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州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069
颗粒名称: 专记
分类号: K295.6
页数: 25
页码: 49-73
摘要: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000年以来,占州区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以深化“二级联创"、“二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二项创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吉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吉州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记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000年以来,占州区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以深化“二级联创"、“二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二项创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吉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特点,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为重点,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各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在农村,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农村科普致富"十百千”示范工程、“二培两带"(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小康示范村共建、富民产业对接链接工程、农村“四合一”(打造一个先进班子、培养一个富民产业、创建一个文明社区、建设一项民心工程)党建示范点创建等活动为抓手,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部门单位包村工作制度,并将其工作组驻村帮扶情况、包村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构建城乡统筹的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工作格局。推行"党支部+产业协会”模式,在兴桥肉奶牛、樟山松籽、禾埠生猪等协会上建立了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协会发展壮大。2007年,在兴桥镇秀江村进行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改革试点,将村党支部改建为村党总支,并将党支部建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产业协会上。2008年,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选拔优秀村干部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并做好了首批6名大学生村官的跟踪管理和培养工作。切实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到2008年,全区92%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在社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和《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试行)》,以及社区建设工作方案、街道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所有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街道党工委在落实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负总责,有效解决了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互不往来、工作难以协调、资源难以共享、党员作用难以发挥等突出问题。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联合转发了区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两个文件(赣组字[2001]96号)。建立健全"五三三"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体系(以组织体系网络化、工作内容制度化、共建机制协调化、活动阵地功能化、社区发展和谐化“五化”为总体目标,以强化核心、服务中心、凝聚民心“三心"为工作重点,以开展社区集中共建、党员义工服务、在职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三项活动”为主要载体),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健全社区党组织网络,在14个社区成立党委的基础上,着重在具备条件的居民住宅小区建立党支部,暂不具备条件的小区、楼栋建立党小组,或与邻近小区建立联合党支部.形成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一楼栋党小组的组织网络。
  陆续推出以创“星级社区"为目标的驻区单位2003~2005年集中共建社区活动;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为主题的"三凝聚”街道社区好班子创建活动;以"创最优的创业就业环境、创最美的人居环境、创最佳的公共服务环境和提高社区干部服务能力"为主题的"三创一提高"活动;以实施"打造社区先进班子、创办市民素质学校、完善群众活动场所、搭建便民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四合一"城市社的党建工程;以“帮困解难、助需应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宗旨的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形成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的工作格局,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打造一批服务型,就业创业型、文体型、和谐型特色社区,吉州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在三年集中共建社区活动中,市、区两级300多个单位组成32个帮扶工作组,共筹资600多万元帮助社区解决办公用房问题,使32个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由原来不足50平方米增加到240平方米以上。全省第二次城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2000年12月23日至25日),全省城巾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流动现场会(2002年7月28日至30日)先后在吉州区召开认真做好800余名党员因国有企业改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在“两新”(新经济,新社会)组织,采取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召开理论座谈会、开展党员承诺活动等形式,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党组织立足企业实际,灵活开展党的活动,使党建工作"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职工所拥护,为业主所理解和支持"按照"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已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顿”的工作思路,不断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不断加大"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共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30个,其中17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认真开展"三服务三满意"(为党员发挥表率作用服务、为企业健康发展服务、为职工切身利益服务;企业业主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活动,在机关,重点围绕加强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大力开展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活动,进一步强化机关党员十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意识,有力地促进机关作风的进一步好转。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扎实开展“下基层宣传、服务全民创业”、"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下基层、送服务、解民忧"等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社区,积极为基层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认真抓好学校、科研院所等领域党建工作,统筹推进"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工作特别是党建带团建工作。着力强化各级党组织责任,把团建工作纳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四个"一同",即:领导机构一同成立,目标任务一同安排,工作措施一同明确,责任考核一同落实等措施,突出抓好"推荐优秀青年人党”和"培养、推荐优秀团干上岗”两个重点,扎实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10月份,区委在全省基层“党建带团建” 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认真抓好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不断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三会一课”等制度。广泛开展"和谐创业展风采、崛起路上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者、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激励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急难险重等一线任务,攻坚克难,争先创优。特别是在防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推进项目建设、应对金融危机等大事要事中,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显示党员先进性。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按照中组部的要求,迅速组织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捐款捐物,并举行捐款仪式,共交纳"特殊党费"100.73万元着力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2002年,成立区流动党员联络处党工委,先后在北京、上海建立4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登记、联络、《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审核等制度,并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找家、安家、建家”活动,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驻京党支部的先进事迹在江西卫视党建栏目《井冈先锋》中播出。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高质量、高标准建立一批党员服务中心(站),乡镇、村为"三站一室”:党员扶助工作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工作站、党员活动室;街道、社区是"四站一室":即党员义工服务站、在职党员联络服务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扶助工作站、党员活动室;成立区级党员扶助基金,每年春节、七一期间定期开展困难党员救济、救助和帮扶匚作,2008年,启动党员创业帮扶工程,积极推进党员电化教育,通过大力实施党员电教"村村(居居)通”工程,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全部配齐电视机、VCD机,建立播放室。2007年,区委组织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党员电教先进单位。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重点单位管理、公示、票决、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9年发展党员1368名。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年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肃党的纪律,疏通党员“出目",纯洁党员队伍。2008年,在各村级党组织中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形象民主测评工作,全区共有3426人参与对2429名农村党员的测评。每年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七一纪念活动,特别是建党80周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激励全区广大党员为吉州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认真做好党内统计工作,区委组织部从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获得市委组织部表彰。认真做好每年的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党费工作严格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区委党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定期研究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党建工作列人对乡镇、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党建工作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切实加强基层党务十部队伍建设,坚持选拔、培训、激励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每年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轮训,还先后两次选派22名社区干部赴北京、上海跟班学习,两次组织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和主任到山东潍坊党校考察学习。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采取财政拨款、党费补助、单位自筹、以奖代补的形式,不断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的投入,着力解决一批基层党组织办公用房、活动场所和工作经费缺乏的问题。制定了吉州区基层党建工作五年规划(2008-2012年)》,整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设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奖,鼓励基层党组织大胆创新,破解工作难题,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农村、城市社区为重点,每年着力打造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树立太平桥社区、长岗岭社区、书街社区、北门社区、螺川村、淇塘村、官城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没,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全面实行党务公开,积极打造"阳光党务”。2007年,在兴桥镇扎实开展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试点,积极探索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新途径。2008年,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在各乡镇选择1个村进行村级党组织“公推直选”试点。
  (撰稿:孙军)
  吉州区社区建设记
  吉州区城区是吉安市中心城区,辖6个街道、33个社区,139名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12055.77平方米,每个社区平均达到240平方米以上;全区建立34个社区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达9438人;社区服务蓬勃发展,有就业服务组织25个,中介组织37个,卫生服务机构55个,民办学校和托儿所54个。
  全区社区建设成绩显著,2005年获“江西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并且先后有1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4个社区居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干部获得国家、省级表彰,有4个社区被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评为"三星级”社区,6个社区被评为"二星级"社区纵观全区的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区委、区政府始终将社区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重心来抓,将原吉州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更名为吉州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36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并下拨办公和专项经费。根据新型社区的要求,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2001年下半年,将原有的55个居委会调整划分33个社区.为指导协调好社区建设工作.社区办公室制定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各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范社区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亮善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建设理事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切实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较好地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一直是制约社区建设工作的“瓶颈”。为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2003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开展3年集中共建城市社区活动,动员300多个驻区和区辖单位全面参与社区建设,抽调企事业和机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全日制进驻社区开展帮扶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建设改善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和硬件设施条件,快速形成全社会参与社区共建的浓厚氛围,共建活动参与单位之多、力度之大、效果之好,是全国社区建设先进城市所没有的。全区33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解决办公服务用房,用房平均面积由10几平方米增加到240平方米以上。各社区居委会都配齐微机、电视机和VCD(DVD), 建立居务公开栏和宣传栏,为社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阵地。
  三、社区环境不断改善。在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区各社区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公德意识,建立环境卫生清扫和垃圾袋装制度。社区环境卫生保持良好,小街小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2004年4月,区政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立面积达960平方米,全省首创、全国一流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组成,开办35项业务,形成为民服务四大体系:以法律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以劳动监察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以低保、社保、医保为主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社区便民利民为主的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体系。
  全区各街道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各部门个部进入中心开展服务社区全部建立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各社区"一站四室"(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医疗室)都相应齐全。通过三级服务中心 (站)的建设,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五、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以创建"平安社区"为目标,全区各社区建立了综合治理工作室和警务室,组织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社区治安巡防队伍.基本建立治保、消防、巡逻、普法、调解、帮教为一体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活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和民事调解工作,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治安问题,增强居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大局的稳定。
  六、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2004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堆花杯"吉州区社区文化艺术节,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开展多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全区社区扇子队、秧歌队、腰鼓队等各类群众性组织己达200多支,社区文化活动正在日益成为辖区居民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全区各社区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广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习溪桥街道广场社区利用市中心广场的地理优势,成立百姓文化广场,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成为吉州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各社区建立市民学校,针对不同居民的需求,经常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通过各种形式,全区各社区普遍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和 "十大爱心人物”、"十大爱心家庭”、"十大创业明星”、"十大孝媳”的评选活动。树立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文化体育典型,西苑社区获"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和"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称号,马铺前社区获"全国学习型社区先进单位"称号,钟鼓楼社区和广场社区分别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称号,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促进社区的和谐。
  七、社区志愿者活动不断深入。全区各社区居委会建立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服务内容包括家电、烹饪、维修等涉及到居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开展活动。如井冈山大学学生志愿者到永叔街道车站社区开展活动,服务居民,深受大家的喜爱;车站社区“爱心服务社”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党员义工活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八、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加强社区的工作力量,2003年、2009年,区里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开招聘大专以上学历优秀工作人员共50名,使每个社区工作人员平均达5名,有的达7名。同时,市、区财政在2003年、2008年,两次为社区工作人员增加生活费用,由原来的220元、240元,增加到现在的550元、570元。为调动社区工作人员创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主动性,解除社区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区里把社区工作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并对年龄偏大、社区工龄15年以上人员,给予社保补贴;还把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保障社区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监督,作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的首要环节,制定《吉州区社区工作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管理档案, 并积极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和开展培训。
  (撰稿:蒋鹏翔)
  吉州区城北新城区开发建设记
  吉州区城北新城区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城北组团,东濒赣江,北至赣粤高速公路北出口,西临城市外环线,南为北门河,由中心区、吉州工业园、商贸物流区、庐陵文化园、长塘镇区(小城镇建设用地)五部分组成。城北新城区中心区位于城北新城区的几何中心,东北隔花园大道与吉州工业园相接,东南跨吉朱大道为庐陵文化园,西南为真君山,西北过城市外环线为规划的商贸物流区,赣粤高速公路城北连接线从中穿越,总占地面积446公顷。定位为吉州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吉州工业园及商贸物流区的生活休闲地。中心区建设用地面积为424.7公顷(规划范围内的吉安市武警支队和吉安监狱特种用地不参与土地平衡)。功能布局主要分为:行政办公组团、商业金融组团、文化、教育、医疗组团、居住组团和市政公用设施组团。
  功能配套有:行政中心、其它行政办公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施、商业金融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居住用地、绿化用地。
  2006年1月4日,正式成立"吉州区城北新城区总指挥部办公室”,组建综合部、征地拆迁部、工程部、规划部四个职能部门,全面开展城北新城区建设的综合协调与服务工作;5月10日,市政府颁发吉府字[2006]70号《关于同意吉安市城北区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吉安市城北区规划方案二,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对路网布局、竖向标高、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结合现状地形地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深化和完善。同时城北区开发建设要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进行规划设计,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使之与中心城区整体规划建设相匹配。”此批复文件标志着城北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
  城北中心区在财政投入甚少和启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办法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一是盘活现有土地,通过土地的有偿转让,获得建设资金,滚动发展。二是大力招商引资,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周到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通过招商,引进的公司有:江西鼎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吉安北大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广本4S店、现代4S店等。三是采取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招标办法,将各项工程、监理等项目承包给资质最好的公司。主要实施如下工程建设:
  一、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城北连接线。这是吉安市对外联系的北枢纽,是中心城区通往吉安城北片区的主要通道。北起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北出入口,途经农民一条街西面、长塘中学、长塘养路队、8304广播电台、非典医院、大塘村、路口村、规划西环路、友利电路、联创路、吉朱大道、南至北门桥南桥头。道路全长6.670千米,其中K0+000-K1+139.592参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K1+139,592-K6+670为城市二级主干道,道路红线宽55米,双向六车道,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该工程于2005年7月经吉安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吉市计投资字[2005]26号文),2005年9月28日开工,2007年12月竣工通车,累计完成路基挖土方136.4万方,填土方128.3万方,石方21.7万方,雨、污水管铺设14680米,箱涵209米,垫层完成315.32公顷,水稳层完成330.33公顷,沥青面层摊铺315.33公顷,绿化面积451公顷,工程总投资约2.18亿元。
  二、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城北连接线道路绿化工程。包括路绿化带及两侧绿化带。路绿化带由市园林处2007年12月开始施工,工程造价为640万元;城北连接线二期路侧景观绿化工程,由江西省赣南景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和吉安大丰实业有限公司2008年3月开始施工,工程造价为143.5万元;同时人行道绿化工程(由以上三家单位承担)开工,工程造价为68.53万元。2008年10月吉安市启动"一大四小"绿化工作,区里着重对城北连接线两侧进行增绿补绿,由金光道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工程造价为48.2万元。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为从全面提高绿量着手,注重道路绿地的品味和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将城北连接线及两侧建设成吉安市名副其实的"迎宾”路和"生态景观廊"。同年12月份, 对城北连接线两侧25米范围内进行土方填筑20余万方,新增绿化用地13.33公顷。在沿线两侧依山就势,注重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的有效搭配,形成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绿化长廊。此项工程由杭州萧山凌飞环境绿化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工程造价约为1200万元,城北连接线的绿化工程于2009年4月全面完工,总投资约2100万元。
  三、吉州区行政中心建设工程。位于吉州区城北片区的中心区,行政中心大楼由一幢行政主楼和两幢附楼组合而成,主楼建筑总面积为30554平方米,为一类工程,框架12层,基础形式为人工挖孔桩。2005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立项(赣府厅抄字[2005]43号),工程于2008年2月28日开工,计划2010年6月份全面完工。主楼施工单位为:江西昌南建设工程集团公司;质量监督单位为:吉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单位为:吉安市建设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按计划于2008年9月完成基础工程,2009年元月主楼框架落成。预计2009年11月完成主楼土建部分,12月前行政中心周边路网实现垫层通车。
  四、城北新区内城市二级主干道建设。一是吉朱大道:井冈山大道北段起始于武警支队转盘,与吉安市城北连接线相接,依次与规划一路、规划二路、凤山大道、人众路、发展大道相交,终点至发展大道以西,道路全长1.88千米,为城市二级主十道,道路红线宽55米,双向六车道,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合同造价约2631.13万元。工程施工单位为吉安市金光道路桥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0月开工,2009年元月实现通车,已完成全部机动车道路面及非机动车道水稳,累计完成投资1900万元。二是吉阳大道。二级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55米,双向六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长1.538千米,工程施工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桥梁总公司,合同造价为1885.14万元。2008年4月开工,完成土石方约35余万立方米,垫层400米,累计完成投资820万元。三是汗青路。二级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40米,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长0,995千米,工程施工单位为江西省公路机械工程局,合同造价为928.21万元。2008年4月开工,已完成机动车道垫层,累计完成投资480万元。(以上路名均为暂定名。)
  五、庐陵文化园建设工程。该园东至赣江,南至规划北门河河堤线,西至井冈山大道(吉朱大道)路边线,北至规划螺子山北路,总占地面积216.67公顷。由南向北分为一、二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范围为磨盘湖低洼地带及螺子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142.48公顷。二期建设范围为临赣江、螺子山北路低洼地带,占地面积约为74・19公顷。根据地理特性及功能需求,将庐陵文化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庐陵文化展示区、商务度假区、滨湖景观区、滨江景观区。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庐陵湖围湖及护岸护坡、拦水陂、园区道路建设等;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滨湖开发地块土方填筑及护岸、景点建设、沿江北路、公共绿化亮化、滨江游览区等。总投资估算为29988.73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2191.97万元,拆迁征地费12752,08万元,工程其他费2968,49万元,预备费2076.19万元。资金筹措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筹资方式,一是由上级财政拨款和城北片区经营性土地出让收益;二是申请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贷款等。进展情况:项目已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发改委审批通过.规划方案调整已完成;一期建设范围内的土地征用工作基本完成,庐陵湖围湖工程招标已经完成,改名为庐陵文化生态公园,于2009年8月开工建设。
  (撰稿:陈小平、廖小华)
  吉州区主题教育记
  为强化对全区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教育,吉州区连续多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的主题由省里确定,吉州区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形式予以实施,特色鲜明,效果良好。
  2001年,开展思想再解放教育活动。召开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区开展思想再解放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编辑《吉州区思想再解放学习教育活动简报》4期,在市简报上刊发信息6条。组织全区科级领导干部积极开展“吉州区改革发展之路”调研活动,共收到调研文章141篇,评出优秀论文50篇,其中获奖论文31篇。思想再解放教育活动较好地促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使敢闯新路、加快发展成为全区干群思想观念的主旋律和共同行动。
  2002年,开展"塑造江西人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在《吉州通讯》、《吉州新闻》开辟专题、专栏,刊发系列报道,乡镇和村组的街心、路口张贴或书写有关活动主题的宣传标语,各单位的宣传橱窗、墙报,乡镇的宣传长廊以及学校的黑板报都出专刊。组织理论文章参加了“吉安市纪念井冈山根据地创建75周年研讨会"举办全区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理论骨干培训班.组织十六大精神宣讲报告会,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的热潮组织开展全区演讲比赛和堆花杯“我谈吉州人新形象"征文活动;组队参加市里组织的歌咏比赛和电视知识竞赛。组织"塑造江西人新形象”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塑造江西人新形象——吉安在行动文艺晚会“和“堆花之夜”全区歌咏晚会。召开有法院、检察院、工商分局、国税局、教委等单位代表参加的"塑造江西人新形象” 座谈会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学教氛围,较好地展示吉州人的新面貌、新形象。
  2003年,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下发《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实施方案》。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五进"宣讲。开展工业经济、防治非典、“三城”创建、"弘扬井冈精神记者特别行动”宣传战役和十个服务经济明星单位、十个外来投资企业、十个民营企业、十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四个十"宣传活动。同时,在工业园开园庆典之际,在《江西日报》四版刊登专版,并在《井冈山报》、吉安电视台、吉安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广泛宣传,较好地营造了千方百计谋加速、铁心硬手促发展的氛围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编辑印发《吉州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资料手册》.完善各社区文明市民学习、文化站、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精神文明活动场所的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文明社区"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开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抗击非典"科普宣传活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宣传活动在教育系统开展“三评”工作.举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读书教育活动,阳明路小学、吉安二中4名选手代表市里参加全省的读书比赛活动开展“井冈魂,红土情"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区里选调参加市里汇演的节目全部获奖,其中歌伴舞《我爱你井冈》获创作表演一等奖,《花儿笑我也笑》获表演一等奖,吉州区荣获组织奖举力、“激情广场大家唱"群众歌咏会;评选“诚信企业”、"诚信职工”;举办"堆花"杯征文活动;组织“三大演讲赛”("六合盛”杯全区青年演讲比赛、"诚信吉州,从我做起"全区出租车司机演讲比赛、全区职工演讲比赛);开展一周革命历史电影展映,放映学生专场30余场,观映学生2.1万人次;举办全区计算机知识竞赛;推选万荣花艺有限公司总经理万仁全为“井冈之子”候选人。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区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形象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2004年,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吉州”主题教育活动。举力、“科学发展在吉州"吉州区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庐陵文化旅游节暨千古钓源寻韵活动,组织"三个一”文艺创作演出。启动"吉井泰文明通道”工程创建活动。禾埠乡凤凰洲村、长塘镇新民村被确定为省里的示范点,兴桥镇西江村等5个村镇被确定为市级示范点,省计生委、省地税局、市交通局等25个省市区单位参加共建。
  2005年,开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理论骨干深入到各乡镇街道、中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作形势报告30多场。《吉安晚报》、《吉州新闻》以及《吉州新闻》电视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先后开展"成就展示”宣传(其中包括农村篇、工业篇、教育篇、社区建设篇)和"能人创业”宣传等系列宣传活动。《吉州区建设省级样板工业园纪实》在《江西日报》A4版头条刊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吉安菜帮"京城创业记》被《江西日报》作为全民创业大型系列典型报道,刊登在9月19日1版。与此同时,该典型还在江西电台、江西电视台、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江西法制报、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等新闻媒体推出。"国企改革"系列宣传,从9月23日起统一在《吉安晚报》(吉州新闻专版)、吉州新闻联播中连续推出"国企改革成效显著"、"观念一变天地宽"、"转换机制添活力”、"盘活国资助改革"、"招商引资打造新平台”等5篇综合报道。组织开展文艺活动。32个社区组织文艺队到文化广场举行文艺表演,"百姓广场”每周至少开展三次文艺活动。组织节目参加全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歌咏晚会和“家和万事兴"歌咏晚会,组织人员参与井冈山红色旅游歌手大奖赛,并获组织奖。举办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节目的演出和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组成的吉州区首届少儿艺术节,参与承办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读书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和谐创业、富民兴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06年,开展"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区委"和谐创业,富民兴区"理论宣讲团,在全区各乡镇街道、机关、学校、社区扎实开展“和谐创业,富民兴赣"和形势政策等理论宣讲活动,邀请省委专家宣讲团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作了4场宣讲报告,并协调组织市委宣讲团在马铺前社区的“理论宣讲面对面”活动。推荐甘雨亭总经理罗静婷参加全省"创新,创业”宣讲团并到全省各地进行巡回宣讲,罗静婷本人被评为“全省卜大创业先锋"。举办以打造“活力吉州、富裕吉州、和谐吉州"为主题的2006吉州区文化艺术节活动。组织"感动吉州”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吉州十大孝子(女、媳、婿)”、“吉州十大致富能手”、“吉州十佳青少年"共30名。组织“和谐吉安,魅力乡镇"慰问演出团在白塘街道举办新年首场演出,并于12月初开展为期10天的"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农村文化和"八荣八耻"采茶小戏专场赴23个新农村示范点巡回演出活动。组织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向全区各有关单位分发"八荣八耻”宣传教育图片,全区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都把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摆上突出位置,当作大事来抓,开展形式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使“八荣八耻”深入人心。
  2007年,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和全省学习"浙江经验"、推动创新创业的有利契机,扎实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一是专家宣讲。邀请省市专家为全区干部群众作宣讲报告。二是能人宣讲。组织成立由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理论骨干和创业能人共11人组成的宣讲团,分组深入每个乡镇街道巡回宣讲“浙江精神"及创业政策10余场。三是领导宣讲。建立区党政领导干部到基层进行创业宣讲制度,区委书记、区长率先垂范,先后多次深入农村社区、工厂企业宣讲“浙江精神”,为群众释疑解惑,现场解决群众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区四套班子每个成员深入乡镇街道开展调查研究,作宣讲报告。同时,选派79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服务创业,对下派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下发创业政策宣传单,并为下派干部举行隆重的出征仪式。加强创新创业典型宣传。组织十佳社区爱心人物、十佳社区和谐家庭、十佳社区再就业明星等“三个十佳”评选活动。推出高晓慧、龙乐武等创业典型。在全市“感动吉安”创新创业优秀人才评选活动中,联创光电有限公司周彦、江西电缆有限公司的袁辉被推为候选人,其中袁辉正式当选为十大全市“感动吉安”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举办吉州区首届农民艺术节,该艺术节由开幕式暨乡村秧歌舞、舞龙表演赛,“新农村、新农民"乡村歌手大赛,“和谐的音符”农村家庭才艺展示大赛,“新农村畅想"农民曲艺、民间故事、器乐表演赛,"今日新农村”书法、绘1叫、剪纸、摄影艺术作品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迎新年文艺晚会暨首届农民艺术节闭幕式六项活动组成,承办“和谐颂”全市法制文艺汇演暨法律援助优秀案例颁奖晚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宣传活动。
  2008年,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为解决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进取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围绕省委和市委"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画难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扎实开展“四破四创一进位”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主题活动。召开决战"两区”、推进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深化理论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解放思想的系列重要论述;开力、"决战两区、跨越发展”网上论坛组织新闻宣传,在区属主要新闻媒体开设“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乡街负责人访谈"等专题、专栏、专页,对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情况,区政府实施的市、区39个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报道。活动期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稿件70余篇,刊发简报16期,各基层单位张挂宣传标语100余条。组织建言献策和征求意见、建议活动。开展区四套班子领导大接访日和机关干部下访活动,干部群众纷纷围绕"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做什么、怎么做进行深人调研和讨论,并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形式建言献策。
  其中工业园管委会撰写的《产业兴园,生态建园,特色立园》一文被市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评为优秀论文。活动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逐条梳理,并以简报形式摘要编发。下发《吉州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对全区2008年1-5月份工作和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成立由区人大主任和区政协主席任组长的两个督查组。各部门单位认真查找思想上存在的障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同时,为丰富主题教育活动内涵,举办由“舞龙”、“腰鼓"表演、“迎新年文艺演出”、“猜灯谜”等多项活动组成的吉州区"贺新春、迎奥运、促和谐"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系列迎奥运活动,3月,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完成答题卡3万多份。5月,在全区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迎奥运、促和谐”主题读书教育活动7月上旬,会同司法局、广电局组织开展“人文奥运,与法同行”电视知识竞赛活动。8月4日晚,在北京奥运会即将隆重举行之际,举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迎奥运专场文艺晚会。组织"讲正气、树新风、作表率”演讲活动,其中在"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暨"和谐吉州颂”迎国庆歌咏比赛活动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区委机关、区政府机关和各乡镇街道千余名干部职工同台演唱。组织先进典型推荐评选,开展吉州区“十佳文明社区”、"十佳和谐村庄"、"十佳领军企业”“二个十佳”评选活动。2007年北门街道北门社区被评为全省"第一届卜大和谐社区”,2008年,古南镇街道太平桥社区被评为全省"第二届十大和谐社区”。由于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全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达到为加快发展添动力,为决战"两区”聚合力,为项目建没清阻力的目的。
  (撰稿:罗侦根)
  吉州区滨江建设开发记
  吉安市政府建设"滨江花园城市"的标志性工程——中心城区赣江西岸滨江改造绿化,由螺湖花苑、滨江公园、白鹭洲公园、滨江南段和沿江路街道绿化、河堤绿化组成,从北端的螺湖水人赣江口处至南边的赣江大桥,沿赣江西岸建设,成为中心城区一条色彩纷呈的风景线。其中滨江公园二期与白鹭洲公园改造由市里组织实施,吉州区积极配合参与,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赣江西岸滨江改造开发主要有如下工程:
  一、螺湖花园项目建设
  赣江西岸,井冈山大桥以北至螺湖桥东门段,原为河滩荒地和菜园,环境杂乱,又常受洪涝灾害。2002年6月,吉州区人民政府与吉安康居锦江发展公司签订螺湖花园项目建设合同,项目建设包含配套设施建设与项目开发两大块,经多年建设.该地段面貌彻底改观,成为滨江亮丽的一景和高档住宅区。
  一是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三大工程。1、东门防洪堤项目,长954米,开工时间为2003年7月,于2004年11月竣工,运行正常。2、沿江大道,长910米,宽30米,开工时间为2004年1月,主干道基本完成。3、螺湖公园,位于井冈山大桥北侧,占地18.77公顷,于2004年6月开丁.,同年10月顺利竣工。并于2006年5月正式移交吉安市园林管理处。
  二是康居帝景湾住宅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为将这个项目建设成吉安房地产的精品,该公司邀请同济大学著名规划建筑师加盟、担纲本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为保证工程质量,由国家特级施工企业、获得国家鲁班奖的安徽建工集团、福州居屋建筑工程公司承担项目的建设任务。项目于2003年10月正式开丁.,完成康居帝景湾一、二期共9.2公顷的土地开发,面积14.5万平方米共43栋的住宅建设。其中康居帝景湾一期已建成23栋,面积约8.3万平方米,已于2005年年底全面交房。康居帝景湾二期20栋住宅,面积约6.5万平方米,同年春节前全面交房。帝景湾三期小高层项目建设,面积约2.6万平方米,于2008年8月交房。沿江路以西部分地块尚待开发建设。
  二、滨江公园
  滨江公园位于赣江西岸井冈山大桥西头至甘雨亭之间,是吉安市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结合滨江一期、二期和沿江路人行道改造工程,于2005年5月开工,2005年12月完工,总面积180.18公顷,投资3500万元。工程分四部分:
  原老十部住宅区拆迁地块:以游步道组织空间,突出植物景观,建有亭、廊、花架等小品,满足市民观光休闲需要。植物采用红竹、桂花、紫薇、杜英、红枫等组团布置,结合片状、带状花灌木,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滨江一、二期地段:以原有绿地为基础,全部硬化游步道和广场,改造景观灯和公园主入口,新建大型音乐喷泉,增加建筑小景、公厕等景观和服务设施。
  沿江路人行道改造:对人行道重新设计,增加了花坛、绿地和一组花岗岩雕塑小品,安装花岗岩栏杆800平方米,铺装花岗岩人和道板15000平方米,改造沿江路路灯,使之与白鹭洲公园溶为一体。
  白鹭洲大桥至甘雨亭段:以赣江为依托,充分利用赣江与沿江路之间的地块,修筑河堤、游步道。以恢复古庐陵八景之一的“金井泉香”为重点,巧妙地将“金牛渡”牌坊、“神人骑金牛”铜雕、“一帆风顺”仿古船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市民的观光需求,又弘扬了庐陵文化。植物采用桃花、垂柳、夹竹桃、红竹等,恢复“春水引行舟,桃花夹岸流”的景观。
  滨江公园的建设经历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县级吉安市政府建设的滨江公园一期工程,第二时段是撤地设市后,市政府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一直延伸到甘雨亭的二期工程,与此同时,对一期工程作修补性完善。工程完工后,一座大型的滨江公园形成,成为中心城区最为迷人的风景线。
  滨江公园利用地势开阔,面临赣江、白鹭洲的条件,采用欧州传统的几何形园林和中国现代园林相结合的造园手法,巧妙利用地形,大块布置各种几何图形的园林图案,间或栽种一些乔木,布置一些小型建筑及大型喷泉,使人感觉疏朗而不空旷,齐整而不呆板,大气有度,心旷神怡。公园地面标高与沿江路标高相差6米,在公园与沿江路相接的地方,造园者或以坡地过渡,或以片石砌墙.然后密集种植红竹和高大乔木,形成一道高大的绿篱有人说,这道绿篱隔断行人在沿江路上东望的视线,遮挡赣江和河东的风景,是一大遗憾。可正是这些绿篱把都市的喧闹挡在了公园之外。徜徉在滨江公园的草地上,踟蹰在公园的石板小径上,可以尽情地看江水北流,看白鹭洲的万木葱茏,看河东鳞次栉比的高楼低舍.营造静谧和谐的环境。
  以白鹭洲大桥为界,公园北边为现代园林风格,白鹭洲桥洞南边有传统园林的韵致。白鹭洲大桥至甘雨亭一线,是庐陵八景之一的“金牛泉香”遗址,传说颇多,妇孺皆知通往白鹭洲书院的古渡口也在这一带。作为滨江公园的一部分,造园者大做文章;把这深厚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表现出来。由北往南,造园者依次布置了金牛泉香、玉鹭台、堆花亭、堆花井,甘雨亭三组景点,每组相对独立,乂有相联系。特别在"金牛泉香”景点.密集地建造金牛渡牌坊、金牛泉、金牛井、神人骑金牛雕塑、古渡船等,把一个个历史故事,美丽传说浓缩在这里。在白鹭洲上原渡口建造一个"残垣断壁"式的牌坊,与江岸的古渡船遥遥相对,表现渡口的悠久历史。
  三、白鹭洲公园改造
  白鹭洲公园始建于1953年,为纪念革命烈士黄公略取名为“公略公园”。1956年11月,在园中耸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吉安人民缅怀先烈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遂改名"革命烈上公园”。1980年,园内增加许多娱乐设施,公园的性质发生改变,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因其地处白鹭洲对岸,故再次更名为"白鹭洲公园”,沿用至今"文化大革命"前,革命烈士公园东西南北各有一门,不售门票,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公园“文化大革命"后,仅留一门出人,售门票2004年改造时,市政府"还绿于民”,拆除围墙,全面开放。
  白鹭洲公园面积3.98公顷面积虽小,但其建园时间长,吉安几代市民从小在此嬉戏长大,与之感情深厚由于长期投资不足,公园设施陈旧,园容欠佳,远不能满足市民娱乐休闲的需要。2004年5月.市政府聘请上海园林专家进行公园改造设计,并将设计图在市委、市政府、步彳亍街展示,广泛征集各界人士的意见。2004年10月底开始动工,投资约100()万元。经过紧张地施工,2005年5月1日正式开园白鹭洲公园的改造设计及施工中应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佳则借之.俗则屏之”,叠山理水,筑楼植卉,巧妙利用保留的古建筑、纪念碑、假山、大树,新筑水溪、茶楼、木亭,增植树阵、灌木、地被,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衔接,令人耳目一新。
  依功能和景观的不同.公园大致分为主人口区、儿童娱乐健身区、水溪品茗休闲区、桂林假山蔽荫区、百草园区和纪念碑区。
  主入路口处的大型自然石上雕刻著名书法家尹承志的手迹,"白鹭洲公园”五个大字鲜明夺目;新颖别致的园林灯,熠熠生辉。古青原台依旧古朴典雅,位置却更加突出,其南侧的石瀑源流绕经钟鼓楼,注入园中的水溪,与木桥、卵石汀步、水榭,构画出浓郁江南气息的“小桥流水"景致。茶楼、茶庄、竹林围合幽静雅致的品茗角隅,木制的桥、亭、花架、坐椅、水榭、小型铺装等蕴含写意质朴归真的自然理念。修葺一新的纪念碑与开敞的花岗岩铺设、旱喷、花坛提供缅怀先烈的场所新型的电动玩具和简易的健身器材使公园的西南角成为喧闹的娱乐天地。80余种树木和花草营造出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浓荫飘香的桂花林,引人入胜的假山木亭,散布于公园各处的座椅带给人们闲适的心情。曲折迂回的园路导引游人至公园的每个角落,而伴之不时展现的各种公园景观,给人步移景异、柳暗花明的感受。
  古青原台又称"钟楼”,吉安民间习惯叫"钟鼓楼",建于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从道署坪原址迁建于现在的位置,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心城区重要文物之一。原来在公园围墙内东南方一个角落,偏僻落寞,游人鲜至。公园改造中,随着围墙拆除, 古楼修葺,一座古建筑在沿江路边耸立,紧挨钟鼓楼南边,是八卦井。八卦井的井台和井沿,是根据《易经》“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构思建造的,井栏则刻有庐陵八景图八卦井旁边是一由大块卵石堆砌而成的假山,来自井中的一股水流从石隙中流出,跌人浅溪,溪岸曲折蜿蜒.一直把水送到公园的西北边的池塘。
  白鹭洲公园的改造十分注意细部处理,施工精到细致,很少粗糙,更见不到马虎。虽然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园林建造手法,却能做到古今结合,总体协调,过渡流畅,不失为一个精品公园。还有两处细节值得一提。一是革命英雄纪念碑西南方向的草坡上设置两组条石;一组是红石条柱,石柱上的阴刻楷书清晰可见,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东西;一组是青石条块,有旗杆石,门框石。这两组条石看似随意放置,却给人以强烈的古今对比之感,引人遐思绵绵二是公园北边的建筑物前,有一岸线曲折的浅池.池中没有流水,铺着白色小石子,池中自然放置大卵石,池边是盆景,这是借鉴日本古典禅宗园林”枯山水"的造园手法而形成的小景点“枯山水"乂叫"乾山水"、"唐山水”,意思是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石组来摹拟创作的园林山水“枯山水"以白沙为流水,意境深远,可赏不可游。作为开放性公园,在采用现代园林建造手法的同时,乂尽可能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使之暨具现代园林的特色,又具深厚的人文内涵,拓宽市中心城区今后公共绿地建设的思路,为利用公园建设展示传统文化作出有益的探索白鹭洲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其精致的公园景观与疏朗清丽的滨江花园、树木葱茏的白鹭洲形成吉安市中心城区靓丽的景区。
  四、滨江南段改造
  滨江南段——南湖码头至赣江大桥,原沿江路与永叔路之间,房屋是砖木结构,稍有不慎,极易失火,有些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倒毁,沿河的河堤也是堤身单薄,防洪标准低,每年汛期令人提心吊胆。要保障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非改造不可,要改造就必须动"大手术”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开发建设,工程分一、二、三、四期,历时10余年,由吉州区负责工程建设,其中第一、二期于2000年、三期于2002年基本完工,第四期正在进行。滨江南段前三期改造工程结束时,高楼矗起,行道树已是团团绿阴,昔日的陈旧破败烟消云散,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绿红草木组成的绿化带沿路蜿蜒,灰白色石栏杆和玉兰花路灯勾画出江岸的轮廓.高耸的楼房、宽阔的赣江、河东的平畴,寥廓江天.尽人胸怀,在改造开发建设中,政府对保护这一带的文物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天后宫遗址在永叔路小学原址的后面.仅剩一堵门墙,但精美雕刻的石门框、石窗都在,福建码头的字刻、中山码头的碑刻等等都有。这些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文物有的由文物部门起运异地保存,有的采取其他办法保护有关部门还在拆迁前或录像、或拍照,留下沿河路、永叔路老建筑的宝贵资料滨江南段,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古榕树。古榕树的来历,“古榕树保护碑”上有精当的介绍。滨江南段改造工程的建设者对古榕树的保护煞费苦心,还得到当时吉安地区主要领导的重视。因为保护古榕树,不仅是保护一处景点,而是保护一段庐陵文化中商贸交流的历史。
  滨江四期改造工程,是继滨江一期、二期和三期开发建设,永叔路旧城改造、沿江路建设以及赣江河堤改造加固等重点工程之后,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改变城南旧貌,提升城市品位的又一重大工程。工程区域内原有建筑,大部分为低矮简易的木结构房屋,建设年代久远,有些房屋摇摇欲坠,严重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再加上该地段的赣江河堤为土堤,防洪能力薄弱.整个区域内地势相对低洼,属城区内涝区,而且该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系统不完善,导致居民居住环境极差,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快该地段的改造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是吉安市城市防洪工程改造的需要,更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
  工程规划总用地32.97公顷,可开发净用地29.8公顷,总规划建筑面积67.34万平方米,拆迁面积近2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2003年3月21日.通过土地挂牌公开交易,浙江六合盛世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竞标成功揭牌,依法取得了滨江四期改造工程国有土地使用权从2003年开始启动到2008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等原因,拆迁工作经历了几次"启一停”的艰难过程。甲地块拆迁安置工作于2008年1()月8日重新启动,截止到11月10日,本期拆迁总户数167户中.完成评估162户,完成签约150户,分别占总户数的98%和90%,拆迁面积1.8万多平方米,可交付开发用地近8.67公顷,顺利解决困扰滨江四期改造工程多年的难题这次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得益于政府的惠民政策。为做好滨江四期改造工程居民拆迁安置工作,吉州区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考虑拆迁户的切身利益和居民生活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制定公正介理优惠的拆迁安置政策,一是拆迁户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产权调换,选择货币补偿的,按《吉安市中心城区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执行,补偿款在拆迁金额的基础上另增加8%的补贴;二是选择产权调换的拆迁户,给予现房安置,可享受1650元/平方米的优惠价格;三是凡在2008年10月31日前签订协议的拆迁户,给予房屋产权面积内50元/平方米的奖励,同时对附属设施等给予合理补偿在这次拆迁工作中,坚持依法、依程序办事,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让拆迁户参与拆迁安置的全过程0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做到:各项奖励措施、标准、金额以及时间节点公开透明,让拆迁户吃定心丸;拆迁房屋评估结果张榜公示,接受拆迁户检查和监督;拆迁补偿金额一笔笔算清,让拆迁户明白清楚;拆迁补偿资金做到当场签约,当场发放,让拆迁户放心、称心。这些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拆迁户的合法权益,也解决拆迁户的后顾之忧。
  在各地普遍面临旧城改造拆迁难的形势下,城市核心区域的拆迁项目能够实现这种速度,体现吉州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战斗力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起的治安或刑事案件;有的是拆迁户对工作组辛勤工作的理解,有的是拆迁户送来的大红锦旗,有的是拆迁户和拆迁工作人员凝结成的朋友亲人般的感情,早期的“拆迁堡垒”七崩瓦解,真正实现“和谐拆迁”。
  该工程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先行一步。2003年7月1日,沿江路三期续建工程动工,于2003年底交付使用。沿江路四期道路工程于2004年7月8日正式动工,已完成路基600米。小区配套的地母堂路于2005年4月动工.已完成110米的混凝土浇筑工程。按计划跃进路改造工程将动工。"滨江六合盛世"住宅区建设于2005年8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底已有4栋多层楼房完工交付使用,5栋住宅正在兴建,公共设施建设仍在进行。至2008年底,建设住宅面积约10万平方米该住宅区规划设计精益求精,注重环境与建筑的统一,尤其是沿江的建筑高低错落有致,景观层次丰富,小区内不仅居住环境优雅,而且配套设施完备,体现城巾建设的现代风格和品位。
  (撰稿:市建设局办公室干部、杨利达、刘而实、王有兰,李梦星整理)
  吉州区工业园区建设记
  吉州区工业园区位于"大吉安"总体规划的河西片区城北组团,是全省首家生态工业园。2002年11月,经吉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3年11月开园,2004年进人全省30家样板工业园行列,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同年10月被评为江西省首家省级试点生态工业园区2004~2006年,连续三年在全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中进人前三名。工业园区距105国道1.5千米、赣江集装箱码头2千米、京九铁路4千米、井冈山机场40千米、赣粤高速公路3千米,水陆空交通运输便利,是对接长珠闽6小时经济圈的中心点。工业园按照滨江花园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总体规划面积11.72平方千米,其中一期3平方千米,二期4平方千米,三期4,72平方千米,主要划分为电子类高新技术区、制造加工区、医药化工区二个产业区。至2008年底,开发面积300公顷,其中一期166,67公顷已建成,二期正在开发的133.33公顷工业用地中,66.67公顷正在全面实施项目建设,新增的66,67公顷正在进行土地平整。自建园以来,按照"生态建园、产业兴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思路,全区上下全力而为.着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取得明显成效。
  1、园区经济效益逐步凸显。一是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8年,有企业85家,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21家,亿元以上企业14家。围绕打造省级电子通讯特色产业园区的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引进全球最大的室内无绳电话机生产企业日本友利电电子、全球"IT百强"企业深圳中兴维先通、香港电器集团的采丰电子、台湾光协电子、台湾雅高电子等大型电子企业。2008年,园区电子信息企业总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增强。二是园区财政贡献效益不断增加。2008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人15.7亿元,上缴税金507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7.6%和293,4%。
  2、园区生态效益明显提升。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一是保留原始地貌。在园区建设中,以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布局为原则,依据地形地貌特点规划设计、依山就势建设,尽可能保留原始地貌和自然植被,做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二是控制污染排放:园区投资1320多万元,铺设污水管网近15000米,将园区工业污水接入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确保了园区不达标污水零排放同时,督促园区企业加大环保治理力度,环球皮业、金嘉纸业、新君山粮油等企业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治污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绿化建设。合理布局园区绿化建设,既适合环境保护要求乂满足企业生产需要,适地适树,科学配置绿化树种,消除裸露地,打造绿化、美化、净化的园区环境。为此,园区投人160余万元,全面铺开"一大四小"绿化造林工作,完成新增造林53.33公顷,园区森林覆盖率达35%。
  3、园区社会效益明显增强。一是园区的发展,已成为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就业的平台。园区已吸纳从业人员10600人,新增3500人就业。二期进园企业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吸纳从业人员3万人。二是园区的发展,有力带动水、电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同时拉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取得上述成效实行以下主要举措:
  (1)抓基础建设,搭建工业发展平台
  一是做"大”园区。自2003年开园以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人资金近3亿元,完成土石700万立方米,道路硬化18.8万平方米,绿化2.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56只,铺设彩色人行道板2.4万平方米。二是做“优”园区为不断增强园区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竞争力,全面启动聚源公馆楼盘等公建用地的开发建设,聚集和提升园区人气同时.园区11万伏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已投入运行。
  (2)抓借力发展,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一是突出产业招商。按照抓大引强的思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将招商引资与培育园区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从单一项目引进向产业集群引进转变,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大企业、大项目,形成“引进一个企业、激活一个产业"的联动效应,全面扩充园区经济总量。如在友利电电子和中兴摩比公司的有力带动下,引进落户电子通讯企业及配套企业2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度增加。二是抓好配套产业招商,打造特色园区。重点抓好友利电和中兴等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引进,全力培植电子通讯产业集群发展二是严把项目进园关。不取"饥不择食”的做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决禁止入园。建园以来.先后拒绝化工污染企业20多家.累计合同资金数亿元。有效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3)抓园区重点,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在破解融资难上,加大与金融部门的沟通,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有订单、有发展前景、有资金需求和信誉好的企业,争取信贷,破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支持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破解用地难上,一是扩大增量,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抓住省国土资源厅对2003年以来土地审批历史遗留问题督查这一契机,积极配合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核查,并于当年8月全面审批下来。二是盘活土地存量,向内部挖潜要地。针对园区“圈而未建、多圈少建、建而未动、动而未产"的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对圈而不建的.要求企业限期动工,超期不建的,依法收回土地;对已建但达不到投资合同要求的,派专人督促企业建设;对已建好厂房未投产的企业,动员其实行"腾笼换鸟”,优先安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如协调比力奇公司与中兴摩比公司投资额1700万元,合办一注塑项目,并与珠海宏伟公司投资1000万元,合办织针项目。通过清理,盘活120,12公顷存量土地三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规定所有入园项目,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应达到80万元人民币以上,企业税收贡献额达到5万元以上厂区建设的容积率为0,8以上,建筑密度不低于30%,办公生活配套设施用地7%,绿化率不得大于20%。
  在破解用工难上,一是成立园区招工协调处,统一制作宣传标牌,一方面在园区的人众电器公司路口、发展大道设立专门招工标牌,发布企业招工信息、;另一方面在园区外部依靠网络、固定联系网点发布用工信息已协助30多家企业解决急需员工3000余人;二是建立五级招工流程:即园区公共信息招收引工方式,接待主动来园区找工作的人员;开发技校、乡镇学校招工网络,承接学生就业群体;利用现有企业人员带人人园的点带面形式招工网络,承接园区人际关系网络就业群体;从职业介绍所引入用工,承接市场机制就业人员;利用县、乡富余劳动力有偿招工网络,承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人群。
  4、抓科学发展,精心打造生态园区
  一是严把环境评估入口关。对入园项目做到“三个一律”,即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经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生产。二是依法严格监管。按照环保“三同时"标准,对入园企业实施严格监控,对企业"三废"的排放科学监督,并对企业加强环境监管和治污设施建设,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三是成立江西吉州工业园循环经济推广中心和环保工作站,配合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院,做好省级生态工业园的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编制规划。
  5、抓项目建设,提高园区建设速度
  一是建立领导挂点,部室帮扶责任制。对每个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个挂点领导、一个部室帮扶、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领导挂点部室帮扶责任制,切实协调解决动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建立定期调度责任制。坚持重点调度与日常协调相结合,继续采取每旬一调度,由挂点帮扶领导通报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析项目动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办法,同时拟定项目下一步推进计划,确保项目按照动建计划的时间切点进行。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涉及到项目动建中出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场地不平整反水、电不到位、杆线迁移等问题及时完善,确保项目动建顺利进行。
  6、抓高效服务,提升园区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在机制上,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把园区打造成"高效、优质、诚信"的平台。在方法上,变“有求必应”式服务为"主动上门”式服务,即园区工作人员不再局限于打电话和企业协调沟通,而是经常深入企业,帮助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积极配合市、区工商部门下到企业为其办理工商执照年检;协同区消防大队为新永胜送水,解决该企业3000多名员工吃饭喝水问题;联系进出口商检局,到企业解决产品出口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等100多余起;春节期间,组成招工小组赴各县(市)乡镇为企业招工,受到企业主的好评,同时也坚定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而是领导亲历亲为。为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快建设、速见效,对园区重点企业安排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挂点、单位部门各自负责一个企业的帮扶,帮助企业解决招工和融资,协调各种关系等全程跟踪服务,形成每个园区企业都有区领导和部门单位帮扶的服务体系,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客商一心一意把企业做大做强。
  (撰稿:陈洪德)
  吉州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记
  20世纪末期,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历史形成的诸多问题以及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吉州区国有企业大部分经营情况不佳,企业亏损增大,退休人员增多,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寻求并采取不少解困方式和办法,企业仍无法走出困境。进入21世纪后,区属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是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停产、半停产的国有企业占有较大比例,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下岗职工人数逐年增加,企业的这种危急情况,已成为制约全区经济加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一道紧箍咒。为破解发展难题,帮助国有企业越过制约发展的门坎,2001年,吉州区贯彻执行吉安市委、市政府作出的2001年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年"的重要决策,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区各单位,要以区别于以往国有企业改革的方法和模式,跳出企业改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修修补补的圈子,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抓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把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进入新世纪头几年的工作重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成效,力争用1—3年时间,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学习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可以缩短摸索过程,避免走弯路。为此,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于2001年初组织区属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前往省内的景德镇市考察学习,3天的时间,听介绍、看材料、问结果,认为景德镇市的改革经验值得吉州区学习和借鉴。考察归来,区里立即成立以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吉州区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分管的副书记和副区长担任副组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骨干力量到办公室工作。工作人员到位后,立即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召开"加快推进吉州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进行层层发动,形成共识,提高对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帮助、支持国企改革的强大合力,在全区范围内营造加速推进国企改革的良好氛围;二是于2001年7月初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区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结合吉州区的实际,研究制订《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产权界定若干问题的意见》等8个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文件,吉州区国企改革开始启动。
  吉州区的国企改革,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的。
  在指导思想上:按照中共十五大和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主攻方向上:主攻区属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坚持有"进”有"退",以退为主。
  在改革的主要内容上: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两个转换,攻克三大难点。
  贯穿一条主线。按照"抓大放小”,“以退促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选择多种改制形式,推动企业产权重组。
  突出两个转换。一是企业产权转换,即通过产权出让、股份改造、破产重组等主要形式,使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换。二是职工身份转换,即通过一次性支付安置费的办法转换原国有、集体企业干部职工的身份,实现员工身份社会化,用工市场化。
  攻克三大难点。一是妥善安置职工,按市、区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二是积极筹措资金,采取资产变现、收回应收帐款、公司募股、酌情减免有关规费等措施,筹措改革所需的资金。三是依法落实债务,主动邀请银行等金融单位共同参与改制全过程,商定改制方案和债务落实办法。
  2001年下半年,经贸委系统的江西堆花酒厂、商业系统的站前饭店两户国有企业,启动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程序。堆花酒厂通过产权出让,引进深圳金瑞丰集团入驻,以期做强做大堆花酒业。站前饭店根据城市规划拆除旧房,土地出让建商品房。为做好这两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区委、区政府为堆花酒厂派驻以区领导挂帅的改制指导组,同时责成区商业局负责站前饭店的改制工作。区改制指导组进驻企业后,与企业领导一起召开中层干部、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企业改制的看法和意见;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企业十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同年12月,堆花酒厂和站前饭店改制方案批复实施,迈开吉州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坚实一步。
  在试点成功基础上,区委、区政府要求区相关部门和区属国有企业,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采取“一厂一策"、"因企施策"的方式,全力推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已启动改革尚未完成任务的企业,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对改革工作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尽快使之进入改革实施阶段;对改革条件尚不成熟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资产变现力度,使之尽快进入改革阶段;对经过努力具备改革条件的企业,使其尽快启动改革程序。
  2002年上半年,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赣新公司,果断采取依法破产方式进行改制。赣新公司于2002年6月20日依法裁定破产消除该公司债务2.7亿元。通过盘活资产,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全球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友利电电子公司和人众电器公司成功落户吉州区,吸纳境外资金3000万美元,区外资金1500万元。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主要针对以下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
  一是变单一企业改制形式为多种改制形式。以最初完成改制的几户企业看,大多数都是通过出让土地资源.筹措用于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补偿费用的形式这种改制形式,基本上属于“关门走人",改一户企业就少一户企业,对区里的经济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只是从形式上和短时间减轻一些社会压力,但随着采取这种形式的企业增多,再就业的压力会逐步增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会逐步增大因此.盘活资产、重组企业、多元产权成为企业改革追求的目标,让企业“死里逃生"。如通过产权出让,使原来的堆花酒厂、电缆公司和电机公司脱胎换骨,重新成为吉州区的骨干企业;通过盘活资产,引进浙江台州的杰克集团、浙江宁波的龙翔水刺无纺布公司、玉华水泥集团以及日本友利电公司等知名企业,重塑吉州区电子、机械和建材工业品牌。
  二是克服改制成本居高不下困难,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吉州区的企业改革面上推开后.集中反映出企业的银行债务和改革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以改革费用为例,企业改革时用于安置职工的补偿费以及其他费用项目共有十几项之多,如:职工一次性安置费,拖欠社保金、拖欠职工应发工资,职工入股金及集资款,职工遗属补助,离退休人员政策性补偿,退休人员的医疗费,在职职工应报未报的医疗费用等。区委、区政府要求各改制企业和改制指导组,在制订职工安置方案时,一定要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凡是涉及改革的费用项目要逐一列出计算,做到不漏项、不缺项,除一次性安置费外,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医疗费、欠缴的社保金等一定要按政策落实到位,切实维护改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千方百计筹措企业改制资金。改制之初,全区30多户国有工业企业中,仅有5户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绝大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企业的效益普遍低下。有的企业负债累累,资不低债,有的企业设备陈旧,净资产少,变现能力差,全区有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资不抵债。如此恶劣的企业现状,使得大部分企业改制资金筹措艰难。筹措资金是企业改制成功的关键。各改制企业认真抓好清产核资,对企业不良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细致地清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搞好资产评估,通过公开拍卖处置企业资产,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对企业的应收帐款,落实专人予以收回,变死帐为活帐,补充一块资金;充分利用改革的政策,减免企业应上交的有关规费,留住一块资金;与债权人和债务银行互相沟通,协调处理债务,尤其是与华融、东方和长城等资产经营公司加大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剥离不良资产和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通过向上争资,求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有效措施,为企业改革筹措充足的资金,企业改革职工安置得以正常进行。
  四是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消除职工的思想顾虑。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对大多数职工群众来说,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国有企业的职工要与在旧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决裂,其过程是异常痛苦的。从区里的现状来看,经济比较落后,三资、民营企业比较少,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职工担心身份置换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思想顾虑重重,群访、个访不断,改革的阻力较大。消除职工群众的思想顾虑,关键是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这些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加大国企改革的专题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及做好面对面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求得广大职工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认识到早改革早主动,不改革更被动,投身到企业改革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按照“无情改制,有情操作"的原则,对企业改制期间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从维护职工权益的角度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重视改制企业的社保资金的落实和到位,确保职工“老有所养"。与此同时,加快吉州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广大职工在工业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
  2001~2008年,吉州区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切实把握改革与优化环境,改革与扩大开放,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与促进社会稳定四个结合,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国企改革成效显著:经贸委系统:国有工业企业30户,完成了23户业内企业改制任务,盘活存量资产11397万元,了断银行债务71727万元,筹措资金21904万元,安置职工13736人引进的友利电、杰克机床、玉华水泥、龙翔水刺无纺布,以及重组的堆花酒业、江西电缆、吉安电机等企业生机勃勃,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江西也缆公司为例:2008年完成总产值4.79亿元,是改制之年2003年的2倍,职工月平均工资由685元增加到1780元,跻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电线电缆20强商业系统:自2001年起,对8个国有商业公司,3个商办工厂,2个大集体商业公司进行改制,共处置国有(集体)各类资产50余宗,筹得资金5388.76万元,剥离各种债务4800多万元;安置职工资金、补交社保金、归还银行借款以及补交各种税费和清欠职工集资款共支出5372万元,安置职工2092人。
  粮食系统:从2002年开始,对卜一属8个国有企业进行改制,筹措改制资金2400万元,消化不良债务1480万元,安置企业职工1100人。
  供销系统:10户业内企业进行改制,安置职工409人。
  二轻系统:完成21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安置职工1041人。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的结果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一是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在宣传发动阶段,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尽早发动,广泛宣传政策,制订好改革方案在实施改革阶段,重点抓好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社会的保障体系两项工作,使国有资产管理到位,流动有序,企业职工保障到位,在巩固成果阶段,用好用足国家政策,认真做好剥离不良资产和债务、破产兼并和企业重组等工作。二是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空,承担了整个面上改革的推动工作,对企业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对企业制订改革方案予以指导,严格把好方案预审、方案市定关.及时下发方案批复,促使企业改制尽快进人实施阶段。区委、区政府下派的改制工作指导组,真正负起企业改革宣传、指导、帮助、协调的督查的作用。区领导和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面对面、点到点的指导,确保企业改革的各项「作都落到实处。三是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宣传舆论部门广泛宣传国企改革的方针、政策、措施。组织部门出台意见,推动企业经营者走向市场。劳动、民政、社保等部门千方百计做好社会保障工作银行、财政、税务等部门拿出具体措施,支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搞好服务、支持改革。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总之,全区各部门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全社会的合力,确保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如期实现。
  (撰稿:刘而实)
  吉州区投资环境建设记
  投资环境建设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保障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最快捷、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以及所能提供给企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软环境是指提供给企业所需的社会文化、市场秩序和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保障与条件。吉州区自2000年以来,把投资环境建设作为全区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切实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园区建设
  园区主要划分为电子类高新技术区、制造加工区、医药化工区二个产业区按照"生态建园、产业兴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思路,着力把园区建设成招商引资平台、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取得明显成效。至2008年,园区有企业85家,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21家,亿元以上企业14家,引进全球最大的室内无绳电话机生产企业日本友利电、全球“IT百强”企业深圳中兴维先通、香港电器集团采丰电子、台湾光协电子、台湾雅高也子等大型电子企业:2008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亿元,上缴税金5078万元,为吉州的经济发展提供后劲。
  二、项目库建设
  吉州区招商项目库建设主要是依托区内资源,通过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项目资料收集,并对收集来的项目资料内容进行梳理、筛选、充实、完善和有效整合,按能达到项目推介要求进行整理和包装,纳人项目库项目达66个对重点项目在完备各种项目资料的同时,加大项目前期的调查研究,提高重点项目的包装质量,分别不同情况,有的做到有科学、规范的项目建议书,条件成熟的大项目提出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吉州区招商项目库有项目41个,其中基础设施1个,城市公用设施2个,工业3个,农林水9个,旅游7个,房地产8个,产权交易11个。已招商的项目达20个,占项目库中项目的32.5%,全区成功招商的城建项目有:螺湖花园、滨江四期改造工程、连杆厂、味精厂、棒木箱厂住宅小区等项目;以原企业资源成功招商的工业项目有:友利电公司、堆花酒业公司、神田制药公司、江西电缆公司、玉华水泥公司、金嘉纸业公司等企业;农业项目成功招商的有功塘镇的食用仙人掌项目,禾埠、曲濑的花卉苗木等项目。
  三、配套服务建设
  (一)发挥"窗口”作用。抓好办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2002年4月,成立吉州区办证服务中心,区工商局、地税局、公安局、卫生局、环保局、物价局等首批入驻。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实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 ”收费、"一条龙”服务;深入推进行政"两集中两到位”与"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的改革。2004年4月.多方筹资300余万元,兴建吉州区社区服务中万、,至2008年,有组织部、民政局、低保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保局、就业局、医保局、计生委、司法局、团区委、妇联、工会、老龄办、公证处等14个职能部门进驻,设立服务窗口15个,座席40个,开办服务业务35项,并内设劳务市场1个,开通"助万家”服务热线(8311118)。中心始终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一切群众、为了群众一切”作为服务宗旨,以优质的服务和有效地管理,整合社区服务资源、规范社区服务市场,打造方便、快捷、周全的社区服务平台。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全区6个街道5个乡镇,以及社区和村委会,形成区、街(乡镇)、居(村)三级有效互动的服务网络。
  (二)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一是努力减少审批事项。对国家和省里已明令取消的审批事项,坚决停止审批;在区政府部门权限范围内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坚持决予以取消二是强化行政审批项目的监管。对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的项目,理顺关系,防止管理脱节进步培育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指导并规范其行为,加强管理和监督。三是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按照"一快三通"原则,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反应迅速,快行动,对工作运转中出现的不畅问题及时"沟通",对基层和群众遇到的一些矛盾积极“疏通”,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大胆"变通",进一步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
  (三)推行项目包抓责任制,搞好项目跟踪服务。一是建立领导挂点部门帮扶责任制对每个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个挂点领导、一个部门帮扶、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领导挂点部门帮扶责任制,切实协调解决动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建立定期调度责任制。坚持重点调度与日常协调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加强沟通,分析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解决办法,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四、优惠奖励政策落实
  (一)在融资方面:加大与金融部门沟通,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有订单、有发展前景、有资金需求和信誉好的企业,破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 支持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吉州区财政局依托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吉州分公司这一担保平台,先后为区内4家企业提供担保金额2300万元,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二)在用地方面:一是扩大增量,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抓住省国土资源厅对2003年以来土地审批历史遗留问题督查契机,积极配合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核查,将工业园区用地全面审批下来。二是盘活存量,向内部挖潜要地。针对“广圈而未建、多圈少建、建而未动、动而未产"的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对圈而不建的,要求企业限期动工,超期不建的,依法收回土地;对已建但达不到投资合同要求的,派专人督促企业建设;对已建好厂房未投产的企业,动员其实行“腾笼换鸟",优先安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如协调比力奇公司与中兴摩比公司投资额1700万元合办一注塑项目,并与珠海宏伟公司投资1000万元合办织针项目。通过清理,盘活80000平方米存量土地。
  (三)在用工方面:一是成立招工帮扶组.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发布企业招工信息、,并深人乡村设点帮助企业招工。至2008年,已协助30多家企业解决急需员工3000余人;二是建立五级招工流程:即工业园区公共信息招收引工方式,承接主动来园区找工作就业人员;开发技校、乡镇学校招工网络,承接学生就业群体;利用现有企业人员带人人园的点带面形式招工网络,承接园区人际关系网络就业群体;从职业介绍所引入用工,承接市场机制就业人员;利用县、乡富余劳动力有偿招工网络,承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人群。
  五、投资环境整治
  (一)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干扰破坏投资环境行为。2000年3月24日,成立吉安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吉安市投资环境投诉中心,后更名吉州区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主要受理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和行风问题投诉。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和《吉州区优化投资环境投诉管理工作细则》,建立优化发展环境监测点86家。自2000年以来,受理投诉506件,转、交办132件,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00余起。实现投诉受理率100%、满意率100%。为全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二)规范企业执法检查行为,坚决制止"三乱”现象发生。一是规范执法行为。下大力从制度上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空白等问题。坚决遏制违法执法、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坚持文明执法,千方百计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严禁拖拉推诿、索、拿、卡、要等行为。二是规范收费行为。审计、财政、物价部门每年对涉企的收费进行检查,发现多收费的要依规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查处。三是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各监测点加强对涉企检查的监督,对违规违纪涉企检查的,由区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查处。
  (撰稿:张强)
  吉州区民生工程建设记
  吉州区始终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使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据统计,仅2007、2008年,全区民生工程共拨付到位资金33265万元。民生工程的有力实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资助困难学生力度不断加大"两免一补”是惠及贫困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自2004年对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以来,共发放补助资金15380余万元,27.3147万人次受益。
  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创业就业人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的,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以街道、乡镇、社区劳动就业服务平台为依托,以"两个合同、二个台帐"为基础,做好全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4050”(男50岁,女40岁)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每年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积极引导就业。2007~2008年,免费介绍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19159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546人。开展再就业小额贷款。根据中发[2002]12号和赣发[2002]13号文件精神,区政府设立再就业担保基金。凡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以及进城创业且进行了就业登记的农村劳动者,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启动资金和信用担保,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者,通过再就业担保机构承诺担保,可向银行申请专项再就业小额贷款。申请贷款人员,必须具有营业执照、有固定的经营场地,其经营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政策;个人申请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5万元以内,期限不超过2年,从事微利项目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部队退伍军人由国家政府全额贴息,其他符合条件的申贷人员按文件规定贴息。2007-2008年,全区累计设立担保基金438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625.86万元,其中个人贷款3074万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705人,带动就业5716人。积极开展免费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机制,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突破口,积极打造"培训一就业一服务一条龙"的就业培训新模式,拓宽就业途径,发挥自身师资力量、培训场地和教学设备优势,结合市场就业需求以及培训人员的培训愿望,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面向社会常年免费开展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模具、电子维修、电焊工、电工、摩托车修理、中式烹饪(红案、白案)、服装制作、餐饮服务、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家政服务、种植业、养殖业等专业的技能型培训和转移引导型培训2007~2008年,累计培训各类人员8766人次,使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提高了自身的就业技能并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2005年以后,吉州区被列入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区。此项目旨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原则,为充分发挥区内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通过向社会发布公告,经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择优认定吉安中等专业学校等8所培训机构为培训基地,培训重点是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服装缝纫、建筑、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为做好项目实施,每年都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制度、"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台帐制度、工作目标制度、检查验收制度。培训资金由中央、省、市、区共同承担,用于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贴。采用培训券补助的方式,降低农民参加学习的成本,让农民直接受益。2005年培训农民2330人,转移就业2120人,投入资金46万元。2006年培训农民3000人,转移就业2070人,投入资金65万元。2007年培训农民工4006人,转移就业3677人,投入资金116万元。2008年培训农民工2026人,转移就业1825人,投入资金74.6万元。转移就业地点主要是市内工业园区和广东、浙江、福建省等沿海城市。阳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员工,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雨露计划"扎实开展。按照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工作要求,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坚持“长期培训、定向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组织有意向外出务工的重点村贫困户子女参加务工技能培训。2006、2007年先后在吉安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61名初中毕业的贫困家庭子女参加电工电子、机械两年制致富班;与此同时,还举办家政、电子、缝纫、足疗等短期定向培训班12期,2006~2008年共投入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17.65万元,培训学员512人,向沿海城市及市、区工业园输出劳力489人。
  社会保险有序推进区委、区政府启动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动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机制要求工商、税务、教育、文卫、安监、质监、旅游、城建、农业等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证和行政审批以及办证、办照和验证、验照时,必须将社会保险参保作为前置条件,让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成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事。区政府成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扩面工作组,由各副区长任工作组组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把扩面工作纳入各责任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通过将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层层分解,使全区上至区政府领导,下至各社区居委会干部,人人心中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上至工业园区企业,下至社区排挡小吃部,每一个用人单位参保都有人管。形成工作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格局。区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了专人专班负责制,成立稽核专班、监察专班、扩面专班,采取"三结合"的扩面方式,即重点突破与分片包干相结合,宣传发动与强制扩面相结合,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与街道乡镇参与相结合,分行业推进,分战线包干,分重点突破。根据区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吉州工业园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的通知》,继续把区工业园企业作为扩面征缴的重点,并组织精干人员组成工作组,常驻园区开展扩面工作,推动园区企业参保缴费。同时从解决民生工程实际出发,结合区内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参保条件,降低进入门槛,使低收入且有参保愿望的群众都能参保。至2008年底,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8513人(含离退休人员人2007~2008年,共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137亿元。截至2008年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人,全区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制,失业保险参保人员大量流失,基金收缴数额大幅下降。通过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内(外)企业扩面工作,采取劳动监察行政执法和政策法规宣传并重的措施,加大失业保险稽核力度,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开始稳步回升,基金收缴率逐年增加。至2008年底,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911人2007~2008年基金收缴705万元;社保补贴973.42万元。
  医疗保险稳步开展2003年6月,全区原公费医疗管理享受单位的9000余名职工,全部纳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也积极参保。建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一个年度内支付限额可达12万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后,经办大病理赔⑹人,理赔金额达270多万元。推出了“统账结合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困难企业、工业园区企业参保优惠险”3个不同缴费费率险种。2005年,企业军转干部参加医疗保险,全区72名军转干部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在乡老复员军人、烈属等重点优抚对像及城镇低保困难户实行医疗救助2008年底,全区参保单位达270个,参保人员达35000余人;累计征缴医疗保险基金4738万元;为9600多人次的参保人员支付住院医药费;成功地实现新旧医疗制度平稳过渡,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和大病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后的又一重要制度。它的建立弥补城镇非从业居民医疗保障这一空白,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真正让全社会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区委、政府把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列入2007年为民办好事的重要工作之一。召开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动员大会,制订下发《吉州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各阶段的时间、步骤、方一法、程序和要求,明确各街道、区直各相关部门的责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负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积极稳妥地开展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方便群众办理参保缴费和医药费报销业务,区医保局在社区服务中心扩大业务窗口。同时举办全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培训班,根据居民数量和分布情况,在全区33个社区设立参保登记点,确保各项措施按计划、按步骤落到实处。据初步统计,全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共有13.8万人2007年6月15日起,全区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两年实施:2007年,城镇低保人员和中小学生参保;2008年,城镇其他未参保居民住部纳入参保范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彳亍个人出一些,政府补一些,社会帮一些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为确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顺利实现全民覆盖,区政府安排10万元启动资金,主要用于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建设。城镇低保对象以及省政府规定需照顾的其它特殊困难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7月1日,吉州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为做好此项工作,提高民生工程服务券的回收率,吉州区制定《吉州区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口实施方案》,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并与各机构签订协议书,要求机构按质按量为居民提供服务,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全区共发放四类服务卷21.47万张,《健康手册》95700本,完成民生工程服务券发放任务。2()08年6月份省卫生厅对此项工作进行考核,得到认可并获得好评到2008年11月底,有63286个居(村)民持券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相关体检服务。体检中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给予及时诊治;并对高血压、糖尿病进行规范化管理。2008年11月份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卡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井冈山报》开辟专栏进行宣传,并将报纸在各社区居委会进行张帖;市、区电视台对二类服务项目进行宣传;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印制宣传单在社区居委会等地发放。二是将"社区卫生一卡通服务总金额”任务分解到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任务完成情况与评先评优、一类经费挂钩。三是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督导管理,每月督导一次,并将督导情况及时进行通报。截止2008年底共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93660人份;建立家庭电子健康档案12045份;慢性病管理人数为8738人;“一卡通"服务118396人次;完成“一卡通”服务总金额1486970元2008年,吉州全面实施新农合医疗制度,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10.2万人,目标完成率为100.73%;统筹基金使用率98.96%,目标完成率131.95%;参介农民一次报账率94%,目标完成率为104%。
  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小街小巷综合改造成效显著从2005年始,吉州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人670余万元综合改造小街小巷,先后完成中心城区青石街、车站背小巷、仁山坪小巷、高峰坡宏康小区、任公井巷、竹笋巷、神岗东路、北门村、老长征路、马铺前路、庐境园路、红军院路、古南二小路、小校场巷等30。多条(处)小街小巷的综合改造。完成路面硬化8.6万余平方米,铺设彩板5393平方米;下水道开挖改造4500多米,清掏检查井380座,新建化粪池10座,安装下水道涵管2000多米,新建和清掏检查井、雨水井200多座,清淤上万立方,较好地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路面沆洼不平、污水四处乱流的问题,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
  农村公路建设成就斐然。2002年,全区农村只有23千米水泥路,2003年新修水泥路7,5千米。2004年,抓住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大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果断作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的决策,通过区人大审议,制定下发《吉州区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决战的实施意见》和《2003-2005年吉州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成立区、乡两级政府由一把手挂帅的农村公路建没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从人民群众最急最盼的项目入手,把西四乡(樟山、长塘、兴桥、曲濑)联网公路的建设列为主攻重点2003年,全长46,025千米的西四乡联网公路仅用一年就全线贯通,圆了沿线7万农民10多年的公路梦。2004年7月9日,交通部部长张春贤、省政府副省长凌成兴视察正在施工的西四乡联网公路时,对吉州区农村公路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是年,新修水泥路100.1千米,2005年新修水泥路70.5千米,2006年新修水泥路118.4千米,2007年新修水泥路47.6千米,2008年新修水泥路37.7千米。通过大规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新农村水泥公路420多千米,共投资12369万元。全区城区至乡镇、乡镇至乡镇、95.8%的行政村和50.2%的自然村通了油(水泥)路。
  农村桥梁建设保安全。2000年8月,长塘田畔桥(漓陂桥)动工兴建,桥长42.8米,投资40,66万元,当年12月10日竣工。樟山大江边桥(樟山桥)是西四乡联网公路第一座桥梁,2004年7月开工建设,全长61.24延米,投资67万元,当年12月建成通车,曲濑大桥是由省交通厅2007年批准建设的改渡建桥项目,是全市改渡建桥项目中跨度最长,工程量最大,投资额最大的工程。桥金长338米,桥宽为净7+2*1米,项目总投资约1150万元,其中大桥主体投资880万元2007年10月10日,区政府成立该大桥筹建了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大桥项目法人由区交通局担任,大桥引道吉州区段项目法人由曲濑乡政府担任。2008年2月18日开工建设,当年大桥主体工程完成投资650万元该桥建成后撤销曲濑乡的曲濑、腊塘、溢樟滩3个乡村渡口,消除渡运安全隐患另外,从2008年起计划3年内完成19座危桥整治改造目标,当年完成长塘镇荷洁桥的重建。
  修建候车亭40座2007年投入26.4万元, 修建候车亭24座;2008年投入17.6万元,修建候车亭16座。
  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有9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分别是曲濑乡田东村、罗家坊村、彭家坊村;长塘镇田畔村、店下村、西村村;樟山镇泸田村、桥头村、清湖村。2006~2008年,9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投人扶贫资金272万元,实施项目92个。其中2006~2007年,吉州区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新机遇,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争取并主动协调各类扶贫资金,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统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两年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对樟山镇泸田村上泸田等10个自然村实施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整治试点两年来,各不范点硬化主干道、巷道12.6千米,解决1205人的饮水问题,改厕270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36户:试点村村民过上走平坦路、喝洁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新生活。与此同时,还在清湖、店下、田畔、彭家坊等9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共投人扶贫资金172万元,兴建、维修大小水库16座,维修电排站5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680亩,修建通村水泥路6条、里程达12千米。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2001年以来,全区国家投入沼气建设资金304万元,共建沼气池3800座,其中,2005年前完成沼气池建设680座。2005年,完成实施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1200座,分别在区内4个乡镇(街道)12个村实施。2006年实施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1920座,分别在全区6个乡镇(街道)18个村实施。通过几年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结合改栏、改厨、改厕,农村的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变.森林的覆盖率也进一小提高。同时开展沼气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沼液浸种、沼肥育秧.形成猪一沼一粮、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等多种生态模式,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农村饮水解困国债项目一期工程里(2000~2001年).全区共完成工程总投资222,62万元,共建成深井13处,自流引水5处,集雨工程34处,集中供水工程2处.解决区内5个乡镇(街道)72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农村饮水解困国债项目二期工程里(2002~2004年),全区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58.5万元,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1处,单户供水工程5处,解决区内5个乡镇(街道)66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2005~2008年底, 全区已解决不安全饮水34129人,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66处,单户供水工程3477处,完成工程总投资1341.51万元
  困难群众生活有效保障农村低保。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吉州区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农村低保工作已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至2008年,全区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459户5274人,占农业人口的4.39%,3年来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63.34万元,每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66.1元,完成任务数的101.7%。
  城市低保。吉州区城市低保工作自1998年底开始实施以来,保障人口最初只有517人,2008年,有城市低保对象7050户17159人.占非农业人口的8.6%,11年来累计发放低保资金9568.01万元,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170元,完成任务数的109.7%。
  农村五保户供养及粘减老职工补助按照集中供养每人每年186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1260元的标准.区政府认真筹措,按季足额发放五保户供养金2008年全区有五保供养对象1402人,其中集中供养1192人,分散供养210人,集中供养率已达到85%,累计发放五保户供养金579,99万元2008年1月份开始.按照每人每月提高30元的标准,吉州区在6月份提高并补发了319名精减老职工的生活补助金19650元,补助水平城市每人每月达到209元,农村每人每月达到174元。
  临时救助。2008年,《吉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吉州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出台,规范和统一临时救助操作程序及救助标准,填补临时救助无政策的空白。工作开展以来,共有52户困难群众得到临时救助,救助金额为4.0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2005年开始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三次修订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统一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方式,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标准,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范围。累计救助城市困难群众36129人.农村困难群众16322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资金1199.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71万元。2008年,江西省“民生工程”残疾人项目启动.区残联联系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精神病免费服药,为500名精神病患者办理免费服药卡;与区就业局协作举办二期残疾人技能培训班.培训残疾人110人;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辅助用具500件;与第一人民医院安排白内障复明项目,为300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安排残疾人参加公益性岗位43名。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05年始,向江西省杂技团、江西省木偶剧团、吉安市采茶剧团、吉安市歌舞团购买杂技、木偶戏、采茶小戏、音乐舞蹈等各类文艺节目,为区内5个乡镇、77个行政村送上文艺演出90多场,观众达5万人次;下乡放映电影故事片、科普片2200多场,观众达30万人次。乡镇自办各类文化活动50余场次,文化专业人员下乡辅导近500人次,有效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倡导农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新农村建没的良好文化氛围。2008年新建曲濑乡综合文化站,全区共21个行政村建立 "农家书屋”,共投入资金60余万元。
  (撰稿:龙正华)
  吉州区庐陵文化宣传与研究记
  庐陵文化是吉安传统文化。吉州区自古是庐陵郡、县治所,是庐陵文化的中心和标志地。2000年,吉州区开始筹建集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吉安庐陵文化园。为配合该园建设.中共吉州区委、吉州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庐陵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宣传活动,各级新闻媒体也大力推介庐陵文化,从而增进了人们对吉安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扩大了社会影响。
  一是请周銮书作庐陵文化学术报告。2001年4月22日,中共吉州区委、吉州区政府邀请原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社科院院长、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在人民剧院作庐陵文化专题学术报告,400多名干部聆听报告。4月底至5月初,中共吉安市委又邀请周銮书为1000多名市直单位十部、职工作同题报告;而后,又赴6个县作巡回报告,市、区报刊、电视、广播开辟宣传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专题、专栏,由此在全市掀起关注、宣传、研究、开发庐陵文化的热潮。
  二是创办《庐陵文化》报。为宣传、开发地方传统文化,配合吉安庐陵文化园兴建.2001年4月,由时任中共吉州区委书记王先侯倡议,吉州区创办《庐陵文化》报,编辑部设区委院内,由吉安庐陵文化园主办,吉州区文联承办该报立足吉州区,面向吉安市,是吉安历史上首份专门推介地方传统文化的内部发行的报刊。4开4版,每月-期,每期1000份,设有开发信息、庐陵先贤、山川名胜、名篇评介、民俗风情、专家论坛、史海钩沉、他山之石、诗文荟萃等专版、专栏,并刊出多期姓氏、古村、历史名人专号赠阅对象为省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省、市、区领导,市直、区直各单位,区外宣传、文化、旅游、招商部门,很受读者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该报编辑部为中心,构建联系市、区内外庐陵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网络,成为吉安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推介的重要平台。2007年10月停刊,共编印92期,积累10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
  三是介绍、研究庐陵文化书籍出版。中华书局主办的大型期刊《文史知识》于2002年第3期编发由吉州区组稿的"庐陵文化专号”,向海内外发行4万多份。2002年5月,中共吉州区委宣传部和吉州区教育委员会主编的《庐陵文化知识百题》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2008年9月,李梦星所著《庐陵文化纵横谈》和《吉安名胜》先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李梦星、罗萌瑞、梁峰编著2001年,高立人编著的《中国名窑大系.吉州永和窑》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李烨、周世玉、邹晓明主编的《钓源寻韵》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刘仁远主编的《庐陵文化博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李梦星、陈高健主编的《庐陵俊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汪泰荣所著《庐陵文献考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7年,高立人主编的《庐陵古碑录》、高立人、李建兰主编的《白鹭洲书院志》、黄年凤主编的《白鹭洲书院史话》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博物馆编辑的大型画册《吉州窑》由中国社科院出版社出版。
  四是挖掘整理和推介吉州区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和爱好者,对兴桥镇的钓源村、石边村,曲濑乡的卢家洲村、胡家边村、腊塘村,樟山镇的文石横溪村等古村落进行考察和研究,对其历史沿革、文化传统、民俗风情、文物和人物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取得初步成效。有的成果在各级报刊发表,有的为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所采纳。
  (撰稿:李梦星)

知识出处

吉州年鉴

《吉州年鉴》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吉州年鉴》(2000~2008)是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主修的地方综合年鉴,由编纂委员会编辑,区地方志办公室承办:本年鉴按《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进行编辑,是吉州区设立9年来,首次组织编辑的大型地方资料性文献。本年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存史、资政、教化”为目标,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家庆
责任者
李梦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