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人物》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012
颗粒名称: 清朝
分类号: K820.2
页数: 10
页码: 105-114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记述了吉安县清朝人物的简介。
关键词: 清朝 人物传记

内容

蔡文诏——清代学者
  蔡文诏(1617-1676),字汉右,号严庵,遂川县东南坊人。蔡文诏5岁启蒙读书,8岁便能写成简短的文章。11岁时赴“童子试”,受到知县朱助国的赏识,进入县学读书。崇祯四年(1631)以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考中第三名秀才。崇祯六年(1633),17岁的蔡文诏就开始参加乡试,虽然没有考中举人,却为本房考官所欣赏。此后,每逢乡试蔡文诏几乎都参加了考试,直到清顺治十一年(1654),38岁的他,第五次赴乡试时“凡三试取中恩贡”。顺治十三年(1656),蔡文诏参加廷试,“以选贡考授县职”,受到翰林院侍读学士黄机的器重,将他推为卷首,进入国学继续深造。次年,蔡文诏又参加了北闱乡试,仍“取中不果”。自明崇祯六年(1633)至康熙二年(1663),即蔡文诏从17岁至47岁的31年间,历届都参加了考试,可惜都没有考中进士。康熙十三年(1674),因“甲寅之乱”蔡文诏为避兵乱,寓居赣州,于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二十日,在赣州逝世,终年59岁。
  明朝鼎盛时期,龙泉、万安在京城共同创办了“云龙会馆”,为两县进京士子寓宿之所。明清交替时期,社会动乱,同郡人吴应祖租住会馆,不仅没有交纳租金,反而把会馆据为己业。顺治十三年(1656)春,蔡文诏了解和核查会馆被占始末之后,向当地官府告发,官府驱逐了吴应祖,恢复了两县的会馆旧业。嗣后,蔡文诏又联络两县赴京人士,对会馆进行修葺,重新雇人看守。蔡文诏的这一举动,受到遂川、万安两县学士的好评。蔡文诏一生虽然屡试不第,但几十年的勤学苦读、广阔阅力和不断写作,使蔡文诏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精于理学、经籍。他的一生著作很多,所著诗词有《牧笛草》、《入闽吟》、《绕树语》、《亦舫草》、《林窝草》、《燕语竹音》、《哭母》、《永言草》百首,《个径》百首和《南乡子》40阕;乐府有《榴花合》;还有《严全集》、《翼治全书》108卷、《四书萤书》20卷、《读史眼》、《大上感应篇发明》、《禅悦小草》等文集,以及记述忠孝节烈和有关风化事迹的《修吉堂集》等。清代乾隆、道光、同治三部《龙泉县志》都采辑了蔡文诏写作的大量传记、序跋、诗词。蔡文诏不失为一个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刘淑英
  ——明末清初爱国女诗人
  刘淑英(1620-1654),字木屏,号个山,今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人,明代忠臣刘锋之女。刘淑英自幼聪明过人,又能孜孜不倦、励志向学。她不仅工诗词,操笔立就,文采斐然,且通晓司马兵法、公孙剑术,很快就成为一位深明大义、热爱祖国、气度非凡、才能超众的巾帼英雄。刘淑英17岁时,便与本县城南鹤塘村宁夏巡抚王振奇次子王蔼结了婚,不幸丈夫在边疆病故,刘淑英21岁而寡。自此她常佩刀不离寝。
  顺治三年(1646),刘淑英起兵抗清。她脱簪饰,散家产,筹集大批经费。招兵买马,募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日夜操练,并将队伍开赴湖南,打算与李自成余部13家联合作战。队伍路过永新时,恰遇何腾咬的部将张先壁,刘淑英出重金犒赏张部,并晓以爱国大义。军士听着无不色变,拱立待命。但张先壁心持两端,胆小怕死,不敢赴敌。刘淑英斥责他们说:“你们有什么可怕的!胆怯到这地步还能赴汤蹈火吗?”并声称:“有断头寡妇无辱身寡妇!”并执笔题诗于壁道:“凭空呵气补乾坤、砺志徒怀报国恩。麟图许登功未建、玉楼传沉梦先惊。消磨铁胆甘吞剑,扶却双瞳欲挂门,为弃此身全节义,何妨碎刚裂芳魂!” 随后,即避地湖南,寻她父亲生前好友瞿式耦,商谈抗清之事。在外一年多,因形势越来越不利,起兵抗清难实现,而重返安福,将全部兵马解甲归田。而她在安福城南建小庵, 隐居奉佛。
  刘淑英不仅是一位通兵法、精剑术、精忠报国的女英杰,而且是一位懂文学、善诗词,在学识上颇有修养的女中名流。她在后期的幽居生涯中,仍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和创作。刘淑英的诗文功力甚深,饱含激昂的抗清思想,痛国家之沦亡,慨河山之非旧,诗境幽邃雄豪,血随泪落,裂肝碎胆,读之令人湿目,感慨不已。刘淑英除多方搜集其父太朴公遗著,进行整理编辑成为《来复斋集》,计有6册10卷刊行于世外,她还积极创作,以文见志。在她的著作中,尤以词为多。后经搜集整理300首,编成《个山集》7卷。刘淑英父女的遗著《来复斋集》和《个山遗集》内容丰富,思想性较强,评弹《天雨花》亦为刘淑英所作。
  杨嘉瑞
  ——清代军事名将
  杨嘉瑞(1629~1704),字兴符,永新县在中乡平分杨家人。杨嘉瑞一生效力于清朝绿营军中,历任守备、都司、参将、总兵,为平息“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守海疆和开发海岛立了显赫功绩,受到康熙皇帝的封爵嘉奖,得到驻地人民的拥戴,成为清初一位名将。
  杨嘉瑞从少年时表现出对军事武艺的浓厚兴趣,常常与其兄嘉珍一道弄刀舞枪,演习对阵布兵。其父积极支持嘉瑞的志趣,让他研习孙、吴兵法,勉励他实现自己的抱负,并设法把他荐入绿营军中。杨嘉瑞进入绿营不久,就以他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娴熟的武功赢得了军士们的敬佩和上司的器重。康熙十一年至十五年(1672-1676),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先后在云南、广东、福建起兵反叛,史称“三藩之乱”。在“朝廷思定,民心思安”的大势下,康熙发兵征讨。杨嘉瑞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在数年的征战中,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安置流民,一无失所,防区安定、功绩显著,相继提升为海丰守备、连平州守备、龙山都司。当时的总督早已闻其名,他到营中巡视,一见杨嘉瑞便大加赞许,并对众僚属说: “此乃伏波横海飞将也!”在“三藩之乱”期间,据有台湾的郑经乘乱在福建沿海一带不断袭扰,百姓不得安宁。杨嘉瑞以参将之职参与征伐。康熙十九年(1680),杨嘉瑞奉命督造战船,训练水师,旋即一举攻克厦门,因功升任厦门总兵。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皇帝断然拒绝郑经的无理要求,下决心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廷授命水师提督施琅率兵二万,战船三百,大规模地进攻澎湖列岛,杨嘉瑞奉命率一部参战。是年八月,清军从鹿几门登上台湾岛,郑经之子郑克據率文武百官向清军投降。至此,台湾与澎湖列岛尽归清版图,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康熙帝嘉奖有功将士。杨嘉瑞“功加十二等,封爵喇布革加合番(骑都尉)并准予世袭。
  此后不久,杨嘉瑞奉命镇守南澳(今属广东)。该岛孤峙海中,尚未开发。他到任后,即亲督军士披荆斩棘,开荒构舍,屯垦戍守,并私人捐资采办粮食,收容流离失所的百姓,使其免受饥寒。又在岛上构筑城垣,以利固守。创办义学,注重教育,整顿军纪,奖励提拔守岛有功者。由于杨嘉瑞苦心经营,南澳成为沿海的一个军事要地。晚年,杨嘉瑞受任厦门代理提督,因年事已高,屡次奏请卸职,才获准以原品致仕。卸任离去时,驻地军民修建祠堂纪念他。朝廷因他有功封赠其曾祖父杨世选、祖父杨复、父亲杨顺为一品荣禄大夫,诰赠其祖母为一品夫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一月,杨嘉瑞卒,享年75岁°
  王言——
  御赐“天下清官第一”
  王言(1641-1711),字慎夫,号两峰,清代新浚县钦风乡大车里村(今新干县葆江乡塘边村)人。康熙十八年(1679)考中进士,康熙二十七年(1688)秋,王言任马平县令,踏入仕途。马平是一个穷县,土瘠民贫,到处一片凄凉景象。王言一到任,他便不辞劳苦,走出衙门,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到县内河流长年失修,河床淤塞,洪水泛滥,殃及两岸庶民。王言一面奏请朝廷拨款修堤,一面带领百姓对河流进行整治,为民造福。为了治理好马平,使百姓过上好日子,王言极力推行“减火耗、省差徭、恤夫役、免行户,加急学校”的治县良策,上任不到一月,便深得民心,受到马平百姓的拥护和赞许。
  马平地处边境,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矛盾时有发生。有人反映有个乌石堡部落的瑶人,时常抢劫无辜。提督李公提出要发兵围剿,王言却认为不妥,主张不可伤及无辜。他亲自登门拜访李提督,建议自己单骑前往,教其从善。他怜悯百姓,不伤瑶民的行为,极大地感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
  特别是瑶民首领更是感激不尽,表示要改恶从善,睦邻做人。王言任马平县令时间不长,但他的政绩十分显著,全县百姓称他是个好官。康熙四十年(1701),王言调任永清知县,并奉旨驻永定河任总监。这时,有人对王言说:“王兄,监修永定河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你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呀!” 可是,王言却没有发财之心。他想的是工程越大,责任越重,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王言虽任总监,但他从不坐在府上指手划脚,而深入工地第一线,坐镇指挥。为修治永定河,王言立下了汗马功劳,且不贪不拿,两袖清风。竣工那天,康熙皇帝驾到永定河巡视,夸赞王言才德超人,提升他为宛平知府。
  王言一生清白,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政绩显著。然而遭奸臣的陷害,诬告他“家田万顷、奴仆成群”。皇帝听信谗言,将王言革职查办,并指令朝官乔装打扮,奔往王言老家察访。可朝官见到的是王言家“田庐荡废,四壁萧然”,吃的粗菜便饭,住的是一栋又矮又窄的土瓦平房,妻子正在脚踏车纺纱,媳妇正在帮人家弹棉花,连招待这位京都朝官的鸡蛋还是向邻居借来的。朝官见到此情不禁惊叹道:“天下竟有如此贫寒的贪官!”朝官回京伏奏见闻,康熙皇帝听后,又惊又喜,连称:“清官,天下难得的清官!”急忙召见王言,说道:“卿家如此贫寒,天下少有,朕甚怜惜。你要多少金银财宝,尽管开口! ”王言伏地回道:“万岁,微臣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能给我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便心满意足矣。”于是康熙皇帝令御史拿来文房四宝,凝神屏气,写下了“天下清官第一”六个大字,赐于王言,并将王言官复原职。王言婉言谢绝,执意告老还乡。康熙五十年(1718)春,王言卒于故里,享年70岁。龙体刚——清代文学家、史学家龙体刚(1655-1731),字铁芝,号牧州,亦号莫遂,今永新县澧田镇南城村人。龙体刚少年时,家庭贫寒,父母勤劳耕种供他读书。他勤奋努力,认真攻读诗词和古文,通六艺。龙体刚成年后,正值“滇藩之变”,家庭贫困,一度放弃举子业。他为人端方,识贯古今,敦信义,不轻进退。他的学问与品性都很高。后来以国学应试选授州同知。
  龙体刚在京师时,贤士大夫很器重他。他寄兴于山水,在诸大夫的资助下,游历了大江南北的江、浙、闽、粤、蜀等地,每到一地,悉心考察,随即起咏。这些诗,潇洒有“三唐风致”,编成了《半窗诗文集》,都是纪游之作。《越台怀古》云:“朝台树影夕阳红,黄屋春来眼际空。潮水不销南宋恨,海烟犹卷汶文风。”忧国之情,悲怆痛切。又《麦枯》云:“麦枯、麦枯,君将何钱了官租;江边捡螺作朝哺,哺熟聊以饱阿姑。”忧民之心,跃然纸上。一些咏山水花鸟之诗,也着意渲染,颇具声色:“风雨连朝洒数尊,镜台新月复黄昏。伤今谁续桐君谱,独尔能招山鬼魂。花烂霜篱秋不落,潮回海岸迹犹存。只遗岭北无家雁,还抱高风宿石门。”悲愤之怀,傲岸之意,寄言此兴。龙体刚著的《半窗史略》,编辑历朝史事,有42卷,各撰为歌,每歌缀以略言。38卷以前,起于上古,讫于明代;39卷至42卷,分乾、象、坤、舆、官制、经史等7类。全书文史兼备,开乾嘉考据之先河。他广稽博核,原委井然。当时的史学家江华屋评价其文:“约而赅,直而婉,赡而不秽,典而有则,以五言之韵语,括千古之治乱。”学士黄鸿中作的序言说: “发前贤之扃钥,作后学之津梁者,莫最于《史略》。”龙体刚著作甚富,除《史略》外,还有《半窗诗集》、《半窗词略》、《策略》、《龙氏杂略》,都为当世宝笈。刊行后,世人对龙体刚的作品争相诵读和珍藏。雍正九年(1731)三月,龙体刚逝世,享年76岁。
  洪金鼎
  ——清代名医
  洪金鼎(1684-1759),字至友,号杏园,今新干县七琴乡洪家村人。洪金鼎童年时,家境贫寒,仰仗房族乡亲的接济,才入私塾念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被县学使冀霖取补弟子员。而他却无意进第仕宦,加之从小羸弱多病,举业之余,兼读灵素金匮诸医书,潜心致力于医理医术的研究,并实施临床切脉用方,终于学有成就,治病有方,尤擅长诊疗小儿科、妇科。他为解救民间百姓缺医少药之苦而足迹遍布新没、清江、新余等数县, 有“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之术,向来以“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见称,被人们誉为“华佗再世。”洪金鼎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一生行医治病,从不为钱财,只救死扶伤。对贫苦百姓常徒步出诊,免费医诊,甚或解囊相援,代付药费。洪家村与东郭村历来不睦,乾隆年间,为了一点山界,两村大闹一场,双方都伤了一些人。东郭村派员来洪家村请洪金鼎去诊治,作为医生,当然义不容辞。可村上族长却百般阻止,洪金鼎晓之以理,说服了房族长,背起医药箱,来到东郭村为伤员治病。东郭村大为感动,从此,洪家和东郭两村的关系重归于好,和睦相处。有一年,田东村有一对年轻夫妇,同时得了“盗汗”病,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弄得夫妻二人相互埋怨。时过半年,病亦如旧,请来洪金鼎诊治。洪金鼎见了这对夫妇,一不号脉,二不开药,单单要他们夫妻二人换穿内衣,穿热了再换穿,每天反复三五次。夫妻二人摸不着头脑,以为是请错了洪郎中,故意戏弄他们。洪金鼎看出了他们的心事,便把道理告诉他们:”二位不必疑心,此乃’阴阳调平,更衣止汗'之法。你们夫妻二人,一个阴虚,一个阳元,通过频更内衣,使阴阳平和,决非歹意。不信,你们试上两三天,若无效应,当骂卑医。”夫妻俩照洪金鼎说的试了两天,“盗汗”便明显好转,又试两天,“盗汗”痊愈。
  洪金鼎自幼勤奋好学,苦读医书,潜心钻研。他先后读过《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搜集、整理、记录民间单方、验方、便方三百余种,使他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行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乾隆九年(1745),洪金鼎已届花甲之年。他积其一生所得,开始起草《医方一盘珠》的写作。中间经过几番修改,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冬,才基本完稿。这时洪金鼎已六十有五。此书“汇为十卷”,内容从“五运六气”、“十二经络”、“五脏”、“六腑”、“脉里命名”到“头痛门”、“眩晕门”、“咳嗽门”、“外科”、“妇科”、“小儿科”、“眼科”等样样齐全。它已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明珠,造福后人。
  周埙
  ——清廉勤政、关心民疾、不怕丢官的人
  周埙(1714-1783),字伯谱,号韵亭、牖如,一号冰鹤侍者,清遂川兴贤乡西溪苑场松山下(今遂川县西溪乡千秋村苑场村)人。周埙17岁考中秀才,乾隆十二年(1747)考中举人,乾隆十六年(1751)殿试,为第三甲第二十一名进士,初授河南淇县知县,乾隆二十二年(1757)因病回家治疗。乾隆二十六年 (1761),48岁的周埙第二次出外做官,先后在河南涌池、鹿邑两县任知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任满赴京被授为同知。同年十月,母亲病逝回家守孝,其间参与了《龙泉县志》的总辑工作。守孝期满后,先代理延津县知县,后授开封、陈州两府同知,代理彰德府知府。乾隆四十三年(1力8),黄河发生大洪水,因在考城、仪封抢险救灾有功,被提升为汝亭府知府。乾隆四十六年(1781),周埙68岁致仕,回到遂川西溪原籍,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二十五日病逝,终年69岁。
  周埙10岁丧父,母亲彭氏德贞30多岁开始守寡,含辛茹苦一手把周坝抚养长大,并供周埙读书考取功名。周埙母亲勤劳,为人宽厚,在家时乐于助人,她经常教育周坝为官不加重民众负担,不施用严刑。她还对周埙说,向上级反映百姓疾苦,是下级官吏的责任,如若因此罢官回家,也是值得的。周埙为官清廉勤政,关心民瘓。河南淇县按例每年要派300名夫役和5000捆草料供给河防工程,由民间按田亩摊粮折抵。地方经办人员与河厅吏胥互相勾结,借机贪污勒索,县民不堪重负。周埙任知县后,了解到这一情况,马上写出报告,说明淇县是个直径不过五十里的贫困小县,平时要负担大量的驿马、驿卒和人伕、草料供应,再也无力承担河防工程人力物力供给,请求上司永远免除这种重负。上官对他说:“你初来做官不知这种摊派已成惯例,想冒丢官的危险去改变它吗?”周埙慨然道:“这是百姓的疾苦啊,与它比起来,丢官只不过是件小事,有什么可惜呢?”上官被他为民请命的诚恳态度所感动,不久便将淇县的河防摊派任务全部免除。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河沿岸大水成灾,上官命令滿池县从县仓拨出2万担谷运往原式、修式两县救灾。涌池距这两个县的水陆运程500多里,县民先用牛车把粮运至河边再改用船运。不仅运距远,而且道路崎岖,运输十分困难。原任知县督促民众只运了5000担,就有大批民众举家逃离家乡,有的村落几乎变得空无一人。而上级官府仍然接二连三地紧急催运。周埙接任知县后,便将民众运粮十分艰难和大批民户逃亡情况向上司报,请求减少运粮任务。结果不仅没有批准,反而受到上司的责备。周埙便亲捧官印到省请罪准备罢官。后经藩司请求巡抚,才改发漕米备赈,免了滿池县的运粮任务。大批逃亡出外的县民才陆续返回家园。鹿邑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边境,与安徽省的颖、亳两县毗邻。居民常因一些小事闹纠纷,引起械斗,周埙上任仅半个月就发生械斗10多起。周埙把械斗双方的首要分子拘捕起来,审明是非曲直,痛杖首恶,对一般民众则进行教育,很快就平息了械斗之风。在淇县和滿池任知县期间,周埙曾数次承办兵差,对过往和驻扎当地军队所需的一切器物用具,总是私下设法筹措,有时还拿出自己的俸银置办,而不往民间分派。乾隆四十三年(V778)秋,黄河又发生大洪水,周埙单人独骑出城,组织指挥民众抢修外堤。外堤冲破后,周埙又马上指挥用木筏、小船将被洪水围困的灾民,紧急抢救进城。城内市面上大米卖光了,又开县仓粮食救济灾民。
  周埙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在县志上也留下了他本人写作的大量传记、序跋、诗词等。他还著有《冰鹤堂全集》20卷和《双飞剑》、《愍烈记》、《九老会》、《五色云》、《拯西厢》等著作。
  蔡宗玉
   ——清代名医
  蔡宗玉(1738〜?),字象贞,号茗庄,今遂川县零田镇塘北背村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廩膳生员参与修编《龙泉县志》的分辑工作。嘉庆元年(1796)蔡宗玉59岁为恩贡生。蔡宗玉出生于儒医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以名儒习医学,藏医书甚富,而且医术高明。在这种环境熏陶下,蔡宗玉从小刻苦攻读诗书,在致力求取功名的同时,认真钻研医学。他对古典医籍及历代名家学说,细心研读,勤于实践,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治病讲求方必切病, 药必对症,行医数十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名重当时。
  蔡宗玉晚年潜心著书立说,他集历代名家医著,结合自己从医数十年的实践,在70岁高龄时,著成《医书汇参辑成》24卷。这部医学巨著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各个方面。并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遵从经典,汇集众家之长,广征博采,兼收并蓄;二是分类编写,排列分明有序,检索方便。分注于各证逐条之内,证必详辨,药随方释,使阅者依病审脉,依脉辨证,依证寻方,依方定药,洞达无疑。书中所引典籍,有不少是过去汇辑医书所未触及;阐述的许多观点,也有独到见地。蔡宗玉在该书凡例中写道:“医书原欲以济人,故不禁翻刻。及授梓时,复邀良友,共相校正,诚恐一字之讹,有关性命。”足见其以医济世的胸怀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书成之后,先后有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本、嘉庆间次知斋刻本、道光十九年重刊本、文奎堂重刊本、光绪间刻本和清朝刻本等6个版本。至今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江西、沈阳等省市一些大图书馆均有些藏书。
  蔡宗玉以毕生精力著成《医书汇参辑成》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医学界列为名医之一。
  刘绎
  一一清道光乙未科状元、书法家
  刘绎(1798~1879),字詹岩,或云瞻岩,吉安府永丰(今永丰县)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状元。该科共取进士272人。考官:军机大臣穆彰阿、工部尚书何凌河、内阁学士文庆、吏部侍郎张麟。会试试题:“大德有逾”一句、“夫孝者善”一节、“吾身有能……弃也”、赋得“王道平平”得“偏”字。
  刘绎自幼聪慧好学,年少时即以文章闻名乡里。道光五年(1825)中选拔贡。次年,赴京参加“朝考”,名列一等,以知县任用,时年28岁。道光十一年(1831),刘绎参加乡试,中了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会试,殿试为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七年(1837)奉命入值南书房(皇帝文学侍从之臣)。道光二十一年(1841),刘绎因父母年老多病,不服水土,请返乡侍奉。归家两年后,父亲去世。刘绎归家后,主讲吉安白鹭洲、青原山两书院。前后达30年,培养众多人才。刘绎与安徒讲学,不涉偏激,不落虚空,以省察躬行为本,不专以文艺论优劣。他生平为文,要求情真,言之有物,主张“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若不容已,则虽词浅旨近,往往见其真焉。”论诗,则说:“作诗不必规规唐宋,惟其真而已。”文与诗,均强调一个“真”字。刘绎除诗文之外,还擅长书法,主讲白鹭洲书院时,撰写“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一联,刻于书院门前石柱上,隔江嵌于钟鼓楼的匾额“古青原台”四字,亦为刘绎手迹,至今犹供游人观赏。刘绎在鸦片战争期间,上书户部尚书祈鬻藻,反对赔偿烟价与战费。他力主严禁鸦片,并提出禁烟方法,建议朝廷对官吏、民间、军伍,分别责令纠察,整肃或申禁。
  刘绎晚年正值清政府下令修地方志。江西巡抚刘坤一筹修《江西通志》,委刘绎任总纂。《永丰县志》、《吉安府志》也相继编修,刘绎均被委为总纂。光绪五年(1879)去世,享年82岁。
  刘绎是清代朝廷日益腐败时期的一个状元,一生过得平平凡凡。他的著述很多,有《存吾春斋文抄》12卷,《存吾春斋诗抄》13卷,还有《崇正黜邪论》及笺经评史与语录未编次的数十万言。
  龙文彬
  ——晚清文学家
  龙文彬(1824-1896),字撷菁,号筠圃,今永新县澧田南城村人。龙文彬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3岁时父母双亡,叔父抚养他成人。但龙文彬小时就很聪明,6岁时,在河边放牛,他拿赶牛的小竹子在沙滩画字。他未满10岁,作文下笔千言。咸丰九年(1859),恩科举于乡。同治四年(1865),44岁的龙文彬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
  龙文彬小时和叔父相依为命,家里穷得没有一担谷的储备。他中进士前,以教书为生,有点薪水,便全交给叔父,甘于清贫。龙文彬在京为官及后来教馆收入丰厚了,便乐于为公。凡有公益的事,他总是慷慨解囊。他说:“我不做守财奴,把很多钱遗给子孙。见义,量力去做,不等待有了余钱再去做。”他还说:“俭以养廉且惜福,勤以补拙且养生龙文彬的品格,就是这样的咼洁。龙文彬在京做官15年,眼见曾国藩兴团练,李鸿章办洋务都不能消除满清政府的腐败,不能改变国家贫弱的状况。于是,告老还乡,仍如进京前那样,主讲本县的秀水、联珠、莲洲等书院及本府的鹭洲书院和临江府的章山书院。龙文彬一边教授生员,一边著书立说。他的经、史、诗、文都有成就。所著《明令要》80卷,堪称宏篇巨制。内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职官、选举、民政、兵刑、食货、祥异、方域、外番等15门,498子目。征引赡博,详尽地记载了明代的政治、典章制度掌故。对研究明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还写了许多诗,刊印了的有《永怀堂诗钞》2卷和《明记事乐府》。收录在《永怀堂诗钞》中的杂诗,咏物抒怀,写景叙事,清新自然,情真意切。所著《永怀堂文钞》10卷,分经解、论辩、序、传、墓志墓表、碑记、杂著等7类。女口《罢中书省论》、《成祖杀梅殷论》、《张居正论》、《刘基论》等,见解都有独到之处。他的著作还有《周易绎说》,这是一本研究《易经》的书。
  龙文彬在朝为官,在乡执教,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无论认识不认识,都称他是“古所谓有道君子”。读过他的文章的人,或说“博而核,杜马之徒也”,或说“渊以粹,欧曾之流也”。名儒刘绎曾有诗赞他:“龙子具史才,善学紫阳笔。古今纳怀抱,早兼才学识。”龙文彬的诗流传到域外,越南的使臣得到,像得到白居易的新作一样觉得珍贵。光绪二十二年(1896),龙文彬病逝于家。
  姜守旦
  ——洪福会首领
  姜守旦(?〜1907),原名万鹏飞,永丰县人。姜守旦幼年丧父,沦落街头。15岁到安源煤矿作工,加入哥老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自立山头,成为哥老会支派洪福会首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奉东京同盟会总部之命,从日本回到湖南,组织和发动武装反清斗争。当时在萍浏醴一带的会堂,有以龚春台、肖克昌、冯乃吉为首领的哥老会,有会众数千人,分布在安源煤矿和萍乡与醴陵交界的乡村。有以姜守旦为首领的洪福会,有会众数千人,分布在浏阳县东部地区与萍乡交界的桐木等地;有以廖叔宝为首的武教师会,有会众千余人,分布在萍乡的上栗市一带。这三支会党队伍号称万众,虽然都提出“反清灭洋”、“反清兴汉”的口号,但各立山头,互不统属。刘道一、蔡绍南向会党反复说明这次革命是国民革命,目的在求全民族的自由解放,而非为个人争帝争王。光绪三十二年(1906)12月4日,声势浩大的萍浏醴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自号“新中华大帝国南部起义恢复军”。12月8日,龚春台率大军进入浏阳境内,沿途会众及萍乡安源煤矿工人纷纷加入义军。大军抵达枫林铺,队伍已扩充至两万多人。此时,洪福会党首领姜守旦也集合会党一万多人,进攻浏阳县城。驻浏阳清军凭借精良的武器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先后击败姜守旦和龚春台部,迫使龚部退守牛石岭与清军发生激战,义军终陷失败。牛石岭战后,清军主力转而直袭姜守旦部退守的大溪山天岩寨,姜部几乎全军覆没,姜守旦阵亡。
  刘福姚
  ——清光绪壬辰科状元
  刘福姚(1855~1910),字伯崇,号守勤,一号忍庵,原名福尧。吉安府庐陵(今吉安县)人,后随父亲徙居广西临桂县。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状元。该科共取进士317人。考官:户部尚书翁同禽、工部尚书祁世长、内阁学士霍穆欢、内阁学士顾端芬。会试试题:“君子予而不争”二章、“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井田九百亩”四句,赋得“柳拂旌旗露未干”得“春”字。
  刘福姚状元及第后,官授翰林院修撰,接着任翰林院侍读。光绪十九年(1893),出任癸已恩科贵州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广东乡试副主考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任河南癸卯恩科乡试副考官。刘福姚为官11年未得到升迁。他所任最高职务为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他受座师翁同穌的影响极大,思想倾向于变革维新。翁同穌被革职后,他也受到冷遇和歧视,最后他见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于宣统二年(1910),忧郁而死,终年56岁。
  刘福姚自幼才华过人,为人耿直清正,不善阿谀之词,故仕途极不得意。然而他很有文学功底,常有吟咏之作。他为官之后,目睹中日甲午之战、戊戌政变、庚子之难等重大历史事件,感慨良多,尽抒于笔端。尤其庚子之难时,留身京城,遂同著名词人潜心词学,每夜均相互吟和,作成《庚子秋词》一稿。词中抒发了爱国抗敌之思想,忧国忧民之情怀,颇能激人肺腑,催人奋进。时人有“幽瑟沉着, 流丽质秀;用事落典,蕴藉幽深,为幽忧之作” 的评语。其后成为晚清极有影响的词派。刘福姚著有《忍庵词》一稿。
  黄三祥
  ——晚清农民起义首领
  黄三祥(1855-?),又名满羊,清咸丰五年(1855)出生于宁冈县(今井冈山市)源头石洞村。原籍广东,系客家人。其父黄万清偕家人在桐梓坳深山里搭棚而居,以开荒种地, 砍柴、狩猎维生。黄三祥年少生性豪爽、果敢、倔强,经常随父亲打猎,苦练武功。黄三祥在其父的教练下练就一身好武功。
  光绪二年(1876)秋,22岁的黄三祥随父亲去湖南衡阳卖山货,正逢日本武师吉田宁一郎在衡阳设下擂台,昏庸无能的清政府为讨好日本人,每打死中国武师一名,反而赏给日本武师大洋百元,就这样被打死在日本武师手下的中国武师达30多名。黄万清见此气愤不过,挺身而出,报名打擂。他如同一股旋风冲上台。那吉田宁一郎的确功夫过人,左冲右杀,上下翻飞,冲过来,打过去,双方击斗了数十个回合。黄万清毕竟上了年纪,有些体力不支。在危急时,黄三祥一个双飞,闯台助父,左右开弓,龙腾虎跃。父子俩紧密配合,前后夹攻,打得吉田宁一郎有些招架不住了。黄三祥眼光手脚灵,大吼一声:“来吧!” 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虎掀式击败日本武士。吉田宁一郎被击倒在地,全场轰动。在场的中国人扬眉吐气,无不叫好。日方恼羞成怒,清政府连忙出动骑兵捉拿黄氏父子。眼看父子双双要落入魔掌,黄万清于是停下来与清兵搏斗,黄三祥脱离了险境,黄万清不幸被擒。从此,黄三祥对黑暗腐败的清朝官府更是恨之入骨。黄三祥带着悲愤回到家里,母亲得悉丈夫落入死牢悲恸欲绝。黄三祥怀着为父亲报仇雪恨的决心,辞别了母亲,投奔四川峨嵋山整整苦练了10年。他把师傅传授的拳术和父亲教练的板、勾、朴、剪、撕等功夫,与猴、蛇、虎、狼、豹的形意拳术揉合一起,自成一体,称之为"金爪拳",被武坛奉为“金爪拳王”。同时,他对气功亦有较高的造诣。他还精于伤科医药,诸如止血镇痛、点穴舒络、植筋接骨以及治疗疑难杂症等都有一套验方,谁家相求,他都不计酬金而全力诊治,深得群众爱戴,名声远扬湘赣粤三省。他所授门徒遍及湖南的鄢县、茶陵、耒阳,江西的龙泉(今遂川)、永新、兴国、庐陵(今吉安),广东的南雄、乐昌等地,慕名而从师者多达2000余人。
  光绪十九年(1893)冬,新城土豪又到大陇、乔林一带收取“山租”。山民被迫以酒肉款待,豪绅花天酒地,闹得乌烟瘴气。他们还借故打骂山民,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激起山民无比愤慨,便将豪绅痛打了一顿。数日后,豪绅搬来官兵,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劫,临走时还捉走数名山民。黄三祥闻讯气愤不已,见豪绅有官作靠山,势力较强,一时难于下手,遂图扩充势力,联合鄢县的邓世恩、安仁的赵飞龙、龙泉的李安辉和赖亚四等绿林好汉,合成一支1000余人的队伍,号称“草珠军”,于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十二日举起造反大旗,攻打永宁县城。清军大败而逃,捣毁了县公署,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次日黎明,大雾如盖,知县郑恭带领乡勇乘雾疯狂反扑,草珠军急忙应战,与乡勇激战于南山外,终因寡不敌众,郦县、安仁、龙泉首领邓世恩、李安辉等100余人战死,64人被俘,唯独黄三祥在战乱中冲杀出阵,后下落不明。这次震撼湘赣边界的农民大起义,终被官府残酷镇压而不幸失败。

知识出处

吉安人物

《吉安人物》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对从晋代到现代1700多年间五百多位在江西吉安历史上有重要建树、重要影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学、医学等领域名人进行了介绍。收集、挖掘、整理、研究历代吉安名人的活动资料,遴选了从晋迄今1700多年间554位吉安人物,《吉安人物》是一部进行继承优良传统和地情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一部启迪今人,昭示来者,宣传吉安,了解吉安的传世之作。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文诏
相关人物
刘淑英
相关人物
杨嘉瑞
相关人物
王言
相关人物
龙体刚
相关人物
洪金鼎
相关人物
周埙
相关人物
蔡宗玉
相关人物
刘绎
相关人物
龙文彬
相关人物
姜守旦
相关人物
刘福姚
相关人物
黄三祥
相关人物