在明嘉靖五年(1526),分新淦县六乡二十四都置峡江县,成为峡江县治所在地,管辖古石阳县并入新淦的地域。
  三、石阳县及其古县城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石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东汉建县时为豫章郡管辖;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吴国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石阳县属庐陵郡;隋朝时改庐陵郡为吉州,最初的石阳县併入新淦县,属临江府;明朝嘉靖五年(1526),分新淦县六乡二十四都置峡江县,属临江府管辖。由此可见,石阳县位于豫章文化、庐陵文化、临江文化与道教文化的交融地,其文化具有融合度高、包容量大等特点,并代代相传,传承至今。石阳古县城地处道教名山玉笥山下,玉笥山既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第十七大秀法乐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第八郁木福地。一山兼揽洞天福地,世属罕见。自秦汉以来,大批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遁世隐居,筑巢岩洞,修道炼丹,或寄情山水,著书论道,题诗赋文。有汉朝梅福,晋朝葛洪,南朝萧子云,唐朝方千,南唐徐铉,宋朝黄庭坚、朱熹,明朝解晋、金幼孜、王阳明、胡俨,清朝查慎行等。
  据《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记载,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吉州刺史习远辞去公职,带着家人乘船沿赣江顺流而下,到了新淦地界,折向沂江河,再溯江而上,找寻地方志书记载的古石阳县文明消失的地方一一古石阳县遗址,也是他心中美丽的"桃花源”。天随人愿,这里果然是山环水绕,风景宜人,当即决定在此安家定居,取名湖州村。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如今,湖洲是峡江县最大的一个村落,现有630余户,村民2800余人。1997年7月,大京九铁路开通,峡江县城驻地由巴邱镇搬迁至玉笥山下的水边镇,历史再次证明,这一区域适合建县城。(作者单位:县委宣传部)
  探寻石阳古城
  ♦傅汉保
  翻开《湖洲花门楼习氏族谱》第一页,惊讶地发现石阳古城旧址竟与湖洲古村紧密相连,古城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实地探寻的愿望与日俱增,心向往之。仲夏时节,我们迎着清晨的阳光,直奔古石阳县城。
  据历史文献记载,石阳古县城兴建于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废于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县城存续时间近百年。清朝康熙八年《峡江县志》卷二《古踵》篇记载:“石阳城,玉笥乡仙居里,接源。”文中记载的浚源就在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一一湖州村附近。古城建在沂江北岸的小山坡上,坐北朝南,北有龙护山挡住冬天寒冷的北风,南面可充分享受一年四季的阳光雨露。古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但他们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依水而居,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便于出行;又要防范洪水的侵扰,防备山洪暴发冲毁房屋建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完美体现了古人依山而住、临水而居的智慧。
  石阳古城座落在"观山",当地人又叫"观元宝",因为从远处看,古城的山势地形活灵活现,宛如古代的"金元宝"。当地村民在古城遗址上种上了一片绿油油的油茶树,遗址的东、南、西三面也已开垦成良田,种上水稻等农作物。踏着田间小路,向观山行进;微风中,路边金灿灿的稻子笑弯了腰,像一束束的鲜花,拍打着我们的裤腿,炫耀着丰收的喜悦。走进古城遗址,在满山的油茶树中穿行探寻,古人用来护坡、做墙基的长方体麻条石,已被现代人搬来用作过沟、过坎的人行桥面。油茶树下,古人遗留下来的砖瓦、陶器碎片,随处可见。站在古城的制高点向南远望,沂江在前方静静地流淌,由古城通往外界的官道、护城河堤,还依稀可见,明显高出稻田一大截,而且长满了芦苇,像一条绿色的飘带,向沂江河边延伸。置身油茶林中,有一种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感觉:这里远离了城镇的喧嚣,少了城镇的浮躁,多了古城的沧桑巨变。
  带着对古城的依依不舍,返回时,我们顺路到古城附近的车上村探访,此地江水不息,青山常在,村庄在青山绿水的哺育下,人勤地灵,在千年古城的庇佑下,古朴端庄,小桥•流水•人家•和谐。村庄新建的民居不多,巷道还保存了古人用鹅卵石铺成的人行道,这些鹅卵石是古人就地取材从沂江河运来的。村里人不攀比富有、不攀比建高房子,却有着竞赛读书学习的传统和良好风气,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个仅有35户人家的村子,培养了50名大学生,2名研究生,并培育了恢复高考后峡江县的第一个文科状元。
  大江东去,浪淘尽。石阳古城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早已褪去了历史的繁华,在其朴实安然的外表下,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等待后人去探索发现,细细品味!
  逐梦玉峡湖
  ♦清风
  浩浩赣水,奔流不息,穿过历史的峡江,有个古老的传说:三国时,峡江县城上首的金刚、刀剑夹江二山,原为一山。当时坐阵在此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亲率三军下水操练,千艘逆水而上的战船,在他的令旗下变换着阵型。但是,在上游却被一大山挡住,阵型摆布不开。愤怒的周瑜驾船上前,用利剑将大山劈成两半,赣水从这个狭窄隘口冲出,峡江由此而得名,别称玉峡。
  这个近乎神话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峡江是千里赣江最窄处,地势险要,江面狭窄,流水湍急,具有良好的航运价值。
  拨开岁月的烟尘,祖祖辈辈生活在江边的村民们,习惯把一些祖上用过的东西陈列于宗祠。在赣江支流沂江河旁的马埠镇下柿村的宗祠里,村民们一直珍藏着先人用过的船舶、铁锚,大的铁锚有两米多长,四个锚角有一米多长……可以想像峡江当年运粮的船只有多大,也印证了历史上的赣江水上航运要道的辉煌。
  滔滔赣江生平湖,芸芸黎民傍水兴。凭借赣江充足的水源,便利的舟楫,玉峡两岸粮食丰收、瓜果遍地、商业繁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刻,它像“母亲”,温婉而柔美,付注的是永不枯竭的爱!然则,它一旦发怒,就像脱缰咆哮的猛兽,洪水疯狂地泛卷,冲毁村庄,吞噬人畜..对于临水而居赣江边岸的蒋沙村村民边三妹而言,初秋的月下,常蹲坐在岸边远眺,江面犹似一条泛着银光的绸带,熠熠生辉;初夏的晨光中,赣江母亲河的盛怒,疯狂地冲毁了绿油油的稻田,无情地冲进了自己家门。2002年,那是边三妹最无助的一年。那一年,洪水来回涨退折腾了.四次,光是八趟搬东西上下楼、清洗洪水退后的淤泥就把她和丈夫累得够呛。更令她痛心、担心的是,辛辛苦苦种的水稻几乎颗粒无收,反复浸水的房子快撑不得住……回想起那时站在楼板上望着大水欲哭无泪的心情,边三妹说,"年年一涨水就淹,日子过得一点盼头都没有!"洪魔侵扰的惶恐,贫困缠绕的忧愁,多少百姓泪沾裳。赣江,多少年来,人们梦想着制服它,改造它,让它永远造福于人类。从上世纪八十代年起,就有了在赣江峡江段建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沧海桑田,从纸上蓝图到付诸实施,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历经了几十载的"心血长征”!玉峡湖也随之化羽成蝶。
  谁曾想到,这部波澜壮阔的"赣水飞歌大戏”的唱响,历史必然选择的背后,是一滴滴水的融入,是一朵朵浪花的绽放!有一个场景至今感动着人们、激励着人们。那是2007年的5月。赣鄱大地天蓝水碧、和风习习。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峡江县巴邱镇考察赣江流域治理和防汛等工作时深情地说:"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治理赣江、抵御洪灾、发展经济,一直是沿江人民期盼多年的心愿。江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国家财力增强了,更要加大力度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有一种机缘,叫等待。2008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投入四万亿扩大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春风吹响,已经做足了"功课"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无疑是瓜熟蒂落,成了解放以来我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
  为了赣鄱的安澜。2009年9月6日,隆隆的礼炮声中,玉峡两岸的人们热切期盼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隆重奠基了。从此,拉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驭江驯水之战!
  有一群从不懈怠的组织者。他们发扬"负责、献身、求实”的精神,用"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善打硬仗、敢于攻关;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承载,用智慧和汗水,指挥拼赢了一个接一个的硬仗,有效破解了一个接一个的难题。
  有一群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他们不顾烈日炎炎,高温酷暑,不畏寒风凛冽,天寒地冻,在青山绿水之间,书写了一幅战天斗地的壮丽画卷。
  有一群忘我工作的移民干部。他们面对艰巨的移民工作任务,长年累月奔波在库区,跑遍库区的山山水水,无法顾及自己的小家,心里想的是如何按时将移民顺利搬出,并为他们妥善安好新家,想的是怎么才不致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后腿。
  有一批可亲可敬的移民群众,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带着故乡的泥土,带着难以割舍的乡情,带着一份责任和豪情,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挥泪告别家园,踏上了迁移之路,在荒芜的山坡上,开山修路,开沟造田,架线建桥,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正是由于这些可贵的精神,看似很难完成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凭山筑坝,拦河成湖。如今,远望曾经喜怒无常的赣江,已筑起高高的钢筋水泥大坝,把赣江拦腰斩断,被驯得服服帖帖,一改昔日的任性、疯狂与傲慢,终于脱胎换骨,立地成佛,担负起发电、灌溉、防洪的艰巨任务。
  在已经成形的枢纽主坝外,被人力更改流动轨迹的悠悠玉峡湖,驯服地在山峦之间形成一面大大的"水镜",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在似乎安静的风光里,人们梦想和期待之中的"高峡出平湖"了,第一台机组已于2013年9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发电,工程也将于2015年全面完工。
  在不久的将来,流淌千百年的玉峡湖将以崭新的姿容,为妩媚的赣水再添风采,青山脚下的玉峡湖也必将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百姓的幸福再立新功。
  喧嚣终将归于平静,但玉峡逐梦人一丝不苟、敢挑重担、勇于开拓的精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排难夺险的态度,必将成为历史永恒的记忆。虽然,这座宏伟壮丽的堤坝不会镌刻建设者的名字,但水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她会忠实地记录并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同榜"双状元"一一宋庠、宋祁
  ♦孔晓云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宋庠(996一1066)、宋祁(998一1061)两兄弟同举进士。礼部奏报宋祁第一名(会试状元),宋庠第三名。章献太后说弟弟的名次怎么可以排在哥哥的前面呢?于是擢宋庠第一(钦赐状元),而置宋祁第十。所以,民间称兄弟俩为“双状元"。由于他们在当时并有文名,人称“二宋”,宋庠谓 “大宋”,宋祁谓“小宋"。
  神奇出世关于"二宋"的出生,湖北安陆人王得臣(1036一1116)在《廛史》里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记载:乡间传说,宋母在怀"大宋"的时候,梦见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仙人给了一颗硕大的珠子,双手接过吞下。醒来后,觉得腹中特别暖和,后来就生了宋庠。在怀“小宋”的时候,宋母又梦见了那位仙人,拿着一部《文选》给了她,后来就生了宋祁,所以宋祁的小名又叫"选哥"。《宋史》中也有相类似的记载。也许正是有仙人所赐,"二宋"自小就与众不同,卓尔不凡。"大宋”宋庠迁参知政事(副宰相);“小宋"宋祁进工部尚书,并与欧阳修一起修撰《唐书》,兄弟俩都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竹渡流芳"
  传说"二宋"兄弟同去京城赶考,在半路上遇到洪水,看到河里有一个硕大的蚂蚁巢在水中飘流,眼看就要被滔滔洪水吞没。宋庠心善,便与弟弟一起用竹枝把蚁巢扒到岸边,引渡蚂蚁上了岸,救了千万蚂蚁的生命。参加殿试,宋庠在试卷上写"蝶蚁尚且偷生” 这句话时,因一时疏忽,将"蚁"字少写了一点。皇帝阅卷时,一只蚂蚁伏在少去一点的位置上,驱赶多次不离去。皇帝便把蚂蚁压死在纸上,那个字便被补上了少去的一点。因此,兄弟俩人同科高中,宋庠成了新科状元,人们都说这是蚂蚁报恩的缘故。后来,皇帝得知兄弟渡蚁的事,便给宋氏家族题写了“竹渡流芳”的匾额,以褒扬"二宋”的善举。
  性格迥异
  “大宋”为人正直,不畏豪强。在他作史馆修撰知审刑院期间,密州有个叫王廨的豪绅,不顾官府的规定,私自酿酒。因为当时有"连坐"法,所以邻人发现后,一定要把他扭送到官府。王廨哪里肯就范,指使家奴将邻居父子四人全部杀死。案发后,官府仅仅判了家奴死罪,而王5解却逍遥法外。原来是宰相陈尧佐在庇护王廨。宋庠知道这一情况后,据理力争,终于将王:解定为死罪,伸张了社会正义。
  "小宋”个性张扬,奢华风流。他经常纵酒买醉、优游歌舞,让沉稳内敛、勤奋简朴的"大宋”很看不惯。有一年的上元夜,宋庠在书院点蜡,独自苦读《周易》;而宋祁则“点华灯拥歌伎醉饮”。第二天,宋庠写了一封信,批评弟弟说:"你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难道忘了以前上元时,我们在州学内吃斋饭的情景吗?"宋祁不以为然,回复道:"兄长啊!不知道当年吃斋饭,到底是为了什么呀?"可见兄弟俩的性格、爱好、才情大不相同,但他们一生兄弟情深,相互关爱。《宋史》赞曰:“宋之友爱,有宋以来不多见也,呜呼贤哉!”
  "红杏尚书"
  "二宋"俱以文学名闻天下,特别是宋祁在当时已是公认的才子。宋祁的《玉楼春》词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用词贴切新奇,时人击节叹赏,被广为传颂,因而赢得一个"红杏尚书"的美名。我县罗田镇石溪村有一副"梅花宰相府,红杏尚书第"的对联,前者指宋璟,后者指的就是宋祁。
  当时,宋祁的粉丝很多,连皇宫里也有人着迷。据说有一次宋祁过御街时碰上皇宫的车子,听见一个宫女呼唤“小宋",宋祁回头一看,疑为天人。多情的他因而作了一首《鹅鸽天》,词中有"刘郎已恨蓬山(注:指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远,更隔蓬山十万重”之句。这首词后来传到皇宫,被仁宗皇帝知道了,宋祁心中非常害怕。不料皇上对这首词颇为欣赏,风趣地对宋祁说:"蓬山不远。”并把那个呼小宋的宫女赐给了他。宋祁对皇帝的宫女动情,不仅没惹来一身祸,还抱得美人归,这件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祖籍峡江
  "二宋”的籍贯,《宋史》载为:“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迁徙到开封之雍丘(今河南民权县)。"因为《宋史》的记载有些模棱两可,所以河南、湖北两地一直为此争论不休。不管"二宋"是哪里人,但其祖籍是柘乡(今属峡江县金江乡)的事实得到了峡江、新余、吉水等地合修的《丹阳宋氏家谱》(以下简称"合修谱”)的证实。
  合修谱有柘乡"雍丘派"的明确记载。在《丹阳宋氏族谱•柘乡世系总图》(见附图)中,唐吉州刺史宋兴为柘乡开基祖(为了叙述方便,本文的世序以宋兴为第一世),"二宋”为柘乡宋兴的第十世孙,属柘乡世系中的“雍丘派”。古代编纂家谱非常严谨,有的甚至要经过官府的审核,如果"雍丘派"与合修谱中的宋氏不同本源,是不可能被载入合修谱的。更何况"雍丘派”与合修谱的宋氏,虽然同属柘乡总源,但支派不同,如果毫无根据地把"二宋"及"雍丘派"载入家谱,不仅不会给家族争光,反而有可能落下千古笑柄,这也是修谱者所忌讳的。合修谱记载,柘乡宋氏第一次正始纂修家谱者是柘乡十世、枢密使仁旭,与"二宋"辈分相同,时代相近,应该对“二宋"的身世比较清楚。所以,家谱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雍丘派"宋氏是从什么时候迁出峡江的?从《柘乡世系总图》看,柘乡宋氏代代有在外做官经商的,但只有从第六世开始,才有人陆续在外地开派肇基,如六世镐、铎兄弟居新余八合陂;七世延凝三兄弟居洪州;八世文德居吉水洪同;十一世进聪居分宁严田等等。《柘乡世系总图》载:“二宋"所属的一支,"六世廷铎派雍丘,七世骈任漠洲乾封令。八世耀(曜)任寿州霍丘令。"尽管合修谱有"六世廷铎派雍丘"的记载,但许多家谱对支派之祖,往往前尊一或二代,雍丘派肇基人可能是六世廷铎,但也不能排除七世骈和八世耀。宋祁《景文集•宋府君墓志铭》云:"余四世祖(注:即其高祖廷铎)在晚唐时,……,始藉雍丘。"但“二宋"后裔宋璨提供的雍丘《宋氏族谱》记载:"雍丘宋氏传到六世简(字伯可,合修谱记为廷铎),任湖北随州录事,于是举家迁到了随州,称为随州派。到八世曜(字文光,合修谱记为耀)曾任后周朝寿州霍丘令,(宋太祖朝征辟不赴),迁到了雍丘为家。"雍丘谱的记载更为明确。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二宋"一支的迁徙线路是:一世祖宋兴于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83年)以前由丹阳肇基峡江柘乡;六世宋廷铎大约在晚唐(公元900年前后)从峡江柘乡迁出,与儿孙们寓居随州、安州等任所;八世宋曜(耀)在后周末期(公元955年前后)肇基雍丘广二宋”应该是从峡江迁出的第五代。
  雍丘宋氏族谱与合修谱关于"雍丘派”的源流大致相同。雍丘的《宋氏族谱》始修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相比峡江的家谱晚了一百多年。两地家谱对"雍丘派"源流的记载,总体上还是相同的(如雍丘谱记载:"雍丘之宋乃简-骈-曜-圮-庠之派",而合修谱记为“廷铎一骈一耀一圮一庠",这里"简"与"廷铎”可能是同一个人的名字和字号,而曜与耀是同音近义字),但也有些差异(如世系数序,雍丘谱比合修谱大记了一世)。一般来说,早修的家谱可靠性要强一些。在合修谱中,还有不少有关"二宋"的敕书、赞语等内容。在两地因山水相隔,从未合修过谱的情况下,这些记载不正好说明"二宋"的祖籍在峡江柘乡吗?
  故乡上游,镶嵌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烟雨
  故乡依山旁水,城南金刚、刀剑两山雄伟对峙,千里赣江穿峡而过,四季翠峰丽景夺人眼球。倘若在夕阳里放舟而下,波光粼粼气象万千,呈现出一派旷野的悠闲雅趣;若雨雾中摆渡东西,隔江隐约传来摇橹吱嘎和叫喊声,则蔼然生成一幅悠然的水墨画卷。
  故乡巴邱,在黯淡刀光剑影的千年里,三国的巴丘(县)在岁月的沧桑里了无影迹,其至连一点蛛丝马迹也荡然无存,如今只能在县志中读到片甲文字,漫过唐宋历史轨迹的硝烟,消瘦到了明清的几百年历史。
  上溯到传说中的巴丘水域三国操练的水军,像掉在月光里捡不起的影子,成了一帘幽梦中的幻影,呈现不出半点传奇色彩,连最后一座纪念周郎的庙宇,也在几年前香消玉焚。惋惜中生起莫名的惆怅,一种怀念的情愫在记忆里留存。
  小镇巴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故土对我是没有初始,也没末点的地方。不老的情怀永远飘扬着一种思念,装在心里的是一种永远的满足感,经过慢慢地沉淀积累,不曾有过一丝厌倦的情绪,尽管留在岁月里是淡淡回忆,也如留有余香般深情的醇味,飘荡于游子间的多少个无眠之夜。也不会因为一个新的风景,改变当初执拗穿行故里的虔诚,更不会见异思迁移情别恋,抑或为了历经风云烟雨,拥有一颗沧桑的心。
  小镇飘过三国激荡的风烟,上演过隆佑太后南逃虔诚水路的悲凉,荡过明朝朱厚熄的南巡监军船队,也是峡江设县嘉靖五年的襁褓摇篮,走过四百七十余载的年华。虽说是明中叶时期一艘万人拉纤的县域帆船,也因风雨承载过几度人文鼎盛的辉煌。遥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水那边,小镇群英闪烁照了半壁江山,更因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峡江会议》而熠熠生辉。
  倘若在历史尘烟里寻找流徙的足迹,过多的苦难总是伴随着成长的小镇,何况破碎动荡的旧河山,演绎出许多小镇的悲欢离合。天灾人祸自嘉靖设置以来就有上百余次,其中水灾尤为严重地骚扰故乡两岸,灾难在小镇从来就没有消停,成了峡江人民的一块心病,那水灾挥之不去的阴影心结是永远的痛。
  无奈的峡江,终于在香港回归之日东迁,弃水而去筑城水边。小镇就像一艘破旧不堪的小船,轮回到唐宋的墟市,也回到了十七世纪荷兰旅行家尼霍夫笔下的风光小镇。小镇把无奈沉入心底,在生活的抗争中沾着改革的春风雨露,修复往日疮痍的呼吸及痛痒的阳光,恐慌的心房,间歇了那些连接不起的记忆。终于,在故乡的上游水域打响了向龙王取明珠的战斗,让我们牢牢记住一一公元二零零九年九月六日,承载着光明使命的巴邱,一定会飘扬在赣水流域,惠及江西几万万儿女。
  说起如今的坝址,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由于赣江洪水泛滥时常危害庄稼和人们的生命安全电方游到此的八仙之一张果老看到玉峡百姓年年饱受水.患疾苦,有心解救沿河下游的劳动人民于水深火热,决心在金刚和刀剑山之间拦水修坝,根治水患造福人类。于是,他施展法术,从新余罗坊挑来一担石头,远远望去就像赶着一群黑猪朝玉峡方向蠕动,当走到张公石村口时,遇见了王母娘娘。娘娘不解地问道:"张公,你挑一担黑石头干么?"法术被点破,扁担滑落,张公再也挑不起这担石头,其中最大的那个大石头就掉在张公石村口。张公懊恼地一屁股坐在最上游那石头上,从此他的屁股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头上。玉峡大坝虽没有修成,可当地老百姓为感念张果老救民于水患的拳拳之心,遂将玉峡口上游的那个村庄取名为张公石村。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我们不难发现,新余罗坊的地盘是一马平川,而峡江境内则峰峦迭嶂;有趣的是从罗田到江口朱家一带的山,表面都裸露着许许多多的黑色石头,诧异后的传说演绎着神秘色彩,如今的传奇使这块土地增添一笔浓彩。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一座库容11.8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60兆瓦,年发电量在11.42亿度,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兴起,构筑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下游的赣江大桥相映成章,将绘制成一幅小镇最美的画卷。
  倘如张果老再来神游峡江故地,看到如火如荼的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一定会被感染着老泪众横,由衷地赞叹当今改天换地的赣鄱儿女。那围堰下的厂房泄水闸正在有条不紊的施工,现场机声轰隆,来来往往的运载车辆,仿佛是在敲响工程进展的鼓点,把一片繁忙景象挤向了沸腾的山群。一曲走出深闺的乐章,闪烁在赣鄱千家万户,一定会照耀在暖暖的赣水河畔,一扫往日的愁云,千年水怪也从此销声匿迹。笑逐颜开的感慨:故乡上游,犹如镶嵌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开邑进士第一人一一高翀
  ♦杜郁
  玉峡大地,钟灵毓秀,代有人杰。有开宋江西第一个状元何昌言;明朝忠贞不二的练子宁;还有峡江立县进士第一人高射……高翀,号华玉先生,1489年生于善政乡东一都碧山村(今福民乡老屋仔村),其祖开居于此已十三代。高氏一世祖崇文任吉州判官,于唐末卜居吉水皈仙里。十八世高忠南宋初(约1130)入赘磐山,成为峡江磐山高氏基祖。传至二十九世。孟辙生二子,长峻极,次峻彝,徙居楚德安府安陆(今湖北安陆市),生子容止。峻极生子凤止,即高翀父。
  高翀父高凤止,讳岐,号梧罔,生于明景泰丙子年(1456),读书有得,堪为童师,更有隐德。邑以宾礼,请为乡饮。殁于明嘉靖辛卯年(1531)。以长子高翀贵赠户部主事,加赠通议大夫,副都御史。娶扬名乡西十三部江口村(今罗田镇江口村)邓氏女子为妻。邓氏贤行德美堪嘉,被朝廷赠安人,后加淑人。殁于明嘉靖己丑年(1529),生高翀,高羽廷兄弟。
  高翀,聪慧机敏,善读诗书,过目能诵,量年会诗。明正德丙寅年(1506),年方十七,父命其赴楚(湖北)德安府安陆(县),探视早居于楚的叔父容止。后随叔父同入籍安陆,正德戊辰(1508)补德安诸生。嘉靖元年(1522)于楚乡试中举。丙戍年(1526)赴京国考。途经河北磁州道中,拾遗金数十缗(一千文为一缗)。翀愀然变容,忧心不己,见无人来,只得坐在路旁树下静待失者。数个时辰之后,只见一人哭泣奔号而来,忙上前询之,知是失金之人,细细堪验,其数属实,尽悉还之。失主感激不尽,作揖下拜,连称“菩萨保佑平安”、“好人必有好报”。果不其然,应灵吉言。当年殿试,金榜高中,位于三甲六十一名。当时,朝廷放榜也按考生户籍,故有史书称“高翀,湖北安陆人”一说。
  高翀荣登龙榜,峡邑父老乡亲亦是荣光。家中父母仲弟更是欣喜若狂。在峡邑河东通往县城巴邱的主要渡口,即巷口前的赣江渡口建立一坊,即高翀坊。该坊由三根长383厘米、面宽均为54厘米的条形石为柱,石作三点式排列,南北二柱间距250厘米,与东柱各间330厘米,呈一等腰三角形。柱上半部四面由六边形中饰各种变形菊,组成浮雕四方连接图案,其下部均浅刻“明嘉靖丙戍进士高翀立坊"11字。三柱之间有长250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的石条卯样连接,内外两面分别高浮雕瑞禽祥兽、祺花祯草和戏文故事人物。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县内年代最久,仅存有纪年的功名坊。
  高翀外放,初任犍为知县,旋调澡水。任上廉洁奉公,不夺民利。旋即召入户部任职。不久调迁浙江参议,后又升为布政使,授右都御史、巡抚贵州。当时,贵州苗民反抗官府压迫,他上书朝廷,建议改剿为抚,收聚民心。军卒李昂起事,阴谋断绝云南贡道,威胁云贵两省。他巧施离间计,擒俘李昂,深得朝野赏识,隆庆元年(1567)又例进阶资善大夫,列衔工部尚书。致仕卒于隆庆庚午年(1570)。
  高翀赴楚省叔后,其弟高羽廷举人出身,为服侍父母,谢绝衣巾,留守故里。其母邓氏曾患重病。羽廷躬汤敬药,日夕不离,并祈祷苍天神灵,请以己身代疾。诚心感天,其母痊愈,延寿二纪。后双亲殁,他慎终庐墓,时有训虎卧立于侧,终日为伴。人异之。其孝行广传。朝廷诏旌其为孝子。诏赠副都御史,迁赠都御史。
  高翀后裔昌盛,其子年、秩、历、祚四人均留居陆安。清雍正丙年(1726)峡邑高氏联楚宗亲同修族谱,编系详悉。现皈仙高氏族谱已至九修,谱内皆有详载,各支派均有存谱可查。
  婆婆也是妈
  ♦予容
  五年前,水伯拉着我和志的手,醉醺醺地盯着我俩,可劲儿地重复着那句话:"日后,岳母也是妈,婆婆也是妈。"从此,母亲节里我们都多了一个祝福对象。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家庭关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有人说,婆媳就如那水火,相容太难;也有人说,婆媳间总有层不易捅破的窗户纸,有心想捅破却一直在犹豫。婆媳论坛上不少媳妇冷凄凄的遭遇告诉我:婆婆终归是婆婆,跟亲娘不一样,婆媳相处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婆媳间往往是客气有余,亲热不足;大姑子可以随便评论婆婆的衣着品味,批评她做的饭菜不可口,而当媳妇儿的却不能太随意。
  尽管如此,我还是努力当个好媳妇。因为我知道,婆媳相处和谐了,老公就不会受夹板气,一个好媳妇儿怎能让老公像钻进风箱的老鼠一样两头受气呢?订婚后的一年时间里,甜甜地称她为"阿姨”,直到结婚那天“妈”代替了“阿姨”。早前因在乡下教书,仅周末回去一趟,一起吃个饭,有说有笑,住两晚就走人,相处还蛮融洽。
  孩子的出世,一家老少三代同堂,按理说是件挺好的事。但由于朝夕相处同在一个屋檐下,原来的二人甜蜜世界,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大家庭,生活秩序一下子被打乱,加之生活中各种磕磕碰碰的事情,慢慢的,婆媳间便不由得滋生起了矛盾。
  初为人母的我,面对着总哼哼唧唧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不点儿,手足无措;看着镜子中我那臃翀的身子,实感无奈;每晚被折腾几次起来喂奶、换尿布,倍感煎熬。加之老公单位上人手不足,事事亲身,已忙得他焦头烂额,回到家已是两眼昏昏,只想入睡,哪儿还有精力顾及我。这样一来,两个人的甜言蜜语也慢慢变少,关系也大不如从前默契。便胡思乱想起来,觉得这个家里没有人关心我了。
  月子期的某天,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只留下儿子陪我。因担心我挨饿,他自己还未吃饭就先把我的饭送了回来,可是一开门,我却莫名地冲他凶巴巴地说了句:"还知道带饭我吃啊!"老公的热心碰个了壁,一脸不愠地走了。我却还沉浸在自己的"难过”中。婆婆是晚上九点半到家的,进门后想看宝宝,我却耍起了小性子,抱着宝宝扭过头装睡!老公偶尔会和朋友们一起出去吃个夜宵,这本不是个什么值得说的事儿,可却因为当时我的钻牛角尖,固执地认为他宁愿出去玩也不愿意在家陪我。某天,他又出去了,我随嘴一问:"志哪儿去了?”婆婆立马回了句:"去加班了。"晚上十点半,志发来短信:"老婆,吃完夜宵,他们说还要去唱歌,我晚点儿回来,你们先睡。”顿时对婆婆“善意的谎言”产生了不满。
  与老公拌嘴后,他上班走了,留下气愤难释的我。因为生怕一不小心说重了哪句话引起婆婆的误会,我选择了沉默。和婆婆相处不可能在自己妈妈面前那样放肆,这是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却不曾想,还是引起了婆婆对我的误会:"她经常气嘟嘟的不说话,好像谁对不起她似的。”
  一年多了,独自的时间多了,想的事儿也多,也慢慢想清楚,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己的不对。我先入为主地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老公的家人:认为婆婆不该对我讲假话,认为只要自己是有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当着爸妈面与老公吵架。却没意识到,那善意的谎言,是婆婆希望我们甜蜜如实;我的理直气壮,其实伤了他们的心,毕竟那是他们的儿子。
  老公的孝顺其实也是没法说的,他对公公婆婆也特别好。只是对婆婆的过度紧张,偶尔也有点儿烦。我也曾无聊的问过他"老娘老婆掉下河先救谁”,他傻笑着对我来说:"这个问题不像你聪明媳妇的做法,等掉了再说吧。"对于这个回答,我基本上还是挺满意的。在他心目中,也许婆婆是第一位,也许我是第一位。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是他最爱的人,我们能好好相处,也许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婆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说我的不好,相反,从邻居口里得到的只有她念我的好。去大姑子家小住几天,闲余的通话中她总会问及我衣服的尺码、喜好的物品;中意的物件也会顺便给我娘家买上一些。我知道,自己没有做到把婆婆当作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今后,我会更努力地去做好一个儿媳妇,真正让她在外人面前称赞的媳妇。
  亲爱的婆婆,谢谢你对我的好,我会好好对你的,因为自打那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玉笥之秀映墨庄
  ♦陈文初
  玉笥毓秀淑女扬名
  玉笥山位于水边镇西南部,根蟠百里,海拔500多米,是著名的道教名山和旅游胜地,被道教称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美哉笥山,钟灵毓秀。在笥山之东三里许,古玉峡(今峡江县)琍田村诞生了一位千古扬名的女孩。多年后,她获得了非凡的荣耀,晚年被皇帝封为“墨庄夫人”。
  "墨庄夫人”之父为水边镇刻田村陈氏始祖,讳匡鄯。匡鄯公有二子一女,女儿从小聪明贤慧、端庄秀丽,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爱女胜过两个儿子,择婿亦慎。当时四邻八乡的人纷纷传扬琍田匡鄯公的女儿知书达礼、聪明能干、姿容妙曼、温良贤淑。许多富家大姓纷至沓来,向匡鄯公说媒求聘,然而匡鄯公终未应允。时有新喻(今新余市渝水区)学子刘式,字叔度,游学到玉峡水边,匡鄯公见他勤奋好学,人才出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刘式果然因才学优秀而中进士,并从地方官逐步升为朝廷重臣。他是北宋初期以善于理财治政而著称的大臣,历迁大理寺丞,赞善大夫,出监通判和州、丰盐,入判三司都磨勘司,以及户部侍郎、尚书。夫人陈氏勤慎事夫育子。
  操持家政旺夫贤助刘式为官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他体恤百姓,关爱老弱病残,嫉恶如仇,为民拥戴。夫人陈氏一贯清白自奉,崇俭去奢,她任劳任怨,克已为人。为了使丈夫全心全意奉公为国,不为家事所累,她操持家政,家中一切大小事务全部亲自打理,无论冬寒夏暑,从早忙到晚,弹精竭力,无有间歇。刘式性情豪放,热情好客。每有客人来临,夫人陈氏总是热情招待,谦恭礼遇,落落大方,言词得体,宾客满意,丈夫欢心。据说有个相士见过夫人陈氏曰:此女有旺夫相。刘夫人陈氏睦邻友善,急人所急,帮人所需,助人为乐,为人忠良笃厚,对上孝顺,对下慈爱,对人友善。人们称陈氏涵养有嘉,能力非凡,贤妻良母,女中典范。
  全夫之范成子之名刘式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信臣,在他担任三司都磨勘司期间,盐铁使李维清纵使其女婿盗用官钱数十万,别的官员畏惧李维清不敢弹劾,刘式则呈报皇帝,罢免了李维清,由此,李维清记恨在心。公元997年,太宗去世,真宗(赵恒)登位后,李维清指使刘式下属诬告其对朝廷无礼,刘式被免取,不久郁恨而死,年仅49岁。
  刘式一生酷爱读书,家藏经典名册数千卷,并称其书屋为"墨庄"。据朱熹《墨庄记》载:刘式死时,而家无余资,独留图书数千卷。陈氏召集尚未成年的儿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什么产业,只有遗书千卷传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在'墨庄'精心耕读,继承这份祖业,光大祖德。”据《宋史》载:刘式死时,诸子尚幼,常为生计发愁,有人劝陈氏变卖刘式的藏书和部分家产,以广置田产,贻富子孙。她婉言谢绝说,丈夫一生廉洁自律,耿介端方,喜爱读书藏书,以诗书继世,为何要田产呢?她遵照丈夫的遗愿,把藏书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并教育和激励儿子们认真读书。
  刘母陈氏育有五个儿子:立本、立言、立之、立德、立礼。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以及不断的鞭策和激励下,他们刻苦攻读,夙夜笃学,最后都学有所成,先后登进士第,并皆为郎官。人们称之为“进士之家"、"郎官之家”。
  德泽留芳墨庄荣显
  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1041~1048),朝廷为刘式平反昭雪。皇帝特旨追赠刘式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并赐御书法帖十六轴,以旌其能。为了表彰刘母陈氏全夫之范的大义,成子之名的厚仁,表彰她教子有方的功绩,朝廷封她为"万年具君",又赠"宜春夫人”,并旌表"墨庄夫人”。此事一时在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
  墨庄夫人五子十六孙,孙辈中,刘敞:进士,给事中,封开国彭城爵公;刘做:进士,中书舍人,赠少师彭城公。这二人名望较高。曾孙辈五十余人,四世同堂,非常荣显。
  墨庄夫人寿九十终。
  刘氏后裔为了纪念刘式和墨庄夫人这两位先祖,激励后世子孙以诗书为传家之宝,就把"墨庄"作为自己宗祠的堂号,对外号称"墨庄堂”刘氏。
  南宋忠武穆侯岳飞特书"墨庄"二字,赠与刘式子孙,不但悬于室中,还勒诸庙寺摹石,并流传于世。传说,摹下岳飞所题"墨庄”二字悬于室中,则邪魔敛迹。
  刘式后裔在新余、峡江、新干、樟树等地均有播迁,甚而流播更远。汉族刘氏均以墨庄夫人为荣,以 "墨庄"为望族,争相趋之,由是“墨庄"流派益为昌炽。行政区划峡江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7074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175万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254261万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38万元,增长9.9%。人均生产总值27233元,人均比上年增加2925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3:50.5:27.2调整为21.7:50.1:28.2,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为17.4%,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47.1%,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35.5%,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年财政总收入达80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达62844万元, 增长26.4%,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41536万元,增长21.4%。
  二、农业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558万元,可比增长4.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2679万元,可比增长5%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9018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其中谷物播种面积3709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1053公顷,增长3.6%。粮食总产量248068吨,增长1.8%。油料产量13337吨,下降4.2%。肉类总产量20219吨,增长0.6%0水产品产量15319吨,增长2.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1.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为16470公顷,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23107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796万元,现价增长14.5%。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3%,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全县工业用电量15170万度,增长18.3%。
  规模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905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0512万元,比上年增长8.3%;完成利税总额103908万元,下降29.4%,产品销售率为99.7%。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1154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167万元,增长36.8%;资内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11421平方米,增长37.9%;房屋竣工面积538015平方米,增长6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8307万元,增长17.8%;其中,规模项目投资(500万元以上)556476万元,增长17.9%;城镇规模投资465487万元,增长18%;农村规模投资90989万元,增长27%;房地产开发投资8215万元,增长41.9%。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20422平方米,增长69.3%;商品房屋竣工面积76775平方米,增长155.4%;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0973平方米,增长163.7%,其中住宅21000平方米, 增长146.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县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8472万元,可比增长8.9%;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2164万元,可比增长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312万元,增长14.8%,其中:县67197万元,县以下10233万元。
  当年实际利用外资2894万美元,增长19.8%;出口创汇14601万美元,增长33.8%。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46116万元,可比增长14.1%;其中道路运输41401万元,可比增长14.9%。境内公路里程405公里,高等级公路40.8公里,铁路里程20公里。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326.86万元,增长5.7%,电信业务总量8156万元,增长51.2%,移动业务总量7425万元,增长55.2%, 固定电话用户10280户,移动电话9.33万户,互联网用户18220户。年末,全县公路货物营运车辆拥有量5359辆,公路客运量208万人,旅客周转量9485万人公里,货运量1167万吨,货物周转量510908万吨公里。
  七、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369万元,可比增长13.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9956万元,增长16.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9445万元,增长16.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13593万元,增长61.4%。
  八、教育和卫生
  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3033人,普通初中在校生5661人,职高在校生1384人,小学在校生15902人。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0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1人,其中医生243人;拥有病床床位571张。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86438人,其中:城镇人口73457人,乡村人口112981人,城镇化率为39.4%;全年出生人口2439人,出生率为13.1‰,死亡人口1160人,死亡率为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7‰。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8.75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8.85年。
  年末在岗职工人数9588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8775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0215元,同比增长36.9%0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404元,比上年增加793元,增长11.9%。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7752元。
  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9463人,下降1.9%;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826人,增长0.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800人,城镇低保人数5340人,农村低保人数5650人,城镇居民医保人数53331人;农村居民医保人数124639人。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快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3、公报数与统计年鉴数不一致时,以统计年鉴为准。历年生产总值和产业构成2013年度峡江县一般项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人口及基本变动情况(2013年公安数)个体工商业基本情况港澳居民个体工商户情况统计表(个体2表)台湾居民和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情况统计表(个体3表)小型微型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个体4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情况统计表(个体5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览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主要项目(一)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主要项目(二)
  林业生产情况交通发展情况学校机构
  1学校机构情况
  2学前幼儿教育基本情况
  3小学学龄人口入学及在校学生情况
  4初级中学学龄人口入学及在校学生情况
  5普通中学分年龄在校学生情况
  6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数
  7一1幼儿园教职工数
  7一2幼儿园教职工数(续)
  8小学教职工数
  9中学学校教职工数
  10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11中学职业学校(机构)各类学生数
  12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教职工情况
  13高考情况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情况
  卫生系统人员基本情况
  卫生资源消耗情况(医院)
  民政事业情况
  《峡江年鉴》(2013卷)
  勘误
  1.年鉴彩页第14页第二排右侧图片,"百花公园游步道”更正为:“峡江中学临湖游步道”
  2.年鉴编辑说明页第四点第三行“县四套班子领导简历”更正为“县四套班子领导名单”
  3.第6页经济管理与监督栏目重复了“经济管理与监督”字样,、删除其中一个
  4.第48页水文状况条目之下,"3.14米/小时”更正为“3.14米/秒”,“11700立方米/小时”更正为“11700立方米/秒”
  5.第52页条目2012年在职县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名单之下,“人大主任:钟滨清”更正为“人大主任:钟清滨”
  6.第67页条目2012年接待办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名单之下,“撰稿人:文丽”更正为“撰稿人:艾丽”
  7.第76页条目2012年县委统战部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名单之下,“肖风升:侨联主席”更正为“肖凤升:侨联主席”
  8.第142页条目获奖情况之下,“填报单位:峡江县公安局(盖章)”更正为“填报单位:峡江县检察院(盖章)”
  9.第144页条目2012年法院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名单之下,“撰稿人:梁建兵”更正为"撰稿人:宋建兵"
  10.第157页条目2012年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名单之下,增加“熊秋生:党工委委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苏群:党工委委员、纪委书记、副主任”。此外,“撰稿人:赖小勇”更正为"撰稿人:赖小斌”
  11.第184页条目2012年交通运输局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名单之下,“撰稿人:宋盛群”更正为"撰稿人:宋晓群"。
  说明
  本年鉴中涉及的人物宋铜、涂建忠两人,因于2014年4月和7月先后被上级纪委立案调查,故在相关内容中,没有称呼两人的职务,特此说明。

知识出处

峡江年鉴2014

《峡江年鉴2014》

《峡江年鉴2014》是一部全面反映峡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年鉴,涵盖了该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以记实的手法,集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于一体,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全县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新面貌、新经验和新成就,充分发挥年鉴的资政、存史、教育和宣传功能,服务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铁镜
相关人物
吴杨
相关人物
练子宁
相关人物
钱琦
相关人物
何坚
相关人物
罗洪先
相关人物
何昌言
相关人物
何金根
相关人物
何修
相关人物
何滋
相关人物
何保昇
相关人物
何禹
相关人物
何洎
相关人物
何若谷
相关人物
何正臣
相关人物
何正功
相关人物
何执礼
相关人物
何铎
相关人物
何贯
相关人物
何育
相关人物
何孝本
相关人物
孙何德
相关人物
何德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何君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吴氏神曲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游何君洞
相关作品
西江访孔宅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紫霄石
相关实物
仙人石
相关实物
泰石
相关实物
鹤石
相关实物
龟石
相关实物
温涧石
相关实物
玉笥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