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概述】2002年,吉州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吉州区科学技术局,是区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编制6人(行政编制5人,工勤编制1人),2008年底有在编人员7人。内设办公室、科技管理股;有直属事业单位吉州区科学技术情报交流站。
【科技政策法规实施与建设】2008年,出台了《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吉州的决定》,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吉州提供科技法规支撑。决定从2008年起,科技三项经费的财政预算支出不低于50万元,以后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安排。对列人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对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企业或个人、获得国家、省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重点保护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的均给予奖励。2008年,召开第一次吉州区科学技术大会,就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吉州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会后,全区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年内区本级年度科技三项经费大幅度提高,大部分企业也增加了研发投入。
【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吉州区科技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积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00年以来,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200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90余项,市级项目40项,区本级项目60余项。
【科技投入及科技经费管理】撤市设区以来,由于区财力有限,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不足,向上争取科技资金支持成为全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至2008年底,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经费970余万元,区本级安排科技经费100余万元。科技投入的增加,使区内一大批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科技奖励】2002年,组织了吉州区第一次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评出获奖项目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获奖科技人员91人;2007年,重新修订了《吉州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将一、二、三等奖的奖金额度分别提高到5000、3000、2000元。同年,召开全区科技工作大会,由区政府给获奖项目及科技人员授予奖状、证书,发给奖金。2007年,组织了吉州区第二次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评出获奖项目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奖科技人员75人,在2008年召开的第一次吉州区科学技术大会上给予了表彰奖励。
【科技特派员工作】自2005年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全区累计选派三批农业科技人员67人次到农村一线担任科技特派员。这些科技特派员下到区内40多个乡村,组建公司1个,建立农业示范基地5个,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全区受益农民1万多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民营科技与技术市场】民营科技:吉州区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至2007年年底,全区民营科技企业达到40家,从业人员1358人,全年技工贸收入1.2亿元。2008年,对全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规范管理,取缔了一批不符合现行国家政策规定的民营科技企业,使全区民营科技企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经过规范整理后,全区民营科技企业有27家,从业人员1515人,2008年技匚贸总收人1.5亿元。技术市场管理:2000年以来,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平稳,全区技术贸易机构一直保持在15家左右,至2008年底,累计技术贸易合同成交额3320万元,其中,2000年为180万元,2008年为550万元。
表12002年度吉州区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表22007年度吉州区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教育
【概述】2003年4月,吉州区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吉州区教育局。内设办公室、教育科、财务科(校建办、财务核算中心)、人事科(武装部、人才交流中心)4个科室,有教研室、考试中心、电教站、勤工俭学办公室、教育工会5个直属事业单位,有常驻机构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08年,全区有区属公办中小学77所,在校生40352人,在职教职工2498人(公办、不含保育院)。全区小学巩固率9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三年保留率98.79%。在校三类残疾儿人学率97.5%。学前一年入学率94.61%,学前三年入园率82.09%。
表32008年吉州区教育系统统计【学校布局调整】2001年,接收吉安市商业职工中专学校。8月,撤并禾埠中学、吉福路小学。9月,韶山路小学从吉安八中搬迁至原吉安市商业职工中专学校办学。2002年8月,撤并吉安九中。2003年,省属工业企业自办中小学红声厂子弟学校、江西华声通信集团子弟学校移交地方管理。白塘街道2007年撤并广丰小学,2008年撤并白塘小学。禾埠乡2008年撤并神岗山小学、王家小学。樟山乡2001年撤并长亭上小学、陂头小学,2004年撤并牢石小学2、3年级,2007年撤并东水小学。兴桥镇1998年撤并麻下小学,2002年撤并水口小学,2003年撤并沙江小学,2004年撤并高家小学、礼家田小学,2005年撤并罗塘小学。长塘镇2003年撤并毛山小学、金华小学,2005年撤并案前小学。
【撤销乡镇教办】2002年12月,撤销乡镇教力、,成立中心小学。教办管理职能划归中心小学,乡镇教育工作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直接负责,具体教育事务由中心小学校长负责。教办管理人员全部并入中心小学,教办主任任中心小学校长。
【"普九”、“两基"通过国检、省检】2004年5月23~27日,省检查组对吉州区进行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复查年检,检查组考察了曲漱、樟山两个乡镇、部分街道、中小学和政府相关部门、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听取区政府和抽查乡镇政府的“两基”情况汇报,核查了“两基”档案资料,实地清点学生人数,开展了座谈、访谈工作.检查结果列全省抽查的18个县中的第八位,顺利通过“两基”复查。2006年5月26~31日,省评估组对吉州区进行了《江西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2006年省级综合性督导评估》,评估组听取政府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樟山、兴桥两镇、吉安二中、三中、四中、八中、市中专(六中)、五中、保育院、古南一小、仁山坪小学、阳明路小学、韶山路小学等中小学,对照评估细则与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等相关部门逐一核实,客观量化评分,评估结果列全省抽查的20个县中的中上等水平。2007年,江西省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为配合"国检”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两基”专干组,动员全区人民共同参与,对照"两基"迎“国检"标准逐一狠抓落实,为全省"两基" 迎“国检”的顺利通过提供条件。
【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以区政府名义每两年聘任一届区督学,2008年,有专兼职督学30人"自2000年起,配合省、市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一般完中办学水平评估、幼儿园定级评估、社会力量办学评估、职业学校合格评估,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电教,初中学生辍学等专项督查工作。在2002-2008年吉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督导评估中,连续7年评为全市一等奖;在2007年吉安市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获优秀奖。2004年10月,制定《关于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实施方案》,于2005年始实施乡镇教育工作评估。每学期初进行开学检查,井将检杳情况通报各校,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年终开展学校管理工作评估。2004年,开展初级中学办学水平评估。2007年,在学习深圳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吉安市吉州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方案》,完善评分细则、评估要求、操作程序和评估手册等整套评估内容,从2007年11月起,计划用3年时间,对区属中小学完成第一轮评估,推动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筹措校建经费,改善育人环境】采取全力向上“争"、着力对外“引”、努力向银行“贷"、大力让建筑商“带”、合力向内“集"、强力让财政“投"等办法,9年共投入资金8666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02499平方米,维修面积65299平方米,使校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2000年至2008年,新建项目56个,其中:明德项目1个,中石化项目1个,光彩项目1个,春蕾项目1个,寄宿制学校6个,希望小学5个,危改项目16个,邵逸夫项目1个,引进民资5个,个人捐资3个,自筹建设16个。中心城区学校旱厕改造项目8个,农村学校改水改厕项目21个。根据市教育局花园式学校创建工作精神,按照建设标准对学校进行合理规划,投资400多万元进行创建。经市教育局验收,三中、永叔路小学、四中、六中、十二中、曲濑中学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为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国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纪律观念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国防意识、道德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劳动技术素质,2003年,区教育局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经区政府批准,在原吉安九中创办国防教育中心。自筹资金110万元,整修了训练场、学生宿舍、食堂、电教室等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一办学规模为300学生,培训时间为一周。根据学生特点,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中心设置了德育课、军事课(国防知识、三防知识、消防知识、队列动作、军体拳)、劳技课(自行车修理、电工知识、蔬菜种植、洗刷帮厨)、养成课(弟子规、内务整理、个人卫生、安全自救)、活动课(学唱军歌、文艺晚会、写心得体会、趣味游戏)2003年秋季至2006年底.中心共举办培训班90期,培训学生2万余人。2006年,获得"江西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人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春季开始,全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国防中心因经费筹措困难而停办。
【廉洁教育进校园】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廉洁教育指导纲要》,从2007年起,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以"清风校园行”为主题的廉政文化进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吉州区廉政文化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清风校园行"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启动仪式、吉州区廉洁教育公开示范课观摩活动、清风校园行反腐倡廉书画作品展、廉政文化进学校吉州区现场会和吉安市现场会等大型活动。在全区中小学校深人开展三个层面的教育(学校领导班子廉洁勤政教育、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学生敬廉崇洁教育),积极探索学校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吉安二中、三中、石阳小学、阳明路小学、韶山路小学五个示范点。共组织教师签订廉洁从教责任书2478份,教师自编廉政格言警句1165条,制作格言警句牌256块,开辟廉政文化专刊专栏56个,悬挂廉政宣传图片128幅,校园廉政广告牌26块,开展廉政主题班会78场,刊登反腐倡廉文章325篇,学生创作廉政书画作品1200多幅,收集廉政知识读本2000余册仁山坪小学编写了《"五心”(忠心、爱心、诚心、孝心、信心)教育读本》,吉安五中编写了《庐陵文化道德修养》。在中小学生中先后开展了"先锋杯"小学生讲故事比赛、"正气杯”中学生知识竞赛,“廉政杯"征文比赛活动、以“廉政伴我行"为主题的团队活动。精选389幅学生创作的廉政漫画.制成36个展板,送进社区、机关进行巡展,组织全区近万名党员干部参观和学习廉政文化进学校工作得到省、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市教育局发文在全市推广吉州区的做法。
【治理教育乱收费】2003年以来,吉州区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纠建并举”的方针,不断创新治理措施,对教育乱收费进行专项治理,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全区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2007年,在深入街道、乡镇、中小学校、部门单位,对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建立吉州区治理教育乱收费社公监督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建立了二支监督队伍:一支是39名教师组成的中小学校义务监督员队伍;第二支是家长监督员队伍从全区中小学校各班级中挑选了5370名不同职业和阶层的学生家长,建立了学生家长资料库,资料库每年更新一次,实行动态管理,从资料库中随机选取了206名学生家长组成家长监督员队伍;第三支队伍是由15名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召开了300人参加的落实治理教育乱收费快速反应机制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使群众反映的乱收费行为得到及时处理,制订了《关于建立吉州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快速反应机制工作方案》,凡群众反映教育乱收费轻微问题当天调查处理;一般性问题在5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较严重的问题在10个工作日内查结和反馈。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后,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一证、一牌、两公开、四统一"的“一费制”收费管理办法进行收费,有效减少了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得到社会肯定,群众教育收费举报呈连年下降趋势,吉州区获得"全省规范收费示范县(区)”称号。省纠风工作简报、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简报都对吉州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作了报道。
【深化教育改革】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落聘教职工的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体系,成立了吉州区教育局人才交流中心,为股级事业单位,定编2人。一是实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合同聘用制改革。2001年暑假,在吉安三中进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改革试点。2002年,在城区范围16所中小学、2003年在农村4所初中、6个中心小学实行教职工全员合同聘用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城区教职工由1483人精简到1398人,校际之间交流188人,从城区学校到郊区学校任教17人;确认停薪留职人员36人,落聘进入人才交流中心4人,清理外单位借用人员13人,清理临时工14人改革实施过程中,各校通过教代会,建立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聘用实施方案、聘用政策、个人应聘意向、岗位设置情况、教职工的德、勤、绩、能的量化考核、受聘情况等均张榜公布在此基础上全面实行专业对口、教学为主、优胜劣汰、公开聘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区编办、财政、教育部门联合确定各校编制。各校在编制内科学设置岗位,确定聘用人数和应聘者的条件,采取直接聘用或分级聘用的方式,进行四轮竞聘:第一轮在编制内聘用本校90%的教职工,剩余和超编教师出校参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和竞聘;第二轮根据区教育局公布的需求信息,用编制内8%的指标,聘用外校出来交流人员;第二轮用编制内剩余2%的指标,聘用从农村学校招聘上来的教师;第四轮妥善安置落聘人员进人郊区缺编学校聘用上岗。二是推行校务公开,提高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热情2000年开始,全面推行了校务公开工作,区教育局制订了《吉州区校务公开评估细则》,把教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学校发展规划、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奖金分配方案、招生工作等情况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坚持以教代会为主渠道,辅之于"专栏"、“广播”、"家长会”等形式,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让教职工知情、监督。公开程序为由职能部门负责提出公开内容,送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查后再由公开办公室公开,定时收集群众意见,由有关部门针对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然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议并予以反馈。全区90%的学校已把以往行政少数人决策学校重大事项,改变为坚持以教代会为主渠道,以多种形式提交广大教职工民主讨论、民主决策通过"家氏会”、出示"公示牌”、"校长电话"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接受社会的监督。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先后5次授予吉州区教育工会"江西省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校长、教师招聘】从2001年起,实行教师招聘,试行校长公开招聘制度2001年和2002年招聘的老师仍属于分配性质.2003年以后招聘的老师实行人事代理。2003年,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聘了4名农村中小学校长。2007年,制订《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公开选聘5名校级领导干部,推行学校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公开选调了2名教研员。2008年,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干部城乡互动交流,城区学校干部交流到郊区学校任职3名,城区校际间交流9名。
表42000~2008年吉州区招聘教师情况
【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在区勤工俭学办公室的指导下,为改善农村学校师生生活,增强师生劳动观念,从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2007年,兴桥中学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8.5亩,区教育局投资征地补助资金6万元。2008年,兴桥中心小学利用校内空置地,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约2亩,2008年,长塘中心小学利用校内空置地,建立蔬菜劳动生产实践基地约3亩。
【校办工厂改制】1971年,吉安二中印刷厂建厂,2004年改制停力、,工厂职工26人,其中退休10人.改制费用47.58万元。1971年吉安五中教学仪器厂建厂,2006年改制停力、,职「32人.其中退休7人,改制费用34.42万元。为做好改制工作,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向教育局呈报了改制工作方案;教育局成立了改制工作指导小组,具体参与指导改制工作。改制工作参照区政府《关于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条款的批复》文件执行落实。
【校园方责任险】2005年开始实施校园方责任险,2005年秋季至2008年春季,投保额为农村学校每生每年3元,城区学校每生每年3.30元2008年秋季统一调整为每生每年5元。九年义务制学校参保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支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05年,国家制定了《教师誓词》:"我志愿当一名人民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合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06年,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1、不准参加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活动,或有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2、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讥讽、歧视、侮辱学生。3、不准参与迷信、赌博等不健康不文明活动。4、不准私自办班或对现任教学班的学生有偿家教。5、不准向学生推销、代购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向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6、不准在工作时间内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7、不准无故迟到早退缺课或随意拖堂.擅自调课停课或请人代课8、不准在课堂上吸烟、接打电话、讲脏话粗话。"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01年,吉州区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在全区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启动现代化教育工程。全区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投入3300万元,装备计算机1939台,农远接收站53个,全区中小学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学生拥有计算机比从2001年的135:1上升到2008年的20:1,基本已达到省颁标准。全区中小学还装备多媒体教室48个,全区中心完小以上全部配有多媒体教室,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从演示示范到常规教学的转变;电子资源库12个;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53个;农村远程教育播放点9个,语音室13个;标准化实验室94间;校园网2所,全区村完小全部建立远程教育播放点。全区45岁以下教师免费发放教师培训光盘8200余盒这些硬件装备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07年,全区的信息技术开课率高中、初中100%,小学80%。全区各中小学在课程开设、教师全员培训、硬件配备、软件开发、资源库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课程整合、网络无纸化考试等方面处于全市领先地位。9年来,全区各中小学在论文、CIA课件、电教优质课、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国家级奖32个,省级奖236个,市级奖958个。其中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连续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 所获奖成绩列全省第一,其余各项竞赛成绩在全市也名列前茅。
【实施新课程改革】2003年秋季,小学新课程改革拉开序幕,2005年秋季,全区初中步人新课程改革行列。各个学校均成立由学校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及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实行"三个一、三有、三保证"的新课程管理办法。"三个一”:教师每课做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三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会议记录;“三保证":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按所有课改年级教师必须“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实行集中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自学相结合的措施,更新教学观念,交流课改心得。从注重师生关系的重建,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四个方面入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二2006年11月,启动校本教研《抓教研促课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筛选出设计面最广,关注点最多,有利于发挥各成员的特色优势,最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分析提炼出39个子课题(中学24个,小学15个),加以研究、总结和推广。注重改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运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注重评价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评价内容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多方面。新课程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多项学科竞赛中获团体奖。
【学籍管理实现电子化】自2003年起,吉洲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学生学籍辅以微机管理对2003年以后的新生建籍、学籍变更进行了微机管理,高中学生的学籍管理使用了"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的学籍管理系统操作界面清晰、自然、简便,能随时查询学校、年级、班级及学生个人的信息及相关数据,不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操作。实现了所有学生全面动态的即时管理,学籍管理工作从帐簿式管理提升为电子式管理。
【加强教育武装工作]2001年4月,吉州教育局党委武装部成立,主要职责有:抓好民兵组织建设,落实民兵政治教育,完成民兵军事训练任务:组织带领民兵搞好战备执勤,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指导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协助处理教育系统治安突发事件。发动和组织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抓好青少年国防教育,做好国防教育中心工作。
【加强教育财务管理】2006年11月21日,成立吉州区教育财务核算中心,为教育局下属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7年1月1日中心正式运行。区教育局管辖范围内的单位,会计业务工作统一在中心运行,各单位原来账号在2006年12月31日前撤销、财务核算中心工作职责有:参与拟定各单位年度财政预算方案和财务收支计划,科学编制各单位预算,真实反映各单位财务收支状况;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按国家规定的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管好各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做好记账、审帐、报表等各环节的会计业务工作,确保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账务处理的规范性、数据反映的准确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开展资金活动和使用效益分析,为教育局和各单位提供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依法完成教育局内部审计工作;负责会计档案整理和归档工作。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2004年春季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简称"两免一补”)。从2005年春季开始,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行免杂费、免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从2007年春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杂费,秋季又全部免教科书费,上级政府按照学校学生人数,按小学每年每人300元,初中每年每人500元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表52004-2008年吉州区"两免一补”情况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2008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为32401人,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共有3977余人,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2.3%。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非常关注"留守学生",成立了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教育管理机制。2006年,出台了《吉州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方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区各学校做好"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吉州区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加大了寄宿制学校文化体育设施的投入,新建农村学校食堂、宿舍,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为“留守学生"提供良好的学生生活环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做好"留守学生”工作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聘请法制副校长,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各中小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进行专题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班级“留守学生"档案,与"留守学生”家长互留电话号码、通讯地址,落实监护人姓名、关系、住址、联系电话。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开通亲情电话,学生、教师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家长进行1一2次电话或书信联络,反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在班会、队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注重加强自立自强、正确交往等方面教育,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友爱向上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调整小学学制】从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小学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2001年秋季开始,小学全部改为六年制,一律使用六年制新教材,入学年龄放宽至6周岁。
【教师培训提高】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内设办公室、教导处、培训处、总务处在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2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100%,承担着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小学校长继续教育工作。2006年,教育局投入27万元,修缮神岗山学校闲置教学楼,扩建教师进修学校,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2000年8月以来,举办教材教法短训班3期,中师脱产进修班6期,中师函授培训班5期,骨干教师培训班1期,新教师试用期培训班3期,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3期,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2期,中小学校长安全教育培训班2期,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班3期,"三沟通”大专班2届5个班,自考助学大专班教育管理专业班1期,中文专业本科函授班1期,幼儿园(院)长培训班3期,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师资培训班5期.中学师资培训班3期。2000年7月至2001年元月,开展了全区小学教师(三字一话一画"教学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训练和考试,全区初中教师“三字一话一机"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培训,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专业课目考试,进行全区中小学继续教育证书的审核和继续教育学时卡验证工作。2006、2007年,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师德校本培训指导和考核。
表62000~2007年吉州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情况一览
【严格招生考试】2001年,合并原高招力、、中招办,成立全省第一个县级考试中心-—吉州区考试中心,负责全区中招、高招、成人高考等工作。中招工作从2000~2007年连续8年获省教育厅表彰的中招会考先进集体。1、中招考试:从2003年开始,初中毕业考试与初中升学考试二考合一。从1994年开始,实施中考体育考试并计入中考总分,至2003年结束。2004~2007年,中考体育考试实行体质健康测试,不计入中考总分。2008年又恢复中考体育考试并计入中考总分。
从2003年开始,初中历史、地理、生物纳入统考科目,到2005年,地理、生物单独组织会考不纳入中考总分。从2003年开始,实施初中物理、化学实验操作会考一直保留,但不计入中考总分。2、高中招生:从2005年开始,由各县市自主分散招生改为由市中招办集中统一招生录取。省市重点高中均衡招生,原来在城郊初中进行了试点,后因撤地改市而停止。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广泛推广,并由城郊初中推广到全部初中,比例从5%增加到20%。
区初中招生从2001年开始由手工录取的办法,改为用电脑智能录取系统录取,并从2003年开始规范初中招生有关政策、规定和操作程序,使初中招生更加公平、公正、透明。从2006年开始,在井冈山学院小教分院实施定向、定岗、定人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计划,称为师范"三定向"招生。从2003年开始,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区率先在全市实施初三在校生转入职业学校,在继续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接受职业教育,称之为初三春季分流。
表72000~2008年吉州区高等学校招生情况
【评选学科带头人】课改使得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涌现出市级学科带头人22人,市级骨干教师3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3人,区级骨干教师55人。2000年12月吉安市教育局举行了首批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区内有3位教师获得了首批学科带头人称号:吉安三中物理老师肖树声,吉安五中美术老师吴国佩,石阳小学数学老师邹梅莲。2003年1月,吉安市教育局举行了第二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区内有9位教师评选为吉安市第二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分别是吉安三中信息技术老师刘小强,吉安五中数学老师肖冉、化学老师曾宪栋、物理老师刘太泉、阳明路小学数学老师陈楠、曾永洪,语文老师黄吉晖,新村小学数学老师曾剑雯,古南一小语文老师陈玖芹。2000年12月吉州区教育局举行了首批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确定3位教师为吉州区首批学科带头人。2004年3月,评选了第二批8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005年4月,评选了第三批15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007年9月评选了第四批43名区级学科带头人。
表8吉州区第三批市级学科带头人(2005年4月)
表9吉州区第四批市级学科带头人21人(2007年9月)吉州首批市级骨干教师35人(2007年)
【职业技术教育】吉州区以“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为理念,确立了"政府统筹协调管理,部门单位积极扶持,打造公办职教品牌,促进民办健康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加强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区政府下发了《吉州区关于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的暂行办法》,对民办教育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规费、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区教育局制订了《关于明确区属公办学校教师受聘区属民办学校任教的待遇》的规定,鼓励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实行民办职业教育年审制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重点扶持较有办学实力的信息工程学校和天利无线电职业学校,增强其办学实力。2008年,全区有职业高中(职业中专)11所,其中区政府办1所、民办8所,在校生45374人;年内招收新生2043人,职普比为2.17:1。
【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972年,吉安市中专学校(吉安市第六职中)创建,1983年改为现名,1988年,被批准为首批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1994年,被批准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5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吉安市职业中专与吉安实验技工学校实行了资源整合,两校合并后,学校规模扩大,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设12个专业,以“创特色学校,办品牌专业”为指导思想,以金口和电子专业为龙头,强化内部管理,实行订单培训,与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学生学习素质的构成与培养研究》,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中级技术等级通过率98%。学生参加对口高考大专以上升学率10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2002年,日本政府无偿援助2亿日元的职业教育器材全部到位2003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芳务输出基地",2004年,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数控技术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完备。
【农民工培训基地】2003年,吉安市职业中专(吉安市第六职中)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培训基地,2005年,乂被批准为"江西省扶贫工作培训基地”和“江西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区政府专门成立了跨地区农民工培训体系工作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发展规划。建了4118平方米的培训大楼和360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依托吉安市职业中专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仅2007年,该基地完成农民工培训、扶贫工作培训和下岗职工培训共7000余人。
【吉安信息工程学校】1999年开力、,开设4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6%。至2007年,共向社会输送实用技术人才近5200人。2004年,被确定为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宣和中学2005年,被民革江西省委授予"民革全省办学综合先进单位"。2007年,学校被评为“吉安市优良办学单位”、“吉安市先进民办学校",被江西省民政厅授予“全省非企业单位诚信与自律先进单位",被民政部授予"全国非企业单位诚信与自律先进单位”。
【永叔路实验小学】2003年,由吉州区人民政府引进外资400多万元,按省一级标准规划,将原永叔路小学改建成半封闭、半寄宿的民办永叔路实验小学校园占地0.66公顷,建筑面积2853平方米,绿化面积40%以上。学校配置了电脑室、多媒体制作室、音乐室、形体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每个教室配备了电脑和51英寸背投电视,教师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电脑。建了直通因特网的校园网、校园广播网、专用餐厅、食堂、寝室等。有60米塑胶跑道和专用体育锻炼设施。2007年,有一至六年级12个教学班,共469名学生,47位教职工,其中,教师27人,后勤人员20人。教师90%达到了大专以上的学历,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校长和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40人。开设了电脑作文、课外阅读、外教口语、珠心算、形体等特色训练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特长爱好,成立了19个兴趣班,学生全员参与,每周两次,聘请专业教师指导,每学年分别举行体育节和艺术节,每月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假举行一次有特色的夏令营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五会”教育(人人会写一手好字、人人会背一篇古代经典、人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人人会演奏口琴、人人会珠心算)。办学5年来,学校集体和师生个人获区级以上奖励荣誉100多项,师生论文、作品20多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驻区大中专院校】井冈山学院小学教育师范分院,吉安师范学校井冈山学院小学教育师范分院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在吉安师范学校基础上组建而成,以培养小学(含幼儿园)师资为主,兼办非师范专业资格。学校有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大专、初中起点"3+2"五年制大专;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等四个层次;有初等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10个专业。校园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综合楼、学生公寓、画室6间、排练厅2个、实验室2个、体育场所5处;装备计算机教室3个、语音室2个、电子阅览室1个;建设并开通了校园网站。2007年秋季在校生2460人(不含联合办学在校生),教学班59个。学校突出"保证文化课,突出专业课,强化技能课"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人格健全+专业过硬+现代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原则,近5年来,共有国家级课题1个结题、1个立项并正在研究之中;省级科研课题4个立项并正在研究之中;校级课题6个正在研究之中。教师中出版专著15部,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350篇,获奖论文400余篇。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四有新人"教育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时事教育,以及"红心献给党、忠心献给人民、爱心献给老人、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同学”的"五心"教育。突出"两头教育"即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突出养成教育,狠抓学生的常规管理;积极发挥教育的合力,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创新学生德育模式,完善学生德育工作制度,逐步摸索出大专学生与中专学生分层次管理的有效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井冈山大学在吉州区办学情况
2000年8月至2003年7月在吉州区的办学情况:1、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地点:吉州区吉福路23号。2、吉安市卫生学校,办学地点:吉州区吉福路23号(与医专合署办学)。3、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地点:吉州区吉福路59号。4、吉安市工业学校,办学地点:吉州区吉福路59号(与职院合署办学)。5、井冈山师范学院成人教育部、吉安电大,办学地点:吉州区长岗北路23号。
2003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吉州区的办学情况:2003年7月成立井冈山学院,同时筹建井冈山大学;2007年8月井冈山大学正式成立。2008年办学情况如下:1、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办学地点:吉州区吉福路23号。2、井冈山大学护理学院,办学地点:吉州区吉福路23号。3、吉安市卫生学校,办学地点:吉州区吉福路59号。4、井冈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吉安电大,办学地点:吉州区长岗北路23号。
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与吉安市卫生学校合署办学。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井冈山大学医学院,2004年5月,同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为井冈山学院,同时筹建井冈山大学。2003年8月,在原医专校址上成立井冈山学院医学院和护理学院,2007年8月井冈山学院更名为井冈山大学,随同更名为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和井冈山大学护理学院。到2003年7月,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0余人。校园面积12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用房5万余平方米。教学机构有医学基础学科教学研究部、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学科教学研究部、临床医学系、护理学系、中医系、医学工程与技术系,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麻醉、高等护理、医学工程技术、口腔医学、药学、妇幼卫生8个专业。有一个附属医院,另有64所教学医院。
井冈山大学医学院2003年8月,在原医专校址上成立。学院大多数教师同时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为"双师型"教师现有教职工157人,专任教师140人,其中博士10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48人,在读硕士24人;教授14人,副教授38人,其中省级名师1人,省中青年骨干老师3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从2007年开始,医学院开始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招收留学生,有临床医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留学生252人。医学院教学科研基础厚实,现有校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一般扶持学科6个,校课程群1个(其中1门校精品课程,1门校优质课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30余项,市级科技课题2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数10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0项。有吉安市重点实验室一个(医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临床医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中医实验室和中医中药标本陈列室、解剖标本陈列室、中草药植物园,装备了生物安全柜、气相色谱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微型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供科研、教学使用的仪器设备。经专家评估,江西省卫生厅批准“同意医学院承担吉安市辖区内医疗事故争议中尸检工作”,经南昌大学批准"同意井冈山大学医学院为南昌大学研究生教学点。”
井冈山大学护理学院2003年8月,护理学院在原医专护理系的基础上成立,有专任教师46人(含临床教师).实验人员4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6人多名教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十余年,为“双师型"教师。10余名教师曾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医科大护理学院进修深造。共发表论文80余篇(核心期刊11篇);编写了多部全国教材,其中:主编2部、副主编5部、参编12部;主编省级教材2部、副主编1部、参编6部;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课题10项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吉安地区职工大学,有近20年的建院历史,是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与吉安市工业学校合署办学,2003年7月.并入井冈山学院。学院占地167亩,院舍面积50172平方米,其中教学建筑面积42566平方米;有学生2778人,教职工156人,其中专职教师115人,拥有副教授24人、讲师48人、助教40人学院专业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及应用、文秘与办公白动化、旅游管理、电算化会计、工商管理、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等10个专业,形成了以普通高职教育为主、成人教育为辅的办学体系。学院拥有各类图书81263册,拥有计算机600余台,有22个实验室、操作室,教学实验设备价值710万元、吉安市卫生学校吉安市卫生学校是1959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公办中专学校,2003年7月,学校与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同并入井冈山大学。归属井冈山大学直接管理办学,共享井冈山大学师资和设备、图书、实验等教学资源。学校占地面积83亩,校舍面积3.92万平方米,实验室有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实验室共14个,有计算机房2个,学校建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3间,有市内外实习医院36个。学校面向全省招收护理、医学检验、药剂等专业学生,学制三年,2007年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多人。
(撰稿:杨子霖)
文化
【概述】撤市设区后,原区属博物馆、文物商店、图书馆先后上划吉安市文化局管辖;文化稽查大队的半数人员上划吉安市文化稽查支队;文化市场管理事权仅限全区乡镇及区文化系统的文化经营项目。2004年,中心城区的音像市场、娱乐场所等管理权限相继由吉安市文化主管部门下放至吉州区。2008年,区文化局机关人员行政编制7名,工勤编制1名。内设办公室、社会文化股。在职在编人员13名。局下属4个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区电影公司、区人民剧院和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全系统有在职在岗工作人员44名9年来,面对新情况、新困难,吉州区以建设和谐文化为目标,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重点,继续发挥中心城区的文化优势,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力量,调动专业与业余两类文艺团体的积极性,全区文化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软实力明显提升。2004年,经国家文化部、江西省文化厅复评,吉州区保留"全省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文山街道西苑社区、北门街道北门社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
【文化设施建设】2000年9月,吉州区文化馆新楼竣工启用,馆舍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9,92平方米.投人资金460余万元,设行排练厅、音乐厅、美术厅、琴房、多功能小剧场等2003年始,区财政及共驻共建社区的各部门、单位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在全区33个社区分别建立了文化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健身场、宣传栏等公共文化基层设施文山街道西苑社区的"大家乐舞台"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大家乐舞台"。2008年新建了曲濑乡综合文化站,全区共21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共投入资金60余万元。2006年开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共有36个行政村新建了文化活动室。至2008年年底,基本形成区、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村)二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群众文化活动】从没有区属专业演出团体和剧场的实际出发,区文化部门先后组建、扶持了小白鹭艺术团、戏曲爱好者协会、庐陵钟鼓楼京剧社、下岗职工管乐团、区老年人体育协会舞蹈队等群众文化团体。开辟了文化广场、滨江公园、步行街露天舞台、社区“大家乐舞台”等群文活动大平台,在社区组建腰鼓队、秧歌队、彩扇队60多支,在农村组织龙灯队和农民乐队,这些群文骨干团队带动了全区群文活动的蓬勃开展。9年来,全区每年组织、举办群文活动60余场。重要群文活动有:一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开展群文活动,营造喜庆氛围2000年12月30日至2001年1月1日,举办了"‘中国联通杯'世纪之光合唱节",在人民广场演出4场,25支合唱队、3500人次参演。2001年6月30日至7月4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举办了"‘中国移动杯'二个代表之歌广场文艺晚会”。2004年,举办了“庆国庆广场文艺演出”;同年还举办了"庆’六一'少儿卡拉0K大赛","重阳节文艺演出。”2005年,举办了“树先锋形象,扬青春风采五四广场文艺晚会”暨"爱心捐赠活动”;9月底,举办了“’弘扬井冈精神,争当崛起先锋'国庆文艺晚会”。二是围绕重大庆典、中心工作,组织专题群文活动。2000年8月13~17日,举办了"庆祝设立地级吉安市广场文艺晚会",演出5场,节目92个,参演人数1000余人次,观众逾10万人。2002年11月8~12日,举办了“’颂歌献给十六大’广场文艺晚会”,演出5场,节目84个2003年6月30日,举办了“‘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吉安'激情广场大家唱歌咏比赛",16支代表队、近5000名演员参演。2005年9月2~3日,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歌咏晚会”,演出2场,27支合唱队参演;同年,举办广“‘家和万事兴'广场文艺演出。”2007年,组织开展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文化活动;组织了“赴深圳招商引资洽谈文艺演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宣传文艺晚会"等。2008年,精心组织了以喜迎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贺新春、迎奥运、促和谐”舞龙、腰鼓游行表演和文艺演出,举办了“和谐迎奥运”京剧演唱会,组织开展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吉州区迎奥运广场文艺晚会;承办了吉州区行政中心大楼奠基典礼、工业园二期企业开工奠基仪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暨乡镇文艺汇演;举办“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歌咏晚会,来自区委机关、区政府机关和各乡镇街道12家演出单位共1200余名干部职工同台献唱。三是举办文化艺术节。2004年6月15日至7月1日,举办了"'堆花杯'吉州区首届社区艺术节",演出6场,节目130多个,5个街道、32个社区的3000多社区居委会干部、居民参演;同年,在兴桥镇钓源村举办了"庐陵文化旅游节"。2005年8月22~24日,吉州区政府、吉安市文化局承办了"’吉州杯'第八届江西省少儿艺术节"。2006年6月30日至10月14日,举办了"吉州区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展了9项活动。2007年12月下旬,举办了"吉州区首届农民艺术节”,为期8天,开展了6项活动,参加活动的农民上千人,观众数万人。四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各社区的老年腰鼓队、秧歌队、彩扇队经常走上街头表演,京剧爱好者长年举行演唱活动。9年间,全区社区文艺演出达百余场。这些活动,有的由中共吉安市委宣传部、吉州区委、吉州区政府联合举力、,有的由吉州区委宣传部、吉州区文化局及有关单位联办或承办。五是电影市场大力拓展。发挥电影院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组织少儿电影专场,为中心城区的中、小学学生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更新电影放映设备,送电影下农村、下企业、下社区放映;适时组织大片投放市场,满足市民视映需求。
【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自2005年始,向江西省杂技团、江西省木偶剧团、吉安市采茶剧团、吉安市歌舞团购买了杂技、木偶戏、采茶小戏、音乐舞蹈等各类文艺节目,为全区5个乡镇、77个行政村送上文艺演出90多场,观众达5万人次;下乡放映电影故事片、科普片2200多场,观众达30万人次。乡镇自办各类文化活动50余场次,文化专业人员下乡辅导近500人次,有效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倡导农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
【文艺培训】区文化馆每年派出业务人员深入学校、企业、驻军部队、社区、乡镇辅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基层文化站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每年馆内举办声乐、舞蹈、美术、器乐、语言、小号、架子鼓等艺术培训班20~30期,学员600~1000人次。2004年始,区文化馆与吉安三中联合开办了高考艺术类专业培训班。区内社会力量举办的艺术培训活动方兴未艾。一大批文艺骨干、艺术新苗脱颖而出,不少学员在国家、省、市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吉州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流失、遭到毁弃,传承后继乏人。20世纪80、90年代,区文化部门做了一些抢救工作,搜集、整理了一些民间歌谣、民间器乐曲,记录了少量民间舞蹈,编印了《吉安市民间故事》两集、《吉安市革命故事集》一集、《吉安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一册。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区文化部门先后组织人力对区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曲漱乡卢家洲农历七月十三日的“吃菩萨”风俗、吉州区春节习俗、吉安薄酥饼制作工艺、胡卓人薪蛇药酒制作技艺等进行实地调查,访问乡村老人、民间技师、工艺传人、大专院校及当地专家学者等,着手资料搜集、整理工作。2007年8月,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吉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方针和原则;分别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保护中心;明确了工作重点.制定了《吉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同年8月,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吉州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公布了吉州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民间文学:古南塔的传说、白鹭洲的传说;二、民间音乐:滔滔赣江运木排;三、民间舞蹈:庐陵龙灯;四、传统食品制作技艺:薄酥饼制作工艺;五、传统医药制作技艺:胡卓仁蕲蛇药酒制作技艺。2007年8月,"吉安薄酥饼的制作工艺”、“胡卓仁薪蛇药酒的制作技艺”纳人了吉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经市申报,这两项技艺纳入了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制订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吉安薄酥饼制作工艺”保护与传承基地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此工艺保护与传承基地设立在江西吉安乔家栅食品厂一,进一步加强了对此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
【文物保护和普查】到2008年底,全区范围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古南塔、风月楼、云章阁、钟鼓楼、新编二师驻地、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卢家洲汉白玉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因果寺、钓源村古建筑群、斜塔、庐陵县学旧址、革命英雄纪念碑、周忱墓、周文襄公祠、山前红军攻打吉安指挥部、西逸亭调查旧址、文峰塔(石屋古塔);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钓源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依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明确了文物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和责任内容,每年与责任单位、责任人签订《文物安全责任状》。2006年,成立了区文物行政执法大队,开展了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了乡镇、村级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2006年6月10日,为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此后每年这一天.围绕"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主题,在区内主要街道悬挂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标语,展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图版。争取匕级文化部门的文物专项资金,做好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2000年,投资8万余元.维护周忱墓并两次维修周文襄公祠;投资23.2万元,维修古青原台2001、2004年,投资7万元,维修白鹭洲书院遗址风月楼。2005年,投资6万元,复建兴桥镇因果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2006年,投资3万元,加固卢家洲斜塔塔基。2007年,投资1万多元,维修西逸亭调查旧址。2008年,投资6万元,编制古南塔维修方案。
2001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文物调查工作对区内11个乡镇、街道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一批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有:古遗址4处,古墓葬9处,古建筑21处,古村落11个,古石刻13块,古民居320幢,古祠堂30座,古奇石3块,古水井2口,有史迹意义和代表性的近现代建筑26处,民间流散文物40余件。2003年,开展了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重点是古村落和古街区。区普查队走访村落32个,专访人员64人次,新发现并重新核实的不可移动文物27处,其中,古墓葬1处,古建筑22处,近现代有重要史迹意义及代表性建筑2处,历史文化街区2处。在普查基础上,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资源,制订了保护和维修规划。2006年,下发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通知》,在全区77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了历史文化遗存53处,其中:祠堂14栋、楹联7副,族谱18本,红军标语4条,碑刻5块,堂匾5块。2007年,开始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安全普查工作。2008年,区政府安排6万元作为全区年度文物普查专项经费。区文化部门克服专业人才缺乏等困难,借助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力量,实地展开了文物调查。调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下达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对全区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
1999年,吉安市、吉州区文物部门配合任公井地段的房地产开发,对古城西门城壕进行考古发掘,收获一批吉州窑瓷片标本;2003年,配合井冈山大学河西教工宿舍建设,对地藏庵南侧村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收集文物残片数十件;2005年,配合吉安大桥西端引桥修建,对东山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收集东山寺建筑构件22件;2006年,配合吉安宾馆新大楼兴建,对雪山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收集文物7件。
【吉州区范围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名称:古南塔
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1957年7月13日时代:三国东吴赤乌二年
类型:占建筑
地址:吉安市吉州区古南
镇街道
简介:
古南塔坐落在吉安城南隅赣江西岸河堤上,距市中心约1公里。据《吉安县志》记载,古南塔建于二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塔顶有"赤乌二年建"的石碑,砌塔用的火砖上也刻有“赤乌,,字样。相传东吴都督周瑜在巴邱(今峡江县)操练水军,曾同鲁肃来到庐陵(今吉安市)督理军务,在船上向古南塔连发3箭,均射中塔顶,部属记其武功,将箭藏于塔内。古南塔坐西面东,砖石圈砌。方围13.2,高28米,9层6面,每面基宽2.2米,塔门被河堤所堵。塔内有石级盘旋而上,达第5层后,为拱砌方砖所阻,不可至顶。塔内每层每面设窗,可拾级凭窗远眺;每层都有神龛1座,7、8两层神龛的佛像尚存。塔内第2层北墙,嵌有吉安市人民政府1956年5月公布的保护碑文,第5层南墙书有北宋欧阳青书写的"古南塔”三字。1925年10月,吉安富商康文卿捐资1500元银洋,重修古南塔。1956年5月,吉安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维修古南塔,塔外面粉抹了一层水泥,失去原有外貌。名称:卢家洲汉白玉祠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06年9月时代:清嘉庆十年
类型:古建筑
地址:吉安市吉州区曲濑
乡卢家洲村
简介:
曲濑卢家洲汉白玉祠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是江西省第一位状元卢肇后裔聚居地的宗祠。其建筑坐北朝南,2开3进,砖木结构,占地1.2亩,歇山顶,如意斗拱托起飞檐翘角门楼,斗拱间饰70幅圆形细雕图案。门额墨书“科第征贡”四个大字。建祠门、阶石料均用整块汉白玉,全国最长的一块汉白玉就在祠中。构件上的装饰雕刻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为庐陵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
名称:钟鼓楼
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00年7月25日时代:北宋类型:古建筑
地址:吉安市吉州区白鹭洲公园
简介:
钟鼓楼又称"古青原台”,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是吉安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伫立楼头,整个城廓尽收眼底,古代文人墨客,无不来此登临眺赏,作诗唱和。南宋初年,吉州太守郑作肃与尚书刘才邵曾在楼上作诗唱和,歌颂当时吉安稻菽丰稔,政通人和的景象,后人把这些唱和诗刻在柱子上。原来楼中壁间还刻有古训、名人姓名,供游人观览,今不存。
名称:云章阁、风月楼
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1987年12月28日时代:南宋类型:古建筑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吉州
区白鹭洲尾
简介:
云章阁、风月楼为白鹭洲书院遗址。南宋淳祐元年 (1241),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集本州八邑俊秀肄业其间。宝祐四年(1256)京都临安科考,吉安进士及第者40名,理宗皇帝钦点书院贡生文天祥为状元,并赐"白鹭洲书院”匾额褒扬。从此,书院名声大震,成为江西三大书院之一。书院延续办学700余年不绝,至今仍为省内外著名的教育重地,为吉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化知识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名称:西刘家巷8号毛泽
东旧居、西肖家巷7号朱德旧居
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06年12月18日时代:清
类型:近现代史迹及纪念
建筑
地址:江西省吉安市吉州
区西肖家巷7号简介:
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毗邻。
毛泽东旧居位于西刘家巷8号,清末建筑,原为省立第六中学教师余益文私宅余进修堂,后为吉安商民协会会长晏燃家的私宅。1930年1()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后,由城内地下党组织安排,毛泽东同志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驻此。
朱德旧居位于西肖家巷7号,与毛泽东旧居仅一巷之隔。清光绪元年(1875)建,始为“儒行书舍",后由刘迈如等人购为住宅。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后,朱德同志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驻此。10月7日傍晚,国民党飞机轰炸附近的肖家巷1号,为了安全,毛泽东偕总前委移驻中永叔路80号“源源”布店内,朱德偕红军总部迁入上永叔路龙阳阁老 "福星聚”旅店居住。
名称:北伐军新编二师驻
地旧址
级别: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00年7月25日时代:近代
类型:近现代史迹和纪念
建筑
地址:吉安市吉州区北门
街243号
简介:
北伐军新编二师驻地旧址是法国一位公爵的后裔捐建。历时8年建成,曾集中了一批省内信教徒到院修习,也有数名外国天主教的传教士和修女在此传经布道。受北伐战争的影响,外国传教人员纷纷返回自己的国家,省内的信徒也全部离开吉安,教堂闲置。1924年开始,成为"南北兵”屯军场所。1926年9月,叶剑英率北伐军新编第二师自广东入吉安驻扎于此。1927年5月16日,叶剑英在此"通电反蒋"。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林彪(红四军军长)率红四军军部也驻扎于此,现教堂及周围房子墙上还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文化市场管理】2000年,吉州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成立,在岗工作人员6人,2006年增至8人2006年.成立了吉州区文化局音像制品鉴定小组,无专职工作人员2001~2004年,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管理全区各乡镇为数不多的音像经营户2004年,向吉安市文化部门争得了中心城区的音像市场管理事权下放;2006年7月,又争得了中心城区娱乐场所管理事权下放。至2007年年底,中心城区由吉州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管理的音像、娱乐、艺术培训、乡镇网吧文化经营户共有80余家。健全了规章制度,制订了《文化市场管理人员执法十不准》、《文化市场稽查岗位责任制》、《文化市场追究制》等。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公布了举报电话,主动接受文化经营户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每年,通过张贴标语、制作宣传版面、散发传单等形式,开展街头宣传、咨询、教育活动2次以上;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3次以上,增强了市民的监督意识、文化经营户主的合法经营意识对农村文化市场重点培育、扶持,引导农民从事文化项目经营活动,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坚持做好区内文化市场的日常稽查管理;每年还开展3~4次集中专项整治活动,主要是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对娱乐场所、音像、出版市场、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特别是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三室一厅"进行重点监管2006年8月,开展了"反盗版百日行动”,组织了4次集中行动,70多次日常监管,出动检查人员325人次,出动检杳车辆154乍次。集中行动前,经营业主主动上缴的盗版音像制品5210张;行动中收缴的非法出版物4150册,盗版音像制品4130片;取缔、停业整顿经营盗版音像制品场所45家,立案查处12家,其中,吊销《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5家,处罚1万元以上盗版音像制品业主4家,移送市新闻出版局查处的盗版书刊经营户3家2007年,又开展了“反盗版天天行动",收缴盗版音像制品3150张。通过这些集中整治,全区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市场正版占有率明显上升:2008年,紧紧围绕文化市场管理各项目标任务,先后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北京奥运会前3()天出版物集中清查、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打击非法书报刊等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千余人次,出动车辆160车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926家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47起。通过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活动,进一步解决广文化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经营项目,"小、滥、散"的状况得到改变,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健康的文化环境:每年的4月26日,配合文化部在金国开展的违法音像制品统一销毁行动,区文化稽查大队将收缴的1万多张非法物品公开销毁,净化文化巾场全区文化市场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和重大违规违法行为。
【文化产业开发】区文化部门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导非民营资本进入区内城乡文化产业领域通过开展以文补文、文化招商等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制订全区文化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积极引导文化产业经营活动,文化产业税收返还列人区财政预算二是开展文化招商活动,增强文化活力。把有潜力的文化项目进行包装,推介出去,激活文化市场。吸引外商投资"诺亚方舟"水上娱乐项目、"金色时代”大剧场、"好世界"娱乐城、“天地人和”娱乐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扩大了文化产业总量,培植了税源,繁荣了文化市场.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三是文化馆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开设高中艺术特长班、下岗职工管乐团低偿服务等方式打造文化馆的文化品牌,增加其收入。在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中,与商家、企业强强联介,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解决广文化活动所需经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承办第八届江西省少儿艺术节】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主力、,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吉安市文化局承办的"’吉州杯'第八届江西省少儿艺术节"于2005年8月22~24日在吉州区举行。江西省少儿艺术节3年举办一次。本届艺术节有3场少儿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节目展演和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展览。来自全省11市及省直、吉州区的13支代表队、1700多名少年儿童、271个节目(作品)参加了演(展)出。新创作的文艺节目占节目总量的90%,是近3年来全省优秀少儿文艺作品的又一次集中展示。区文化局、教育局组织力量创作、排练了30分钟、9个文艺节目参演,还选送了一批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展。以吉安民间灯彩《鲤鱼灯》为素材改编的少儿舞蹈《鱼灯丫丫》等获创作一等奖,参演参展节目、作品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8个。吉州区文化局荣获组织奖。
【百姓文化广场活动】2003年春季始,吉州区几位业余文艺爱好者晚间自发地在城区中心广场北路凉亭中聚集,你拉琴、他唱歌,自娱自乐。退休职工、业余文艺爱好者杨江豫热心地将自己家里的音响搬来无偿服务,并自然成为组织者。半年多的不间断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前来唱歌、听歌,演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区文化部门注意到这一群众文化现象,2004年,决定将这一百姓文化广场活动纳入工作范围,由区文化馆负责重点扶持,派业务人员指导、参与活动。经与有关方面协调,活动地点由广场北路凉亭迁至人民广场西边的文化广场,将该项活动定名为"百姓文化广场”。争取到中共吉州区委组织部、凯震商城赞助资金9000元,购买了专用音响,区文化馆无偿提供活动用电、活动器具存放仓库,文化馆业务人员、部分下岗职工管乐团的乐手组成20余人的乐队,为演出节目义务伴奏。自2004年始,每周的星期五、六晚上8:00至10:00左右为活动时间,基本演出队伍由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六、七十人,另有即兴登台演唱的本地业余文艺爱好者及外地游客。每晚观众达千人以上,形成了吉州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现象和吉州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少市民高兴地说:"百姓文化广场是我们的梦想剧场。"
【图书馆】原吉安市图书馆新馆坐落在广场北路东端,1992年5月开馆,馆舍面积3900平方米。2001年9月,由区文化局管辖的图书馆上划吉安市文化局管辖。2000~2006年,设报刊阅览室、图书外借室、少儿阅览室、参考咨询室、报刊资料室、古籍室、样本书库、展览厅。2004年增设电子阅览室。2007年9月,按吉安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吉安市行政、文体中心迁往城南,图书馆拆除,暂时迁入阳明东路2号市文化大楼二楼,设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每周开放6天,节假日正常开放,工作人员实行轮休制。每年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至2008年,市图书馆在职干部、职工21人,其中,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8人,助理馆员3人。至2008年,全馆藏书量达25万册。其中:古籍15086册。每年订阅报刊400余种,其中报纸100种、刊物300种。每年购书经费平均10万余元。2000年12月,全国扶贫委员会向井冈山老区赠送图书3807册,由图书馆收藏。每年5月底至6月初,举办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内容有:展出介绍图书馆内部设置及开展活动的宣传版面,现场咨询,现场办理阅览证、借书证,有奖猜谜活动,发送《知识信息》小报等。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均开展少儿系列活动:讲故事、才艺表演、有奖猜谜、母子游戏等,很受家长和小读者欢迎。每年春节前夕,参加吉安市文化部门举办的文化下乡活动,图书馆的活动项目主要有:送科技书籍给乡镇文化站,现场书刊阅读,发送《知识信息》小报,为农民书写春联,有奖猜谜等。2000年,市图书馆获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授予的"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称号。
【博物馆】2000年9月,吉安博物馆(含所属吉安文物商店)上划吉安市文化局管辖。1993年11月,吉安博物馆馆址迁至吉州区西刘家巷8号毛泽东旧居、西肖家巷7号朱德旧居内。2004年,在两幢旧居旁兴建办公室,占地面积51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原馆址中永叔路80号系民国初年建筑,已成危房,经报批停用。1999年10月,因市政建设需要,予以拆除。至2008年年底,全馆有在职干部、职工31人,其中,副研究馆员5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1人,持有其他专业证书的4人。每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2006年6月10日开始的"文化遗产日",运用宣传图版、宣传单、街头咨询等形式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9年间,由市博物馆主办的展览有:《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旧居内)、《朱德生平展》、《共和国将军展》(朱德旧居内)、《白鹭洲书院历史陈列》、《吉安理学人物简介》(白鹭洲书院遗址内)、《吉安古城展》(钟鼓楼内),每年接待观众约6万人次。配合各地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收集文物。坚持征集、收购民间流散文物,充实馆藏,至2008年年底,馆藏文物达31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00多件。2005年春节,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古陶瓷系列展,吉安市博物馆主办了首展——《吉州窑》,展期22天。2007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主办了《吉州窑出土珍贵文物展》。
(文学艺术创作成果见前文“文联篇")
(撰稿:罗萌瑞)
广播电视
【概述】吉州区广播电视局为区政府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直属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稽查大队,下辖吉州区新闻中心和《吉州通讯》编辑部两个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2001年3月,原吉安市(县级)人民广播电台整体上划至吉安市人民广播电台。原吉安市(县级)有线电视台新闻部人员留吉州区广播电视局,并保留摄、录、编设备,继续办好《吉州新闻》电视节目,其余人员及财产全部上划至江西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吉安分公司;吉州区广播电视局所辖6个乡镇广播站的人、财、物及事权同时上划吉安市广播电视局直管。2008年,全局干部职工27人,退休人员2人。9年来,吉州区广播电视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在抓好本区新闻宣传的同时,积极做好外宣工作,努力上稿,为全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电视新闻宣传】2001年3月吉州新闻中心成立,有采、编、播人员10人,节目播出时间经过多次调整,2008年12月始为每周一、三、五晚8点50分在吉安电视台二套节目中首播《吉州新闻》电视节目,每次15分钟左右,每周二、四、六晚8点50分重播。吉州新闻中心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对全区性的重要会议、重点工程、重大举措,进行全面深人的报道。推出“先锋颂”、“建设和谐平安吉州”、“来自重点工程的报道"、"大南地北吉州人"等栏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配合全区各项中心工作,制作了系列专题片,如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中制作《春潮》、回顾吉州撤市设区4年来各项事业辉煌成就制作《风卷红旗过大关》、为推广吉州旅游制作《钓源古村》等30多部专题片。以反映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毛德生和他的水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单条播出近3分钟;“吉州区两村官获终身成就奖"获得全省广播电视评比二等奖。电视外宣工作连续多年在全市广电系统中名列前三名。
【《吉州通讯》编辑】2001年3月《吉州通讯》编辑部成立,有编辑记者3人。成立之初,每周出刊1期;面向全区发行。2004~2005年,每周二、周五出刊2期,在《吉安晚报》三版刊出吉州新闻;2006年以后每周2期,在《井冈山报》3版刊出吉州新闻。《吉州通讯》编辑部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办报方向,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全面深入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周密策划,适时开展一系列宣传战役,先后开辟了"众志成城,抗冻救灾"、"保平安,促和谐”、"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等上百个栏目。2007年9月24日,在《江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吉州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每年在《江西日报》上稿30余篇。唱响了发展主旋律,发挥了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可读性、影响力和宣传效果显著,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村村通工程】2001年以来,吉州区广播电视局协助吉安市广播电视局和市网络公司,新发展有线电视入户1.2万余户,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入户0.15万户,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了全区所有行政村。
【广播电视稽查】撤市设区之初,由于广电部门职能不全,当时的广播电视稽查大队也随之取消。2008年6月,恢复成立广播电视稽查大队,制定了全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工作方案,加强了安全播出管理,对城区的楼宇电视、车载电视、户外显示屏等业主签订了《安全播出责任状》,对非法销售安装地面卫星电视接收器等行为进行了查处。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9年来,区广电局通过财政拨款和多方筹资,添置了2套电视非线编辑机和5台摄相机,2台照相机,1辆新闻采访车,另外每个办公室还配置了1台电脑(总数为12台),这些硬件设施的添置为局里的新闻事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撰稿:吴德武)
卫生
【概述】吉州区卫生局内设办公室、医政科、妇幼保健科、爱卫力、、红十字会办,定行政编制9名,事业编制、工勤编制各1名。下属区新型农业合作医疗管理局、区疾病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理所、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吉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白塘、长塘、樟山、禾埠、曲濑、兴桥6个乡镇卫生院,共11个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568人(高级技术职称51人,中级技术职称269人,初级技术职称248人)。2002年7月,原吉安市药品检验监督管理所撤销,吉安市结核病防治所和吉安市人民中医院分别于2001年4月和2003年3月上划市管。2007年7月,在撤销区防疫站的基础上分别组建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监所;2007年11月,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成立,区农医局、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所均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3年3月,吉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由香港国际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购,转为民营医院。
吉州区始终把发展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民心工程来抓,夯实基础促发展,深化改革创特色,先后出台了《吉州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吉州区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办法》、《吉州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吉州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吉州区非典防治工作预案》、《吉州区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吉州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吉州区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规划方案》、《吉州区2007-2008年度农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计划》、《吉州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方案》、《吉州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同时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全区卫生事业各项工作发生显著变化:2001年5月,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6月.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努力争取,兴桥、樟山、曲濑、长塘四个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楼列为2007年国债项目,2008年9月,4个乡镇卫生院总面积3231.36平方米的业务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引进进口螺旋CT,全自动生化仪,彩超、CR摄片机、电子胃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各乡镇卫生院更新添置了一批B超、生化仪、X光机、心电图机、胃镜、牙科综合治疗设备、心电监护仪等新型设备。各医疗单位在病房配备空调、热水器、彩电,给患者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2005年开展"农民满意村卫生室"创建活动以来,经市卫生局评定,全区共有43所村卫生室获得市级"农民满意村卫生室"称号;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了"两个97%以上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全区100%的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区97%的城市居民;每年均超额完成市卫生局下达的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任务数;积极开展防艾宣传教育工作,2007年,发放防艾宣传资料8300余份,HIV高危人群的防艾知晓率提高到85%以上;每年举办全区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班,并组织社区卫技人员参加省卫生厅的适宜卫生技术培训,9年来全区共选派100余名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通过进修培训,全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医学科研成绩硕果累累,有2项科研项目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市科技成果奖,并有近30个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吉州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把此项制度打造成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吉州区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2007年11月26日开始宣传发动,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让农民群众清楚筹资标准、补偿范围、补偿程序等。对合作医疗资金设立专项基金专户,实行封闭运行模式、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双印鉴"管理,区财政局和区卫生局联合设立基金专户,切实管好农民的"保命钱"、到2008年12月底,全区有10.24万人自愿加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63%,乡镇村覆盖面100%, 完成了2008年参合农民达10.13万人的预定口标。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开始接诊参合病人,3月份起运行补偿报销工作,并开始即医即报。到2008年10月31日,全区共有8897人次享受到不同数额的补偿,补偿总额326.24万元,总受益面8.72%,补偿金额超过3000元的107人次,超过5000元的31人次,超过1万元的15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区内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等困难,密切了党和政府同农民的关系,真正实现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目标。
【“农民满意村卫生室”创建】2005年,制定《吉州区农民满意村卫生室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始全面启动"农民满意村卫生室”创建工作,全区大多数村卫生室做到诊察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值班室"五室分开”,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有不少村卫生室安装了铝合金玻璃窗,墙面刷仿瓷涂料,设有固定的健康宣传栏、配置了彩电、冰箱等设施。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区的村卫生室预防保健能力明显增强,诊疗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至2008年底,经市卫生局组织评定,全区共43个村卫生室被评为市级"农民满意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发展】2001年,开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至2008年底,全区共设置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实现了"两个97%的目标"。经考核评定,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达到一星级标准以上,2005年,获"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1家;2006年,获“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1家;2007年,获"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1家,“江西省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家;2008年,获“二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家,其中有6家机构已由市卫生局上报省卫生厅,准备迎接省级专家组对三星级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评定。共组织130余名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参加省卫生厅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和社区卫生适宜技术培训班,社区卫生人员素质得到提高。2007年,开始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共发放服务券11.78万张,接受免费服务5.36万人次,受到社区居民的赞誉。同年,区卫生局被市卫生局授予"社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招聘选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2006、2007、2008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6名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选调5名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匚作,接收4名医学院校选拔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充实了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卫生人才队伍。
【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文件,坚持医疗机构设置原则,按照医疗机构准入"四要素",把好医疗机构选址、人员、设备、技术准入关。卫生监督部门依法对新审批、校验、换证的医疗机构出具卫生监督审查报告。按照省卫生厅关于统一使用《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要求,对全区222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信息录入,并建立了档案。
【卫生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准入】依照有关法规和文件,对全区463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医生进行注册,发放医师执业证书。对全区316名护士进行了首次注册和再次注册。全区2所二级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都取得了法定的执业资格,持证上岗率达100%。
【医疗服务市场监管】每年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对全区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依法查处,特别是对无证行医的行为,坚决依法取缔。9年来,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达100余起,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了相应处罚,查处无证行医机构40多家,净化了全区医疗服务市场,规范了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继续医学教育】制订《吉州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区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标准》、《吉州区2004-2010年乡村医生培训规划》,建立了培训基地.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卫技人员培训班,参训率100%,培训合格率100%。为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全区共派出100余名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强中医卫生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城市和农村基层中医人员应用中医药技术的水平,成立了中医药技术人才培训领导小组,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刻录了《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50项》、VCD光盘6套,发放到6个乡镇卫生院,指派具有一定中医临床经验的医生就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辅导讲座,参训人员达300余人次,通过培训.大部分乡村医生能掌握1~2项中医技能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运用简便廉价的中医适宜技术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全区卫生系统开展了"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群众满意医务工作者”的专题活动,每年举办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所有医务人员对照卫生行风"六个不准”、"六个必须"、"六个继续”和卫生部行风八项纪律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对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推出了多项便民措施,受到了广大群众好评。制定了《关于规范全区医疗机构采购工作的意见》和《吉州区卫生局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狠抓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有效地遏制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卫生监督】 对辖区内6363户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对5180户经营户核发了卫生许可证;对从业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培训率达100%;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达25846人次,占从业人员的95%;对其中464名职业禁忌人员进行调离,调离率达100%。同时对寸违反《食品卫生法》的经营户罚款近2万元,销毁不合格食品近1000公斤;联合相关部门对城区内各饮食摊点进行了综合整改,依法取缔了47户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饮食摊点,对420余户下达了整改意见。在重大活动及节假日期间积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12次,查处违法生产经营单位129户。2006年,对区内32所中小学的食堂卫生安全进行了专项检查指导,责令整改学校5所;2007年.对学校、托幼机构44个食堂进行了监督,对食堂实施量化数10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10所。同时,对辖区内中小学食堂工作人员,托幼机构老师、阿姨、厨师进行多次预防性健康检查。9年来,全区未发生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和群发性食物中毒事件,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疾病预防控制】9年来,令区未发现甲类传染病,无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乙脑等疾病发生。历年报告乙类传染病分别为:2000年214例,2001年234例,2002年247例,2003年483例。2004年开始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并坚持每月督导工作,要求各医疗机构不得隐报、瞒报、漏报,2004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608例,2005年924例,2006年830例,2007年643例,2008年781例。加强对霍乱、流感、流脑、甲肝、狂犬病、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形成了全区重点传染病监测网络,传染病的监测工作由过去的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全区未出现传染病疫情AFD病例监测工作常抓不懈,每年均完成AFD病例搜索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区所有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业务考核,通过了江西省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0%的达标考核验收。
【艾滋病疫情监测与防控】2003年,成立了吉州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控制机制。2005年,组织娱乐场所相关人员学习培训防治艾滋病知识2次,共培训170余人次。2006年,管理艾滋病病人2例,治疗2例,VCT770人次,张贴海报64个场所,完成率145.45%,宣传材料发放64个场所,完成率100%,外展覆盖场所和人员分别为64个、1596人,完成率分别为145.45%和100%;开展同伴教育人员64人,接受检测400人,安全套发放场所64个,公安监管场所监测557人,未发现HIV感染者,娱乐场所全国综合监测360人,未发现 HIV感染者;2007年,“中英艾滋病防治2006-2010”项目落户吉州区后,各项工作按项目计划开展,开展了防艾宣传教育工作,发放防艾宣传资料8300余份,提高全区群众防艾知晓率,HIV高危人群的防艾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5%以上。
【抗击"非典”]2003年,在"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工作中,制定了《吉州区"非典”防治工作预案》,及时成立了“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理组,疫情流调组,留置组、预防排查消毒组、疫情报告组、诊疗组、后勤保障组和宣传报道组。防"非典"期间,全区医务人员深入到乡(镇)街道、社区、车站进行体检排查,共排查1.45万余人次,接诊发热患者4300多人次,留观病人30余例;储备物资32万余元,并指导全区公共卫生场所、中小学校等进行消毒工作,组织防疫人员分赴广场、农贸市场、住宅小区、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沿街电话亭进行义务消毒。广泛开展预防“非典”知识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普及防"非典”科普知识,印制散发宣传单2万余张,宣传手册1万余册,使全区人民群众了解“非典”防治知识,消除了群众的恐惧心理。5月2日,江西省第一例输入性"非典”临床病例吉安县人在吉安县人民医院确诊,晚上11时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流调组人员赶赴西苑旅馆,对与患者有接触的人员进行逐个认真仔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写出流调结果,提出控制处理意见和措施,报告区防"非典”领导部门,先后对江西省首例输入性“非典"患者曾留宿的西苑宾馆和长塘镇有过与"非典”患者密切接触者居住的2个自然村进行封锁、消毒,对人员进行隔离留观流调。由于全区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监测和防治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对疑似病人及与"非典”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采取了果断措施,处理及时有效,为确保吉州一方平安和阻断"非典型性肺炎” 疫情传播作出了贡献。
【红十字会工作】吉州区红十字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救灾救助等工作。2005年,江西省九江县和瑞昌市发生5.7级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吉州区红十字会立即向区属基层红十字会发出紧急通知,开展募捐活动,共募捐人民币22381元,通过市红十字会寄往九江灾区,被吉安市红十字会授予"九江地震援助工作最佳组织奖”。2007年,为配合红十字总会和武警总医院联合开展“江西革命老区特别行动"救助治疗(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减免手术费用),区红十字会积极收集患儿病情资料,整理上报,并将符合条件的两个患儿动员到北京武警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术后情况良好。2008年,吉州区遭受重大雨雪冰冻灾害,区红十字会迅速行动,将灾情立即报告上级红十字会,积极争取上级援助,援助大米20吨,棉被100床,棉衣50件,总价值69750元,并及时将救灾物质发放到灾民手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为援助四川地震灾区,区红十字会立即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关于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募捐呼吁书”,积极组织募捐活动,共募捐人民币321255元,送往灾区。区红十字会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每年 "5·8”世界红十字日期间,都开展免费医疗、健康咨询,无偿献血等活动。
(撰稿:罗智兴)
体育
【概述】2004年8月,吉州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吉州区体育局,内设办公室、业务股,有干部职工12人。下辖吉州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体育场管理中心。体校设有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4个课目,共有教练员14人,工勤人员1人,其中高级教练员3人,中级教练员7人,初级教练员4人,体校学生200人。场管中心有干部职工4人。
【群众体育】吉州区体育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使全民健身与北京奥运相映生辉,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成立了区全民健身活动组委会,每年都贴紧形势、贴紧群众、贴近工作、贴近节日,精心策划、主动操作,积极争取举力、、承力、、联办、协办各级各类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10次左右。各乡镇、街道举办乡(镇)农民健身运动会和街道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其中习溪桥街道办事处和北门街道钟鼓楼社区每两年举办一届街道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33个社区居委会和吉州区老年体协每年举办体育健身比赛,各部门单位也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比赛,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促进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10万余人,群众体质得到普遍提高体育局多年来评为全省、全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至2008年,全区有全国先进体育社区2个,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个,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先进单位12个;培训发展社会等级体育指导员52人;组织参加省、市级群众体育比赛40多项次;承办省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0次。组织开展国民体质测试5000余人次2008年,郭丰理、刘育瑞参加北京奥运会井冈山站火炬传递活动。
【竞技体育】紧紧围绕备战省运会、市运会这一主题,扎实开展业余训练,锻炼队伍2002年,参加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获16枚金牌,总分458分,荣获全省县(市、区)总分排名一等奖,金牌排名二等奖;2006年,参加全省第卜二届运动会,获金牌5枚,总分508,65分。2001年,参加全市第一届运动会,获金牌115枚,团体总分2604分,分获金牌和团体总两项第一名;2005年,参加全市第二届运动会.获金牌69.5枚,团体总分14285分,分获金牌总数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二名。9年来,参加全省少儿系列比赛,达优秀的154人次,达良好的105人次,获金牌100余枚参加全市少儿系列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8次,第二名5次,第三名3次2007年和2008年,参加全省县级田径比赛,分获团体总分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承办全国比赛1次,全省比赛7次全区达一级运动员等级标准的20余人次,二级运动员60余人次,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00余人
【学校体育】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每年举办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各校按规定开没体育课和配备体育教师,配置体育器材,组织开展实施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在85%以上成立了体教结合领导小组,教育和体育工作密切配介,为培养发现优秀体育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2008年,参加全市第五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体育设施建设】根据2003年第五次个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小,全区标准体育场地217个,其中篮球场85个、羽毛球场4个、游泳池2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门球场35个、小运动场35个;非标准体育场187个,其中乒乓球房30个.健身路径42条;体育场地面积11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0.65平方米。2004年以后,体育场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区、镇、村三级全民健身工程得到改善,新增农民健身工程6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为群众健身提供了场保障。
【体育产业】体育产业以体育竞赛、体育器械、体育场馆经营、体育服务为主,全区从事体育产业人员1000余人,涉及体育项目有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户外运动、轮滑、健身舞蹈、跆拳道、棋牌类等10多项。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健身城、球馆相继出现,社会和单位、个人涉及体育市场,开设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拓宽了体育投人渠道,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每年体育经营收入500万元左右。各级公共体育场馆在保证教学、训练、竞赛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向社会开放,开展各种经营,为群众参加体行活动提供行偿服务,体育产业已具雏形,呈良好发展势头,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古州区电脑体育彩票工作一直以市体育局为主,本区彩票收益不多,2000年,即开型体育彩票发行25万,收益2.9万元。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004年7月份,吉州区体育场进行全面改造,新建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天然草坪足球场(约7500平方米)、塑胶篮球场、塑胶网球场、水泥篮球场;改建了羽毛球馆、游泳馆,总投资700万元,其中财政500万元、民资200万元,2005年7月竣工,8月投入使用9月成立了体育场管理中心,编制6人,对场馆进行管理维护和经营服务。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命名区体育场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并奖励50万元。每天在中心活动人数达1000余人次,每年组织体育竞赛活动30余次,实现创收数万元。
【老年体育】1984年,吉州区老年体协成立。有干部职工3人,兼职主席、副主席4人。基层、老年体协、专协,社区、行政村老体分会、各辅导站282个,会员11560人。区老年活动中心1所,有棋牌室、球类房、书报室、门球场等,开展活动项目主要有门球、太极拳、健身操舞、棋牌、钓鱼、乒乓球、秧歌等10余项。成立了乒乓球、舞蹈、拳剑、门球、棋牌、书画协会。区老年体协做到月月有比赛,日日有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体育比赛10余次,参加活动人数万人,经常参加文体表演活动;培训体育骨干200余人次。体育活动经费有保障,区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老年体育活动和社会各界赞助老年体育经费共30余万元。组织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获冠军50余次,参加吉安市第二届老年运动会获金牌和奖牌数第一名。区老年体协先后被评为江西省老年体育工作、百万老年人健步行先进单位,江西省群众体育优秀赛区;区拳剑协会获“江西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太极拳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广场社区辅导站获 "全国健身优秀站点”称号。
表92000~2008年吉州区承办的全国、全省、全市比赛
表10
2000~2008年吉州区部分群众体育竞赛
表11
2000~2008年吉州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一览地方志
【概述】吉州区地方志办公室为区人民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主管全区地方志、年鉴编修及用志用鉴等工作。2008年,在编人员8名。办公室内设秘书股、编辑室。
区地方志办的工作职能是:适时编纂、出版方志、年鉴,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地情咨询及资料,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实现方志、年鉴的资治、存史、教化价值。
【编纂《吉安市志》(1990~2000)】遵照江西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统一规划,《吉安市志》(1990~2000)的编纂工作于1999年4月启动。1999年4月9日,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下发吉市字[1999]22号文,调整吉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4月29日,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下发吉市字[1999]28号文,批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制订的《〈吉安市志〉续篇编纂方案》。6~7月,方志办举办多期撰稿人员培训班,共培训108人。12月,形成《〈吉安市志〉续篇编纂纲目》。
《吉安市志》续篇编纂采取"两级联动,一步到位"的方法,即:市志编辑部下达篇目,各专志办据此收集资料、编写初稿。市志编辑部进行总纂。
2000年1~5月,市志办修志工作人员深入全市100多个承编专志或提供基础资料的部门、单位,了解撰稿进度,评审验收专志初稿。11月底,基本完成续志总纂任务。12月8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组成人员会议,对《吉安市志》续篇进行评审。12月中旬,将《吉安市志》续篇(送审稿)分别呈送吉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审查。送审稿修改后,12月20日,区地方志办公室向区人民政府呈送《关于要求批准出版〈吉安市志〉续篇的报告》。经批准,《吉安市志》(1990~2000)于2001年12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提前3年完成任务。该志主编刘春生.副主编刘海宝、欧阳轩。设概述、大事记、附录和34章,计135万字。为江西省第二轮修志首部出版的续志。
【指导编纂专业志、部门志和史稿】1999年7月,市教育局启动编辑《吉安市教育志》(1900~2000)。2000年9月内部出版。该志编委会主任委员欧阳世珠,副主任委员吴文昌、刘最清;主编刘最清,副主编杨章楠。设概述、大事记和12章,23万字。
1999年6月,吉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编纂《吉安市吉州区工商行政管理志》(1990~2003年)。2000年6月编成《吉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志》(1990~2000)基础资料汇编。2004年12月,《吉安市吉州区工商行政管理志》(1990~2003)完稿并内部出版。该志编委会主任委员许世禄,副主任委员盛苏群、刘洪泉、袁志峰、赵琼、刘德仁;主编许世禄,副主编盛苏群、刘春生。设总述、大事记、附录和7章,计20万字。
1999年8月,吉安市财政局开始编纂《吉安市财政志》(1993~2000)。2000年10月完成评审稿。11月获准内部出版。该志主编肖仕文,主笔敖仁辉。设概述、大事记、附录和5章,计18万字。
1995年,《吉安赋税史稿》开始编纂。三易纲目,五改其稿,于2005年底完成。2007年6月出版。主编罗文青,撰稿敖仁辉。设两编、10章,计12万字。
【完成《江西年鉴·吉州区》组稿】2002年,《江西年鉴》开始逐年编纂。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区地方志办公室以体现全区工作重点和特色为原则确定条目并组稿。2002-2008年,先后报录以下条目:联创光电吉安分公司成立,国家科技部植物组织培养中心落户吉州区,市容市貌整治效果显著,全球最大的无绳电话生产销售企业友利电公司落户吉州,日本政府援助吉州区教育教学器材项目顺利实施,江西省光电线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吉州区成立,创建省级卫生城,曲濑农民进城卖景点,海关出口备案金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习溪桥街道社区建设蓬勃发展,吉州区社区服务中心竣工,吉州区被复评为全国、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两个超亿元工业项目落户吉州,举办"吉州杯"第八届全省少儿艺术节,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农村公路建设效果显著,江西比力奇车业有限公司在吉州区投产,民生工程惠万家,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再造一个新城区—城北区,企业科技创新增效益等。2003年上一个彩版。
【用志工作】区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利用地情资源汇集优势,为多方提供服务:对外宣传吉州新形象,促进招商引资;推介旅游景点,促进旅游业发展;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扩充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区域经济介作,协助政府为民众排扰解难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间接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2001年,编印文图并茂的画册《吉州投资指南》。2002~2008年,为省、市、区编写、编绘土地资源规划、渔业资源规划、防汛防灾规划、旅游资源规划、吉州区行政区划图提供地情资料。2003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古镇游》发表《曲濑明清古村落》、《庐陵龙灯大观》、《庐陵一脉香·钓源》等旅游摄影、散文作品。同年10月,整合《吉安市志》有关名胜古迹资料,结合调研,形成区二届政协会议第1号提案《挖掘庐陵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引起决策层高度重视。2006年,参与多媒体制作《今日吉州投资兴业的沃土》。2008年,为市重点工程—-城市展示馆历史沿革和现代建设成就展示厅策展,以准确的史料,精美的画面向外宣传推介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能巨大的吉安市。同年,井冈山大道二期改造工程途经禾埠乡王家村,工程承包者和农民为被占用后河故道土地权属发生争议,影响工程进行。方志办为区政府法制办提供咨询服务,提示查证土改时原始地籍资料,明确了土地的权属,农民得到了补偿,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撰稿:刘春生)
档案管理
【概述】吉州区档案局(馆)为区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内设秘书股、业务股、管理股。2008年11月25日前,区档案局下属区档案馆,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3年3月从阳明东路7号迁入交通路1号吉安市计生培训中心餐厅办公,总建筑面积223.6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91.8平方米。2004年10月18日,成立“吉州区现行文件资料利用服务中心”,与区档案馆合署办公。2008年11月25日,实行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8年,在职职工16人。9年来,区档案局围绕全区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档案法制宣传,依法管理档案事业,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加强指导,强化档案基础工作。2006年,荣获市档案局授予的"'十五'期间县(市、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优秀单位”称号;2007年,荣获市档案局授予的“档案工作考评优秀单位”称号。
【宣传《档案法》】制订并实施《吉州区档案局档案普法宣传教育规划》,大力宣传档案法规条例。在城区主要街道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在政府网站、报刊、电视、广播电台刊登和播出宣传稿件和有关档案知识。组织各级档案员参加省、市、区档案部门举办的档案法律、法规及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强化依法治档。
【馆藏档案开发利用】区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新中国成立前档案1403卷,新中国成立后档案24409卷,6494件,资料5888册。全部档案均按国家、省、市档案法规分类编目、系统整理,分为旧政权、现政权、乡街政权、基层企事业单位4类。不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9年间共拍摄、征集特色照片148张,接收重要档案3546卷,6494件,印章档案362枚,抢救档案714卷,鉴定销毁档案459卷。努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开放档案8925卷,接待查档利用者3103人次,调阅档案资料4529卷次,出具证明5847份,编写档案利用效果典型事例65例,其中,《台湾学子利用档案,钟情庐陵文化》荣获2003年度江西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优秀成果三等奖。
【档案业务监督指导】依法做好区属有关单位档案业务的监督指导工作;随着情况变化,拓展服务领域,做好新型经济领域、民营企业、林权、乡(镇)村、街道、社区、社会保障、民生等档案工作。2001年,对上划的区土管局、博物馆等26个单位档案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撰写了《关于区划调整事权变动单位档案情况的调查和处理意见的报告》。2003、2004年先后深人吉.安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粮油食品厂、江西电线电缆总厂、江西堆花酒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国有企业及长岗岭、下文山路、习溪桥、书街等社区居委会开展档案工作调研;及时了解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撤并过程中档案工作情况,对防止国家档案的损毁与流失及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调研基础上,还总结了社区档案工作创新经验上报市档案局。派员指导并协助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财政局、区法院等单位整理档案14000多卷、17900余件,确保了档案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档案登记】2007年3月,成立了档案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在白塘街道办事处、区财政局进行档案登记工作试点;后乂派出两个工作组,对全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100多个单位的档案登记工作进行指导,同年9月底,档案登记工作全面完成。登记比例达9.4%。此后,档案登记工作将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07年年底,全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有档案专、兼职人员169人,档案室总建筑面积1885.45平方米,纸质档案共144530卷,96962件,声像档案中,录音录像带404盘,照片2172张,电子档案(磁带\磁盘\光盘)681盘(张),资料34368册。
【档案信息化建设】区档案馆建立了机读目录数据库,筹建了局域网,住服务器及联网计算机中安装了国家档案局推荐使用的珠海泰坦档案管理网络版软件,对馆藏重要档案进行著录编目。截至2008年年底,已输入案卷级目录2297条、文件级目录7432条。区档案局在开展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经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级认定评估的单位全部建立了局域网。
(撰稿:肖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