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州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090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63
页码: 467--529

内容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吉州区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吉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
  吉州位于江西中部,东与青原区隔江相望,南、西与吉安县接壤,北与吉水县毗邻,是吉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吉安解放初期,吉州区 (原县级吉安市,下同)土地面积120平方公里,总人口5.47万人。2000年8月撤销原县级吉安市改设为吉州区,2008年下辖5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424,9平方公里土008年底全区总人口为33.1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80人。社会从业人员15.9万人,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4.5万人, 第二产业3.7万人,第三产业7.7万人。
  二、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内外战乱,农业生产陷于十分恶劣的困境,工业生产极其低下,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这块贫穷落后、百业凋零的的红土地上,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个充满活力、加快崛起的崭新形象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比例关系不断优化
  经过60年的发展,吉州区经济总量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1949年,GDP544万元.经过30年跃上一亿元大关,为10253万元,2008年达464276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迅速增加,1949年全区人均GDP99元,1987年跨越千元大关,达1006元,2006年首次突破1万元,达10616元,到2008年为14087元,年均增长8.5%,全区财力显著增强。1957年财政收区只有80万元,1992年跨过一亿元关口达到10011万元,2008年为30486万元,年均递增15%。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单一的所有制经济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所有制改革的序幕,经过30年的改革,吉州区经济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通过合资、合作和独资等形式,兴办了大批外商投资企业,改善了经济结构。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8年的56.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从工业领域看,2008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1090万元,占80.5%,比2000年提高40.5个百分点。从投资看,2008年,非国有投资完成185309万元,占73.8%,比2000年提高57,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吉安农村贫穷落后,民不聊生。60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年,全区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转折。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53亿元,年均增长11.4%。农产品由短缺变丰富。2008年,粮食总产在连续5年增收的基础上达到94613万吨,比1949年增长12.9倍;油料1978吨,增长16.7倍;水产品产量达11022吨,吉安解放初期还只是个位数。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8年,肉类总产量达10706吨,比1949年增长35.7倍。禽蛋、鲜奶等其他畜牧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60年来,吉州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大幅增加。1960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956千瓦,到1985年发展到15900千瓦,2008年已达到124504千瓦。机耕面积比例迅速提高。2008年,全区机耕面积达13.91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4%,比1980年提高了42.7个百分点。化肥(折纯量)使用量由1960年的101吨、1978年的239吨增加到2008年的4174吨。
  (三)工业总量日益壮大,产业聚集效应作用不断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区内工业只有一所容量为134千瓦的电灯公司、一个简陋的印刷厂及一些个体手工业。60年来,经过艰苦创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个以电子通讯、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1952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有12家,到2008年增加为226家,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91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69683万元,年均增长11.3%。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2325万元,比2001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7.5%。从业人员2.3万人。各种工业产品从粗到细,从低档到高档,不断发展。
  工业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区始终坚持主攻工业的方针,举全区之力加快工业园建设,奋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扩充增量。吉州工业园于2003年II月开园建设,是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1.72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2亿元,开发面积
  4500亩,引进了友利电、新永胜、中兴科技产业园等85家企业,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4家。已初步形成电子通讯、机械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雏形,尤其是电子通讯器材产业总产值已占据吉州工业“半壁江山”。2008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亿元,税金6141万元,利润2959万元。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面貌逐步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吉州区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60年来,我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成了一大批骨干工程。2008年公路通车里程为690公里,是49年20.9倍,旅客周转量18856万人公里,是80年的29.1倍、货物周转量19233万吨万里,是80年的19.2倍。1995年11月京九铁路的运营和2004年赣粤高速的贯通、开创了吉州区交通运输业的新局面。邮电通信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随着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和宽带技术的逐步应用,联通CDMA、移动GPRS等新一代网络陆续推出,通信技术层次和能力显著提高。全区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17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1806万元。
  6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逐步改变。2008年全区道路长度157公里,面积302万平方米,分别是1980年的5.8倍和10.1倍,城市公共汽车220辆,比1980年增加205辆,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由60年代的40%提高到2008年95.1%,天然气供气管道总长度340.5公里,液化石油气供应量4680吨,城市燃气普及率为85.0%,城市园林绿地面积由1980年的78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1060公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综合处理率分别为100%和80,5%。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综合实力的显著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870元,比1985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5258元,比1978年增长55,5倍,年均增长14.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1957年的9元增加到1978年的40元,2008年达22067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四大件,发展到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进而发展到90年代的空调、电话、手机、高档音响,目前,住宅、小汽车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1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1.4平方米,分别比1983年增加26.9平方米27.58平方米。江西省居民消费已进入结构升级加速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8.0%下降到2008年的40,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4,7%下降到2008年的38.3%。这表明吉州区居民的消费行为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内在质量转变,消费重心将向“住”"行”和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转移,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化教育、旅游等现代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生活水平正朝着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快速迈进。
  (撰稿:刘迎春、陈振钢)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吉安中心城区人口家庭状况、结构变动与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人们享受着从来没有过的物质文明带来的舒适的生活,这个在解放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初期都是不敢想象的。本文大致把这60年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来看,试图从吉安市中心城区(2000年后改为吉州区)在这60年来人口、家庭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描述出吉安市中心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丰硕的成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吉安中心城区人口的发展状况与结构变化
  按人口学上的平均世代间隔,60年也就相当于两代人的时间。在这两代人的时间内,经历了最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迅速转型的背景下,吉安市人口发展趋势以及结构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在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再生产由新中国成立初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过渡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的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但是,人口再生产的转型也带来了潜在的人口结构的一些风险,如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未富先老”,低生育率导致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养老特别是亲子养老功能的弱化等,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回顾这60年来我市人口结构特征的重大转变,分析和总结人口发展趋势以及结构变动的特点,对今后我市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60年来的人口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即人口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增长的快慢,聚集的密度等等,对社会发展也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①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严密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口的发展却是无序和自由放任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在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计划生育反而有了足够的重视,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7年末,这期间全市由53738人增加到66252人,从此一直保持较高的出生率到1978年才开始有所下降。这段时期由于人均收入提高,居民营养状况改善,医疗条件改善,高死亡率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是这个时期人口增长的很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9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1990年在各乡镇街道成立计生办公室,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78年的15.7%。降至1983年的5.4%。但由于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从1988年开始,生育率出现较大反弹达到12.1‰,直到1992年才下降到6.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生育率转变。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吉安市提出"宣传教育为主、避孕方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主线,全市出生率逐渐下降。1999年自然增长率为9.2‰。改革
  开放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上升,父母不再追求从孩子身上获得经济效用,配合计生政策的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进人21世纪以来,吉州区在人口管理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协调,降低了户籍准人的门槛,加速广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速度,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按照国家计生委等三部门《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改革的意见》要求,稳定了中心城区的低生育水平,保证了人口的适度增长2008年末,吉州区户籍总人口331388人,人口出生率13.8%。,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8.7‰。
  注:2000年后为吉州区数据,以后诸表都是
  (二)60年来人口的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人口自然结构及其变化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人口的社会结构变化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②建国60年来吉安市城区人口结构在诸多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并呈现以卜特点:
  一是老龄化。通过人口结构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而人口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以年龄划分看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的结构变化时,可以看出大体上有二个阶段:首先是成长阶段。即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这个时期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30年的社会人口总量也增加的非常快,为人口增加型(扩张型)其次是稳固阶段。这个时期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接近,青壮年占社会人口的比重较高,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这个时期主要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社会中人口的总量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为人口稳定型(静止型)然后是衰老阶段。从上个世界90年代开始0-14岁的少年儿童比重逐步下降,虽然在15-60岁年龄段的主要劳动力人口数量略有增加,但是老年人口呈稳定上升趋势,与1990年相比,2008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60岁以上老人已经占人口总数12.34%,为人口减少型(收缩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人口自然变动比例达到10%作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的老龄化必然引发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健、社会负担等问题的加重,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得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也开始改变,这点在改革开放后30年中尤其突出。
  表2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单位:人
  二是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的性别构成.也是人口的重要特征,城区人口自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性别比也随之而上升。1982年性别比是107.18(女=100,一般认为人口性别比合理区间值应在95-105之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在102~107之间),比1964年的性别比高出2个百分点。除了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导致性别比过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口迁移。从劳动力迁移性质来说,迁移人口多以青壮年男子为主,吉安市中心城区作为周边劳动力的主要迁人区而导致性别比例过高,据说这也是人口地理学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口性别比的现状是生物、社会等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我们对现有性别比出现的异常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就目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性别比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最终是有待于我们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育上的封建意识以及传统的习俗被现代文明观念代替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口机械变动
  人口性别比人口向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加快,人口流动速度也加快。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城区人口总量也低,人口密度1990年每平方公里是570人2008年780人,虽然一直在稳步增长,但还没达到国际公认的800人以上标准。按国际惯例,城市人口要达到50万以上才能在消费、第三产业等方面形成规模市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口的城镇化,是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转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安家。
  (三)社会发展与生育观念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改变。一般的生育观念包括:生育目的、数量、质量和性别偏好等,而育龄妇女的生育年龄也在推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加大,生育观念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造成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的原因有三种:第一是长期计生政策的宣传教育作用造成观念的转变,对生育目的和性别偏好等方面都没有更多的要求;第二是生育态度模糊,小家庭面临的就业等经济压力大,对生孩子的需求一直不高;第三是抚养孩子成本太高,主要是花费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费用和精力巨大,学校的社会功能弱化而转嫁到家庭身上,使得核心家庭不堪重负。这些原因也造成了出生率持续降低的趋势。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吉安市中心城区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③所以"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④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在连接和平衡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具有独到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家庭功能也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家庭结构主要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人口要素。"全世界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朝核心家庭的方向发展。三代或更多代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已经是极少数了。这种朝核心家庭方向发展的趋势看来是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全世界的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的。”⑤解放后我市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就开始减少,特别是1950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确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彻底废除了解放前有钱人家那种三妻四妾的封建婚姻制度,确定了家庭人口的数量不会很大。我市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规模趋向于更小。据调查,城镇居民1985年平均每户为4.16人到2008年平均每户2.98人。低收入组收入的家庭人口多、高收入组人口少是一个总的趋势。
  表5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平均人口分组调查单位:人/户
  家庭模式要素,通过对吉州区太平桥社区413户的调查分析:众数组为每户3人,占50.12%。如:高某,男1961年生,住太平桥1栋,赣江制药厂下岗,妻子在市二医院打工,女儿读高中,典型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
  每户一人的家庭大多数是丧偶老人,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且体弱多病。如胡某,男1923生,吉安市标牌厂退休,住路口1号煤球厂宿舍。
  每户4人以上的家庭也是典型的主干家庭,一般是三代同堂,集中在原水上船户上岸定居和原二轻局工人,如原船户郭某,住钵盂山13栋,和妻子、女儿、三儿子及媳妇、孙女居住在一起;张某,煤球厂退休工人,住路口1号煤球厂宿舍和妻子、儿子、女儿、儿媳孙女住在一起。联合家庭在城区比较少见,在太平桥社区只找到几例:梁某,女1935年生,住太平桥6栋和丈夫、大儿子一家二口、小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李某,女1938年生,煤球厂退休住路口1号煤球厂宿舍和大儿子一家三口、小儿子一家三口、女儿和外孙住一起,两个大家庭的几个儿子都已经下岗,都属于贫困户。
  "在工业社会,儿童、老人、残疾人更多地是经济上的消费者,他们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被雇用(如劳动力短缺时期)。因此他们几乎不为家庭单元贡献什么,却和有贡献的人一样消费。可见,在工业社会扩展家庭可能是一种负担而不是实惠。"⑥反过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父母家庭的凝聚力的增强,是成年和已婚的子女依托父母家庭来应对下岗等社会环境的变化的表现,大家迫不得已挤在一起是节省开支,共度难关。
  表6太平桥社区每户人数
  家庭结构的人口要素和模式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市家庭平均人口的显著减少也就是最近这20来年。据民国《河西坊廊乡志》(河西坊廊乡在现吉安二中一带)记载的数据考证,当时吉安近郊每个家庭平均人口为4.14人,建国初期1952年为4.03人,以后逐年走高,达到峰值是1960年的5,3人,经过近20年的高生育期到1980年才降到4.6人,从1980~2008年间,家庭人口数逐年缓慢递减至2.98人,且无回升迹象。
  三、吉安中心城区人口、家庭的结构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的适度增长,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吉安市通过对人口规模的调控以及相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市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年生产总值大幅度攀升。60年来全市人口增长了6.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853倍,人口增长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比率为1:138。其中1949年至1978年这前30年人口增长了3倍,生产总值增长了17倍,人口增长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比率为1:5.7;改革开放给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的人口再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79年至2008年这30年,人口增长2.04倍,同期生产总值增长了49.4倍,两者比率为1:24,人均总产值由1949年的99元增加到2008年的14,087万元。社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会从业人员数一直保持良好的比例。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又为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不断得到了优化。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与从业人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居民口袋鼓起来了,特别是1978年后提高的很快,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684万元、1978年的5281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204148万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298倍、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39倍。居民存款额稳定持续上升。
  从个人通讯工具和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看居放初期,甚至回到改革开放初期那都是不可想民日常生活水平的变化。仅这一点,如果回到解象的。
  教育规模扩大,教育水平提高、医疗卫生状况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居民人均收支情况
  在校学生人数与医疗卫生机构状况医疗条件的改善,在前30年儿种死亡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现在几乎绝迹。
  (二)人口、家庭的结构变动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分层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分层。
  政治分层。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结构从一个依托农业的消费型小城向工业化城市转变,社会结构从工商阶层与贫苦市民两极分化向政治分层变动,社会的政治分层使得工人农民成为为主流社会群体,市区工人阶级地位上升,人数急剧增加,收入稳定增长,工人阶层的兴起,使得我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到提升.大大改善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城市建设、城市规模扩大,很多公共设施都是从零开始。
  经济分层。改革开放后的30年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变化,并进而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迅速分化和重构。新的工商阶层的兴起以及工人阶层群体的边缘化,形成了新的经济分层形式,贫富差距逐年加大。
  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几种高死亡率传染性疾病
  职工人数、工资情况
  城镇居民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分组调查“解决民牛问题要首先着眼于生活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生活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⑧贫困家庭收入虽然稳步增长,但是贫富差距在加大。1985年低收入家庭的人均月份收入为26.25元,为平均数44,08元的59.6%为高收人的30.8%近几年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转移性收入加速增长。不少贫困家庭转移性收入也随之有较大幅度提高,低收人家庭收入的增幅都快于其他收入组的增幅,但其绝对值差距是越杂越大,与高收入家庭比,1985年相差59.07元,1990年相差173.44元,2004年相差702.58元,2008年1000.81元,贫富差距加剧,势必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应高度关注。
  消费支出全面增长,低收入家庭消费还呈现出量人为出、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特征。虽然贫困家庭收人水平有了一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家庭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改善了生活质量,但受收入水平总体较低的限制,其消费还处于维持基本生活的较低水平状况。
  表14城镇居民家庭每月总支出分组调查单位:元/人
  社会分层与消费支出的差异。"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摘自十七大报告)义务教育免费成效显著,但是教育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还是较大。2003年吉安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支出为365.4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5048,52元的7,24%;2008年人均教育支出为297,3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75.65元的3,47%,比2003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义务教育免费所致。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区教育分层,低收人家庭教育费用比例增大义务教育免费使得儿童教育机会总量的增加,但是并没有出现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明显地缩小教育分层,较高阶层在小学初中择校和高中人学阶段还是具有稳定的优势。“义务教育免费”的"补偿原则”向中下阶层倾斜,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中下阶层特别是最底层家庭子女在较高教育阶段的不利状况。2007年低收入家庭每月人均教育支出42.6元,占消费支出的8.71%,高于市区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贫困家庭普遍对子女的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舍得投人。但是受自身经济条件的约束,与高收入家庭投入的子女教育费用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高收入家庭用于教育方面开支则是低收入家庭的1.5倍。
  教育政策追求的是教育机会公平,扩大教育机会总量,以求改善每一个个体教育机会,但是离人们所预期的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低收入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和长期患病者相对较多,医疗费用支出也比普通家庭多,医疗负担明显重于普通家庭。如家住太平桥社区徐某女1964生,丧偶,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儿子患乙肝长期服药,现在南昌治疗。贫困家庭中因病而贫的占有很大比例,这种情况从2008年开始实行居民的全民医保后有所改善(三)人口、家庭的结构变动对居民住房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富人居住的高档住宅小区则明确的划分了社会分层界线。
  1949年吉安中心城区居住面积23万平方米,人均4.17平方米,但是居住在棚屋区贫困居民有1000多户,经常是一家三代挤住在一间破棚屋里;“水上船家”200来户,一家大小居住在一条小船上,他们占总户数的1/3,这还不包括一部分贫困家庭栖身在破庙、祠堂等地方,水电煤气独立卫生间更是无从谈起,而工商阶层等有钱家庭则平均每人占有居住面积10平米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住房条件的改善对家庭结构的变动影响是直接的。到1985年还有人均住房4平米以下的家庭102户,无房户542户。到2008年随着安居工程和廉租房政策的实行,居民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其中最低收入户人均住房面积和中等收入家庭相当。住房条件的改善使得核心家庭大量涌现,为家庭向小型化加速变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住房条件的改善拉动了经济,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扩展了城市规模。同时建成的高档住宅小区如1街区的第一期、康居的三期、桃源盛景、万福花园别墅区、金鹭花园别墅区等,进一步明晰了住宅小区分层的标记。
  表172008年吉安市居民家庭现住房总建筑面积分组情况调查单位:平米/人
  在购买食品、文化娱乐开支方面的贫富差距同样是很大的,这就意味着低收入家庭人口膳食质量远远低于高收入家庭,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
  差距表明贫困家庭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什么活动,所谓的文化娱乐开支主要是用于缴纳闭路电视费用。(四)家庭结构变动和人口流动率加大导致居民人际关系碎片化。
  "社会主义大家庭”与"熟人的社会"。改革开放前居民居住由于工作单位、住房等诸多方面原因造成流动率很低,几乎没有什么变动,基本上是处于一个"熟人的社会”里。从外部看,由于人口的流动率低,社区之间的往来不多,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而从内部来看,人们在这种地方性的限制之下生于斯、死于斯,彼此之间甚为熟悉,因此,这乂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费孝通,1985)邻里关系比较紧密和谐,扩展家庭的普遍存在又很大程度上促进、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的人际关系。
  国企改革后单位大家庭解体,人们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属地性的"单位"体制让位于跨地性的自由择业,人际关系正在走向“碎片化"(Fragmentation),传统的“差序格局"被逐渐打破,人们的亲密交情正在消亡。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人们抗御风险能力降低,也无法提供最基本的稳定性。在困难时刻,更多的家庭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分担风险。商品房单元住宅楼的普及加速了人际关系碎片化进程,邻里之间关系冷漠,甚至居住多年都相互不认识。
  阶层"断裂化"和群体间的隔离。下层与上层阶层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存在明显的阶层断裂,下层贫困的固化,下层群体缺乏向上流动的机制和资源,不同家庭出身的子女在家庭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日益扩大像高考这种向上流动的机制,现在由于巨额的大学学费负担使得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越来越困难。贫困家庭子女居住在旧的小区或安居工程的廉价小区,由于择校费等原因义务教育只能上普通学校,高中的高昂学费是他们继续就读最大的障碍。贫困群体呈现"固定化”的趋势,这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政府及社会应努力为贫困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使贫困不致于成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固定特征,甚至一代代传递下去。
  在贫困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态以及社会对贫困群体的漠视,有可能造成贫困群体的社会隔离(socialisolation),进一步加剧贫困群体的社会隔离状态,强化了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界限,使得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下降,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以及贫困的固化。
  中共卜匕大报告指出.“我国收人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随着我市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市区的贫困现象已经认识到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市区减贫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义务教育免费,对贫困家庭投放的社保、医保、低保的力度在逐年增加,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针对贫困家庭就业人口的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介都在积极展开。转移支付也在向贫困家庭倾斜,去年的雪灾期间区民政局给每个低保家庭发放了100元取暖费.猪肉涨价也给每个低保家庭每月增发一定数额的猪肉补助等。
  四、吉安中心城区人口、家庭结构变动与发展趋势
  人口发展趋势。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人口数量增加,人目整体素质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渐渐的改变。经过了人口的生产由原来自由放任到强制性节育再向自愿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转变,同时低增长率也促使吉安市区人口再生产进人良性循环。2008年15-60岁年龄段的人口保持在68.4%的一个绝对多数,市区人口虽然在缓慢的步入老龄化阶段,但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市不会出现劳动力紧缺的情况。
  吉安城区的人目总规模还不够大。2003年市区人口总量是31.41万人,2008年是33.14万人,5年期间只增加了1.73万人,市区人口密度、城市人口规模还远低于国际公认最低标准,所以在扩大城市规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因素,而依靠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达到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增加机械变量来满足人口规模的扩展。但是市区人口的机械变动量长期以来和自然变动量相当,这对我市的"决战两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建设规划相悖,应该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引导周边地区的有志之士来城区发展创业,进城安家定居,及时给进城定居的群体社保、医保等"市民待遇”。
  家庭发展趋势。当年的独生子女成人后开始大批离开家庭,核心家庭比重上升成为主流, 而其中中老年夫妇构成的核心家庭数量将增大, 家庭的小型化,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家庭可资利用的成员关系资源也在缩小,家庭抗御风险能力弱化。核心家庭大量出现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特别是退休后福利待遇较低的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提高,贫困家庭养老负担将随之加重。"年龄当然是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一生中医疗花费最大的部分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内。”⑩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品质面临即将降低的可能,考虑到人口的老龄化在核心家庭里将占有较大的比重,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在我市将具有特别紧迫的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行,青年夫妇晚育现象将继续保持下去,家庭人口数保持继续下降趋势。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风雨历程,前30年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了一个强大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改革开放后30年则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二是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从一个育龄妇女平均生7个孩子下降到平均生1.8个孩子的奇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家庭结构变动与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我们面临人口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还很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吉安,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注释:
  ①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P39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
  ②李建民等《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现状、趋势与问题》《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③《社会学简明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5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⑤⑥⑩《社会学》第十版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P395,395,388,32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⑧温家宝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新华网》2007年3月16日
  ⑨《共产党宣言》P49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撰稿:吉州区党校郭楠、毛丹妮,吉州区统计局陈振钢、刘迎春、肖琴)吉州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选
  加快工业园建设,构筑工业发展平台
  (2003年1月吉州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建议)
  李醒明
  内容:当前,我区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党的十六大会议的胜利闭幕,我国良好的政经环境已越来越吸引外国投资者,外国资本的大量涌人和沿海资本及产业向内地的梯度转移,我区必将会迎来外商投资的高潮,这无疑为我区工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随着我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深入,现有国有工业企业的资源很难承接较大规模的外商投资,这已成为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是加快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速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吸纳外国资本特别是沿海资本和产业的能力,从而推动我区工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使工业经济步人发展的快车道建议:1、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步伐,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举全区之力主攻工业园区建设。2、工业园区建设应遵循顺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实施重点突破,不能全面开花。一是要尽快修建好樟山公路,特别是樟山公路南段,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二是围绕友利电公司、人众公司的发展和产业的拉动效应,重点在原赣新公司北侧建立起工业小园区,作为配套等企业落户的承接载体。三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内现有国有企业的厂房、设备和水电的便利条件,集中一定的资金,在吉新公路沿线率先开发一片新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接纳新企业的能力。同时,加快樟山公路至吉安造纸厂道路的维修、改造,为已在吉安造纸厂、吉安市制氧厂投资的外商企业的货物进出和这一片区域承接新的企业创造条件。3、要多方筹措工业园区建设的开发资金。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如: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可让各类投资者投资,由政府出租金租下厂房后再按比较低的租金租给进驻企业,并负责在若干年后出资收购,或者给予其他的优惠政策,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在工业园区土地的开发上,还可借鉴后河改造的模式,吸引投资者投资,从而尽可能减少政府一次性过多的投人,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
  立足市情整合资源以社区建设为总抓手做好城市管理大文章
  (2003年1月政协吉州区第二届一次会议提案)
  边晓玲
  (这篇提案系吉安市政协常委、民建吉安市副主委边晓玲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组织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的。该提案对加强城市管理,提出了
  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建议,它催生了吉安市中心城区第一轮社区共建。通过共建,吉州区社区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2年对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200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创建滨江花园城市”的工程中,推出了八项市容整治内容,成效显著,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宽敞整齐的街道、闪亮的霓虹灯、豪华的文山步行街、气派的滨江大道、漂亮的城北休闲广场……这一切无不向广大市民表明: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是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市委、市政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可以说,滨江花园城市的创建工作硬件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我们建设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但还必须花大力气来保持,这一重任只有通过城市管理来完成。因此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等软件环境建设工作已成为现实要求.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胡长林市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那么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就应该以社区建设为总抓手,努力开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因为,包括加强社区党建、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治安等内容在内的社区建设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社区党建工作是在基层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扫除"盲点",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增强新形势下党的工作活力将起到重要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那些在经济转型期离开原地党组织无法正常过组织生活的下岗工人和进城民工中的党员以及社区内无上级主管单位的经济组织和事业组织,都可以在社区党支部找到自己的“家”,社区党组织可以团结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2、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爱国思想,贯彻公民道德行为规范,使广大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品质得到净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做健康向上的文明市民,自觉维护城市秩序,保护城市环境。
  3、社区服务通过无偿、抵偿、有偿等方式与途径,既可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部分服务需求,又为下岗工人或无业居民探索出一条便利的就业途径。对弱势群体的无偿服务主要是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来完成;而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可以提供一个较为恒定的就业市场,减轻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解决困难居民的生活问题。
  4、社区环境建设对于加强城市管理、创建滨江花园城市作用更为直接。它通过在社区居民中树立"社区(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号召广大居民群众踊跃做建设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整合资源,共建美好家园。
  5、社区治安建设通过宜接在社区居委会设立警务室,派专人定点值勤,改变过去"片警”流动执勤的弊端,在社区构建公安民警—社区保安—-综合人员组成的治安网络,堵塞漏洞,保障社会稳定。
  健全的社区组织可以承担起城市管理的诸多职责,城市由社区组成,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最后都要通过社区来组织落实。城市的形象除了硬件设施建设外,居住在其中的每一个居民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言人”,而社区建设将承担起塑造"城市代言人”形象的重要责任。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将逐步形成,我市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改革措施也将逐步到位,大部分政府和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已逐渐分离和转移到社区,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外来流动人员的管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都将由社区来承担,大量的"单位人”已转为"社区人”。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已成为城市居民的迫切愿望,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要求,为此,我们拟对我市的社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把社区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2001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文);2001年7月,民政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召开首次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城镇全面推进社区设工作。目前,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已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地政府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相比之下,我市社区建设工作进程相对滞后。2001年11月14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但具体工作尚末真正启动;而作为辖六个街道的吉州区虽然下发了《吉州区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并且已在北门街道开始了试点工作,但作为中心城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吉州区区级政府难以独自担此重任,社区建设进程缓慢,这与我市各项改革的进程极不相符,也不符合中心城区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势必影响我市“创建滨江花园城市”的进程,也将影响我市诸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因此,我市的社区建设要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使其在"创建滨江花园城市”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社区建没列人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营造氛围,形成大气候,使社区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迹,为城市管理插上翅膀,使我市的“创建滨江花园城市”工程步入快车道。
  (二)出台政策,为社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鉴于撤地设市后大部分事权已上划,而社区建设的具体任务又落在吉州区这一实际情况,市里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一、在社区服务的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审批等方面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刺激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要积极倡导无偿服务,但更要积极探索有偿服务的有效途径,使社区服务健康发展,既满足居民的需求,乂开拓了一定的就业渠道,还有利于社区积累一定的资金,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因此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促进社区服务业的繁荣。
  第二、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下发相关文件,号召社区内的所有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开门迎客”,实现资源共享。在投人不足的情况下,开展社区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另外,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也是积极可行的。但问题是社区内的单位很多还没有树立"社区意识",对自己“社区主人"的身份缺乏认识,不愿与他人共享自己现有的资源—主要指医院、图书馆、文体场地等一些公共设施,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协调,特别是那些“条管”单位,它们往往条件较好,设施齐全,可以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在清理整顿违章摆摊设点取得初步成果的前提下,市里应该适当调整整治方案,不能一味取缔,更要积极加以引导。应以社区为单位允许社区居民在规定时间、地段内经营一此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生意,由社区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管理,这样既可方便群众又能解决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困难,缓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
  (三)加大投入,为社区建设夯实基础
  第一,社区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纳人财政预算管理,也就是说无论困难多大,财政都要拿出一定的钱来投入社区建设,这是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职能的体现,特别是社区建设的前期启动资金,财政必须千方百计予以保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家业”逐渐壮大,今后政府可以对社区建设逐渐"断奶”。
  第二、根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有关的收费划归社区管理和使用;各职能部门要把社区建设当作本职工作来抓,变管理为参与,积极筹集资金支持社区建设。
  第三、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社区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一是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社区有偿服务设施建设和有偿服务项目的开发;二是在逐步将大量可以通过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或由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通过社区物业管理等途径将这些职能逐步向产业化经营过渡,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投资,构建全方位社区服务网络。
  (四)创新机制,为社区建设疏通运行渠道
  第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解决好政府简政放权,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管理造成了居委会有"能”无权与各职能部门有权无“能”的矛盾,居委会面对"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疲于应付;政府各职能部门则由于不了解情况,管理渠道不畅等原因对居民区的社会事务管不了,也管不好,社区建设要求各职能部门放下架子,将各自所承担的事权下移给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让街、居工作有责、有权、有利,实现其由"政府的腿"到“社区的头"的角色转换,充分调动街、居两级的积极性,整合力量,互动互利,整体推进社区建设,促进城市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第二,创新运行机制,明确职责,使每个政府部门在社区建设中重新定位社区建设的总方针是: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街道居委会承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各职能部门如何根据社区建设的内容寻找切入口,在社区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已成为新时期履行政府职能的关键。各部门不能因循守旧,消极应付,而必须积极探索,变管理为参与,在社区建设中重新给自己定位。
  第三、政府必须将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人考核范围,对各部门进行考核。旧的运行机制下往往是"上面生病,下面吃药”,职能转嫁,各部门都拿自己的职能工作去检查考核乡镇、街道甚至居委会,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新的运行机制赋予社区居委会考核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政府除将社区建设纳人对街道的考核内容外,还应将其纳入对各部门的考核内容,由社区居委会为各职能部门评分,居委会敢于对政府部门说“不”,真正体现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力。
  总之,社区建设既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驻共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又利于广开就业渠道,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减轻政府负担,它在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的工程中大有可为,将为我市"创建滨江花园城市"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积极推进。
  新闻作品选
  老宋的农机情结
  作者:李柳生
  宋成保,1952年出生,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人。他1975年进人镇农机站至今,30年来一直在农机岗位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机人,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今天咱不淡他在农机化的道路上怎么奉献广青春,怎么过五关斩六将,就说说他在农机路上的一些小故事吧。或许从老宋的身上,能帮助经历过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人们,找回农机一路走来的印记……话还得从1975年,宋成保被牛产队分派到农机站工作,成为"公家人”说起。谈起“上班”的第一堂课,老宋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就是被抽到开拖拉机组,当时仅有一点驾驶技术的上海知青小张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把老宋推上由上海捐赠知青点的上海50型拖拉机说:“上车,干活!"那时的老宋别说从来没摆弄过那个铁家伙,就是看也看得少啊!上车后车子东一下,西一下.忽悠不定。小张在一旁急了,抢过方向盘“你怕啥?眼睛看着前方,用眼睛的余光扫着路边就可以……”一边说一边小范,然后又交给了他,从此,他便开始了拖拉机手的生涯,那年他23岁。
  七十年代“实现农业机械化"
  一个月后,站领导找到宋成保"练好技术,准备考拖拉机驾驶证!”就这样,三个月后他考上了轮式拖拉机驾驶证。由于当时他开的那台上海50型拖拉机是单位最好的,平时轻易不下田,只负责保证镇领导下乡、拉化肥农药等工作。
  1977年,中央出台新政策,鼓励农业机械化,农机财政拨款,在民众高呼"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声中,祖国大地掀起了一个农业机械化热朝,拖拉机工业得到快速增长,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土地联产承包农村土地再次改革。
  老宋从一名地道的农民,转眼就变成了端“铁饭碗”的乡干部,每天不仅可以轻轻松松的拿10分(当时一个成年的劳动力每天的满分是10分),一个月下来就可以拿到24元工资,着实让人眼热。时任邻村的藤桥村支部书记看好了这位年轻能干的小伙子,硬是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就这样,因为农机,宋成保不仅成了公家人,还娶上了一个漂亮贤惠又是村干部女儿的媳妇,为此,宋成保心里美了好一段时间。如今说起此事,年过半百的老宋还喜不自禁。
  八十年代市场竞争拼的就是技术话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地开展了,1980年财政改革,农机公司被财政“甩了包袱”,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也从那时起,农民个人可以拥有农机,拥有生产资料,出现了农民排队购买农机的情景,农机供应公司门前曾一度乍水马龙,一派兴旺。
  素有"粮仓"之称的兴桥镇是吉州区有名的产粮大镇,而且人少田多,老宋看好了这一点,1984年,他通过向亲朋好友借,向银行贷款,花了三万多几,买了一台上海50型拖拉机,农忙时帮着村民耕地,农闲时就用来为村民拉砖、运粮草,一年下来,老宋就净赚了6000多元,而当时他的工资只有60多元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也"闻”到了挣钱的味道,纷纷效仿,到九十年代初,该镇就拥有大型拖拉机10多台,手扶拖拉机、挖掘机、推土机20多台套,兴桥镇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镇,农机生产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转型,该镇的秀江、东塘等一些村开始搞田园化生产。
  商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农机经营竞争也是技术的竞争。老宋凭借他敏锐的"嗅觉"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及时退出农机操作行业,转向
  农机经营服务中来,而老宋就是这样一位懂技术、钻研技术、会用技术的好农机手,他凭着自己经验和技术赢得了市场。
  新兴时代复合人才成了香悖悖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国家对农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减免了农业税,购买农机还有补贴。农业,农机工业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再次铸造辉煌。
  2003年"双抢”期间,老宋看到农机市场现有的农机配件供应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械化生产需要,作为农机示范户的他开始产生了为其他农机户供应零配件的想法,以解他们农忙季节难以购买零配件之急。于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老宋不仅成功的闯出了农机跨区作业和农机零配件供应的发展路子,还成为全区少有的农机职业人。如今,他所在的镇有收割机32台,耕整机、机耕船200多台,手扶拖拉机700多台。至此,该镇的"双抢”时间也由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一星期,大大地减少了农民朋友的劳动强度。
  介绍到这里,宋成保打开关了近半个小时的手机,十几个未接电话跃然屏幕,他自豪地说到 "几十年了,就是闻着农机那特有的味道过来的, 没了还真不习惯,这不,又要一桩桩地去处理......
  (此文2008年8月7日刊发《农民日报》第6版,并获全国“常发杯"见证农机发展30年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
  老高的"私家车"
  作者:欧阳跃亲、李柳生、周清泉
  江西省吉安市兴桥镇高家村农民高晓慧,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咱山旮旯里的农民也能有“私家车"!
  江西井冈山脚下高晓慧家的大院内,一辆崭新的五菱之光小汽乍格外醒目。老高开着它进城洽谈业务,10来分钟就可到吉安城。
  谈起自己的爱乍,老高一脸自豪。回忆起交通工具的变化,年已半百的老高感慨万千。
  高晓慧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离吉安城区20公里外的山旮旯里,上世纪70年代初,高晓慧在离家七里远的固江中学读书,每天早出晚归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一天两趟,雷打不动。“那个时候只能步行,想搭车都搭不到!刮凤下雨,照例走下去。”初中毕业时他都从未到过吉安。
  初中毕业后,高晓慧在家当学徒、务农,因为是吃大锅饭,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直到匕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生活逐渐有了好转,一年下来全家9口人可以节余2000元左右,自行车也走进了老表家。
  "那时去固江也不是很方便,自己也会骑自行车,所以就通过家庭会,同意买一辆自行乍作为全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以前去固江买50公斤化肥要挑回来,很累,买了自行车后往车上一搭就问来了,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节省了时间,可以多干点农活。”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高晓慧偕同妻子怀着美好憧憬来到广东打工,经过几年打拼,挣了一笔钱。1997年底回家过春节,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了摩托车,出行方便了,速度快了,心情非常好。以前骑自行车爬坡要下来推,现在一加油门就开上去了!"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央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免交农业税、种粮有补助、粮食有保护价……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看到村民粮食年年丰收,老高瞅准时机,2003年与别人合伙办起了大米加工厂,生活像芝麻开花般节节攀高。今年春节刚过,老高花了5万元买回了一辆五菱之光小汽车。
  "出去跑销路、拉客户,方便得多,效益也好多了! "说起汽车给他带来的好处,老高心里比蜜还甜。"平常一有空,就拉上老伴开车到吉安逛街去。"
  日子好了,但老高不满足。目前,他正投资100万元扩建自办的大米加工厂,希望不久的将来买上一款豪华型的轿车。这不,老高的车子又发动了,他按响喇叭,驶向希望的原野……
  背景点击
  2003—2006年4年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87万公里。截至去年底,我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302.6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348万公里的87%,有98.2%的乡(镇)、86.4%的建制村通了公路。
  各地交通部门组织实施了农村客运网络化工程,加强了农村客运场站的建设。截至去年底,83.2%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客运班车,使农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或相近的出行服务。
  2006年,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为5300多万辆。
  (此文2007年08月19日刊发《人民日报》百姓纪事栏,并获江西省2007年度广播电视三等奖。同时还被国内人民网等多家主流网站改编成迎接十七大系列动画在网上推出。)
  吉安有个"梦想剧场"
  作者:欧阳跃亲、王秋明
  如荫似盖的香樟,突元嶙峋的假山,竞相绽放的鲜花,还有凉亭、喷泉……仲夏的吉安百姓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就成了歌舞的天地,欢乐的海洋。人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到这里,或高歌一曲,或跳上一段,自娱自乐,其乐融融,为城市的夜晚添上了绚丽的一笔,百姓广场已成为吉安人的"梦想剧场”。
  "百姓乐队"乐百姓
  一年前,吉安百姓广场只有二三个人吹吹打打。58岁的夏甘生就是其中之一。老夏是一家砖瓦厂的下岗工人,一大把年纪的他在城里找了一份临时工。为了多干些活,老夏一天要做工八九个小时,常常累得腰酸腿疼。那些日子,吹萨克斯管成了他生活中的唯一爱好,只要吹上一段,就感觉一天的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天吃过晚饭,老夏就和老伴一道,带上心爱的萨克斯管,来到四五里.远的百姓广场,坐在凉亭里,吹奏起来。日子一天天过去,悠扬的曲调慢慢吸引住了来广场休闲的人们,偶尔还有人附和着唱上几段。令老夏更为高兴的是,不久后,几位“老哥” 也与他一道,每晚相约在广场,拉二胡、吹笛子、弹手风琴,土洋结合的小乐队逐渐被群众喜欢。
  杨江豫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从吉安市邮政局退休后,他整日闲得慌,打看到老夏他们的演奏那天起,老杨就激动了。当兵时就喜爱文艺的他,不仅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还是一位不错的指挥。与老夏他们熟识后,他便主动“请缨”担任了乐队指挥,并动员好几位会吹吹打打、爱唱上几段的退休职工,参加到百姓广场的乐队。为改善乐队装备,老杨还自己拿出2000多元积蓄,为乐队买来音响、谱架和椅子。
  如今,乐队人数已有20多人,绝大部分是下岗职工。乐队里不仅有二胡、笛子、喷呐等民族乐器,还有小提琴、小号、长号、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
  百姓广场姓"百姓"
  卢湘惠、肖满花、袁青……她们都是普通百姓。如今,她们却已成为百姓广场的“名角”。而一些不知名的百姓更是难以计数。吉安百姓广场真正成了百姓的"梦想剧场”。
  文女士是一名个体裁缝,今年40多岁了,她从小酷爱文艺,做一名演员曾经是她少女时的梦。毕业后她学起了缝纫,演员的梦从此深埋在了心底。十几年后,富裕起来的她一有时间就爱在家里唱上几曲。但邻居们都嫌吵闹而上门要她“歇嗓”。直到有一天晚上路过百姓广场,看到这里鼓乐齐鸣,歌声飞扬,她才找到了理想的舞台。第二天,文女士早早地吃过晚饭,穿上自己最喜欢的大红旗袍,来到百姓广场。悠扬的乐曲奏起来,文女士少女时的梦被激醒了,她从从容容登上场,一曲委婉动听的《好人一生平安》赢得了阵阵喝彩。文女士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这天晚上,她接连唱了十来首,还跳了一段自己编的舞蹈。从此以后,百姓广场成了文女士每晚必去的地方。
  21岁的刘翔,小时候患斜视、白内障、视网膜缺水等多种眼疾,几近失明的他每天只能困在家中,听着收音机。天生一副好嗓子的他,打小就爱唱歌。看不见乐谱、歌词,他就听着录音机学。刘翔多想走出家门,走上舞台高歌一曲啊。有一天,邻居大婶对他说,广场有个"梦想剧场”,上台演唱的都是普通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刘翔当天就要去。在家人的搀扶下,刘翔从几公里远的地方赶到了"梦想剧场”。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歌声响起来,掌声震喧天。刘翔不向命运屈服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如今,每晚来百姓广场的群众多达上千人。百姓广场成了人们歌唱新生活,抒发情感的"梦想剧场”。
  百姓文化育百姓
  小刘是被爱人硬拉着来到百姓广场的。前些年,小刘下岗后,整天在家呆着,原先爱说爱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还学会了喝酒、赌博,可把小刘的爱人急坏了。一天,小刘被爱人强拉着来到百姓广场,看到百姓广场那些快乐地唱着、跳着的人们,小刘深深地被感动了。自己还年轻,路在自己脚下,人下岗志气不能消沉。他曾经当众动情地说,百姓广场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我一定从下岗的苦闷中走出来,做一个笑对生活的人。从此以后,小刘改掉了打牌、赌博的恶习。白天,他努力工作,晚上,则陪着妻子来到百姓剧场,或静静地欣赏节目,或上台唱上一曲。
  袁女士从大桥商场下岗,丈夫在东莞务工,学生时代就能歌善舞的她,下岗后一度以打麻将度日。自从来到梦想剧场后,她再也没有上过麻将桌。《南泥湾》、《幸福生活万年长》……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博得了观众的掌声,也使她的生活更加充实。如今,不仅每天晚上坚持来到"梦想剧场”,她还叫来了原先在一起打麻将的朋友,使她们也告别了麻将,成了"梦想剧场”的"台柱子”。
  百姓广场就是吉安百姓的大舞台,百姓广场上演的“革命歌曲大家唱"成了先进文化的传声筒。阳明路小学四(3)班黄欢同学自己创作了一首歌颂百姓广场的诗:
  歌唱美好新生活,
  歌唱泱泱大中华。
  吉安开放政策好,
  百姓心里乐开花。
  团结一心跟党走,
  共同迈进小康家。
  (刊登于2003年8月20日《井冈山报》头版头条,该文获得2003年度江西新闻奖三等奖、江西报刊新闻奖二等奖。)
  乡土文化文选
  品读卢家洲
  作者:李柳生
  用"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话来记载一段古村历史我想也不为过。坐落在江西吉安市曲濑乡境内的古村卢家洲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洗礼后,她不仅留下了名,还给后人带来了视觉上的美,而且给后人以无尽的三维空间。春夏之交的日子,应是一年中品读她的绝妙时节,我们一行走进了烟雨蒙蒙的卢家洲古村……
  卢家洲村位于泸水与禾水交汇口冲击而成的绿洲上,三面环山,南临泸水,以汉白玉古祠、倾斜角度20度的古塔、一千多年的古罗汉松“三宝"而远近闻名。自明代以来,卢家洲人凭借赣江、禾水的舟楫之便,走湖广、下苏杭,或经营布匹、商货,或开盐号、钱庄,个个发家致富,人人衣锦还乡,历经数百年营建,终成今日古村。600余年来,卢家洲人秉承崇礼教,重诗书的祖训,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进士,翰林院待诏,大学生、禀生、庠生,奉议、奉直、朝议大夫,登仕郎,诰封宜人、安人等达官贵胄难以计数。今日卢家洲村有人家140余户,村民600余人。村中有明、清建筑遗存63栋,以祠堂、书院、庙宇、古民居著称。这些明清建筑,均为江南硬山式木架构建筑风格,防火墙高耸,马头垛起翘,屋内或构造华丽藻井;或装饰描金花卉、人文故事;或书写箴言家训。村内数栋民居还建有斗拱式,门楼用雕、刻、塑、抹、填等手法装饰,做工精细、讲究,很是气派。
  卢家洲古村一宝之汉白玉祠
  卢家洲古村卢氏宗祠占地一亩,大门前方的斗拱屋顶下有书"科第徵贡”四字横匾,祠堂用汉白玉作柱础,门框、门槛,台阶也悉数用汉白玉所做,其大门汉白玉的门楣上雕有传说中的八仙和太白金星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浮雕图案之精美,寓意之深刻,让人叹为观止;大门下面的汉白玉门槛和门蹲上,雕有龙、蝙蝠、麒麟和喜鹊等祈福消灾的吉祥动物;门槛正中雕有"钱斗”,希冀进出玉祠的卢氏族人,都能日进斗金。正厅中间的一级阶基,由一块5米长,宽0.48米,厚0.30米的汉白玉铺就,比北京故宫最长的汉白玉石还长1米多,据传台基下面雕刻了一条龙,有"龙脉永存”之意。祠内两侧各有4个汉白玉石鼓墩,据说村庄是虎形地貌,为不让虎跑掉,村庄永世兴盛而备。
  除诸多以汉白玉为建筑材料的构建外,还有飞檐斗拱、龙凤藻井、大块汉白玉石雕刻成的双龙戏珠等,以龙凤为图案的建筑装饰,其结构布局也与皇室建筑一脉相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古卢家洲人居然用了,他们不仅没招祸,灭九族,而且卢家洲人一如他们赖以生存的基业一样一代代延续下来,究竟是因了什么,至今仍是个谜。
  卢家洲古村二宝之''比萨斜塔"
  卢家洲村的村头东南处有泸水、禾水在这里交汇,数千年的河水冲刷、泥沙堆积造就了卢家洲村村址。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古卢家洲人一直饱受着河水的泛滥和侵蚀。"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为此,在明代万历年间,古卢家洲人便举全村商贾之力,在泸水、禾水交汇下游,建起了一座用作镇水妖的古塔,据传从此古卢家洲人告别了水害。斜塔便成了卢家洲人引以为傲的卢家洲古村之宝。该塔为砖砌,实心,6面5层,通高21.3米。因历经长年大水冲刷,东北面塔基下沉,塔身向东北方向的最大倾斜度为67度,偏离垂直线6度,当地人戏称其为吉安的"比萨斜塔"。
  据传原来在斜塔的西面有一棵千年古樟,成"丫"字形,当太阳光照射时,斜塔的影子正好映在樟树的分叉处,就像一支笔搁在树叉上,因此当时该村文风特好,出了不少文人。可惜古樟由于地处泸水、禾水交汇口,历年春夏时节两河频繁涨水浸泡,导致樟树死亡。此后,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过"大官”。
  美好的传说,总是给人们以无尽的遐想。
  如今,站在地形不规则的滩涂边,遥想静卧在地下的古卢家洲先贤,不知他们看着被制服了的"蛟龙”,和已丢失的鼎盛文风,会不会反省当初的决策究竟是对还是错。
  卢家洲古村三宝之千年罗汉松
  卢家洲古村前的一个菜园里,有棵千年罗汉松。此为卢家洲古村之三宝。树高28米,围径5.2米,树干最粗处需4人合抱。据园林学者考证,树龄在1500年以上。
  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千年罗汉松,与水运码头边的香樟翠松、古卢家洲村周围那条如玉带环绕的水系、村中数十口大小池塘融汇在一起, 俨然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人家淡墨画卷。据村里的老人讲,罗汉松树下还一蛇穴,曾见过一条长约丈余,头上长有形似公鸡大红冠的大蛇从树下洞穴钻出,通身红光闪闪,行动呼呼有声,一度被村民尊称"神龙”,奉为保祐村里兴旺发达的神灵。今天,仍有村民在这里 "祈福求贵”。
  落日余辉从罗汉松的枝叶间倾情散射,给千岁古树抹上了更为神秘的色彩。卢家洲人荣华富贵的流金岁月已经逝去,只留下玉祠、斜塔、松树。还有许多让世人尽情评说的故事。历尽千年的风物,与阳光、青山、绿水共同见证世事的沧桑,也见证古村儿女的生生不息,奋发进取。
  (原载2007年6月28日《井冈山报》)
  庐陵大观园
  吉安市樟山镇文石村民居民俗探源作者:廖大海、肖澄健、刘而实素有“金庐陵”和"江南望郡”之誉的吉安,人杰地灵,给后人留下灿烂的篇章和美好的传说。吉安市樟山镇文石村尽管在该市地图和地方志上没有特别记载,但去过该村的人都说,该村的民宅建筑颇具特色,值得专家和学者考究。
  坐落在千里赣江边的樟山镇文石村,距吉安市区13公里。相传文石村以前称横石村,因一块巨石横在赣江中而得名。从哪个朝代起村民在此繁衍生息,现在已无法考证。但至少在明、清朝代,该村已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一是该村出了位经商发迹的商贾;二是建起了一批别具一格的宅楼;三是该村人丁兴旺,民风淳朴,求学奋进蔚然成风,故将横石村改名为文石村。
  至今让文石村村民仍引为自豪的是“九幢屋下”,被人誉为"庐陵大观园”。顾名思义,这是由九幢民宅组成的院落。我们以前只从名著《红楼梦》中才得知大观园。如今,我们徜徉在这片古老的民宅中,努力搜寻庐陵大观园的踪迹。这处庄园式的庞大建筑,整个布局错落有致,设计合理,房屋坐西朝东,建筑形式为硬山顶,马头墙,檐口垒花外飘,左右墙起垛子,房与房之间的道路都用鹅卵石铺就。房内都是一厅六房。厅堂与卧房用木柱和木板隔开,从那些已被岁月烟火熏烤成酱黑色的厅柱板壁可以看出,这些房子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与江南民宅不同的是,在进入院门旁边,建有供长工与下人居住的耳房,另外每栋房后面都有书房。据村民介绍,原先除住房外,还有花园、私塾等。令人惊诧的是,园内竟还有一栋家祠,虽比村祠规模略小,但祠堂的设施一应俱全,还有观看演出的戏台,至今保存完好。这在江南民宅民居中是少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家族当时的鼎盛,对文化生活的享乐和追求。
  在这片民宅南面的院门上,“望重龙门"及"同治丙寅五年春吉旦"一行字清晰可见,两边写就的“峰耸螺山迎爽气,门环鹭水引薰风”显示了当年的繁荣。对联中包含螺山、鹭水的诗句,也颇显主人的气魄。从这里可以印证,同治丙寅五年即1867年,这片民居建筑至今已有130多年。历经百余年的沧桑,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当时是谁怎样建造起这片宏大的建筑?其中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年已82岁的廖淑莲老人,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九幢屋下的来历和主人的过去.....
  在清朝同治年以前,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都是以种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日子过得挺艰难,加之村庄坐落在赣江边,十年九涝,其疾苦就可想而知了。当时有个名叫李彩章的年轻人,不甘守着儿亩薄地受穷,他一个包袱一把伞,带了一点本钱,走出樟山去做小买卖。起先他也只贩卖个辫子绳之类的小东西,走南串北,李彩章进入四川做生意,他经常在一家钱庄外摆摊。这家钱庄是当地的富商,仅湖北宜昌以上就有几十家分店。一段时间后钱庄老板见他忠厚老实,勤快肯干,就让他进店做一名伙计。李彩章自然感恩不尽,坐店做生意,没有日晒雨淋之苦,更没有破财亏本之忧,便更加尽心尽力做事,伺候老板也更加周到殷勤。老板仅有一独生女儿,索性把李彩章招郎,认他做了上门女婿,李彩章一下掉进了糖缸里,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老丈人百年之后,李彩章发挥聪明才智,把生意做得更加红火。一段时间后,他思乡心切,便与娘子商量,把四川的产业妥善安置后,携妻带子迁回吉安樟山故里。据传说银子就有18车,路上请保镖就有100多名,浩浩荡荡,衣锦还乡。李彩章还乡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下这片宅基地,分3期建起了9幢屋和祠堂。他生了2个儿子,大儿子又有2个儿子,二儿子生了3个儿子。传说儿子们分家时,银子都是用斗量。至今,仅李姓的子孙就有100多户,共600多人。
  也许是多年在外流离颠沛的缘故,李彩章安居之后,格外看重读书识礼他除了在每幢屋后建有书房外,还拿出钱来建起了私塾,让子孙和村里人上学堂。故有"望重龙门”的题匾。他还在每幢屋的厅堂内,制作悬挂激励家人勤奋好学、知书达礼的木牌联。现任樟山中学副校长李元明的家中,至今正堂上两条木牌联为:“东鲁雅室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弟力田。”另外两边柱联分别是:"莺声日暖鸣金后,麟趾春融步玉堂”;"一片云山摩诘画,四时花鸟杜陵诗”。这一读书识礼的传说不仅在九幢屋下随处可见,即使在分家搬出"大观园”自建的三幢屋、两幢屋里也得以继承发扬。
  也许是家境殷实,不愁吃穿,李氏家族纷纷把多读书,求上进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至今文石村“大夫第”的门楼保存完好,这也成为激励文石村人奋进的又一内在动力。早在清朝时期,据说文石村还出过两位知县,称得上"七品官"。解放后,文石村几乎每年都有学子考上大中专院校今年已88岁高龄的李福祥,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据统计,文石村在外地和本市的大学生就有四五十名不光是李氏后裔会读书,就连该村其他姓氏的子女也奋发上进。廖淑莲老人的女儿不仅读了大学,1970年还进入联合国工作,现为联合国下属一部门的资深财务管理人员。
  在这块古老的民居中,推开祠堂院墙厚重陈旧的大门,仅李氏祠堂内外就有12根6米以上的麻石,成为祠堂的中流砥柱,这些每根至少在数千公斤以卜一的红麻石,当年是怎样从千里之外运抵文石,乂是怎样竖立安装起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文石村古民宅更深刻的内涵和背景,也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发掘和考证。在李氏祠堂旁边的一栋大屋,又名立本堂的院墙上,有两块石碑,一为咸丰元年九月十七日示,碑文主要是安居乐业,保护森林树木等方面的内容;一为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示,是吉安府所列举的十禁内容,其中包括禁一切赌博、禁游娼、禁溺女、禁宰耕牛等。由此可看出,文石村之所以学风日盛,除了李氏家族倡导读书上进外,与官府当时的告示禁令也有某种联系一据村民介绍,文石村内偷盗、赌博、斗殴等不良倾向极少发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石村民更加淳朴,村民们安居乐业,勤奋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却极少有人攀摘桃花;夏季之初,林内外上千株桃树硕果累累,也不用派人看管;酷暑盛夏,村外数百亩瓜地里瓜果飘香,却很少发生瓜果被盗之事。从文石村悠久的历史,村民们良好的美德中,可以看出好学上进、勤劳致富正是吉安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美德!随着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研究考证,文石村这颗赣江边的古老明珠,将放射出新的光彩!
  (原载于2000年3月23日《井冈山报》)吉安福泰隆京果店史话
  作者:罗瑞云
  福泰隆京果店创于民国二十一年,距今已有半个世纪,由罗干臣、邓敏达、张模良三人合资经营该店主要经营范围是南北杂货,海味罐头.并设立制作糕点、蜡烛、茶叶、酱油等作坊闵此,在吉安市来说,当时是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字号。旧社会的商场中,商人互相竞争,叫做"商战。”在同行业中,对于与自己具有同等规模的商店,都是针锋相对,尔虞我诈,千方百计地想尽一切克敌制胜的办法,以压倒对方。这些办法,包括经营手段,了解市场,组织货源……敌对双方的商业情况都是非常保密的所以过去商店里用人,除特殊具有"专长"者外,一般是“非亲友,即同乡”。进而形成了徽州帮、南昌帮、奉新帮……这样做,本店的机密不致泄漏,同时也防止本店的经营经验和制作技术外传.这样,便产生了同行生妒的现象。
  以质为本商战取胜
  福泰隆创办初期,吉安原先有一家老字号"荆泰寿”,两家经营范围相仿,竞争在当时是激烈的,只有作竞争中取胜,才能站稳脚跟把店开下去。要取胜有两个途径:和气生财,人硬不如货硬。也就是一要搞好服务态度,二要提高产品质量。当时荆泰寿有两大弱点:首先,认为自己是老字号,有了一定的声誉和实力,因而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同时认为自己业务大,有货不愁销,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福泰隆就以此为突破口,了解市场,调查群众需要。当时蜡烛的销量很大,消费者对蜡烛的质量要求也高,如农历正月初一用的蜡烛,点燃后,有泄油或中途散草和熄灭的情况,群众就认为不吉利,便不欢迎。因此,制作蜡烛的原料与操作,必须做到:蜡烛烛芯必须经过一个伏天,使之干透,因为蜡烛芯不干透就不易点燃,烛芯的灯草务必搓得饱满,没有断缺。否则,点燃后中途散草,即会泄油。烛必须上足白蜡,这才经得起风吹,烛光晃动亦不会泄碗子木油必须炼干水分,否则点燃后有水花爆炸,会使蜡烛熄灭。颜色要绝对红艳、美观。所有这些,必须精工细作,保证质量特另别是正月元宵节敬献"万寿宫"的大蜡烛,一对就有一百多斤.其做工更为讲究。吉安习俗,元宵节观灯,群众对蜡烛很有兴趣去品评。在评比中,福泰隆的蜡烛质量远远超过了荆泰寿的质量,给群众造成了良好印象,都交口称誉。从此,福泰隆名声大噪,吉安邻近各县乡镇的群众都想方设法要买到福泰隆生产的蜡烛过年才放心,因此销量剧增,供不应求。而荆泰寿的业务从此逐渐下降。
  搞好服务扩大经营
  隔泰隆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乘胜前进,改建营业场所,精心陈列商品,便于顾客挑选。同时主动热情,招彳来生意,更注重“货真、价实、秤足”,取得顾客信任。每逢中秋节,先要制出大型月饼样品,装设活动彩灯,以广招活柜台内外,融洽和谐,热气腾腾,使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随着业务蒸蒸日上,货源需求量不断增加,顾客对花色品种的要求也更高了,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经理张模良,发挥其社交优势.向当时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特别是裕民银行取得贷款,有时还从沪汉等地联系货源,在这此先货后款和贷款中,忠实地"履行订约",坚决做到"诚而守信”,遵守商业的基本法则。因此,在资金活跃.货源充足,花色齐全的情况下,企业就越搞越活了。
  严格制度人尽其才
  规章制度是企业的立足准则,必须简明严格,福泰隆的基本制度有:职工必须以店为家,一律居住店中,有家属的每星期回家一晚,如有特殊情况须向经理请假。任何人拿东西出店必须经人检查过目。凡有做不利本店之事者,按情节轻重,经理有权酌情处理,直至随时解雇。商品陈列要求整齐,做到随卖随加,使货架陈列丰满。学徒是把锁,晚上睡在店堂负责检查门户,熄灭灯火,搞好卫生,早上开门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使全体职工自觉遵守制度,经理随时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作好记录,于年终利润提成中分别酌情奖给出力人员,做到"赏罚分明”。在业务分工方面,量才录用,发挥专长,如:头柜汪秉权,他熟悉商品性能和主要产地,态度和蔼,市场情况熟悉,消息灵通。二柜肖光明,包扎熟练,计算迅速,能吃苦耐苦,带动全体营业人员勤奋工作。蜡烛作坊的汤晋照,糕点作坊的夏太荣,茶叶作坊的金佳棠,酱园作坊的肖伏里,他们都有一技之长,是本行里手,命其各司其职。在这些骨干的推动下,店员联合成一个整体,协调地工作,加上经理张模良负责对外联系货源、筹划资金,经理邓敏达负责采购商品及作坊原材料,罗瑞云(接替罗干臣)负责管账(即会计),大家既分工又合作,把企业不断推向前进,争得了名牌字号。
  针锋相对竞争求存
  由于日寇侵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南昌沦陷,逃来吉安的难民很多,其中有一京果商人雷晓春,在中永叔路开了一家“介福饼家",这个招牌含义是要“盖"过福泰隆。该店针对吉安糕点制作“古老”的弱点,别开生面地制作一些式样新颖的糕点,如:星期麻花、堆花蛋糕、果酱面包……另外还设置咖啡室招彳来顾客。又在包装上大做文章,专用各种印花图案纸盒装糕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吉安市是很新鲜的,颇能吸引一部分赶时髦的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福泰隆。福泰隆亦相应采取对策,用重金聘请一位广东师傅,制作一些别具风格的新式堆花广式糕点。加上原生产的蜡烛在群众中声誉很高,所以,业务上虽有一些威胁,但没受到多大打击。两店抗衡一直到抗日胜利。
  战火毁店解放新生
  8年抗战,总算迎来了最后胜利。就在这举国欢庆胜利的前夕,日寇窜境。驻吉安的国民党二十三军在全市纵火,烧毁大部分房屋,并趁火打劫,抢走大量钱财逃跑,福泰隆也在这场大火中被焚毁。当时店里部分人员疏散在距市区80余里的山林里,遥望吉安火光冲天,深感“逃出国难流离苦,又罹匪军焚店房”,福泰隆元气创伤实在太重了。经过股东会议决定,重新由邓敏达、张模良、罗瑞云三人投股复业,在废墟上重建店房,缩减茶叶、酱油两作坊继续经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岁月,1949年7月,吉安迎来解放,在党的领导下,该店对繁荣经济,缴纳税款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6年1月,该店完成了公私合营。
  (原载2004年4月30日《庐陵文化》)
  吉袁古道上的明珠--藤桥村
  作者:来兴杰光振峰
  吉安市城区北面,原有一条吉州通往袁州(今宜春市)的大道,经吉安县的合田、银湾桥、北坑、大桥和安福县北乡的瓜畲、连村、山庄,直至分宜、宜春市。“五里长塘十里庙,二十七里铺,三十里咯藤俚桥"概括了这条古大道上邻近吉州城的几个村名,藤桥村就坐落在"三十里咯藤俚桥”北20。米处。藤桥村东南有条江,江面最宽处二三十米,最窄处四五米,先人用粗树藤结绑成一座桥,方便行人过江。村子也就叫"藤桥村”。江中水量充沛,川流不息,是官溪水库的主要水源。明、清两朝,藤桥村隶属庐陵县坊廓乡六十五都。现隶属于吉州区兴桥镇,离吉安市城区15公里。藤溪两岸阡陌纵横,土地肥沃,村后山林绵延十里,樟、枫、松、栗郁郁葱葱,是一个水绕山环的鱼米之乡,一块子孙繁衍不息的风水宝地。
  一、历史沿革
  藤桥村目前居住的人家有70户,300余人, 属于安成东冈刘氏的一个分支,历代修谱都尊东冈始祖刘景为一世祖,在本村已繁衍至四十五世。
  始祖刘景为西汉高祖刘邦后裔,汉长沙定王刘发,安成侯刘苍之后。刘景于唐开元丁丑(737年)中进士。刘景进士及第后,先拜湖南永州刺史,后迁吉州太守。刘景就是在吉州太守任上遵父命于唐天宝甲申(744年)来到安福北乡东冈开基定居。水稻是东冈特产,古名士王烈所作《安成记》中,有“厥稻馨香.饭如凝脂”的描述。现在同尊景公为一世祖的,有安福、吉安、吉州、萍乡、宜春、分宜、新余、吉水等地的一百多村。
  刘景的六世孙刘赋登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进士,先授兵部郎中,后升大司马。后梁贞明戊寅(918年)告老返乡携儿孙在东冈祖居地西二里的山庄开基定居270年后,刘赋的十世孙刘定沿着袁州通吉州的大道南下,来到藤桥开基定居,时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年),距今已有816年。
  二、人才辈出
  800多年来,景公后裔谨记先祖“诗书传家,耕读立身”的家训.在藤桥这块山清水秀,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刻苦攻读,勤劳耕作,成了吉州近郊远近闻名的簪缨相继、名士迭出、儒商走三江、官宦遍九州的名门望族。
  十七世刘希载是从藤桥走出去的第一个学者官员。他1182年出生于安福山庄村,8岁时父母到藤桥,他随祖父母在山庄村读书,长大后回到藤桥父母身边。他博学多才,尤“以经义工毛诗知名",经地方官举荐,南宋朝廷委任他为赣州府于都县儒学教谕,在赣南主持学政多年。
  二十世刘贵理生于1247年。他耕种之余,不忘读书元朝初年,走出藤桥,授为福建漳州路总管府知事。
  二十三世刘以庸,满腹经纶,赋性刚毅,言动有则,喜结交贤士。明洪武初年,举贤良应辟,诰授中宪大夫,河南怀庆府知府。
  二十四世刘仲戬是从藤桥走出去的第一个国家级大学者他生于明洪武癸丑(1373年),永乐初年,经地方官举荐,赶南京文渊阁应试,人选后和吉水人解缙等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大学者、大才子一道.参与编修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在编纂过程中,刘仲戬的学识才华被朝廷看中,书成后即授浙江余姚知县,最后在福建连江知县任上致仕。
  二十五世刘大经,性豪爽朝廷以子钝贵诏封承德郎,授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
  二十六世刘钝,明宣德癸丑(1433年)生,登明英宗天顺甲申年彭教榜进士。宪宗改元,命修《先朝实录》,刘钝被派往福建采摭故实还报,授承德郎,广西清吏司主事,以清谨著声京城,是藤桥的第一个京官。
  二十七世刘仰初,明武举,兵部进士,被朝廷派往广东海防前线,任雷州府参将,雷州卫知事,率领部下肩负雷州半岛几百公里海防重任,与倭寇海盗拼杀凡十年,成为从藤桥走出去的第一位武将。
  二卜八世刘文昌,明岁进士饱读诗书,先后任湖广衡州府训导,广东香山县教谕,后升任云南邓州学正。
  二十八世刘国信,性端凝,自幼习诗书,谱载:"即日不再炊、家无宿廪仍怡然诵读不辍,后以子教贵,敕赠承德郎,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晋阶中宪大夫,累赠通奉大夫"。
  二十九世刘教,刘国信长子,生于明正德丙寅(1506年),幼负奇异,7岁能诗后参加嘉靖乙酉科乡试中举,先任江苏泰兴、江阴学谕6年, 后擢直隶广平县令,1541年召入北京,为刑部云南司、四川司主事,河南司员外郎,浙江司郎中。在刑部任上,他不惧威胁,维护朝纲威严,依法严惩宫中巨阉麦福的杀人子弟,受到大司冠闻渊赏识,奉朝廷命恤刑长江以北各省,清理监狱,多所平反。回京复命后即提拔任广西梧州知府。告乡返乡回到藤桥,建造"芝园山房”书院,亲自讲学19年,培育了一大批族中子弟。
  三十世刘孟雷是刘教的长子,生于1530年,在祖父、父亲的精心培育下,20岁中秀才,30岁中举人,明万历甲戌科考中进土。授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1583年出任山西清吏司郎中,万历十五年(1587)三月二卜六日,鉴于福建省倭寇海盗危害地方,局面动荡,皇帝敕授刘孟雷为副宪,福建按察司副使兼管兵备。万历十九年(1591年),刘孟雷已61岁,适逢浙江省国赋黄册混乱,以致版图日消,民众日困当年卜月二十五日,皇帝敕封刘孟雷为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衔钦命赶赴浙江,"重整国赋,编造黄册,清理户粮,彻查瞒漏,革除弊端,百姓颌首相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川边关告急,万历皇帝再一次钦命刘孟雷这个为国解难的高手出征,敕授四川按察司按宁使,着即前往威茂边防前线抚羌安边。任务完成后,朝廷授予他山西省左布政使,南京光禄寺正卿。刘孟雷一生三受皇帝浩命封赠,三被皇帝敕命出征,在边防海疆为国建功立业。刘孟雷和他的父亲刘教以及同时代藤桥其他学者官员一道,开创了藤桥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年代,在藤桥开基建村400年前后.形成了藤桥刘氏人文蔚起的第一个高潮。
  清朝中、后期,藤桥人经过明末清初一百多年读书经商积累,迎来了人文蔚起的第二个高潮。三十三世出了14个秀才,刘步青中举后授礼部进士。三十七世刘奉圭以五品军功获赠登仕郎,另有4人诰赠奉政大夫,资政大夫,7人驰赠登仕郎。三十八世刘体祖为福建候补道;7人诰赠奉政大夫、资政大夫;刘为政以五品军功授登仕郎;另有8人例授登仕郎。三十九世刘梅被清廷旌表孝友,诰授资政大夫,钦赐花翎升用知府加五级附带加一级;刘淦敕授承德郎,驰赠奉政大夫,任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刘芳桂诰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任九江府武宁儒学正堂;另有4人考中秀才,9人获赠奉政大夫、资政大夫、朝议大夫,7人例授登仕郎,三十九世共计20人获得各种功名,官位。一个仅几卜户人家的小山村出了这么多达官贵人,使藤桥刘氏这个名门望族在吉州城乡远近闻名。
  三、儒商创业
  从1190年刘定来藤桥村开基定居,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人们经商聚财,重视教育,700多年中,出了近百位秀才,10多个举人,2个殿试进士、8个礼部吏部进士,1个兵部进士。他们中,无缘官场者,有的就走晋商、徽商的路子.投身商场,成为儒商;有的回村设馆授徒,将自身知识传授给族中子弟,更以村中先贤事迹激励后人,使藤桥刘氏文脉不断,名人辈出。随着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藤桥儒商上桂林,下柳州,走南京,驻汉口,努力创业,不断积累着经验和财富。三十九世刘芳桂的先祖,在朝廷征集天下富豪时,传说自报有白银100万两,刘芳桂继承先祖财富后,在吉安府城购地,大兴土木,兴建了吉安第一家电报局,建造了从原益民米厂至九曲巷半条街的店面,并于光绪二年(1876年)以藤桥季明堂名义独家出资重修吉安城内遭战乱毁坏的钟鼓楼。三十九世刘镜芳于清末、民国初年在汉口开钱庄、银行,他善观时局,灵活经营,规避战乱损失,被同行赞誉为“吃价老板”。他的两个儿子刘杰材、刘林材也是民国初年吉安有名的实业家,他们投资吉安河东张姓老板在府城开办的第一家电灯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一年后,张老板去世,他成为电灯公司的经理人;他又投资天河煤矿,是天河煤矿的早期大股东;还在家乡投资蓖麻种植业,雇人开垦了几百亩荒田种蓖麻。三十九世刘镜寿等人充分利用藤桥地处吉安城北大道上的地理位置,在大道两旁开设酒、肉、糟坊,南北杂货商店,形成小小的商业一条街。藤桥的儒商们在外经商积聚的钱财除在城市继续投资外,还回村大兴土木,建祠堂、牌坊、书院、学堂,大规模更新民居。藤桥儒商建民居不是一幢一幢地建,而是几幢甚至一组一片、十来幢连片建造民居群落。藤桥现存的60多幢古建筑均为清乾隆以后所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藤桥人在村西、村北方向先后开辟了3处窑厂,烧砖制瓦。前后200年的建设,使整个藤桥村面貌焕燃一新,祠堂越建越高大,至今尚存的1组3祠相连的祠堂面积近2000平方米;七八组群落民居中,有远近闻名的"九厅十八房"和"三老爷"刘芳桂未建完的规模宏大的“场下花园别墅群"。三老爷刘芳桂曾显赫一时,声望极高,传说吉安府城没有拆城墙时,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只有三个“三老爷,,可以24小时叫开城门,即坊廓乡藤桥刘三老爷,固江社边黄三老爷和油田彭家彭三老爷。藤桥人的声望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第四次重建吉郡九县一厅刘氏总祠磐宗堂时也体现出来,整个吉安府9个县,加上莲花厅刘姓村庄共2000多个,在总共19位倡修总理首事中,就有6个藤桥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而且藤桥三十八世刘为政被推举为建祠总理首事,其余人均为倡修首事。
  四、衰落与新生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叶,这五六十年正是整个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人民奋起抗争,相继发生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藤桥也日渐衰落下来。首先是户数、人数急剧下降,19世纪末,藤桥有上百幢民居,按一幢一户,至少有上百户,三四百人。可到1949年解放时,全村男女老少仅剩下110多人,人口急剧下降了三分之二。其次,藤桥二十九世就有20人通过读书获取了秀才以上的各种功名,而自清末、民国初年推行新式学堂教育后,全村60年内没出一个高中生,更不用说大学生。1963年藤桥才开始有了高中生,1970年才开始有人考上大学。再从村庄建设看,从清乾隆朝至清末的200年间,藤桥先人建造了120幢房子,村中的巷道、下水道、进出村子的道路规划建设得整整齐齐,还为环村几十口水塘用砖石砌了塘坎;但从民国初年直至1970年,70年间只见有人拆房子,却没建一幢新房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战乱,藤桥村也开始渐渐复苏解放后50多年来,藤桥村的人口慢慢恢复到300余人,达到19世纪末的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藤桥人在解决温饱后再一次激励子弟发奋读书,先后出了20多个大学生、中专生,还出了硕士生、博士生,出了六七个处、科级干部,八九个大、中、小学教师;建造了30多幢新楼房。藤桥文脉未断,文风重起今天的藤桥村,官溪水库的几千亩水面三面环绕村庄,千亩山林郁郁葱葱。2004年修建了进村水泥路。全村至少有40户年售万斤粮,再现了鱼米之乡的富足景象。
  藤桥村以其吉安市中心城区近郊区的地理位置和集古色、绿色、蓝色于一体的古村风貌,极其开发价值,是一个发展吉安近郊区水上游乐,休闲钓鱼、探胜访古、绿色农业的好地方.期待着有识之士去挖掘它、开发它。
  (原载2006年10月31日《庐陵文化》总84期)
  文学作品选
  嫩绿钓源藏古韵
  作者:郭庆亮
  吉安,古称庐陵,依偎在秀丽的赣江中段。小时候读古书,为欧阳修自称"庐陵欧阳修也"而自豪,为文天祥在北京的监狱发誓"死不愧庐陵" 而惊魄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晓得在这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了博大精深、刚正义烈的庐陵文化,创造了许多长存青史的古代文明,涌现了一批群星灿烂的历史名人。怀着对故土家园悠悠历史的深深眷恋,数不清多少回梦游生我养我的古庐陵。有人告诉我,被鲜嫩嫩的绿色包裹的"千古钓源,”正是寻找庐陵文化和古老文明的最佳境地。
  在一个春雨如帘、暖风如酥的日子,我来到了距吉安城区10余里路的钓源村,开始了心仪已久的故园之旅,果然,迎候我的钓源,真的以鲜活活的野绿展示在我的面前。抬头远眺,绿水环绕,青山簇拥,一片烟雨朦胧;近身凝望,密匝匝的香樟蔽掩着村落,惟若隐若现的青墙、黛瓦和悠悠的鸡鸣,才惊现这沉寂的茂林深处有生灵的存在穿过古林,原始的村落拥抱我的到来,而挥之不去的绿色更让我陶醉。斑驳苍老,鳞次栉比,高高低低的风火墙,处处行绿的点缀;嫩嫩的青苔厚厚实实包裹着百年基石;凉凉的青石板铺就的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曲曲折折的小巷伴随绿色在延伸;顽强地展示生命之绿的苍苍老老的垂柏张扬着绿的华盖;连高大威严、深深黯黯的祠堂也渗透着绿的气息;这原始的饮食文化,或许正是城里人奢求的绿色食品;而带绿的雨点,年复一年地为这千年古村播撒嫩绿的祈望钓源的绿,小小心心地收藏了一方古老文明的遗迹。作为欧阳修的后裔,供奉了数百年的欧阳文忠公牌位仍然伫立庙堂;青绿的石碑镌刻着大书法家米芾手书欧阳修的《昼锦堂记》;这重约9公斤的端砚是苏东坡把玩过的珍品;如林的泛着绿色的旗杆石原来是钓源光宗耀祖的标志;这栋普通人家的房舍,曾经是钓源金融资本交割的钱庄;像这样雕花描金的古床,据说在钓源几乎家家都有;各式各样、风格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刻,饱浸沧桑却仍然金碧辉煌的鎏金图,无不昭示出钓源的昨天在这充满绿色的庐陵大地上,是何等的奢华与富足,乂是何等的气派和时尚。
  钓源的绿阴背后,其实也浸透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凄美的记忆。这条被野绿掩映、举步维艰的鹅卵石小径,曾经是赣中地区沟通南北东西的驿道。谁也记不清它背负过多少凭勤劳和节俭收获的明钱铜板,迎送过几多倚艰难困苦而衣锦返乡的名臣巨商,承载过几多胼手月氐足的布衣百姓。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分野,与时俱进与固步自封的较量,或许能够在这里采撷到一叶洞察白云苍狗、兴衰枯荣的情思。这波光澈滟、水草青青的沼泽地上,曾经是钓源最为壮观、最为华丽的宇国知府山水园林庄园,在它的周围,簇拥着16条纵横交错的街道。真商贾往来之旺,南北杂货之繁,犬马声色之盛,号称庐陵“小南京"。到清朝咸丰年后,惨遭儿次战乱的焚毁,使这座横空出世的繁华都市,伴随着数十代人的心智、汗水和无穷无尽的祈盼,灰飞烟灭,葬身鱼腹。惟有这苍古而鲜绿的原野,漫不经心却几分诡秘的盈盈春风和沙沙树鸣,周而复始地在这腴山肥水间传奏一个万古不变的音符。这天籁般的绿色乐章,是在倾诉逝去岁月的辉煌与喧嚣,还是在告诫人们一段逐渐淡化却不应重演的记忆?
  钓源的绿,以其顽强的生命,展示着生生不息的新的希望。古朴谧静的村落重新从被遗忘的角落推到了台前,如今已成为游人陶冶性情的旅游热土。取“七星伴月"意境已倒塌百年的水塘,如今修旧如旧,重现昔日的风采。泥泞残缺的村落小径,平展展的鹅卵石路合着优闲的脚步。纯朴的村民用充满疑惑好奇的目光迎候着游人。童心洋溢的农家女孩,如花的小脸和纯真的笑颜,令城里人惊喜不已。曾经“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地方,只见二五学童在绿色的家园前,描绘着人生美好未来的梦。这长幼妇孺,怡然自乐的恬静生活,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么?难怪一位史学家到了钓源,惊奇地发现,钓源保存下来的民居,既不同于徽州民居,也有别于客家寓所,她是江西民居最具典型的建筑风格,是庐陵古老文明经历风雨洗礼后的展台;钓源人的生活方式,保存着中国民间少见的古老习俗。这正是我们在悉心寻找的远去的家园。
  我们终于找到了远去的家园,隐藏在嫩绿中古老的家园,古香秀色交相辉映的家园。一个终生难忘却应当倍加呵护的故土家园。
  【本文为中央电视台2002年12月11日第三套节目《岁月如歌》栏目钓源专题片解说词】
  选清官
  长篇小说《双龙村纪事》第七章节选作者:谢若武
  ……洪顺书记是党的领导,自然率先讲话。他读过的书不多,那是万恶的旧社会造成的,但是接受党的多年教育,已经有许多理论水平,讲出了许多新名词,民主啦、法制啦、刑法早就颁布实施啦之类,让人听不懂。他说到,民主民主就是选举,新上任的党委杨书记十分强调这个问题。民主就是为了更好地实行法制的意思。没有法制怎么行呢?刑法一条一条都说得明明白白的嘛。人民民主专政不就是专政么!虽然现在不讲阶级敌人人还在心不死,但是阶级斗争还是存在,要不阶级敌人跳出来,你怎么办?这样的道理讲了一大串,有一点多钟,但是因为太高深,对牛弹琴,反倒让人不耐烦。不过洪顺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威慑,所以也起到了相应的效果下面他开始讲选举。大队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让孙子彪同志担任双龙生产队队长,今晚进行选举。孙子彪同志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对革命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能力强,敢干敢闯,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双龙村有威信。杨书记说,生产队不选举不行。这话非常正确。抓阉抽签轮流坐庄,哪里是共产党的规矩?不过你们可不能乱来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选一个队长不容易,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们说你们生产队要不要有一个队长?这两个月没有队长成什么样子了?孙老健嘛其实也是一个好人,好人有一点资本主义思想不一定要挨批判,也可以教育嘛,当然批判也是接受教育。他就不能算阶级敌人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他糊涂!今晚上在座的人决不能当糊涂虫!
  洪顺书记讲得人情入理,耐心深刻。大厅里一片肃静。双龙村的人也不知要交什么运道了,所以不像往常开会那么闹哄哄的。只有孙老健还在睡他的太平觉,以至并不知道洪书记对他那么体贴入微,也并不觉得自己糊涂,因此睡得很香甜,但是他实在太放肆,竟然弄出了鼾声。
  有人推了他一把:"老健叔!”
  “老健,老健!要选举了!"
  孙老健吓醒过来,左右张望,嘴里只管嘟哝:"噢噢,我晓得我晓得,我同意选子彪”
  "你说要选哪个呀?"
  “选子彪呀!”
  厅里起了哄笑声。
  洪顺书记及时地制止了这种不严肃的哄笑。他请孙德寿讲话。孙德寿说,今夜晚选举队长,这是共产党的规矩,我们就要照办。刚才洪书记要推选子彪当这份差事,我不敢说他干得了,那是大家要抬举他。说到这里孙德寿开始讲古。他说相传三国的时候,东吴的开国君主在江南建立基业,名字叫做孙武烈皇帝,他就是双龙村人的老祖宗。这样孙德寿就把双龙村的来历又往前推了差不多一千年。上有双龙山,下有双龙村,方圆有哪个地方敢占了这个名字?洪书记所在的洪家湾,论祖宗恐怕要比双龙村晚几百年吧。于是把洪家湾乂比了下去所以大家要为祖宗争光,一个村子乱糟糟的不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决。现在村子里老一辈的人剩下无几,我今年七十岁,虚度年华,希望晚一辈的年青人多出人材。可惜的是双龙村近几十年来文脉不兴,年青人里面只出了老义家的子成侄儿,高中毕业生。这后生子不错,不是我夸他,吞吐气慨与众不同,看来是一块好钢,就是缺一点火候。子彪文化少,办事只凭一个冲头,帮村里人在外面争个脸面或许可以,却没有多大的能耐 。因此上村里的事就要靠大家齐心了,齐心不怕外人欺么!
  孙德寿这一番话不免跑脱了题,而且有几句不该说的话竟当着洪书记的面说,不免乂有自居老大之嫌,但是贯串着爱村主义精神,大家都觉着听得顺耳。
  后面准备选举孙子彪从衣兜里掏出一把红纸票票,大小和扑克牌差不多,上面都印有"孙子彪"三个油印小字,他是候选人;旁边还有空格子,那是留给别人的荣誉。这两天洪顺和孙子彪就张罗着选票的事。可怨的是双龙村人不长见识,闹不清什么是打“0”呀,打"X"呀,还有其它的注意事项,洪顺又一遍一遍地作了演绎说明。一切就绪,下面就由孙子彪发选票。这差事本不是孙子彪愿意干的,幸亏洪顺早做好了工作。没料想,底下却有人说风凉话:“子彪,你是不是担心选不上队长呀?”
  那个人是孙子成。
  孙子彪说:“子成,你这是什么意思?"
  "未来队长亲自发选票,不怕有失体面?"
  孙子彪便停下选票不发。这使洪顺发急,选举的程序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步一步地来,可不能乱了套。
  “我来搭个帮手。”只见孙子成走出几步,把选票从孙子彪手里接过去,摆弄整齐,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他说各位父老乡亲,为了保证选举顺利进行,我给大家帮个忙你们有的人多了几岁年纪,眼睛不好使唤,圆圈也划不好;还有的人一生也没有用过笔墨,拿支笔在手里都打抖。孙子成做出打抖的样子,在空中划圈像个摇篮。德寿公夸我多读了几年书,本人真是惭愧得很,别的好赖没有学会,划圆圈的事倒学会了。我晓得大家的心事,一致同意子彪当队长,是不是?现在我自告奋勇,代表你们把圆圈都划上去好不好?
  这是一个好主意。厅下一片赞同的声音,都表示愿意请孙子成替代。感谢双龙村出了一位秀才,大家乐得不劳这份神。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如果真让孙子成划圈.岂不是他一个人选孙子彪当队长?
  一旁更急坏了洪书记。他倒不是怕孙子成真划了圈,如果真是那样倒还罢了,他有办法补救,再让大家举手通过就行。他是生怕孙子成那支钢笔会弄出什么鬼名堂。因此赶紧出面阻拦:“孙子成,你不要好出风头行不行?"
  孙子成说:"洪书记,你给我一次机会。我这是阿Q划圈头一回,机会难得呀! ”
  "要划圈,早晚我给你一张纸。”洪顺弄不明白这阿Q是哪一门子祖宗,只怕孙子成坏事,强按住心头火气,好言好语地劝道:"孙子成,你也是读书识字知书识礼的人,今夜晚这里民主选举,你可不要当耍戏……"
  孙子成说:"好好,不划了,不划了。我这个人就是好心不得好报。洪书记,我跟你说,你也是一个明理的人,怎么就没有想到,我们这个生产队的人没文化,恐怕连猴子都不如,让你辛辛苦苦画好大圆圈,现成倒现成,可是人家不晓得怎么钻呀!"
  "你,你!”洪顺气得直发抖。
  在场的人这才明白,孙子成是有一些恶作剧。要说洪顺想要双龙村的人猴子钻圈,只怕也太冤枉人家了。洪顺其实是当官奉公差。
  就在这个时候,孙德寿开了言:"子成贤侄,你是想当这队长么?”
  这话来得沉重。
  孙子成说:"德寿公,难得你刚才对我这般抬举……"
  "不,子成贤侄,你并不明白我的意思。"孙德寿打断孙子成的话,"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眼力。要是大家都选举你,更说明德寿公没有把你看错。”
  "保不准大家也把我当一回猴子耍呢! "孙子成说。
  “子成,你说我哥是猴子?"孙子豹出来抱不平。
  "不敢当,子彪他是什么人物?他倒是权威人士!"
  孙大牛说:"你们不要吵,我明白了 。抓阉轮流当队长没有子成的份,他家里老义大伯是当权派,可是他现在想过一把队长瘾。"
  你来我往的这些全是废话,大家单等德寿公开口。孙德寿却沉默了一阵,也许他有些恼,却没有流露出来;也许他很泰然,却也没有表白。终于听得他颤巍巍地开言:
  "我保举子成当队长。"
  暗淡的月色,暗淡的灯光底下,人们的那一张张疲乏而又困惑的脸,显得模糊不清。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态。据说,由于山里人没文化,曾经有过用丢豆子、拈小花来计算数字的一类原始式的选举,足见民主的降临是那样慷慨。可是双龙村人没有接受过这种恩泽,而且似乎也不曾有过这种愿望。今天倒是新奇,冒出个孙子成想当队长。这事太突元,太荒唐,太不近情理了。因此当孙子成的目光投落在一些人的脸上,看到的恐怕只有淡漠、躲闪、惊异的眼光一一在昏暗之中也看不清。由此可见黑暗也使暧昧变成从容。孙老健似乎又睡死了,听得见他那不均匀的呼吸声。
  孙子彪说:“大家怎么都不做声呀?愿意选孙子成的都大胆说话!张霞芳,你想不想表个态呀?"
  孙子豹说:"看野老婆选野老公哩。嘻嘻,哈哈哈……"
  “子豹,你臭嘴! ”孙德寿威严地斥责。
  人们先是一阵骚动,接着像是受了传染一样,大厅里荡起一阵哄笑。
  孙子成说:"霞芳,你敢不敢选我?"
  张霞芳低着头,蒙住脸没有做声。是出于害羞呢,还是出于胆怯?却听得天井那边有人喊了一句:"我选子成! ”是一个姑娘。那是孙德寿的宝贝女儿、孙子彪的娇娇妹子孙巧凤的声音。她走近八仙桌前来了,乂重复了一句:"我就是要选子成!"把一厅的人都弄懵了。
  孙子彪骂道:"巧凤,你发疯癫了!"扬起手就刮过去一巴掌,但是哪里打得着,孙巧凤灵巧地躲过一边。只见她宜朝太师椅上的孙德寿喊叫:"爸,你看子彪他打我!"
  孙德寿厉声制止。
  孙子彪还要开打,幸亏被洪顺拦住。洪顺书记一心想着选举的事,就劝大家不要闹了。
  这队长选举多热闹。
  被方才的舒畅和快意刺激起来的双龙村人,情绪显得振奋起来。各式各样的议论也鼓动起来了。有的人是政策派,主张这选举当然应该由洪顺书记说了算,共产党不说了算还能谁说了算?第二类是命运派,坚持要再拈一次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黑狗当灾白狗当灾一泡屎也得吃下去;还有一类是拳头派,建议孙子彪和孙子成打一架,哪一个打输了哪一个当队长。自然大多数人没有参加发言。这些人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觉着孙德寿的话怎么说也占在理上。决定选举命运的当然是洪顺书记,但是会场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他究竟能不能把握得住还是疑问。只见孙德寿箕踞地坐在楠木太师椅上,双眼半闭,两只泪囊和腮帮的一条横线搭拉着,仿佛在那里养神。"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他的神色告诉人们,他犯不着同晚辈争高低,那岂不是有失长者的身份?他似乎全然同意把孙子彪的名字撤换下来,怎么选举也未尝不可。难道他这样的人家还在乎队长的名份吗?至于孙子彪呢,他一把撕碎了全部选票,公开宣布退出队长竟选,并声言谁要选他他也不干,而且说退出就退出,一拍屁股要走路,他砖瓦场还有事,恕不奉陪。好容易被洪顺书记拦住了,把他按在另一把太师椅上。这样两把太师椅都让他们父子坐稳了。这书记也当得真受窝囊气。幸亏洪书记久经沙场,而且当断必断。今天这把米既然已经下锅,他就得把饭煮熟。于是他当即拍板:无记名投票,海选!但是选票没有了,队上又没有红纸,只好找出几张白纸代替,裁开来发给每人一张。孙大牛在下面说,明明想办喜事,到头来却成了丧事。但是闹闹哄哄的选举终于开始了。自然不免又遇到孙子成在前面说到的问题,参加选举的社员中有多半不识字,似乎没有享受社会主义民主的福份;灯光也太微弱,除了八仙桌上看得清外,别的地方都吞没在昏暗之中,选票又如何填写?不过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双龙村人有着各自联系的宗族支脉,可以找得出捉笔代理人;而昏暗模糊又正吻合着人们某种隐秘的心理。在窃窃私语喊喊叫叫窸窸窣窣摸摸索索之中,一张张选票便变成豌豆大小的纸团,投落在八仙桌上。洪顺书记亲自开票、监票。接着是唱票。宣布选举结果。黑鸦鸦的人群鸦雀无声。孙子彪得二十一票,孙子成得二十二票,孙大牛得一票。除了不到会的社员(多数是妇女)被庄严的选举忽略不计,五十几个人参加投票,有十几张票空白着。是弃权?还是自己不会填写,又不想找人代笔?不得而知。反正孙子成多得一票,理所当然地当选了,就像抓阉决定谁是队长一样,也不需要公社大队的红印章加以认定,明天就可以行使打钟喊话的权力了。
  【2008年11月,区政协办公室原主任谢若武著长篇小说《双龙村纪事》(52万字),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2000年吉州区撤市设区以来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省文联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推介扶持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
  读长篇小说《双龙村纪事》
  作者:江子
  一个名叫谢若武的江西男子,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长期在乡村工作的机关公务员,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和对农村命运的思考,写成了一本52万字的长篇小说《双龙村纪事》。小说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无疑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具有创世纪意义的时间段落。就在这样一个中国农村最为复杂的时期,小说人物粉墨登场了。
  《双龙村纪事》里轮廓分明的人物有四十多个。人以群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关上武、潘行宇、许鲁南、杨思超等为代表的官场人物群体。他们中既有完全牺牲农民利益来铺就自己锦绣前程的政客,亦有痛苦思考农村命运的智者,也有见风使舵只知挣取好政声的官员。他们构成了双龙村的村庄政治生态;第二类是以孙德寿、孙老健、孙老义等为代表的老农民群体。孙德寿为族长,满口祖宗前辈,是乡村宗法势力的代表,孙老健一生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孙老健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表达了农民与土地的血肉关系,以及农民对土地的天然的吁请和诉求。孙老义是乡村老年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尊严和情感世界。小说还塑造了孙子成、张霞芳、孙大牛和孙子彪等一批年轻农民的典型形象。孙子彪是双龙村恶的象征,他勾结流氓政客,惟利是图,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而孙子成、张霞芳和孙子牛是乡村的梦想和希望,他们渴望改革,渴望改变命运。他们走在探索农村前途的道路上。
  三组人物,在双龙村这一舞台上相互纠缠,演绎出了新与旧、官与民、法理与权力、宗法和伦理之间的冲突,还有男与女、善与恶等等之间的情感纠葛。小小的双龙村,陈仓暗渡,潜流暗涌。五千年中国乡村文化阴影,投射在双龙村斑驳的墙上。
  小说里不断渲染乡间民俗、古寺黄卷、田园风光之类的风情景致,从中可以看出谢若武的野心:他塑造的小小的双龙村,其实是五千年乡土中国的缩影。
  《双龙村纪事》的主角是孙子成。他积极探索乡村的前途命运,即使被羁押也在所不惜。他承担了改革初期乡村受难英雄的角色。他是那个时代里勇于撕破一切陈规的巨人。他的身上,有《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的影子,也有《艳阳天》里萧长春的影子。然而,他更是一个中国农村小说画廊中的新人。他不是执著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是对千年的土地的魅影进行大胆破译;不是对意识形态的着意遵循,而是农民自发的对幸福的憧憬的无畏践行。可是最后,他不得不离开乡村,去了北京。探索农村出路的勇士,最后成了一个身份模糊的人,一个背井离乡的人。这是乡村的悲剧。随着改革浪潮的真正到来,人们发现,乡村已经不再是实现梦想的战场。地理学意义上的乡村最后的宿命,只能是口渐荒芜。
  张霞芳也离开了土地。她告别了爱人孙子成来到了城市,她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站在乡村管窥城市,这是中国数千年的乡村梦想可是最终,为了跨过进入城市的种种门槛,张霞芳成了又老又丑的严经理的妻子。她成了一个被城市异化了的女人。她赢得了城市却输掉了对女人来说最为重要的爱情。
  由于长期置身于乡村生活现场,谢若武对乡村的叙事可以说入木三分。这是让我真正信赖的文字。相比许多虽以农民的后裔自诩,其实早已远离了乡村、情感和生活,早已对农村生活产生极大隔膜的作家的文字,我以为《双龙村纪事》才是真正血肉丰满的。小说里的人物伦理关系和乡村生活的肌理感,以及字里行间对农民命运的体察和关切,是当下许多知名作家的文字里所没有的。他使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一步一步地把他的故事展开并逐渐推向高潮。他以对乡村的社会结构、风俗伦理、世故人情了然于心的自信,坚韧地编织着他的乡村世界。我愿意对此作出如下价值判断:他用了十年时间编织的,是一部乡村史诗,一幅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双龙村纪事》描写文革后期及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南方乡村的心灵秘密和土地命运,是非常有文学价值的写作。我以为《双龙村纪事》中对农村命运的精细体察和温情关切,是值得敬重的悲悯的情感。
  (原载2009年5月《文艺报》)
  山前故事
  作者:罗萌瑞
  我的家乡在桐坪,与长塘相邻。少年时代,因为在吉安上中学,记不清多少次从长塘乡的山前村路过。从家乡到吉安,要步行25公里,这里正好是中途。走得累了,便在山前陈家的路边小店歇歇脚,讨口水喝;暑天,若能从衣兜里抠出几毛钱,买一碗拌点棉白糖、浇点米醋的绿豆腐打 "中伙”,那真算得上是一种享受呢!
  山前村有两个地方令我流连。一是穿村而过的那条小江。我第一眼看见它,便觉得它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认准它是从我家乡村前流过来的。春天,小江水涨了,那奔腾向前的气势,让人感奋;秋日,它变得像玻璃般平滑、清澈.里面镶嵌着透明的虾公,彩色的手巾鱼,飘逸的水草和斑斓的鹅卵石。岸边,时时有村姑在石阶上清洗衣物,手中的棒槌起起落落,飞起响亮撩人的节拍。岸上,有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芦苇和杂树,苦楝、幼樟潇洒地挺立着,临波照影;杨柳、桃李的枝干或横卧或俯瞰,亮出各自的风姿,与水亲昵。那座将大路连通起来的古老石桥,屹立江上,为小江增添了几分凝重、古朴的韵味。还有一处,是散置在周家村边的几尊石人石马,引我一次次驻足凝望。那文官武将,有不动声色的虔诚与忠耿;一匹石马分明没有卸鞍,仿佛随时准备载人出巡。我想,这些无言的仪仗,一定藏着故事。视线越过低缓的山坡,便看得见周家村黑灰的屋顶,青灰的墙面,有炊烟在樟树冠和翠竹梢消隐时,可以闻到煮猪潲的芬芳,烧牛粪饼的芬芳,可以听见鸡鸣与犬吠……
  山前,无疑是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
  后来,我有幸成了一名文化工作者,与名胜文物也便有了点缘分,除了一回「可返乡路过山前,还一回回因公造访山前。终于在小江边寻到了一位大诗人的足迹。那是唐代吉州司户参军杜审言。他是地方官,爱民遗泽至今仍存,城区有一口“杜公井”可以为证;他更是一位诗人,组织了相山诗社,大倡吉州诗风。相山离山前10多公里,一日,司户参军了却公家事,寻芳来到小江边,只见水光潋滟,花木摇曳,那分明是好诗啊!于是,江水便常映出他低吟浅唱的身影,渐渐地,小江也有了灵气,流着的也是灵动的诗情,成了"吟溪”。后来,诗情乂勃勃地弥散开去,唐宋500多年间,吉州诗人逾百。至今,刘洞、夏宝松、欧阳修、胡铨、杨万里、刘过、刘辰翁、文天祥、邓光荐的名篇佳句仍似吟溪的春潮秋波,流韵悠长。
  终于在山前村听到了一位爱民官的故事。那是明代工、户两部尚书、文襄公周忱。他的祖籍本在吉水,可偏偏要到这里入赘为婿,做了周家村的开基祖。几年后,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他从小村走进京城,不但中了进士,还破例进了文渊阁,经受了一番磨砺后,竟做起了江南巡抚。20年间,“秉公正之心,励廉洁之行",创造了卓著的功绩,令人感佩!
  周忱不但是江浙地区经济改革的实践者,还是对外开放的支持者。郑和7次下西洋,他协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调集熟练工匠在南京打造海船;到苏杭督办优质丝绸;去景德镇调运瓷器珍品,还鼓励老百姓去闯天下……
  杜审言、周忱离开我们已经很久很远了,山前村的故事似乎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出。但我每次看到江水,看到石人,仿佛又看到了他们的身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他们托春雨金凤告诉我们,开创诗风,繁荣文化多么有益;提醒我们,发展经济,增加财税,为民造福谋利,与民心心相印多么重要;指点我们,区位优势、文化底蕴、优美生态、旅游资源、市场潜力等就在身边,只要肯去发掘、发现,肯去开发、利用……
  如今,我仍然常从山前路过,心里总在祝福: 人在山前,定能开拓新的坦途;身临吟溪,定能唱响新的诗章。
  (原载2004年7月江西教育出版社《雕塑前的沉思》)
  吊刀・麻・洞房
  作者:刘英敏
  日前报上读到一消息,说外国人翻译《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简直束手无策。如将"袭人”译作“袭击男人"等。对此,我们只能报以善意的一笑。盖因汉字形声意结合得绝妙,言近旨远,一字多义,每每说东指西、言表及里,涵泳其中趣味无穷、令人击节:真是祖先给我们创下的丰厚文化财富之一。仅品味《红楼梦》中作者妙笔取出的诸多人物姓名(含字、号、绰号等),便是一种享受,让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设若曹雪芹文化底蕴不深,人物姓名取得不是那样四两拨千金、形神兼备、趣旨宏远,那么一部《红楼梦》便要失色三分。可以说,仅作品中人物姓名一项,便足可作"红学”的一个分支而让学者大有用武之地。一般洋人哪里知道这些?其实,我国古今的文学名著的人物姓名多取得好,成为刻画人物的好手段之一。追其源,乃因儒家的"名不止言不顺”思想的影响。大雅之堂如此,民间也如此。
  并」1,民间的语言更行特色,更具张力,直击事物的要害,您只要稍稍留心,定能快意心身,要不然,怎么会有向民间学习语言以创作一说呢?此短文仅剖析标题上的三个词,博看官一乐。
  江西吉安人(可能含周边的外地人)称赊账、借钱为“吊刀",直白得何其惊心动魄也!谁说吉安人中庸?仅此一词,便可将东北人的“整"呀什么的全比下去,让人获水泊梁山之快意。钱,就是命呀。你欠我的钱,你借我的钱,在你未还之前,不就是一把明晃晃的刀悬在我头上?设若不还,不就如一刀将我砍了吗?有人被砍得"鲜血淋漓",有人则被"砍死”。被恶意或非恶意吊过刀的不少人会有此感吧。西谚曰:你想和谁断交并成为敌人,那你就借钱给他吧。小气又胆小的我当债主的机会不多,曾被战友吊了一次刀,当初称只借一个月,现在快第五个年头了乃吊着,那把对我的收人来说还挺大的"刀",令我时时心烦心痛。"吊刀”一词更绝在一个“吊”字。如果说被抢了可称作"挨刀",那还痛快些。而"吊”不知吊期在哪天结束,头上天天悬着一把达克斯摩剑,痛苦啊。
  "麻”,也是江西吉安一带的土话,乃“钱”的外号。钱为何让人取了这样的绰号呢?我臆想有两点:一、说到钱,人们往往便有触电的麻的感觉;二、英文"钱"的单词为“monry”,读若"麻呢",重音在前,几如"麻”音。这是巧合,还是西风东渐后的影响?这令我想到打乒乓球,吉安人称“边球"为"leidi球”,初,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为何发此音),也无人作合理解释。后来想到英文“边线"的单词为line,读若“leidi"(走了音)。恐怕是国际比赛裁判用英文称边球,吾人袭之传之而不知就里乎?
  "洞房”:结婚的新房。按照中庸的国人的做法,至少在公开场合,应称为"婚房”"新房”“喜房"之类,但偏偏千百年来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均称作“洞房”。“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传统国人的快意时刻。金榜一词很堂煌,有色彩,有形状。而洞房一词只有形状,细思一下,确实粗陋;再细思一下,确实直白:直击新婚的要害——没有那个洞,什么婚房、新房、喜房都不管用,都白搭。换言之,洞房之洞是不可置换的,是最精确的搭配,是最有力最传神的,因而最有生命力。故,洞房原本粗陋的一词,一路用将下来,便十二分喜雅了。另外,“花烛”一词一如“花袭人”的名字,有十二分雅的外貌,更有十二分实的内涵呢。
  中国的文字呀……
  (原载2008年12月16日《光华时报》)
  儿童诗三首
  作者:王泽民(笔名:聂耐)
  "男子汉"
  我开始上学啦,
  我成了男子汉!
  清早我起来,
  全家忙的欢——
  爸爸为我整书包,
  妈妈为我穿衣衫,
  爷爷为我盛面条,
  奶奶为我把水灌…
  我连连大声喊不干。
  把大人做的全推翻-
  整好的书包,
  弄乱了,重整;
  穿好的衣衫,
  脱下来,重穿;
  盛好的面条,
  倒回去,重盛;
  灌好的水壶,
  倒掉水,重灌……
  爷爷奶奶连声哄,
  爸爸妈妈把气叹:
  这孩子、这孩子…,
  这来这去没个完!
  我把胸脯一挺:
  "我是个男子汉!”一个孩子两张脸
  一个孩子两张脸,
  你说新鲜不新鲜-
  在学校,是红脸,
  好人好事争着干;
  在家里,是黑脸,
  好吃懒做讨人厌。
  你说新鲜不新鲜,
  一个孩子两张脸——
  在学校,是圆脸,
  文明礼貌模样儿甜;
  在家里.是长脸,
  又竖眉毛又瞪眼。
  一个孩子两张脸,
  你说新鲜不新鲜——
  在学校,是笑脸,
  好像九九艳阳天;
  在家里.是哭脸,
  常常阴雨夹雷电……
  你说新鲜不新鲜,
  一个孩子两张脸。
  老虎阿奇
  老虎阿奇,
  生在公园里,
  长在公园里,
  从小有人喂奶,
  从小有人喂肉,
  从小有人陪着它游戏……
  它天天
  从笼里看天,
  天是一条一条的;
  它天天从笼里看地,
  地紧贴着肚皮。
  阳光照射时,
  它趴在地上,
  懒洋洋的;
  风雨来袭时,
  它缩在笼角里,
  不敢出大气……
  就这样,
  它一天天长大,
  人们称赞它:
  有一副好脾气,
  模样又美丽,
  谁见谁喜欢!
  有个小姑娘,
  说话娇滴滴:
  "阿奇阿奇,
  除了个儿大点,
  除了有老虎皮,
  其他地方真像---
  我门家的猫咪!”
  (原载2001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男子汉》)钓源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资料选
  关于要求批准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请示
  吉区府字〔2009〕137号
  省政府:
  钓源古村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人口1838人。该村于唐末建村,村民皆为文坛宗师欧阳修的嫡系后裔和同宗,自然生态秀美,村落内外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池塘密布,环境优雅,民风纯朴,历史悠久,文化沉积丰厚;建村理念充分展现古代风水堪舆思想,村落形态别具一格,鳞次栉比的明清古民居暗藏八卦玄机;室内木刻装饰丰繁,美不胜收。现存建筑190栋,除了当代建筑88栋外,其余均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唐墓1座,庙观1栋、祠堂8栋、书院5栋、别墅1栋,民居87栋,古建民居总建筑面积21356平方米,保存完好率在90%以上。钓源欧阳氏以尊欧阳修为荣,出现了一批彪炳史册的子孙。不仅有尚书令、博士、兵部侍郎、按察使、宁国知府、州官、县令等,更有明史列传的欧阳重,清代“父子登科,兄弟连科"的兵部郎中欧阳模、兵部侯补郎中欧阳慎、内阁中书欧阳萦等。据谱牒记载,千年科举,钓源欧阳氏共有9位进士、27位贡生、6位解元、22位例授郎职、庠生;有39位节妇、烈女受到朝廷的旌表封敕,赐币建坊。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前防化兵学院院长欧阳稼祥是从钓源析出的欧阳后裔。钓源古村人文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村落建筑发展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1997年,原吉安市政府将钓源古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撤地设市后,2002年9月,吉府办发16号文再次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保单位,并制订了钓源古建筑群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我区不断加强钓源古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办法,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和管理机构,按照"修旧如初”的原则,对古村的部分古建筑进行了复原式维修,进行了古村环境整治,2003年公布为首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为了进一步加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我区将钓源古村申报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聘请江西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钓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09年3月省建设厅组织了专家评审,提出了修改意见,规划设计单位作了修订。现将保护规划上报,请求批准同意实施。
  妥否,请批示。
  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二00九年八月二十日
  关于成立吉州区钓源古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吉区府办字〔2008〕93号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大我区古村落保护力度,提升钓源景区档次和品位,促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吉州区钓源古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卢秋如区政府副区长副组长:徐新春区建设局局长
  王辉区文化局局长
  顾曙航兴桥镇党委书记
  成员:彭丁兴桥镇政府镇长
  李梦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王克铭区旅游局局长
  邹晓明区政协社发委主任科员
  许小敏区建设局副局长刘黎霞区文化局副局长李翠林区财政局副局长刘述晟区发改委副主任郭智勇区政府办纪检组长罗龙区新闻中心主任夏斌汉兴桥镇政府副镇长欧阳增兰兴桥镇钓源村委会书记欧阳毓琪兴桥镇钓源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申报的日常工作,彭丁兼任办公室主任,李梦星、王克铭、邹晓明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兴桥镇政府抽调2名,区文化局、区建设局、区地方志办各抽调1名。
  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二。0八年九月十九日
  吉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切实加强兴桥镇钓源古村保护规定的通知
  吉区府发〔2002〕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
  《关于切实加强兴桥镇钓源古村保护的规定》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二00二年元月二十日
  关于切实加强兴桥镇钓源古村保护的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兴桥镇钓源村明清古村群落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及吉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兴桥镇钓源村古屋群文物保护工作的通告》精神,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应吉州区古村群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的行政管辖区域,其辖区内的任何组织机构单位或个人都应遵守本规定。第二章保护范围
  第三条绝对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范围
  (一)绝对保护区
  钓源村古建筑周围50m以内为绝对保护区,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有害气体及性质不相符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在绝对保护区内所有的维修古建筑必须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确需进行拆除或者迁移的古建筑,必须报吉安市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尽量保护好钓源村的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的完整性。
  (二)重点保护区
  指为了被保护对象本身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其绝对保护区外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通常在其界线外以一定距离为半径,划定保护范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视建筑现状、街区布局而具体确定。对划人重点保护区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地段,要求确保此范围以内的建筑物、街巷及环境基本不受破坏,如需改动必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执行并经过有关部门审定批准。
  对宗祠、书院、古驿道、古桥等建筑物、重点保护区内应在其周边种植防火绿化隔离带。对该区内保护的传统民居建筑,应加强维修,无需保护的建筑应逐步拆除,建筑色彩应取黑、白、灰以及当地传统色彩加以统一控制。建筑形式、建筑装饰等应采用当地民居形式的坡顶黑瓦、建筑门、窗、墙体、屋顶及其它细部必须是当地传统民居做法。
  第四条一般保护区范围
  指为了保护周围环境的完好所必须控制的地段。一般保护区是对钓源村构成建筑和环境景观有影响的建筑和山林地的划定,对于古建筑群落周围100m以内为建设控制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7m,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原木色等。屋顶必须采用坡屋顶,体量宜小不宜大。而山林地带,则应保护地形地貌不受破坏,基本林相保持,适当调整树木种类,但不得随意砍伐。
  第五条生态保护控制区范围
  指为保护古村落所存在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原生性,对钓源村内部古建筑周边空闲地和古村落外围农田山地进行控制的地域。在生态保护控制区内不得改变用地性质,不得改变地形格局,不得改变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对于钓源村内部古建筑周边空闲地,应根据历史风貌格局要求,种植相应的绿化树种。
  第六条环境保护区范围
  (一)辖区内的树木、花草、鸟类、生态自然条件。
  (二)水库、河溪、井口、鱼塘、水系资源。
  (三)田野山地,矿山资源。
  (四)村落巷道、古屋民居、民宅豪院等所有古建筑群。
  (五)古建筑遗址、宗祠庙宇。
  (六)凉亭茅厕,晒场空地等公用场地。
  (七)辖区的其他任何场地和周边接壤空间。
  第三章保护原则
  第七条重点保护区原则:保存所有的现存老建筑不得再建造新房,现存新、旧房屋的维修改造必须经过统一设计和审批。
  第八条一般保护区原则:一般保护区内的所有现存老建筑外观不允许拆改,不得再建造新房,所有房屋的维修改造必须经过统一设计和审批。
  第九条生态保护控制区原则:保护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及其环境,不得在区内再新建房,营造出整洁优美舒适的古村环境。第四章保护纲领
  第十条保护古村原貌,修缮被毁建筑,整治古村环境,提高村民素质。
  第十一条在古村辖区内,下列行为必须报镇政府审批同意,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规定执行。
  (一)古民居建筑物的修缮、保养;
  (二)古建筑、人文景观的恢复;
  (三)古树名木的保护及绿化的施工养护;
  (四)居民现住房的翻、扩、改、修建;
  (五)基础设施的施工及维修;
  (六)空地新建;
  (七)古村群的三线架设。
  第五章古村群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古村的古建筑及附属物应力求体现"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恢复其原貌。
  第十三条人文景观,重大历史意义遗迹等恢复,需按出处原意,按图索骥,做到与古村相得益彰。
  第十四条新房屋的改建必须与明、清时的建筑格局相协调,运用古建技术.仿占材料。
  第十五条在古村拍摄影视片,必须保护好古村群风貌,不得随意损坏古村原貌。
  第十六条古村保护区、控制区内严禁新建破坏古村风貌的建筑。
  第十七条古村居民应加强消防意识,完善消防设施,防止火灾事故,杜绝火灾隐患。
  第十八条古村居民不得擅自拆除古建筑危房,不得出售古建筑内的有关文物,一经发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肃处理。
  第十九条任何机构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古村落的空间场地,不得侵占任何结构设施。
  第二十条严禁携带毒品,有害物品,危及消防安全和影响古村群环境卫生及安全的有害物质进人古村。
  第二十一条任何人不得在辖区内有打罗狩猎、乱砍乱伐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不准以搞活旅游开发为由在非指定区内摆摊设点,开设茶庄饭馆或从事可能危及文物安全和影响环境保护的任何经营活动。
  第二十三条在古建民宅禁止无人看护下一切民间用火.禁止在木质结构的建筑处设置烟囱。
  第二十四条任何节日、婚丧嫁娶等习俗礼仪举办都不得在古建筑内燃放鞭炮、焰火。
  第二十五条严禁在古建筑内从事燃料经营活动。
  第二十六条凡居住在古建筑内的村民都必须尽义务和职责,按时打打居住场所的环境卫生。
  第六章组织规章制度
  第二十七条管委会下属基层的村委会必须按其行政职权范围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乡规民约等:
  (一)行政管理制度。
  (二)环境卫生管理保护措施。
  (三)环境卫生管理保护情况报告制度。
  (四)环境卫生管理保护监督制度。
  (五)有利于环境管理保护的其他相关制度。
  第二十八条实行管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三级管理责任状制度。
  第二十九条各级组织在制定规章制度和环境管理保护责任状时都必须遵守《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千古村群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和本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形的组织或个人.管委会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一)对古村群或古村局部环境保护付出大量人力和物力的。
  (二)对古村群保护有功的单位或个人。
  (三)为保护辖区内的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
  (四)积极宣传并认真做好本实施细则规定,成绩突出的。
  第三十一条对阻挠、辱骂、围攻、甚至殴打有关执行本实施细则的管理工作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工作人员应依法行政、秉公办事、遵纪守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谋求私欲的由管委会和纪委监督部门严肃处理并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书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或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仍然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实施细则颁布后,古村管委会颁布的其他法规、规定、规章、制度等凡与本细则有悖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三十四条本实施细则颁布后,管委会的古村群及环境保护工作按照本细则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本实施细则在颁布之日起实行。
  欧阳修后裔聚居地江南民居博览园
  钓源古村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在江西中部、井冈山下连绵无涯的绿色山岭之间,在距吉安城西18公里处,钓源古村就坐落在这苍翠欲滴的画屏之中。
  (字幕:天人合一,万樟环抱)
  唐代末年的安福县令欧阳万独具慧眼,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取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意,命名为钓源。他的曾孙欧阳弘开基建村,已有100。多年,分“仁派”渭溪和“礼派”庄山两个自然村,共200余户,800多人,现存15。多幢明清古建筑,品类齐全,保存完好。
  走进钓源,穿行于往昔吉安通往赣西和湖南的古驿道上,浓荫蔽日,清风飘香,纤尘不染,如入仙界。
  钓源人真有福,在这近两万棵四季常青的樟树怀抱中,生存繁衍,春种秋收,耕读传家,饱受大自然的恩赐;在这天人合一的佳境中,演绎出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铸就了世代不断前行的深深脚印。
  (字幕:文章节义,世代传承)
  古称庐陵的吉安,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涌现了文天祥、杨万里、解缙等一代代英杰,欧阳修是最杰出的典范。他五代前的祖先,与钓源开基祖欧阳弘是兄弟。钓源“仁派”渭溪的拙谋公无子,欧阳修的第六代嫡裔欧阳胜过继,繁衍至今。
  这座高大堂皇的文忠公祠,上厅竖着欧阳修的神位牌,世代后裔虔诚地供奉着。
  钓源人以欧阳修为神圣的楷模,崇文重教,把古庐陵"文章节义并重”的精神,铭刻在心中,世代传承着。
  在处处书舍、书院旧址中,似乎还能听见儿童们阵阵读书声。据残留的史料记载,钓源培育了34名举人,9名进士,20多名五品以上官员。
  这饱经风霜的30余对旗杆石,曾飘扬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旗帜和宗族的荣耀。
  "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清代名臣曹秀先所书的对联,是儒士们怡然白得心境的写照。
  兴盛的文风,成就了名门望族的四面威风和闪闪荣光。
  几卜年前,钓源耸立着16座高大的节孝忠义牌坊,现仅剩下这“忠节第"了。“忠节寸心足万占,文章一字值千金",正是钓源人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古庐陵人文精神的体现,《明史》上列传记载的欧阳重,曾任西南三边总都,功名显赫。受权奸诬陷,两度下狱,不屈不挠,凛然的正气,千古流芳。
  钓源人以欧阳修为自豪,小心地珍藏着有关他的记忆。这块残存的青石碑,刻着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欧公名篇《昼锦堂记》,名家名作,相映生辉。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苏东坡的这方大端砚,被族人珍藏了数百年。
  (字幕:建筑风韵,特色鲜明)
  漫步在曲曲折折的巷道中,伫立在排排幢幢古宅前,我们仍旧感觉到曾经的富有与堂皇;仍能从山山水水、一砖一瓦中领略到岁月的留痕和钓源人的智慧和理想。
  从明代晚期开始,一代代的钓源人,走出家乡,怀揣梦想,到湖广川滇一带经商。历尽艰辛,积累了财富,便像当了官的同胞那样,回乡大兴土木,修祠建房,光宗耀祖。这几棵高耸人云的垂丝柏,是在遥远的西南生活的族人,带回树苗栽下的,见证了钓源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寄托了游子思乡的情怀。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是钓源的鼎盛时期,居民1500多户,人口近万,两里多长的街市上,尽是店铺和游乐场所。太平天国的战火,烧毁了三分之二的建筑。150多年过去,茂密的荒草杂树,掩盖了昔日的繁华,留下的是凄美的记忆和传说二所幸的是,还能从剩存的房舍中,寻觅到古村布局的神妙和建筑的风韵。
  最神奇的,是钓源人将传统的风水理念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条3里长的长安岭,酷似"S"型的阴阳太极图,东西两个弯环里,抱着渭溪、庄山两个村庄。向西的流水,奔向主宰财富的太白金星。古井和水塘组成的"七星伴月"之形,象征着族业兴盛如北斗般永恒。
  村中处处可见"歪门斜道"之景。有的巷道,宽窄不一,有的大门故意偏向,有的墙体呈弧形或菱形。是顺应"天道白然”依山就势,还是遵循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规,人们饶有兴趣地去想象,去猜测。
  房屋构件和家俱上,刻有形状不同的阴阳八卦图案。每幅都有占卜预测的内涵。怎样理解?是值得探究的谜团。
  钓源的民居建筑,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据专家考证,是赣中乃至江西古村落中的典型代表。香港城市大学,把钓源列为古建筑教学示范点,认为它汇集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类型和风格。
  这层层叠叠的风火马头墙,翘首傲姿,如昂首呼啸的骏马,气吞云天。
  一排排华美的重檐,像是戏院中的阁楼,不只是增添层次美和通风透光,还会使人对楼中的场景产生不尽的遐想。
  平整清爽的青石板铺就的巷道,永远保持青春的色彩,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透出"曲折雨巷红绣鞋”的诗情画意。巷旁的水沟,永远通畅。村中少蚊蝇,也就不足为奇了。
  保存完好的8栋祠堂,威严地耸立在民居之间,既是祭祖的圣殿,更是宣扬伦理道德的阵地。
  钓源欧阳氏祠,宏大而庄重。没有豪奢的摆设,没有雕琢彩绘,显得简洁而古朴身临其境,虔诚、敬畏油然而生。用青砖砌成的一个个圆圈,是祭祖时所设的位置,"长幼有序"。"品”字形天井,隐含着欧阳氏先祖出将人相的荣耀,更昭示着后代应该秉持的高尚品行、品德和品味。
  一座座祠堂中的匾牌、祠联和石雕,处处宣扬着"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你会感受到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的深入,感受到宗族社会坚韧的凝聚力量。
  这座规模宏大的院落式住宅,前有门庭,后有花园,三幢主房,廊道相通,舒适豪华。
  美观的“村中村”组合式群宅,高墙相围,廊舍间间,幢幢房子,对称座落,整齐划一。
  有趣的"八老爷别墅”,前院后房,中西合璧,房主睡"逍遥床”等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看戏的窗台和钓鱼台,显示出钓源人的闲情逸致。
  走进古宅中,只见大门上方氏形檐口射入的光线,照亮了整个厅堂。这是名副其实的“天井”,元宝形的沟槽,把屋檐水导入石槽引向屋外。一线蓝天,元宝高悬,幸福无边。大门上精巧的防盗设施和房梁上用来辟邪的"海涵坛”,体现了钓源人期盼平安的心愿。
  (字幕:雕刻彩绘,精美华丽)
  -幅幅、一件件鎏金雕刻彩绘,无一不是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出五彩缤纷的社会和人生画卷。
  这两幅各为2.7平方米的大型清漆鎏金画,经历了150多个春秋,依然金碧辉煌,展示的是人生至高的梦想。
  钓源有100多张明清古床,有的华丽典雅,有的简朴平实。
  这张寿星床,内壁布满金瓶诗书的镂雕,床门上浮雕的福、禄、寿三星,寄寓人间最美好的祝愿。
  这张新婚床,装饰着梅兰葵菊、竹节琼花、龙飞凤舞、五子登科,喻意着主人高洁坚贞,生活吉祥如意。
  墙板上、桌椅上、门扉上的一幅幅描金雕刻,或绘花鸟鱼虫,山水风光;或塑吉禽瑞兽,神仙寿星;或叙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像一册册天地自然、人情世故、社会百态的连环画,品读着,可得到唯美的享受,可揣测房主的所思所盼、所喜所爱,使逝去的历史依然活着,使古今的心灵依然相通。
  多少年多少代,钓源人在这块古老而又鲜活的土地上,传承着文明,耕耘着幸福,延续着朴实而浓郁的民俗,创造着希望和未来。
  钓源是江西最早发现和保护的古村之一。多年来,吸引了一批批国际友人、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前来考察探古、旅游休闲,纷纷赞叹不已。
  吉安市有关部门和吉州区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钓源的保护,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相应措施,加大了保护投人,硬化了通村的公路,修复了损毁的村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们积极参与和配合,小心地呵护着、珍爱着古老的家园,并将崇文尚德、勤劳俭朴等传统美德,继承光大,代代传扬。
  (撰稿:李梦星)
  吉州区钓源古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八年十二月
  钓源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一)价值特色
  1、历史久远度
  弘公唐墓:钓源村唐末肇基,先祖与欧阳修同宗。最早、并遗存至今的建筑是唐末修建的开基祖欧弘公墓,位于村西头,每年祭祀不断。明末,欧阳氏因仕途受阻,多弃官经商,致富后,全力营建故里,村落渐成规模,号称“小南京”,清道光前后达到鼎盛。咸丰五年(1855)因战乱,村落最精华部分遭致损毁,现存古庙祠堂、书院、民居等古建筑102幢。
  钓源欧阳氏总祠:钓源欧阳氏族公祭远祖万公、基祖弘公及仁、义、礼、智、信五派祖先之所。明正德年间修建,时称"五族祠”、"大宗祠”。明隆庆、万历间扩而新之,清康熙三十六年(1679)重葺,后历四次大修,现存为道光建筑。祠前甬道偏东,原建照壁、牌坊毁于"文革”,旗杆石等尚存。祠堂建筑占地917平方米,面阔三间,三井三进,砖砌仿靠山梁架山墙,倒品字形天井,青砖满铺地面,在各个部位规则镶嵌圆形地砖,标明各派、支、房、堂的祭祖具体位置,建筑样式独特罕见。
  文忠公祠:钓源欧阳氏族公祭宗祖欧阳修之所,元末始建。现祠内仍供奉清乾隆年间制作的"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太师累封康泰楚兖国公欧阳文忠公神位。”据钓源族谱及出土墓志铭载:钓源始祖弘公字诚。十三世有辅、实、永、宽、宁、宝六子,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派,辅为仁派始祖,居渭溪,十四世茂实,号拙谋,无子继嗣,以欧阳修嫡系后裔腾更名胜为嗣,说明渭溪仁派为欧阳修嫡系子孙。祠堂建筑占地623平方米,面阔三间,二井三进,砖砌仿靠山梁架山墙,雕梁画栋,建筑样式庄重肃穆。
  2、文物价值
  1997年,原吉安市政府将钓源村古建筑群公布为市(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吉府办发16号文再次公布为第一批市(设区市)级文保单位。2003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此外,弘公墓、文忠公祠、钓源欧阳氏总祠、礼派宗祠、仁派宗祠、三达堂、八老爷别墅、庄山27号民居、28号民居、16号民居、渭溪4号民居、26号民居等12座占建筑已申报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安庙、明善祠、汉公书院、广公书院、大屋场民居、跑马场等90座古建筑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钓源村的"昼锦堂记”碑堪称名古碑,“宋歐陽文叟墓誌銘”、“明故石峰歐陽君墓誌銘”古碑、“苏东坡贻鹤田处士砚”、“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太师累封康泰楚兖国公欧阳文忠公神位"、"曹秀先青花联"、“象牙酒令茶令"等文物弥足珍贵,大型描金画“访贤于渭水”、"求富贵亦寿考”以及众多的木刻描金家具可谓金碧辉煌,各类传世文物弥足珍贵。
  3、重要职能特色或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
  据钓源族谱及出土墓志铭载:钓源始祖弘公字诚,与欧阳修同宗。十三世有辅、实、永、宽、宁、宝六子,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派。辅为仁派始祖,居渭溪,十四世茂实,号拙谋,无子继嗣,以欧阳修嫡系后裔腾更名胜为嗣,说明渭溪仁派为欧阳修嫡系子孙。
  钓源村紧靠赣江、泸水,位于赣中通往湖南的古驿道旁,历史上客流、物流、货流繁忙。明末建成的神塘古街主营南北杂货,号称"小南京",清道光前后达到鼎盛,有“社边的顶子,钓源的银子”的盛誉;吉华庙遗址、神塘占街址、等地名皆存,记录了太平军咸丰五年(1855)的屠村史实;钓源村历来兴文重教,开基祖欧阳弘为唐博士,先后出了9个进士,有"父子登科,兄弟连科”佳话,有三边总制都御中宪大夫欧阳重、宁国知府欧阳衡等21人在朝中为官。
  4、历史建筑与文物保护单位规模
  钓源村现存建筑190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02栋。包括唐墓1座,庙观1栋、祠堂8栋、书院5栋、别墅1栋,民居87栋,古建民居总建筑面积21356平方米,保存完好率在85%以上。其中,弘公墓、文忠公祠、钓源欧阳氏总祠、礼派宗祠、仁派宗祠、三达堂、八老爷别墅、庄山27号民居、28号民居、16号民居、渭溪4号民居、26号民居等12座古建筑已申报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安庙、明善祠、汉公书院、广公书院、大屋场民居、跑马场等90座古建筑将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历史建筑的典型性
  钓源追求建筑与白然的和谐统一,外观线条讲求柔美,讲究变化,红石青石门窗、青传兰灰割缝墙体,黛瓦白檐头的建筑特色,构成了典型的赣中建筑样式,称之为庐陵样式;庙、坛、祠、书院、书斋、义仓、亭阁廊榭、坊、桥乃至磨坊槽厩等建筑类型一应齐全,形态各异。所有建筑均以砖石土木承重,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围绕天井组织平面布局,建筑逐进升高,依山就势组织排水;屋面巧用二重檐,以利于通风避暑,门头的局部屋面翘起断开,形成假重檐,雨水滴入墙头元宝形水槽内,再通过漏石引出墙外,滴入檐沟,不仅避免屋檐水浇头,而旦让自然光线直射大厅中堂下的香案,凸现祖宗神位,反映了从有民居天井到无天井的历史过度。而房间窗户狭小高开,形成"明厅暗房”格局,反映崇祖和隐秘居住的理念;钓源村民居,外有门罩、门楣、窗罩、窗型、檐口、垛头装饰,内有藻井、光窗、中堂、门额、倒口等装饰。最精美的装饰多选择厅壁,有平面浮雕描金的花鸟虫鱼、四季花卉、警世格言、处世家训,有立体透雕描金的各式花隔窗,人文、戏文故事,更有巨幅描金画和描金中堂锦,再加上涂彩描金的各式家具,使整座民居金碧辉煌,浓烈的人文氛围扑面而来。较能集中反映其特色且保存完好的有:
  钓源欧阳氏总祠
  欧阳氏族公祭远祖万公、基祖及五派祖先之堂,位于庄山、渭溪两个自然村之间。明正德年间创建,时称"五族祠"、“大宗祠”。明隆庆、万历间扩而新之,清康熙三十六年(1679)重葺,后历四次大修,现存为道光建筑。祠前甬道偏东,原有照壁、牌坊、旗杆石等,祠堂面阔三间,倒品字形天井、二井三进,砖砌仿靠山梁架山墙。地面青砖满铺,在不同部位嵌圆形祭祖位置,建筑样式独特罕见。
  文忠公祠
  渭溪族人专祭文忠公欧阳修之堂。元末始建,后经多次改建,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遗存。祠堂建筑占地623平方米,面阔三间,两井三进,传砌仿靠山梁架山墙,雕梁画栋,门杵镌“文、行、忠、信”四字,门廊外侧的梁柱间各饰-玲珑别透的"将帅戏狮图”,大厅左右的枋
  柱内,各嵌一只回首昂视,吞云吐气的鳌鱼,廊檐饰“鳌鱼回头”、“婴戏仙翁”等透雕雀替,中堂置赛诗专用的蝉联木挂件。祠内留存乾隆年制的"欧阳文忠神位"牌,与仁派子孙徙地龙冈、富溪所建“六一堂"等,一并成为欧阳修五世孙欧阳胜继嗣仁派的见证。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样式庄重肃穆。
  古戏台遗址
  钓源古戏台的台柱、台面、包括梁架顶棚,均为活动木栅板,演出时利用榫契拼装,便利拆卸、存放,始置年代失考。族人有婚娶喜庆邀名角戏班庆贺之习,正月邀班唱戏逾月,观众如潮。演戏时,将众神请至戏台对面的专隅观戏,保留了"人神共娱”的传统习俗;戏台周边民居,均面向戏台开窗,便于观戏;不少村民家置有戏寮,可供女眷4~5人边玩牌品茶边听戏。1958年,戏台板材用于筑银湾桥水坝,戏台遂毁。
  汉公书院
  汉公书院,明弘治年间欧阳霄汉中举后,为培养家族精英而创建,属家族式私塾书院。现存建筑为清嘉庆的书院遗存。院门侧开,绕天井入正房正房大门中开,为便于采光通风,正面墙均为木花格透窗,隔天井与院墙上的砖砌花格窗相对,正房的前右侧建有庖湢。
  。
  八老爷别墅
  八老爷名杰,以俗名见称,庄院式别墅,小院高楼,诡秘怪诞。院墙高耸,前院为花圃,后院为高楼。院内布局别致,雅趣横溢,四季桂花飘香。道光末年创建时为家庙,后八老爷籍此养老,人称“八老爷别墅。”别墅楼上原有一张特制的床,可以根据光照角度任意调节位置,早上想睡觉,床头可以背着光线,冬天想晒太阳,床可以推到就阳的地方,夏天需要凉快,又可以把床调制到通风阴凉处,身体哪一部分不舒服,只要按动机关,又可以调控床板的高低起伏,使之舒坦。老百姓称该床为"逍遥床”。可惜该床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如今只能看见盘于藻井顶部的转轮和部分长短不一的杠杆。
  6、历史环境要素
  钓源村由庄山、渭溪两个自然村组成,东为渭溪,西为庄山,分别坐落在呈S型的长安岭的两个弯里。
  钓源村为欧阳修同宗与嫡系聚族而居的村落,在传统社会里,实行极其典型的宗族管理模式。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以祠堂为核心,围祠而居的居住模式,大胆破除南北朝向的建房常规,巧妙运用堪舆理论和局部风场气流变化,大量使用夹角,使建房朝向“四面为大”。
  弘公墓钓源村开基祖欧阳弘,字诚,唐末博士,葬村西长安岭,长年祭祀不断。现古墓上有古樟一棵,2002年按宋代墓式重砌红粉石墓圈,青石板墓碑,墓前复建了祭亭。
  宝树亭宝树亭位于钓源村东北角。这里原是吉安通往湖南的省际驿道,正因为钓源的人流、物流地位,驿道专门在此设立27里铺。撤铺后,宝树亭成为地标性建筑留存至今。
  忠节第牌坊全村16座牌坊中的唯一遗存。三檐单门,砖砌双埿。坊前嘤珞柏为钓源外迁后裔元代从广西引种。
  七星伴月古井位于古戏台一侧,与旁边的七口水塘组成七星伴月,水质甘醇,仍在使用。塘边塔惜字塔,位于村口定安北的水塘边,五级六面,中空,早晚塔影倒映水中,亮丽无比。
  古桥全村共有古桥13座,多数散落在村周边,有砖拱桥、石板桥、木架桥三种形式,小巧玲珑。
  古树名木钓源村中有200~500年间樱络柏13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樟树、凉伞树、枫树、鱼鳞松100余棵。
  7、历史街巷规模
  神塘古街遗址神塘古街遗址南北走向,街道蜿蜒曲折,长约30。米,负岗面谷相对建店,主营南北杂货,南端通过钱庄、古戏台与村中北街相接。清咸丰四年毁于太平天国屠村,今街址、地名皆存。
  塘南街沿庄山村水塘南岸一线,东西走向,长约125米。神塘古街烧毁后,曾以这里为街。
  塘北街庄山村水塘北岸一线,东西走向,长约87米。神塘古街烧毁后,曾以这里为街,但北街中间被古戏台隔断,商业不及南街热闹。
  喇叭巷巷道长约37米,南窄北宽,南高北低,依山就势而建,巷道北端与乾明巷相接,中部与钓鱼窗巷、横巷相连,巷道两侧传统民居林立,长条形青石板铺设,青石板下暗置下水道,沿用数百年不坏。
  乾明巷东西走向,长约56米。中部与喇叭巷相连,巷道两侧传统民居林立,长条形青石板铺设,青石板下暗置下水道,沿用数百年不坏。
  钓鱼窗巷东西走向,长约15米。东端临养鱼塘,于围墙上开窗,可通过窗口垂钓塘中之鱼而得名。西端与喇叭巷相连,巷道两侧不规则转弯,长条形青石板铺设,青石板下暗置下水道,沿用数百年不坏。
  8、核心保护区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空间格局特色功能
  钓源村落距禾河(赣江支流)9公里,在传统交通时代,有一条吉安通往安福、莲花县乃至湖南的官道经过村北,距村2公里处即二十七里铺,其官道及路亭宝树亭尚在。村落以东西走向的长安岭为屏,岭上香樟万株,翠枫簇拥,由庄山、渭溪两个自然村组成,东为渭溪,西为庄山,分别坐落在呈S型的长安岭的两个弯里。村中池塘密布,村外田陌纵横,垂丝古柏点缀村中,村庄掩映在翠碧之中。村内及周边方圆数十里范围,没有任何工业及其它企业,因此这里的空气优良、十分新鲜。
  村落选址充分利用丛岭山冲,根据傍山亲水理念,依山就势,缜密布局建村,并且巧妙运用堪舆理论和局部风场气流变化,大胆破除南北朝向的建房常规,形成极其典型的以祠堂为核心,宗族各房、派围祠而居的居住模式。
  排灌排污工程
  钓源古村的平面布局井然有序,还得益于傍山亲水、依山就势的建村理念。古村初建时,就充分利用丘陵山冲,顺坡而下,建成一口口水塘,让上游渭溪之水逐级而降,以利于生活使用和灌溉;而民居祠堂等建筑则建在水塘两边的缓坡地带,并且合理利用缓坡,建成一排排纵向深暗沟,利于一排排横向明沟之水排泄,整个村落的排水系统高低错落、形成全村横明纵暗、明暗交替的永久性排水系统,历经数百年仍排泄通畅。牛栏、厕所则建于村后,远离水塘,以避免污染。村中青石板路、卵石路纵横交错,小雨天在村中行走几乎可以不湿鞋。
  9、核心区生活延续性
  钓源村现常住人口1838人,至今保留原始三代以上的村民1428人,占常住人口的78%。
  10、非物质文化遗产
  钓源村拥有的地方特色传统节日主要有:游神、闹元宵、挂青、端午节赛龙舟、七月十五中元节烧包、中秋节烧宝塔、重阳节登高、挂冬至等。主要的民俗特色文化活动有:
  邀班唱戏:据清道光年间的记载,钓源人口过万,灯楼酒肆林立,店铺连街,钱庄、书院、跑马场、戏楼、妓院等设施齐备,俨然一个乡村都市社会,因而被称为"小南京"。每年正月破五,钓源村就开始邀请各地戏班唱大戏,一直唱到3月15春耕前夕。吉安、安福、泰和、吉水等县的巨商豪富聚集钓源,一方面看戏寻欢,一方面寻机做买卖。
  全猪汤:钓源人杀猪,有请亲朋好友吃全猪汤的习俗。全猪汤是主人将猪的各个部位,包括内脏、猪血煮一大锅浓汤,再炒上几个菜蔬,供亲朋好友饱餐一顿。
  吃康包:钓源尊康褒裔康王为福主菩萨,每年新谷入仓前,都要用头批割下来的新谷做成米果,供奉福主菩萨康王,感谢康王一年来的护佑,祈求来年吉祥平安。届时,家家户户互相送米果,并且宴请亲友,村民将此活动称为"吃康包”。
  (二)保护措施
  11、保护规划
  2002年9月,吉安市人民政府公布钓源古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钓源古村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2008年又聘请江西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钓源古村文物保护规划》,2009年3月吉州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12、保护修复措施
  2002年9月,吉安市人民政府公布钓源古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对其全部古建筑及留存文物进行了造册登记,吉州区实施了挂牌保护,并按照“修旧如初”的原则,组织专业队伍,在文博专业人员指导下,重点整治村落环境,修缮部分古建筑。在编制了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设立了修复建设公示栏,明确了责任人、时间、任务、资金来源及修复建设的基本内容,在村口、停车场、核心保护区人流较多,较密集以及文物古建筑较集中的地段,制作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注意防火”、"严禁吸烟”、“请勿践踏"、"严禁触摸”、"禁止攀爬”等警示标志牌。
  13、保障机制
  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多部门和区镇村三级有关人员组成的钓源古村保护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古村保护开发利用董事会,指派一名镇领导、两名镇干部专门参与古村的保护管理工作。先后下发了《兴桥镇钓源古村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切实加强兴桥镇钓源古村保护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管理的通知》、《关于调整钓源古村保护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等一系列保护文件。近五年来,区、镇、村三级投入村镇建设资金总额980万元,年均196万元,其中用于古建筑保护性维修350万元,年均70万元,保护资金占村镇建设资金36%。吉州区区直单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名录
  (2000.8-2008,12)
  一、区直单位领导干部名录二、乡镇领导干部名录三、街道领导干部名录注:①2001年12月24日,白塘撤错乡建制,设立白塘街道办事处
  ②
  领导干部名单、职务,次序均由各单位提供编辑年鉴文件
  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吉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的通知
  吉区办字〔2008〕2号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区委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为了做好《吉州年鉴》的编纂工作,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决定成立吉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如下:
  名誉主任委员:李键区委书记
  主任委员:李建国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副主任委员:郭捷区委副书记
  彭学凯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刘红林区人大副主任
  边晓玲区政府副区长
  张建芽区政协副主席
  委员:涂德斌区人大副主任、区委办主任
  朱赞华区政府办主任
  王进区发改委主任
  罗文青区财政局局长
  陈振钢区统计局局长
  刘英区档案局局长
  刘而实区地方志办主任
  刘春生区地方志办副主任
  陈家春区地方志办副主任
  委员会下设编辑部,设在区地方志办,由刘而实兼任编辑部主任,刘春生兼任编辑部副主任。
  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办公室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1月8日
  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召开《吉州年鉴》编纂动员大会
  暨举办编纂人员培训班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党委)、办事处,区委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为做好《吉州年鉴》编纂工作,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召开《吉州年鉴》编纂动员大会暨举办编纂人员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鉴于人事变动,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将《吉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调整如下:
  名誉主任委员:李建国区委书记
  主任委员:程以全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副主任委员:郭捷区委副书记
  罗军红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刘红林区人大副主任
  边晓玲区政府副区长
  张建芽区政协副主席
  委员:朱赞华区委办主任
  鄢洪刚区政府办主任
  匡晓卫区发改委主任
  罗文青区财政局局长
  陈振钢区统计局局长
  刘英区档案局局长
  刘而实区地方志办主任
  刘春生区地方志办副主任
  陈家春区地方志办副主任
  李梦星区委宣传部主任科员
  编委会下设编辑部,边晓玲兼任主编,刘而实、刘春生、陈家春兼任副主编,刘而实兼任编辑部主任,刘春生、陈家春兼任副主任,李梦星兼任主纂。
  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办公室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10月26日
  编辑人员分工
  编辑纲目内容
  胡仪南各类地图、特载、自然环境、历史概况、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道领导名单、区委工作、督察、政研、机要、组织、宣传、统战、机关党建、党校、信访、老干部、党史、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纪检工作、各民主党派、大事记
  雷家庆各人民团体、军事、政法和综治、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专记、通讯、自来水
  万淑慧农业、农村工作、林业、水利电力、扶贫开发、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商业、供销、粮食、外贸、旅游
  陈家春发展改革与宏观经济、国有资产、安全生产、物价、工商行政、质量技术、药品食品监督、土管、审计、财政、税收、统计、金融
  罗萌瑞人事、劳动管理、就业、社会保障、民族宗教、外侨、台湾事务、民政、居民生活、社区服务、行政办证、投资环境、精神文明、档案、地方志、政府网络、大事记
  李梦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广电、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大事记、专记、附录
  刘而实工业、城乡建设与管理、项目开发与管理、气象、水文、环境保护、邮政、通讯、信息化、金融、保险、大事记
  刘春生交通、招商引资、乡镇、街道、人物、先进单位和个人、大事记

知识出处

吉州年鉴

《吉州年鉴》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吉州年鉴》(2000~2008)是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主修的地方综合年鉴,由编纂委员会编辑,区地方志办公室承办:本年鉴按《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进行编辑,是吉州区设立9年来,首次组织编辑的大型地方资料性文献。本年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存史、资政、教化”为目标,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梦星
责任者
胡仪南
责任者
宋成保
相关人物
刘希载
相关人物
刘贵理
相关人物
刘以庸
相关人物
刘仲戬
相关人物
刘大经
相关人物
刘钝
相关人物
刘仰初
相关人物
刘文昌
相关人物
刘国信
相关人物
刘教
相关人物
刘孟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吉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弘公唐墓
相关专题
钓源欧阳氏总祠
相关专题
文忠公祠
相关专题
古戏台遗址
相关专题
汉公书院
相关专题
八老爷别墅
相关专题
宝树亭
相关专题
忠节第牌坊
相关专题
七星伴月古井
相关专题
塘边塔
相关专题
神塘古街遗址
相关专题
塘南街
相关专题
塘北街
相关专题
喇叭巷
相关专题
乾明巷
相关专题
钓鱼窗巷
相关专题
邀班唱戏
相关专题
全猪汤
相关专题
吃康包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选清官
相关作品
"男子汉"
相关作品
一个孩子两张脸
相关作品
老虎阿奇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